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制度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1

[论文关键词]考评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考评制度的现状

(一)按考试分数评价的不合理

1.考试内容本身的不合理。目前,大学里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片面化,老师一般都会在期末划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这样的考试等于是对记忆能力和突击考试能力的考查,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由于考试和教学的严重分离,使得上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问和发展前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使教学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但却可以蒙混过关的环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创造性思维,只习惯于简单的重复操练,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考试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目的,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工作绩效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和标准,成为评比选拔的惟一方式,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2.高分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正因为这样,某些老师对自己认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偏好,特别是在批卷和打分时,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公平竞争。另外,在大学里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舞弊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科研加分的不合理

对学生的考评中,有15%左右(各个大学有一定的差异)是按能力来考评的。所谓的能力,包括参加学校学院活动、加入学生会、从事科研、发表文章等方面。首先应该承认,这种考评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会创新和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能力,使得一些人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而一味追求能力上的发展,显示了很强的功利主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三)志愿者加分的不合理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着神圣的使命。大学考评中,这一项也成为了衡量指标,给予了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项活动的性质。我们很难衡量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是否纯正,参加活动是否是出自内心的意愿。如果带着功利主义的态度投入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就很可能影响活动的质量,也会在社会人群中产生副作用,使大家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失去本来的信任和崇敬。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公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与人善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家也在为拥有健康的身心而努力。

三、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考评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由于考评是按照学生综合排名先后来计量的,学生势必会考虑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缺失需求后,自然希望获得成长需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竞争的激烈又使其愿望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很多人虽然非常努力,却很难改善自己的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

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或未来事件产生的一种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它不只是暂时的不良情绪体验,还可能成为人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当代大学考评制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了中考、高考等的压力,却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由于过分担心排名状况及在班级中的位次,因此,易产生较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大学的考评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的,学生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或是相对有了进步,并不能代表其在班级中的位次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使得学生需要无止境的努力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

其二,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位居第二。考试压力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考试成绩直接与期末考评挂钩,使得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提高分数,争取一个好的排名。

其三,兴趣贫乏。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有了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考评制度的存在牵制了学生的自由行为,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考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视野的扩大,使其容易拘泥于狭隘的知识学习,缺乏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本的兴趣,使其生活围绕着学习转,失去了本应有的活力。

其四,人际关系紧张。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有一种向社会发展的趋向,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势必引发一些矛盾,并涉及到利益的较量,这些都会影响到彼此感情,久而久之,同学之间变得冷漠了,失去了本该有的友谊和真诚。

四、解决措施

(一)考评制度本身的变革

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作为大学里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其二,教考分离。为了保证基本的公平,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考分离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维护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在实行教考分离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年级分离,由其他老师来改卷。这样的话,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老师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其三,将活动加分从考评中撤离。这里主要包括两类活动。一是学生会之类的活动。虽然参加学生会之类的活动多少能展示一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许多学生在考虑参加活动可以加分的前提下,很少有时问和精力去关注本该最值得关注的学习,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二是科研和志愿者之类的活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对学生的奖励不只局限于从综合排名上赋予奖学金等荣誉,还可以从培养兴趣人手,酌情鼓励,开拓其发展领域。对于科研,学校应该支持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发表文章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赞助与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从事科研创作。而对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则应该脱离考评指标。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公益活动,每个人都有义务把它做好,尤其是作为有能力、有才华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不能从为了加分这种功利的角度出发。

其四,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从我们现今的考评制度来看,很少在特长和兴趣方面肯定学生,以致绝大多数人都为学习所困,整天沉浸在书本中,与社会严重脱节,结果制造出了很多相同的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适当地在期末考评中肯定学生的特长,设立专项奖学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在快乐中进行。

(二)教师所需的努力

其一,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现在大学里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老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教师把大量时间都放在科研上,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的下降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为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利弊得失。当然,学校也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把衡量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这样,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其二,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指导和帮助,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开拓性地学习。另外,教师要从保护最大范围学生的权益出发,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熟悉程度和主观原因给予一定的偏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性,体现教师的素质。

