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 公益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开展的意义

公益事业是当下中国呼吁全民开展的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表现,而我们当代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思想与观念,所以公益教育在大学里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无私奉献他人,投身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是高校教育一种崭新的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生普遍认可。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和事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和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经验。而且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观念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价值,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了学生思想的空虚,与此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内在价值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学生思想的体现模型与价值载体

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各样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公益教育模式,有效的发挥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的教育功能。在公益活动中,不仅能促进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而且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公益思想得到升华,陶冶自身情操,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坚定的信念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公益教育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当下社会形式,丰富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公益活动开展的问题与现状

1.公益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当下社会,公益活动与公益教育处在初级阶段,高校公益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例如西部支教,大型社会活动,自然保护区宣传,和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等等,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的公益实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浅显的尝试阶段,也有许多高校的公益活动开展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实际活动的实际效果与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公益活动走向形式化,使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无法完全体现。造成高校公益活动的形式化,实际效果差,无法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缺乏社会公益活动锻炼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2.公益活动开展的 资金问题

高校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是高校单方面的决定与组织,虽然高校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公益教育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认可,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公益活动的特性是无偿,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自然也是无偿活动,这就造成了物质方面与资金方面的短缺。全国的高校教育经费中并没有为公益活动的开展设立额外资金,这就意味着,开展公益活动的费用需要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承担,这会很大程度上 打消学生与高校对公益活动开展的积极性,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公益教育的效果与实行。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学生也是一样。

三・如何更好的开展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实践

1.公益活动创设要体现时代性,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

高校的公益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开展,必然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高校肩负培养现代化人才与高综合素质人才的使命,公益活动的创设方法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禁口时代的脉搏,才能与时俱进,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可持续性,才会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并参与进来。所以在公益活动的创设上我们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导,联系现实情况,进行开展活动,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响应。

这些社会公益活动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公益活动,与时代息息相关,以活动为媒介,传递正能量为目的,开展一些列的公益活动,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使其在参与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提升。

2.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

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理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常见高校开展活动以慰问养老院、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服务对象单一,并且在服务单位,也有可能出现高校扎堆的现象出现,特别是以雷锋月尤为严重。因此我们提倡高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可以将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医院,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扩展服务受众,高校组建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公益教育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会团合作。

3.加深公益活动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2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是以南充市川北医学院各院系同学为调查对象开展的问卷调查活动,自行设计的《关于高校公益文化建设情况问卷调查》作为调查工具。问卷包括十二道单选和三道多选,着重调查同学们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男女比例、主要原因等,并得出结论。700位同学独立完成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680份,回收率达97%,符合统计学标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

由图一分析可见,有5%的同学做过交通协管员,13%的同学做过义卖和支教活动,19%的同学献过血,20%的同学义务植过树,29%的同学宣传过公益理念,44%的同学慰问过老人、残疾人,49%的同学打扫过社区街道,53%的同学捐过款物;而捐款捐物是仅有过半数的同学参加过的公益活动。

经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园里,仅有12%的同学在空余是想去做公益活动。经统计同学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次数得出以下结论:6%的同学一周参加一次公益活动,9%的同学一个月参加一次公益活动,37%的同学一学期参加公益活动2-3次,35%的同学一年参加公益活动一次,13%的同学表示从没参加过公益活动。这样的数据并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公益文化的领域里,大学生是个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但数据显示还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被公益文化吸纳。有44%的同学甚至认为自己不算是公益爱好者,近半数的人从思想上并没有收到公益文化的鼓舞,我认为,在大学这样的教育殿堂里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向同学们宣传公益文化,推动公益文化的建设,为社会做贡献。

2.2大学生感兴趣的公益设施

由图二的数据分析可得:有约49%的同学喜欢公益图书馆,45%的同学喜欢去福利院看望小孩,41%的同学喜欢去敬老院关心老人,美术馆,博物馆,40%的同学喜欢参观科技馆。要想调动起大学生热爱公益的积极性,须得投其所好,这样的公益设施能帮助大学生们加深对公益的了解和对公益带来的社会福利感同身受。

2.3大学生接触公益的途径调查

由图三看出:有61%同学通过公益标语了解到公益,有59%的同学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更了解公益,54%的同学通过平时看到的宣传海报接触到公益文化,31%的同学通过课余时的校园广播了解到公益的讯息,有15%的同学通过关注明星商业公益活动对公益有所了解,将这些途径由人数多到少排序为:公益标语、志愿活动、宣传海报、校园广播、明星商业公益活动。

