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训练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训练课程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1

[关键词]培智学校;康复训练;实践

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培智学校相继开展了康复训练,但很多学校陷入“想做康复,却不知道怎样康复”的尴尬境地,或处于没有理论指导,只凭着感觉走的现实局面,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康复训练课程、模式和方法是培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康复训练的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训练方法等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取得的经验及问题阐述如下,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一、实施过程

1.明确康复训练目标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训练最终目标是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功能得到改善及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为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康复,以减轻其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对学习的影响。因此,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要面向全体智障生,渗透日常生活中。

2.学习康复训练知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高度关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为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了一系列现代化康复仪器设备,如感知觉统合训练器材、启音博士设备、蒙台梭利学具、肢体康复训练器材等,为智障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物质保障。如何将这些康复设备用起来,我们挑选了有责任心、上进心的教师并委派他们参加省级康复器材使用培训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康复设备说明书、听取安装人员的现场指导等,多途径、全方位掌握康复专业知识,并向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

3.安排康复训练课时

《方案》对康复训练课程进行了明确表述,并将其纳入选择性课程之中,但并未列出具体课时数。2008年9月,我校根据《方案》对学校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开设了康复训练课。每周课时数为1~2节,占总课时的6~7%。学校依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课程标准(草案)》的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了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康复训练。随着康复训练走向深入,我校对康复训练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训练课时有所增加,低、中年级小组训练每周安排5课时,占总课时的17%,高年级安排3课时,占总课时的10%,合理调整课时,确保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4.组织康复训练内容

在康复训练内容的组织上,依据学生的类别分年级开设了蒙氏、感统、肢体康复、言语康复训练等课,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手工、珠串、十字绣等兴趣小组,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训练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难以形成材,在实际操作中靠教师自己把握训练内容,训练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教师制定学生的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内容序列化,这样训练就会有目的性、方向性,也便于下一任训练教师延续训练。

5.实施康复训练途径

(1)小组训练

实践证明,利用小组氛围,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再加上教师的强化,能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训练效果会更好。我校感知觉统合训练课、肢体康复课、蒙台梭利训练课等,均采用以小组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方式,即把同一类型的4~6个学生组成同质小组放在同一训练室接受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个别训练

为满足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矫正,个别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训练教师选取班级中缺陷明显,需要个别训练的学生1~2名。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估量表实施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安排个别训练的时间,开展个别训练活动,及时记录训练情况,定期评估训练效果,适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并建立学生个别训练档案。个别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模仿、动作、沟通、社会情绪训练等。

(3)渗透于各科教学的集体训练

教育与康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有康复的手段,在康复中又时时存在教育的内容。康复训练与各学科教学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如言语沟通领域的训练目标、内容可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水》一课中,教师教学生“水”的读音时,发现言语障碍的学生发音困难,这时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身体放松练习、口腔动作练习和呼吸练习,再过渡到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水”的发音。

6.开展康复训练方法

(1)采用固定程序进行训练

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方法,视训练领域而定,因人施教。在当前训练中,我校运用最多的是固定程序训练法,此法能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如在肢体康复训练室里,脑瘫儿童要完成一系列的大运动训练,首先要靠墙或手扶手杖,进行站立练习,然后做准备操,接着在垫上练习坐、跪、爬等动作,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障碍补偿训练。

(2)借助优势弥补缺陷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康复训练中要借助学生的优势功能,补偿劣势和不足,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视觉学习占优势,就可以利用视觉优势弥补思维刻板缺陷。在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孤独症学生不会应答下句,人称代词转化困难,只会机械重复上句,教师就可利用其视觉优势、识字量多的特点,将其下句写在黑板上,当教师说上句时,自闭症学生看着板书,就能说出下句了。

(3)多种方法融会贯通

在康复训练中合理安排讲授、操作、实践、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现灵活性。如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平衡训练时,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与单调,设置“小白兔采磨菇”游戏活动,将平衡木、脚踏石摆成障碍道,让学生从上面通过,最终到指定地点采到磨菇,这样既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二、实践思考

我校康复训练课或隐或现已开设了十多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康复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康复训练,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目前,培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造成学生个别训练的次数不足,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效果不明显。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并且在许多方面也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学会与家长有效合作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如在集体康复训练课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以组织家长陪训,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又保证了训练时间和强度。训练中,教师要视家长为平等的合作者,而不是脆弱的一方,教师不仅担当训练者的角色,还要做一名家教指导者,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交流训练方法及成败得失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教师专业指导

尽管培智学校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康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但培训学习的内容不系统,又缺乏实践性指导,再加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书籍稀缺,造成了康复训练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培智学校学生不仅伴有功能障碍,还有情绪障碍,教师需要的不仅是医学康复知识,还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系统跟踪性培训和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

