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1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上还处于年增加规模100亿美元以下的较低水平。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但众所期望的投资却一直未曾出现。

2008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330亿美元,下半年由于全球经济收缩,2008年全年净流出也达到了535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4亿美元,但第二季度,当季投资高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6%,环比增长182%。目前有一批大项目正在协商中,全年对外投资的总体形势仍然乐观。据此可以说,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屡创新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对外投资大国(如美国、日本等)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年流出量不到这些国家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差距达数百亿美元;外向存量差距千亿甚至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落后于老牌发达国家,在存量上也不及新加坡、巴西等国。这个现实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对值和占总顺差比重呈增加趋势,并且与国际收支总顺差、外汇储备同方向增加。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4451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00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1859亿美元。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虽然不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但却成为一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

资本项目顺差虽然从绝对额看呈现波动的趋势,但所占总顺差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资本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是4%。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有望在近年出现扭转,首先实现资本项目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巨额的“双顺差”,我国国际储备也逐年增长。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中国依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更达到2131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此时释放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是十分明智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相对有效的降低中国外汇储备风险,降低资本项目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人民币的强势和外汇储备的充足也有效的支撑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外汇供应基础。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改善国际收支更可行更有效的途径。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顺差会一直存在,要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就需要从资本项目入手。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之所以改善(顺差缩小),资本项目顺差缩小的作用不可忽视。2007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8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是735亿美元;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资本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项目顺差的影响巨大,资本项目对我国国际收支的作用正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而日益凸显。由于全球经济收缩,当前许多国家正面临严重的资金缺乏,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深度需求,而且各国政府对外资的一些限制也有所放松,这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了机会,此外,人民币的强势也会促使中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未来增长速度会加快,可能慢慢成为减轻资本项目顺差压力的重要因素。

2. 对外直接投资及其贸易效应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而言,尤其是货物的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型和贸易型子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通过“走出去”直接到国外投资,可以绕开一国或区域集团的贸易保护。而通过在东道国建立生产销售网络,在维持对原有国外市场的同时,还有助于扩大中国产品向新的出口市场的渗透,或在建立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过程中,还能带动我国产品设备、材料的出口。另一方面,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为了解决中国国内稀缺资源的供求矛盾,但势必带来中国进口增加。但是,即使中国没有进行这种投资,对一些国内缺乏资源的进口也是刚性的。

3.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改变贸易结构改善国际收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而服务贸易从1982年至今却一直都是逆差,可见我国的贸易结构很不合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改善这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如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非洲最大的银行―南非标准银行,可谓一箭多雕。首先是为我国企业在非洲寻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次是改变了我国对南非的贸易结构,由产品出口逐渐转向技术和服务的出口,不仅如此,这宗大额的收购也缓和了南非因为长期对我国贸易逆差的不满。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2

论文关键词:技术进步,逆向技术溢出,国内研发,吸引外资,对外直接投资

一、引言

金融危机下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额剧增,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一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仅依靠国内研发,还依靠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通过吸引外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技术引进等渠道溢出国外研发资本。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导向型对外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了母国技术水平,比如Chang和Kogut(1991年)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得出日本对美国投资是技术导向型的,发现日本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一般采取合资的形式,证实了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Braconeer(2002)研究证明瑞典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对瑞典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是瑞典本国的研发支出。Motta和Fosfuri运用古诺竞争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无特定优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拉近与技术先进国家企业的距离,可以在技术外溢中获益。Branstetter(2006)利用专利数证明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存在逆向技术外溢效应。

以上文献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逆向技术溢出,但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研究,这些结论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尚不可知。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案例和理论研究阶段,实证研究较少;变量选取片面,集中在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国内研发投入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数据处理方法不正确,相同的数据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OFDI总数不能代表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因为OFDI包含资源导向型、市场寻求型等。在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企业正积极尝试着“走出去”战略,收购国外知名企业以深入国外技术密集地吸取先进技术,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否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及我国的技术水平?促进作用有多大?是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还是鼓励跨国并购?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回答以上问题。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假设技术进步是中性的,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得:Y=AKLS