(三)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

大学的考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适应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获取荣誉而放弃自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虽然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具体的特长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对于未来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2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大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如何正确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和广为探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客观环境和条件,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职院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环境和各种教育因素在不断变化,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发展,辅导员必须力争成为创新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力量,高职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能够围绕高职院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展开,也要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导向和群体导向展开。

1 根据时间划分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1.1 一年级:加速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极为敏感和特殊的时期,从军训开始就有着对新的地域环境和生活节奏不适应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甚至抵触心理。随着军训的结束,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新的问题也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巨大,通过与高中同学间的联系,比肩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对学校和专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加之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会使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会产生压力和矛盾感。同时,自我评价的失调会导致强烈自卑感,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引发孤独感和压抑感。这些问题大多是共性问题,也是高职院辅导员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应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一系列的适应性训练展开。充分的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建立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前提,认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解决依赖引导和带动。辅导员与新生的接触应从入学前就开始,提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缓解学生的陌生感和内心的茫然。调和好三组关系是加速新生适应高职院学习和生活的关键:(1)成长背景和当前氛围的关系-――帮助学生协调新型人际关系,邀请老生介入新生的日常管理,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2)理想境遇和现实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当前的选择,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3)学历定位和职业目标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审视学历定位,打通学生学历、职业发展双通道;(4)专业认识和职业认同的关系――向学生剖析专业课程和实习政策,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习正确地认识为专业和职业的纽带。

1.2 二年级:培养高职院学生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约2年,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后,也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至二年级的上学期,很多学生会进入学习倦怠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滑,自律性下降,这时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中挖掘职业理念,扎实基本功,通过专业目标和学业目标的树立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个阶段,辅导员要注重班级、团队活动的多元化导入:(1)导入项目课程的课外调研――邀请专业教师作为班级活动指导老师,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力;(2)导入学生干部和校友资源――通知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斗志,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修正职业规划;(3)导入企业模式的培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培训的活动,了解行业组织机构和运作,帮助学生缓解因认识偏差而导致的压力和矛盾;(4)导入职业化演绎的班级管理――将企业的岗位角色融入学生群体,通过对职业的演绎达到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兴趣。

1.3 三年级:帮助高职院毕业生解决实习、就业、升学困惑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毕业生阶段多在实习期,2年的在校时间,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已经取得语言、计算机等基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意识到职业生涯中重点和难点,为第3年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旦面临实习,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习惯了自由的大学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实习工资与预期的差距而产生的失望心理;因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及实习管理机制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因实习工作的枯燥重复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因扎根基层的实习工作一知半解后变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在实习前后,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应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辅导员经过与学生2年的朝夕相处,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在实习前建立信息点,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出现的个别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宣传职场沟通技巧。除此之外,学生焦虑困惑的根源是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辅导员除了防微杜渐班级整体的心理问题、结合点对点疏导个别学生实习前后出现的突发状况外,还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师,为其实习双选、就业双选提供参考意见。

2 利用环境氛围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的校园环境如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学生个体比喻成单个细胞(点),其所在的校园环境中的不同场所即是线、面和立体网络,这些场所本身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构成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辅导员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利用合情的环境氛围,对教育、疏导和引导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学生个体是点,在一对一沟通中建立信任和信心

辅导员与学生都是点,沟通的前提是要建立信任和适度的亲密程度,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这样的场合一定不能是公共的场合,因此,当辅导员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个体建立沟通时,应选择较为放松和相对孤立的场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有助于辅导员老师排除干扰,建立学生个人状态“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摸底和谈话。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谈论话题选择谈话的场地,走进宿舍、坐在食堂、图书馆的阅读时间、咖啡厅的下午茶,操场上的晚自习,篮球场的对角、校园漫步都可以成为合情合理的环境氛围。

2.2 学生宿舍是线,串联学生细胞,在家庭氛围中培育良性人际群落

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地方,又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人际交往频繁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说学生是点,宿舍环境就是线,串联一部分学生。建立如家一样的亲情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补偿学生离家的失落感,稳定情绪;宿舍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交流和促进的作用。辅导员利用串联的线条,培育一个个良性发展的个性群落,充分运用宿舍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和一致爱好,通过良性竞争和互帮互助,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宿舍内部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改变心理教育辅导员“单打独斗”的窘境,一位老师同时深入关注近百名学生不切实际,心理辅导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借助宿舍的特有氛围,可以使宿舍成员学会爱人和被爱。