3.构建科学评估模式

目前,对智障儿童诊断的标准日趋一致,但对其功能评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模式,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儿童心理情绪的抵触,甚至不同的结果还会扰乱教师的判断,从而制定出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康复计划,导致教育康复的失败。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科学、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功能评估模式,已成为研究课题之一。它可以使与智障生相关的医疗、康复机构、学校、社区或家庭的功能评估工作衔接起来,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多方交流、比较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统一评估模式还可以避免学生在不同地方反复接受不同或相同的多种功能评估。

4.建立建全电子档案

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康复效果,培智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医院的诊断、评定、康复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执行效果等,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标准、内容、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情况等,这些都应记录在案。医疗、康复机构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通过网络分析,商讨学生的解决策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入网络,提供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

5.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2

1.满足个体需求 凸显课程“个别化”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十五”期间我校确定了以个别化教育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的研究为核心,以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建设、支持系统的开发为主要策略,建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模式。

IEP目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学期初,各班自主召开学生个案会,通过教学主管、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家长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分析,确定学生最迫切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需要,达成教育训练共识。在IEP目标的确定中,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为核心,在注重情感态度、方法过程目标的基础上,还强调关注康复需要的目标,从多个维度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定期针对所确定的个别化长短期目标的落实方式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训练形式(集体、组别)有效落实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调整课程,推动个性化课表的编排实施。教学训练中教师们尝试多样化的、方便个体学习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安置方式。各班教师自主编排课程表,班内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课表,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训练。集体教学中教师也安排了多种授课和训练模式:有按照能力、特长分组的教学版块;有按照认知、沟通、适应性技能训练的教学版块;有一对一的个别训练版块。教师注重在实施IEP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尊重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和需要。

医教结合,深入实践康复课程

不同残障类别、程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康复训练需求。学校自2000年便开始尝试开发个别、组别、集体的感觉统合、肢体训练等内容的康复训练课程。在评估诊断、康复训练方式等方面推进康复课程的实践深度。

我校近几年来一直不断加大个别化补救康复训练的力度。教师依据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康复训练目标,运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的形式,对在语言、肢体障碍、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训练和教学。

我校针对自闭症学生逐年增多并出现较为突出的情绪行为、言语障碍等问题,不断探索自闭症康复训练的课程内容。成立自闭症运动康复训练小组,每日通过固定时间的大运动训练,发泄学生过剩的精力,提高自闭症学生听指令的能力,改善过分多动等情绪行为问题;与此同时,开设自闭症音乐治疗、美术治疗等训练内容,从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深入课程改革 凸显课程“生活化”

我校坚持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培养智障学生实际生活中重要而必备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变化,原有学科课程已不再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学习与接受。在特教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智力落后学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课标指导下,教师们把学生的生活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学习主题,研究能够满足不同障碍类别、差异层级、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与应用,倡导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支持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完整的活动。

2009年,我校进行了“综合课程包班制”的教学改革。由两名教师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模糊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三大课程领域之间的界限,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实用技能,以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超市、居民小区等生活场所,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人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促进学生生活知识技能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经验积累,学校编制了班级教材和综合课程实施指导手册,其中论文“包班制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教师配合”、“包班制班级中综合课程的实施框架”获得市级一等奖;实验研究课“招待客人”获国家教育信息技术大赛三等奖;“沏茶待客”获得市级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市场购物”、“我会沏茶”获得区级课例评选一等奖。

3.研究职教模式 促进课程“一体化”

1996年,我校在北京市率先成立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龄智障学生入学,职业教育课程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多能力、个别化”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实施途径与方法、评估与就业安置等职业教育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出具有时代和校本特色的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走出务本求实的办学之路。

以“宽”、“活”为基础开发多样化课程

“宽”——展宽生活技能,强化习得关键能力,包括人际沟通、交往方式、自我引导等一般职业能力和烹饪、美工等基本专业能力。“活”——灵活联结模块,强化训练从业能力,依据个体能力,选择专业内、跨专业、专业联合的学习模块;依据能力评量结果,调试专业模块的学习;依据某一时段生产任务的需要,临时调配学习任务。如工美专业在珠艺、手编、结艺组装等基础上开发了立体绣、陶艺等新模块,烹饪专业在中式面点、中式炒菜的基础上增加了西式快餐模块。调整后的专业更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

