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多元文化;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国家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传统音乐 校本教材 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25]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音乐教学成为高中教学中的必备课程之一。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这表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以欣赏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推动素质教育中起到的重要性和重要程度一直是广大教学人员思考和研讨的内容。本文就高中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对从事高中音乐教学的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1.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选取的音乐作品脱离实际,音乐课程并没有列于升学考试的必要课程,学生没有外界压力,其学习动力来源于对音乐的兴趣,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方法单一,过分知识化、理性化,不能体现音乐的艺术特点,只重视结果,不重视效果,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一致,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其过程的评价,把笔试测验作为唯一的教学评价方法。我国长期应试教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1.2 音乐教学资源的现状
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为了其他升学考试的课程学习,随意减少《新课标》要求的法定音乐课程的课时,师资短缺,教学设备不足,严重影响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2.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2.1 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2.2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3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
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那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去,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
2.4 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
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信息即是生活线。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3]
在教育由应试向素质转型的大背景下,转变部分领导的思想认识,充分重视音乐教育,还音乐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发挥音乐教育在整体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其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抛弃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单纯的“听”,而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利用多通道的教学手段,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音乐教学设备的改善和更新,逐步充实和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向标准化、现代化的学校迈进;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积极为中学广大师生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师生参与的诸如声乐、器乐、合唱、音乐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比赛、竞赛,以此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渠敬泉.高中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1,26(2):116—118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4
1、教育环境所需
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而音乐创作是通过对音乐创作规律和技巧的学习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以音乐味手段与听众交流,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是广阔的教育情境。作为人,首先要热爱生活,才会快乐成长,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是大的教育观。生活需要创造性,音乐也需要创造性,把两者结合,音乐的创作取材于生活,创作的成品表现生活、运用于生活,这是大教育观的体现。
2、 课程设置要求所需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音乐创作模块设置的相关问题,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课程所赋予我们的首要责任。“为全体学生提供基本的音乐文化素养,精选音乐学科最具本质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体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反映本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为课程设置依据而开设的高中音乐创作模块,对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园地,是使其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动力支撑。对教师来说,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音乐教学新领域。
