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1
一、人文地理学较低的学科与社会地位
尽管学科在持续地成长,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相似的境地,学科体系真正的建立是在建国后,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自由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不管是作为理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在横向比较上,都不如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历年报考地理专业人数较少,录取到地理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调剂录取;(2)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对地理专业学生限制。对于目前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考公务员”抑或企业往往都不需要地理专业的学生,地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就业范围是中学教师,去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相近专业工作的只占很小比例,其就业竞争的压力来自于与这些部门专业等更为贴近的学科;(3)在学科地位上,中国人文地理学是属于理学学科。但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面,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去甚远,其研究成果在理学上得不到普遍认同,《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等最高级别的期刊上刊载人文地理类的文章数量相对少;同时,在学科评奖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也是自然地理的研究。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上还不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接纳,研究成果也较少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奖项,得不到应有的身份认同,在学科上处于尴尬的境地。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与社会地位不高的原因,与其学科特性有关系外,更主要是这门学科的学科目标在教育、研究与服务上的脱节。(1)在教育上,与中国的高考体制有很大关系。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地理曾经不是高考学科,或主要的高考学科,近年来“3+1”的高考模式,地理才与除了语、数、外的其他学科获得同等的高考地位。即使参加高考,也是被作为文科生的高考科目进行,而大学地理专业却大多不招文科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了大学地理教育与中小学地理教育的脱离。(2)建国以来,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门学科应有的贡献,但却在政府决策、用人上得不到深度认可。大学地理专业的开设大多数在师范大学,其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地理教师,因此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脱离。只有当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能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一门学科才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二、学科深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学生公派留学,尤其近年来以项目联合培养方式,去合作国的学校学习一年或半年。访问学者和学生的目的地不仅仅是美国,还有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而非英语国家的留学人数较少。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还不多,而以访学,只留学半年或一年的则较为常见。这样的结果是:以出国归来的学者掌握了西方的科学研究范式,并熟知学科研究前沿,带动了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过程,比如保继刚教授的美国留学,归国后著书《旅游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标杆教材,其研究的实证范式,研究成果带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关于旅游会展、小企业、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视觉和立意也是基于其长达三年的留学背景。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的出国访学,尚缺乏在本国研究的扎实基础,几乎是刚熟悉国外环境后就返回国内,也缺乏在国外进行研究的工作经验,大规模的留学现象与20世纪20至40年代相同,但难以培养成学贯中西、频繁涌现像竺可桢等地理的大师级人物,对引领地理学发展还非常有限。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跳跃发展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在改革开放后,对国外理论实施了很好的“拿来主义”,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也确立了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欧美人文地理学六十年的发展现象,在中国的三十年的历史和现在都能发现,只不过集中程度不同。至90年代以来,学界热衷计量科学,数理分析得到广泛应用,从《地理学报》刊载论文的研究方法上就可以发现。结构主义、新文化地理学和女性主义等在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也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周尚意的结构主义、李蕾蕾的新文化地理学及唐雪琼的女性主义等为视角申报的课题都获得了立项。
中国跃进式的人文地理学的繁荣,学科分支多,几乎每一分支都有追随者,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论文和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堪称翘楚的研究成果还未得到国际认同;习惯于运用“舶来”的理论,而少自身的学科贡献;西方研究形成的学科话语权对中国地理学的桎梏。究其实质和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人文地理事象明显的丰富的区域特征,有很多的题材,学者们就某一现象的调查、描述研究都可以进行;(2)正如保继刚、朱教授(2007)分析的一样:由于更多注重的是实用性,如注重规划、战略等,而缺乏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科的发展根基。对实用层面的过分强调可能使学界忽视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也会严重弱化地理学的特色,失去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此外,人文地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科特性明显的专业,如果总是按照旧思维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它,过分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而忽视或排斥质性研究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使学科本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3)社会环境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开放后,收入与生活水平、财富分配出现新的情况,高校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旅游、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很多教师在利益推动的情况下,尽力争取项目,大量的横向课题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耗尽了老师们的精力,削弱了老师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更致命的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的学生会以评职称、做项目、挣钱为人生目标,大量有才气的学生的梦想夭折在走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殿堂的路上。