以“生”为中心确立个别化目标

职业教育的初衷和归宿都服务于个性,要立足于智障学生个体内与个体间的共性与差异,因生施教。培养目标:独立、半独立、辅助;职业教育形式:准备式、支持式;就业安置方式:多渠道、多种类、多形式;就业形式:竞争性、支持式、庇护式、居家陶冶式。随着智障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培养目标的层次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个别化与个性化,以适合每一名学生。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形成是智障学生获得自我成就感和生存能力的关键。为此,学校教师多方跑市场,联系承接大批量的生产加工订单,量化生产,以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密度,使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掌握某项技能和工序。为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别设计和制作必备辅具,降低学习难度,如为学生编印串珠口诀表,装袋计数器等。个别化辅具能让学生获得资源的、策略的、环境整合条件下的支持和辅助。学校还打破了课堂教学技能的惯常做法,创新产教融通训练形式,设计“教学现场职场化”的教学安置形式。按照产品的工序来设计学生的训练区域,将课桌椅改为操作台、操作椅,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职场的氛围,树立职场的规范、质量、合作、竞争等意识,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注重岗位实训,开发了5种实习实践岗位:“体验”实习岗、“产学”实习岗、“合作”实习岗、“简单实体”实习岗、“普通职校定向培训”实习岗。进行分层训练:第一层在“校内实习实践现场”,利用校内擦拭、清洗、维修等实践岗位,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周期训练;第二层在“社区工作现场”,到残联、超市等社会环境中,现场做清洁、做销售、做服务;第三层在“定点工厂”,定期到合作工厂,和工人一起生产,服从工厂要求,从生产生活、独立人际交往等方面锻炼学生,提升其就业向往。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3

作者单位:518101 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

程小芸: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 脑卒中;认知功能;运动想象疗法;康复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07

近年来,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一旦发病,其肢体活动以及言语活动将受到极大影响,其认知功能也极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1,2],该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干预。“运动想象”(MI)疗法是一种为了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反复进行的运动想象,这一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运动输出,仅仅是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恢复运动功能[3]。我院针对该类患者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58例。年龄48~68岁,平均(58.41±5.62)岁。病程6~42 h,平均(26.43±4.50)h。脑出血64例,脑梗死56例。左侧62例,右侧5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临床确诊。患者入选时均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痴呆症状,可较好地理解医护人员意图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抑郁、痴呆病史患者予以排除,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充血性心理衰竭患者以及严重视力障碍患者。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护理。

1.2.1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内容为:(1)病床上进行良肢位摆放。(2)进行主、被动运动以及肌肉力量训练,其顺序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3)训练,含静态坐位、静态立位以及动态平衡与坐位、立位转换训练。(4)作业疗法,进行简单的手部运动,如甩臂、圆环旋转手臂等。(5)日常活动训练,进行患者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对应的康复计划,每日1次,每次持续30 min。

1.2.2“运动想象”疗法[4]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内容,让患者正确掌握正常运动模式后,在较为舒适、安静的条件下根据“运动想象”录音进行训练。患者全身放松,保持舒适,根据提示内容进行间断的“运动想象”,其具体内容可以为一项或者几项活动,目的在于对患者目前的功能障碍进行强化。想象自己在翻书,头脑中出现翻书动作;想象自己在步行,感受步行的感觉;想象自己在上台阶,感受抬腿的动作;此外还有握手、跑步、翻身、扩胸、单腿站立、平衡等。重点在头脑中浮现从事这些动作时的肢体活动,感受自己的动作步骤以及身体感受等。可先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运动想象,然后按照作业要求自行完成或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完成。上述训练每天进行2次。

1.2.3强化认知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神志清楚且其病征不再持续进展2 d后,就着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强度在患者耐受范围内。(1)注意力训练。应用专门的注意力训练系统软件,其内容包括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与大脑抑制、注意力与反应速度、注意力与手眼协调、注意力与动作控制和手眼协调、注意力与逻辑思维、注意力与心理旋转、注意力与操作、注意力与观察力等相关训练课程。训练过程中,采用视、听、运动相结合方式进行。(2)记忆训练。如图形记忆训练,让患者记住较为简单的图形,然后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图形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数量也逐渐增加。然后逐步过渡到情景记忆,让患者能够画出自己经历过的图景,包括物品等。(3)失用症训练。充分对患者的视觉、感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对应性训练,加深患者印象。(4)思维康复训练。让患者自己进行逻辑思维,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计算力训练。让患者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较为简单的计算,如购物计价等。

1.3评价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认知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性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认识能力,且康复训练的效果将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认知功能较差的患者对自身问题缺乏较为客观的认识,也影响患者本身的康复积极性,因此经常产生负面影响。认知功能训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给予患者以声音、颜色、物体的结构等刺激,患者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还进行较为高级的思维、推理、运算等能力训练,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在本研究中,重点强调了在脑卒中康复中,认知训练应及早介入,这是因为早期强化认知能力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恢复,提升其康复信心以及训练积极性,便于更加有效地进行“运动想象”。本结果显示,持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结果、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结果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5]:(1)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可以使患者及时认清自己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主动消除顾虑接受治疗,提升治疗主动性。(2)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力,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运动想象”疗法中的正常运动模式体验。(3)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集中注意力训练,可以将正常运动模式储存于记忆中。(4)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运动积极存储过程,提升记忆力和注意力。

参考文献

[1]于梅青,袁栋才,魏琰,等.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7-269.

