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前言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主,培养目标是康复医师?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临床上执行治疗方案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却发展缓慢?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希望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来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医学及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共计26人;另一类是来自西京医院康复科(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实习基地)、陕西康复医院康复科、陕西省兵器工业部521医院康复科等5所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和教授,共计12人?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运动康复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资料等;第二,专家访谈法。与近几年在教育部撰写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的8名专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三,问卷调查法。对多所体育类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毕业考核环节、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期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
8名专家都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加强,应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运用康复知识的能力?截至目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人数达145人,专业师资力量配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实践性教学对运动康复专业至关重要,如何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全国各院校的学缘结构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PT、OT师的职责、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心脏病的康复、膝关节损伤的康复、骨科康复新技术新理论等是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对就业趋向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应用性专业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科目(核心课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每部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物理疗法技术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几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训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实习长达半年,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见表2)?
在对比开设康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结合西安体育学院开办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团体,拟定了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时的分配比例等?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强调了限选课和专选课的教学,分别以50%和15%的比例进行合理设置,并增加了临床医疗和基础医疗的课时。同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1:1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其中适当增加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此外,实习基地均为市级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室,同时编制了完整规范的教学实习指导大纲,并配以系统的考核方案?从2012届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来看,预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调整与改革?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正确制订评价体系与标准;第三,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重视实训操作?
4. 结论
(1)在对多所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由于西安体育学院地处西北,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就业范围就是在西北五省各级医院的康复科。
(2)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虽然教育部在编写专业大纲时已经划定一定的核心课程范围,但应根据各院校特色保留基础内容,凸显特色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就是西安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特色?
(3)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培养方案的毕业考核要求中应将毕业论文改为围绕医院大病历的毕业设计?
(4)结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10周实习时间增加至24周?
参考文献:
[1] 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103-105页。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http://,2008?
[3] 喻洪流、胡秀枋、沈力行、钱省三:《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教育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44期,第182-184页。
[4]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4期,第71-73页。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1-5页。
[6]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卷第1期,第96-98页。
[7] 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卷第3期,第95-97页。
[8] 戴红、卓大宏、卫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2期,第739-742页。
[9] 陈卓颐、罗治安:《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83-85页。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通过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培养要求和主要课程现状分析表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局多;就业去向多元化;培养要求定位保守;针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培养方案实施不深入。
关键词 综合类院校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是具有特色的控制类专业。目前,全国共有84所高校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其中14所为体育类院校,34所为师范类院校,36所为综合类院校。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从1957年由北京体育学院一所体育类院校负责招生,发展至今已经有三大类别院校共同招生,并且单纯从招生院校数量上看,综合类院校已经成为主力军,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教育部编辑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指导性要求。因此,对我国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对于运动训练专业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36所综合类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检索和通讯联络的方式来收集36所综合类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
2.访谈法。采用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有关院校的专家、教师进行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访谈。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件 SPSS 17.0对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类是培养专门人才,占调查总数的22.2%;二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占调查总数的25%(一、二类以下统称专业人才);三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16.7%;四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36.1%。由此可见,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已经出现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的新格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最早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提法更多的过渡到培养“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分析表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其目的是与各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便于利用学校的综合优势提高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取向现状分析
就业取向多元化。在调查的36所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中,培养“专业人才”以运动队的教练员“专业岗位”为首要就业取向,培养“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院校向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群众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公安部队等工作岗位的实现多元就业取向。
(三)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现状分析
在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的定位上,主要以培养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科研的各种能力为主,部分院校提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少数院校提出培养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康复保健指导能力。调查表明,大部分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都在完成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的基本培养要求之外,增加了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现状分析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全部开设了专项理论与实践、系列术科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部分院校将体育科研方法(开课率91.7%)、运动选材学(开课率83.3%)、运动训练管理学(开课率72.2%)、体育保健学和体育管理学(开课率63.9%)、运动竞赛学(开课率61.1%)、教育学和体能训练学(开课率55.5%)列入了主要课程。可见,大多数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主要课程还是以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为主;部分院校将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测量与评价、运动康复、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统计学、运动医学等列入主要课程的;只有极少数院校分别将当代教育学、群众体育学、运动伤病防治、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竞技教育学、医务监督等课程列入到主要课程之中。总之,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的开发力度还显薄弱,符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并没有在培养方案中广泛实施。
四、结论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还是以体育相关性较强工作岗位为主,相比之下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的就业去向可实现多元。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的定位,主要以培养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科研的各种能力为主,部分院校提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少数院校提出培养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康复保健指导能力。大多数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主要课程以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为主,符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并没有在培养方案中广泛实施。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B130206)。
参考文献:
[1] 周屹嵩.我国高校本科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研究[J].科技资讯.2013(36):162-163.
