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1
基于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价值转变,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是指从事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舞蹈教育这项互动自身的属性特点,并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形成的一种教育思考。基于学前儿童的教育目标确立对舞蹈教育本身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教育综合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性改革与创新。在这种大环境下,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校外学习机构以及社会团体都开始积极开展关于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方面的活动。基于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形式发展迅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呈现出特长花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多数的学前教育组织机构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兴趣课程安排在日常课程以外的时间段内。并通过开设兴趣班,吸收学生进行学习。尚未能认清舞蹈教育本身的重要意义。而且,这又造成了兴趣班收费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的舞蹈教育掺杂了杂质,使教育变了“味道”。
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的舞蹈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针对那些具有舞蹈特长的学期儿童进行教育培养,忽略了整体,使得舞蹈教育公平性丧失,造成学前儿童接受舞蹈教育的范围缩小,并逐步成为了一种特长化的教育方式。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于我国舞蹈教育之间相互违背的。
(二)基于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呈现出技巧化现状
我国不少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呈现出技巧化教育形式加强的特点,不少相关的舞蹈教育机构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关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片面的追求和迎合学生家长的期望,将舞蹈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学前儿童的舞蹈技巧训练上。但是,过早的是学前儿童进行技巧培养与学习,实际上是脱离舞蹈教育本身规律性的方法。更加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不少的舞蹈教育本身采用相当粗野的方式进行训练,对学前儿童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剥夺了儿童学习舞蹈的快乐,何谈舞蹈艺术。
(三)学前儿童舞蹈教育表现出功利化
经过一些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现在很多的家长送学前儿童去参加舞蹈教育都是因为“总是想让孩子学点什么”或者是“某某的孩子都在学习舞蹈”这样的一些想法,使得家长就非常盲目的送孩子去参加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还有的一部分家长则是希望还是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使得学前儿童去参加舞蹈教育的时候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中当中,有些人并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比较重视比赛训练而对于那些日常的教学工作去却往往会忽略掉。让学前儿童成为了大人们竞争的牺牲品,违背了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
二、实现我国学前儿童的舞蹈监狱价值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将学前儿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舞蹈教育
在进行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前儿童本身上面,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舞蹈教育本身的特有属性,能够更好的提升学前儿童的身心素质发展,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想要更加实现这一点,需要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人性方面的培养。
1.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应当将儿童本身作为主体。
2.加强对儿童个体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对他们爱模仿、好动的天性不能一味的抹杀。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这个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更多他们并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因此,在进行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时应当更多的关注学前儿童的本体感受。
(二)坚持公平原则的学前舞蹈教育
在对儿童进行学前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公平教育的方式作为教育的前提,向学前儿童提供舞蹈教育平等的机会,学前儿童学习舞蹈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儿童之所以学习舞蹈是为了能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审美情操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精神和心理都应当是放松的,是回归天性与自然的时候。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应当令儿童感受到快乐。学前儿童有学习舞蹈的全力,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条件与身份,都应当具有相同的机会接受舞蹈教育。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各自情况不同,也应当因材施教,使学前儿童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感受艺术的未来。
(三)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前提是科学、快乐
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教育前提是形成健康科学、快乐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只有这样学前儿童才有可能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获得量好的收效。但是,尽管如此,舞蹈教育过程中本身具有的训练的严格性和科学性仍然是一切的前提条件。想要实现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水平提高,必须坚持上述中的两种方法,形成健康、科学、快乐的舞蹈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的是关于学前儿童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问题。舞蹈教学应当建立在尊重儿童的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其目的和根本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以尊重每一位学前儿童,保证教育公平。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在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和成长,更加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真正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鞍山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学前教育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学前儿童舞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12xqzx17。
参考文献: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2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更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最持久、最广泛的地方。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其工作。而如何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至关重要。
一、电话访问
多赞美,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
因人而异,运用共同语言。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就难以沟通。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满口“教育改革”、“期望教育”,家长哪里听得懂。应针对不同对象,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
二、家庭访问
这是学校联系家庭,了解家长,指导家庭教育的经常方式。家访时,要热情诚恳,心平气和,尊重家长,认真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建议。
