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1

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乐观

央行对当前经济的判断,从“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的积极变化”,转变为“经济增长呈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在对未来经济发展展望时,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从“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转变为“动力依然较强”。并仍然维持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这一基本判断。

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时,央行在“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传统表述后,并未强调侧重点。意味着央行将从三季度“稳增长”为主的政策导向过渡到三种目标相对平衡的政策导向。另外,“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物价大幅波动可能性的担忧。最后,“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则表明下一段工作中央行将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并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信贷趋势在货币当局稳健政策指引下平稳增长

总体来看,货币供应量呈加速上升的态势。2012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6.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5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全年现金净投放3910亿元,同比少投放2251亿元。在货币当局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下,“稳增长”取代去年的“控通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在微观经济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M1和M2的增速保持稳健和适当加速是为了实体经济结构性调整留出空间,划出底线。另外,在债券融资和同业往来方面,在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同业平台业务如火如荼的开展的情况下,其他方式如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开始减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讨论的货币存量,货币乘数有了小幅回升,比上年高出0.07,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出现活性增强的特点,显示出非金融类企业信贷需求开始缓慢回升。

在存款方面,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4.3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末高0.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1.7万亿元,同比增13.3%,增速比上年末略低0.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呈周期性波动。与往年相比,为了业绩考核和表外业务发展而在季末突击揽存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外币存款增速异常迅速,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45%,显示外贸及工业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趋势开始形成,这与人民币兑美元远期NDF的升值预期开始形成有关。资本市场和实体企业仍旧看好人民币升值对汇兑损益的对冲作用。从存款主体来看,居民增速开始加快,呈现出历史上不多见的企业存款增速低于居民存款的现象,显示“提高居民收入”出现成效。不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居民存款的增多也有可能是通胀抬头挤出一般消费需求的缘故。在通胀预期与改善民生方面,政府及货币当局将更加注意权衡和平衡。

在贷款方面,2012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末略低0.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数据显示贷款增速稳健上升。在审慎性原则的指导下,前高后低的信贷投放机构相对合理,与往年类似,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住户贷款高于企业贷款近6个百分点,差额接近近年来新高;同时,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住房抵押贷款成为贡献最大的分享。结合上述两点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带动居民消费及居民长期贷款提升利于货币存量的活性及银行信贷风险的下降,并带动相关如家具、汽车、装修建材等劳动力相关度高的自生行消费的增长。在票据融资方面,由于近期银监会对票据融资入表政策的约束,自去年三季度起增量下降较多,余额开始萎缩。民间企业倾向于短端贷款的趋势并未改变。最后,外币贷款在改善出口结构,扶持出口等政策指导下,增速较快,目前,国内主要政策及商业银行均有与外贸相关的专项贷款出现。

货币政策具体做法中强调“创新”和“市场”的力量

下一阶段,社会融资总量将从“平稳合理增长”变为“平稳适度增长”,预示央行在2013年将对社会融资进行总量控制,并依据实体经济发展具体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在货币工具运用方面,引入“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表明央行将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或运用其他货币工具时将运用买卖国债等创新手段调节流动性。

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加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支持”,表明央行除在未来继续对“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加强金融支持外,对关乎国家民生的国有中大型项目投资更加重视。

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新增“坚持市场化取向”“支持中小企业多种渠道融资”“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表明在下一阶段金融创新时,将重点强调中小企业债在企业融资渠道中的重要程度,预示信用债市场将加速扩容。并且,除信用债市场,定向融资工具,私募,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都会逐一成为企业多种融资渠道中的一部分。

央行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及中长期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2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贸易顺差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贸易平衡将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即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促进进口的增长来实现。从政策层面上看,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对进口的增长效果明显,在我国减缓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恢复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重视进口,无疑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通盘考虑进口政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把进口政策调整看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进口的经济定位与功能

