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本科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理论抽象,思想方法独特,侧重应用,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技术过程中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性规律,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随机事件应对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实践的平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学会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做到从确定性思维到随机性思维的转变,而不再局限于基础数学的领域,能接受随机思想和随机观念,能利用这门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的哲学素养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进行有效挖掘,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使学生从中领会到知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以及真理无限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限等基本道理,领悟数学的本质;同时对本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建设、国防)和未来发展蓝图中的实际应用加以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国、爱学习。

三、本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点

1.精进专业素养,课程中渗入思政理念

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是从希腊开始的,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神话的、系统的理性看法,且创造了数学语言来表示自然界的规律。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世界本源的感性而抽象的思维体系。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主张数学是理解宇宙奥秘的钥匙,他说“万物皆数”、“数字统治着宇宙”。“解析几何之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近代科学之父”——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说:“宇宙被写在哲学这本书中,而这本书的语言是数学。”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具体的物理学量和数的概括抽象的数学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关系哲学。神学的认真导致了哲学诞生,哲学的讨论导致了科学诞生,科学的需求导致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导致了对于建立在公理之上的纯粹理念世界的优美,深刻(哲学)和真实(物理)的新一轮讨论。数学不仅是哲学问题的重要来源和根据,而且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环境,数学以其无与伦比的确定性和真理性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描述“只有微分学才能使自然科学有可能用数学来不仅仅表明状态,并且也表明过程:运动。”

概率论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由于随机现象的发生带有不确定性,随机现象发生的条件与结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故教学中通过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随机现象各结果发生的偶然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现象所呈现的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哲学知识引入教学中,使学生理解随机现象的含义,正确把握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本课程通过实例解释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且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化,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概率统计中的数学模型,再用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仅是世界观的理论,也是策略论的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策略。我很重视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进行有效挖掘,使学生把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精髓,领悟其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策略已成为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数学策略的激发器,是开启其数学深思和智慧的钥匙。

2.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唤醒学习的内在动力

向学生推荐了连岳、海蓝博士、张德芬、武志红、曾奇峰等著名心理学者和作家的公众号,这些大咖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我在课堂教学之余提醒学生关注身心健康,唤醒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成长,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政治 理论 实际

1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联系实际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很多,由于这些概念和原理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学生现有的社会阅历和认知特点,理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恰当的选用实际材料加以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如对“国家职能”的定义为:“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理解这个概念,主要应把握两层:国家职能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是非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不仅指向阶级统治,也指向社会管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将近期国务院、各级政府的重大活动各举一例,让学生指认其中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例证,由此理解只有政府机构的活动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其它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在将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活动(如政府在处理传销组织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各举一例,使学生明确国家职能既包括阶级统治职能,也包括社会管理职能。这样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对该教学内容“理解”层次的基本要求,也使学生确实达到了“理解”层次的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深化改革、农业发展、扩大内需;政治生活中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信仰动摇、多种价值观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广大高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课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分析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如对扩大内需问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基本立足点的哲学、经济、政治理论依据,而且要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从哲学、经济、政治三个角度思考怎样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还应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公民个人的角度思考怎样启动国内需求市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如此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重大问题,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注意

2.1坚持适度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规定为标准,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一,应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深浅度。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对某些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宽是必要的。但如果突破了“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浪费了时间,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深化和拓展知识要有度,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其二,要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疏密度。一方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穷尽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全部知识或对一个知识点的材料进行无限选择,使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的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2.2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度”、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上。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时,应多思考下列问题:如何通过材料分析佐证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材料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解内容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根据具体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哲学;社会;自然科学

一、目前高校哲学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

哲学是的基本理论课程,它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任课老师为了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做了很多摸索,但是其效果与投入的精力相比,收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当前大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课上缺乏引导启发,这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益;有的教师的教学内容落伍,讲的是十几年前老掉牙的事情,讲稿甚至十几年没变;有的教师讲述的内容缺乏重点,面面俱到,主次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无从下手。有的老师讲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没有激情,言语严肃。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学生平时的学习都集中在各种实用性课程以及在将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与本身就是具有高度抽象化的、概括性的哲学是矛盾的,于是,哲学就顺理成章地被推向边缘。再者,学生对马哲课的观念就是做笔记,划重点,考试通过拿学分就可以了。以笔者本科阶段上马哲课的情形为例,学生的普遍想法都是认真记录重点,到时背诵以应付考试,而任课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也迎合学生的想法,造成学生学一门、考一门、丢一门的不良后果。这样马哲的教学效果就在机械式的背诵中弱化了。