其中Y表示某国在t时间的产出,A表示某国在t时间的技术水平,K、L、S分别代表某国在t时间的资本、劳动投入和知识资本,a、b、γ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知识资本的产出弹性。Y/KL为FTP(全要素生产率),FTP代表一国的技术水平,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a+b=1。

推导得出:L(Y/L)=LA+aL(K/L)+c

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a、b值,带入全要素生产率即可得到FTP。

知识资本一方面由本国研发投入决定,另一方面由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决定,溢出国外研发资本的渠道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吸引外资、技术引进,据此我们假设S=(S)(S)

把知识资本和TFP带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然后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TFP=p+jLR+jLFDI+jLOFDI+jLT+c

其中TFP表示技术进步水平,R代表t时期国内研发投入存量,FDI、OFDI、T分别代表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而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j、j、jj分别代表国内研发投入、引进外资、对外投资、技术引进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大小,p为截距项,c为尾数项。

建立模型来测算我国通过引进外资而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R=∑(R/GDP)*FDI其中R代表i国研发投入,GDP代表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FDI代表外商对我国的投资额。

通过对外投资而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为:R=∑(R/GDP)*OFDI其中R代表i国研发投入,GDP代表i国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OFDI代表我国对i国的直接投资额。

2、数据说明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中,Y由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基期折算而来,劳动力数量来自统计年鉴,资本存量使用以下公式推导得出:K=G/I+(1-v)*K其中G表示某一年内固定资本流量,I表示价格指数,V代表资本折旧率,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折旧率值为5%,K代表t-1期固定资本存量,K表示固定资本总额。选取1987~2009年的数据,用eviews6.0对此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

L(Y/L)=-1.28457+0.501021L(K/L)

(-26.2564)(9.3564)

R=0.987425SE=0.01932F=2010.541DW=1.58712

此模型拟合优度接近1说明构建的模型合理,T和F值都通过了检验,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结果有效。所以a=0.501,b=0.499,从而算出我国历年TFP,具体数据见下表:

全要素生产率和各解释变量数值

年份

全要素生产率

国内研发投入(亿美元)

FDI溢出的研发资本(亿美元)

技术引进(亿美元)

OFDI溢出的研发研发(亿美元)

1987

0.27914

17.30

6.24617

7.14

0.86941

1988

0.29842

17.48

8.64834

7.06

1.13241

1989

0.30248

22.16

8.79416

7.59

1.03416

1990

0.29476

15.92

7.89106

8.64

1.06421

1991

0.30684

17.01

10.38162

10.18

1.36825

1992

0.34512

19.28

27.18621

12.95

1.64592

1993

0.36415

20.13

67.84625

15.84

1.82483

1994

0.39548

13.53

84.23116

28.62

1.84571

1995

0.42581

13.52

94.85743

34.18

2.07613

1996

0.42876

14.54

105.46213

32.64

2.41682

1997

0.45127

17.61

110.51034

26.43

2.62834

1998

0.46318

19.32

108.4525

25.95

2.69472

1999

0.47815

24.35

102.6428

25.16

3.18726

2000

0.49156

31.58

100.6258

30.25

3.41867

2001

0.51073

36.59

115.6204

30.43

18.5694

2002

0.51754

45.61

124.8576

48.92

21.76154

2003

0.54107

53.94

121.7684

50.41

24.31675

2004

0.56042

66.29

128.4041

46.82

28.41308

2005

0.57105

81.86

117.5106

34.28

32.34160

2006

0.58420

101.8

110.3415

38.54

34.45812

2007

0.60134

120.4

120.8431

42.85

40.28764

2008

0.75126

139.2

128.7541

50.61

71.98562

2009

0.83401

154.1

131.5783

51.42

86.57426

计算公式为:R=RD/(+v)其中R表示截止t年经过折算以后的研发投入总和,RD表示t年我国研发投入额,f表示1987~2009年我国研发投入的平均增长率,f取11.2%,v表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根据专利保护法和技术的使用周期,我国技术的使用周期为15年左右,所以v为6.6%。