[2]胡永新,王强,孟萍萍.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73-276.

[3]刘丽.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跌倒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D].锦州:辽宁医学院,2012.

[4]吴亚岑.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效果观察[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杜晓霞,冯洪,何俊利,等.注意力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2011,17(3):212-214.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4

[关键词] 康复治疗;医学伦理;康复评定

[中图分类号] R0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44-02

随着康复治疗越来越被广大功能缺损的患者及家属所认同,患者往往到了后期仍然要求进行康复治疗,由于目前康复治疗师相对缺少,不能满足现有的功能缺损患者的需求。就我院来讲,我院现有神经内、外科床位数为233张,床位使用率在85%,其中很多患者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而我院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仅有10名,而且有很多患者在进行过康复治疗后不愿终止,有很多患者都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因此,从医学伦理角度上讲,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更有价值的早期患者身上。笔者通过对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不同时期进行评定、治疗、再评定,观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偏瘫患者60例,其中,急性期治疗组24例 (男18例,女6例),后期治疗组(病程半年以上)19例(男15例,女4例),后期非治疗组(病程半年以上,经康复治疗3个月后停做3个月以上)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2~74岁,平均(52.0±4.5)岁,意识清楚,经头颅CT、MRI扫描证实并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存在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1.2 方法

将上述前二组患者治疗前用ADL及FMA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之后经过治疗师3个月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的治疗,然后再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表1)。另外,将后期非治疗组在治疗终结时及终结后3个月用ADL及FMA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观察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否有变化(表2)。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对上述两个试验方案进行对比,观察疗效,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偏瘫患者的早期治疗组与后期治疗组对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早期治疗组与后期治疗组的疗效观察(x±s,分)

后期非治疗组在治疗终结时与终结后3个月后对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后期非治疗组在治疗终结时与终结后3个月的疗效观察(x±s,分)

由上可知,①早期康复介入对偏瘫患者更有价值。②后期康复介入对偏瘫患者仍然存在着价值。

3 讨论

康复医学的伦理问题几乎没有受到重视,仅有一些文献可供参考[1],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获得医学团体的认知和接受[2]。康复慢性治疗的特征似乎缺乏起死回生的治疗效果。患者常常需要多种专业人员长期治疗,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对患者有伦理责任。康复教育和训练课程也没有向学生强调伦理问题意识,康复专业人员常在实践过程中面临道义问题,一个单一的道德原则例如自主和慈善尚不能包括道德的全部涵意。康复人员必须尽量整合冲突各方的道义责任并按需要先后有序。道义的本质不同于法律、技术、宗教和政治。道义是强调什么是需要的,而不是什么是可能的或者是法律上允许的。在进行道义决定时并不多考虑常规做法、用费和便利性。伦理原理中的德行原理和自原理间存在着明显矛盾,前者要求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中心,后者要求尊重患者的选择[3]。当康复治疗师面对着早期和后期的偏瘫患者时,因伦理的关系,很难作出选择,尤其在想终止后者的治疗时,往往受到患者家属的干扰,当患者的治疗到一定阶段时,再经过治疗可能收到的效果甚微,却需要患者及家属花费很多的费用,应终止其治疗,而将治疗机会转向偏瘫早期患者,因后者的权利,使早期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4]。另外一项调查结果[5]显示,虽然偏瘫后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收效不如早期偏瘫患者,但由于得不到正规的康复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些患者中,笔者观察到ADL或是FMA评分在80分以上的患者功能下降不明显,而评分在80分以下,尤其是评分在60分以下的患者功能下降较为明显。对道德价值观取向于谁,到底仍如何去做,我们感到十分困惑。

康复专业工作者将在今后几年面临重要的道义挑战。我们在必须努力保证优良服务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在当今经济为主导和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患者能否得到同情和尊敬。应该特别注意专业人员的素质、方式方法、敏感性和每天的实践过程。专业人员是否能应对个性不同的患者以及他们如何倾听患者的感受和与患者沟通,比治疗更重要,上级主管部门应在相应的规章中强调信任和感觉舒适的条款。

[参考文献]

[1]Haas JF. Ethics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J]. Arch Phys Med Rehabil,1986,67:270-271.

[2]De Lateur BJ. Fostering research in the physiatrist’s future [J]. Arch Phys Med Rehabil,1990,71:1-2.

[3]南登,译.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30-31.