由统计数据分析可得:有26%的同学知道校园公益活动或设施,仅有3%的同学比较清楚了解其相关情况,有71%的同学不了解,可见我校对公益活动的推广宣传还不够到位;仅有不到半数(40%)的同学对我校公益活动感到满意,有25%的同学感到不满意,35%的同学不清楚校园有哪些公益活动;综合同学们给出的意见,有14%的同学认为校园公益活动与社会焦点并不吻合呼应,略微有些脱节,24%的同学认为校园公益活动太少,且商业广告太多,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公益活动主题缺乏创意不吸引人,34%的同学认为校园内公益活动的宣传也不新颖。因此,我们面向同学们对校园公益文化的改进进行意见征集,得出以下结论:13%的同学认为可以在文字上进行创新,17%的同学认为校园的公益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以期有意想不到的点子产生,13%的同学认为校园公益活动可以在宣传方式上有所改变,47%的同学认为校园的公益文化可以有效的组织多一点的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公益文化的印象。

3调查结果小结

通过综合分析可得:大多数同学并不了解校园的公益文化,且有不少人对学校内开展的公益活动并不满意,原因如下:校园公益的主题与社会焦点脱节且不够新颖,其活动太少,植入商业广告太多,校园公益文化的宣传方式也没有创意,因此,同学们给出以下建议:文字上尽量创新,增加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宣传环节可以更有创意,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加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4可行性建议

由以上调查可知校园公益存在一些问题,经系统的统计分析,我们在此从两方面提出一下建议来鼓励大学生多投身于公益事业中,为社会做贡献。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3

公益教育家庭生活服务教育社区生活服务教育

一、公益教育的概念

(一)公益

顾名词义,公益就是大家受益,社会受益。“公益”一词是一个外来词,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体系中并没有“公益”这样的固定用法。19世纪末,首先是日本人用来译西语中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一语的,后来它又为汉语所沿用,“五四”运动后才出现,国内最早“公益”一词见于鲁迅的《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其意思是“公共利益”。“公益”是缩写,侧重于“公共”这一维度。具体来讲,“公益”是指社会个体走出私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合作等途径在改善社区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个体力量,创造公共利益的过程,进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

“教育”一词,我国古已有之,通常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原意是“教之、育之”,并不是一个词。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通过长者施加影响,做出榜样示范,让学生学习、仿效和觉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西方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即教育者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和谐发展。虽然中西方在教育上的含义侧重不同,但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体来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三)公益教育的概念

通过“公益”和“教育”的解读,不难理解什么是公益教育。广义上,公益教育就是一切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的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狭义上,公益教育是通过公益

生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公益教育是指狭义上的公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公益教育就是通过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正规和非正规等教育途径,从小提高孩子的公益意识,培养孩子的公益行为与能力,让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改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来,从而树立起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通过公益生活的参与,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公益教育的内涵

公益教育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服务实践整合,通过多元化、体验式的学习经历,采用学习和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素养公民意识。公益教育既注重社会实践服务过程,又注重知识学习过程,既满足社区的实际服务需要,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既关注社会基本价值,又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既促进学生的积极社区参与,又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互动协作教育。可以说,公益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参与――公益教育的必经途径

参与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民资格教育的核心概念。公益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为学生参与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在参与中享受到体验学习、快乐学习、服务学习的乐趣和,更好地完成和享受社会化过程。在公益教育中学生的参与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学生由不理解意义的不完全参与到成人指导下的参与,再到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发起、执行参与社区事务服务计划,从而实现真正的参与,明白参与的内容、目的、理由和自己在社区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某些价值的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感,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技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公民。没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事务认识浅薄,对社会承担感不足;反之,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区事务,甚至政治发展都有一定的认识,愿意参与社区,愿意做出承担。可以说,公益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终身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生创造发展技能,培养多视角思考的体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履行作为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责任,而且也使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社区参与是与地方的、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

公益教育不仅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有机协调参与机制实现的,但参与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发挥,而是一种有责任的参与。公益教育正是通过青少年有效的参与社区事务服务与管理,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感性认识,体验社会服务的乐趣,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行为。公益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增强学生的民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公益教育的保障基础