三、实证分析

本文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检验各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结果表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值明显高于5%的临界值,说明有单位根,需要对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变为平稳时间序列,可以推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变量

ADF检验

临界值

结论

国内研发

-0.584

-1.5381

非平稳

吸引外资

-1.8042

-2.5484

非平稳

对外投资

0.2857

-2.5871

非平稳

技术引进

-0.976

-1.8546

非平稳

全要素生产率

-0.79574

-2.5847

非平稳

D L R

-2.3765

-1.8723*

平稳

DL FDI

-3.8671

-3.5814***

平稳

DL OFDI

-4.6894

-3.9164*

平稳

D L T

-3.6577

-3.1542

平稳

DL TFP

-2.9364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77-03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的实力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68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7%,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占据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的第五位,为发展中国家之首。可以明确,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带来了我国企业提升自身实力的机遇,对于我国融入全球经济、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了解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变化趋势。

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文献很多,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众多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理论,如邓宁(1981)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刘易斯·威尔斯(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经济学者提出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坎特威尔和托伦蒂诺(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托伦蒂诺(1992)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穆恩和罗伊(1993,2001)的不均衡理论。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积累了大量顺差的国内企业便开始涉足海外直接投资。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杨国亮、王玲(2010)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美国培育跨国公司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在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姚树洁等(2010)认为,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打造世界强国和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但中国海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与特点

进入21世纪,随着“走出去”对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对外投资快速增加。2002—2010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49.9%,对外投资的年流量由2002年的27亿美元猛增到2010年的688.1亿美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投资状况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发展阶段,企业对外投资水平也不同。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发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处于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于3 000—5 000美元之间且快速增长。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资,等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具体表现为负值减少,且呈逐渐上升态势。

总体来看,截至2010年末,中国13 0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当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86.3亿美元,以银行业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为主;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占比87.5%。进一步考察,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同比增长54.7%,跨国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能源产业以及专业服务产业;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4.4亿美元,占流量的70.5%,排名第一。就存量来看,截至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3172.1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与发达国家相比,投资数额差距较大;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也占据主导,占比77%。

行业地域特点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的行业类别。截至2010年末,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这六个行业累计的投资存量2 801.6亿美元,占比88.3%,六大行业的占比分别为30.7%、17.4%、14.1%、13.2%、7.3%、5.6%。从地域上看,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各占71.9%和13.8%;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2010年末中国在大洋洲、欧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分别是86.1亿美元、157.1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13.2倍、12.3倍。就国家而言,2010年末我国对外投资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累计达2 888亿美元,占比91.1%,其中以中国香港为首,其余依次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等国。排名靠前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则主要反映了“避税天堂”的优势,很多企业在注册后,资本便转投他国,因此,这两地的实际投资量并不体现真正的投资效果。另一方面,从流量上看,与存量数据大体类似,90%以上的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只是采矿业的占比相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有所下降。地域方面,除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外,对非洲的投资较上年增长46.8%,反映出国家对非洲地区的重视。从行业数据分析,投资境外服务贸易型企业,主要在于便利国内企业的出口,占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而兼并收购科技型企业则是为了便于掌握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境外金融领域的投资,是为了学习与借鉴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创新金融工具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当前的金融危机也为跨国投资机构投资那些陷入困境的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偏重资源加工型和生产加工型企业。就前者而言,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的石油、矿产、农林及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而后者主要目的则在于延伸产业链或是发挥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市场,同时带动相关产品、设备、零配件的出口,这也是生产加工型投资集中在亚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

