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管理专业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1

>>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 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区域产业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产业背景下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职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引入企业文化的探索 浅谈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研究综述与探析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7-31.

[7]王光文.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及其进化动因[J].现代情报,2012(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2012-09-14.

[9]陈鸿.论MBA学位论文的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10]陈曼,张秀梅.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5).

[11]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

[12]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05).

[13]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14]许金梅.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观念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校企合作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4

一、依托以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充实建立了由国家一级作曲行军同志、杜德鱼教授、惠向红讲师、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智兴同志、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刘艺伟同志、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海平同志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重他们从事文化企业工作的丰富经验,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乃至我省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服务非常紧缺,遂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凝练,努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知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论水平、产业管理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开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影视演艺公司、网络传播公司、新闻出版集团、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经纪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模块,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本专业以培养“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为此设计了“艺术类+管理类+专业方向类”三大课程模块。其中艺术类课程模块包括艺术学概论、美学原理、乐理视唱、艺术鉴赏、音乐作品鉴赏与评论、舞蹈作品鉴赏与评论、中国书画作品鉴定与评论、摄影艺术等课程。管理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2]同时设计了以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经纪人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依托校内4个实验室和5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2013年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首先着重建设《经济法》课程。《经济法》课程小组由杜德鱼教授担任组长、由朱彦副教授、讲师原朝阳、惠向红、金艳艳、晋瑾组成。经过努力,2013年,《经济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济法》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该课程展示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带动了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师芦丽莉在讲授《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模拟招聘情景,由学生分组分别充当招聘方、应聘方等角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三、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通过改革,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本专业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角度入手,实行能够体现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展示学生个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广泛运用市场调查,案例分析,活动策划,课堂讨论、网络互动、现场操作、作品展示、大作业、小测验、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完善和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例如,在《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我们没有简单的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而是通过提交文化市场调查报告的方式完成考核。对于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按“理论”、“实验/实践”学时分配比例,通过考试和实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二)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封闭程度较强,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密切;以书本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程度较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积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文化活动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也为了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我校联合陕西民族乐团于2015年4月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開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大型音画颂歌《孝行三秦》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创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该活动开展后得到了《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合理安排专业实习,严格论文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校内模拟实习,随课程按实践教学大纲进行;第二类为专业实习,按培养方案在第7学期集中到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认真扎实,卓有成效

本专业建有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演播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模拟实习。我校校内模拟实习均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均有实验大纲,并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填写实验报告,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

(二)专业实习由学校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进行实习

根据专业实践需要,本专业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城集团陕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外建立了5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习过程与结果来看,所有实习的计划、师资配备、硬件支持、学生管理都比较合理,实习效果良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严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严格按照《西安外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组织实施,由专业制定实施计划、成立论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开设讲座为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并为每位学生安排讲师以上指导老师。由每位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综述研究、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与开题报告,进行阶段检查,撰写并修订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J].专业学科定位探析创新,2011,(5)

[2]惠向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民办教育研究2013,(5)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践能力;文化创意

1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异常猛烈,已经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9.91万个,从业人员229.44万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而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达25829亿元,占GDP比重已达3.82%,11年增长了7.5倍,影视、动漫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1],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扩大。而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成为了限制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2]。

从国际来看,世界各国不仅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育做得也很好,如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 、美国的艺术管理、媒体管理、传播学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往往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或强调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强调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将旅游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融合,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就业的目的性划分得更加明确。

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还属于新兴学科。2004年,教育部才第一次批准了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开始试点招生。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专业方向,靠挂在“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下面招生的现象早已经存在,而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院校中开设。在此后的几年里,教育部又陆续批准了一些院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总体上看,各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广,对学生的市场策划、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资本运营能力和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社会信息面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能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掌握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将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形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传统的实践环节趋向于到企业参观、打工,实习内容零散,系统性欠缺。整个行业又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空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建设文化产业专业实训实验室。通过投影系统、音响系统、会务系统等创造仿真模拟环境, 进行观摩影音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新闻会等真实情景的模拟,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实务。同时购置专业应用软件,通过项目策划系统及相关软件, 引导学生对专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模拟实施策划项目和进行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等活动的场所,提高学生多媒体图文制作能力、资料分析分类能力。

(2)在专业方向模块主导的课程体系下,以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实践。依托专业方向中的模块课程给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任务,给予其一段时间,开展文化产业市场的实际调研,丰富学生对行业不同岗位或实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为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优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协助社团进行科学管理,力求做到“学以致用”[3]。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导向,集合多方才智,寻找“校企合作”机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与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及相关行业(如影视院线、旅行社、出版社、动漫产业园)的交流,力争让学生可以到相关的文化企业实践,观摩、参与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邀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论坛,让学生在“工作过程”性的实践教学中早日适应真实的工作状态,明白差距,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5)举办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知识大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师在总结、评价学生的策划和经营活动中,也对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还可发挥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组织其参加国家或市级重大文化赛事,提高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6)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试验田”。所谓创建试验田,就是引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行申请、设立类似“文化策划和创意”协会,协助全校各社团做好相关的宣传展板、图片的布置工作、晚会策划等文化创意活动,从策划、组织、运作等不同的角度展现校园文化和自身创意[3]。

