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模式 运用

作为全民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了新一轮的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借此又向前迈越了一大步。音乐教育的生命在于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则在于确定一套科学的模式。目前,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类别比较多样,笔者就小学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就合理运用情况作出分析。

一、对目前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影响深刻的一次改革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音乐新课程在内的各项内容的改革,使得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致很浓,为我国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这场力度较大的音乐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就其当前的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音乐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

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种状况虽然给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但也造成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合理重视。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就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师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涵义,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与教学方法混淆,认为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方法,当然对教学模式的类型也是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错误的观点往往使教师不会甚至不敢运用音乐教学模式,以及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具体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因无从知晓。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音乐教学理论程度还需要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仍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笔者在听某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范唱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看这首歌的歌谱一句一句跟教师学唱。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音乐的课堂就应该采用一种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教师唱,学生学,而忘记了音乐不仅要靠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缄默知识的文化。其实这是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使用很普遍也是很糟糕的案例之一,教师可能理解了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理论依据,但是在逐渐运用的过程中扭曲了本意或是直白的运用而不加以任何的修饰和转化或是教师紧抓住模式的某一点而没有展开运用导致了僵化的局面,这其实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阻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要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如果不加以转变,原本热情高涨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跟着教师枯燥地一遍遍学唱。教师教唱是对的,但是学生是否认真学唱是需要老师在认真领会其涵义的基础上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系统化

教学模式是在国外的不断发展中传入我国,而音乐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中分化出来的。笔者就此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根据教育的目标分类学原理,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每种模式又具体可分化为不同的子模式。戴定澄主编的《音乐教育展望》中根据音乐教学特点及教师与学生的现状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被动接受式和制动探索发现式。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分类。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内还没有完全统一的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的课堂中,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此都持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虽然呈现了一派百家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但也造成了教师对于运用音乐教学模式的困惑,不知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反而会造成不利。因此关于音乐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用更加敏锐的视角来观察。

二、 新课程音乐教学模式合理运用

教育改革赋予了音乐教育理念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诸要素的革新,当然它也需要音乐教学模式去贯彻和实施教育理念。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为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所以要体现课程理念的更新,就必须改变单一僵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下面就几个教学模式为例来说明。

(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去进行引导,去发现音乐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为引导——发现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引导——发现模式是在结合了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在选择和确立所要研究的主题后,在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和处理有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合作交流探究等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的力度》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一系列的基本练习后,笔者认为课堂上可以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引导上。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藏蜻蜓”的游戏。一个学生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拍手或是敲击乐器的声音力度变化提示来寻找。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力度有一个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动探索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其次在发现上。教师弹奏《红蜻蜓》,弹出p、f、mf等力度的变化,然后一人一句试着带力度的变化跟琴唱曲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因这些细微的强弱变化所引起的乐曲流动性以及体会到的乐曲的情感。再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积极发现乐曲中如开头“p”比“mf”要弱等,鼓励学生大胆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最后教师总结强、弱等力度记号的概念等。运用此种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及听唱学过的歌曲《红蜻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旋律中力度的变化,初步掌握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及概念。在教学收尾处笔者认为可以加入延伸。教师示范加入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学习创编,教师选择一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请大家一起评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言、听觉、对比等一系列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新的知识。情境——陶冶模式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音乐以媒介对学生陶冶与培养。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根据教育目的,教师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鲜明具体的场景,学生参与到各种游戏、歌唱、欣赏中,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性情的陶冶,并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例如五年级欣赏艺术歌曲《春晓》教学过程中在联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创设情境,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唐诗《春晓》彩图,感受音乐与诗句图画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璧合,推动了学生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挖掘作品的深度,将音乐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认识情景”丰富 “体验”,通过“体验”主动“陶冶”。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板块里,不仅感受与鉴赏可以采用情景——陶冶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运用于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根据创设不同情境所表现的不同形式的美的感受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涵养心灵,学生在情境中的兴趣被激发,开拓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的这两种音乐教学模式实例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教学模式,如合作——交流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等,都在音乐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音乐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模式理论知识的遵从,结合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切不可“拿来主义”。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经常需要多种模式的综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M].广东:花城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展现音乐魅力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细心感受音乐之美,所以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大多自制能力不强,所以,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小动作较多等问题,影响到音乐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所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中学习。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需要的硬件缺失许多小学对音乐课的设计不合理,过于关注数学、语文等课程的建设,音乐课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小学一个音乐教师教三、四个班级,从而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到的音乐知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的小学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或者音乐专业的教师,由其他教师临时代替,这些教师没有音乐教学经验,不懂音乐的乐理和技巧,在音乐课堂上只教学生唱固定的几首歌或者上自习。同时,由于一些小学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音乐教学设施设备不齐全,缺乏专业的音响设备及音乐教室,音乐课只能在班级教室里上,学校没有钢琴或者用于教学的乐器,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音乐教材的利用率低,删减内容不科学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学校对音乐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音乐教材都是循环使用的,即上一年级的学生使用后的教材留给下一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的小学是几个小学生共用一本音乐教材,给音乐教师讲课带来影响。还存在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删减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就着重讲,自己认为没用的知识就避开不讲,这样给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带来阻碍。

