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资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资源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1

关键字: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原则,依据

仅有近20年历史的电子信息资源已对图书馆的工作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电子信息资源的产销两旺,电子信息资源在馆藏发展中已经逐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馆藏体系结构。采购电子信息资源,建立包括电子馆藏在内的完善的馆藏体系,是信息时代图书馆馆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需遵循的原则

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原则与馆藏建设的学科范畴、读者对象不可分割,要坚持把为用户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重视信息反馈作为采购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全校师生提供访问全球化信息资源的路径。为避免盲目性造成的馆内财力、人力的浪费,应该遵循系统性、经济性等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作为记载和传播知识信息载体的电子出版物,虽然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交叉重复,但从整体内容上看,都是系统连贯的,形成了一个承前启后、上下联系、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知识整体。人类知识的系统性、发展性及电子出版物的系统连贯性要求采购人员必须系统地、及时不断地从众多的电子出版物中精心选择适合电子馆藏体系结构的资源。在建设电子信息资源馆藏时,必须保证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发挥其优点,使自身资源结构合理、稳定有序。

2.经济性原则

指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投入最少、产出最大,即馆藏电子资源体系功能最强、利用率最大的目的。图书馆信息资,建设由重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展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高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经济性原则要求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好经费分配的使用计划,做好己订购资源的价格及涨幅统计分析。第二,及时了解资源使用情况,要重点保证重要的、使用量大的权威性资源。第三,在网络环境及馆际分工协调、共享条件下,充分估量由此产生的经济意义,据此适当调整采购方针。

二、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依据

电子信息资源采购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特点、读者需求、资源内容和价值等选择订购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进行资源选择就必须有确定的标准,为此须有系统化的评价指标。评估的主要项目包括如下:

1.电子信息资源的内容

电子信息资源的收录内容是和用户的需要直接相关的。在购买某一种电子信息资源之前,要对其收录内容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内容总的要求就是在满足用户需要前提下的全、广、新,包括:电子信息资源覆盖的学科范围、数据源及收录量、收录的文献类型(题录型、文摘型和全文型,以及全文型资源所占比例)、记录总数、时间跨度、地域范围、语种、更新频率等

2.检索系统及功能

经过几年的发展,数据库开始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同一检索系统上集成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同一内容的数据库又可以利用多个检索系统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数据库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检索系统的选择。因为系统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使用。有时,同一种资源会有不同的检索系统,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对系统进行评估。

作者单位: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湖滨,张军.图书馆共享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01,(9):60-61.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集成管理;电子信息;实践

现今可以说电子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在该种背景下图书馆同样涌现出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方面的资源,而对于这些资源的良好管理则成为了社会大众以及众多图书馆关注的焦点。

一、初探关于电子信息资源方面的集成管理研究现状

通常来讲集成管理又被称作是综合管理以及整合管理,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系统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将系统功能给与提高的方法。在相应的信息技术范畴内集成管理则是指利用对系统元素以及相关要素给与整合进而实现最优系统状态的一种管理方式。而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相关研究则是利用集成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思想将集成管理方面的应用与理论研究给与实际开展,进而为集成的实践管理奠定基础。

从全世界研究范围来讲集成管理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伦特先生于1970年实际引入到资源信息管理范围中。伦特先生认为,“资源信息本质上属于集成概念范畴,其是将不同信息领域以及技术融为一体的一种管理方式,而这些信息领域以及技术主要是包含了信息记录以及通讯网络和相应的数据自动化处理等等。”可以说伦特先生对于集成管理的研究认识是整个集成管理方面研究的思想代表也是核心观念。此后在1988年研究学者克诺斯提出了关于资源信息方面的一种集成管理研究模型。该研究模型将当时公共机构中相关资源信息功能如电子通讯功能以及记录功能和相应的数据处理功能等等统一命名是“信息化孤岛”,而该种思想观念也是集成管理的早期雏形。而到了2000年以后,众多的研究学者则将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从整合角度以及组合角度和相应的汇合角度给与了实际研究,部分研究学者还提出了将全文检索以及建立数据库实际添加在集成管理中。到了2008年之后集成管理开始走进图书馆应用范畴中,尤其是对于高校而言,建立关于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则成为了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探析图书馆电子信息集成管理实践进展