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迅速增多的情况下,各高校地理院系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评职称、和科研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学术刊物自身壮大、利益争夺的情况下,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数量快速增加。但研究方法成为变“实证为虚证”、普遍缺乏第一手数据、成果贡献上有限,真知灼见者很少。这种由于评价机制引起的学科快速但不健康的发展,导致了学科的表面繁荣;(4)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来源于欧美地理学,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成果表述上在吸纳的同时,也主观的靠近,国内对论文的评价以SSCI为最高标准。一方面向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看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迎合杂志的偏好。这种结果是中国自身研究得不到正确定位。学科的发展在普遍借鉴国外的成果,并以其为评价标准下,会导致地理学自身“话语权”丧失,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西方的表达范式,研究中国的人文地理问题,需要学者们不懈的探索。
四、雾中前行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30年来的人文地理学繁荣发展,是在吸取西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基础上的,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及学科体系。但目前,全球地理学的发展也在面临着自身的学科问题,包括地理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上都逐步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重叠,学科的边界逐步消解,学科特色逐步消失。如何走过这“喧嚣的六十年”,走入一个全新的道路是地理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直尾随的车灯在逐步暗淡,失去了国外地理学的领航,犹如雾中前行的车辆。但欧美人文地理学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很多为人所不见的学科积累,而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正如学者所说,这种“舶来理论”尚未能根植于中国本土(刘云刚,2008)。所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面临更严重的问题。
目前,在这一混沌的格局中,也有一些学者在理性的关注地理学发展,包括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刘云刚教授提出的“中国地理的二元论”,从研究领域、人员结构等方面分析“外来的理论地理学”与“内生的区域地理学”等二元现象,制约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人文地理学提出的“play with words”还是“play with number”的思考;也有学者指出通过新加坡著名地理学者Li-Likong 近来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地理学融合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功案例。
从目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应结合地理学的教育、研究与服务的学科目标,来发展人文地理学学科。服务需要另二者的理论支持与知识基础,并为“发现”与知识传播提供渠道,它需要“求善”的人文情怀;教育是走向人类文明的途径,并为另二者输送人才与知识储备;而研究是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追求真理是通向文明的进程,并通过教育和服务来实现,其目标的实现需要地理学者“求真”的科学素养。因此,只有广大人文地理学者真正走入对现实社会的研究中,变目前的“虚证”为真正的“实证”,吸纳国外的理论与范式,完善研究方法或发明新方法,才能提炼学科理论,并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特色,也才能形成与国际对话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参考文献:
[1] Ron Johnston.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2
执行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策划部门”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策划部门”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因此,执行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
1 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的成败,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组织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成功企业的发展有20%归功于企业的策划,而80%则来自于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因此,管理中的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着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着管理层领导的观念、素质和心态。管理执行力不足,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缓慢,管理制度推行困难,还直接影响公司对股东、顾客、社会的响应能力,形成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对外合作环境,直接危机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秩序。
2 兰州石化目前管理执行力的基本现状分析
兰州石化在近几年的管理过程中经历了发展与创新,改革与实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不足或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没有其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稳定的管理格局。公司在最近十年间经历了“二四三二一”的重组整合,基层工作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厂区厂貌治理效果显著,公司的整体形象有了较高的提升,公司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管理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瑕不掩瑜,企业前身在管理上创造出的一些优秀管理措施和方法,例如“细实”、“三老四严”工作作风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存在过多地追求管理中的创新和探索。新的东西还没有消化,更新的管理方式又开始试点探索,使基层在管理的过程中感觉无所适从、一知半解、盲目追随,另外再加之在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和标准跟不上管理的需要,制度谈不上很好地执行,有甚者就没有执行,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从而导致好的管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在管理制度完备的情况下,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状态模糊及责任推诿现象较多,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和部门太少,出现了“一刀切”的管理现状,公司管理倾向于“人治化”管理。
(2)“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执行力下降。庞大的机关、多头部门都在不断地下达着各种指令,相对弱小的二级单位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这种状况势必造成各种规定和指令在执行中“缩水”。加之缺少相应的监督,出现了管理出现空白和效率下降的状况。