[2] 熊熠,王翔.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19-20.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高等教育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创新育人方式作为突破口,把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基本保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发展康复教育,培养符合康复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康复人才培养结构。康复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领域,也是一个新兴的综合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跨部门协作的领域。国家从公共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与服务、残疾人事业等不同角度,提供了促进康复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纲要的实施以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康复人才的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
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要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康复教育的发展属于创新型、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围,需要鼓励和支持。
目前中国的康复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也显现出许多与现代康复服务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一是传统康复教育主要是医学院校办的以医疗和康复治疗为主的康复教育,并没有完全覆盖康复所有领域;二是康复教育层次不完善,各层次间没有能够很好衔接;三是整个康复教育的规模仍然不适应康复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中国的康复治疗人才以及其他康复人才占人口的比率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康复服务业的发展;四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完备的系统。事实上,我国许多与康复相关的医学技术专业岗位已经存在,但却因缺乏相应的教育,很多领域的工作尚未开展,或由医生、护士或其他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转行从业。如目前在大型医院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绝大多数是护士转行而来,从事听力与言语康复的则是耳鼻咽喉科医生,而在中小型医院这些工作均未开展。社会上从事眼视光、康复治疗工作的从业人员,相当部分未经过专业训练。这些专业的教育培训尚未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或举办的院校极少。当前我国医学技术从业人员和康复专业人才师资队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卫生人力市场需求,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发达国家医学高等教育已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医学技术人才齐头并进的格局,这是其临床、科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成功经验。我国应建立具有高水平的康复学科领域,组建涵盖康复科学各领域高科研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尽快提升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使各层次、各类型康复专业人才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现阶段,一方面要优化完善现有的康复教育,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系统与方法等方面,都应该学习应用国际社会现代康复发展的最新理念、方法与技术,提升高等康复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创办新型的康复大学,整合相关资源,构建中国完善的康复教育体系。
康复教育的发展还要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与完善康复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不同区域康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健康中国”发展纲要与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康复教育合理布局与协同发展。
康复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要优化康复教育体系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康复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以及康复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要对现有康复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提升性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为加强康复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国家化水平,我国需要构建综合性康复大学,涵盖康复专业的各个领域以及康复服务的各个专业。综合性康复大学应包含完整的国际化、标准化的康复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性康复大学的建立还可以带动其他康复培训机构的完善和康复人才培养国际化、标准化建设。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9-02
全科医生行使的医学行为称为全科医疗,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规定[1]:全科医疗是一种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医学行为,以家庭作为医学实施的范畴和对象,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疾病来分类。全科医生是指在社区、诊所、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承担对病人病情和诊疗作出初步决定的责任,并在适当时请专科医师会诊。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全科医疗服务被确定为改革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教育部2010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将给予我校100名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指标,我校根据本省的农村卫生工作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如何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认真开展调研,明确培养要求
以我校2010年8月招收的100名五年制本科免费医学生为分析对象,考生分别与我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六年。在学期间新生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录取专业为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生源范围面向南宁、柳州、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北海等七个地级市,涉及40个区县。农村生源占82%。招生录取执行广西二本控制线。从招生录取情况看来,我校生源足,计划招生100名,实际报名考生近800人,一次性完成录取计划。总体生源质量好,录取平均分为503分,超出二本控制线70分。对于这100名国家订单定向农村医学生的培养如何进行地位,我们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以研究成果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其培养规格从全科医学的能力分析入手,分析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并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全科医生的方法能力包括学习方法能力、工作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它决定将来是否能成为优秀全科医生的能力。定向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应满足定向农村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所以应当采取校市合作强化实践的模式。全科医生的社会能力有其特殊性,社会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一要适应全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二要适应基层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是对常见病地方病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疑难重症能判断并及时处理,承担基层主要的预防保健任务,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教育工作,从业能力与他们定向农村关系甚大,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应当学习民族医药技能。
二、坚持办学特色,建立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定位为能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适应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积极推进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西方国家,社区医疗机构承担了约80%以上的门诊服务及大量的预防保健工作[2]。中国现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偏低,真正能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师很少,而美国的全科医师占医师数的34%,英国、加拿大的全科医师达到50%[3]。目前中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滞后,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广西医科大学地处省府广西南宁,是广西医学教学的最高学府,长期以来为本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积极地贡献,培养了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多数人在省内各专业学术上发挥领军作用,为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我校发扬“造就本省人才,为本身之用”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