(一)国外实践状况

国外在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化实践管理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当时主要是由美国的重要国防部门进行了首次实践,通过将集成管理应用于军队图书馆中进而实现军队相关资料数据的集成化统一管理,加强了军队数据的有效利用以及良好存储。之后到了2000年美国的CLC组织发起因特网计划,并将该计划应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中,该计划主要是依托于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实现了传统书目的电子信息转化,方便了各种书目的检索,这对于图书馆的实际管理意义重大。而由此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实际在图书馆中开始应用实践起来。著名的斯坦福以及普林斯顿和相应的哈佛等等名校也均将关系电子资源信息方面的集成管理添加在图书馆实际管理工作中。

(二)国内实践状况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3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整合 必要性 对策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里明确指出:“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与学工具等多种类型。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应用与整合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近年来,电子信息资源可谓是异军突起,随着各学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尤其对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实现资源共享的指导作用不可小觑。时下市场尚未规范化、电子产品花样繁多,品种与日俱增、竞争异常激烈、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何选择和整合适合学校使用的电子资源,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已经成为诸多学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网络信息资源的客观现状

学校图书馆,是以有效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管理、传播和开发利用来满足读者需要,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构。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和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使学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单一的传统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馆藏受到严重冲击,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构成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正在成为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电子文献、网络信息网资源和传统文献的并存与发展,是未来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但又面临许多问题:

(1)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电子文献信息建立不统一,电子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检索等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因而,导致各学校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力,网络化水平低下。

(2)各学校图书馆使用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版本和性能的不同,各种软件具备的功能,以及对于软件管理和应用的程度不同,因此,使得各学校间横向联系、馆际协作、资源共享,造成了许多工作无法开展。

(3)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是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必需的要素。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网络数据库等软件的购买、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各种系统的更新和维护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4)各学校图书馆对电子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引、文献著录等工作标准不统一,以及建立数据库标准化程度不同。对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的性能不同。因此,直接影响了各学校间检索和获取信息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二、电子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教改,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正进入实质性阶段。课程改革的特征:实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灵活、合理性与统一、创新性相结合;更新教学内容与调整课时比例相结合的新课程标准。鉴此,处于学校信息化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的图书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文献资源的潜能,承担起两个“中心”的职责,成为学校教学和学习资源的提供中心和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中心。特别是在建设、整合文献资料即电子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既要考虑资源丰富实用、结构设计合理。又要考虑突出内容的专业性、及时性以及学校使用的实用性。因此建立文摘、索引数据库、期刊数据库、图书资源数据库、电子信息数据库等,使这些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图书馆的优势,尤其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各校之间,才能使馆际协作进展、资源共享展开、网络组建真正落到了实处。

信息资源的无序性与无规则性,一方面便于用户利用,可扩大用户获取信息的视野。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存在着无序性,而且动态性越来越强,使得用户利用起来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而实现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尤为必要。

三、电子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与对策

在快速多变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图书馆已不再是低层次的接受传统服务模式,而是由被动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变为主动地、多层次地选择服务内容和方式。他们希望的是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由于电子信息资源可通过电脑技术和网络传递,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网络存取获得的,只要信息存取方便,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信息存放位置,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那无疑是给图书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和作用。在各个学校通过引进、自建手段加强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将这些资源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有序整合。具体实施方法:

1.建设科学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构建一个实用、合理的网络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购买并整合各类数据库资源

购买一些适应教育教学的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等,整合分散在不同数据库间的具有某种关联的电子信息资源,使之有序化,相互链接,实现跨库检索,提供更集中、更便捷地电子信息资源。

(2)组织网上资源,建立在线图书馆等信息库

学校图书馆应当重视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的信息资源,如文本、超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载体的信息,按学科或专业进行分类标引,建立相关的链接,构建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开设在线阅读等栏目,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3)加快馆藏数字化,自建各类特色数据库

馆藏书目数字化,尽可能使用联机编目,参加区域性、行业性系统的书目建设,实行联机公共查询目录(OPAC)检索。

2.把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加以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求,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资源实现无缝链接,使读者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正面临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

