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1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一个难题。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的不断加强,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越来越要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预测性、前瞻性、社会效益的时滞性、实践检验的不统一性和间接性, 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原则的客观、科学、公正、公平, 并以此形成一个科学、健康的科研导向, 一直是广大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原则是科研管理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1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创新程度。科研工作是用已有的知识、方法、手段去探究新的知识。如果研究人员缺乏基本的创新精神, 是不可能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长期以来, 在我国形成了一种主流的评价模式,即职称评定、博士点、硕士点的评定、科研项目的评审都要看申报者已发论文的数量,这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浮躁虚假, 八九成论文没有真正价值, 致使科研水平低下。所以,必须把创新作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标准,并且要鼓励创新、重视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上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康庄大道,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意义。
1.2 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便于操作。缺点是评价专家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好恶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有较大主观随意性。因此评价结果有时可能不是完全客观的。
而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但定量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性的要素,事事都要求量化,有些要素勉强量化后,并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因而,它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要素,把所有的要素换算为抽象的分数表征与数量计算。
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它根据成果发表刊物的权威程度和成果系列反响来作为评价标准,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有助于规范评价行为。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成果统计上有时间的滞后效应;定量指标只能评价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 而对于那些不宜公开发表, 但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充分评价;其次, 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而言,主要采用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论文收录转载情况、获奖情况、成果被引证情况等间接方法测量。间接测量时采用的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难以完全确定。再次,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纯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社科成果。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 一定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1.3 评价程序的易操作性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 这是首要条件,但同时也要兼顾可操作性。因此,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既要严格筛选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又要简化操作程序, 使评价工作简明可靠, 易于操作。
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
2.1 评价机制的内涵。
《辞海》对机制的解释是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用来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生物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可见,当机制一词是从机械构造理论中借用的,用于社会科学,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可以定义为: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正常运行有关的各部分(即政府、企业、社会科学工作者、社会组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看出,此概念强调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及如何相互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监督体系。
2.2 评价方法
同行评议法和计量评价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两种方法,也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在同行评议中,专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行评议的优势是,专家代替了科学外行拥有了对学术问题的决策权。同行评议是科学研究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操作得当的同行评议能够对科学研究发挥巨大的激励和支持作用。
计量评价法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 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一些内容指标化、数值化,通过对作为研究成果载体的各种文献及文献间关系的“计量”来考察研究成果。由于用客观数据部分取代了主观判断,利用计量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质量,但计量评价方法也有缺点:一是过分依赖于数据, 二是易产生投机取巧, 三是易引发学术不端。
2.3 评价程序。
"所谓评价程序, 是指在评价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过程或步骤。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 众多学者对评价程序论述不多, 侧重于说明评价程序的重要性。相对实质评价来说,评价程序更易把握, 可操作性更强, 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如果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要达到实质上和理想上的公正、公平, 光靠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难以保证的,还应该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因为“法制”比“人治”更可靠。合理可靠的程序是制度的基石, 因此, 为保证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公正、公平, 就应该制定公正、公平的评价程序。就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工作实际来看, 如何制定学人公认的评价程序, 诸如专家的选择程序、评审的步骤、异议的处理程序、成果的报奖程序等, 应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重中之重。 [1]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界定了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一些重要特征,并分析了出现这些特征的内在本质;剖析了影响创新性研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创新性研究得以成功的主要手段。