一方面,我国长期处于一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出口带来了大量社会财富的积累,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议题,稀缺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外汇储备的风险与增值管理。另一方面,进口则相对地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受欢迎的,也有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及能源消耗的下降,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品贸易政策的限制条件下,我国很难单纯通过进口提升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准。进口消费品,不论是普通消费品还是高档消费品,往往都不为决策者所认同。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改变,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缓解,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全球经济的恢复,避免再次低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发挥作用。进口开始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成为相对受欢迎的事情。

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契机。从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经验来看,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通过进口赢得了广泛利用国际资源的空间。

进口政策的调整方向

第一,进口政策的调整要考虑到长期与短期目标的均衡。从短期来看,促进进口增长的目的在于缓解贸易伙伴的失衡压力,如更多地考虑从贸易顺差国或地区进口的举措,在于对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来有所贡献,如为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进口的规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国际资源的程度,进口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的配置关系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水平,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进口政策要在技术设备与最终消费品的结构上有所突破。我国不但需要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设备,为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提供装备的支撑,还要考虑到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因此,最终消费品的进口,不仅是高档消费品的进口,还包括着普通消费品的进口都应当在制度安排上予以考虑,给市场信号发挥作用以更加广阔的空间,即不仅可以通过市场信号利用国内资源而且可以引入国际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进口关税的调整要符合国内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战略。降低进口关税遵从了世界贸易组织推崇自由贸易的基本宗旨,也为各个贸易伙伴所认同。但是,进口关税结构直接关系到国内产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关键技术设备领域,进口与产业自主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需要审视带动与保护我国重装备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发挥关税促进进口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出合理的空间。

第四,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从较为严格的进口政策到较为宽松的进口政策转变,需要以贸易的便利化为依托,其所涵盖的方面深入到经济体制及市场运行的基本层面,观念的调整,制度的配套,手续的简化,渠道的畅通,都需要一一加以改进。

第五,配合人民币升值趋势,鼓励国际采购,鼓励企业走出去。劳动生产率的提供是一国货币购买力提升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其内在的要求。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也提高了我国居民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选择的空间,鼓励更多的产品与服务进口,是启动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之一。人民币升值也扩大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空间,贯彻“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论是国际并购还是绿地投资都较以往更加便宜了,有助于企业国际化的低成本扩张。此外,通过海外企业产品的回购,也为我国企业走向海外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进口融资方式创新需要

在贸易融资方面,我国以往更多的是关注于与促进出口相关的融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了对企业出口业务活动的税费优惠政策。而与出口融资相比,进口融资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相对薄弱,其基本思路也不同于出口融资制度。如何促进进口长期有效的发展,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有多种选择其中必须要解决一个进口融资的问题。通过在金融与税收方面的方式创新,促进进口的发展,其中包括银行贷款、外汇管理、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和降低费用等多项措施。

进口融资的风险在于,国内销售的推进速度直接影响到进口融资风险的等级。对于重型机械设备而言,往往是以进口用户的订单为依据的,确定的用户,确定的支付方,都较为易于掌控进口融资风险。这时需要把握的是为那些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进口业务,需要考虑组合融资的制度安排,其间进出口政策银行将有巨大的牵头作用空间,其他商业银行的适时跟进,辅之以政府的担保,就可以较好地控制此类业务的融资风险。

对于消费品而言,融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的占用与回收风险。在这类业务中风险的掌控难度往往取决于产品的销售进展。企业知道潜在市场之所在,也可以预测潜在市场的规模,但是最终还是要实现销售,才能回收资金。如果滞销于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整个进口业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与出口不同,出口一旦成交,除了信用证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外,销售的财务成本已经转移到国外企业身上,而进口则需要整个供应链条所有环节的共同努力。这使得进口融资环境层次增多,融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借贷关系变得极为复杂,由此对进口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资方式创新还需要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予企业以较大地处置外汇的空间,允许企业境外放款,避免多重兑换带来的财务成本与不便,避免贸易伙伴国对外汇进出的管理规范,同时为企业拓展国际融资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外信用资源,促进我国进口业务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3