[4]陈景藻.现代物理治疗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0(2):307-308.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5

[关键词]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辅助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2013)09-0119-06

一、背景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就业率不足四成,心智障碍者就业率更低。我国的智障人士约有554万人,其中有较好工作能力并处于就业年龄段的占43.99%。广州市智障人士约2.8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20~50岁)的约1.23万人,其中只有约2%实现正常就业。即使有32%的心智障碍人士找到了就业的“挂靠单位”,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在那里工作,企业只负责买社保、发工资,有的还没有工资。超过四成的智障人士希望得到工作,超过六成的家属希望智障人士能够正常工作。

广州市一直希望在残疾人就业方面走出有效路子,自2007年出版《广州残疾人服务模式研究》以来,先后涌现了康园工疗站、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等智障人士职业康复机构,使智障人士有更多渠道融入社会,而社会接纳情况也大大改善。调查中,正常就业的大部分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而且这个比例(2%)也将继续逐步提高。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民非企机构对就业年龄阶段的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在提供职业康复训练的同时,开展辅就业的服务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和有效的就业途径,可大幅度提高成人智障人士的就业率。

二、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的服务模式

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于2006年4月筹办并投入服务,2007年8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注册登记,2009年4月领取了由广东省、广州市残联颁发的“广东省集中安置残疾人机构证书”,成为广州市社会福利机构的单位成员。中心在“乐助社群、竭尽所能,务实进取、回归社会”服务宗旨的指导下,探索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职业训练与辅助就业结合之路。

(一)服务途径

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来自特殊学校的毕业生,也向社会招生。智障人士的内外因导致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逐渐成年之后,学校已经不适合他们了,而义务教育所学的还不足以使他们在社会上自立。因此,学校和社会中间的承接层就非常有必要了。没有这个中间层的存在,大部分智障人士的人生就会出现社会化的“断层”。

中心从一开始就探索“职业康复+辅助就业”的服务模式,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实训,采取保洁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辅以社交康乐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提供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提升智障人士的综合能力,实现“职业康复”的目标。

辅助就业则由岗前培训、岗位实训和辅助就业构成。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服务。第一,整合社会就业资源,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区域保洁业务,让智障人士的辅助就业训练成为现实。这个业务的承接有赖于相关单位的信任和爱心,也让智障人士在导师的辅助下实现就业。在接近7年的服务时间里,中心共服务智障人士约200人。目前中心在训智障人士80人,其中辅助就业22人,岗位实训45人,岗前培训13人。第二,除了辅助就业,当有合适的机会,中心会联接双方,推荐公开就业,近年来共成功推荐就业15人。第三,如果一个智障人士不符合辅助就业及推荐就业的条件,或者对中心提供的两个选择都不接受,则可以把他们转介到相关机构,例如进一步学历教育的职高学习班、工疗站和展能中心等,这些都是中心服务网络里重要的节点。

(二)服务模式

1.职业训练与身体康复相融合。指训练和康复不是毫无联系的两个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通过保洁训练带动脑神经活跃,有利于智力康复;智力康复又有利于降低训练难度,提高训练的质量。

2.职业康复与辅就业相配合。指职业康复和辅助就业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在训练阶段的智障学员有机会进阶到辅助就业阶段,辅助就业阶段的智障学员也有可能需要回到训练阶段接受再培训。这是由智障学员状态的不稳定性决定的。针对辅助就业,中心成立了“毅志服务队”,并细分为四个分队,队员主要是由辅助就业阶段学员构成,在实训岗位进行“就业”,由相应的职业导师进行个别指导(一般导师与学员的比例是1:6)并享受专门的服务津补贴。当学员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时,经过评估确定之后,就要退出毅志服务队,且待遇也相应降低。这也是模拟社会竞争的一种模式,让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慢慢适应这种竞争,不同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

3。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特指中心设定的训练阶段:适应期(1个月)—岗前培训期(半年)—岗位实训期(半年)一辅助就业期(因应阶段评估结果而定)。这四个阶段是逐层递进的,时间跨度有长有短,一般来讲,智障学员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四个阶段。但是,个别能力比较强的智障学员,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作特殊处理,允许其跨阶段训练。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可以客观地评估智障学员的训练,有利于及时调整智障学员的训练方案。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1.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事业的三个理论。第一个是正常化理论,即去标签化。中心服务的是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他们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理能力,不希望别人以弱者的视角看待自己,所以社工会尽量帮助他们获得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二个理论是社会支持理论,支持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第三个理论是优势视角理论。社工会通过行为矫治和心理暗示,强化智障人士的优点,弱化其缺点,使受训者慢慢改变其原有的认知习惯及思维方式。

实践才能出真知,内部训练是基础,“走出去”才是最终目的。如前所说,中心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智障人士走出家门,最怕的就是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信心和经验,容易被认为行为和言语“不合时宜”,被指责后更害怕,进入恶性循环。中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强学员的自信心,然后才是教学员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