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即使是研究者做了许多重复性或模仿性的工作,但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并具有独创性的新观念或新见解,这也是创新性研究。当然,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研究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是一个多元和多维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这种系统的运行既有其内在的 规律 性也有其外在的影响因素和进化的条件,它们将通过过程的特征所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哲学。通晓这一道理将会极大地促进创新性研究的成功。创新性科学研究过程的特征何一项创新性科学研究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透过这些特征认识其本质,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和应用更有效、更简便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1)偶然性与必然性谈起创新性研究问题,我们会想起几则故事:①当查尔斯·古德伊尔不小心把天然橡胶倾洒到厨房的火炉上时,他发现了橡胶的硫化方法;②威尔海姆·伦琴在一次做阴极管实验时,无意将一把钥匙和一卷未曝光的胶卷放在一个阴极管上,当他的助手把胶卷冲洗后,胶卷上显示出钥匙的轮廓。由此,伦琴发现了x射线;③有一天早晨,梅斯卡涅一醒来时,一部《卡瓦尔莱里亚·拉斯蒂卡纳》 音乐 作品的构思已经全部完成,几天内就把它写了出来;等等。听了这些故事之后,人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概念: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种巧合通常是由上帝已经为你安排好了这个机会,只要灵感一到就成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些故事都没有强调人们在产生灵感闪光之前却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例如:古德伊尔在发现橡胶硫化方法之前曾长期从事橡胶研究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因为如此,才使他具有识别现象的能力和发现橡胶硫化方法的机会;同样,伦琴在发现x射线之前也曾长期从事物 理学 方面的研究工作,否则他不可能因此发现x射线;此外,很多人并不知道,梅斯卡涅在完成他的音乐作品之前全家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而他却一首接一首地创作着在别人看来完全单调乏味的音乐。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人类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活动后会发现:大凡具有创见性头脑并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人,当他在按照任何有效方式重新组织或扩充人类智慧之前必须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领域具有超越常人的了解,对需要做的事情有强烈的意识并具有出色的表达才能和恰当的实现手段。例如,对于一名经理人员来说,当他在做出创新性的决策之前必须通晓问题的实质、 历史 、重要性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否则,决策将会脱离实际;如果这名经理长期以来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参与了对这个问题的诊断,那么他对该问题已经是非常熟悉了;如果他对该问题只是刚刚开始接触,那么他必须先熟悉问题的全面背景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创新性决策。综上所述,表明在探索性的研究中偶然性的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
(2)审思人类从事创新性研究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和方式:①设计并制造一种新产品,然后将它很好地应用于实践;②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大凡能够提出新观念的发明家们都十分注重对研究方法的选择;③冷静、慎重地思考问题,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④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全面观察事物的现象,深人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⑤了解某种偶然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掌握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些方法并非是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所应遵循的必然途径,但是它无疑是创新性研究中分析问题、确立关系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为实践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如果他仅仅拥有知识,但不善于思考和应用,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想和创造性成果。
(3)潜化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使研究者的思维停滞或是陷于迷茫。这时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下思想,暂时停止有意识和有目的的研究,忘掉受挫的无效劳动。这种让下意识来起作用的办法是实现创新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措施。
虽然有时候在研究工作中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创新灵感,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有时候尽管我们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艰苦的思考,但仍然没有发现一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候如果强迫自己继续思考下去,可能只会增加思考的混乱,这种僵局是研究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仿把问题暂时放到一边,或去钓鱼,或去看戏,或到花园里拔草,或去散步,或去听音乐,或去做任何能够放松脑子的事情,不要过度沉溺于一个问题而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这样做脑子会清醒一些,那么也许就在这时我们脑子里会进发出创新性火花。例如,法拉第为了探索磁和电之间的关系,孜孜不倦地进行了10年的实验却仍未找到答案,然后他不得不去休假。然而,当他重返实验室时几乎毫不费力地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拉普拉斯曾经说过:“我常注意到把某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不去想它,当我再拣起它重新进行考虑时,它竟变得极其容易。”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中具有“潜化”之理。我本人有时试着这样做,效果的确不错。
(4)突现在科学研究中有关豁然开朗的例子很多。据说,蒸汽机冷凝器的发明是詹姆斯·瓦特在某个星期天下午散步的时候想出来的;倒正弦函数的重大意义是大数学家亨利·波因卡烈在他一天下午登上一辆公共汽车的时候突然悟出来的;一家在制造公司的董事长声称一项他为 企业 合并的筹资计划是他在刮胡子的时候想出来的。这些故事说明,有时候一个人智慧的闪光并非都发生在有意识地去思考某一问题之时。
说来奇怪,往往非常简单的主意就是事先没有想到,一旦当别人提出来之后,我们却恍然大悟。其实这就是一种创新经验,因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观念就此产生了。我们往往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一种下意识在我们的脑子里一闪现,便立即在大脑中存储起来,同时以惊人的速度被我们所认识。此时,大脑活动的速度不亚于一台 计算 机。我们知道,在我们大脑的存储器中所贮存的观念远远超过今天任何一台计算机的容量。如果在下意识状态中,理性思考的约束一旦松懈就可能产生无数新的组合和新的观念。我们称这种奇怪的现象为“突现”。不知为什么,“突现”一旦出现,所有杂乱和无用的观念就被筛除,那些有序和有用的观念就会形成。这种现象就好像大脑中有一种过滤器,在下意识中它只允许合理的观念上升到意识水平,也好像下意识所展示的是一种完备的程序,它不仅仅是新观念的萌芽,而且能够识别和选择一组可以彼此配合进而成为一个可行计划的观念。