三、更新教学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案
1981年Clarke等[4]认为全科医生毕业时应做到:(1)对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始终如一的和理智的态度;(2)应意识到个人和社区健康的重大变化,可能会取决于人的行为改变;(3)对全科医生这个角色应持正确的态度,并具备成为合格医生的必要能力和信心。国外的全科医生培养一般需要六七年时间,如美国,就包括四年的本科教育和四年的医学培训。中国当前基层农村医学人才匮乏,需要一批全科医生尽快进入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服务,以利于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国外的培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目前国家订单免费定向医学生学制五年,五年内如何能培养出初级的准全科医生,我们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生的工作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教学设计,以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为综合素质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临床课程模块、预防保健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加强动手能力,采取3.5+1.5模式进行,前三年半为理论学习,后一年半为实习期,真正达到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学实用专门人才的目标。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基础上,申请增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成功申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本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拟通过3~5年的努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一是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用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二级)证。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
四是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中医一个实训室和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现与襄阳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有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是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打算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主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4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康复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康复治疗 国际接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1-01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要在现有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中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
1.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基本概况
我校的成立时间不长,是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特别是康复专业由07年才开始建立,学生虽然都为高职生,但部分学生起点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康复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不能一味的学习其他重点院校的教育模式,应根据自己院校的实情来制定较强、较好的教学大纲。
2.建立良好的康复专业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 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是行使每个教学环节和内容的依据。许多学校在原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办康复医学教育,有的把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再加上一些康复知识,就称之为康复教育。
2.2康复治疗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对象不同:临床医学处理的对象是疾病,康复医学处理的对象是残疾; 重点不同:临床医学注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医学着重于功能的评定和恢复,以及残疾的预防;
目的不同:临床医学的目标是治愈疾病,康复医学的目标是使其尚存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及设法代偿那些已无法恢复的功能,使其达到生活尽可能自理,重返社会;
手段不同:临床医学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的方法,康复医学主要应用训练、教育等手段。
医生的能力要求不同:临床医生只要求掌握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就可以了,但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求是一名康复医生,还要是一名心理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2.3制定合理完善的教育教学计划
该专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此专业需要有扎实、牢固又要系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均是为学好康复治疗技术打基础,在开展教学计划时,第一年应让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基础知识,比如解剖学,生理病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内外妇儿、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课程,第二年在掌握临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康复专业课程,比如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包括运动疗法学、物理疗法学、作业疗法学)、社区疗法学、言语疗法学,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康复心理学,艺术学(包括音乐、书画、制作)、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等学科让我们的康复专业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康复人才去适应广大的康复市场的需要,密切的与国际康复市场接轨。
3.如何实现完整的教育教学计划
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康复专业的性质、地位、教学内容后,我们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完整的实现它?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或是照搬其他院校的教育模式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康复专业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应用性人才,它必须是要建立在实际的运用中的,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康复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康复临床教学基地应有比较健全的康复科室(如PT科、OT科等),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病员和病种,还应具备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见习场地,如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室、示教室等。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我校的康复学科专业教师大多数为临床专业的教师,虽然教师们基本上都为本科毕业,有部分老师还从教多年,但因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学科,自身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还不太完善,所以要想发展康复专业,必须要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水平,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这样才在未来的时间里培养出品德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学有专长、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康复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均不太健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培养大量品学兼优的康复医学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造福于社会。为此,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