二、将哲学与社会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领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只是体现在报刊、杂志上,并没有进入到课堂中。大学生手里使用的教材还是过去的老版式,书本以冗长的论述居多,例子陈旧不生动。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学生在理解相关的概念时会比较吃力,让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哲学是智慧之学,它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这种概括呈现在书本中就是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哲学教学就是要把这种条文性的理论知识变“活”,让它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发挥哲学使人变得“聪明”的功能,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利用能力,避免学一门,丢一门的后果。回归现实生活,就要让马哲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社会事件结合。从主要矛盾理论来理解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别、贫富差别问题;运用发展观点,来阐明当前为什么党在十二大以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要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哲学在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哲学的许多概念、范畴、规律与自然科学的有关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很明显,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最直接来源,如果我们将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尽量介绍一些哲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一些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那么就能使哲学课的教学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枯燥变为生动,从单调变为丰富,就能使学生觉得哲学并不是玄而又玄,高深莫测。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应当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要经常地关注当代的自然科学的发明和发现,要用哲学的观点回答自然科学问题,例如苹果手机的发展,以此作为培育学生用哲学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比如笔者在考研辅导机构上哲学时,就用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同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介绍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把比夸克更为深一层次的基本粒子命名“毛粒子”的故事。谢尔登•格拉肖认为基本粒子是有基本结构的,基本粒子里有更加基本的东西,他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示对对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这一辩证法思想的纪念,并证明这是“哲学的最高荣誉”。

四、变革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结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把抽象的条文性理论知识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增强学生的兴趣。选择多媒体教学要把图文信息和原理紧密结合,图文信息要足够吸引力,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兴趣迷失在多媒体的内容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前后把两张番茄饼的图片放到PPT文件中,前者是摘自美食网站的图片,看起来诱人可口,后者是我自己做的,形状难看,全无食欲。前后的反差对比,我顺理成章引出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是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知识点,阐述想当然和动手实践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发言互动,这样的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记忆深刻,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口授教学。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答疑和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用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思想。

五、结语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考 政治复习 方法

一、钻研《高考说明》和《课程标准》,确定复习教学目标

高三政治复习课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根据《高考说明》对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宽、查漏补缺,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备高考。

通过这个阶段的复习,要使学生能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中认真钻研《高考说明》,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本着谦虚谨慎的精神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宁可多花时间,也要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扎实。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1.要“准”,是指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准确,不能“大概”“差不多”,必须对相似、相关、错误的概念、观点等进行比较和辨析。另外,政治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考生及时更新知识,保证准确性。在近年的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主观试题的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炼,基本源于教材,充分显示出试题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习什么,准备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尤为重要。

2.要“全”,是指凡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都要阅读、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师与考生都不能随意增删知识点,“增”会给学生添负担,“删”则可能会造成高考中的丢分。

三、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复习经济常识时要及时辐射到哲学常识知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做到既深入知识,又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并要擅于运用有关理论知识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认真对待政治复习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基础知识复习课上,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步骤:

1.回顾知识,发给学生教学案,要学生根据教学案,对复习内容系统地阅读自学一遍。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清易错、易混点,并联系热点事例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思考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深刻印象。

4.回顾课本,要求学生对复习内容精确掌握,指导学生将复习内容编成网络式知识系统图表。

5.巩固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讲评,使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再现和巩固。

6.拓展提升,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即党、国家、政府、公民的大事出试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教师适时地点拨提高能力。

在“热点专题课”上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要“去粗取精”,精选并把握热点,指导学生既会用课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又会用体现在时事中的党和政府的新理论、新观点去充实深化对热点问题的原有认识。

2.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复习和“热点专题课”复习的关系,“热点专题课”复习不能过早。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哲学智慧 理论联系实际 吸引力

2008年年底,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从教学大纲看,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较大调整,课程的整合力度不小,教学内容更符合“三贴近”原则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原理”对学生的吸引力,真正学“活”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引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贴近学生,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发表不同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哲学的方法论功能,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总结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又要指出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演讲的内容,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而没有机会演讲,他们觉得很遗憾,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演讲,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失去作业的意义,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哲学基本原理,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