2.3 班级课堂是面,铺陈学生组织,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宿舍是一个半公开的群落,那班级则是完全开放的场所,则是所谓的“面”,这是一个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优质平台,有共同专业目标和学习定位的学生被聚集在班级、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引导树立大学学习的信息,建立未来职业生涯的愿景。在班级的面中,通过有效的班委建制和管理机制,健全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健康咨询,及时把脉敏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虚拟平台触发学生真实情感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迅捷的同时,也面临这网络引起的一系列身心问题。网络平台既是大学生沟通联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平台,也是“心理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收到巨大冲击,容易出现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问题。对于高职院辅导员来说,网络既是与学生沟通联络的优质平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正确认知网络平台,有助于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有助于扩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区域;有效地区分网络信息,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应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营造真实人际交往,借用营销“O2O”理念,将网络背后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3 围绕学生群体和学生事务2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辅导员除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履行心理教育的职能外,根据学生类型的“量体裁衣”也尤为重要,高职院学生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90后群体心理引导;(2)针对贫困生的个体关爱;(3)针对赴外研修和中外合作班学生的思想教育;(4)针对学生干部的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3

〔关键词〕读书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4-0009-03

读书治疗(Bibliotherapy)最早运用于古希腊,成为近代科学的心理治疗则始于美国。读书治疗最早在医院及精神病院中实施,后来逐渐推广到学校心理辅导、课堂和相关教育领域中。1946年,读书治疗的焦点由成人转至儿童。1960年,Dirmeyer首先将读书治疗应用于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

一、读书治疗的定义、目的和功效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读书治疗下了不同的定义,简单地说,读书治疗就是使用书籍帮助人们解决问题。Hebert和Furner综合了发展、治疗学、问题解决等多种角度给读书治疗下了定义:读书治疗即在恰当的时间给年轻人提供与他们的处境和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文学作品,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改变和人格发展,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解决问题。

读书治疗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预防措施,对儿童青少年尤为适用。Aiex认为读书治疗有九大优势:让读者感到自己不是第一个或者惟一遭遇该麻烦的人;给读者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读者更自由地讨论问题;帮助读者设计建设性的行动计划来解决问题;帮助形成自我概念;释放情绪或精神压力;培养读者坦诚的自我评价;给读者提供一个发现自我以外的兴趣的方式;提高个人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理解。

读书治疗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应对或预防社会的、情绪的和学业上的多种问题,对中小学生信心缺乏、不健康的态度、广泛性焦虑和考试焦虑、抑郁、性别角色混乱、不符合社会化的行为等一般都有帮助。但是,对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减肥,行为改变,恐惧减少,自我发展等主题的疗效却存在研究结果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读书治疗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实施者的设计安排,实施对象存在差异等引起的。尽管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读书治疗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研究显示读书治疗会对儿童带来负面影响。

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学校心理咨询师广泛使用读书治疗。在一项对美国犹他州的50位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调查中,82%的咨询师会在咨询活动中使用读书治疗,而且至少一个月使用一次,最常用的主题是自尊、焦虑、欺凌和离婚。众多台湾研究者会用读书治疗对学生进行以发展性为目标的心理辅导,涉及主题包括生命教育、性别教育、人际交往、情绪辅导和自我概念等。辅导效果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肯定。

二、读书治疗经历的心理历程

读书治疗并非简单地阅读一本书,而是实施者、图书及学生三者之间产生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儿童在投入阅读的过程中,对故事内容及相似经验产生认同,并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其中。儿童在移情的过程中释放情绪,并获得领悟与洞察,调适与建构新的观念,最后修正自己的行为与态度,或者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在阅读的动力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历程。

(一)认同(identification)。读者投入并了解书中描述的遭遇进而感同身受。通过了解书中呈现的与他们生活相似的处境,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效的认同一方面要求书中人物要和读者及其生活情境、生活经历相匹配;另一方面,实施者的策略方法也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二)净化(catharsis)。读者以自己的经验,解释书中的情境和思想,产生投射并释放被抑制的思想和情感。净化的出现取决于读者对故事的情绪卷入程度。在净化阶段,需要给儿童提供一个能自由讨论或抒发自己情感、动机、冲突的安全环境。