整合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每一所中小学校都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对已有的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同时对分散在不同数据库中电子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资源的数据进行科学地整合,按照资源建设标准进行分类、编目并纳入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低效率、重复性的劳动,要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鼓励广大师生通过对各种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从而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例如:我校图书馆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馆与各教研组教师合作,按知识层次及心理特点分科进行信息采集加工,把采集到的信息按学科放到指定位置上,由于一线教师非常忙,有些教师没有时间查找信息,我馆根据老师这一特点,结合各学科教材,帮助一线老师对网络信息的资源进行选择,把利用率高、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品位高的资料进行下载,再利用分类知识对网络上大量无序、混乱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筛选、加工、组织,把纷繁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有序的资料。同时,我们还为一线教师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免费的相关网站,并把这些网站放在校园网上,共教师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将电子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能够被分享、重复使用和分析,能够被改装、拷贝以及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网络空间也可以为用户提供集合的、筛选的、选择性的多种服务,这些都为人类从整体上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可行的工具。但再好的科学技术假如失去科学合理的管理为支撑,也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中,笔者建议采用系统资源共享的管理方法。

系统共享管理方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馆的现有人才和软硬件的作用,从总体上提高各馆系统维护、运行、更新成本,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系统和网络平台。系统资源共享的管理方法更有利于协调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开发,学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信息资源库,但构建和维护与教材配套的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单单依靠图书馆本身的力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效益。学校在构建校本电子课程资源库时,发动每个学科教师参与,并把它视为已任,学校给教师提供一个可动态补充的数据库平台,教师随时可把开发好的课程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上,使得教同样学科的教师在同一阶段不用重复采集相同的教学辅助材料,做到了资源共享,这样即可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大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能。通过校园网这一服务平台利用,不但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共享,还推动了教师间的协同教学。

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存为主要形式,构建中小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加强各校间的横向联系、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通互利,统一采编、联机编目、达到统一行动、统一目标。例如:区、市的重点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再逐步发展到面向全国,也许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适合许多学校,这样就达到了共同分享、重复使用和分析,再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大大节省了时间,真正达到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目的。

四、结束语

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以人为本,以学为基。把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各个零散的、大量的、来源不同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系统工程的理论下,通过信息整理、信息分类、信息重组、信息集成等,在打破传统的模式下完成对各个成员馆信息透明无缝缝合。这是对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满足了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强烈需求,将最大限度的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也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

1发展概况及技术原理

信息化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依据、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资源在医院管理方面,亦已成为了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推进医院管理分工深化和结构调整。之前临汾市人民医院与一二线城市同级医院之间数字鸿沟呈现日益扩大趋势,自从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实施电子信息工程,5年来该院步步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本课题就主要阐述该院在原有的HIS系统基础上,整合PACS、LIS等系统,在管理领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的方法。

2课题主要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2.1.1实现目的

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的目的就是整合医院数据,搭建质量、效率、效益综合数据管理模型,建立各类应用主题,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医院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精细化的分析体系,实现医院数据的规范化持久化管理。

2.1.2技术原理

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挖掘、比对、预测与展示[2]。

2.1.3实现方法

(1)以原数据为基础,对医院HIS、PACS、LIS、病案、财务、人力资源等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2)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技术上,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上,遵循卫生部门制订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应用需求,建立各类应用主题,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精细化的统计内容。(3)以病案首页为基础数据,融合门急诊、观察室、病区、医技、手术、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建立以ICD—10、CM—3、肿瘤码等为诊断标准的基础统计数据库。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2.2.1实现目的及方法

以医疗数据统计构建的医疗数据平台为基础,利用BI平台工具,对数据仓库经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分析,智能完成医院运营数据监测指标统计分析,以医院数据的前端集成展现,为医院管理部门的提供快捷、实用的数据分析可视化图表,归纳出业务活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趋势,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

2.2.2发展利用

利用管理决策平台的数据,逐步实现医院管理精细化;利用平台基础数据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并分地区、分季节统计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资源倾斜;同时利用系统产出法定医院管理数据上报卫生行政部门,以此帮助医院减轻数据生成、管理、报送等压力,同时避免不同部门因不同口径统计出数据,出现相互扯皮的事件发生。

