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学习;学习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类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语言类专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汉语言文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涵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我国拥有五千年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在这几千年中,语言一直是精髓。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传播我国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人文类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研究,更深层次的是对汉语词语、句法的研究。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可以极大地提高语言功底和写作表达能力、道德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口头表达、理性批判等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方法
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语言,从幼儿园起的各个学习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各个阶段选择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相关的知识,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要想把汉语言文学学习好,那么也一定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而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重系统性学习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系统性,把每个模块系统化,找出相关联的地方和有区别的地方,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系统。系统性学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像是字音、字形、词语等,尽量把基础打牢,不遗漏任何一个基础知识点。其次,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阅读。上课的时候要跟着老师的步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可以自己去检索相关的资料,也可以直接去问老师。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到的一些文学作品,课下有条件阅读的尽量去看一看,如果实在是没有条件就把这个作品的简介看一看,了解一下作品的内容。再次,自己及时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把自己积累的以及老师讲的都整合在一起,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保证各个部分之间的良好衔接。最后,及时复习老师课上讲过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逐步提升自己。
(二)结合实际
在学习中,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都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借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方法,尝试去自己创作文学作品。例如在写作过程中,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借鉴他们对于场景和结构的描述,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自己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
(三)多阅读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文字和多种体裁、类别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以及较好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很好的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多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吸收他们优秀的观点和写作手法,并且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阅读对象,一是教材和老师要求的文学作品尽量去读,这类作品一般都很有特点,可以选择精读,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课外推荐读物,这类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吸收作品中好的写作和表现手法,确保能从中获取到有用的知识点。
(四)拒绝机械化学习
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都是“机械化”学习。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深入了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模式。建议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学习汉语言文学,把知识点按照从难到易的方式排序,先学习简单的基础,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把基础打牢了再去学习困难的知识点,分好层次,由易到难。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在作品中不仅仅要学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更要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如果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和体会到的社会人生百态和历史人文景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在社会中交流思考的能力,具体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判断事情的对错。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好的判断。各个行业都需要这种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就可以从问题的出发点思考,纵览全局去考虑问题。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式,政治、历史、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文学作品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好教材。
(二)写作和表达能力
不论何种专业,都需要表达,都需要阐述问题,进行交流。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资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就是中文和文学,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古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学。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可以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修辞、字音字形、语法、词汇等。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要注重比较和分析,在朗读和背诵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案例:以柳宗元《江雪》为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仿佛就在江边看着老渔翁,甚至能够感受到那咄咄逼人的寒气。这首诗的结构也非常巧妙,以“江雪”为题,但是直到最后才点题,开始的时候作者先写千山中的静谧,没有一个行人,随后笔锋一转,顺势推出在江中独自垂钓的渔翁,直到结尾才点题,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修辞手法,古人常常把这种手法和意境结合起来,使作品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留意这种手法,分析一下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引出的修辞。比较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深刻体会这个作者的写作手法,考虑自己能不能借鉴这种修辞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五、现代文学学习及案例
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听老师讲解相关内容,老师教会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养成审美的能力。这种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但当老师和自己的见解不一致时一定要提出来,和老师进行探讨。
案例:以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创新思想。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有着重要的创新思想。小说名字就体现出了一种创新,因为《阿 Q 正传》这个名字不符合中国传记文学体例。传统的传记文学都是先从主人公的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写起,而鲁迅先生则从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开始写,这就是一种创新。从传主的身份来看,阿 Q 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更不是王侯将相,而是一位打工的人,为这种人写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创新。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古代为某个人写人物传记的时候,里面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平生获得的荣誉和功德,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而鲁迅笔下的阿 Q 却是一个欺负弱小者,赌博、酗酒,还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鲁迅先生把难登大雅之堂的阿 Q 搬到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远的一笔。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不同以往的创新,不要囿于以往的写作思路,大胆创新,勇敢写作。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要勤加思考和总结经验,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2