(三)领悟(insight)。读者从书中的问题解决历程中,重新检视自己,并将领悟的观念付诸行动。领悟的出现需要读者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可以像书中人物一样,能够也应该改变。

三、读书治疗的实施

读书治疗一般由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实施,但如果只需要在认同阶段推动读者解决较小的适应问题或发展问题,不需要把读者带入净化和领悟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由教师、图书管理员等非专业人员实施。一般认为,最佳方法是教师、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其他非常了解读者的人士共同合作。选用读书治疗的人应具备一些特点:对他人有真诚的兴趣;具备移情、同情的能力,不刻意纠正或改变他人想法;有相关的知识。

读书治疗的实施步骤可以根据学生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结合治疗干预目标进行设计。Crosby(1963)、Aiex (1993)、Forgan(2002)、Prater(2006)等人都分别提出了实施读书治疗的步骤。本文综合他们的观点以及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为可采取五个步骤进行有效的读书治疗。

(一)读书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治疗前实施者应首先与学生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没有与成人建立起安全的关系的儿童不愿意分享他们富有挑战性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其次根据需要,还应取得图书馆员、咨询师或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支持和配合。此外,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学校履历、父母的讨论以及艺术活动等方式来鉴别学生的具体需要,从而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判定。最后,根据了解的情况,制订治疗目标和活动方案。

(二)选择阅读材料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读书治疗很重要的一步。狭义的阅读材料指各种书籍,广义的阅读材料还包括电影、录像等。总的来说,选择读书治疗的阅读材料一方面需考虑儿童的发展水平、需要、兴趣、阅读能力与经验等,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咨询目标。

1. 材料中的角色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角色要有正向的改变和成长,作者没有使用偏见的语言和负面的故事套路来塑造角色。对年龄较小的儿童而言,用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作为故事角色特别适合,因为它们排除了年龄、性别和种族这样的因素, 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喜欢与他们相似的人物角色。

2. 材料的内容要符合现实的背景环境、年龄群体的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年龄小的儿童,故事的线索要简单,较大的孩子则需要复杂的故事线索和不同寻常的发展情节。

3. 文字和图画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文字要有文学性,琅琅上口;图画要有助于读者识别角色特征及所处情境。

4. 作者的观点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对儿童的行为、感情有移情;为儿童带来希望;为儿童提供多种策略来应对或者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而不是提供简单的、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法;倡导接纳所有儿童,着眼于儿童的幸福。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可针对具体目标选取语文课本里的一些阅读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在班级环境下随堂对学生渗透读书治疗。

(三)进行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内容,并对材料内容有所思考。在介绍书籍给学生时,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创设情境,吸引他们去阅读。对年幼的学生,可以直接介绍具体的书籍;对青少年,则提供可选择的书籍。阅读的方式可以出声阅读也可以单独默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为学生留下安静反思的时间。尤其是在学生有移情体验的时候,要注意控制阅读速度。如果书中有学生不了解的词汇或内容,根据国外经验,实施者可以采用指导阅读和思考活动的策略(DRTA),包括以下四步。

1. 根据现有的线索(比如图画、标题、之前的章节内容)推测故事的发展。

2. 阅读该章节。

3. 根据阅读该章节的内容来加强、调整、修改之前的推测。

4. 继续阅读故事,根据需要重复之前的步骤。阅读活动可以通过理解作者意图的方法,例如用“故事的结尾会发生什么”这样的问题来诱导学生在没有威胁的安全背景下,用自己的经历来阐释和交流思想,探索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此外,比较和对比活动,能将故事内容联系到儿童的生活经验中。通常,儿童对人物或者故事了解越多,越能将自己与书本联系起来。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和书中的城市的平均温度和人口作比较,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人物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四)后续活动(follow up strategies)