二、动因分析

从上文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与日本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所描述的也不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与现阶段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联的,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首先,企业获取战略资源满足内在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兴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越来越受到资源等瓶颈的制约和限制,而海外投资正好能够获得企业生产亟需的战略资源,进而满足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那些难以获得和模仿的、稀缺的、可供专用的资源,都会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广泛地参与到跨国生产网络当中,而那些不具有优势的上游生产活动往往在国外。为了寻求稳定的供应方,避免外部冲击对供应链和整个生产活动的影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为了在整个生产链中获得更大的增加值,中国企业具有向国外零部件、能源、资源甚至研发等上游价值增值活动进行投资的战略需求。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行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并购国外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优良声誉的金融机构,不但有利于我们解决金融服务水平落后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拓展国外的金融市场。只有获得了稀缺的资源、先进的经验、良好的声誉,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进而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在特定国际分工链条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主要是通过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制造业来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而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产业发展的。入世以来,尽管我国很快融入了世界新兴制造业的国际生产链条中,但是仅仅参与了这些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即其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而没有在整个行业上获得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徘徊在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获得的利润微乎可微。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利润逐步缩水,甚至有些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面对这一劣势,企业内部逐步产生了技术升级的需求和动力。同时,企业的治污成本也因为国家不断强化的环保要求而提高,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开始有了对外转移生产的动机和需求。只不过这类对外投资还不占主流,在截至2010年末的对外投资存量中占比仅为5.6%。

再次,我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在很多时候是依靠贴牌生产、依靠香港等地贸易中间商的订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外部市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服务网络。这种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却又不能掌握主动权的模式,不仅不利于企业在对外销售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增加了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风险。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增加了出口企业在国内投资的风险,降低了投资收益。随着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激烈度的增强,这些企业对进一步投资的风险控制和收益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也逐渐产生了对外投资建立自己所能掌控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服务网络的迫切需求。这类投资在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在2010年对外投资存量中,我国在商业服务领域的对外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7.3%就是体现。

最后,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趋势,也是促使我国政府和企业近期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动力和压力。从动力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我国近期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了成本。作为金融危机的产生国,美国经济受危机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为严重。经济增长的停滞、消费和投资增长大幅度减少、出口增长率的降低,加上为了刺激经济而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导致近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保持贬值的态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以降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本币成本,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压力来看,金融危机期间美元的走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缩水,国家倾向于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尤其是金融危机前的大量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上升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如此巨大的美元储备必然带来巨额损失,政府必然会利用多种渠道降低储备贬值的风险,其中就包括使用外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 马光明.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势增长——成因探析与趋势预测[J].国际贸易问题,2011,(9).

[2]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3] 姚枝仲,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2).

[4] 张远鹏,杨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导刊,2011,(3).

[5] 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ZHANG Yao-yi, ZHANG Dong

(Economy college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2]厉以宁,曹凤歧著.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5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3]冼国明,严兵.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6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全球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技术革命不但催生了一批现代化的新兴产业,也使国与国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2003年世界单边贸易总额(出口总额)达到74820亿美元,2004年约为82000亿美元左右,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约6120多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994年的2倍和2.5倍。 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的投资转向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融合在一起,各国经济也都身不由己地在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2、各国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推动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使国际分工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各国产业之间由过去的相对独立到相互依存,由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形成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制造业、服务业转移过程中的大量外包。跨国公司以全球为市场,以各国为生产车间进行国际化生产,将不同的生产环节、服务环节分别放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出现了以企业为单位的全球分工,使各国产业分工都紧紧围绕跨国公司来进行。这一变化同时也表明,世界经济形势正朝着由国际贸易为主导向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导的方向转化。

3、企业由单纯竞争走向竞争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惨烈,任何一个大型企业的个体竞争实力都难以保障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于是,企业间由单纯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合作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跨国并购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度展开,企业纷纷通过强强联合的兼并实现快速扩张,新的竞争格局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企业战略联盟也在大量发展,企业在竞争的同时纷纷以联盟形式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新产品研发,共享一个销售网络。这种“竞合”现象的出现也进一步表明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4、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的跨国公司化趋势日渐明显