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下意识是创造性思考的过程和特征,也许将来科学能够证明关于下意识的推测可能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在科学研究中,每当一种新观念产生时,我们必须具有一种能够识别它是否有价值的能力。经验表明,一种有价值的观念有可能被忽略,我们必须设法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来尽量避免这一点,从而使“突现”在创造性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5)验证新观念并非完美无缺,它好比一个新生婴儿,刚出生时你会觉得他很奇妙,当你把他领到现实世界中去的时候却并非如此。新观念也好比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当它刚出现时的确很新鲜,但时间一久就会发现它有不少缺点,它是否真正有用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科学家需要把他的发明放到实验室去测定是否有用;作曲家需要把他脑子里的旋律谱写成乐章去演奏,并证明它听起来是否悦耳;企业家需要把他新的经营观念放到企业管理和市场中去检验; 政治 家需要把他的政策投放社会,并证明它听起来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使一种新的观念适用于问题的实际情况。但是往往客观无情的实际检验揭示出某种观念的雏形并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在创新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就是在寻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工作是把原始思想形成具体的建议,以供进一步研究。但是,进一步验证或完善原始见解并非一定要把它形成一份完整的行动计划,而是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或应用中进一步验证,因为迷人的空想并非一定是创造性的东西。
2创新性研究的障碍
虽然心理学家们没有发现一种可靠的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灵感,但是他们却找到了许多能够阻碍创新性思维的障碍物。如果我们能够排除这些障碍物,那么就可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创造性成果。
(1)文化障碍大千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逐社会潮流并谋求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态度,那种穿着小丑的马裤或光着脚去办公室上班的人毕竟是罕见的。这种从众的意愿和压力对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大的限制。例如,在美国,多年来个人消费项目的信贷曾被限制用于转卖价值大于债务的生活资料的购买。按照谨慎的清教徒传统,美国人对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购置如珠宝一类的任何奢侈品总是侧目视之,很多人认为任意扩大信贷对道德的堕落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又如,在
遵循旧习惯是知觉障碍的另一个例子很多,如:制造第一批汽车的人们习惯于按马车的原理进行思考,因此他们最初很 自然 地便设计了一辆“无马马车”,仅仅是以发动机来取代马匹;造成知觉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经常愿意采取“非此即彼”的两端论法。又如,当某工厂制造部门的经理向总经理报告工厂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时,总经理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在“吸引外来投资再建一个分厂”和“放弃进一步生产计划”两个方案中进行选择。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把一些工作分包出去;第四种方案:采取“先卖后租”的办法,公司先把老厂和新厂卖给某投资人,然后再长期租用它们。但总经理就是没有考虑后两个方案。实际上公司后来就是在别人的建议下实施了第四个方案。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造成知觉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经常愿意采取“非此即彼”的两端论法。
3促进创新性研究的手段
(1)善于发现意外东西有时候,当我们正在探索一种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好办法时,突然受到另一种完全不相干问题的启示。例如,在很长时期内,细菌学家都把霉菌单纯看作是一种破坏纯培养液的物质,因为霉菌杀死了培养液内所有的细菌,以致研究人员不得不把它们扔掉,而从头开始研究。但是,就在某一天,亚历山大·弗莱明忽然想到也许这种破坏培养液的东西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杀菌药,于是便把它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致发明了青霉素。当然,在药品提纯和试制方面的大量工作是以后完成的,但最初的灵感是出自对丢弃霉菌的先入之见;再如,埃尔顿·梅奥在西部电气公司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时,他和他的助手们试图测定工作环境与工人生产能力之间是否有关系,于是,他们在某些工人群体中多次变换工作场所的光线、噪音和其他工作条件,甚至有时故意造成工作条件的恶化,其结果对工人的工作态度和生产能力几乎没有影响。然而,意料之外的重要发现是,工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工人与管理部门的合作意愿却是影响工人工作态度和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某些工人群体中,产量的多少与工人的合作态度以及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正是梅奥的霍桑实验为20世纪70年代 工业 心 理学 理论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许多管理领域都具有表现悟性的机会。例如,一位从事 会计 预算和控制工作的管理者发现,如果一家公司缺乏有条理的公司组织是不可能为其编制出好的预算方案,而必须有清晰的有关公司目标和政策的说明书才能作出有意义的预算方案。也正是这种偶然的悟性使这位管理者后来创立了世界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由于这种意外发现是出于偶然的悟性,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没有一家 企业 敢于把自身的不断 发展 寄托在这种悟性上。但是,它确实是很有用的。明智的管理者必须对这类不期而遇的悟性时刻给予密切关注,同时也应该在自己具有较明确方针的活动中热情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
(2)举行振脑会议当大家在议论某个问题的时候,一个人首先提出一个不寻常的方案,另一个人很快又想出了另一个主意,大家正在热烈地议论这些建议时第三者又提出一个可能是荒唐可笑但能部分改进前面建议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可能会产生不是哪一个成员所能单独想出来的巧妙方案。所谓“振脑法”就是利用群体相互作用的许多特点从而产生创造性方案。
当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应该把它交给群众,让他们尽量把所能想到的方案都提出来,欢迎他们各抒已见,主意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科学 家、工程师和管理者们都应该把这种方法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如何探索一种用于自动清洁摩天大楼外墙玻璃的方法;如何设计一种新的汽车制动器;如何防范委托中的信用风险;等等。一个短短的振脑会议可能会产生许多项建议,大多数可能不切实际,甚至有一些建议是老生常谈,但有少数意见可能值得认真考虑。
当问题的性质简单而又具体时,振脑法的效用可能最大。如果涉及面太广、问题结构复杂以及时间耗费太多,则振脑法就不那么有效了。许多管理者都感到虽然振脑会议不是每次都能激发出非常有用的建议,但会议的刺激作用对今后工作会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刺激作用有助于人们脱离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并推动他们以新的看法对待自己所有的活动。
(3)营造随意的气氛在开发创造力方面,最主要的是营造一种随意的气氛。大家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对各种观念和意见进行评价,更不要说“这不行”这类的话,谁也不要害怕自己所提出的意见会被大家否定。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各种意见不要进行判断和分析,而是把它放到最后再做,因为这是充分符合心理学的。由于各种社会文化障碍很容易使人们附和传统观念,因而如果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建议就会受人嘲笑,新的观念就会受到抑制。在这样一种气氛中,一个人将会仔细地思考他的各种想法,如果没有确实把握他就不敢提出来。因此,必须设法消除这些社会文化障碍。