后续活动是读书治疗最重要的阶段,没有后续活动,读书治疗就仅仅是阅读,没有疗效可言。这种技术包括对书本情感和见解的讨论。讨论围绕一定问题进行,这些问题要能帮助学生认同角色,识别出角色的应对策略,并能将故事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净化与洞察。Rothlein和Meinbach(1991)认为在读书治疗中的问题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主角发生了什么事?二是主角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三是你是否同意主角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四是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台湾学者王文伶等以《羽毛交会的时候》(本书通过讲述一位被父母忽略,不受同学欢迎,却拥有一对别人看不见的翅膀的特殊女孩的故事,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特质)为例,针对一个有潜质但低成就的初中生设计了互动讨论问题。

对中小学生而言,后续活动还包括各种艺术创作活动和写作活动。艺术创作包括用图配合文字来表达对故事的心情或感受;为故事制作海报;为自己喜欢的场景画一幅画;用泥雕等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场景等。写作活动包括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一封信;选择故事的一部分重写或改编;列举自己和故事中人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或者续写人物五年后的生活。这种练习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可以像故事中人物一样改善。此外,还可以用诸如音乐放松、角色扮演、动画呈现故事内容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愉快地进行自我反省。

完成这些活动后,实施者与学生还应私下讨论这本书和学生的创造作品,讨论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从书中学到了什么,二是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实际应用。

(五)评价

完成读书治疗后,教师应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自我评估、治疗者的评估和其他参与者的评估,并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以便进行其他辅助治疗及日后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四、读书治疗的风险及不足

读书治疗不是万能的“解药”,也有局限性。首先,选择书籍存在风险。市面上有许多处理儿童各种问题的书籍,但在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劣质的书籍作为阅读材料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益。其次,读者的人格差异很大。不同的人对书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好在一些研究者认为后续活动能帮助修正这种由个人对文学作品的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人自我概念的模糊意识也可能阻碍读者认同。如果读者没有对书中角色移情,或者读者对角色投射了个人的动机,由此增强了破坏性的感情,反而会阻碍对问题解决的感知。此外,儿童对一本书或一个故事的反应有时是出人意料的,实施者应该对此有所准备。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儿童实施读书治疗,需要格外小心。最后,Abdullah还列举了读书治疗的三个不足:对某些主题,文学作品是不能涉及的;一些学生不愿阅读;学生或者他们的父母可能会防御或者否认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可能会阻碍读书治疗的实施与开展。因此,读书治疗不应该被看作孤立的方法或者万能药。在治疗的目标设定及制订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它的风险和不足。

参考文献:

[1] 读书治疗在教学与辅导历程中的实务应用[OL].,2008-12-24.

[2] Hebert, T. P. & Furner, J. M..Helping high ability students overcome math anxiety through bibliotherapy[J].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997,(8):164-179.

[3] Forgan, J. W.. Using bibliotherapy to teach problem solving[J].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002,38(2):75-82.

[4] Prater, M. A., Johnstun, M. L. & Dyches, T. T. Using children's books as bibliotherapy for at-risk students: A guide for teachers[J].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2006,50(4):5-13.

[5] 诸佳男.基于读书治疗的绘本阅读对儿童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6]辜绣晶. 读书治疗对国小儿童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之辅导效果[D].台南:台南师范学院, 1998.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4

关键词: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一、引言

所谓失独,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自杀等原因,致使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子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成为失独父母,他们通常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而无法再生育,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的失独家庭超过100万户,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递增。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失独老人在重新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包括外界的困难,也包括自身的因素。那么,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国内外对此尚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此类研究,这也成为本文所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垡头社区的失独老人。关于老年人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的定义是60周岁以上的人群。本次研究基于所调查社区失独者的实际年龄范围,把失独老人的调查范围确定在50岁以上。北京市垡头社区位于朝阳区东南部,现管辖12个社区,面积共5.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0万人。该社区失独老人家庭共计22户,其中调查走访失独老人家庭22户共34人。平均年龄63.2岁,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多数已经退休,大部分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失独老人整体上身体健康状况尚可,有一部分身体有不同程度的疾患,个别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2.研究方法