准备: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学生的基本资料或平时言谈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工作地点等。这些可帮助老师作好心理准备,有利于家访时的沟通。
备妥孩子的具体资料。如:对工作负责,上课认真听讲,勇于表达意见等,要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才能让家长相信:老师是诚恳且负责的。
要多说好话。从人性的观点来看“告状”式的家访,只会加深家长“老师讨厌我的孩子”的顾虑。要多强调学生的优点,只有当家长觉得老师真心与他的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家访的目的也就_到了。
要把握要点。未考虑访谈要点,见面纯聊天,实属浪费时间。老师要先拟好访谈要点,如:孩子在家的表现及交友情形,了解家长对孩子、学校、老师的期望及意见等。
三、举行家长会
这是学校与家庭的集体工作方式,创造条件,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并指导学校工作。学校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举行会议前要有充分准备,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充实,中心要突出。会议时间的选择要周密考虑,便于家长出席。家长会可以促使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关心孩子,并积极主动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
四、建立联络簿
设计:联络簿是很好的亲师沟通渠道,有的老师把它当成“作业交待簿”。除了交待作业、提醒携带物品外,没其它用途。老师还应把对学生的关注、鼓励、评价写在联络簿上,让家长了解“老师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表现”。
批阅:老师对每天的联络簿不要怕麻烦,坚持做到亲自批阅,及时批阅,而且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五、临时性的会议
家长有时在路上遇到老师,或直接来校找老师,气氛可能是平和的,也可能是紧张的;家长可能是温和理性,也可能蛮横无礼。由于这种会议并不在老师计划之内,在毫无准备、资料掌握不无的情况下,教师尤宜慎重其事。
了解家长的来意。也许家长会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也许会迂回地询问某件事情的经过。老师可礼貌地询问对方对该事件的了解情况及看法,掌握他的会谈目的。
对家长的感受表示理解。不必急于与家长进行辩论,只需专心聆听,了解他的感受。并表示理解他的心情,肯定他的用心。等心平气和后再进行解释。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3
英语浸入式教学师资力量全面普及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偌大的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国家间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而世界要交流就需要语言的相同,毋庸置疑,英语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英语到底应该从多大开始学习,受到了很多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那么,孩子们到底应不应该早早学习英语的,专家称只要找到一种适当的学习方法,将事半功倍。
幼儿英语的浸入式教学,是指在幼儿园里开展的英语浸入式教学,也就是说,幼儿园每天选择半天或者一个周的几个全天时间里,幼儿被“浸泡”在全英语环境中,教师用全英组织各项幼儿的活动,进行各领域的活动,当然,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由教师完成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
一、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理论依据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对于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最有影响和说服力,对于幼儿发展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幼儿发展观正好对幼儿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他认为,“语言在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在社会交流中习得语言符号,幼儿具有意图解读和文化学习这些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认知技能”。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关键期培养语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利于有效地学习母语和英语
第一,幼儿期是儿童潜能发掘的关键期,所以幼儿早期学习语言的潜力大,这个时候学习多种语言也是不成问题,但是鉴于幼儿童年的压力不能太大,让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母语的课程和活动还应该是主要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开展可以安排每天的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时刻保持一种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状态,有利于儿童在丰富的英语浸入式的活动和环境情境中学好英语和母语。
第二,幼儿英语浸入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促进幼儿学习英语。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是“浸泡”的方式,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学工具始终贯穿于各类学科和各种活动之中,尽可能地使幼儿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多。
(二)培养幼儿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
鉴于英语浸入式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是一种完全“浸泡”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活动,而且英语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来设计其他各个领域的活动,这种情况下幼儿可以不断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英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笔者有幸跟随导师进行幼儿英语浸入式课题组研讨活动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实验园的幼儿对于幼儿英语浸入式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主动,不管是上观摩示范课,还是日常的浸入式活动,幼儿都活跃的、迫不及待的表现自己,主动发言,勇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展示自己的英语能力,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欣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幼儿英语浸入式较其他教学方法有着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幼儿天生的不安分和好奇被吸引了起来,而且,全英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没有了压迫感,都很流畅的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就敢于充分的展现自己。
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
幼儿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学习语法、单词、句子,最主要的是会说,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无法帮助幼儿流畅的说出英语的教学方法。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只是过于死板、生硬,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忽略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它遵循的是“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教学,这是一种在脑海里进行翻译式的学习方法,如果用这种方式教育幼儿,就不利于幼儿形成用英语进行思考的能力,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愿望,也会在模仿死记的循环往复中破灭。
总之,自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问世,经过专家和学者不断研究和论证,和其他的英语教学方法相比,英语浸入式以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值得大家去继续完全和研究,应该尽量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在好的方法引导下学习。尽管我国在幼儿英语浸入式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们确实缺少的幼儿英语的学习环境,我国的幼儿英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承担全面普及幼儿英语浸入式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事实证明,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目前最符合儿童学习机制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我国有条件的幼儿园推广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蔡晓丹.提高幼儿圈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教师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幼儿教育,2010,(04).