(三)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无法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师教学内容没有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手段简单无趣,通常都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严重限制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系统性。音乐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得较难则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所以教学往往缺乏创新,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小学生有创新的见解,也不会得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长此以往使得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逐步增加音乐设施,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师对小学进行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以及欣赏等的教育。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提高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把音乐教育放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位置上。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加大音乐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对现有音乐设施的利用率,营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全新的小学音乐课堂。同时,学校在音乐教师的配备上必须严格把关,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避免其他教师代课现象的发生。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音乐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法。

(二)灵活应用小学音乐教材,注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对音乐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等,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具有促进作用。音乐教师必须做到灵活运用音乐教材,不能孤立教材内容,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用因素,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本地音乐和特色音乐等,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同时,音乐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找到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精心营造生活化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发挥特长,积极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三)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时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四)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练、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五)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还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出及时的调整,摒弃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小学生唱歌,还能够让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和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量给小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和展示的机会,让小学生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发挥,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优化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变音乐教学现状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有效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需要音乐教师负起责任,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引导作用,把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转变为多元化的课堂形式。同时还要增强对音乐的宣传,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让小学音乐教学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3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本科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在同一时期,音乐界的实践教学代表人物,德国的卡尔•奥尔夫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法,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法注重从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感官和肢体语言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音乐,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对音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经验总结,这种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喜爱而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学习的是此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并不密切,而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教学,则属于空谈。所以,用成熟的音乐教育实践课来促进音乐教育本科综合人才培养进程。将音乐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提高学生适应就业能力,为就业单位提供能够直接上岗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综合类艺术院校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1存在的问题

1.1社会培训机构方面

目前,艺术类高等院校培养的就业方向,一部分走向社会培训机构。但是各培训机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学历参差不齐,硬件设施强,软件实力不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就业存在一定的差异。真正能够到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参加培训的学员多为喜欢此教学法并已经就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数年龄较大,属于理论派;而真正能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肢体语言、节奏模仿等手段展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我们省内的大环境下,缺少对奥尔夫实践课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急需科学规范的大规模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此项教学法。

1.2师资方面

艺术类高等院校应从本科教学阶段聘请学科专家正规地培训奥尔夫教学法,科学规范地进行实践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相信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的阶梯式教学模式会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奥尔夫教学师资,这不仅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1.3学生观念方面

实践课堂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是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的基础练习,没有意识到就业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钢琴教师、声乐教师等。所以,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定好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自身专业逐渐向就业方向靠拢,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走进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2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例的音乐教育实践课堂