【关键词】河南 开放型经济 比较优势

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状分析

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稳步上升,但产业分布不够合理,外资依存度偏低。据2009年底的统计数字显示,河南省第一产业在利用外资方面仅占总量的3.34%,这一数字虽然略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1.58%的水平,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在5%以上,这一数字体现出河南在第一产业直接利用外资方面投资明显不占有优势。可观的是,河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产业直接投资的76.94%,仅制造业就占到45.3%,和全国的第二产业平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68.93%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第二产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部门,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略显不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从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与全国相比而言,河南省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21.72%的比例略显不足,低于全国31.07%的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特别是和全国产业外资依存度相比,河南省的外资依存度一直偏低,1985年到2008年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与实际GDP的比重最高年份为1994年的1.65%,次高年份为2008年的1.53%。而全国外资依存度这两年分别为4.89%和2.76%,可见,河南省吸引外资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也表明河南省在吸引外资方面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河南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仍需优化。1985年到2008年间,和全国相比,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年份2006年达43.62%,而河南省外贸依存度最高年份2008年只有5.84%,和全国相比差距较大。河南外贸依存度在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的差距呈震荡拉大趋势,1985年,河南外贸依存度为全国的11.78%,到2008年为13.98%。但在1991年高达24.46%,可以看出,全国的外贸依存度随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阶段性的变动,但河南省总体上比较稳定,说明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受改革开放政策的阶段性影响较小。从对外贸易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占河南省较大比重,不论是进出口还是出口,一般贸易的比重均在74%以上,而加工贸易比例相对较低,这与全国的情况不太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是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中的重点,而且依靠贸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体系,但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只占贸易16.8%。另外,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比重均大于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而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出口比重较高,说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河南省的集体企业相对活跃,而外商投资企业不够活跃。

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条件及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优势。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数量居前,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河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80%,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全省42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推算,2005年河南省农民工总规模占全省农村从业人数的近32%;再据国务院研究室的调查,2004年河南省外出农民工数量超1000万人,占全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承接产业转移区位优势。河南省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河南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在国际产业转移快速发展的今天,河南省所处的位置正是承东启西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推进工业化、实现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河南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95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0%,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20.0%,重工业增长18.8%,轻、重工业比例为31.069.0,产品销售率98.3%。河南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结构性转型。河南省市场潜力巨大,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

受益于我国时序性差异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战略具有时序性差异,这一差别一方面体现在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战略是在1978年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推进的,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10月《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和2009年9月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通过,中国的开发开放战略的区域布局基本完成。作为中部省份的河南,虽然在此之前一直未能享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优惠,但现在正值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时候,东部地区经过30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河南省将迎来推进结构升级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河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政策建议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河南省已经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这虽然增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就业压力,也使河南省农民工二次转移的复杂性相对增加,但可喜的是,这也从客观上为河南省供给了众多的熟练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政策扶持,营建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环境,更能为河南省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河南应该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各地区而言都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对于河南省而言具有特殊的含义。河南省是一个粮食生产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省,也是新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三次大关,占全国粮食生产总产量的1/10。由于资源瓶颈的约束,过于强调工业化必然会对河南的粮食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不应以牺牲农业生产为代价,而是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依托传统农业生产优势和农业生产特点实现工业化,拓展价值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粮食深加工业;二是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机制,包括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

增强吸引外资的针对性。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三次变动来看,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升幅过大,相对地使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造成产业结构偏差日益突出。纵向观察,外商直接投资中对河南省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已有所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减小;但从横向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河南当前的产业结构不相协调。因此,应该引导外商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相对转移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倾向,这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虽然利用外资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吸引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的缺口和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现代化,但是由于外资在进入东道国的过程中都有技术保护的倾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一篮子要素的转移,针对河南省产业升级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应该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提高我省食品加工业等涉农产业的竞争力。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4

关键词:宁夏;内陆开放;向西开放;先行先试;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同时,国务院副总理在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同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是宁夏对外开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开放试验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的试验区,是一种专题类开放试验区,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既有改革任务,又有开放任务,主要探索内陆地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中国家给予宁夏很多支持政策,其中包括财税政策。即“加大对试验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继续对试验区贫困地区扶贫贷款进行贴息,继续对符合条件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贷款给予贴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先行先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税收政策在哪些方面先行先试,是需要我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内陆开放条件下宁夏现行税收政策现状及不足