[2]丁国旺,宋正国.彻底的认知功能主义语言获得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3(01):38-43.
[3]方俊明.儿童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认知发展[C].强海燕,赵琳[A].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高晓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98.
[5]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比较教育究,2000,(04).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儿童;内心成长;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23-01
赏识是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催化剂。学前儿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教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学前儿童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地激发学前儿童创造的兴趣。教师用尊重接纳、赞许的态度、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使学前儿童在满足中产生,受到激励,在无声的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
1.用稚气的眼光看待
学前儿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他们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前儿童的绘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在一幅作品总,学前儿童用独特的视角表现桌子的四条腿,并没有受过专业的透视教育,却在桌面上是一个俯视角度的茶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个子真大",大冰琪淋回答到:"你是个小弟弟"。这都是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充满了学前儿童对生活无限的W想。
很多教师看到儿童画里一朵绿色的花、红色的叶子,就会马上告诉学前儿童:"花是红色的,叶子才是绿色的。"这真的是教师读懂学前儿童的画后做出的指点吗?也许学前儿童画的是一朵绿牡丹,只是没有达到形似罢了;也许学前儿童只是想画几片秋天的枫叶,只是他不知道绿牡丹和秋天的枫叶不会同时出现罢了。教师可以把每一幅儿童画表现的内容看作是学前儿童心灵的一次旅行,不仅穿越了季节的变换,而且穿越了空间的距离。学前儿童的绘画是不讲"画理"的。教师不经意的一次指点,也许从此就扼杀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以至于学前儿童以后不愿意画,到长大后的不敢画。所以对儿童画的评述不能以成人的固t有观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学前儿童心理,怀着一颗童心草能儿童画做出恰当地评价。
2.用想象的思维倾听
绘画对许多学前儿童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令很多教师感到惊叹。当学前儿童拿起笔绘出第一幅图画的时候,在成人眼里看来无论多么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都是学前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儿童画以单纯、稚拙的方式认知世界,这种天性通过饱含感情,大胆无顾忌的手法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教师通过认真地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就会发现不管是一条平直的线,还是一方简单的图案,那里都有学前儿童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对生活的最独特的感悟,也有对未来最独特的向往。每一幅学前儿童的绘画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情节。虽然绘画语言还不够成熟,画面构图与构成上还不够完善,但画面背后的内容中充满着很强的想象力,凝聚着对具有生活感受的形象思维表达方式,这是较高创作水平的一种体现。使学前儿童的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想象是儿童画恒久不变的主题,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前儿童画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和学前儿童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那梦幻般的世界。
3.用赏识的目光观赏
学前儿童以"无师自通"的方式,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画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是通过绘画进行情感表达,学前儿童画不具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学前儿童想象力表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每一处细小的表达,都传达着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不同凡响的理解。要鼓励学前儿童大胆地进行各种形象绘画的尝试,对学前儿童绘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意识及时肯定,鼓励学前儿童进行自由地创作。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艺术表现语言,教师大加赞赏的评价,会唤起其他学前儿童的表现欲,也希望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获得副教授的肯定,养成学前儿童"一物多写"的发散思维模式,为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教师欣赏的目光、用积极的态度使学前儿童确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学前儿童的情感在自由绘画中抒发,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形成的起点。在每一次激励与肯定的过程中树立学前儿童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面对生活的态度。
4.用疑惑的意味指导
教师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副教授,是学前儿童最亲密的"伙伴",是学前儿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而家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教师的影响力远远胜过学校的教育。当学前儿童提出"给我画……"的时候,教师开始"示范教学",会使学前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愿意独立思考,自信心在教师的"规范教学"逐渐中丧失。过早的介入与干预,就是剥夺学前儿童体验天马行空想象的自由,使学前儿童绘画可贵的原创性逐渐丧失。成长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当学前儿童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开始逐渐画得像。
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使思维扩散开来就要少干预,重视创造的过程,尊重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轻视创造的结果。在交流中了解学前儿童,善于观察、分析学前儿童对各种情况准确把握,为学前儿童"设置绘画障碍",让学前儿童在探索中独立思考,尝试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不能被否否定的,教师的指导可以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之上,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学前儿童技能技巧,教师适当的"引导",虽然学前儿童对周边表现的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
对美的欣赏和理解不是教出来的,美的修养是在充满智慧的引导和启发中培育出来的。发散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需要的是认真地倾听、合理地引导、睿智的启发和衷心的赏识。并让学生在乐学与好学中自主地体验。学前儿童的绘画在于满足学前儿童创作的欲望,这是一种本能。尊重学前儿童、善于发现学前儿童、善于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传达的思想与感情,帮助学前儿童树立自信心,在轻松的氛围中打开思维的束缚。用接纳与赞许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的每一次创作,鼓励他们去表现自我、表达自我,在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钊,作.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林菁菁[著].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母亲个性;母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02-05