目前,吉林省内各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几乎都是从理论上学习各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而实践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近几年的教学法实践课堂中,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走出了书本式教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体现出参与教学、独立教学的能力,让每个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教学法知识的同时参与教学环节,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实践期间,我们与省孤儿学校、明德小学长期合作,实行阶梯式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纳入长期教学实践计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来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中小学音乐教员。为了更好地参与实践课堂,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对青年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培训;邀请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对大三、大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课教学;组织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汇报;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走出去,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计划,即青年教师到奥尔夫教育学会进行滚动式实践学习;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参与课堂,增强合作能力、表现力和控制课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看课互评”讨论会,让授课者互相找出不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阶梯式派出教学团队去参与课堂教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所谓阶梯式授课,即对大三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分组、滚动式集体备课训练。按小学六年制分成六个备课小组,每一组准备相应年级的音乐课程。每个组的组员分别负责教授本年级的部分音乐课程,每周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点评,互相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月小组之间进行轮岗制年级互换,将已经成熟的备课信息、PPT等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去粗取精。经过一学期提取精华式的现场教学准备,我们的学生可以随时讲授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如在省孤儿学校的实践环节和在明德小学的大队活动中,都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热情地带领小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环节,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是对我们教学的最好认可。在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中,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首先将桌椅摆放在教室的四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小鸡的声音和动作,一组模仿小鸭的声音和动作。在分别模仿了声音和动作之后,让学生跟着2/4拍的节奏“tata/ta0/titititi/ta-/”来进行交替节奏练习。模仿小鸭的同学说“ta”的节奏,模仿小鸡的同学说“titi”的节奏,同时伴随身体模仿动作。其次,开始学习旋律的时候,将适合这节课的奥尔夫乐器发给学生,乐器有铃鼓、沙球等小型乐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让模仿小鸡的学生唱旋律,模仿小鸭的学生打节奏。学习第二段的时候反之。经过这样的排练,让一年级学生加深了对小鸡、小鸭声音的认识,同时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及它们的节奏知识,将声音和动作运用到音乐课堂,能够增强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提高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出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分好小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进度。

3结语

任何优秀的教学法都是在长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去粗取精,才能真正地被更多人认可,从而发扬光大。师范类艺术院校作为培育和输出教师队伍的基地,不但要多支持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多与人交流,还应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实践学分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就业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教师经过每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不断地丰富每届学生的教案和PPT内容,根据自身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把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是直接输出已经具有教学经验的、可直接上岗的专业教师,而当今学龄前或艺术社会培训机构中,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专职教学法教师少之又少,多数为兼职,少数没有学历。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届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奥尔夫教学法只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课的课程计划之一,我们想通过此方法,用理念来引领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来更好地体现理念的科学性,让更多专业的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通过高校不断地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从而规范社会机构培训市场并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89-291.

[2]田屹.透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审视我国音乐教育现状[J].电影评介,2009(10):95-96.

[3]单宏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44-46.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4

不少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研究证实,新教师从教后的五年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期,经过这一段时期的适应与磨练,新教师一般即可成为熟练教师。如伯顿(P.Burden)的研究认为。教师号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求生存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一年的时期:调整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二至第四年之间的时期;成熟阶段,是教师进入教学第五年或五年之后的时期。袁克定认为,从教五年左右教师的策略性知识的变化最为明显。国内连榕等学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熟手阶段和专家阶段,并将教龄在0至5年、三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定为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困惑,要想顺利成长为熟手型以至专家型教师,必须在此期间获得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综上所述,受市场经济中厂家对产品“保质期”的规定及“售后服务”的启示,笔者认为,高师音乐院校也应注意做好其“产品”――毕业生的“售后服务”工作。

高师音乐院校做好“售后服务”的原因

1 高师音乐院校毕业生自身存在不足与缺陷

国内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由于受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过分关注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性质(更偏向于音乐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教育”专业性质的重视,如教育类课程科目门类较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较低;对教育实习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亦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业内通病――“重技轻艺”“重理论轻实践”与“师范”教育特色的缺失,造成学生素质不全面(如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等现象)、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等不良后果。学生在面对实际教学工作时,往往会感到理论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又由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强,而倍感茫然,不知所措。