公益教育不仅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多方合作互动教育,更是公益教育小组成员彼此尊重、发挥优势的合作学习。在公益教育活动中,活动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行不同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发挥个人知识技能和集体目标的达成有机结合起来,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中,鼓励学生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可以说,公益教育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平台,学生通过公益教育活动学会掌握与人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公益教育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公益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公益教育活动质量。

从另一个方面看,公益教育活动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的支持,更是一种社会范围内的合作教育活动,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孩子的教育氛围,进而形成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合作学习、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服务――公益教育的核心价值

公益教育是一种适应社区真实需求,融学校知识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和社区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服务教育,是一种将服务与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组织社区切实需要的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并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效能感,让学生自己能够真切体会到自己参与和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责任帮助社区的。在这种服务体验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得到加强,能量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

公益教育实际是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公民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切认识到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服务教育和社区生活服务教育等,让学生能够从以服务为核心的公益教育中更真实、更直接地体验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公益教育在实践过程别强调学生的服务体验,通过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四)反思――公益教育的关键环节

反思即反思自我价值、去伪存真、重构自我、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是公益教育的关键所在,并贯穿公益教育过程的始终。反思不仅仅包括公益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公益教育活动前和过程中的反思也极为重要,学生可以将自己以前的经验和公益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对比反思;还从同伴那里学习、不断提出问题、获得反馈,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回顾自己参与公益教育的全过程,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等等。有效的反思活动是将体验服务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有规律地反复反思,不断扩展自己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再思考,可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总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有效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促其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五)责任――公益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益教育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以发展社会为己任。公民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一种基本公民意识,是由公民资格所赋予的、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及道德的自觉认识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呼吁。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公益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

三、公益教育的特点

公益教育是融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于一体,参与各方互惠的教育学习过程,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合作互惠的教育活动。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了孩子的培养,都担负起了教育的任务,将学校教育拓展到家庭、社区和社会,这不仅有助于全社会教育意识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在公益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体验学习,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最终学会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参与各方相互协调、合作互惠。学生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对社区(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家庭在协助孩子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有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加强了亲子沟通,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障碍与困难,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在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效果,加强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了学校教育资源。社区在为学生提供服务机会的同时,获得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满足了社区需求,促进了社区发展。公益教育活动将家庭、学校、社区整合为有机的教育体系,发挥了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知识教育与服务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学校知识教育与社区服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载体。公益教育是结合社区需求,针对学校教学目标要求,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发现问题,运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分析问题,发挥学生集体智慧,沟通交流、协作互惠,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和提高能力,最终达到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满足社区需求,增强社区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到,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知识学习和社区服务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提升知识学习。社区服务始终以知识学习为目标,注重社区服务对知识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社区服务体验。公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既能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公民资格的内在品性修养与外在制度安排的融合教育,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是联系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有机地将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统一起来。在参与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和互动中。首先,要受到来自同伴之间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来自外界的他律教育;其次,每个学生个体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又有着自己的空间平台,通过自己的体验服务,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获得,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品质,即所谓的自律教育,但这种自律与他律教育的统一,是需要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共同熏陶和塑造的。公益教育不仅可以把学生的内在自省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互动协调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社区需求问题,切身体验不同人群和个人的现实需要,增进对社会结构和发展进程的认识及一系列价值观的发展,可以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协作,增进对尊重、团队协作等价值的认识,可以培养其参与意识、集体责任和对纪律规则的自觉服从,促进学生形成一种有意义且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结构。

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的形成,有赖于贯穿公益教育活动过程始终的反思教育。公益教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社区服务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反思和老师、家长及社区人员指导下的反思。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服务经历进行总结思考,分析其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进行集体反思。除此之外,老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反思,帮助其找出存在的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新诠释和定位自己,明确自己追求的方向,进而完善人格、充盈人生意义。

公益教育是一种蕴含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渗透价值教育、通过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价值认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活动,是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留冈幸助.慈善问题.东京警醒书社,1898.12.

[2]许瑞芳.比较与启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6):83-87.

[4]Lynette R. Goldberg C M R A. Active Learning Through Service-Learning[J].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terly,2006,(1).

[5]Lori V,Alexander paring 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 and Service-Learning[J].Michigan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2000,(1):25-34.