增强自信心,不断的成功和鼓励是最关键的。中心鼓励学员:一次与陌生人谈话是成功,一次独自出行是成功,一次服从指挥的活动参与过程是成功。一次坚持是成功,一次助人是成功……此后,学员就不再觉得面对陌生人是一种困难了,也不再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了。

一次否定,可以把数十次的肯定抹掉。因此,中心一开始不能安排学员太难的任务或者到过于开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学员应对挫折的教育,把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情形事先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找到调整心态的方法,相互支持,用集体的力量抵消压力。多次实践以后,学员就慢慢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正确面对困难。

例如,小华刚到中心参加训练时,十分不自信,需要母亲接送,还经常生病。经中心评估,其综合能力在受训者当中是比较好的,让其参与新班的管理,参与特奥活动的组织工作,外出活动时也担任组长协助导师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慢慢恢复了部分自信,重新为自己定位,心态越来越正面,也敢在纪录片中讲述自己的过去,直面曾经的失败。在2011年7月20日全国特奥日庆祝活动中,在广州塔下,她面对广大观众,代表残疾人上台发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完全展示了出来。经过5年的训练,小华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在2012年8月,小华在广州早八点食品有限公司(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实现了公开就业,担任保洁工作。从中心跟进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华在该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主管的认同。

2.社工介入残疾人服务的价值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具有社会发展功能,一方面,相信残疾人士具有进步成长的能力,给予服务对象安全感和尊重感;另一方面,为残疾人争取应得权益并通过专业的服务方式,为他们联接社会资源。社工引导智障人士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学习使用社会资源。例如,对于广州图书馆开放网络图书阅读服务,智障人士可能就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但从未过去享受,这时社工就有责任告知及带领他们获得享受这类服务的能力。另外,社工也组织小组、社区活动和开展个案服务,提升残疾人使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四)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建立

1.广泛联接高校志愿者组织,吸收社会热心志愿者,建立中心的志愿者库。目前与中心有志愿服务关系的志愿者组织有6个,同时活跃在服务一线的志愿者超过100人。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仍对中心工作热情支持,甚至有部分志愿者与智障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保持联系。

2.开展“最佳老友”活动。“最佳老友”发源于美国,通过我国香港引入内地,倡议一个残疾人与一个普通人建立友谊。中心于2012年7月正式成为国际“最佳老友”中国授权分机构会员单位。按照专家的指导,中心为部分智障人士物色了自己的老友,他们定期联系,共同参与“最佳老友”有关活动,广交港澳台老友,并以电子邮件、通信、结伴出游等形式,形成了稳固而又独特的“残健友谊”。

3.案例。服务对象小安(化名),性情较为特别,他很关心别人,但别人都不喜欢他的关心,因为他太热情、嗓门大,有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很暴躁、发脾气,虽然他是对自己发脾气,但已经给其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中心保洁服务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投诉。我们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也与家长合作希望可以帮到他,但收效甚微。但当志愿者出现在中心的时候,小安就表现得很好,彬彬有礼,应对自如(也发生过因志愿者疏忽导致他发脾气的情况)。社工分析,小安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注,所以在中心经常表现突出,希望得到大家的注目,但由于把握不好度,情绪控制不得法,所以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中心安排小安参加“最佳老友”活动,为他物色大学生老友志平,并指导志平制定与小安的交友计划。通过半年的尝试,现在这对老友相处融洽,小安的情绪控制得到很大改善,也愿意服从中心导师的指令。而志平也表示,通过与小安的相处,发现智障朋友的很多优点,自己也更有动力去面对社会压力。

(五)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根本上来讲,家长也是中心的服务对象,因为中心的服务对象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孩子产生问题,家长多少有影响因素在里面。同时,中心对智障人士的训练和教育,都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否则会事倍功半。中心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从服务理念到服务程序,再到定期与家长沟通训练情况,双方合作一直愉快。而家长也对中心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愿意把孩子送来中心训练,因为中心主要以保洁为训练手段,是要吃苦的,但家长也认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也认可中心的团体活动模式。其次,表现在中心有需求,家长都支持,例如在写文章时需要素材,家长都愿意提供;需要开家长会,家长再忙也抽时间来参加;孩子需要外出活动,家长从不说“不”,给予中心极大的信任。

三、服务模式的运作成效

(一)得到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残联大力支持

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训练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残联前主席邓朴方亲切接见了智障学员,鼓舞了智障学员的士气;省市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先后到中心调研,并对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服务承接单位对智障学员保洁服务的认可,坚定了辅助就业的信心:中心将保洁服务的收入用于发放辅助就业智障学员的劳动津贴和社保补贴,让智障学员的潜能得到拓展的同时,也使之实现了自我价值。中心学员进行的是“密集型劳动”,普通人一人负责两个楼层的保洁,中心一到两名学员只负责一个楼层,中间还要有个导师在指导,因此,中心是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中心需要得到政府和残联的大力支持,在有限的条件里,为智障人士提供一个接近主流社会的工作机会,作为连接他们与社会的纽带。