随意的气氛有助于新观念的产生,新观念的产生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成功。因为在一种随意的气氛中:①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太顾忌以往传统观念,或与集体规范是否一致,或与领导的观点是否有分歧;②谁愿意试试新花样都会受到主管和同事的积极鼓励;③相互间都很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创性。
(4)取长补短就某个人而言,都可能有束缚自己思路的某种感知性障碍或其他障碍。但在一个群体中,一个成员可以接受另一个成员的观念,以此补充或变化自己的观念,如果另外一个人再提出一个新点子,新主意就会层出不穷。有时候这种开发新观念的方式远比那种死守着自己的方式秘而不宣,准备一鸣惊人的“吃独食”的方式要好得多,因为创新观念需要广泛地取长补短,单独一个人很难产生既新颖又实用的新观念,即使是自由交换意见也只有当参与者对总目标的关心超过对个人荣誉的关心时才能顺利进行。因而,为获得取长补短的全部好处,我们要有协作精神和对总目标的献身精神。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3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术成果;继承;发展;评介
张静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气象文化与气象文献研究,有着扎实科研水平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发表了一系列与气象文化相关的文章(《方以智中的气象学思想》等),参与了国务院重大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气象科技史》(以下简称“张著”)是张静教授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张著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著者在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利用及干预为线索,从气象科技史的不同侧面予以了全面的研究:既有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等通史性研究,又有如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和气候学发展史、气象仪器发展史等专题性研究,并对中国历代重要气象人物和气象典籍进行了勾稽和介绍,传播了前辈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结构完整,将气象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南信大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南京气象学院(后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因“气象”立校,以“气象”强校。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初挂靠于该校,俨然该校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研究重镇。该校以王鹏飞教授、陈学溶教授等为首的气象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气象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发表了《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等气象科技史著作。2010年该校成立了气象人文研究院,之后该校的科技史硕士点也利用自身特长,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该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是传承而又发展着的。张著是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二、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完整性
张著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气象通史和气象专题史的诸多方面。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一)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该著先是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气现象(风、雨、雷、电等)、大气光象(晕、虹、宝光、海市蜃楼等)认识的历史过程,接着展开人类对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风能的利用、人工降雨等)、天气预报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利用,才能预测未来天气状况,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方便。例如,古人就是通过观察云的颜色及其变化、风向与风速的变化等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和预报气象的方法等。古人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石头、炭、琴弦等对大气湿度的感知来预测晴雨。早期的天气预报就说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等变化的个体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离不开对物候与气候的观察与认识,所以著者在天气预报发展史的后一章内容中,补充阐述了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该著的逻辑性。
(二)内容的完整性。该著在天气现象认识史和大气光象认识史中,详细叙述了每种现象的观察认识史,每种现象的认识史都包括观察、记录、命名、分类和现象成因的探讨。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著者都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中西方的各自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的气象观测以目测为主,随着观测的深入,气象观测仪器逐一诞生。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气象理论比较零散且主观,著者在书中第3章给我们列举了科技革命之后,在气象仪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后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大气认识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源于气象观测工具的发明。著者另辟一章,叙述了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的发展史,补充了前几章中气象仪器部分的内容,使得该著的内容更具完整性。
三、文献征引多途
该著汇集和综合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参考文献有古籍、国人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有国外气象文献等。古籍包含了历代史书、历代文人文集、还有历代农书、历书等;研究著作、论文有气象史志、气象学家文选、出土文物研究(如甲骨卜辞)等;国外的气象文献不仅有气象研究专著,还有气象年报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得该著资料辑录翔实,文献征引多途,体现出该著内容的严谨与丰富。如:古人对海市蜃楼的观察与认识。著者指出,古人所记的蜃景中,海市居多。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对海市蜃楼的描述记载。举例了元末杨r的《观海市记》中:“春夏见,秋冬少见。大雾之后,天晴见,天阴不见。微风见,无风不见,大风不见。风微急,其见也速而巧。风微缓,其见也迟而拙。”对海市蜃楼现象出现的季节,以及其出现的气象条件,并提出海市蜃楼与风速有关的叙述。此外,张著介绍了西方人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如英人合信说撰的《博物新编》中的“空中船像”。文献的引用,分别引自三种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国家,体现了该著旁征博引,文献取用多途的特点。