2 开始的五年是新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关键适应期

对于新教师来说,教学工作开始的五年通常是他们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而同时又是他们教学生涯中最困难的时期。虽然他们在入职之前已经非常熟悉学校的环境,但由于自身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需要对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进行重新认识与适应,自身更要遵守教师的规范,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一心希望自己能够赢得学生的喜欢,获得学校领导与其他教师的高度评价。但由于教学实践能力不高,缺乏教学经验,在现实教学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甚至严重的挫折。如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切身感到自身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于一些已经掌握的教育学知识,由于领悟不深,亦不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很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难以调控与管理:教学中很难把握与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等多种问题。

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致力于制定新教师课程和政策的组织者卡罗・巴特尔(carol Bartell)所指出的:“无论他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职前教育,新教师都没能就课堂工作和职责完全准备好,他们无法满足快速成长并逐渐变化着的学生群体的各种需要。”

面对此种情况,美国教育学者强调指出:“头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于新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决定教师是否会在教学领域内继续工作下去,而且决定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的确,新手型教师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帮助。在解决一些现实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他们会逐渐领悟到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形成自己一生的教学风格。同时,新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从而顺利完成向熟手型教师的转变。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新教师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可能会发展一些消极的生存“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原因,高师音乐院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快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不仅要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更重要的是认真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为新任音乐教师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减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能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为日后进一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师音乐院校“售后服务”现状

国内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在离开大学之后,便与自己的母校脱离了关系,学生的所有问题全靠在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与提高。对于新任音乐教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般首先以岗前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加深新教师对学校与教学的认识与了解。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未能进行教学实践的锻炼,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校为促进新任音乐教师的快速成长,常常采用导师制(一般是指中小学校为学校里的新教师指派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其指导老师,为新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对于新任音乐教师教学的方方面面予以关注和指导,如设计教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等。而高师音乐院校由于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相互隔阂的状态,在新教师的培训与提高过程中,未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降低了培训的效率,延缓了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近些年,由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行,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首都师大音乐学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在职音乐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这是高师音乐院校与中小学携手合作的良好开端。

美国新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在对国内高师音乐院校如何做好“售后服务”进行构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与了解一下,美国在新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以期获得深层启示。

1 美国音乐学科新教师指导计划的启示

“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Beginning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的目的是为新教师在第一年教学中提供系统的、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其实现有效教学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态度,顺利实现其专业成长与发展。“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发展最迅速的运动”之一。

20世纪90年代,雅马哈公司与明尼苏达州有关城市合作,开发“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对于新任音乐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研究。与此同时,“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还有大学和组织协会的参与。大学作为合作者,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州音乐教师协会对于“音乐学科导师指导计划”的经费保证和教育质量保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明尼苏达州乐队指挥协会在“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协会强调指导教师的作用,定期召开指导教师培训会议,交流指导新教师的经验,为新教师在音乐教学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大学音乐院系、音乐学院、音乐协会,甚至一些商业组织,都积极参与到新任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的开发过程之中。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平等、合作关系,在两者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参与,共同携手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进步。

2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启示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专业发展学校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学校形式,但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中小学与大学之间长期的隔阂,把教师教育,甚至整个教育改革看成是双方的共同责任。”

大学与中小学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基地,相互合作、共同指导实习学生的方式,会更有利于促进实习学生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获得有益的启发与感悟,增加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实习学生与大学教授所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开阔了学校教师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理念,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总结,做到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在与大学教授共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亦会受到系统、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的熏陶与指导,加深自己对一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高师音乐院校做好“售后服务”的设想

受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明尼苏达州音乐学科“新教师指导计划”的启示,高师音乐院校、中小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三方甚至多方社会力量都应积极参与到新任音乐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中去。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对高师音乐院校如何做好毕业生的“五年保质期”的“售后服务”,提出如下设想。