3、学生自我发展所需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身心渐趋成熟,对各方面的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迫切的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褒扬,因此在行为上标新立异,极尽张扬。而这种心理特征,正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可以将生活的点滴通过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创作的课堂中尽情的发挥;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将创作课延伸到课外学生的生活中,让生活与课堂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我们便无法实现教育的信仰。作为高中生,独立意识很强,有了很强的“成人感”,很多事情需要自己选择和尝试,他们情感上的体验变得深刻,心事不再放在嘴边,音乐创作是学生的精神出口,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需要个性发展,社会也需要人类的个性力量,高中音乐创作模块课的开设,为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很早就有音乐创作教学方面的尝试和研究。1865年出生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了“体态律动”,即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在人体动作中对节奏模式进行体验,在动作的变换和速度变化中获得对力度、速度的准确解释。”可以看出,达尔克罗兹强调的体态律动实际上是在节奏创作的基础上对音乐多方位的感悟。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倡导的“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主张“元素性应体现于音乐及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元素性的节奏、元素性的作曲方法(包括曲式、和声、配器等)、元素性的乐器”,认为音乐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造”四个阶段,指出“创造,即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 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也十分强调了创造乃至“作曲”方面的训练,并以它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
英国现行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贯穿了一整套教学的具体措施,其中将表演(performing)、作曲(Composing)、鉴赏(Listening and Appraising)列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作曲教学在全部音乐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将音乐的创造性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所以,有的学校也将这门课称为音乐创造课(Musical creation)。
美国现行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第三条要求学生“改进旋律,变奏和伴奏”,第四条为“在具体指导下创作和改编乐曲”,我们不难看出,这对学生音乐创作方面的才能要求非常高。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很早就开始了音乐创作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世界瞩目。
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迟,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比较少。
1907年,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随后几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民国初期,以学堂乐歌为主的音乐启蒙运动在继续。这时我国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作曲人士,学校所用歌曲大多为用日本或欧美的流行曲调填词而成(即学堂乐歌),更谈不上音乐创作教学。
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赵元任、萧友梅、黄自、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回国,加上国内的贺绿汀、吕骥等音乐家的创作,我国的音乐创作逐渐繁荣,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九一合唱》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以后,一些大学陆续设立音乐系科,作曲教学也开始在高校开设,并培养出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如瞿小松、谭盾、陈其钢等。但这些教学都在高校中进行,并没有走向基础教育。直到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创作列为六个模块之一,音乐创作教学才逐渐走出高校的殿堂,进入高中乃至中、小学教育;但由于我国音乐创作教学起步较晚,在高中阶段实施只是近几年的事,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几近空白,目前国内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类期刊、报刊的一些零星论文,如段晓军的《论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叶盛水《中学音乐课的“创作教学”》等等,其形式也多为一些经验性的表述,内容多为对音乐创作教学现象的点状分析,缺乏系统性。可以说,目前尚无系统的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理论;而我国的音乐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年头,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这正是本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属于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课题。在高中音乐新课改背景下,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高中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出一些适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且做出研究性尝试,分析并且总结,得出结论。
创作行为必然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我们尝试性的探索不能理论化、专业化,而是应该让教学行为具有可行性、启迪性、趣味性与游戏性的基础上使音乐生活化、娱乐化。我们还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多媒体、影音材料与网络等)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适应性。我们还得强调教育评价的作用,激励与鼓励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索,享受创造成果带来的快乐。