研读之后,笔者认为,张著如果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涉及,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第一,该著在梳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气象科技的发展作了整理,虽未在章节中对中西方的气象科技发展作比较研究,但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如若著者开辟章节,系统整体的讨论二者的不同,并对二者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会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正如洪世年教授说的那样,“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事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第二,该著的编写是源于科技史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做研究或写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难题,如若著者在书的附录中可以跟读者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与心得,该书则更具教材意义。
综上所述,该著是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该著视角独特、立足史料、考证严谨,系统地探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的科学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气象分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
[3] 张静.气象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4
1.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概念
在过程控制实验教学中,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并总结出合理的结论的教学过程。基于上述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学生主动的有兴趣的去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过程控制的相关知识,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二是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所以教师恰当的激发引导是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三是开展创新型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过程控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开展创新型实验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经典实验,传统经典实验是基础,创新型实验是补充和升华,两者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对于独立学院,“过程控制”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是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充分调动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二是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散,这样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经费、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充分利用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的部件,合理组织创新型实验的开展。
2.实施原则
作为一门高校开设的课程,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除了遵循这些一般的规律外,独立学院“过程控制”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实施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独立学院独特的培养目标。由于独立学院在定位上与普通本科高校不同,“过程控制”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首先要符合其独特的专业培养目标,促进其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坚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由创新型实验的概念可以知道,主动性是基本特点,而学生的主动性是由教师的合理激发引导产生的,因此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没有普通本科生好,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的选择、深浅、讲解方式至关重要。既要讲清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坚持开放性原则。独立学院的教学经费、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在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原则,既可以解决实验资源不够用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猜想随时带去实验室试做完成。
(4)坚持创新性原则。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是一种探索型的实践活动,既需要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又需要学生能在实验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过程控制”课程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
1.组织形式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环境下,“过程控制”课程的创新型实验组织形式必须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形式,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层次”指的是按基础和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同一阶段完成不同的实验活动。“分阶段”指的是小组根据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实验活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教学中,“分层次,分阶段”的开展尤为重要。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小组人数固定,为四人,小组中两人基础较好,另两人较差,目的是两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向两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该阶段主要是完成基础性的实验。实验题目可以在基础型实验中选择,如单闭环控制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题目。
该阶段要求小组的每位成员必须都能在实验立操作完成80%的基础性实验,同时在LabView虚拟软件中完成这些实验,否则该成员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兴趣阶段。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小组,每小组人数可以不同,该阶段主要根据小组成员兴趣实施实验,实验题目可以从兴趣型实验中选择,也可以自主设计题目。兴趣型实验既包括在双容水箱液位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PID控制等实验台上完成的实验,也包括在LabView虚拟软件中完成的物料搅拌控制、锅炉水温—水压—水位控制、风扇转速—温度控制等。兴趣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型实验的开始,这些题目的设定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创新灵感。第三阶段为创新型阶段。不分组、不设时间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学生随时可以去实践自己的想法。该阶段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些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产生创新思路。
2.实施过程
由上述组织形式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二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前提,创新型阶段是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核心阶段。创新型阶段的实施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1)选定实验课题。在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定实验课题应该兼顾实用性、新颖性、可行性,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基础能不能完成实验课题。实用性也就是该实验在现实控制工业中有没有实用价值。新颖性是指目前该实验课题有没有被提出并设计过。可行性是指学生选定的实验题目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实验仪器或LabView等虚拟软件操作完成。