跨国公司的发展“同蒸汽机、电力和汽车的应用推广一样,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进入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世界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大量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各国为了国际市场的角逐都在争相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而使全球经济成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80年代中期,世界跨国公司在两万家左右,目前已经有6万家以上,其海外子公司90万家,海外子公司雇用员工5400万人,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研发和转让的80%以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15699家,约占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25%。可以看出,跨国公司这种过去由发达国家所独占的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世界企业发展的潮流。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与时机

1、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新一轮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6年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年均增长率将达4.3%。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评估,2004年标志着全球直接投资已经走出低谷。随着跨国公司盈利增加,跨国并购的增多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增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将进一步加速,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高峰也将来临。

2、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提速”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新领域中国际生产要素的转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和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引擎。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和区域营运中心的设立区域、覆盖范围也正在进行新的布局。同时,服务外包已成为不可逆转且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服务外包协会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

3、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吸收外资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使得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和2003年以来,各国修订的吸收外商投资政策、法规超过492项,其中属于放松对外商投资限制、简化手续、扩大优惠政策的达95%以上,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已成为区域经贸协定的主要内容。中国周边国家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例如,韩国对设在外商企业专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所得税7免3减半;印度对设在出口软件园内的公司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如对进口硬件和软件免征关税,到2010年前减免公司所得税(最高比例达90%)。2003年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越南吸收外资分别增长90.4%、68.4%、48.96%、23.7%和20.8%。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吸收外资。2004年3月法国公布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项新措施,日本放宽了外商投资通信、金融、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和条件

1、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宏观基础

到200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6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达到 11547.4 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位居世界第二。按照Du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国已经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2、企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微观基础

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为89935亿元,占当年GDP的77.04%;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达到18家,行业分布在贸易、金融和制造业等不同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79―2002年,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截止到2003年末,全国私营企业300万户,注册资金3.5万亿元,实现销售总额1.8万亿元。整体实力的增强使海外扩张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内在动因。

3、大规模利用外资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市场机会

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06亿美元,连续三年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东道国之一。截止到200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为5621.01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长至少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跨国公司大量在华投资使中国企业增长了跨国经营的知识,提高了能力。二是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信息渠道,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三是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不同程度地导致双边关系的改善,这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国内市场压力加大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些产品不仅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据统计,200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到95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4;中国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手机产量占1/3;数码相机占1/2。中国已经是世界电视机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这种庞大的生产规模国内市场是难以消化的,加强外贸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将成为减轻国内市场压力的重要途径。

5、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增加将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从世界经验来看,国际贸易摩擦和各国贸易壁垒的刺激往往成为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动因。日本、韩国都有过同样的过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出口增长的迅速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也与日俱增。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案件57起,涉案金额12.6亿美元。为了抵制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各国的贸易壁垒也逐渐增强。而对外直接投资是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实现投资国和受资国共赢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年来欧盟对中国制造业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增加,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欧洲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也开始大量增加。

二、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及主要问题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总额为6470亿美元,存量为6866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测算,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入535亿美元,流出29亿美元,流出量仅相当于流入量的5.4%,正好处于Duning投资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起步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从投资比率效率(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其含义是一个国家或企业每吸收1美元的国际资金经过国内生产过程后可以用来投资的数量)来看,中国对外投资水平与吸收外资水平极不平衡: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1∶0.84,发达国家为1∶1.15,发展中国家为1∶0.18,而中国为1∶0.04,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发达国家的3.5%,发展中国家的22.2%。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分布特点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行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资源开采和加工制造业三大领域

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三大领域占总存量的76.%。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总量的32.8%;批发及零售业65.3亿美元,占总量的19.7%;采矿业59亿美元,占总流量的18%,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20.7亿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从动态上看,2004年三大领域占95%以上。其中采矿业19.1亿美元,占52.8%;制造业4.9亿美元,占13.5%;批发零售业1.1亿美元,占3%;商务服务业9.6亿美元,占26.5%。从投资情况看,资源开采业比重有所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商务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批发零售业比重下降。