2.3智能化绩效考核

2.3.1实现目的

将医院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组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日常基础数据维护,核算单元逐步从病区过度到小组,最终实现按最小核算单元(人)、最短数据期间(日)、最小收支项目(收入到HIS字典细目,支出到最小发生细目)采集原始数据,并实现月末绩效工资智能生成。

2.3.2实现方法

(1)通过医院各类成本的分级分摊,核算所有最小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系统以最小核算单元的全成本数据为基础,以医院出院病历及费用信息为依据,核算到投资项目和单个病种,按照医院发展规划,分阶段推进成本管理。(2)为确保源头数据的会计凭证属性,采用过程授权的控制机制,设计了按管理范围查询报告的授权机制系统,从院长、副院长、全院、科室、个人等不同角度提供总量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并以生动形象的图表同步显示。

3电子信息化管理后的优势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财、物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问题

(1)超过40岁的职工对信息化的理解明显滞后,有待反复培训。(2)由于地缘因素,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不足,需要与第三方公司合作,需引起领导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视。(3)信息化的基础是基础数据的维护,部分临床大夫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基础数据的填写不认真,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以控制。

作者:景国英 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5

关键词:财务电子信息 失控原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79-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它能给操作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尤其在财务领域这种状况就更为严重。

一、财务电子信息失控现象及原因

财务电子信息化是指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先进的财务信息化设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药品、门急诊挂号、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病人入出转、住院收费、物资、设备、财务会计和经济核算管理等。

1.门急诊收费失控。一是医院所使用的收费系统软件设计不完善。医院的收费人员每日下班前要结账交款,而交款的依据是收费日结表,此表要收费人员每日工作结束后,按规定的步骤――生成、结账、打印来完成,不允许报表生成后到结账前再有费用发生,如果有费用发生的话,这部分费用就无法反应到日结表中,而是在每日的明细表中才有反应,但明细表又不作为交款的依据。二是审核制度不完善。如果医院出纳人员在收取门诊收费人员交款时,不只以日结表为依据,而是将电脑里的明细表与日结表同时进行核对,就不会有门诊收费人员的贪污行为发生了。

2.住院退费失控。一是授权制度不完善。住院处一般工作人员不应有此权利。如果有,也应该通过层层授权来完成。比如财务负责人授权于住院处负责人,住院处负责人再授权于住院处工作人员,这样犯错误的机率就很小。二是审计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月抽查病人退费明细,与病例进行核对,查看退费的真实性。

3.药房药品管理失控。住院病人使用药品随意更换,住院病人明细表中所列药品,已不是病人住院时真正使用的药品,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参加各种医疗保险的病人身上。通过药品更换,将医保病人不可报销的药品(一般是丙类药品)更换成可报销的药品(一般是甲类药品),套取国家医保资金,使社会医保基金入不敷出,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参与者一般是药房财务人员、病区医务人员、患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不完善。二是不相容职务没有相互分离,进药、发药、退药、药品盘亏盘盈由同一人完成,没有互相牵制分工。

4.财务报表数据失控。财务报表要真实的反映一个医院整体经济运行情况,但经过调整后的财务报表其真实性已不存在,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通过这样的报表得到的数据已带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其原因一是财务软件设计有缺陷,生成报表的模版可随意改动。二是外部审计人员审计水平、审计方法有限,对此类错误行为无法发现,就很难查处。

二、财务电子信息失控的预防措施

1.门急诊收费失控预防。一是完善收费系统软件。购买软件前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进行小范围的试验,从源头上尽量做到完善。二是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方式统计数据。通过HIS系统收费,不同于手工收费,直观性较差。怎样才能确保收费人员将全部收入上交医院呢?并不是选择了自认为比较完善的收费软件就保了险,还不能忽视制度管理。有些问题是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还没有发现的,而最先发现问题却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收费人员。因此采取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取得数据,生成可以互相印证的几张报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2.住院退费失控预防。主要方法应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这是确保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有效实施之一。应用专门的授权模块,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从而加强制约和监督。