(二)服务创新——创建“三个系统”

“三个系统”指的是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和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是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三个系统。

1.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在开班前发挥作用。中心的智障学员,主要来自广州市内5间特殊学校、社区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中心举办训练班之前,会通过互联网、现场推介会、中心开放日等形式进行招募,有意愿的智力残疾人及其监护人可与中心预约评估,评估一般由社工、训练导师和医务专业人员参与。中心现行使用的评估工具为评估套表,包括监护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1》、申请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2》和工作人员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综合评估表》、《申请人基本情况表》、《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评估结果》等5份表格。通过这个评估套表,可以更科学、客观地选择服务使用者,提高服务效率。

2.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提到残疾人康复,多数人能想到的都是身体机能及功能恢复性训练,例如肌肉的锻炼、辅助器械的使用等。智力残疾人比较特别,不是直观的肌体功能障碍,没有直接的康复训练方法。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社会,而工作是人们参与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对于成年的智力残疾人来说,选择职业康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智力残疾人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肢体活动而带动脑神经活动,从而刺激智力发展。中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能力和市场需求,采用保洁职业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训练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3.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个系统是延续,主要应用于公开就业的智障学员以及已转介的智障学员。智障学员成功公开就业,是其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何处理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如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工作挫折等,是智障学员能否在主流社会生存的关键;同样的,转介到其他机构的智障学员也要面对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应变能力正是智力残疾人所非常缺乏的。这就需要有人从中充当协调者、引导者的角色了,训练后续跟踪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该系统主要由社工、心理咨询师和训练导师运作,他们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探访等形式与智障学员及其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智障学员在服务单位的工作情况,指导智障学员处理面临的困扰和问题,较好地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促进他们就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再次退出主流社会的情况。

(三)解决了智力残疾人的安置问题

上文提到,中心作为智障学员与社会的中间层,为他们提供了过渡平台。职业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智力残疾人学习专业技能,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胜任简单的工作岗位;辅助就业让他们有机会“实习”;而训练之余,还辅以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智力残疾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应对职场生活中的种种社交状况。能力好的智力残疾人可以被推荐公开就业,或者是参加辅就业。

中心设计了《学员意见征询表》和《家长意见征询表》,邀请了61名学员(部分学员由于能力问题无法参与调查)及87名家长对本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学员和家长对中心工作的意见,以便中心及时跟进问题,为学员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学员和家长的意见汇总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职业康复训练班的开办,得到智障学员及其家长的普遍好评;训练课程实用度和总体评价分别获得了95.1%和100%受训智障人士的好评,训练安排和服务规划分别获得了家长89.7%和95.4%的好评,68%的家长认为已达到预期目标。鼓励智力残疾人参加训练学到保洁技能,获得训练津贴、补贴,解决了学员部分的日常生活开销,培养了智力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服务创新——试行“三三三”制养老保险计划

智障学员在中心接受职业康复训练服务,不但减轻了家属照顾智障子女的精神负担,而且智障学员本人也得到成长。能力较好的达到辅助就业水平的智障学员,训练所得的津补贴能够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智障学员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是不错的,但是进入中老年、父母不在的时候,谁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这是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都十分关心的。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明确地把它纳入“普惠”政策的范畴,但以现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普惠”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心独创性地提出了“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心鼓励智障学员购买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费用由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共同负担,即智障学员拿出部分训练津贴,负担1/3的费用,家属支持1/3,中心出资补助1/3。通过这个计划,解决了智障学员的养老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并且让智障学员参与到计划中,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据统计,本计划共有21位智障学员受惠。

(五)寓教于乐

中心主要服务内容是职业康复训练和辅助就业,但中心希望服务对象能以正面的态度和状态去面对,“康智乐务”这个名字就体现了一种愿望和态蔓,希望受训者能在训练中得到快乐,在康乐活动中进步。“乐”字主要体现在文体活动和社会交流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服务对象有动力去面对训练生活。

按照正常化理论,中心在对待智障人士的态度上都是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没有刻意去呵护他们,在一些小问题上也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在感觉到我们的平等态度之后,他们不会因为我们让他们承担更多而不快,实际上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氛围。当然,很多准备预防工作都是做在前面的,大方向还是由中心去制定。

作为普通人,他们就有与普通人相同的各种需求,在生活与就业之余,文体活动及外出交流成为中心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智障人士喜闻乐见的。在能力范围内,智障人士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中心根据智障人士的特点,建立起了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长跑队、绘画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电脑学习班、钢琴音律角和合唱团等,还辅以文化进修班,全方位教育。这些文体活动都是以快乐为原则,而且自愿进出,但中心把筛选、练习与表演、外出交流结合起来之后,大家都热情高涨,因为对智障人士来说,就算是在教室讲台上表演都是一种荣耀。7年以来,中心为学员提供文化服务共计5500余人次。

