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基层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化;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据统计,至200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接近有700个,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0%,即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而发达国家地区在80年代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就达到了70.9%。可以预见,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中。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则包含了人口、建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气管道等生活保障设施、卫生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复杂、多样、多变,极具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安全隐患,且关联性强,一部分受到损害,极易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从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台风海啸、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工程事故等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可能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设施的瘫痪,而使整个城市的居民陷入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极具灾难性。因而如何实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方法,建设高效、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既要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又要从细节上逐个处理。整体规划是上层平台,细节处理是落到实处,只有从细节上、在基层上控制了危险有害因素,上层平台的规划才有意义。本文借鉴国外城市安全管理的经验办法,力求构建一种从整体出发、由基层设施支撑的新型城市安全管理系统。
2 城市危险危害分析
传统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城市自然灾害(地震、暴雨洪涝、雷电、暴风雪、大气公害等)、生活服务设施故障(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和暖气管道等故障)、各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坍塌等)、城市流行性疾病(SARS、HIV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步,城市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也衍生了各种可能的城市灾害,包括有城市信息安全灾害、通讯系统故障、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空间致灾隐患、公共群众事件、城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核扩散等)、食品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甚至还包括由某些因素诱发的城市恐慌,例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后,在某些不法分子煽动下引发了中国多个城市抢购食盐事件、在“非典”期间,居民大量抢购板蓝根等事件,这些都是城市恐慌。这些事件既无科学依据,又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会伴生出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危害城市安全。如下图1所示为城市灾害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图1)。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是一种行政划分的分级管理,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将城市层层分解为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责。将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部门的权利层层分解,从而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但是纵观我国各大城市,在行政分级管理中,并未建设相应的全面城市公共安全分级管理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倾向于大型化、复杂化,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公共安全管理,则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城市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分为市级安全管理、区级安全管理、街道级安全管理和社区级安全管理。各级管理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责,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逐层分解,步步细化,将安全管理工作从整体规划落到具体工作,将各层工作责任到人,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面管理。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级规划
4.1 市级安全管理
市级安全管理是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策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该级管理机构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分配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设备设施。研究本市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并分解到下层机构。具体来说,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基于全市的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是对下级预案的补充,是从整个城市出发,救援对象是全市的任何地方。若一旦发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超过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能力,或者发生的事故等级超出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范围,则需要启动该预案。
(2)将安全管理工作根据行政规划进行工作分配,建立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确定相应责任人,并建立对下级机构的管理、考察和评价制度。
(3)统一规划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城市的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则要求将必需的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准则之一。此类设施应当包括避难场所、道路网络、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物资场所、治安机构、废弃物堆放设施等。
(4)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当简单、高效,反应迅速。将应急救援物资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精简管理机构。而且在物资储备时,综合考虑各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在更有利的场所。
(5)建立市一级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的接警人员。该部分是对下级救援工作的补充。应急救援队伍应当由专业人员和志愿队共同组成,且以专业人员为主、志愿队为辅。该队伍主要承担“110”和“119”救援工作任务。
(6)建立预防预报和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暴雨、冰灾等)、流行性疾病、各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核污染等)和可能出现危险事故场所的预报等,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专门的报警系统和24小时值班接警的工作制度。
(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和相应的紧急预案。
(8)对商业区、大型公共设施、娱乐场所、学校等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对两区之间责任不明确的地带建立市级管理方案;对市内安全工作的重灾区、特殊区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
(9)建立灾后处理系统。
(10)其它工作。例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消防演习、消除城市恐慌的行为等。
4.2 区级安全管理
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中间层次,其主要职能是传达上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分配和监督下一级的工作,配合上下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并传达下级的反馈信息。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
(1)设立本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责任人,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制定本区的安全工作计划和目标,分配工作任务,并对下级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管理和调动本区的应急救援物质。
(2)建立本区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分配专职的救援物质管理人员。
(3)对本区的事故多发地带建立相应的防护制度,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建立监测监控制度。开展本区的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
4.3 街道级安全管理
该层相比区级安全管理而言,其工作更倾向于联合社区级安全管理开展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控制事故后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设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站,分配2-3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值班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
(2)建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队伍。承担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本街道的事故突发地带,发现和预处理危险有害因素,处理不了则上报上级机构。维持街道的正常秩序。
4.4 社区级安全管理