2、周边地区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

截止到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332亿美元。亚洲地区存量265.6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0%,其中香港地区246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4%;拉美地区46.2亿美元,占14%。在2004年对外投资中,拉美地区16.7亿美元,占总量的46.2%;亚洲地区13.96亿美元,占38.6%;欧洲地区3.08亿美元,占8.5%;非洲地区1.35亿美元,占3.7%;北美地区0.62亿美元,占1.7%;大洋洲地区0.48亿美元,占1.3%。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1、技术仍然处于低端

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还明显不足,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和地区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374。其中,中国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名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中国在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家电行业中,优势也主要在加工制造业环节,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依靠国外技术生产。因此,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

2、企业缺乏国际直接投资和经营经验

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区位选择不当。如,纺织品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应选择纺织业低于或相当于中国发展水平,资源条件适宜纺织业发展的地区,以发挥并强化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纺织业大量投资于纺织品发达,甚至超过中国水平的国家如印度等,以致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对外投资效益。二是普遍投资规模小,资金不足。如,中国在荷兰开办的贸易公司投资仅5―25万美元左右,难以为继。三是本土化能力差。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大多使用自己的员工,高的多达80%以上。这不仅提高了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本地化经营。

3、体制障碍仍未彻底消除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在目前对国有资本仍然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往往成为资金外逃,化公为私,损公肥私的渠道和手段,“庄稼不收年年种”,最终政府替企业“付学费”,这种缺乏监督机制的海外投资必然导致失败。此外,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审批制度仍然存在效率低,门槛高,不同所有制歧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企业失去海外投资的有利时机。

4、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体系尚不完善

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促进政策的强大力量获得成功的。目前,中国尚处于海外投资的起步阶段,但与之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由于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支撑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走上“不归路”。

三、遵循跨国投资规律,借鉴世界跨国公司经验,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为基础,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

1、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优势

20多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地区,并且有了较好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现状,从投资区位上看,除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优势外应积极扩大对拉美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的投资。从投资产业来看,一是加快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目前,中国制造业中轻纺、家电、电子、机械部门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稳定,已经相当适应国外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具备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条件。二是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大多有着丰厚的资源,尤其是拉美、非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条件加强合作开发有利于扩大当地市场,缓解国内资源约束。

2、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

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它们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资历史,这些都是可供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许多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了先进技术,加速了本国的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也取得了海外投资的宝贵经验。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由此而受益,这无疑也是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有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有较大差距,加强对发达国家投资,以海外公司的区位优势为平台获取世界领先技术,迅速向母国扩散,有利于加速中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其次,已经具有较丰富投资经验和市场经验的优秀企业应积极向发达地区投资。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都应该是领先者。第三,积极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可以雇用大量当地科学家、工程师,从而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日本跨国公司曾在欧美国家建立了数百个研究开发基地,雇用研究人员近万人,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不仅开发了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先进技术迅速对母国扩散。

(二)调整海外投资产业结构,积极投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这不仅与全球投资产业走向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中国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许多产业的潜能并没有在海外投资中得到释放。为此,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的基础上应加大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海外投资产业体系。因此,在制造业中,应提高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通过向发达地区投资加快获得核心技术能力。在服务业中,应提高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这类产业不仅能够获得丰厚利润,而且可为制造业的海外投资提供服务支撑。

(三)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

经营当地化是海外经营成功的规律和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全球化战略,首先要学会本土化经营,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跨国公司当地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施“全球公民”战略,如IBM、SONY、菲力浦等全球公司都在极力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多习惯于“独往独来”,这势必会造成与东道国的隔阂,不利于跨国经营。二是树立当地服务意识。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十分注意为当地服务,它们把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不仅为树立其全球品牌奠定了基础,也使跨国企业深深扎根在东道国的土壤。三是积极吸引使用当地员工和管理人才。著名跨国公司沃尔玛、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企业在中国经营中,员工的本土化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则几乎是从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全盘“移师海外”,这种“国内员工海外经营”的模式必将难以为继。四是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融入当地企业文化,实现共同发展。