当前,宁夏税收政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上,宁夏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现代农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对特定项目扶持、对自治区专项战略扶持等六个方面的税收优惠。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降低企业负担、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内陆开放条件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基于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宁夏受益较少

宁夏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如属于鼓励类的新办工业企业或者新上工业项目,除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税率外,给予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二免三减半”的优惠(即从第一个获利年度开始计算,第一、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四、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由于西部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企业规模、资金、技术等限制,盈利水平较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亏损面大,大多数西部企业难以享受到所得税优惠。据统计,西部地区货物劳务类税收占80%以上,企业所得税只占10%左右。2013年宁夏地税系统为各类纳税人落实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减免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3.29亿元,仅占地税当年减免税额的12%。可见,宁夏并未从西部地区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以直接减免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培植宁夏税源

宁夏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形式主要是税率、税额式的直接减免,如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企业所得税执行15%的优惠税率,对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经营困难的可给予减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优惠等。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缺少税前扣除、加速折旧等税基式间接优惠,不但不利于培植宁夏税源,而且还会带来宁夏税收收入不稳定以及政策难以普遍执行到位等弊病,背离国家政策制定的预期效果,影响宁夏提高企业经营能力。

(三)缺乏内陆开放的针对性,难以形成富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洼地”

目前宁夏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汇总,既没有体现出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性,也缺乏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四个战略定位”的针对性,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足以支持其所承载的区域和国家战略目标,需要中央额外、适度、有序地加大税收政策倾斜的力度和空间,从而增强宁夏内陆开放的吸引力。

二、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宁夏内陆开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紧紧围绕“向西开放”和“内陆开放”这两个着力点,紧紧抓住“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先行先试”这个突破点,积极向中央争取突破性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

(一)实施着力于向西开放的税收优惠政策

试验区的重点是开放,而宁夏开放的重点是“向西开放”,宁夏应把面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穆斯林地区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主攻方向。按照《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的定位,应实施着力于向西开放的税收优惠政策。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形势;政策方针;财政政策

1.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美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将银行的贷款利息不断降低至1%,使得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长期的低利率也为银行提高利率带来了深重的影响,当银行突然提高利率时导致了借贷人因经济压力增加而无力偿还,此时房产的价格迅速走低,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碎;同时又由于美国的辐射作用,进而影响到诸多国家造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2.国际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2.1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产品输出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对于经济影响的范围是全世界的,对我国经济领域上的影响也同样不小。首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西方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下降,影响了相关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较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要。同时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缺乏一定的技术科技支撑十分依赖于市场,因此国际金融危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出口贸易。

2.2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消费者的购房欲望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引发原因就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房产上会表现得信心不足;尽管我国当前各类相关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房产调控政策,但许多居民仍旧报以积极的态度在观望。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许多大型国际跨国公司都将在中国的许多房产进行抛售,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一旦大量的资金被抽调,很有可能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2.3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人民消费购买力的影响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现状,致使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消费水平的降低,同时人们对于经济危机的恐惧感较强,进一步打击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和信心。而消费能力不足有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的发展。

3.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相关经济形势

3.1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形势是比较良好的,对于经济下滑的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且经济似乎已经开始复苏发展起来;但政府实施的扩张性政策还没有对经济下滑的问题做到全面解决,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经济发展的真正复苏可能还需要加以时日。

3.2我国在拉动内需和外需上的形势

其次,我国在拉动内需和外需上的效果上不甚理想;对于内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类似于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使得内需的扩大效果较为显著。但对于外需来说,由于西方等发达国家仍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居民收入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和保障使我国在外需方面采取的政策一直未见较大的成效。

3.3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的发展形势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传统工业、服务业以及低端行业的增幅减速,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增幅减速,而科技知识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 新型产业增幅明显,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我国在相关经济政策上取得成效的形势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一些列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针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均的现状,我国着重的推出了促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些政策的相关带动作用下,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发生了很大的好转。