社区级安全管理是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最终的落实点。在将来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瞬发性、灾难性的事故发生率应当较低,常见的则会是点发性的事故,这类事故多发于某个点,或者由较难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诱发的,或者由突发性的设备设施损坏造成的。社区安全管理就是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末梢,从整体规划上,社区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从工作落实上,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却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内容。要建设主动的、全面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社区安全管理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1) 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1-2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值班制度。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达系统,及时传达上级的危险危害信息,建立24小时警报工作站。
(2)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巡逻队伍,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有害因素,维护本社区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该巡逻队伍由本社区成员志愿组成,通过简单的危险源辨识、紧急搜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相关安全技能培训。
(3)在洪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时,带领本社区人员转移到相应安全地带,配合专业人士搜救被困群众。在灾害期间安抚群众情绪,分发补给品,开展科普教育,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4)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消除社区内不必要的恐慌。
(5)管理社区内流动人员,防止的爆发。
结论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既能从上至下及时有效地传达,又能从下级反馈到上级,并获得回应信息。从分级上看,该体系管理办法全面包括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并能从最基本上消除诱使灾害发生的因素。但是,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层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该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两个理想条件:①各层级间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并能及时地获得反应信息。②各级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工作制度,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处理危险有害因素。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阶段还难以实现,也是制约本体系的主要因素。
(2)该管理体系的人员结构中,志愿者占了很大一部分,并强调了他们的工作能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较难展开,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通过培训,增强其对危险的敏感度,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本管理体系配置了大量的专业安全人员,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如此多的专业安全人员,另一方面这些工作者都是基层工作,责任大、工作量大,但政府并无力为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因而如何协调专业安全人员付出与回报的矛盾,将成为影响本管理体系工作有效性的难题。
(4)如何使城市的层级安全管理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合而为一,构建精简、高效且职能明确、责任到人的城市综合管理办法,也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施工质量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日渐成熟。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能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大量复杂问题。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为建筑工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与安全保障。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目前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的安全意识不到位的现象,施工管理中的关键是安全,特别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这将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能否按计划完成。在实际建筑工程建设中还有很多施工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只提高对经济效益的重视,而忽视施工现场的安全,这在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建筑行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在现场施工时由于投入较多劳动力,加大了对每个人员有效管理控制的难度。施工管理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程序,各施工环节关系密切,不仅涉及施工材料、技术、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资料管理也很重要,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容易被忽略。一些建筑工程只重视工程建设进度,认为施工管理资料可有可无,施工管理中没有按照计划行事,只依靠以往经验作为标准,对于施工资料管理只流于形式,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人员管理上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当上级部门要进行检查时,才匆忙应付,或在工程建设竣工后补充所有资料。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要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重于一切的原则。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防火等施工细节的安全问题,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
2.2规范施工材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资料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资料管理从建筑工程开始施工时就要规范,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偏差,并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质量管理要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资料管理对于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按照职责的不同通常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具有决策管理、经营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专业人员。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还不高,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具有不太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指导与管理还具有一定难度。现在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企业,决定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建筑工程只有在技术能力水平高、具有创造力、管理规范的施工队伍建设下才能保证质量。所以,要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
3.高层住宅建设施工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城市中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它使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也对城市居住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一些城市宣称已进入“高层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开发强度与数量。学术界也逐渐关注高层住宅,并对其建设的利弊展开积极讨论,针对高层住宅自身特性在业界产生了一些争议。高层住宅的最主要特点是高,本质上就是由多层住宅向上层空间的延伸,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产生一些影响。
一是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在设计上难度较大,公共交通与设备管井占用空间也大,住户公摊面积多,特别是点式高层在设计上不能保证各套户型朝向的均衡,北侧朝向的采光及通风性都不好。而且,高层住宅在设计中还要重点考虑交通、消防疏散等一些问题,并对高空坠物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二是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建设成本较高,建筑所需的钢材及混凝土用量都很大,还需要额外配置电梯、疏散楼梯、高压水泵等一些设施,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建设投资上都是远远高于多层住宅的,而且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这都是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结构复杂等一些原因导致的。
三是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的逐渐普遍,使大家的公共交往空间存在一定不足,只在自家小空间内活动,减少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影响住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4.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