(2)分析课题,提出实验方案和方法,是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的最重要环节。由于选定题目的新颖性,实验课题的结论可能并不知道,因此首先要对实验结论提出一个或几个猜测,这有利于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设计。然后收集各种可能实施的方案,综合比较这些方案,根据现有实验条件的可行性确定最佳的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3)实施实验。将选定的实验方案方法付诸实际,此步骤与上述步骤需要反复交叉,方案的好坏要在实施实验后才了解。例如:三容水箱液位控制实验中可以采用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案,但控制的好坏只有通过实施实验后才了解。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得到实验数据后,综合运用归纳、推理、对比等方法,总结出实验结论。得到的结论既要符合过程控制理论基本原理,又要高于基本原理,将其升华到工程运用领域。在上述四个步骤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少。教师可以采用录像、投影和幻灯机等媒体辅助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过程控制创新型实验,如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用计算机采集实验数据、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等。
三、总结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5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学生事务专业 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U.S. College Students' Affairs Graduate Project Programs Research
WANG Ying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Abstract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course project for the American student affairs field trains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ranking of six universities graduate program projects, curriculum, degree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 settings side,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America;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 graduate course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从20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美国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事务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经有186所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其中不乏马里兰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名校。这些研究生课程项目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人才。
本文对这些美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其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入学标准、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设置等方面,期望以美国培养学生事务专业人才的教育经验和特色,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人才的职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
1.1 课程标准
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非常重视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专门人才的职前培养。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学生人事协会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标准。在该协会带动下,出现了大量学生事务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双重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于1986年出版了“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s/Development Programs, 简称CAS 标准),并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次,迄今已经出版了第八版。该专业标准中包含一个硕士生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规定了学生事务专业硕士生准备项目应该由三个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由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化和研究诸方面的基础课程组成,学生事务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它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发展理论;(2)高校学生特征及大学对学生的影响;(3)个人与团组介入干预;(4)学生事务的组织管理;(5)评估与研究。督导实习标准要求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1)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2)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3)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这套课程标准作为CAS 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与指导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课程设置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CAS标准的总指导下设置的,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既符合CAS专业标准的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具体情况和鲜明特色。连续多年蝉联全美大学学生事务专业排名第一的马里兰大学是从“学习成果”这个角度来定义其“高校学生人事”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的,该校提出获得课程项目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当在入职前具备六项职业能力:(1)在高等教育中定义学生事务工作的角色和职能;(2)理解研究工作对于职业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的初级研究;(3)识别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因素;(4)把组织和个人发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职业实践;(5)发展多元文化能力以高效率和充满信心地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工作;(6)在个人、学生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项目评估、设计、执行等任务。