“研究性教学”观念直接导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研究职能论,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报告时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性教学”在美国乃至欧亚诸国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研究性教学”理念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向度日益受到关注。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的世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规模和数量转变为对内涵和质量的需要,大学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探究同新时代的高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也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急需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依托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讨如何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思路下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现状决定教改的必要性目前高校文科传统专业课程大多面临着教师积极教,学生不积极性学的尴尬局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为例,这是一门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化等学科的基础。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普遍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以来,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对稳定,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就当时而言,学生都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很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法,且这种教学法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而新时代入校学生从知识结构来看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讲授方法很难短期内激起共鸣。笔者曾对南昌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9份;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方法上,学生基本上采用中学应试性传统记忆方式,70%的学生选择平时做笔记,考前认真复习,26%的学生上课只是随意地听听,考前借同学的笔记复习;课程建议调查显示69%的学生希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应多联系现实语言,16%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课程如果沿照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太理论化,没有兴趣学。教学现状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研究性思路下高校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观念、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性思路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⒈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结合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培养及毕业论文写作来看,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培养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不会查找资料”“不会读书”“不会选题写论文”。学生除了课堂所学教材以外,相关专业的书看得少,既不了解本专业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学术动态,更不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笔者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0位学生,进行“你在课外,在没有老师布置的前提下,会不会自主阅读古代文献?”问卷调查,结果是16位学生选择答案“会”,2位学生选择“不会”,42位学生选择“很少或偶尔”;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针对选题自主有效地查找文献资料,在写毕业论文时无从下手,期待老师直接命题,深感这样的学生将来很难面对择业的激烈竞争与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具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性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这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⒉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教师主动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会主动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情境,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学生的提问及疑惑也会激发教师的灵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组建团队申报《古代汉语》省级教改课题成功后,对南昌大学2014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步展开推进创新教学的课程改革,从教改后的成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收获大大提高,如我们曾对2014级6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答题“你主观上认同本学期《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以下哪一个阶段的学习更重要?”问卷结果显示63位学生选择答案“平时学习更重要”,只有2位学生选择“期末复习”;如答题“《古代汉语》课程采取研究性思路教学,你的收获是?”,问卷结果显示64位学生选择“除了教材知识外,得到相关知识的拓展,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果,同时撰写学术论文,文章写作技巧方面有收获”,只有1位学生选择“课程教学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⒊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必然形成更为合理的评估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估体系着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在“一考定终生”观念下,学生只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重视平时学习的提高与积累。如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前“你的学习精力主要放在哪一个阶段? ” 问卷调查, 6 5 位学生中有3 2 位学生答“快要考试了才在课外学一学”。为了持续有效地展开研究性思路下创新教学,必然要求教学者探索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指标应从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来构建。
二、如何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观念在国外早有发展,但在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教学来看仍具有前沿性,下文笔者以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平台,详细探讨在“研究性”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具体步聚。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观念是创新教学实施的理论前提
199 0年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卡内基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学术反思》报告中指出,学术应包含四个相互区别但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教学相长、创造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大学的教学是学术气质的创造活动,“非经教学学术知识积累,教师就缺乏‘如何教’的知识;非经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磨炼,教师专业学术就不会有效地表现出来;非经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潜心研究,教师就难以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3]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详尽地阐释了高校教师学术责任所应包括的内容,即教学的责任、培养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和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等。[4]大学教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教学相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变化,高质量的教学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首要期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摆脱了“教学不是学术活动”的偏见,积极对待教学,全身心投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实处。