通过这些文化服务活动,智障学员们的生活更有规律了,纪律性大大增强,自理能力、自信心在不自觉中就变了个样,身体也更健康壮实了,有时随口而出的文雅词句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智力上有障碍……这些无法用数据统计,却就是中心一直想做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家长愿意送学员来中心,而学员不论天寒地冻或刮风下雨,大部分都能按时回中心参加训练的真正吸引力,因为他们在这里开心,学到很多待人接物的知识,参加了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同时,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四、遇到的困难及建议

(一)资金不足,中心运作受制约

中心的资金十分有限,并且来源比较单一,导致中心很多设想未能付诸行动,中心的发展处处受到制约:中心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多向外界学习,员工也需要进修提高业务素质,但是中心缺乏交流和培训经费:社会对保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始的工具已不能满足保洁作业的要求,然而中心购买保洁材料的预算有限,保洁效率难以跟上市场;还有提高智障学员训练津贴、为智障学员购买训练期间的意外保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无不关系到中心的发展,无不涉及资金,这些都被搁浅下来。

中心究其根源还是在体制内,与残疾人工疗站、残疾人展能中心类似,其背后是有政府的影子。因此,要在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民非企”的扶持力度,让“民非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二)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中心经费紧张,难以聚集优质人才,更请不起专业督导长期跟进,因此在服务方面根基不够扎实。

(三)就业机会不够

大部分智障人士经过中心训练,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岗位不够,所以他们只能把工作细分,每个人的工作量得不到保证,更多的人只能作为“替补”存在。

(四)加快落实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险的渠道,减轻养老保险负担

目前,中心试行的“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机构部分从中心日常运作经费中支出,给中心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随着保险费用不断刚性增长,要求参保的智障学员越来越多,中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希望政府能够早日落实养老保险补贴到位,减轻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的经济乐力。

五、努力方向

(一)拓宽就业机会

首先,争取承接更多保洁业务,或与现有服务合作单位协商提高服务费用;其次,尝试网站的宣传,方便学员公开就业信息,也使雇主便于了解智障人士;再次,可以考虑开拓其他领域的服务岗位,例如绿化、汽车美容等。

(二)加强中心服务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的,而中心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有两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工,也有高校社工志愿者,但欠缺的是实践经验。中心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三)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参加社会保险以保障基本生活。目前,只有少部分残疾人参加公开就业,得到参与社会保险的机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方面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没能参加公开就业的残疾人却未能享受这样的社会保障,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这些保障的一群。如果政府能够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相信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更大帮助,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处于新生阶段的民非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若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相信能够更大程度地分担社会事务,成为政府的助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庆,曹源。新形势下促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182-183.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力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拆报告[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7-53.

[3]广州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关于公布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通知[Z].2007:8.

[4]宋卓平.广东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A].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

[5]王新宪。蓬勃发展的中国残疾人事业[J].求是,2009,(15):23-25.

康复训练课程范文6

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了以生活化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路。

一、生活化教育特色的提出

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现状,实施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社会共他成员交往、共处,意义更加深远。所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智障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学会生存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的平等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生活化教育”理解

所谓“生活化”:书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基本解决现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智障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校特色定位

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树立自信,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并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方法,训练指导智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

能和必要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之最终能够融入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学校提出了生活化教育,即从智障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化课程体系,以促进智障学生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

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四、具体措施

1.定位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掌握生话中的实用知识。

2.合理确定生活化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中度智障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和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和知识,在知识传授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

导向新知。使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3.课程生活化内容的选择。选择课程内容上着重于智障儿童怎样融人社会,怎样适应社会。以生活适应、生活与品德、劳动与技能、烹饪课,家政课,康复训练课等生活内容较强的课程为主。

4.课程生活化的实施。我们采取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具有浓厚、真实的生活味的教学方法,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体验 。另外,我们还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挖掘自身的生活经验。

5.生活化教育体现融合性,不断促进智障学生学会自主的选择。融合性主要体现三个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我们充分利新校长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校和社会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智障学生教育真正实现生活化、社会化。

6.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交流。利用家访,进行授课辅导,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共同商讨制定家庭辅导计划,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评价目标,组织“开放口”请家长们到校观摩孩子的学习活动。

7.创设生活化教育环境。我校新校建成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空间如教室、楼道、操场等创设生活化校园文化环境。专门布置家政室、烹饪室、劳动技能室、模拟超市等实践活动场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变化赐予我们最好的教育时

机,注重把握时机,带学生去感受自然,认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