4.确保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4.1国家应加强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健康平稳的发展,需要国家增强在宏观上的调控作用。从宏观上的角度来对我国的相关经济发展状况予以探清,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行上要严格依据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4.2加强对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作用

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加强对于内需和外需的拉动。为了带动相关的内需和外需首先就要从政策上入手,在坚持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政策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政策的实施上也一定要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相关功能。

4.3加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相关调整和升级

最后,一定要深化相关经济的体制改革;要着力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在收入分配中应适当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来为来动内需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业结构上也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要跟上时展的脚步,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更多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及高端制造行业,协调我国产业的布局,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并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危害性比较大、波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只要及时认真的对待,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金融危机,迎来新的发展。并且金融危机的挑战虽然严峻,但只要能够从容应对、处理得当,就会从中发现出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萨克斯,拉雷恩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2]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新华文摘》,2009.2

[3]仝玉民.《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1) .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文6

目前,经济增速虽然是在预期目标区间内,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走势却让“稳增长”的问题变得突出起来。

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础

没有稳增长,就无法实现“稳中求进”的总体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基本稳定,就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各领域改革开放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

稳增长,是在当前形势下正确处理“稳”与“进”之间关系的客观要求。稳增长,决不只是要完成“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8%的数字,根本的目的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管理模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这一切都必须以稳定的经济增长作为基础。

没有稳增长,就不能扭转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走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525亿元,同比下降1.6%;4月当月实现利润4076亿元,同比下降2.2%。

没有稳增长,就无法巩固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情况下,稳定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中国,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影响世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下旬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中国多年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可见已对世界经济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在中国的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实际上获益良多,摩根士丹利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1000亿美元的开支。中国必须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步伐,才能巩固当前的国际地位,才能有利于世界形势的安定。

稳增长不能再走老路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一直比较稳定,在没有较好解决就医、就业和买房等重要问题之前,大幅提高消费水平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能忽视消费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所以必须扩大内需,但另一方面,特别是短期内也不能过高指望消费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出口方面,需要取决于国外经济环境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因素并不可控。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主要还是埋头发展自己和落实推动出口的政策。

在消费和出口并没有太多新文章可做的情况下,要刺激经济稳定增长,目标自然又落在投资上。首先,我国从发展阶段上说,正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其次,当前的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回落,投资回升才能阻止增速下滑。另外,扩大投资主要涉及财政政策,这正好是国家施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机会。

目前,各部委开始陆续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很多人担心又一个类似上次4万亿刺激计划的政策要出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同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救市那样大量资金投向金融机构,我们的资金直接投向产业。这样,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并切实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基于国内外刺激经济的经验教训,这一次很明显可以看到经济刺激政策更加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三年前被炒得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就一直被高压管控,并没有松动的迹象。而且,银监会、证监会、国资委、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门近日纷纷发文,鼓励民资进入重点领域,表明政府开始更加注重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承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希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形势看,财政刺激和经济增长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因为政府负债较高,所以必须采取相对紧缩的政策措施。据预计,发达国家2012年年底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07%,到2016年才有望将财政赤字稳定。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攀升,又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作为经济增长的刺激手段。

我们认为,作为缓解经济下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政府转向财政刺激措施的投资符合当前迫切需要,但在行业配置中要警惕风险,要关注政策结构性扶持方向(如机械、建材等基建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如医药、文化传媒等)。

稳增长要处理好与调结构的关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5%。放弃保8的常规,增长目标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含金量要求的增加。

稳增长的同时要加大力度调结构——当前形势下的稳增长,不应该是一种应对经济下滑的权宜之计,而必须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调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速,但同时又需要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而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调结构,但稳增长的政策又可能会放慢调结构的速度。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放缓的时候正好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目前的形势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总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战略时机。调结构既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据预测,要实现2020年我国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未来十年只需年均增长5.3%即可。所以,即使现在的形势依然严峻,还是存在大量调结构的运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