调查者于2015年3月至8月走访了北京朝阳区垡头社区各个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失独老人的整体情况,然后在社区办事处的协助下,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深入失独老人家庭,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该社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和精神生活中的困境与需求。由于失独有可能会唤起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出现不配合调查的情况,所以在调查中,调查者有意向被调查者隐瞒了调查目的。调查结束后,出于对被调查者的尊重,向他们说明了调查的真实意图。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带来消极暗示和不良影响,调查人员做了充分的善后工作。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调查者通过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深入失独家庭,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从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调查研究在掌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支持评价调查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指数作为因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失独者心理健康和重新融入社群的因素,并根据影响的权重,结合社区实践,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数据分析

将通过社会支持量表采集的三个维度的数据(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通过心理健康量表测得的心理健康指数数据做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意义在于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社会支持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的回归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社会支持的几个维度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来说,R方要大于0.2才具有预测作用;当R方在0.5以上才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表1 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心理健康指数的回归分析数据

M1

B M2

B M3

B M4

B

客观支持 5.578

-.925***

6.712

-.114***

主观支持

6.197

-1.188***

6.712

-.391***

对支持的利用度

6.619

-1.394*** 6.712

-.892***

校正R2 0.555 0.600 0.778 0.790

本次检验数据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以及误差不相关的前提假定(表2)。预测变量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B值分别为B=-.925 ,B=-1.188,B=-1.394,p < 0.05。说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数值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对“心理健康”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校正R2分别为0.555、0.600、0.778,即“客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55.5%的变异,“主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60%的变异,“对支持的利用”能解释“心理健康”70.8%的变异。标准化回归方程分别为:心理健康=0.601X客观支持;心理健康=0.64X主观支持;心理健康=0.785X对支持的利用。这说明,受到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越大,或者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心理就越健康。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对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比较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失独老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来自社会、家人和朋友的主观情感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其次,然后是社会政策、社区设施等客观社会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本次调查的群体为城市居民,大多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或社会保险,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物质支持比较多,因此对于未来的生活,失独老人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失独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严重伤害,他们极度焦虑和抑郁,长时间被消极的情绪所占据,不能自拔。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低,很多失独者有意逃避现实,避免与外界交流,有的甚至变换了工作和居住地点。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受到伤害之后的应激反应,而这种反应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迁居和逃避并不能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感受,把自身置于社会群体之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自己使自己受到了社会排斥。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应对策略: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例如,自杀意念、保护家人的强迫症、不承认现实、回避能触发回忆孩子死亡的场景事物、气味等行为都属于消极策略。消极策略会使失独老人在短期内逃避问题,从而减轻低落情绪,但这种策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Anderson,2005)。积极策略则是当事人采用积极务实的方式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例如接受治疗、参加社会团体、参与感兴趣的活动、面对现实、写作等。从前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社会关爱,促使失独老人走出封闭的圈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更多的同家人、朋友、邻居交流,是避免或者缓解他们心理问题、重新融入社群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1)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5

0 引言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有295.5万名,估计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4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每百人中就有一人吸毒。随着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人们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从各个层面对戒毒人员展开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社会支持少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社会支持状况是导致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较差心理健康状况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1]。本文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两方面入手,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展开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课题以齐齐哈尔市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群体中的中年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36份,有效回收率为75.6%。

1.2 研究工具

①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维度,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按1―5分5级评分。

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题,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经长期使用表明设计基本合理,有效、简便、条目易于理解无歧义,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92。

2 结果

2.1 不同婚姻状况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将受测者按婚姻状况分为三组,即未婚、结婚、离婚,并在各因子上对其进行差异比较,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这两个因子和整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这三方面,已婚戒毒人员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体水平显著高于离婚戒毒人员,未婚戒毒人员水平最低。(见表1)

2.2 各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常见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上的相关关系,对人口学变量以及这两个量表的各因子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支持水平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最高,即良好的婚姻状况能给戒毒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视为导致药物渴求的社会因素,它对戒毒者的渴求水平存在着正向的预测作用[2]。而本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的客观支持水平与婚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良好的婚姻状况可以增加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提高其戒毒信心,为今后开展戒毒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3.2 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度较高。戒毒人员的躯体化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水平(1.37±38.76)高,这与戒毒人员长期吸毒损害了身体及神经系统有极大关系[3]。有研究发现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人其社会支持系统往往不够完善,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排解其负性情绪,他们中大多数会选择沉迷于中,这类人吸毒前就有较低心理健康水平,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4]。针对这类戒毒群体,心理引导与治疗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戒毒所可以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展开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采取积极的引导。