(3)执行过程的计划、实施、监督、总结四个环节依次按照百分比在递减。当前我们公司的各项实施项目,计划往往目标清楚、信心实足、设想全面,但在实施、监督过程中缩水折扣现象较为普遍,总结阶段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管理执行过程。这种执行过程的不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使好多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走了形式、变了样,没有形成闭环管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制度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落实机制,虽有具体领导和负责部门来承担监督落实责任,但对制度落实效果的考核力度不够,执行与否与员工利益的关联度较低,制度落实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二是管理项目或计划实施后,管理者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进行工作检查和督导,只能浮在面上疲于应付,使得管理中最重要的执行过程处于失控状态。三是基层单位还没有达到自主管理的境界,缺少督促检查的工作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和嘴上,直接的实施过程不够扎实。
3 提高企业管理执行力的建议及对策措施
结合对基层管理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要提高公司执行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按照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力。
(1)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管理执行力有效与否,完全体现在员工、中层和高层三个方面,如果能实现“三心合一”,即:普通员工的责任心,中层员工的上进心,高层员工的事业心,达到“三心”的最佳组合,企业的管理执行力会表现非常坚决和有力,企业的一系列实施计划会在高效的工作环境中圆满完成。要形成坚忍不拔的团队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管理者的执行力,不但要有荣辱与共的工作环境,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责、权、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一种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绩效挂钩、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
(2)实现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公司建立的以“三重一大”制度体系是卓有成效的,为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员工本身的需求来看,也非常需要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企业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将管理职能化、制度化,从而避免“多头领导”,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
(3)培养一支高效的中层管理者队伍。我们的企业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制度,而是缺少不折不扣执行制度的人。执行力的强健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效的中层队伍。中层管理者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执行力有两部分,一是业务执行力,另一个是管理执行力。中层最缺的是管理执行力,但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多数中层都是从基层业务做起来的,而且往往是在基层工作很出色的,绝大部分是因为业务能力出色,而对于管理,他们有的仅是零散的经验和感觉,并没有真正形成技能。因此,兰州石经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通过各种社会和企业培养基地,加大培养力度,重塑中层干部队伍,让他们不仅要有好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会事倍功半,这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3
>> 转型期国家的中小城市与大都市新城开发 论中小城市管道燃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城市绿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浅析中小城市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中小城市规划实施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趋向 西部中小城市零售业应对沃尔玛进驻的发展对策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生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春天 探讨中小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中的漏洞和应对方式 中小城市品牌培育与发展 浅析中小城市的音乐产业发展 加快中小城市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小城市体育营销策略分析与对策 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初探 中小城市心理咨询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刍议中小城市类型化广播的发展策略 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困顿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魏成,沈静,范建红.尺度重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转化与区域空间生产策略[J].城市规划,2011(6):28-35.
[5]海闻.中国不要搞产业升级运动(2011-12-14)[DB/OL].
[6]程晴,孙夏青.大学教授给“富阳制造”打“技术补丁”[N].富阳日报,2009-08-16.
[7]臧鸣.不能片面定位中产 专家分析破解郊区新城发展困局[N].东方网,2011-05-13.
[9]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院牛文元发言[N].人民网,2011-09-22.
[10]国内外专家建言:让城市慢下来 限制大城市发展.中国新闻网,2011-09-19.
[11]邓洪涛.院士、专家建言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下)[N].湖北日报,2011-10-25.
[12]有关专家建议中小城市应成吸纳农民工主战场[N]. 中国产经新闻,2011-04-07.
[13]徐敏,沈轶伦.松江新城打造宜居乐业“新模板”[N].解放日报,2011-12-18.
[14]朱凌波. 建设城市副中心不能急于求成[N].城市化杂志,2011-09-26.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4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对提升辽宁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和建议高峰,陈岩,佟春杰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方法和技术的示范研究王志伟
冈底斯成矿带铜铅锌矿资源进展与矿业基地建设思考李光明,刘波,段志明,张丽,董随亮
海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研究邓一兵
南极大气过程、区域气候变化及气候模式研究卞林根,李士明
废旧轮胎超细粉碎与再生利用技术开发中国科技成果 刘双喜
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王硕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及体系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张喜刚
数字媒体服务示范工程孙朝晖,朱铁一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技术研发杜修力
农村建筑防火与抗火技术研究与示范李引擎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田建民
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李湖生,王善文,李仲学,刘双跃,王庆,李晓飞,张延寿,南生辉,袁庆国,郭再富,李勤,张惠军,顾智世,周宏,王晓兵,梅建,高建明,邬开发,戎明彦,宁燕,傅雅慧