4.1实施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建筑施工具有复杂庞大、工作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征,因此,要求建设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责任逐层进行落实,使各环节之间实现紧密衔接,保证建设工程施工的全面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好责任管理,对整个施工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施工建设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实际,制定职责明确的责任目标,分工协作,保证质量管控的重点,才能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4.2完善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完善监督监管机制,这也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近些年,建筑工程项目中发生的一些施工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监督监管机制上存在一定缺失造成的。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督监管机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并在整个建设施工中各环节进行落实,保证取得实效。并将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4.3推进高新技术在施工中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建设进度的加快离不开高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而且也对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积极将先进的高新技术工艺、设备及材料等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各环节中,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努力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益,并积极为施工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条件,提升施工企业的建设能力,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要求建筑企业管理决策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以及建筑从业人员的配合。通过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与措施,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只有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使建筑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层住宅施工的安全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范志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0.19.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参与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安装单位、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预算审计、建筑工程监理、房地产管理、房产营销、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2.1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2.2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2.3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
工民建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3、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3.1推行工民建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单位必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确保整个工民建施工工程的全面推进。由于目标责任管理是顺利完成工民建施工项目指标与质量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要善于针对整个工民建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和难易程度,结合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严格目标责任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范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3.2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监督监管机制是确保工民建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工民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很多工民建施工安全与责任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督监管不够到位造成的。可见,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工民建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并落实到整个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抓紧抓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3全面推广工民建施工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工民建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引进先进、高效的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积极运用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工民建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
二、高层住宅的施工特点以及面对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景观,形象。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问题;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问题,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问题。
1、建筑设计难度大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2、建设成本高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措施;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st, 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need for cost managemen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bidding phase,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process stages and the completion acceptance st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grey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scertai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level analysis model is built and the judgment matrix and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through the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the calculation of each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of correlation plan, to identify the most scientific reasonable cost management pla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measure; Gray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投标价格偏低,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改进成本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成本管理上取得优势。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成本管理,只有搞好施工成本管理才能够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1-6]。综上所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成本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来说,选择成本管理有效的施工企业是关系到项目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关键,这就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在各个施工企业中选出成本管理最有效的企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总结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并应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措施进行了评价。
1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1.1 机制不健全
虽然很多的施工企业成立了成本管理组织,配备了必要的管理人员,但有关人员的职能、工作目的、程序、手段、要求等并不明确,加之人手不够,他们对如何确定企业的成本经营目标,如何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往往无暇顾及。对于工程项目分散外埠工程较多的企业,公司对项目的管理有时存在失控,使成本缺乏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项目经理部的经济责任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责任成本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出现成本亏损无人负责,成本降低不敢重奖的现象,不利于调动项目的积极性。[4]
1.2 只重视投标阶段报价及工程结算,忽视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
现阶段的多数企业仅是在投标阶段进行初步的成本测算,而在项目竣工结算时统计实际成本消耗,往往此时才发现实际成本远远超出成本测算,但成本已成事实,于是才想起各种办法同业主进行沟通,进行调价等各种补偿方式。
1.3 成本意识不强,认为成本管理仅为合约预算人员职责
成本管理是通过整个项目的管理层、作业层以及项目全过程来实现的,而并非只是项目合约预算人员的事情。现阶段多数企业出现如下现象:工程技术负责人采用的技术方案措施优化而不经济;项目经理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而导致设备闲置、人员窝工的现象;物资采购人员为了使设备材料提前交货或者产品质量超出设计数据要求而增加采办成本等[5]。
1.4 成本管理人员缺少工程施工经验,成本控制与施工管理脱节
由于有些企业的合约预算人员缺少施工经验,成本控制措施无法具体指导施工,只适合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生产过程起不到指导作用,没能发挥其固有的成本控制管理的职能,使得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2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与控制项目成本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切实可行的成本保证体系,提高成本执行力。制定各种劳务分包模式,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分包模式,会有效控制人工费。建立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材料采购、验收、保管制度等,并健全项目的成本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6]。