(二)明确“研究&开放&体验”的内涵是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⒈“探究问题”是“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核心。“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是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同时融合以往的“传统型、自主型、合作学习型、体验式、参与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一种创新教学法。“探究”是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结果,作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交流结果。[1](P51)我们所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教学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结合南昌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来看,我们首先根据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及相关参考文献,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归纳出16个课题,让学生自由择题学习探讨,具体学习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自主学习法、读书会指导法、合作讨论法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研究,形成系统的认识及观点,小组每一位成员完成自选小论题研究论文的撰写,在课程进行中,配合教学进度,选取部分研究成果在班内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在取得前期学习研究成果之后,根据老师提出的意见,课堂上学习交流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入探讨,撰写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⒉“开放”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开放式教学即不局限于一种教学形式或固定的教学地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具有学习方法多样、空间开放、观点争鸣的特点。
“研究&开放&体验”模式下的学习突破封闭或规范的课堂区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网络平台讨论问题、甚至进行田野调研,开放的教学思路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据南昌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外,64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小组读书会、图书馆进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开放式教学思路决定了教学对象与内容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拓性;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从教材出发,同时不局限于教材所设,学生在前期阅读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早已把握,同时找到某个具体问题,拓展阅读,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料,进入更大的知识空间,饶有兴趣地深入研究,一方面学生掌握了远远超出拟定教学目标的知识量,另一方面学生还形成自己对某个相关问题独到见解。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该课题小组学生利用课余实践阅读教师所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料,根据兴趣点补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家乡话的词头、词尾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上古汉语的词头、词尾现象及其发展,理解有关词头、词尾的学术争鸣。
3.“科研体验”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特色。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1](P128)。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加强体验教学,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学科研究方法。大学的教学离不开学术的支撑,大学的学习也应当有学术的参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术的实践。“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引领与监控角色,指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梳理以往学术观点,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研究,经小组读书会讨论之后,形成各自观点认识,等到教师课堂教学环节时,课题小组分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组织“学术会议”式的学术讨论,课题小组的分享让课堂生动活泼,全班课堂交流讨论之后,课题小组及全班同学对汉语词头、词尾在汉语史上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可贵的是同学们能够在教师创设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小组读书会、课堂汇报)中主动去识别与探讨身边语言现象。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为系统,包括教学活动设计行为、教学活动实施行为和教学活动反思行为,所谓教学设计即基于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预设和生成教学目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1](P4-10)我们将《古代汉语》课程“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预设为五个环节,即学生自由选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读书会讨论、课堂汇报交流、完善结题。为了保证《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⒈精心设计,把握课题的难度及拓展性。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参考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教师的科研,设计难度适当、操作性强的课题。
⒉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学会进行团队合作,包容不同的观点,在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思辨。⒊合理引导,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和评估以及非教学环节的学生活动等进行全程设计。
⒋精心策划,把握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课堂表现等设立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我们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个教学班(共60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教改后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有必要采取小组研究学习方法吗?”4人选择“没有必要”,56人选择“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专业学术知识”。同时学生也对教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如“应把研究性教学更好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组织同学们课余进行拓展阅读, 互相分享书目和学习感受”“自由讨论,方法多样”,等等,总结经验进行整改后,我们在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进行一学年的教改后再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主观上认同《古代汉语》学习哪一个阶段更重要”,4人选择“期末考试”,61人选择“平时学习”;问题“《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中,你的收获是?”50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8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2人选择“较广的知识面、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此外,学生在学校网络对教师的评教评分由85.71分上升至91.22分,从调查结果与评教来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思想品位、人生观等)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应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我们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者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结合南昌大学2013级至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索与成效来看,高校教学工作者在“研究性”教学观念引领下对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展开创新教学改革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XJG-14-1-54]研究成果;2014年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NCUJGLX-14-1-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2]张安富 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20-23.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59-03
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义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笔者发现,虽然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尖端的人才非常少,未来人才储备存在着极强的人才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率还不到城市就业规模的千分之一,纽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2%,伦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4%,东京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5%。以无锡为例,虽然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猛进,但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人才结构不合理,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找寻出一条符合无锡文化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机制不完善问题。在3G业务将娱乐和科技相互结合完毕后,通信业务从传统的打电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与商务平台服务。在这方面,高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承担十分重要的新角色。但是,不少大学仍然走传统的单一式人才培养道路,满足不了时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当前开设此专业或相似专业的高校已近三百个。由于高校扩招迅速,设计类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但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纷纷喊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大学的教育纯粹为了应付上级评估,只在课程设置中按部就班,忽视了与市场的结合。在国外,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市场,他们能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很明显有不足之处。二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薪酬不高,很多设计专业学生一旦大学毕业,就不再从事设计工作,转岗做起广告与装潢等工作。而不少外企此时抓住机会,抢夺本土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一批高级优秀毕业生被诺基亚等外企招聘走。但是外企招聘这些大学生时,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三星电子等通信巨鳄不得不对招聘来的应届大学生重新进行培训,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表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很不到位。