佛罗里达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生人事”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简单明了,即“帮助研究生做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准备,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事务的领导者、学者和实践者”。佐治亚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课程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研究生获得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与大学生一起工作时,应用人类发展、人际适应、团队领导、评估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开课院系和学位设置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由不同的院系开设,大部分是设在教育类学院或系,也有设在心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事务研究生项目的学位设置也各有特色,学位类型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中包含的研究项目类型、统计学课程所占比例以及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硕士学位的要求等。一般来说设置的学位类型有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等。
美国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排名前列的六所大学开课院系、课程项目名称和授予学位情况如表1所示:
2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
2.1 招生与入学标准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该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限定在20人左右,2012年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4岁,50%的学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另外50%的学生是从学生事务工作者中招收。该项目注重招收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其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背景,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课程项目鼓励申请者尽早开始申请,申请者既需要向佐治亚大学研究生院提交申请表格,也需要向该校教育学院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提供GRE和TOFEL成绩、本科学校的成绩单、学习目的的陈述、简历和三封推荐信,该项目还强烈推荐申请者提供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出具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估结果(Personal Potential Index,PPI),以判断申请者“非认知的技能和个人核心品质”(noncognitive skills or core personal attributes)。
2.2 课程体系设置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如前文所述,美国CAS制订了硕士生准备教育课程的专业准则,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都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规范,并结合学校和院系自身的特色,设置了课程计划。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的“高等教育和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项目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其课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1)所有该课程项目学生的必修课;(2)侧重于学生发展和学习或者组织行为和管理的专业选修课;(3)其它要求如调查研究、多元文化和基础课程。依照这三个维度,项目开设了学生事务概论、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中的团体干预、高校学生发展实践、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咨询导论等专业课,以及3个学时的多元文化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多样性”,和6个学时的基础必修课“本校发展史”。此外修读该项目的学生还需要参加总共6个学时的专题研究,项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统计学背景和学位论文选题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
2.3 专业实践与实习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CAS课程标准设计了督导实习部分,要求学生“参与至少300小时有督导的实习,实习包括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岗位体验。实习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接触学生事务工作,与他人或团队合作并获得以下三方面经验:①专业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②员工的培训、咨询和督导;③管理的功能和过程验”,因此大学都根据此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实习实践部分。
督导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和短期实践课两种形式。实习(Internship)是指学校为学生为学生在校内学生事务部门或校外有合作关系的学生事务机构提供课余时间的非全职岗位。学校提供奖学金以代替学生所需杂费和住宿费或者直接减免学费,学校或者学生实习的岗位还会付给学生薪水。短期实践课(Practicum)课是除以上实习外再选修的短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生事务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虽然在有些学校短期实践课不是必修的,但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注册短期课。
弗罗里达大学等学校规定,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导师以外,学生实习岗位也会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在每学期末实践导师需要对研究生的实习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的评价书。评价书由督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讨论,双方共同签字,复件交给任课教师和实习生本人,该评价成绩将计入督导实践课学分。完善的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正式入职学生事务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3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综观美国大学学生事务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尤其是其中排名前列的高校的项目,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3.1 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
