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1
[论文关键词]考评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考评制度的现状
(一)按考试分数评价的不合理
1.考试内容本身的不合理。目前,大学里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片面化,老师一般都会在期末划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这样的考试等于是对记忆能力和突击考试能力的考查,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由于考试和教学的严重分离,使得上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问和发展前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使教学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但却可以蒙混过关的环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创造性思维,只习惯于简单的重复操练,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考试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目的,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工作绩效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和标准,成为评比选拔的惟一方式,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2.高分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正因为这样,某些老师对自己认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偏好,特别是在批卷和打分时,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公平竞争。另外,在大学里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舞弊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科研加分的不合理
对学生的考评中,有15%左右(各个大学有一定的差异)是按能力来考评的。所谓的能力,包括参加学校学院活动、加入学生会、从事科研、发表文章等方面。首先应该承认,这种考评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会创新和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能力,使得一些人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而一味追求能力上的发展,显示了很强的功利主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三)志愿者加分的不合理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着神圣的使命。大学考评中,这一项也成为了衡量指标,给予了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项活动的性质。我们很难衡量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是否纯正,参加活动是否是出自内心的意愿。如果带着功利主义的态度投入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就很可能影响活动的质量,也会在社会人群中产生副作用,使大家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失去本来的信任和崇敬。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公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与人善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家也在为拥有健康的身心而努力。
三、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考评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由于考评是按照学生综合排名先后来计量的,学生势必会考虑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缺失需求后,自然希望获得成长需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竞争的激烈又使其愿望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很多人虽然非常努力,却很难改善自己的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
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或未来事件产生的一种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它不只是暂时的不良情绪体验,还可能成为人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当代大学考评制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了中考、高考等的压力,却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由于过分担心排名状况及在班级中的位次,因此,易产生较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大学的考评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的,学生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或是相对有了进步,并不能代表其在班级中的位次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使得学生需要无止境的努力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
其二,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位居第二。考试压力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考试成绩直接与期末考评挂钩,使得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提高分数,争取一个好的排名。
其三,兴趣贫乏。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有了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考评制度的存在牵制了学生的自由行为,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考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视野的扩大,使其容易拘泥于狭隘的知识学习,缺乏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本的兴趣,使其生活围绕着学习转,失去了本应有的活力。
其四,人际关系紧张。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有一种向社会发展的趋向,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势必引发一些矛盾,并涉及到利益的较量,这些都会影响到彼此感情,久而久之,同学之间变得冷漠了,失去了本该有的友谊和真诚。
四、解决措施
(一)考评制度本身的变革
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作为大学里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其二,教考分离。为了保证基本的公平,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考分离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维护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在实行教考分离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年级分离,由其他老师来改卷。这样的话,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老师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其三,将活动加分从考评中撤离。这里主要包括两类活动。一是学生会之类的活动。虽然参加学生会之类的活动多少能展示一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许多学生在考虑参加活动可以加分的前提下,很少有时问和精力去关注本该最值得关注的学习,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二是科研和志愿者之类的活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对学生的奖励不只局限于从综合排名上赋予奖学金等荣誉,还可以从培养兴趣人手,酌情鼓励,开拓其发展领域。对于科研,学校应该支持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发表文章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赞助与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从事科研创作。而对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则应该脱离考评指标。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公益活动,每个人都有义务把它做好,尤其是作为有能力、有才华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不能从为了加分这种功利的角度出发。
其四,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从我们现今的考评制度来看,很少在特长和兴趣方面肯定学生,以致绝大多数人都为学习所困,整天沉浸在书本中,与社会严重脱节,结果制造出了很多相同的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适当地在期末考评中肯定学生的特长,设立专项奖学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在快乐中进行。
(二)教师所需的努力
其一,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现在大学里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老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教师把大量时间都放在科研上,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的下降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为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利弊得失。当然,学校也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把衡量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这样,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其二,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指导和帮助,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开拓性地学习。另外,教师要从保护最大范围学生的权益出发,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熟悉程度和主观原因给予一定的偏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性,体现教师的素质。
(三)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