3.药房药品管理失控预防。造成药房药品管理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病人通过换药可以达到既使用了医保目录以外的药品(通常是进口药品、价格高昂的药品、保健药品),又不影响自己的报销比例;对于病区通过换药可以留住病人,病人多住一些时间病区就可以多获得一些收入,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但吃亏的是医院和国家。对于这种情况的控制一是应加强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要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医院的形象和国家的利益。二是完善授权管理制度,涉及退药的请示必须由病区主任和药房主任双重审批。三是加大内审力度,选派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4.财务报表数据失控预防。财务报表数据模版改动的问题关键也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授权控制。财务软件使用初始就涉及到授权和分工的问题,财务科长可以作为电算主管,对财务软件有使用修改模板权。但在分工时必须遵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制作凭单和账目的人就不应有修改模版的权利,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

医疗单位要想保证财务电子信息真实、准确、安全、完整,每一项控制措施都不是孤立的。每所医院财务电子信息运行既有共性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科学的会计乃至管理信息系统或体系,也使得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并且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良性运行。

电子信息资源范文6

针对本研究的特定需要。我们采用这一定义。在电子商务领域,客户对电子渠道的信任与使用意向正相关(KimandPrabhakar,2004)。而在电子政务领域,这一结论可以引申为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直接影响其使用意向(ColescaandDobrica,2008)。而公众对技术和对政府的信任是影响公众查询信息和共享个人信息等行为意向的决定因素(Thompson,2008)。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赢得公众信任,公众就会愿意采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从而导致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为。据此我们提出:H1: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

1技术接收模型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技术接受模型(TAM)是在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FishbeinandI.Ajzen,1975)和计划行为理论(ThoeryofPlannedBehavior)(Ajzen,1991)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理理论,人会理性规范他们的态度,而且主观标准能影响行为意向,这一理论用来解释用户采纳信息技术非常合适。计划行为理论拓展了理理论,认为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行为控制。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行为意向和实际使用具有高度相关性。此外,由于个体差异对成功实施新的信息技术有很重要的影响(Zmud,1979)。因此,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对使用者内部的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s)与意图(intention)的影响,以及这些内容因素进一步影响用户采纳信息技术的情形。Davis将各种外部变量分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变量,研究其对用户采用技术的影响,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Davis,1989)。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拟采用的信息技术能帮助使用者完成任务。感知易用性是指很容易获取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目前,很多项研究都引用了这一观点,并支持证明了TAM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即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用户采纳技术行为有正向影响。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获取的感知易用性是指,电子政务有助于公众通过比传统模式更为简单便捷的程序、较低的成本获得政府信息资源。感知有用性则标明,电子政务可以使公众足不出户了解政府动态,获得真实、有效、准确且内容丰富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H2: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H3:感知易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纳意向。H4: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H5:感知易用性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

2政府信任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政府信任是指公众相信政府机构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服务。Genfen等认为对提供服务机构的信任对采纳新技术有显著影响(Genfen,2003)。政府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供的实体,因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将对其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显著影响。有研究标明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主要涉及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ability)和坦诚(integrity)两个方面(Tan、BenbasatandCenfetelli,2008)。对政府能力的信任是指公众只有相信政府机构具有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去保障其网站稳定和安全的运行,才会对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产生信任。另一方面,政府及时、坦诚、无隐瞒公开政府信息将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而拖延、隐瞒或以保密为由拒不公开信息的行为将降低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所以,我们得出假设:H6:政府信任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在电子商务信任形成过程中,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提供者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感知电子商务有用性和感知电子商务易用性。同样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对其感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产生影响,据此我们得出:H7:政府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H8:政府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易用性。