[6]Kappan S B D.Research on K-12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J],2000.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4

1开展分类活动的意义

1.1能够带动其更加的市场化

在很长的时间以内,广大的林业因为它们自身的一些条件,比如生产时间非常的漫长,而且没有获取非常大的收效,投入和支出之间没有形成正比例的关系,无法后期应有的回报,无法获取充足的费用而导致其经营方式缺乏集约型的特征,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机制阶段,相关机构没有一定的权限,所有的运行活动都是按照规定开展,导致其无法和市场接轨。

然而进行分类话的活动,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特征来以引导其走向合理的运作步骤,确保林业机构可以有选择权,进而确保相关人员和机构能够获取应有的效益。而且,在获取了应有的效益之后,还能够吸引一大部分的资源进入林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费用不充分的局面。

当开展分类活动之后,它的运作活动属于单位自身的活动,所有的活动都哟啊将效益放到最关键的位置,能够切实提升林场活动的能动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因为不了解相关的行业而导致投资无回报的状况发生。

1.2能够确保生态公益林获取应有的发展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而其收效者并非运营人,所以就出现了严重获益人不需投入,而投入人获取不到利润的局面。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因为获取不到效益,很多林场都降低投入力度。所以,在以往的模式中,因为无法弄清投入以及收效的内在关联,导致许多公益林无法获取应有大发展,进而无法实现应有的功效。

然而开展此项活动之后,投入和收效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的明确,通过国家机关的总体调节,切实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1.3可以确保林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

林场的一项关键资源就是土地,因为受到管理模式等的影响,首先,是单位为确保其权属问题而要花费非常多的代价,其次,林场未能对其资源并没有开展高效的利用。开展分类活动之后,经过合理的规划目前的林地,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2目前的管理模式和分类经营活动简介

目前的管理模式已经运作非常久的时间。它的主要特征是将广大的林场单位看成是企事业机构,其按一定的比例缴纳费用,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此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当林场没有较高的经济水平的前提之下,如果国家对其尽心一定的经费补助,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其面临的困境。而且,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由于资源总量不高,所以,按照限额法开展活动同时还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保护措施。

不过,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该种模式也有非常多的不利性特征。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3经营方法简介

3.1将林场进行类型区分

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通常在不对森林防护效益有影响的前提之下,可以进行商品活动,以此来提升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3.2将资源进行类型区分

对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针对商品林来讲,通常是按照由林场单位自行运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国家机构尽量的不去干涉。而针对公益林来讲,要通过适当的效益补偿方法,来确保其运作合理。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5

市场经济环境中,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有成本意识。工商行政执法也应倡导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工商行政执法活动中,如果投入较小的成本能取得既定的执法效果、实现预期的工商行政管理目标,或者是投入既定的成本能取得较大的执法效果、较圆满地实现预期的工商行政管理目标,那么,工商执法活动就是有效益的。

(一)工商执法成本与执法效益的界定

工商行政执法活动,既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例如办公设备的添置、执法办案的经费,又必须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没有投入就不会有目标实现,不同程度的投入以及投入的方式都影响着目标实现的效果。投入越多并不代表执法效果越好、因此执法成本的投入要合理化,同时,还应保证执法效益最大化。

工商执法成本是工商执法主体开展执法活动的耗费,包括机构设置本身的成本和具体执法活动产生的耗费。其中,机构成本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性开支、公务人员的供养支出:执法成本则是由于开展具体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产生的人力、物力支出。广义的执法成本还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对象的守法成本,即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对象因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配合监管工作所产生的人力、物力消耗。

工商执法效益是指对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产生的正面影响,既保障经济有序健康运行,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工商机关对违反工商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进行罚款,不仅制裁了违法行为,而且增加了市场主体违法的预期成本,预防并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市场主体依照“看不见的手”的指引进行活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社会经济效率整体提高。

(二)影响工商执法成本与执法效益的因素

1、影响工商执法成本的因素

在工商执法成本中,机构设立、人员安排确立之后,机构成本的支出基本固定。影响机构成本的因素主要有,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人员的安排是否必要、是否存在职能重复、人浮于事等等。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是降低机构成本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机构成本,执法成本是变动成本。工商执法成本与执法程序、执法手段、执法对象行为、执法环境,特别是法律制度的设计密切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对工商执法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在现实的法律环境中,执法活动是影响执法成本的重要因素。执法的范围、执法的力度、执法的水平等影响着执法成本的变动。执法成本随工商执法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增加,随工商执法活动开展的频率增加而增加。执法成本具体体现为执法活动中的人力、物力支出。现实执法环境中,行政执法纠纷是浪费行政执法资源、影响执法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的原因,因行政执法造成的执法纠纷,迫使行政机关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应付行政诉讼。