2.2 投标阶段成本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就要具有成本意识,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参与投标报价。比如工程部门会同经营部门按照招标文件考察项目所在的地理环境,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约预算部门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合理估算出相关费用,尽量准确测算该投标项目的盈、亏保本点,以高于保本点的期望值作为投标价,理性评估中标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3 施工准备阶段成本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要迅速组建一套具有较强施工及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部,并立即启动工作程序。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合约履约策划报告;(2)成本预测分析;(3)细化、优化施工方案。
2.4 施工过程成本控制
(1)建立月度成本分析
项目经理每月组织项目经理部进行成本分析,将本月完成的工程预算产值同实际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进行节超对比,其中包括人工费对比、机械费对比、材料费对比,对费用节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于超支成本及时提出预警,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措施,保证成本在控制范围内。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的土地日趋紧张,高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拔地而起。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使用空间,更多的绿地面积,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多高层建筑的建造忽视了城市设计,孤立的存在于城市环境中,没有亲切感,使人们对之产生畏惧感。再加之交通问题,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已成为目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就要以高层建筑的产生、发展作为切入点,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总之,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高层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大高度大,在城市设计中主要控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体量这两方面,既建筑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尺度(对城市、其系统和天际线方面)
一座城市中所有的新建筑皆对城市的形式及其系统产生影响。不过,高层建筑对于城市,以其绝对的强度,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它得与城市达成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它必须决定体量问题,以及新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作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天际线会成为城市标志,高层建筑构成各种形象并深印到人们心里,甚至人们已经把天际线看作他们的城市、地区,有时还包括他们生活方式的象征。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孑然孤立,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道路、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会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西安市,兴善寺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房地产开发使得兴善寺周边建设了一些高层建筑,削弱了兴善寺作为该区的标志性建筑群,从而失去了该区特色。而以钟楼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建筑高度的控制,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开元庞大的体量对其造成压迫。
2、街道尺度(对城市街区、人行道和街景方面)
街道尺度是根据街道生活来确定的,显然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必须形成与周围建筑物的联系以加强城市结构,并促进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如果这些被忽略,高层建筑将孑然孤立,缺乏与街区的任何联系或不承认自己属于城市街区,而它却是其中的一部分。为避免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分离,可以使高层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线上,而且在其门厅内部结合着过渡区的话,那么这座高层建筑的底部就能将内部空间与外面的街道生活联系起来。
具体的说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高层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使周围建筑与之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以免削弱原有保护建筑的特征,如泉州清净寺街区的改造。
3、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除了需注意以上三点外,还应考虑细部尺度。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尺度、街道尺度、整体尺度、细部尺度等综合考虑。高层建筑不是单个存在,而是整体存在。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应将高层建筑群集中设计,以形成城市的主节奏,使城市天际线统一且富于变化。然后根据不同街区的需要设计具有该区特色的高层建筑,最后使高层建筑与外部街道生活及周围环境相适应,最终达到城市设计的目的。
三、结束语
高层建筑影响一座城市环境的平衡,集中注意高层建筑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对城市及周围的影响,这和建筑本身的功能方案一样,对设计者都是根本的问题。高层建筑设计必须用协调环境的方法以尝试保持最少的环境干扰性。高层建筑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大厦,创造着城市引人注意的轮廓线,它们限定着创造城市活动场所的公共空间,为城市中人们的活动提供布景。
高层建筑是城市空间的元素,优秀的高层建筑并不是排斥城市空间的明星建筑而是能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又融入文脉的关系,不去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优秀的高层建筑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以城市的公众利益为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在高层和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平衡,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和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城市基层管理范文6
城镇历史景观是漫长历史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层层积淀的产物,拥有物质与价值合一的整体属性,其景观形态是价值内涵的载体同时也受到价值关系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层积于不同载体要素之中,成为与其所在地域自然、文化背景广泛关联的遗产对象。对于此类对象的保护,须首先以对其要素构成与层积载体的梳理、识别作为基础。
1 要素构成
城镇历史景观是城镇居民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改造、利用自然,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形成的景观对象,是城镇客观物质环境要素与生活于城镇中人群主观行为与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镇历史景观具有“物质”与“价值”(或文化)的双重属性。其物质系统是价值内涵的外在表现,价值机制(或文化内因)则是促成物质系统空间、景观形式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物质系统由建构筑物、空间、环境、人群行为四大要素构成,其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与发展信息记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历史城镇的物质表征下还蕴藏着无形的价值内涵(或文化内因),是城镇定族群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创建人工环境与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精神基础,也是城镇中相关生活、职能与信仰关系的体现。由于价值与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复杂,未有定论图。因此本文对于历史城镇价值、文化议题的剖析主要从特性与共性两方面着手。“文化特性”指城镇在产业、商贸、军事、政治、宗教、民族等专属职能与族群因素影响下所发展出的文化特质。“文化共性”则为在特性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所有城镇在机制层面的共同属性。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三者间的关系中逐渐发展出了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四大文化层级,建构形成人类文化系统。对于历史城镇而言,物质文化即物质系统;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则因源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行为与社会关系,可分别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人居文化以及与职能工作相关的职能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与城镇现实发展相关的文化动力机制;而对于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失去现实意义的行为与制度文化,本文则将其划归城镇的历史文化部分,作为对逝去事物的纪念;最后,人居、职能与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城镇与客观现实世界关系紧密的文化版块,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观念世界中更为纯粹的精神文化(图1)。任何类型的城镇历史景观都可分解出上述两大系统要素对象,并因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而呈现出景观特征的差异曰。
2 层积载体
“物质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划分方式虽理清了城镇历史景观的要素构成。但在现实状态中,两大系统则是在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有机叠合于一体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犹如生命体的躯壳与灵魂[}, o}。因此,对城镇历史景观的分析和研究需以整体、综合、发展的眼光看待,将前文所析的各种物质与文化要素置入相关的空间载体中联立、组合,将城镇视作由两大系统交织构成的空间文化意象。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景观载体包括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与地标节点四个层级。宏观层面,建筑群体与山水环境以及街巷、广场的组合形成了城镇的总体结构,以城镇格局的方式呈现,同时反映出城镇相应的职能与社会结构关系;中观层面,具有相同或相关性质的建构筑物与局部的空间、环境元素又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簇群地段,并具有相应的肌理特征,是相应社会团体、机构秩序的体现;而在各种公共与私密的区域,人工建构筑物与自然环境围合出地域性的街巷与场所空间,是不同地区生活方式与行为习俗呈现、展示的舞台;微观层面,标志性的建构筑物则成为城镇中的节点地标,扬显着城镇的地域精神与时代信仰。在不同职能与文化因素影响下,上述四类景观载体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与复合性的层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