以江苏某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地处江苏长三角,成立时间较长,有着不可小觑的师资力量,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虽然为人才培养煞费苦心,但该校并没有当前市场需要适合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每到毕业之季,各大企业纷纷来校招聘,但大多失意而归。比如,该校的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但却不具备产品推销能力;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只是空洞地知道营销。
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涉及不同学科门类,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其内涵、外延都还不明确。这种综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领先于我国。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多方位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
1.培育高职学生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育。文化产业方向高职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高职学生要根据自我对当今文化时尚、文化流行的动态现象感知,加上自己的创意式思维,创造出叫用户拍案叫好的新技术与产品。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字:文艺学;学科;建设;
一、我国文艺学学科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新式教育,起步见迟
文艺复兴与启蒙主义思想在欧陆的传播,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基础。18世纪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更是直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逐渐成为近现代西方教育的焦点。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统治的最黑暗时期,专制主义日趋加强,闭关锁国愈发严重。直到1840年爆发,近代中国才在一片悲怆中前行。随着的兴起,学习西方教育体系、设立新式学堂成为教育领域内的潮流之举。新式学堂纷纷仿效西方近代教育体系,采用西方教学形式,从过去的重视经史子集、明经科考转向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关注。可以说,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深受西方近代教育影响,但由于我国近代教育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建设并不是由内而外自然形成,使得我国文艺学科建设先天发育不足。
(二)前景不明,发展堪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各大高校连续多年扩招,不少文艺学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由于文艺学学科并未在本科进行设置,许多人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如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即便知道有这个专业,潜意识里仍认为与理工科相比,文艺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面宅、实用性不强,发展前景堪忧,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文艺学在招生时生源便严重不足。另外,那些已经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中青年教师,也深受社会上物质主义的干扰,失去开拓创新与文艺批判的勇气,影响文艺学建设。
(三)文化差异,中西有别
与西方庞大但有序的哲学体系一致,西方的文艺理论脉络清晰,结构森严。与西方相比,我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文艺学学科的建构却并没有形成严谨的体系。
这与我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有一定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庞杂,深受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西方讲求思辨、理性与逻辑的传统不同,中国文化讲求意境、意象、余韵、含蓄,随心而至,较为模糊。文艺学作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许多文艺理论散见于文学作品中,即便是类似于《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品》等文论专著,也几乎就事论事,不成体系。
二、关于加强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科理念、首重观念创新
文艺学学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想把文艺学学科建设好,首先需要的便是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实用轻理论"的功利主义思想。
文艺学学科建设者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文艺学学科建设既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与弘扬,又要看清未来发展方向,为每一次生产技术与人类社会大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加强基础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1.进行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迷恋"指标量化",科研机构鼓励"数据说话"。沉重的科研压力使很多人疲于应付,无心教学。但是,文艺学研究不比理工类专业,容易出新成果、新专利,它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每年都能生产出重大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刘勰毕生也只得一部《文心雕龙》。所以,文艺学科研评估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当代更难出文艺理论大家。同时,要不断提高文艺研究者的待遇,这种待遇不光是经济与物质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从事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
2.强化专业培养
首先,文艺学专业作为文学专业,要看到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要看到它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文艺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性特点。
其次,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不同,它要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在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文学实践,要纠正文艺学偏向于理论研究而忽视文学实践的局面,加大专业实用性,有利于文艺学生源质量的改善与文艺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三)重视学术思潮、融汇东西文化
进行文艺学学科建设,不但需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重视发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关注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和最尖端,还要立足于我国当代文艺的建设实践。在文学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作上,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下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从而引导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作为一国之软实力,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坚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以外,还要将文艺学学科建设视作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艺学不光要在国内继承发展,还要承担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文艺学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迈出国门,"走出去",要让中华民族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文艺美学思想让世界认识,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四)重审相关学科、纵横有序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扩大视野,关注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发展,要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中吸取有利自身发展的因子。要特别关注哲学思想对文艺思想的启发,如儒家文艺观讲三纲五常,讲伦理道德观,其文艺思想也就要求文以载道,言志抒情;道家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于是其文艺观便崇尚自由、讲求虚静。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定、虚空、空静深入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血脉。秉持着这些文艺思想的文学实践也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色,对丰富我国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创新研究方法、注重当代实践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由三部分组成: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当前我国文艺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而言:
首先,严谨的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定性定量分析法的介入。定性分析带来的是逻辑归纳与演绎法,定量分析则要引入数据统计与测量。引入适当的定量化分析,有助于文艺研究者获得较为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比经验直觉定义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文艺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定量分析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要根据文学实践进行合理利用。
其次,要注意文艺学建设中的一些偏差,如很多高校或科研单位注重对古代文论的梳理与研究,对现当代文论研究不多。另外,一些文艺研究者又喜欢直接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比如将浪漫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直接拿来分析现当代作品,并未进行本土性、民族性创新发展。
第三,文艺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促进文学实践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文学形式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文艺研究者要重视我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力量,要看到网络对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带来的影响。要在文艺研究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当代文学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这才是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三、结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5
中国语言文学类
南京大学文学院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13个博士点,1个艺术专业硕士(MFA)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藏书40万册,居全国高校中文院系之首,包括线装书库、30年代文学刊物特藏书库、专题书库等特色收藏。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2人(教授44人、副教授2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学生本科期间即有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北海道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交流学习。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设有“沈祖奖学金”“时尚奖学金”“仁明奖助学金”和“王诗云奖助学金”等。
数学类
南京大学数学系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治学严谨而著称。数学现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全系现有专职教师69人(教授25名,副教授30名)。教授、博导亲临本科教学第一线,96.8%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
该系还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授为学生系统讲课。该系按数学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强化基础、拓宽视野,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流培养。本科专业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该系设有“徐曼英奖学金”“李定文教授纪念奖学金”“81级系友助学金”“数学系贫困生助学基金”等。
物理类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中国物理学及其交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下设现代物理系、物理学系、光电科学系、声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声学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2007~2009)评估中,南京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名列高校第一。
学院建有著名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授77人、副教授50人。学院每年派遣数十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去国外、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暑期学校或从事一个月至一学期不等的学习与交流。学院招生时不分专业。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进入物理学院下设的四系一中心学习。
天文学类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前身天文学系在全国天文院系中历史最悠久、专业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培养人才最多、综合实力最强,2011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系。
学院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科学基金”、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高强度资助,拥有先进的教学天文台、全国唯一的太阳塔望远镜、现代天文和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还拥有三万多册国内外图书以及国内领先的计算机设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29位教师中有16位教授。教授全部承担教学任务,主干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学院不定期开展本科生与国外大学交换、交流项目及短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每年暑假选派学生前往访问。
专业设置:天文学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除校级奖助学金外,院内设“中科院国台奖学金”“戴文赛奖学金”“天文之友助学金”等。
化学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学院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和国家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列全国第三。现有教职工230余人(教授79人)。学院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双双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生每年有20多位同学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地区交换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
学院设有“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奖助学金”“南京大学蒋雯若奖助学金”“BASF奖学金”“上海和氏璧奖学金”“PPG奖学金”“空气产品奖学金”“古田化工奖学金”“天瑞仪器奖学金”以及“浩海仪器优秀生奖学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全国最顶尖的九所高校(C9)中,人才培养独树一帜,平台优势突出,是中国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摇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我国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是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计算机领域排名第一。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人。全系教授中80%以上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
每年都有本科生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该系与国际著名的IT企业有着广泛联系,每年均有学生到微软、IBM等公司实习;IBM、APPLE 等公司也在该系建立联合实验中心。
该系建设有以苹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产业体验中心,与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建有实践、实习基地。
地质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于1921年成立的地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地质学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53名(教授56名、副教授36名)。
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学交流,其中包括三次贝加尔湖大地学联合实习、一次阿尔卑斯综合科学考察、三次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及衣阿华大学联合开展的野外考察与师生交流活动。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学习。
该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专业设置:资源与能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资源经济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还设有徐克勤奖学金(8 000元/年・人),还为在学术科研上善于钻研创新、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设立专门的项目资助,鼓励支持优秀的学术后备军。
生物科学类
汉语言文学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地方院校;民族教育;课程特色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民族发展之本。在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濒危。凯里学院作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唯一一所民族地方院校,一直秉承民族文化特色办学之宗旨,几经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积累。但随着社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如何架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
一、凯里学院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