广义执法成本中的守法成本,是依从成本,是配合工商执法活动产生的人力、物力支出。工商执法的程序、执法手段不仅会直接增加执法成本,也同时增加依从成本。

2、影响工商执法效益的因素

工商执法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也产生经济效益。工商执法不仅制裁了违法行为,而且通过工商执法的威慑作用,使得经济运行中潜在的违法行为减少。影响工商执法社会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执法力度两个方面。工商法律法规越完善、工商执法力度越大,工商执法的社会效益越大。

二、工商执法成本与执法效益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执法的生命线。工商执法成本与效益必须建立在依法行政基础之上。执法成本首先必须满足依法行政的需要,降低执法成本必须是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绝不能借降低执法成本之名,该听证的不听证、该权利告知的不告知。任何偏离依法行政的轨道降低执法成本都是违法的。

(一)工商执法成本必须兼顾公正与效益

行政执法虽效率优先,但也必须保证执法公正,工商执法成本必须兼顾公正与效益。在效益和公正发生冲突时,理应是公正优先、兼顾效益。但公正优先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公正,可以不计成本。传统的执法实践中,为片面追求“政治效益”而不计成本的做法并不少见。其实这种看似维护公正的做法本身已经违背了公正的原则,因为法律中的公正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效益。西方著名的法谚“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就指出了公正包含着效益的意思。工商执法是为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目标,不计成本追求公正偏离了工商行政管理目标,只会造成行政执法资源浪费。如果在个别执法活动中不计成本,势必导致某些需要更多投入的执法活动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执法活动取得公正的效果,执法效益不能产生。因此,只有兼顾公正与效益,在执法活动中节约成本,才能保证实现工商行政执法的目标。

(二)降低执法成本必须以提高执法效益为前提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法资源贫乏,更需要减少成本投入,注重执法活动的效益。工商执法活动应符合经济原则,在执法活动中尽可能地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益。必要的执法成本是依法行政的基本保障,降低执法成本必须以提高执法效益为前提,不能损害执法的社会效益。在保障执法公正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执法成本,有限的执法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提高执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平衡。

(三)工商执法效益必须是社会效益优先

工商执法的社会效益是指工商执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工商执法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工商执法效益必须社会效益优先,完全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工商执法追求的是全社会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影响工商执法对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背离工商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工商执法的社会效益还必须考虑执法对象的成本。有效的工商执法活动能降低执法对象的成本,工商执法的社会效益就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提高执法效益必须以降低执法成本为基础

提高效益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忽略执法成本。执法效益的提高是通过降低执法成本来实现的。降低执法成本,不仅要降低工商机关执法活动中的成本,也要降低执法对象的守法成本。在现实执法中,个别机关为自己执法增加便利,为执法对象增加成本,应该执法人员实地走访的,却通知当事人到工商机关来谈话了解情况。表面看来工商机关执法活动的成本降低了,但这种成本的降低是通过工商机关将自身执法成本转移到执法对象来实现的,背离了工商执法宗旨,执法效益并没有提高。

三、降低工商执法成本,提高工商执法效益的设想

(一)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探索立法

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科学合理制定工商行政管理立法工作计划,拓宽立法起草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会、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规草案或规章草案要及时通过报纸和政府网站公布,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逐步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对听证会采纳意见情况和其他听取意见的情况通过一定形式向社会各界作出说明,促进立法民主化。

探索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和立法效果的评估制度,确定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的重点和具体操作规程。结合执法检查工作,对立法效果评估实施追踪和监督,对不适宜的法规或规章及时提出修改、废止的建议和意见。

(二)加强执法程序建设。严格行政权力的行使

科学、合理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建立之后,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益的重任就依靠工商执法人员去实现。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将考评结果作为任免、职务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通过制度不断增强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执法程序建设,严格行政权力的行使就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加强执法程序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工作,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畴。

严格行政权力的行使,就是要探索建立工商机关内部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相关制度,防止和减少滥用自由裁量权现象的发生。规范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对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决定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

(三)探索行政复议调解,减少行政执法纠纷

现实执法环境中,行政执法纠纷是浪费行政执法资源、影响执法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行政执法纠纷是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益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行政复议调解模式,是高效、便捷、防范、化解行政执法纠纷的制度创新。