就一台晚会来说,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对晚会的流程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分成不同小组,小组负责人与成员探讨,具体分配工作,并要求写出策划方案。每个小组的活动又都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综合运用项目管理、财务、会展、礼仪、艺术鉴赏等课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等多方面的能力[4]。通过参加创意协会,学生会获得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在项目策划活动中学会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进行谋划,设计与确定最佳活动的方案;如何积极整合资源练就创意能力;如何提高对策划方案把控预见的能力等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精神,真正体会到 “学以致用”。

随着国务院《振兴文化产业规划》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更为迅猛,前景将更加光明,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更为迫切。这对于该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迎接挑战,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项目来源:天津农学院2016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16-B-15)

参考文献

文化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SNS;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3-03

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缩写形式,它是基于美国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美国的Facebook、韩国的Cyworld、日本的Mixi,以及国内的开心网,人人网等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世纪初,国外学者注意到SNS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如2003年Gary Mstiler与Thomas Phille的论文《Blogging and Blogspots:Analternative format for encouraging reflective practic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2003年Jon Baggaley的论文《Blogging as a Course Management Tool》;Ray Schroeder的论文《Blogging online learning news》等。国内虽也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语言教学领域,对于其他领域涉及较少。为此,本文拟探讨如何将这种新兴的网络媒介形式,引入到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丰富和完善高校现有的教学改革理论。

一、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依据

在理论层面,与过去的网络应用形式相比,SNS的传播主体更为多元、传播内容更易共享、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所以,短短几年时间SNS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和网络应用的亮点之一。具体到国内而言,截至2011年6月30日,人人网已拥有1.24亿个经常用户,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4(4.8亿);截至2012年4月底,开心网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3亿。在这些用户之中,在校大学生占到相当的比例。根据我们对所在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00名本科生的随机问卷调查:95%的同学每天都会登录不同的SNS平台,90%的同学表示SNS与他(她)们生活联系密切。不仅如此,SNS的这些特点与当前比较流行的教育学理论所倡导的交互式、多元化的理念也十分契合,譬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只是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探究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交流,共同提高。也正因为如此,交互性的SNS已经被证明是受欢迎的网络学习环境的一部分。1]在实践层面,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运用休息相关,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主要是用于创新和接受挑战的年轻人。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和几本参考书,而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系统性。而目前在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由于多种原因,相关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学科,即便是有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毕业而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二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也较少。虽然,现在常见网络教学信息平台,如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等能缓解上述问题,但与SNS相比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更多、上手也更复杂,而SNS具备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四零”条件。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看,SNS均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学生教学质量的优质平台。

二、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

鉴于SNS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依托有关课程建立下列三个平台:

1.基于微博的课程评价平台。微博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在此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利用这一功能,我们根据课程的进度,将每堂课的大纲、重点和参考书目事先放到微博上供同学们参考,然后下课时让同学们对这堂课进行微博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听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善教学设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对课程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几个时间节点上,信息反馈相对迟缓和片面。

2.基于QQ的动态信息平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在线沟通软件,它提供一项名为QQ群的多人线上线下交流的服务。群主建立一个群后可邀请指定的人加入此群,并通过发言、群空间、群相册、群共享和群邮件等服务进行群内的交流和沟通。利用这一功能,我们不定期地在群上组织同学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教师则在中间穿插着引导与解答,并在最后加以点评。由于QQ群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师生均可以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由于网络的氛围较为轻松2],所以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课下,也适用与课上,即便是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可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3.基于豆瓣网的资料共享平台。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主要通过用户点击及购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产品来获得收入。从2005年3月至今,豆瓣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用户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为主,其中也包括笔者所在学校文管专业的大量学生。于是,我们便利用豆瓣主推的“读书”、“电影”和“音乐”三大板块,将平时有相关爱好的同学相应地分为三个组,以便他(她)在豆瓣上分享彼此的资料和心得。教师则可从中发现课程资源和讨论话题,从而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内容上看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可大体分为四类:①SNS与学习共同体互动。学者们一致认为,SNS不仅能够帮助师生进打破现实中的时空限制,进行交互讨论式学习,而且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②SNS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学界认为,SNS有助于搭建课外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帮助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实现实时交流;③SNS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语言教学领域,对于其他领域涉及较少;④SNS与教育叙事。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SNS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时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三、将SNS平台引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注意事项

SNS平台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开放性虽然有助于搭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辅导平台和远程教学支撑平台,帮助师生在不见面的情况实现实时交流,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序和随意,造成有效网络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第一、在微博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言论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引导,对于明显的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要进行删除整理;第二、在QQ群互动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时时引向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同时要注意控制时间,防止长时间使用QQ诱发生理疾病;第三、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应遵循“活而不散”的原则,并可以采用成绩考核的手段对虚拟学习的效果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莉,刘革平.SNS网站辅助网络教学交流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