标准化是指美国CAS制订统一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课程标准,并根据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确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课程范围和实习实践要求,为各大学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提供了具有内在同一性的标准。而每所大学又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院系情况等具体情况,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了自己的课程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培养的学生事务领域研究生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体现了不同背景和不同教育经历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也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3.2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学生事务是一个实践领域,然而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领域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却非常注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经验走向了科学。该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发展课程标准、创办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不断推进着学生事务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整个行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推进了实践领域的进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该领域研究生课程项目中,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各大学该项目的课程设置中既有学生发展理论、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哲学等理论课程,又有督导实习和实践等环节,为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学生事务领域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职前基础。
3.3 丰富的课程支持系统
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研究生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为学生广义上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系统,如美国两大专业协会美国大学学生人事联合会ACPA和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的网站上有各种学生事务管理文件、调查报告、专业数据等,两大协会还每年组织年会,供学生事务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每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大量丰富的学生事务领域的藏书和学术论文供研究生查阅。此外每所大学自身的学生事务工作部门也是极好的资源提供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研究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中美大学学生工作专业人才职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JDSZ3024)成果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成果范文6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工具,具备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等。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线索,具有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等特点。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探索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优化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确保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知识的精炼讲解和准确完整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通过思考、研究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把教学工作置于切实有效的基础上来。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和详细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在此框架内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的活动形式。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从讲课的语言到授课的方法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多让学生去动手,多说多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的互动和生与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双向的互动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生生互动,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师生有效的交流,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这样所讲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做到当堂消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使用任务驱动法的,首先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需要掌握的程度和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认真的听讲,之后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完成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这样的任务驱动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和小组合作中实现创新。
2.2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抽象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如课程中的组建与维护、网站开发与设计、互联网应用、网络产品,需要结合实物和一定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照真实的实物和具体的实例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同轴电缆、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如何制作网线,如何制作简单的网页,如何配置家用路由器和交换机,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实用技术。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加强了解,开阔了视野;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网络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3 图例教学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采用具体的图例,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比如,在讲解“星型拓扑结构”时,笔者首先画出“星型拓扑结构”的示意图。通过示意图来讲解它的优点是易于维护、安全可靠。一个用户产生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用户;同时,也指出它的缺点是中心节点会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与它相连的网络就会瘫痪。学生在宿舍上网时会使用交换机进行互连,这样互连的网络具有星型结构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交换机出现故障,那么与之相连的所有计算机就都不能上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抽象概念实例化,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3.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比较抽象,有时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清楚。如果把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现出来,学生们就能更加直观的接受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的教案、参考文献目录、授课PPT、网络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