高效节能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谢卫,滕欣,李华
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周恒
小球藻培养与应用的研究进展闫海,张可毅,王子敬,高郁晨,贾璇,何欢聚
综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研究王松龄,赵彦青,张社峰
面向世博应用的跨语言及跨媒体搜索云计算平台架构杨震
顺义规划新城场地稳定性评价研究贾三满,郭萌,王荣
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分库后调度与水质探讨董立新,郭清平,白昊阳
质量互变定理及其对可拓学错误的识别陈守煜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屈敏
城乡生活垃圾中废塑料高效稳定裂解技术与示范中国科技成果 周恭明
奥运封闭水体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张镭,林卫青,李炜,朱明权,卢士强,李丹,金焱
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梁军,曹支敏
儿童免疫规划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李水旺,田智慧
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陈成勋,郭永军,陶秉春,金万坤,王庆奎,季延斌,徐大为,邢克智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应用中药免疫调节配伍治疗初探陈志强,陈峥,刘杰,唐先梅,徐寿文,刘彦斌,张三定
葡北二断块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刘洪涛,王延斌
公网移动安全接入系统司志刚,陈性元,鹤荣育,常朝稳,赵国磊
动力总成悬置扭矩轴三点布置研究初探许立峰,方俊,刘亚磊
AlN的合成与表征孙晶,谷林茂,徐祥云
500kV避雷器不拆引线试验方法魏丽峰,曹锐
330MW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综合分析与预警研究杨勇,杨俊,郑晶晶
ABC分析法在车辆器材库存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改进汪正西,吴巧云,王耀军
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李广宇,陈晓妮,王芳,杨鑫光,支玲,秦全忠,陈正斌
论云南栽培茶树发展简史李光涛,任海涛,梁涛,李昌武,毛恩锦
启动居民消费关注老年消费市场卢丽华
中国在瓦斯研究史上发现的二定律及应用王子佳
福建省输日鳗鱼茶叶与蔬菜中农用化学品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李耀平
第三代固体蓄电池-高能固体蓄电池
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奉献中国科技成果 于静,金立刚
彰显针刀医学创新足迹——记国际著名针刀专家成树江院长吕志芳
左玉辉: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赵书馨
"双跨科研人员":产学合作的生力军武夷山
产业集群培育常见问题辨析及协会作用张元智
产业集群风险防范与公共政策选择徐元旦
小城镇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条件刘李峰,胡建坤,袁天远HtTp://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王义高,王淑贤,王贇
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植之路——以成都鞋业"一都两园"为例杨明娜
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与区域知识创新效应魏晓燕
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中非科技合作新战略郭铁成,郭丽峰
中国农产品包装标识现状及制度取向分析冯忠泽,李庆江,黄玉萍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孙琛,赵春年
煤及燃耗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增值化利用海然,芦青,黄明
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常国胜,郭慧荣,李丽
宿主MHC分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邹雄
儿童应用两种睫状肌麻痹剂验光结果比较梁斗立,鲍东明,于雪冰,顾若姝,熊壮
以色列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彭春燕
注入工业设计元素提升我国制造业素质中国科技成果 王义高
科技型企业安全性问题研究——以黑龙江为例唐现杰,徐泽民
瞄准国家需求破解冻土奥秘——记我国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王进东
紫杉醇微乳制备的优化筛选方法吴科春,刘祥瑞,张烜,张强
真空玻璃开启玻璃工业未来之窗戴大祥
用电镀废水"零排放"技术创新电镀工业福龙五金电业(番禺)有限公司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张雨,高峰
"9210"工程在凉山州应用研究及推广邓波,曾文芹,顾林康
油井抽油机工况分析仪的设计刘贤锴
多点监测防盗报警器的设计与仿真李敏君,杨昕卉,张梅恒
围岩不良地质条件下洞口段开挖施工技术张忠林,周吉顺,杨学功
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张玉香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吴永宁,陈君石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丁保华
中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发展展望周洁红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质量安全认证宋怿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杜德斌,盛垒,王勇,周天瑜
河南省技术引进现状、问题及对策吕玉花
促进北京创新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建议魏永莲
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田东良,郝桂琴
网络并行电法仪与稳态电法勘探方向中国科技成果 刘盛东,刘士刚,吴荣新,张平松,范一木
重庆铁山坪野外站观测研究——"敏感生态环境创新性监测"项目成果赵大为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初探姚光华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的新思路——新加坡实施GET-UP计划的启示杜谦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及DUS测试张德纯
面向中国民航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的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GIS支持下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软件系统开发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3G;手机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3G Era
Mobile Library
Zhai L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Xi'an71005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bile phon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library.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ies;3G;Mobile library;Library services
手机图书馆是手机用户利用移动通信设备,进行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使用,其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场地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无时无刻进行,查阅、阅读、检索等,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
一、国内外手机图书馆服务现状