4 结论

①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婚姻状况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的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已婚戒毒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未婚和离婚的人员。可以看出良好的家庭结构对戒毒人员提高社会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②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这五个因子与社会支持相关度较高;躯体化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相关关系。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会计诚信;财务管理;健康发展

Abstract: Accounting personnel must possess a good work ethic. But good accounting ethics lead the accounting ethics raise to a new level, in addition to scientific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guide and regulate, to improve the accounting work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tate-owned forest farm accounting oversight accounting oversight play better, and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state-owned forest economy continu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accounting integrity;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国有林场会计管理工作中诚信的表现及其重要性。

1.1会计诚信的内涵。

(1)从哲学范畴来看,会计诚信本质是内在要求会计客观的、真实的来反映经济活动,对外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会计产品,取信于会计产品的使用者。

(2)从道德范畴上讲,由于会计是由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来操作的,自然,会计由于人的缺陷和不足而使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假相。因此会计诚信就是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尊重会计、忠诚于会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并具有精湛的会计技术、技能,进而能提供一流的会计服务。

1.2会计诚信制度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正如原总理所要求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就是对我们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诚信。

2.会计国有林场财务管理中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

2.1社会大环境某种程度的诚信缺失。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结成了社会,为了特殊利益和信仰建立了国家,形成了不同于私人领域的社会政治关系。一个国家的维系和发展,主要靠两种手段,一个是道德手段,一个是法律手段。 当前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社会大环境失信行为有关,并受其直接影响。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秩序要求每个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竞争,而这种市场竞争秩序需要政府来

2.2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完备。

会计法规中虽然体现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容,也同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现实中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行性不强,对于违法行为往往避重就轻,相互隐瞒包庇,或以罚代法,并不真正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致会计信息失真恶性循环。再加上监督制度的混乱,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各不统一,各行其是,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一定程度助长了作假的气焰。

2.3屈从领导的压力,职业道德被迫失范。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单位负责人的影响。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

2.4会计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机制乏力。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

3.适应国有林场经济发展,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度。

3.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

3.2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3.3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3.4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

4.应当前国有林场改革的发展,构建良好的会计诚信机制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4.1加强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

会计诚信教育应把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会计理论、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学习上,熟悉掌握会计法律和财会知识,能够主观上自觉地遵法守法。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会计人员从内心上树立高于原则底线的务实求真的精神。各单位主要领导也应参加会计诚信教育,将会计诚信机制建设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人员,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理解会计诚信制度。

4.2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制 。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是增强会计诚信的必要手段,重点在立法技术上,会计道德与会计法律互为补充,相互依赖。一般而言,会计法制越健全,人们不讲诚信的成本就将越大,人们必然就越讲诚信,注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同时,更应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落实,真正追究责任到人,使造假者感到犯罪成本高,以至于不敢轻易越过雷池。当今的法律制度执行和司法实践仍然不断受到人情关系、权力的干扰,因此会计法制建设还有赖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当然还要加强对市场监管,完善我国相关法律。

4.3加强会计工作中的审计监督与独立审计准则建设。

在会计规范性制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加强对惩罚性监管体系与相关制度建设是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对独立审计的监管效率一直是世界各国管理机构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保持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配套协调一致,才能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加强独立审计监管机制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贯彻实施独立审计准则,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执业队伍建设,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

4.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国有林场会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活动;支持各基层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参与会计的在职教育,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开展会计诚信建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5.小结。

国有林场财务工作中会计诚信,是整个林场经济发展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进程,诚信这一永恒的话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这就要求国有林场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度进行具体细致的量化,从而有助于建立完备的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构建国有林场财务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林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信息造假,促进国有林场财务管理健康发展,同时带动林业生产稳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

[2]续淑敏。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探讨[J].农业经济,2005(2).

[3]李心和。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2002(4)

[4]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2002(3)

[5]舒惠好。王宏.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J].会计研究,2004(2).

[6]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 [J]. 经济研究, 2002 , (l):3 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