【作者简介】李曼(1976-),女,湖南常德人,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行为问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负担。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_,最为常见的是儿童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生物学、社会学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其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至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学界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教育、教养方式等外显的行为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如父母的个性、教养理念等方面。
受传统文化影响,“男主外、女主内”仍是当前我国家庭普遍形式,父亲较多在外忙于工作,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尤其是0岁~6岁阶段,幼儿与母亲的交往更为密切,母亲对于学龄前幼儿的行为可能有更大的影响。本研究着重探讨母亲个性、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一些改善和减少幼儿行为问题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内市一级幼儿园三所,每所幼儿园分别从大、中、小、托班各整体抽取一个班,共12个班360名幼儿(实发问卷360份,回收327份)作为研究对象。儿童的具体年龄在2周岁~6周岁之间,其中男性儿童175人,占抽查人数的48.7%,女性儿童152人,占抽查人数的42.3%;独生265人,占抽查人数的73.7%;非独生62人,占抽查人数的16-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等。
(三)测量工具
1.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父母用量表(CPRS-R)该量表于1998年由Conners等人共同修订,共有57个题目,七个因子,分别为认知问题、对立、冲动\多动、焦虑\胆怯、完美主义、社交问题和身心障碍。
2.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共20道题组成,分为五个纬度,分别是①外向性,②宜人性,③责任性,④神经质,⑤开放性。以往的个性测量量表使用较多的是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大五人格问卷将人格结构归类为五因素模型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因此本研究用此问卷(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来测量母亲的个性。
3.幼儿抚养信念问卷(CCRBQ)(由华南师范大学王才康教授修订后的版本)共36题,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①管教,②知耻,③自主,④尊重。以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指标多从情感角度予以划分,但本量表侧重于父母的养育思想和观念,四个维度代表了中国父母抚养子女的普遍类型,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结果
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由于1岁儿童的人数很少,只有3人,因此我们把1岁~2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同样的3岁~4岁、5岁~6岁也各为一个年龄段。通过F检验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3岁~4岁时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的平均分数要比1岁~2岁、5岁~6岁两个年龄段高,由此可以推测在3岁~4岁这个年龄段幼儿易发生行为问题。此外,在对立这一维度F值为3.389,且在年龄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2.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男女生在行为问题上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除了完美主义外男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生。冲动\多动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焦虑\胆怯行为问题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男孩较女孩更容易发生冲动、多动、焦虑和胆怯的行为问题。
3.是否独生在幼儿行为问题上比较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幼儿行为问题在独生与非独生上的得分及其差异性。结果见表三:
表三显示独生子女各个行为问题上的平均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分析
1.母亲个性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不同母亲个性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四:
由表四可以看出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四个维度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呈负相关,且基本上相关都显著,即这四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行为问题的发病率则越小。其中,以宜人性相关最高,说明母亲越随和和信任孩子,孩子则越不容易产生行为问题。但在神经质这一个维度上则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即神经质得分越高,则幼儿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2.母亲管教方式和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五:
从表五显示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说明母亲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知耻维度在冲动\多动、焦虑\胆怯两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在其余五个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且和身心障碍呈显著负相关。
3.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个性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首先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发现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相关不显著,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六:
由表六显示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这个维度对幼儿行为问题有正性的预测作用,解释其变异的11.2%,即母亲的情绪越不稳定,其子女产生行为问题的几率越大。此外,宜人性这个维度对行为问题有负性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其变异的5.6%,若孩子的母亲为人热情、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行为问题。大五人格中的其余三个维度(外向性、责任性、开放性)则不能预测儿童行为问题。
4.幼儿行为问题与母亲管教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幼儿行为问题的总分做因变量,幼儿抚养信念量表的四个维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当采用强行进入法做回归分析时,四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但抚养信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效果却显著,即抚养信念可以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改用逐步进入法做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七:
由表七可以看出幼儿抚养信念中自主维度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有负性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6.9%,说明母亲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并信任鼓励孩子,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压力,那么孩子的行为问题就越少。
三、讨论和建议
(一)儿童行为问题在遗传生物学上的差异状况