大学的考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适应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获取荣誉而放弃自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虽然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具体的特长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对于未来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2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大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如何正确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和广为探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客观环境和条件,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职院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环境和各种教育因素在不断变化,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发展,辅导员必须力争成为创新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力量,高职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能够围绕高职院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展开,也要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导向和群体导向展开。
1 根据时间划分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1.1 一年级:加速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极为敏感和特殊的时期,从军训开始就有着对新的地域环境和生活节奏不适应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甚至抵触心理。随着军训的结束,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新的问题也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巨大,通过与高中同学间的联系,比肩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对学校和专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加之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会使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会产生压力和矛盾感。同时,自我评价的失调会导致强烈自卑感,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引发孤独感和压抑感。这些问题大多是共性问题,也是高职院辅导员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应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一系列的适应性训练展开。充分的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建立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前提,认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解决依赖引导和带动。辅导员与新生的接触应从入学前就开始,提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缓解学生的陌生感和内心的茫然。调和好三组关系是加速新生适应高职院学习和生活的关键:(1)成长背景和当前氛围的关系-――帮助学生协调新型人际关系,邀请老生介入新生的日常管理,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2)理想境遇和现实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当前的选择,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3)学历定位和职业目标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审视学历定位,打通学生学历、职业发展双通道;(4)专业认识和职业认同的关系――向学生剖析专业课程和实习政策,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习正确地认识为专业和职业的纽带。
1.2 二年级:培养高职院学生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约2年,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后,也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至二年级的上学期,很多学生会进入学习倦怠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滑,自律性下降,这时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中挖掘职业理念,扎实基本功,通过专业目标和学业目标的树立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个阶段,辅导员要注重班级、团队活动的多元化导入:(1)导入项目课程的课外调研――邀请专业教师作为班级活动指导老师,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力;(2)导入学生干部和校友资源――通知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斗志,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修正职业规划;(3)导入企业模式的培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培训的活动,了解行业组织机构和运作,帮助学生缓解因认识偏差而导致的压力和矛盾;(4)导入职业化演绎的班级管理――将企业的岗位角色融入学生群体,通过对职业的演绎达到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兴趣。
1.3 三年级:帮助高职院毕业生解决实习、就业、升学困惑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毕业生阶段多在实习期,2年的在校时间,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已经取得语言、计算机等基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意识到职业生涯中重点和难点,为第3年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旦面临实习,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习惯了自由的大学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实习工资与预期的差距而产生的失望心理;因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及实习管理机制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因实习工作的枯燥重复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因扎根基层的实习工作一知半解后变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在实习前后,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应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辅导员经过与学生2年的朝夕相处,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在实习前建立信息点,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出现的个别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宣传职场沟通技巧。除此之外,学生焦虑困惑的根源是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辅导员除了防微杜渐班级整体的心理问题、结合点对点疏导个别学生实习前后出现的突发状况外,还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师,为其实习双选、就业双选提供参考意见。
2 利用环境氛围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的校园环境如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学生个体比喻成单个细胞(点),其所在的校园环境中的不同场所即是线、面和立体网络,这些场所本身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构成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辅导员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利用合情的环境氛围,对教育、疏导和引导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学生个体是点,在一对一沟通中建立信任和信心
辅导员与学生都是点,沟通的前提是要建立信任和适度的亲密程度,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这样的场合一定不能是公共的场合,因此,当辅导员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个体建立沟通时,应选择较为放松和相对孤立的场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有助于辅导员老师排除干扰,建立学生个人状态“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摸底和谈话。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谈论话题选择谈话的场地,走进宿舍、坐在食堂、图书馆的阅读时间、咖啡厅的下午茶,操场上的晚自习,篮球场的对角、校园漫步都可以成为合情合理的环境氛围。
2.2 学生宿舍是线,串联学生细胞,在家庭氛围中培育良性人际群落
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地方,又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人际交往频繁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说学生是点,宿舍环境就是线,串联一部分学生。建立如家一样的亲情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补偿学生离家的失落感,稳定情绪;宿舍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交流和促进的作用。辅导员利用串联的线条,培育一个个良性发展的个性群落,充分运用宿舍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和一致爱好,通过良性竞争和互帮互助,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宿舍内部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改变心理教育辅导员“单打独斗”的窘境,一位老师同时深入关注近百名学生不切实际,心理辅导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借助宿舍的特有氛围,可以使宿舍成员学会爱人和被爱。