四、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实践中渗透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音色、旋律、织体等的创编);
2、如何在歌曲创作教学中运用作曲基本技法;
3、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4、如何在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乐器,创作电脑音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在课题开题、实施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纳总结。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研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编纂经验汇编等。
3、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阶段,借鉴国内外有关成功的经验,探索积极高效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的价值:
1、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提高音乐教师对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认识,增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实效性。
3、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也为他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他地区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本课题对于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普及率的提高、对于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塑造,对于音乐创作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何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1版。
[3]《歌曲写作基础》朱敬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1版。
[6]《英国学校音乐课程中的作曲教学》姚恒璐论文,中央音乐学作曲系。
[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8]《论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段晓军,《艺术教育》2004年第9期。
[9]《从实践到决策一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主编,花城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0]《对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实施的思考》查汪宏,2005年6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11]《新课程与教师素质》王丽、宫欣怡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幼儿园;打击乐器;配备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01-03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以往强调对幼儿进行技能技巧的培养,一般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如今幼儿园鼓励幼儿随时随地探索,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活动形式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近年来,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主要在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区进行。表演游戏区是为了满足幼儿表演的欲望,使幼儿体验艺术活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幼儿进行影子戏、木偶戏、歌舞表演、童话剧、故事表演等,还在打击队中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活动。在这些表演活动中,幼儿经常使用打击乐器。因此,打击乐器的配备既要满足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需要,也要兼顾打击乐队活动的需要。
幼儿园打击乐器主要包括金属材质的碰铃、三角铁、锣、钹等,竹木材质的响板、木鱼等,散响类的铃鼓、沙锤等,皮革材质的鼓、腰鼓、小堂鼓等。这些打击乐器主要由幼儿演奏。幼儿园的打击乐器中还配有一些旋律按钟、木琴、铝板琴等。它们的音域一般在一个八度以上,演奏方法比较简单,以敲击和刮奏为主,适合幼儿演奏简单的旋律。
1 问题的提出
通过走访北京市的一些幼儿园,笔者发现这些幼儿园普遍存在着打击乐器质量差、配备数量少、配置随意、使用率低的问题,对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有较大影响。目前是幼儿园装备配置高峰,应当为幼儿园打击乐器提出配备和质量要求,为幼儿园采购、区域活动、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2 研究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为幼儿园配备质量高、音色美、配置合理的打击乐器是贯彻《指南》《纲要》的要求,是幼儿园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3 国内外幼儿园打击乐器配置研究
国外的幼儿园装备目录中都有打击乐器的配备,例如,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学前幼儿中心材料/设备目录》中除了钢琴和木琴之外,音乐/做动作活动区配有铃铛、三角铁、节奏棒、小手鼓、鼓、沙球、铙钹、不同文化背景的节拍木等。不过,国外的幼儿园装备目录一般只有打击乐器的名称,不对打击乐器做数量、质量、材质、规格做出规定,但是非常注意配备不同文化背景方面的材料[1]。
我国1992年颁布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近年浙江、辽宁、四川、上海等省市制定的《幼儿园装备规范》中都有打击乐器的配备,如《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试行)》(沪教委基〔2006〕68号)中规定:应全园配备儿童用打击乐器1~2套。基本打击乐器每套数量应满足30名儿童同时开展活动的需要。儿童打击乐器包括小铃、小鼓、沙球、三角铁、木鱼、响板、锣、钹、铝板琴、腰鼓、大鼓等。基本打击乐器是指小铃、响板、小鼓、木鱼等。浙江省的《幼儿园装备规范》有打击乐器的数量规定,我国幼儿园装备规范一般对打击乐器有明确的数量配置要求,但是没有质量、材质、规格要求。
4 文献研究