在每年中小学校完成其新任音乐教师应聘任务之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所有需要培训指导的新任音乐教师进行登记注册,并及时与他们各自的毕业院校以及其相应的就职学校取得联系,三者就如何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对该新任音乐教师的“五年保质期”的培训指导达成协议,并签订合同。在此过程中,各方权责明确、携手合作、相互监督,以期达到有效促进新任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进步,顺利完成其五年过渡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础音乐教师。

合作过程中,各方的职责范围如下:

1 高师音乐院校方面

首先,高师音乐院校应对毕业生的就职去向进行跟踪纪录,之后设立专用网站,以便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的就职学校随时取得联系,并将之作为五年毕业期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体会交流的信息平台。院方分别为一至五年的毕业生专门配备一名或多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天在规定时间内专门为他们提供在线交流与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一位毕业生解决他们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指导教师亦应通过在线观看毕业生教学的实况录像,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准确把握,并就他们各自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其就职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切磋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高师音乐院校还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保质期”内的毕业生进行教学基本功汇报表演,或是以专家讲座、聘请有经验的高级音乐教师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指导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可以进一步改进、提高院校的教育质量。

另外,高师音乐院校为提高毕业生就职学校指导教师的素质与指导水平,还应对他们进行在线指导或进行假期专门培训。

2 中小学校方面

中小学校在本校范围内可实施“导师指导计划”。在新任音乐教师与指导教师相互熟识、自愿结对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对其实施日常教学指导,从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备课、写教案、课堂教学、课堂组织与管理、辅导课外音乐活动、与家长互动交流等环节,指导教师对新教师应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帮助。在五年指导期间,如没有特殊情况,指导教师不可随意更换,以保证教学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联谊会等活动,来增进指导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提高互动交流与指导的有效性。指导教师还应通过登陆高师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指导网站,与该新任音乐教师的高校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其教学实况录像发送给高校指导教师,双方就新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最终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尔后由中小学校指导教师实施现场指导。另外,在与高师音乐院校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中小学校亦可借此机会,充分利用高师音乐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本校全体在职教师创设在线培训的机会,或是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进修提高,还可聘请高师教师亲临学校,举办讲座或者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提高自己学校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首要职责便是要为新教师的培训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以确保新教师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应研究和制定新教师阶段培训所应达到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在新教师入职之前,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设计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定期举办新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或对所有新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测评。通过优质课、示范课,或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4 新任音乐教师方面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5

关键词:心理特征;强化听觉;自主学习;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6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40

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音乐教学更是教学艺术中的艺术。要做好音乐教学,需要我们每个小学音乐教师正确地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思考,并善于从中归纳成败得失,为优化后续教学提供必要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此来切实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记得我刚从事一、二年级音乐教学的时候,因为不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课10多分钟后还没能进入教学主题,课堂上逐渐热闹起来,乱哄哄一片。我自然地发起了脾气,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了起来。几堂课下来,学生对我的好感、对音乐课的兴趣都逐渐消失,我的音乐教学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发现这一尴尬状况之后,我去向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也查阅了相关教学书籍,终于明白问题的所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我把教学内容和安排做了调整:把课程开头的练声及复习时间把握在一节课开头的5分钟之内,再通过简短的导入就直奔新内容的主题。而导入的方式我也都采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做游戏的方式导入等等。调整之后,一下子把学生的好感和兴趣全吸引过来了,整堂课的课堂质量也随之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随之有了很大提高。