行政复议调解与行政复议裁决目标一致,目的都是为了化解矛盾,解决行政纠纷。行政复议调解能够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解决行政争议方式的选择权,突出“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通过调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申请人是可以接受的,它有利于简便、高效地解决行政纠纷,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行政复议调解解决行政争议是基于当事人自愿的,自动履行率比较高,申请人不再提起行政诉讼,有利于行政机关集中精力搞好行政管理。

对公益活动的理解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日渐提升,在物质领域得到满足后,追求精神领域的意识和兴趣不断高涨,许多公民开始自愿自发的参与慈善、参与公益,并形成了以慈善公益为主要服务活动的民间团体。2008年之前,__民间公益慈善团体较少,主要以__公益、__阳光公益和__论坛志愿者队为主,社会关注度不高;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个人的广泛参与震灾自救互救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精神让义工公益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频度出现在大众面前,公益慈善组织从社会底层较少被关注而被推向了媒体和社会的聚光灯下,__公益慈善也因汶川地震震灾中__公益负责人王旭东义无反顾只身前往灾区,把__的公益慈善事业推上了新的起点。2010年,__市慈善总会适应社会需求,以__公益为主体成立了__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积极鼓励和推进全市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广泛普及。义卖救助、助学支教、助残、助孤、环保清源、帮困、交通维护等公益慈善活动丰富,极为活跃,积极带动了全市慈善义工公益慈善活动;2012年,共青团设立“雷锋角”志愿者服务基地,设立了固定的志愿者办公室;2013年市民政局针对全市民间公益组织义卖募捐活动频繁,但又明显缺少依法开展活动的程序,对公益慈善产生担忧。因此,由市慈善总会改革义工分会,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形成全面支持鼓励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平台,并倡导规范进行公益慈善活动。使义工分会成为各民间公益组织合法开展民间公益慈善活动的平台,此举直接促发了__各界热心于公益慈善活动人士的热情,民间公益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暴发。到2014年6月义工分会下属累计共有登记在册民间公益慈善组织17家。这些组织的组成形式多样,既有通过以网站论坛为载体形成的公益组织,也有以从事残疾人事业、医疗养老保障事业等有专项公益活动倾向的公益组织,也有设立了实体办公地的综合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的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的成员来自__各个行业,几乎罗列了各个行业热心公益慈善的精英。慈善全面介入义工公益活动,频繁接触义工群体,有效带动了全市义工公益氛围,__公益活动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期,成为了当前城市的一道新的风景。

__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2013年以来呈不断激增的趋势,在原有__公益、__阳光公益、__论坛志愿者队等从事综合性公益服务活动的老牌公益组织的基础上,出现了专项公益服务活动的新型民间公益组织,如蓝天下公益主要做残疾人事业,__公益、__医药公益主要做健康保健等公益服务活动,也有如平安爱心公益是以企业家为主要成员的公益团队,有媒体界知名人士牵头的春暖公益;期间,更是因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全面放开,以前长期默默无闻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民间人士逐渐走向台前,成立了由__老公益人成立的义工分会__分部。这些新生的民间公益组织中尤以春暖公益最具代表性,虽然成立时间短,但通过组织大型军民共建拥军晚会一炮而红,成为了与__公益、__阳光公益等老牌公益组织相当的公益团队,并在后面成功开展了一期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为“渐冻人”募集捐赠的冰桶挑战赛更是将春暖公益推上了公众视线内,这项活动也成为活动现场群众自主参与最活跃的一次,极有效的普及了慈善公益事业,社会效果显著。由企业老板组建的平安爱心公益,通过义卖桔子来救助换肾母亲的大型活动,活动当天在__公园广场联系到了众多爱心企业认购爱心桔子3000箱,当场募集救助款3万元,而许多爱心企业家更是通过活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直接向缺钱换肾母亲给予了累计数万余元的捐款,活动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了企业界参与公益的热情。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有好的慈善公益平台,社会各界对爱心事业的参与和回报社会的热情是很大的。正是这些民间公益组织通过自身的活动,积极推动了全市公益慈善事业的高速发展,让全市各级领导和居民感受到了公益慈善的向善风暴,使我市正能量不断涌现,为我市公益慈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民间公益组织的高速发展,其优点突出,成绩显著,但缺点和不足同样是不可忽略的,甚至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尽早解决。