(四)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中国的世界跨国公司

目前,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中国跨国公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小型跨国企业。因此,加快创建和培育世界级跨国公司对于加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产业政策扶植。国外经验证明,在发展跨国公司初期,国家实施产业政策扶植是十分必要的。日本许多跨国公司在初期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目前中国企业非常相似,而日本政府用产业政策这双“有形的手”扶植它们度过了“襁褓”时代,使之成为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韩国的情况也大体相当。其次,产业政策要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只有扶优扶强,才能使大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一定数量的世界级企业,并利用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第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以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鼓励,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势头会日益强劲。据统计,2003年,中国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0.4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5%。这一数字不但反映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初见端倪,而且还有巨大的潜力。

(五)注重技术战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体系

近10年来,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研发中海外子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大量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目的是把母公司的技术通过海外的研发机构更好地向外扩散,并根据当地市场条件、利用当地科技人员,对技术进行二次滚动的N次开发,子公司的技术开发成果可为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共享。二是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通过海外子公司转化为规模经济。技术创新需要依赖于一个规模的市场,跨国公司正是通过全球子公司的生产来补偿少则几亿美元、多则几十亿美元的开发费用,由此也使跨国公司技术成果内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外部转让的比重越来越小。三是跨国公司在投资某种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同时也建立了新的国际标准体系,这种首先获得的标准体系会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应借鉴跨国公司经验调整技术战略:由逐步进入市场到大幅度转让技术。中国对外投资的技术投入和进入市场同步进行。应采取十分谨慎的策略,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向海外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市场占有了相当份额后,开始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既满足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转变。此外,应注重对技术的控制性。越是高新技术产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

(六)注重投资方式选择,加大跨国并购力度

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大多采用合资方式,以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成本,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规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如此,中国企业初期的海外投资也是如此。随着对当地经营环境的不断熟悉,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手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会逐渐增加,成为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速度和规模都在大幅度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8年到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以后。1988年到1996年,跨国并购年平均只有2.61亿美元,而2003年达到16.47亿美元,而且大规模交易增加,分布行业广泛。如联想并购IBM;“中海油”2002年并购涉及金额最大达10亿美元都是有影响的跨国并购案。这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

(七)加强对外投资促进的政策支持,创建完备的企业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强有力的对外投资促进政策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保证。世界各国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都实施了不同的促进政策,例如,设立海外投资促进机构,加强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等。英国不仅设立了各种行业协会,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沟通信息,搭建桥梁,政府还成立了出口信贷担保局(ECGD)专门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和保险。正是这种完备的促进体系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了强大的后盾。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十分欠缺。为此,一要加强海外投资的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对鼓励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内企业关联带动性强的企业,如海外投资企业通过国内零部件采购带动了国内企业出口,尤其应该给予更优惠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支持。二要建立政府、民间各种形式的海外投资促进机构,通过不同渠道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服务。三要逐步改革政府投资审批制度,降低门槛,鼓励各种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走出去”。

(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扩大对外投资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定指标,下计划层层考核”,使本应由市场推动的事情成为由政府主导的一场运动,容易产生盲目性。因此,要做到科学理性投资。在中国,跨国公司“拿银子当金子卖”,而中国企业“拿金子当银子卖”,甚至“拿着金子换来一堆废铜烂铁”的也教训不少。因此,只有冷静分析判断和科学决策,才能减少风险和损失。此外,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提供服务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走出去”的法制建设,制订和完善涉及对外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制订配套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九)借势借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两者的有机结合会大大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一是应继续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提升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二是把中国向外资开放的市场与中国海外投资的市场进系起来,力争为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创造更多条件。三是同在华投资成功的跨国公司携手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第三国投资,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销售网络渠道和影响力,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①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冯雷、杨圣明、王迎新:《英国出口贸易与海外投资促进体系》,《财贸经济》2003年第4期。

③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④李连仲:《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我国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