2.3 班级课堂是面,铺陈学生组织,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宿舍是一个半公开的群落,那班级则是完全开放的场所,则是所谓的“面”,这是一个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优质平台,有共同专业目标和学习定位的学生被聚集在班级、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引导树立大学学习的信息,建立未来职业生涯的愿景。在班级的面中,通过有效的班委建制和管理机制,健全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健康咨询,及时把脉敏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虚拟平台触发学生真实情感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迅捷的同时,也面临这网络引起的一系列身心问题。网络平台既是大学生沟通联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平台,也是“心理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收到巨大冲击,容易出现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问题。对于高职院辅导员来说,网络既是与学生沟通联络的优质平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正确认知网络平台,有助于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有助于扩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区域;有效地区分网络信息,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应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营造真实人际交往,借用营销“O2O”理念,将网络背后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3 围绕学生群体和学生事务2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辅导员除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履行心理教育的职能外,根据学生类型的“量体裁衣”也尤为重要,高职院学生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90后群体心理引导;(2)针对贫困生的个体关爱;(3)针对赴外研修和中外合作班学生的思想教育;(4)针对学生干部的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3
【关键词】 态度;精神卫生;统计学;问卷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健康观才能更加吻合社会的进步,更加符合国人的身心特点,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1]。心理健康观是心理健康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成分,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性质,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倾向。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一般心理的行为表现、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信、效度较高的专门测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试取样 被试为渝东南地区在校中学生。被试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为初始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级236人,高二年级244人。第3部分为正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级340人,高二年级368人。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调查了5个问题:(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2)你认为“一个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3)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5)你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获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笔者根据回收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
1.3 问卷维度的理论构想 根据以往研究的资料,在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态度的主要维度包括以下3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认识;(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为倾向。
1.4 问卷项目的选择 根据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编制了共32个题项(其中含2对4道测谎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初测问卷。项目采用的记分方法是自评式5点记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标准差低于0.90、与总分相关低于0.20、因素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构想的题目13个。最后剩余19个题目组成正式问卷。
1.5 程序 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开放式问卷。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回收资料和访谈资料编拟初始问卷题目。正式问卷的确定分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初始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对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并根据相关指标剔除问卷项目,形成正式问卷。第2阶段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用正式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半个月后,抽取被试中的一部分,用正式问卷进行重测。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分析被试反应的特点。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的因素分析的实切性。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777,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903.300(P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共同度因素负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认知偏差(特征值2.29,贡献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贡献率12.41%)
29.扩大人际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烦恼向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压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我会更关心他0.3990.483
知识需求(特征值1.96,贡献率12.22%)
16.我希望校园里经常有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0.6680.815
19.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寻求帮助(特征值1.94,贡献率12.12%)
10.有心理困扰去找老师求询是件难为情的事0.5420.715
21.当我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会及时求助0.5520.683
4.父母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出来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远离老师和同学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为逆向题。
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题项的最高负荷值为0.815,最低负荷值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条原则:一是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命名。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二是参照因素题项的负荷值命名。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隐含的意义来命名。在原来的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把正式问卷的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观察实际的因素分析结果,与理论构想比较吻合。
经过初测问卷题项的筛选,共删除13个题项,得到包含19个题项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正式问卷,其中包括2对测谎题,题号分别为3与22,8与31。问卷题项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各维度及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较好。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
认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识需求0.6460.499
寻求帮助0.6060.521
总体问卷0.7410.601
2.2.2 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2]。Maio等[3]认为,判断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个标准: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测验的题项是否具备代表性。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的构想效度检验运用相关分析法。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维度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的完全不相关的内容。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情况见表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576~0.716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72~0.388之间,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问卷结构是合理的。
表3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体的相关系数
因素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
认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识需求0.1720.3881.000
寻求帮助0.2120.2430.1931.000
总体0.6480.6670.5760.716
3 讨论
本研究首先在渝东南中学生中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教师和专家的意见。从信、效度的结果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各项信度指标多在0.6以上;通过对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论构想和实际研究的结果稍有出入,但这只是对其中一些题项的合并、筛选和重新组合,这更体现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认为,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问卷为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具体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测评的工具和解释的参考,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工具。
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特点,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各类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据,更好地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4 参考文献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心理科学,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82-414.