关于幼儿使用打击乐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许卓娅认为:“打击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节奏感、音色感和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能力,以及让幼儿感受打击乐由不同声部构成的整体音响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审美情趣。”[2]杨立梅认为:“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探索、表演和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象”[3]。王懿颖认为:“要保障和实现促进每一个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还必须具备足够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材料、方法和手段。”[4]
关于幼儿园打击乐活动的开展情况,刘占兰等对我国11省幼儿园的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班级有小乐器,但同时有大约1/3的班级没有或基本不使用可供孩子们自由敲打和探索、表演和使用的小乐器”,“幼儿在区域中进行音乐活动的材料比较缺乏”[5]。孙文云、蔡黎曼对广州市幼儿园打击乐活动开展和配备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打击乐器是幼儿园音乐区(或称表演游戏区)关键的配备。他们通过调查发现:53.0%的幼儿园开展音乐区角活动的次数非常少。幼儿园“打击乐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无法满足打击乐器活动的需要”[6]。
郑玉香的研究对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幼儿演奏打击乐器的水平、可以掌握的技能进行分析[7]。她提出:3岁幼儿能逐步掌握一些主要用大肌肉动作演奏的打击乐器;4~6岁幼儿能够逐步学会使用小肌肉动作击奏、摇奏、振臂演奏、捏奏打击乐器,他们可以掌握一些音色变化,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演奏,可以学会一些打击乐器最基本的节奏型,以及学会“装饰”这些节奏型的方法。
王悦的研究指出:幼儿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无目的玩耍和游戏,她指出:“这种玩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蕴含着幼儿主动尝试和主动探索的意义。”[8]
5 幼儿园调研情况
笔者在北京市一些幼儿园进行了打击乐器的调研。发现幼儿园的打击乐器种类多样,配置比较随意,一般放在幼儿园表演游戏区,任由幼儿自由玩耍,满足幼儿随时随地探索的需要。还有一些打击乐器放在幼儿园的教具室,供各班需要时借用。各个幼儿园之间配置打击乐器的数量差异较大。
被调查的幼儿园表演游戏区配备的打击乐器一般有三角铁、双响筒、响板、快板、小镲、哗啷棒、碰钟、铃鼓等。但是打击乐器的质量一般都不好,用料不讲究,材质薄,有的乐器边缘已经变形(图1),有的鼓膜破了(图2),特别是乐器的音色不好,对幼儿的听力会有损伤,幼儿感知能力也会有损害。幼儿教师反映:幼儿使用打击乐器时噪音比较大,显得很吵闹,因此,幼儿教师不喜欢让幼儿玩这样噪音大的打击乐器。
笔者向幼儿音乐专家咨询打击乐器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幼儿园打击乐器质量较差,应当配备质量好、音色美的打击乐器。打击乐队中金属、木制、散响、鼓类乐器等要以一定比例配比,乐曲才好听。游戏区中金属打击乐器如果配置过多就显得噪音大,金属打击乐器要少些。演奏时每个幼儿应当人手一件(或一对)打击乐器,一个幼儿园大约配备两个班(即70人)的打击乐器,可以满足教育活动需要。
打击乐器没有制定国家标准。经调查,小学的打击乐器和幼儿园的打击乐器是同样大小,小学的打击乐器采用的质量标准较具体,对打击乐器材质、规格都有所要求。因此可以引用小学标准中的内容作为幼儿园打击乐器的质量标准。
在调查中,专家推荐在表演游戏区配备旋律按钟(8个),因为它的音准好、价格低、质量也比较好。和音块相比,旋律按钟更容易被幼儿操作,而铝板琴较为昂贵。幼儿在模唱时加上旋律按钟更容易学习。专家还建议:打击乐器中应使用鸡蛋沙锤,三角铁使用小、中号较为合适,使用木把的碰钟比系绳的碰钟更适合幼儿使用。
6 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对打击乐器的要求
对打击乐器材质的要求 打击乐器由不同材质的材料制成,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有不同的声响效果。金属材质的打击乐器属于高音,声音高亢、明亮;竹木质的打击乐器属于中音,声音清脆;而散响类的打击乐器声音小,持续时间长;皮革类的打击乐器声音低沉,音量较大。不同的打击乐器音色的特点不同,因此,一套打击乐器中,金属类、竹木制类、散响类、皮革类要各占一定比例。
对打击乐器的配备方式的要求 打击乐器最好采用幼儿园配备、班级借用的形式配备,即各班教师可以到园里借用打击乐器,在不同年龄班的表演游戏区使用。教师可根据幼儿情况经常更换打击乐器的种类。
对打击乐器数量的要求 幼儿应人手一件(或一对)打击乐器,每园应配1套,一套要有70个幼儿使用的打击乐器配备(每园6个班)。
打击乐器的配置应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 串铃适合演奏节奏欢快的乐曲,撞钟、三角铁适合演奏抒情的乐曲,响板适合演奏八分音符的乐曲,双响筒适合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乐曲等。
打击乐器应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使用 幼儿演奏打击乐器时,要求幼儿能控制手的动作,做到手腕放松、灵活、有弹性。幼儿摇动、振动或抖动乐器,自然协调地敲击乐器,以取得较好的音响效果。其中适合小班幼儿演奏的打击乐器有碰铃、串铃、响板、铃鼓、沙球等;适合中班幼儿演奏的打击乐器有木鱼、铃鼓、镲等;适合大班幼儿演奏的是所有以上的打击乐器,加上三角铁和双响筒。
自制玩教具材料 一套打击乐器应当配备当地的民族乐器和自制玩教具材料。
7 幼儿园打击乐器的质量要求
适于操作 打击乐器应当适合幼儿操作,易抓握,避免发出刺耳的声音损伤幼儿听力,乐器边缘要避免划伤幼儿皮肤。
音准和音色 打击乐器应当音准好、音色美。
选料和制作 制作打击乐器材料的材质应当选料考究。打击乐器的制作要牢固,不易损坏,小零件不易掉落。
保管和保养 打击乐器的说明书中应有乐器的保养知识,让教师注意乐器的日常养护。乐器的包装应适于乐器的存放,便于保管。一对打击乐器之间应当有线绳连接,避免幼儿丢失乐器的零件。
乐器不宜自制 由于教师自制的打击乐器(不包括材料)一般没有较好的声响效果,打击乐器不宜自制。此外,幼儿园不应使用口动的乐器或自制玩教具材料,避免小零件进入幼儿口腔,造成危险。
参考文献
[1]孙振奇.国内外幼儿园教育设施设备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8.
[2]许卓娅.打击乐整体教学法[J].幼儿教育,1992(6).
[3]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
[4]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怎样面向每一个幼儿[J].学前教育研究,2006,20(5).
[5]刘占兰,等.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8.
[6]孙文云,蔡黎曼.广州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2).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范文6
论文摘要: 在高校普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刘瑞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