1.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由于地方高等院校地处经济相对落后中小城市,所以其生源有限,且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就近择业。为此,凯里学院办学定位概括为“三性三型”,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立足黔东南,面向全省,放眼全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凯里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全面合格的地方本科院校。
2.学科专业基础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十一五”期间,凯里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科专业及方向达到30个,专科专业调整为23个,涵盖文、史、法、教、理、工、农、管8个学科门类;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和首批6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建设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植物学、旅游管理、民族学、基础数学5个重点学科和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工艺3个重点扶持学科。就专业而言,真正涉足于民族文化领域的有汉语言文学(民族文化)、舞蹈学和音乐教育三个专业。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主要分布于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旅游学院的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中,其课程筛选如下,见表1-1。
表1-1 2012年各专业民族文化学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
续表
■
值得一提的是,凯里学院很早就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问题。自2003年始,学院音乐系首次面向全州中学招收五年制大专生,共招生60人。此后5年,学校仍不断招收五年制大专生,但招生规模逐年减少。这方面生源皆来至苗乡侗寨的少数民族子女,可塑性强,民族文化知识底子好。
3.师资队伍和生源构成
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践的核心力量。凯里学院2012年开设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有46门课程,主要集中于艺术学院、旅发学院、人文学院等,授课教师约23人,仅占专任教师5%。此外,经调查,绝大部分任课教师非科班出身,很多中途“转行”,有的基于师资分院师资短缺缘故,有的抑或是结合校情开发的校本课程。譬如,学院音乐、舞蹈在校生597人,分2个专业3个层次(本科、专科、五年大专),共计班级19表班,师生比例为1∶24,专业课教师严重紧缺。此外,学院在人事安排上,往往呈现一师多职的问题,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学院生源已不局限于本省,生源的扩大给学校注入活力,形成跨文化教育的背景。黔东南州主要是苗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学科也应凸显地域特色。为了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本地生源自然是最佳人选。长期以来,本地生源是学院主要来源,但真正能在民族文化领域能挑起大梁,实现民族文化创办初衷的屈指可数。就传承班而言,每年招生100名,但报名率逐年下滑,而且学生参差不齐。即使偶尔能挖掘到具有天赋的学生,有时也会发生“被挖墙脚”的事件。绝大多数学生因参加高考没上录取分数线而选拔来的,所以,文化知识基础差,大学文化课学起来很吃力。
4.课程体系构思模块
201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特色教育+实践教育”五合课程模块对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提出以下原则性要求。(如表1-2)在课程模块结构中,必修课程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70%~75%范围,选修课程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25%~30%范围。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育课程;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职业生涯课、特色教育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
表1-2 课程基本结构学分比例
■
二、完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的思考
1.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专业建设――拓展民族教育课程资源
高校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而课程以专业为依托。由此,民族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需特色专业的创设来拓展。只有地方院校准确而灵敏捕地捉到市场经济的动向,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知识结构人才。黔东南州以旅游业、生态畜牧业、民族特色食品产业、特色农业及绿色产业等十类重点产业和行业类别为主,对此,学院做出了相应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在民族文化学科上也有建树,但仍有一些地方尚未完善。其一,加强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科学的专业论证,培养地区经济发展特需的专门人才。其二,在发挥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联合企业发展新兴学科。其三,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我有你无,你有我精”,办出自身特色,而民族文化学科无疑是最佳候选之一。可以说,只有将特色专业落实到位,才能为民族文化课程建设提供平台,进而促进学科发展。
2.加强学校民族文化学科建设――拓展民族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高校除了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更要以学科为龙头,以课程为基础推进其发展。加大学校民族文化学科发展,应分别从物力、“课程人”和学科自身建设――跨学科着手。第一,学校在优化馆藏结构的基础上,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民族文化文献的采集,尤其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第二,在“课程人”方面,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实施高层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广纳贤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好在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民族文化学科的跨学科方向提供专业支持。三是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等领域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带头和专家,促进自身发展,为地区发展尽绵薄之力。其次,近三年来(2009年、2010年、2011年)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7%、56%、51%,有下降趋势,所以,学校在扩大生源的同时,注重本地生源的录取,这一点在民族文化传承班上尤为重要。其三,跨学科可以促进高校不同学科间融合和综合发展,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而民族文化学科作为凯里学院的地方特色,本身具备跨学科的特质。若要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契机而顺利展开,要树立学科发展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念,使其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本课程研究――丰富民族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研发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实现特色办学是可为之举,思路有三:首先,立足黔东南本土资源,彰显地域性。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发掘和利用黔东南州本土体育资源为重点,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这需将黔东南州苗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搜集和剖析,按照课程开发程序,研发出富有黔东南州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其次,提炼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以多门类课程为载体。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有食物、服饰、建筑、生产工具、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然而,由于融入生活中的民族文化是个整体,这就需要专家和教师对其进行分类,将其归入某一学科专业,站在学科专业的高度进行剖析,研发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课程。最后,与上述专业设置同理,课程开发是去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在当下实践的“动态”中,而非定格于历史的某一时刻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是一个有甄别、不断更新的过程。当然,民族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一定不能离弃对内核的追溯和把握,否则,只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4.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民族教育特色课程成效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高文教授一语道出:“教学是能产生最基本的课程效果的一种社会环境,它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课程。”教师通过对学生、教材、校情及地方资源备课,在课堂环境中师生通过任务的制定与完成就地产出并共同构建课程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效果,教学可尝试从两方面着手:首先,给常规教学赋予民族文化的元素。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的同时要超越教材,应结合自身实际科研情况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减少“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尤其涉及民族学或人类学方面知识时,可用黔东南州丰富多彩苗侗族民族文化作为案例娓娓道来,尽量让一切知识再现于现实生活中。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一反教师在课堂中主导一切的作法,相信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积极主动地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