[5]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4
关键词: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一、引言
所谓失独,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自杀等原因,致使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子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成为失独父母,他们通常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而无法再生育,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的失独家庭超过100万户,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递增。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失独老人在重新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包括外界的困难,也包括自身的因素。那么,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国内外对此尚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此类研究,这也成为本文所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垡头社区的失独老人。关于老年人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的定义是60周岁以上的人群。本次研究基于所调查社区失独者的实际年龄范围,把失独老人的调查范围确定在50岁以上。北京市垡头社区位于朝阳区东南部,现管辖12个社区,面积共5.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0万人。该社区失独老人家庭共计22户,其中调查走访失独老人家庭22户共34人。平均年龄63.2岁,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多数已经退休,大部分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失独老人整体上身体健康状况尚可,有一部分身体有不同程度的疾患,个别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2.研究方法
调查者于2015年3月至8月走访了北京朝阳区垡头社区各个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失独老人的整体情况,然后在社区办事处的协助下,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深入失独老人家庭,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该社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和精神生活中的困境与需求。由于失独有可能会唤起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出现不配合调查的情况,所以在调查中,调查者有意向被调查者隐瞒了调查目的。调查结束后,出于对被调查者的尊重,向他们说明了调查的真实意图。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带来消极暗示和不良影响,调查人员做了充分的善后工作。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调查者通过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深入失独家庭,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从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调查研究在掌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支持评价调查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指数作为因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失独者心理健康和重新融入社群的因素,并根据影响的权重,结合社区实践,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数据分析
将通过社会支持量表采集的三个维度的数据(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通过心理健康量表测得的心理健康指数数据做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意义在于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社会支持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的回归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社会支持的几个维度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来说,R方要大于0.2才具有预测作用;当R方在0.5以上才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表1 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心理健康指数的回归分析数据
M1
B M2
B M3
B M4
B
客观支持 5.578
-.925***
6.712
-.114***
主观支持
6.197
-1.188***
6.712
-.391***
对支持的利用度
6.619
-1.394*** 6.712
-.892***
校正R2 0.555 0.600 0.778 0.790
本次检验数据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以及误差不相关的前提假定(表2)。预测变量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B值分别为B=-.925 ,B=-1.188,B=-1.394,p < 0.05。说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数值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对“心理健康”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校正R2分别为0.555、0.600、0.778,即“客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55.5%的变异,“主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60%的变异,“对支持的利用”能解释“心理健康”70.8%的变异。标准化回归方程分别为:心理健康=0.601X客观支持;心理健康=0.64X主观支持;心理健康=0.785X对支持的利用。这说明,受到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越大,或者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心理就越健康。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对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比较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失独老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来自社会、家人和朋友的主观情感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其次,然后是社会政策、社区设施等客观社会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本次调查的群体为城市居民,大多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或社会保险,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物质支持比较多,因此对于未来的生活,失独老人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失独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严重伤害,他们极度焦虑和抑郁,长时间被消极的情绪所占据,不能自拔。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低,很多失独者有意逃避现实,避免与外界交流,有的甚至变换了工作和居住地点。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受到伤害之后的应激反应,而这种反应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迁居和逃避并不能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感受,把自身置于社会群体之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自己使自己受到了社会排斥。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应对策略: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例如,自杀意念、保护家人的强迫症、不承认现实、回避能触发回忆孩子死亡的场景事物、气味等行为都属于消极策略。消极策略会使失独老人在短期内逃避问题,从而减轻低落情绪,但这种策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Anderson,2005)。积极策略则是当事人采用积极务实的方式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例如接受治疗、参加社会团体、参与感兴趣的活动、面对现实、写作等。从前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社会关爱,促使失独老人走出封闭的圈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更多的同家人、朋友、邻居交流,是避免或者缓解他们心理问题、重新融入社群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1)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5
0 引言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有295.5万名,估计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4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每百人中就有一人吸毒。随着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人们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从各个层面对戒毒人员展开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社会支持少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社会支持状况是导致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较差心理健康状况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1]。本文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入手,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展开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课题以齐齐哈尔市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群体中的中年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36份,有效回收率为75.6%。
1.2 研究工具