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表现为1岁~2岁和4岁~5岁的行为检出率相近并偏低,3岁~4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相关。3岁左右幼儿处在幼儿期(1岁~2岁)向学龄期(4岁~6岁)过渡的年龄阶段,是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期,它既保留2岁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呈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面临着矛盾导致某些行为偏差。因此,对3岁儿童的身心发育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提示父母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与肖倩、洪黛玲等人的报道相一致。除完美主义因子,男童在其他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要高于女童,其原因可能与男、女童的生理特点有关,性激素分泌的不同使男孩可能更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但更相关的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教养方式、行为引导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孩比较放手,淘气、不听话、白作主张也能容忍;对女孩则束缚颇多、限制过严,认为女孩就该文静、守规矩、顺从。因此,提示父母和教育者要从性别角色刻板的印象束缚中解脱,注意消除性别角色偏见,使儿童身心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虽然调查显示幼儿行为问题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值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的许多报道相似。其原因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较多关注和溺爱,非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其受家庭的关注和溺爱较少。
(二)母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1.母亲个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母亲个性与儿童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的母亲个性可能对儿童不同的行为问题产生不同的影响。周华报告母亲的情绪和性格特征是决定养育方式和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形成的基本因素。李晶报告,母亲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母亲具有积极的个性,如性格开朗活泼、兴趣广泛、善于人际交往、做事有条理、富有创造力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使儿童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母亲为人谦虚、随和,信任孩子,极少打骂孩子或者发脾气,会用言语与幼儿沟通,有利于母子间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儿童能逐渐矫正自己的行为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良好行为的能力。反之,母亲的个性不良将导致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上的偏差,如果母亲具有神经质、易怒、敏感、忧郁、做事马虎、恪守成规等不良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会导致幼儿没有安全感,缺乏情绪控制与表达技巧,儿童经常感到焦虑,进而导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交往不良等问题。这一结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有一定的启示,提示母亲应发挥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如随和、谦虚、平易近人等),克服个性中的消极因素(如对不良情绪的自我控制及缓解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2.母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母亲管教理念中的管教、自主和尊重三个维度和幼儿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但管教对行为问题的相关基本不显著。自主维度主要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以减少父母带给孩子的压力;尊重维度意指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子女进行交流,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想法。说明母亲具有开放的思想和观念,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权利和自利,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范文6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提出后,儿童教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只注重儿童智能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注重儿童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育。素质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儿童的完整性。在这种异化了的教育的作用下,儿童整体地被异化了,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童年而进入一个异化了的教育体系,本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今却阻碍儿童的自然健康成长。教育的最根本使命还在于培养人让儿童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充分展现的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
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素质保教,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提出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等要求。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
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養。
幼儿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幼儿阶段,科学知识主要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科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等),幼儿身边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热和温度等)、化学现象(如醋与苏打的中和),以及气候和季节现象和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内容。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和交流,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第三个因素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意识、执着的精神,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掌握适宜的科学技能,是幼儿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价值
(一)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强调儿童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儿童素质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儿童素质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儿童素质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儿童素质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儿童素质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儿童素质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儿童素质教育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儿童素质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二)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素质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儿童素质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儿童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儿童素质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儿童素质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将儿童素质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四、结合自然主义特点开展素质教育内容的文献综述
20世纪初自然主义创立了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自然主义教育法传入中国,中国兴起了幼儿研究机构和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现在,自然主义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处在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国化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结合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把它真正地融入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