3制度信任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制度信任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Trust),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因为存在抑制被信任者伤害他人的规则和条例,所以信任者愿意信任他人(Zucker,1986)。McKnght等在Zuker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信任的两个维度,情境规范和结构保证(McKnght,1998)。其中,情景规范是指通过行为过程中所体现的习惯和规则来判断该行为是否能够成功。在公众获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时,如果公众被要求通过额外的、不熟悉的程序获得政府信息资源会降低公众的信任。所谓结构保证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否存在法律规范、担保或者管制将影响人们对行为成功与否的判断(McKnightandChervany,2001)。公众获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时,结构保证是公众相信有法律保障其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权利,以合理的成本可以获得政府信息资源,并相信该信息资源真实、有效。因此我们认为:H9:制度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信任。H10:制度信任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此外,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按照顾客过去的购买习惯来设计购买规则,符合用户预期的购买模式,不仅能够使用户产生信任,而且能积极影响用户对电子商务的感知易用性。同样的,以政府公众熟知的、符合预期的程序提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也将积极影响用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与易用性。故我们得出:H11:制度信任将积极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

4信任倾向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

由于信任者自身的差异,信任也涉及到了信任者的心理因素,即信任倾向(DispositiontoTrust)。信任倾向反映出个体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是一个人所表现的愿意依赖他人的一致性趋势,这个趋势不因环境和被信任对象变化而变化。信任倾向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一是人性信仰(FaithinHumanity),指一个人假定其他人通常都是正直的、可靠的;二是信任姿态(TrustingStance),指一个人不管其他人的属性如何,都愿意相信和他的交互过程是好意的、可靠的,且会取得希望的结果(McKnightandChervany,2001)。由此可见,在这种程度上,信任是个人心理特性的结果,超越了政府机构的控制。个人的信任倾向将影响其对政府和制度的信任,由此我们得出假设:H12: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H13: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制度的信任。此外,McKnight等也认为信任倾向对初期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McKnightandChervany,2001)。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子政务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公众刚刚开始熟悉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所以在此过程中,个人信任倾向也可能影响其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由此我们得出假设:H14:信任倾向将积极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基于以上的理论假设,我们认为,信任对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正向影响。而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纳的信任影响因素可分为5种,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政府信任、制度信任及信任倾向。

二、研究方法

1变量定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问题,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则是模型中所有变量的测度项量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参考已有文献改编而来。然后,在咨询电子政务和政府机构有关专家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对初步设计的问卷测量指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表1给出每个变量的文献来源和测度项。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精确和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上述变量测量采用了Likert7点量表的形式,依照完全不同意,不同意,略微不同意,不能确定,略微同意,同意,完全同意依次递增的形式,分别给予1,2,3,4,5,6,7的得分。

2数据采集及信度、效度检验

本调查借助国内某著名调研平台,在网上发放问卷,并对所有回答者进行仔细甄别,选取了具有3年以上网龄的对象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回收182份有效问卷,有效反馈率为61.0%。研究中样本由100名男性(54.9%)和82名女性(45.1%)组成,年龄层次以25-35岁为主体,共占样本总体的63.0%,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样本总体的57.7%。另外有访问政府网站经验的146人,占80.2%,无访问经验者为36人,占19.8%。本文采用的是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对测量模型进行测度项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内部一致系数(Cronbachα值)用来测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一般来说,Cronbachα值大于0.7,可以认为数据可靠性比较高。本研究中,所有因子的值和复合信度都高于0.7,表明测度项具有很好的信度。此外,所有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在0.5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都高于0.5,也说明测度项均拥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3结构模型检验

首先要检查模型与数据是否拟合,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可以用拟合指数表示。表3列出了相对重要的拟合指标及其推荐值。大部分拟合指标值都位于推荐值范围内,可见理论模型与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

4检验假设

从模型检验结果看,H5、H10和H14没有通过检验,其它假设都获得支持。模型说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信任对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积极影响。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因素包括三方面:政府信任、制度信任和信任倾向。其中政府信任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影响效应最大为0.51,其次是制度信任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的影响效应为0.35。而信任倾向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没有直接影响,其全部效应为0.352(0.45×0.51+0.35×0.35),属于间接影响,即通过政府信任和制度信任发挥间接作用。另一方面,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公众采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有积极影响,者再次证实了TAM模型的正确性。感知有用性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影响效应较大为0.61,但是感知易用性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信任没有影响。由于本文的样本年龄大部分在25岁到35岁之间,且有3年以上的网龄,不会在感知易用性上存在问题。因此,感知易用性不对电子政务信息信任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