①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按1―5分5级评分。
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题,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经长期使用表明设计基本合理,有效、简便、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92。
2 结果
2.1 不同婚姻状况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将受测者按婚姻状况分为三组,即未婚、结婚、离婚,并在各因子上对其进行差异比较,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这两个因子和整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这三方面,已婚戒毒人员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离婚戒毒人员,未婚戒毒人员水平最低。(见表1)
2.2 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常见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上的相关关系,对人口学变量以及这两个量表的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支持水平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最高,即良好的婚姻状况能给戒毒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视为导致药物渴求的社会因素,它对戒毒者的渴求水平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2]。而本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的客观支持水平与婚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良好的婚姻状况可以增加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提高其戒毒信心,为今后开展戒毒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3.2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度较高。戒毒人员的躯体化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水平(1.37±38.76)高,这与戒毒人员长期吸毒损害了身体及神经系统有极大关系[3]。有研究发现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人其社会支持系统往往不够完善,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排解其负性情绪,他们中大多数会选择沉迷于中,这类人吸毒前就有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4]。针对这类戒毒群体,心理引导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戒毒所可以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展开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引导。
4 结论
①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婚姻状况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的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未婚和离婚的人员。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结构对戒毒人员提高社会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②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相关关系。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幸福度;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
当前国内学者在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不再单纯针对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是 将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一。宫宇轩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 面临压力的缓冲剂,多项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1]陈华的研 究也表明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总分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但是研究者较少专 门探讨心 理健康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杨宏飞等人对小学教师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另一方面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 会支持的 关注从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种社会 支持不但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和精神健康,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4]。那么在社会支持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呈现怎样的相互关系呢?社会支持直接提升幸福度或心理健康 水平吗?
国内学者在对幼儿教师的进行研究时,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较少对心理健康 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开展讨论。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三者之间存在紧密 的联系。本研究以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 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国际参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马来西亚40名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 问卷36份,全部为女性。
1.2 方法 ①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已应用于临床研究[5]。②采用肖水源的《 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测试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 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6]。③采用《纽芬兰纪念 大学幸福 度量表》(MUNSH)测试幸福度。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 (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7]。以上 量表均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标准化的程序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1.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对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幸福度 三者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
表1和幸福度之间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马来西亚华人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幸福度也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幸福度也越高。
许多研究者们在对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幸福度进行研究时,均忽略了社会 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 析。
2.2 SCL-90总均分与社会支持、SCL-90总均分与幸福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首先,控制了 幸福度变量,对社会支持与SCL-90总均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SCL-90总均分与社会 支持之间的相关由原先的显著相关变为不显著相关(r=0.0691)。 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变量后,对幸福度与SCL-90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 相关系数仍为极其显著的高相关(r=0.7427**)。以上结果见表2。
表2支持和幸福度的偏相关
可见,在除去幸福度的影响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在除去 社会支持的影响后,幸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依然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有理 由对前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结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间 变量。
2.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既然幸福度对心理健康有如此高的相关, 我们以幸福度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心理健康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在幸福度的各因子中,只有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达到了0.7 29。
3 讨 论
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幸福度有显著相关,这与宫 宇轩[1]和陈华[2]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进一步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发 现,幸福度是社会 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 客观的外在因素,而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引起个体主观体验的改变,特别是影 响心理健康方面,主观感受才是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关系的中间变量。
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就 提醒我们,在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时,要关注她们的主观体验,尤其是负 面的消极的体验。即要提高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特别注意减少她们的 负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