张晗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实施中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僭越与回归》中认为,自然主义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为此她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1]。
《西方教育史》称,通过研究自然主义的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对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国化有所探讨和研究。
(一)就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自然主义素质教育对象来看
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是依据学前儿童教育目标及与此相适应的学前儿童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身体、认知、品德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手段。刘霞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中从后现代主义视野,给我国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系带来一股清风,我国对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对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
如对1962年佩里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研究计划主持人戴纬韦卡创立的美国高端模式的引入,针对我国具体园情,更强调对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中各领域的情境性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效度和信度。研究学者把焦点放在儿童的本体发展上,孙镜情在《浅谈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中提出自然主義素质教育不再是为了检查学前儿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更关注的是学前儿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前儿童的情感、兴趣、爱好和意志、学习态度。在《指南》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是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客观强调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实施。
2.对自然主义素质教育角度的研究
对学前儿童各领域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研究很多,张静的《多元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说明了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整体化。向海英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案初探》是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摸索,给予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案。徐晓莉的《幼儿发展评价》认为对学前儿童的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更应该放在过程上,注重学前儿童的多方位发展,关注更多的是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动态性、多元化、综合性和过程性。结合素质教育的浪潮,《幼儿素质发展评价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定位》都是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重新定位,贴近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总体从自然主义素质教育角度分化上研究。
整合目前研究者对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来看,研究的层次重在理论,考虑实际对学前儿童的自然主义素质教育可操作性不强;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法上单一,标准模糊;缺少变通研究,对差异性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案的研究较少。总之,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切入点不够,导致理论是理论,在一线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者不能深入体会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应用。
(二)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张钡在《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提到,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2]。在20世纪早期,英国儿童素质教师史密斯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儿童素质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明治初期,儿童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孙春荣在《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中指出,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儿童素质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3]。20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林梅梅在《幼儿生命教育的现实考察及策略思考》中提出,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儿童素质课中应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儿童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4]。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在优美的环境中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
秦秋萍在《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中认为,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5]。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创作。加登纳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开展。通过欣赏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儿童素质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儿童素质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造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四)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观的教学方法
1.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杨佳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中提出,自然主义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6]。自然主义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
朱远来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7]。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压抑和歪曲,妨碍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2.適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顾彬彬在《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中指出:自然主义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8]。自然主义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
3.重视儿童的活动
向海英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中认为,自然主义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自然主义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9]。
张晗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和合》中指出,自然主义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自然主义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10]。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同时儿童的心理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