公益组织缺少法制意识,新闻媒体缺少法制意识,公益人士缺少法制意识,甚至部分部门也缺少法制意识。这是当前__民间公益慈善活动中最突出的特性。上半年,民间公益人士__先生,通过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动募捐,共募集捐款5万余元定向援助__小学,事后报纸大篇幅报道引起民政局关注,后了解该笔捐赠直接给__小学,但__先生没有要学校发票,可见这笔捐赠和活动的不规范。慈善总会得到信息及时联系__先生和学校双方,由慈善总会出面实现定向捐赠活动,及时纠正了不当的捐赠方式,__先生和__小学也都认识到了当中的不利影响。而我市早期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义卖募捐方面都一直存大这种不经合法公募机构就私下义卖募捐直接救助困难群众或援助公益项目的现象。每年助学义卖公益活动频繁,今年9月__阳光公益在活动前一日向慈善总会报告要联合电信开展助学义卖,但总会发现活动方式存在以公益慈善带营销的现象,要求公益团队不参与此活动,当天总会派员到义卖点向布置现场工作人员了解,仍未纠正,总会决定不参与该项活动,并要求公益团队及时纠正。去年底,__公益向贵州困难

学生募捐冬衣,采取与本地学校联合,捐冬衣活动明确要求学生出钱购买新冬衣,并同时要承担运费等,许多学生家长都参与活动,但这项活动牵涉到捐赠物资和资金都未经公募机构而完成了活动。同时,在这些例子中还明显有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直接参与。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报纸、电视经常自行的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直接为某些困难群众呼吁捐赠,由报社、电视台或救助人接受爱心捐赠的现象。这些活动都表现出对公益活动依法开展的忽视,特别是__公益活动极其活跃的现状下,长此以往对公益慈善事业非常不利。我们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在发起的时候都极力想把自己定位或打造为一个规范的组织,都有表面上的组织框架。但在实践中上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按一个组织最起码的原则和精神去运作。从名字形式上看是一个组织,制度上有负责人,有各个项目负责人等等管理体系,但实际上只有其表,而无其实,看起来完全像散兵游勇。这就像一群完全不懂足球的人组成的一个足球队,也学着别人的样子画了球场、各种标志和标线,但却完全不懂或有意识的忽视标志和标线的作用,或压根就不愿意按照标志标线去踢球,随意越线,破坏规则。这样的群体如果是少数个人的自娱自乐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硬要称自己为足球队就显得有些啼笑皆非,不但对不起观众(社会),也对不起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管理层表面上很想标榜自己是一个规范的组织,实际上却不按一个组织的精神和原则去管理、规范和发展这个组织,以散兵游勇的水准自我要求,导致整个组织固步自封、水平下降、凝聚力涣散,组织吐故纳新的能力丧失,缺乏自我完善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甚至造成内部分裂。如今年新增加的蓝天下公益、__公益、__爱心公益、平安爱心公益等都属于从原有公益组织脱离后新成立的公益组织。这样的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老牌民间公益组织身上,而新生公益组织在组织建设上虽然有些问题,但因新成立,本生制度上需要逐步的完善。

民间公益组织还有较为突出的特性是自我保护意识过度强烈,对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合理建议意见听不进去,反而认为是在攻击或恶意贬低搞破坏;不愿进行公开的相互学习交流,对自身好的项目不愿推广,而怕自身的活动方式被其他公益组织现学现卖。不愿接受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具体讲,就是不愿受约束,喜欢自由开展公益活动,对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内容做不到落实。

公益组织的义工基本上都以志同道合、热心公益而聚在一起,他们的素质、学识参差不齐,甚至人员分类复杂,更谈不上组织内部义工之间相互间的熟悉和了解,而其组织内部也不注重对基本理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培育,没有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成员内部价值取向层次极不统一,认识混乱,纷争叠起,甚至内部争吵互责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足,纠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团队负责人的个人意愿凌驾于团队整体或管理层之上。山头主义,一个人说了算,造成开展活动随意性很大,没有组织管理,没有完善的组织发展规划。

__当前丰常活跃的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前民间公益组织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目前省内没有可执行的慈善促进条例,没能适当的制度给予管理和维持秩序,但我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仍是优点大于不足,因此,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政策鼓励,来加强和纠正民间公益组织的扶持和规范管理。

政府要积极肯定当前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贡献,对他们开展活动提出加强监督和依法活动的意见政策,让政府和社会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使这些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感受到自身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来规范和提升他们的自我规范开展活动的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