(一)国外大学图书馆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现状。截止2008年初,国外有几所大学目前国外有几所大学开展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如芬兰辛基工业大学图书馆((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Toyoma University Library)、美国东南路易斯安娜大学图书馆(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Library)托马斯福特纪念图书馆和圣约瑟夫县公共图书馆、澳大利亚南岸科技学院图书馆(Southbank Institute ofTechnology Library)等,开展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如下表所示:
(二)国内图书馆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现状(节选)。截止2010年底,国内已经有几十家科研院所开展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如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等等
二、现阶段手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问题
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模式,扩展到手机图书馆服务有诸多的优点,如不受场地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但是现阶段手机图书馆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基于手机短信的服务的手机图书馆发展滞后。国内外手机服务的功能,除了手机通话咨询外,大多数图书馆主要是提供手机短信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SMS服务又被称为文本消息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90年代应用)、最早的短消息业务。基于此类西诺西服务的手机图书馆,读者仅能得到一些基础的图书馆服务,例如:检索、查询等,更多的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不能很好的在手机图书馆中得到体现,而3G时代的来临,基于在GPRS网络或CDMA2000 1X网络的支持下的“第三代短信服务”,因为技术更新等原因,在手机图书馆里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图书馆的手机服务发展还远远跟不上手机的发展,甚至只是停留存手机发展的初始阶段。
(二)基于WAP的手机图书馆平台建设依旧处于初期状态。相比业务扩展模式来说,WAP模式的手机图书馆能实现:
1.通知:读者通过短信随时接收图书馆的借阅逾期、预约通知,或个性化定制的书籍信息。2.续借:读者通过WAP网站进行图书续借。3.查询:读者随时使用手机WAP功能查询图书馆藏、更新个人信息。4.阅读:借助WIRELESS无线互联功能,登陆图书馆WAP网站阅览电子资源。
国内已经或曾经拥有WAP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共有7家,(含2家是公共馆)分别是国家图书馆、东莞市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和泸州医学院图书馆。相比较以信息模式为技术基础的手机图书馆,采取WAP技术的图书馆少的可怜,这与采用WAP手机图书馆平台的图书馆系统建设费用高昂及需要ISP系统运营商的配合是有一定关系的,在某一程度上,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手机图书馆的发展的必要性
现有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7亿大关,而在高校以及其他与图书馆业务相关的读者人群里,拥有手机的用户量也是惊人的。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要求开展服务创新。随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3G时代”等电子阅读器的到来。这既充实了读者的生活,也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财富。这使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和服务人群在急剧地增加,它不再只是以本校的读者群体。张智雄用“This isnpt a device,itps a service”(这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一项服务)概括了电子阅读器的作用。随着电子阅读的产生,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方式,而是在向“电子阅读”方向转变。据2009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手机阅读排第二。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3G时代图书馆”活动。推行无纸化阅读,在现场主办提供了手机等一些移动阅读载体,读者可亲身体验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机阅读等掌上国图服务。统计显示,2009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16亿人,稳居世界第一。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中国互联网市场将呈现新的快速发展势头。这迫切需要各图书馆推行“口袋里的图书馆”服务,这样既缩短了读者和图书馆的空间距离,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实行了资源共享,又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
(二)低碳时代来临下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势在必行。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它已成为当今中国科学研究的重点,并要求全社会都参与到低碳经济的活动中来。这给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加大服务创新等力度,要运用现代新型科技节能减排,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宣传有关实现低碳经济的知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服务方式,在全馆掀起开展低碳服务、低碳消费的观念,充分借助宣传和激励机制来促进高校图书馆向低碳经济型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手机图书馆是未来的图书馆业务的新兴模式,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手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读者服务模式势必带来更好的读者体验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霞.手机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2):11-12
[2]张文彦,张瑞贤.美中WAP手机图书馆发展现状比较[J].图书馆杂志,2009,7:64-67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发展;小区;规划设计
如果说全体人民是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那么住宅小区就是一个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和城市的缩影,既反映了这个城市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建设水平,体现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也映射了这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展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住宅小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最佳结合体和最大标志。
1 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住宅小区是居民居住、休息、生活甚至工作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思想水平,是宝贵的财富。住宅小区还是一个具有无限使用期限的商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住宅小区中度过的,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综观我国的小区规划设计,却是良莠不齐,品质不一的,而这种品质就是建立在金钱、地位和权势上的。豪华别墅、精装小区、经济小区,不同城市因为各种因素而具有不同的小区规划设计,经济发达城市和相对落后城市,他们的小区规划设计则是完全不同,不论是设计品质、设计品位,还是设计技术和设计质量都是千差万别的。