二、重视听觉作用,强化听觉功能

曲谱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所以学生对歌曲曲谱的学习才会产生一种乏味、怠慢的行为。再加上原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先识谱、后唱歌,这种教学方法对有识谱能力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我所教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人对简谱都不甚了解,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肯定行不通,学生对歌曲的兴趣逐渐消失,教学效率自然很差。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在教唱新歌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以听为第一步,还可以让学生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感受歌曲的魅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对音乐课本身来说,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听觉去领略其中丰富的情感,“听”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既给学生美的感受,也起到了强化听觉的功能;有了听觉上的印象后,再让学生学唱,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识谱的难度,增强了学音乐的自信心,加深了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音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音乐教师要把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熏陶和教育。所以,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中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踊跃作答,设置多种途径来锻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采用音乐课上创编歌词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当学生唱起自己创编的歌词时,兴奋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在音乐课上还会经常遇到不敢举手、不敢唱出来的胆小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胆怯感,用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总之,教师应该在音乐课上尽自己所能创造更大的空间来让学生自主发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把乐器和舞蹈带进课堂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经验范文6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堂设计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特点

1.情景性。情景化创造有三种方式:首先是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能够将音乐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双方之间的深度交流。其次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座谈会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口头的音乐知识,口头语言表述更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小学音乐是学生通往高深知识的路基,如果路基建筑得扎实,不仅能扎实学生雄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能奠定学生对音乐的美感p析能力。最后使用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隐喻包括隐喻、类比、模型三个方面。具体流程是将两种并不具备联系的事物通过隐喻的方式搭建联系的渠道,寻找两种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对比,最后构建概念模型。

2.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学生在练习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使用音乐器材以及组建小组合唱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实践性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特性。

3.知识的个体性。相对音乐教学而言,如果没有知识的个体性探索就不存在群体的公共性,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公共性的教育,但是却忽视了个体性的教学。教师对个体的理解和探索有助于音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探索。

4.经验性。隐性知识是内含的、抽象的、隐藏于音乐的深层次当中。如果教师想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必要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总结经验,逐步感悟。首先需要在经验中研究新的音乐现象,研究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本质,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提炼有效的方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其次,在经验性的研究中认识和理解音乐现象的本质。音乐是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前进的,经历时光检验的音乐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小学音乐教育往往是基础的音乐知识的教育,但是在其中不乏对音乐美感、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在经验总结时对传统音乐教育、音乐发展前景进行反思。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

1.丰富音乐活动。音乐互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学习《竹竿舞》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编排民族舞蹈,带领孩子边唱边跳,感受少数民族歌唱时的情绪。其次,还可以布置资料搜集的作业,由学生组成小团队,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文化环境等内容。民歌除了歌唱以外,还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加以表现,这在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歌曲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2.巧妙借助语言叙述歌曲中蕴含的隐性知识。语言包括教师话语、书本语言。比如,在学习《春之歌》的音乐当中,教师可以描述春天的美景,展示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感受歌词背后所传递的春天的气息。语言具备奇妙的功能,光是语言叙述就能够在脑海心中形成具体的画面。教师需要巧用语言表达音乐作者创作歌曲背后隐藏的内容。

3.借助歌唱表演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小学生的歌唱表演通常结合身体动作,肢体语言是学生对音乐最为直接的表达。在学习《小动物唱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信息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动物,动物们歌唱的声调有哪些不同,对音乐的声调进行强弱对比。学生对动物歌声的理解只能通过直观的感觉体验获得。因此,教师通过构建装饰物由学生佩戴增强学生对音乐声调等方面的对比,直观地记住不同动物发声的音调。还可以借助动物的动作,比如当遇到急切的节奏时可以说:“老虎来了”,学生就模仿老虎的动

作。在歌唱表演中感受节奏的不同之处。

4.挖掘个体元认知特点在情境创设背景中的围观作用。情境是音乐学习重要的教学环境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创设情境的主导工作,分担角色塑造,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散到情境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接受显性化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歌曲《小山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两个小组。教师:“山羊是怎么跳动和发声的呢?”借助音乐节奏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体验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联想力都得到调动。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褪去神秘的外衣,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

音乐教学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教育中表达一些抽象事物、情感的主要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认知水平内切实感受到音乐蕴含的丰富知识。纵观各项教育成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借助一定的手段是可以完美实现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