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1

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问促读,边读边想,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我在教《会摇尾巴的狼》时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狼和老山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学生通过预习,答道:“故事发生在森林里,狼掉进陷阱里,想让老山羊救它。”接着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想让老山羊救它,说了几次话,老山羊是怎么回答的?结果如何?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常活跃,循着设计的问题边读边想,掌握了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也正是这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开拓了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二、引导疑惑。授以方法

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争论不休,教师应相机提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例如《少年闰土》中有这样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学生对于这一句话不能深刻理解,不能突破课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写闰土的四件事,了解闰土之所以知道的那么多,鲁迅知道的少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农村的海边,而鲁迅生活在家里;其次让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含义,鲁迅不能和外面接触是什么把他们隔开的?学生不难想象是高墙,我顺势引导:“高墙还有门,它实质指的是什么?学生灵机一动随口答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束缚。”我趁机又说:“他们在高墙里看到天空只能是四角的天空,好比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这说明什么?”学生抢着回答:“鲁迅与外界接触太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含义后,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看出这样描写是对自由生活环境的向往,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这样一步步解疑之后再总结出:“了解课文理解含义――体会感情”的训练方法,为今后自学打下了基础。

三、学生质疑。主动参与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 的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

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月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

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3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和巧妙性。对于这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1)老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老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2)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一分析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老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知识面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识、掌握规律。

二是要“巧”,在学生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学、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已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技工学校专业课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 体育教学 启发式 教学模式 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为良好学习氛围的创造奠定基础,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或者极端的放羊式教学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发挥主体性,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已探索解决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颠覆,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的,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思想是,转变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灌输教育,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建立在生物、社会、教育及心理等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将体育教师的教内化学生内心的学习,协调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及潜在性,督促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启发式教学模式所坚持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就是各项程序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在组织方面也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为中心就是体育教学的活动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的收益是长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和态度。也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征,将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打破,激发其对新知识的认知需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启发的不同类型的运用

第一,直接启发。体育教师运用示范的方式,将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投篮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将投篮各项动作分解开,膝关节、腰部、肘部、手腕和手指等如何操作,详细演示给学生,然后综合协调各项动作,避免学生由于动作不协调造成伤害。

第二,提问启发。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的形式,激励学生自己思考,自由发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更加深刻地掌握技能。例如,排球如何垫球,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可能方法并不准确,但是经过纠正,学生记忆会更加牢固。

第三,对比启发。也就是在练习中,让学生将自己的动作和标注的动作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差距和不足,这一过程中,参照物的选择尤为重要,标注的动作可以选择教师自己活着选择动作较为规范的学生,在对比的同时,学生们可以改进自己的动作。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中运用措施

第一,启发式情境的创设,思维的开始往往起源于疑问,高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启发式的体育运动情境,让学生在疑惑中进行探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步伐。例如,在篮球课上,教师为了讲解某一动作的要领,可以创设启境,在带球过人这一技术运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担任防守运动员,进攻的学生应该如何突破防守呢,学生可以进行思考,教师再进行演示,学生在摸索中不断改进,获得成就感,激发兴趣。

第二,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氛围。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师生良好的沟通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之前说过,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装进另外一个大脑,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碰触。师生通过融洽的交流,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启发中研究各项动作的关键。

第三,小组合作。体育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展示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各项活动,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启发学生自学的愿望,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相互差异, 遵循互补的原则,有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性,还要确保各个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一致,这样能够确保小组之间的公平性。小组成员内部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第四,因材施教。陶行知之前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也就是教师在授课时该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和运动结构,教的多少要看学生是否能够领会,量力而行。例如,在排球运动中,学生身高有差异,学习能力和练习的熟练程度都不同,教师应该提出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由易过度到难,然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综合运用直接启发、提问启发及对比启发。通过创设启发式的教学情境,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沟通关系,小组合作等,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为高中生减轻压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研究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李继华.对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范文6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三大构成课程 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构成教育对技术的过分注重,导致学生的独创性慢慢消逝。学生智能训练的淡化,又致使构成课程与各自专业设计的联系匮乏,形式化严重,创造性思维缺乏。因而,避免三大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八股文”现象,已成为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时代性课题。下面就启发式教学在三大构成中的运用,谈谈个人的想法。①

1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形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依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特点提出问题,例如:学生遇到一个优秀的平面广告或编排设计案例,不知道怎样去欣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理解力,使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的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之一,如何提问,问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中提问的关键所在。如果提出的问题太深奥,难以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又不必使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可见,启发得当与否,是能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②

2 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更好运用启发式教学

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课。讲授三大构成,绝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构成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时,提问:什么是“点”?同学们根据教材上“点”的概念解释道: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和形状。我又问:如果“人”和“地球”相比,“人”就是一个点,但“人”是有形状的啊,这不是和教材上的定义相违背了吗?同学们被问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点和面是个相对概念,点的放大就是面,面的缩小就是点。但在生活中,很多“点”往往具有“体”的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理解点的“无大小和无形状”的概念。因此,在设计构成的学习中,会出现很多复杂和有趣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灵活对待设计的概念。我的正确引导,使课堂情况变的活跃,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教材,培养了学生思考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深刻钻研教材,熟练掌握,即使出现了课堂启发的意外情况,教师也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效驾驭课堂局面。③

3 提问与讲解、讲述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启发性

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和便于思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做到教学难易程度适中,启发得当和得法。把提问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问题,用讲解、讲述两种方式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例如:为了验证形式美法则中统一与变化的相辅相成关系,我举例国内广告大奖“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在当年的嘎纳广告节上“分文未取”的现象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情感的表达方式迥异。“老外”不明白“南方”传递对孩子的怜爱之情,对推销自己的产品有何作用,所以没有认同我们“南方”广告的世界性高度。也就是说,在极其个性的“变化”中,我们失去了统一的“共性”,因此,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通过这种讲述与启发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中的统一与变化设计原则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又消除学生听课的疲惫感,增强了课堂气氛的互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接受、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④

4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4.1 求“同”存“异”,彰显个性

运用比较法去分析三大构成中较为相同的构成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凡此种种均可以课堂教学中产生开窍效应。例如:色彩构成中的纯度对比与明度对比,很多学生总是分不清两者的关联与差异。这时就结合图例,给学生大量播放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幻灯片,通过图例的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点,突出色彩对比的“对比性”,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加深其记忆,在“对比”中准确理解这两者的概念。

4.2 以点带面,“点”处设疑

启发式教学,常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点,“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点;“面”是指“点”的具体化,以“点 ”来探寻“面”的新领域。这样做,能克服提问设疑中的盲目性,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例如:在讲完立体构成中装置艺术的概念和历史后,我提出问题——“装置艺术”和“艺术杂耍”究竟有哪些区别?这一问,很多同学就陷入了沉思状态,大家仿佛很难去界定这两个概念。

面对这种状况,我采取了层层突破的启发式探讨。先从装置艺术的特征入手,由“点”及“面”地进行分析。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为了激活观众,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将刺激感官的因素夸张,强化或异化。装置艺术也是一种可变艺术,艺术家既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增减或重新组合。这些特点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没有文化的设计,就谈不上是艺术,装置艺术就是设计者对创作的当时当地当景文化情感的倾诉。而艺术杂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无内涵和文化底蕴可言,纯属哗众取宠。

当然,装置艺术也会与时俱进。当代装置艺术不再反叛传统博物馆展览。相反,已成为博物馆新宠儿。例如: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点”带面、层层递进的启发式分析,使学生由表及里,“浅”入“深”出地理解课程的真正内涵,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维“浅”维“实”效果,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