小区规划设计不够规范化、合理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开发商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完全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规划法》的标准要求进行小区规范设计,无视法律法规的制约,在减少建设成本、获取更大利益的推动下,聘请非专业化的设计人员、降低建设指标,肆意破坏环境等,不仅导致小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埋有安全隐患,还使得小区环境“乌烟瘴气”,完全损害了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
2 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追求形式美
现代小区的住宅设计过度追求住宅小区形式美,忽略了实用价值,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住宅小区的安全性、规范性。比如:一些居民选择小区时,只关注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装饰、家俱是否豪华,房屋空间是否宽阔等表面问题,没有对小区的建筑质量、技术指标和规划设计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为自己以后的居住生活环境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设计过于西方化
小区规划设计缺乏本土特征,过于崇洋。小区规划设计者,过度的追求小区现代造型美,忽视了小区的自然美,缺乏对本土特色的融入。例如:不同的气候、地形特征,会有不同的生态系统。一些设计人员有的开发商却违反这一自然规律,为追求“异域风情”大造景观“特色”。这些景观造园材料,也多是花高价从千里之外购回,可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后期必将为之承担巨额的养护费。这种“崇洋”的心态其实是对地域文化的否定。
2.3 设计趋向平面化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的是园林的空间变化,讲究的竖向尺度,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但是一些设计师在设计时,却采用的大尺度的平面布置,更加体会不到设计者的别具匠心。比如:在实际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简单地将几个观赏点串联在一起,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详尽的比较、分析和组合,使得景观画面缺乏统一性。
2.4 设计过于围墙化
传统的小区设计讲究围合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需求已不能满足于狭小的空间范围,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更需要的是广阔的生活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需要设计师要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但是设计师却严重忽略了这一点。比如:在设计时,先有一个围墙的概念,然后在其中创造出一个“容器”,接着再赋予这个“容器”以生命,这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同时,小区规划设计者的考虑也缺乏全面性,作为小区规划设计者,一定要本着为人们服务的精神和信念,去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要全方位考虑,使得设计作品散发出勃勃生机。
3 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措施
3.1 突出小区设计的本土化
小区景观设计必须要体现出当地的本土性特征。就以植物而言,南方地区则多以热带植物为主,带给人们一种“四季鸟语花香”的真切感受,北方城市则多以松柏为主,耐寒耐旱,使得各地园林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在设计时,还要要重视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入,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塑造富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比如:在规划设计时,既要注重人工环境,更要注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护小区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合理地建造人工环境,在小区原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适当当地本土环境元素,实现自然与人工的相结合,才会为居民营造出真正舒适的居住环境。
3.2 强化设计的实用价值
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站在小区居民的角度出发,把自己作为小区的一部分,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面面俱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着眼于小区的各个方面,小区结构、小区环境、小区质量、小区空间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小区的结构怎样设计,才能更加坚实稳固;小区的环境应该怎样融合,才能不破坏生态系统;小区的质量应该怎样大幅度提高,才能不留一点安全隐患;小区的空间应该怎样规划,才能给人宽阔、亮堂的感觉,这些因素都是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考虑的,本着为小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清新的生活氛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满足居民的最大需求。
3.3 增强小区设计的人文性
小区作为居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除了要追求舒适度、便利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注重小区的审美性,体现小区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品味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住宅小区的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要求,也要突出欣赏审美价值,这是每一个小区的规划设计者都要明确的道理。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与本土化的人文生活环境相结合,为人们设计出“心灵家园”。
3.4 体现规划设计的开放性
现在的小区规划设计,与之前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相比,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桎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有效维护了个人的隐私性,但是也阻碍了人与人交往的开放性。
小区规划设计者,在为小区居民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时,也应该致力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可以适当的根据各个小区的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甚至不同职业的居民,设计丰富多彩的供居民休息、玩乐、交流的空间,最大程度化加强邻里之间的交往,所谓的“和谐社会”,不仅指社会的和谐,也有人们的和谐。
3.5 体现设计的低碳理念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相继问世,低碳建筑正成为一种潮流,因此,我国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就要在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既减少了建筑成本,还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发生的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和品味也在不断上升,同样的小区规划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更加舒适化、便利化、人性化的小区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构造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关于对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