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 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培训

在我国,引起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主要原因有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每年死亡的人数约有1.6万人。面对突发伤害事件,在专业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之前,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现场自救互救对患者能否生还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意外伤害后存在的5~10min黄金时间,如果伤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正确、及时、适当的现场急救,将大大降低死亡率、伤残率。因此,提高中小学生急救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和需求,可使今后在中小学开展的急救培训更有针对性。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番禺区6所中小学校的352名年龄9~16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平均年龄(11.8±1.72)岁;男187名,女165名;小学生207名,中学生145名。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中小学生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急救电话的知晓;突发灾难逃生自救互救,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心肺复苏技术等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急救知识作答采用选择题形式,计算每题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作为该题知晓率。

调查方法:在调查员的统一解释与指导下,由中小学生自行完成问卷相关内容。发放调查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应答率91.43%。

统计学处理:建立EXCEL表格文件,采用双人录入法,利用其纠错功能对输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应用SPSS19.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低,总体平均知晓率34.48%,知晓率最高的为拨打急救电话,达84.94%,见表1。

9~16岁中小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现状及需求情况:参加过拨打急救电话、火灾、地震、溺水、触电等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为38.64%,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的拨打方法等常识。愿意接受急救培训的意愿小学生要高于初中生,总体愿意接受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达到了89%。最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肺复苏、各种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异物梗喉、创伤骨折等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讨论

从本调查结果得知,9~16岁中小学生对急救号码的知晓率84.94%。除地震的自救互救、鼻出血的紧急处置知识在50.00%之外,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平均知晓率均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2

2003年,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适应功能定位和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空间,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流线。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急救中心的特殊职能,大胆预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选址在郑东新区,北邻城市东西主干道金水路,西邻南北主干道中州大道,同时可以实现5~10分钟路程进入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和绕城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同时周围的配套设施完善。

依照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0亩,在用地上做了大胆的预留,院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相隔,围墙内四周环绕为应急通道。

建筑呈“一”字型设计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位于总体用地的中央,坐南朝北,成“一”字型设计,主要包括:通讯调度指挥大厅、综合行政办公区、急救医疗培训用房、应急物资储备库、后勤保障用房等功能区。主建筑前方为中心广场,面积多达3000m2,一方面用于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另一方面为日后开展“空中急救”预留为停放急救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主建筑后方一部分为绿化用地,占地约3000m2,预留为后续建设更高层次的急救培训综合楼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另一部分为运动场馆和综合培训场馆;总体布局流线明了,科学定位,布局合理。

指挥调度大厅设在最高层,面积200m2,设12个调度席位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业务用房设在主建筑的最高层,独占一层空间,面积达400m2,空间开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保密性和避免扰的要求。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维护机房、首长指挥室、工作人员更衣休息室等。指挥调度大厅面积200m2,设置12个调度席位,完全可以满足郑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在指挥调度大厅西侧相连设置首长指挥室,面积为60m2,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墙,看到指挥调度大厅的整体情况,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的多媒体视频墙。现场救治情况也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大厅切换到首长指挥室,一旦遇有突发事件,便于领导的指挥、调度、决策,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综合办公区流线高效

综合办公区设在主建筑二楼。各职能部门形成独立一层工作流线,便于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院区道路规划设计为环形通道

设有应急车辆流线指示牌,大门安装自动电动门,应急车辆可以按照规范线路快速通过,达到快速、高效、便捷的车流目的。

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主建筑楼后方东侧为一长排一层建筑,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业务用房,我们称为“特勤大队”,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弥补急救中心对急救现场指挥职能缺失的不足。特勤大队的作用主要在于现场的指挥协调,合理调配,规范分流。其用房包括有急救人员值班室,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室(只备部门职能的应急物资)。

主建筑楼后方的西侧为一长排两层建筑,二楼为应急专家公寓,一楼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车库主要停放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炊事车、应急物资转运车等。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确保有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设有两个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两个应急物资储备库,一个是中心储备库,设在主建筑的半地下层,并充分考虑了物资储备的特殊性,进行了防潮处理,设置了抽湿排风装置。一般来说,半地下层的物资储备库只适合于北方少雨干燥地区。另一部分为车库,车库与储备库之间有应急通道,平时闭锁,在紧急调用物资时,便于运输。另外一个储备库是前面提到了小储备库,为特勤大队储备库。

近几年来,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的时有发生,现有的储备库房面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当年预留的建设空间时刻都可以派上用场,救援中心正在积极的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在预留的空间建设更大规模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救援中心内部设置有培训部,同时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急救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具有开展行业内专业岗位培训职能、面对全省急救管理干部的培训职能、更有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职能。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包括有能容纳200人同时授课的多媒体教室,创伤急救实训室、指挥调度员培训模拟电子教室、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室等培训用房。自2005年成立以来,培训部已经承担郑州市全部院前急救人员的轮训,全省指挥调度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公安、消防、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的急救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任务,受益人群到十几万人次。

后勤保障设施考虑全面

*供电系统

指挥调度大厅、消防用电、空调系统、应急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办公及场区内附属设施用电为三级负荷,在室外安装200KV箱式变压器一台。并设置配电房,配备沃尔沃柴油发电机一台,能持续提供200kW的供电,当市电中断时,能快速发动,简单切换,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指挥调度大厅等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在突然停电等情况下,能保证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

*采暖及空调系统

主建筑楼在建设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配置水冷机组,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实行冬季供热。

*消防安全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报警,迅速扑救。

*避雷装置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在主体建筑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网设计并安装了避雷设施,保证楼体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后感言

*急救站的设置应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指挥型急救中心,以城市各级各类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急救站,因此,急救站在其功能定位和布局思路上,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少,因地制宜,并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下设35个急救站,依照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建设设置,有独立或者与各急诊科共有的业务用房,急救站设在医院一侧或前部,紧邻急诊科,并有专门的救护车停放区域和专用通道,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连接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网络终端)、医护值班室、司机值班室、急救物品准备室、急救人员培训室等。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医疗急救中心;建设;总结

引言

非典过后,伴随着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院前急救医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在完善急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紧急救援中心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荆州急救中心亦在此时应运而生,在八年的运行中指挥调度全市医疗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员伤亡,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市均建立了独立的救援中心,但建设标准并没有统一,这里笔者结合荆州市急援中心建设实践,对如何建设发表一点浅见,供同行们参考。

1.整合资源,构建院前急救网络

1.1 设立“120”急救专线

以前的医疗急救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急救电话号码不统一、医疗急救秩序混乱等等,直接影响了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从2004年起,荆州市急救中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缩短急救半径,提高急救质量,构建科学的急救网络体系,为“120”提速,服务百姓健康,城区急救3-10分钟可达现场,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医疗急救需求。

目前,荆州市急救中心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统一受理、调度和指挥荆州城区(含郊区)的院前急救,设有六个急救站:中心医院急救站、一医急救站、二医急救站、三医急救站、中医院急救站、一医慈济分院急救站,共有37名医生、40名护士、26名司机随时待命,只要接120呼救电话,最近的急救站能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实施救治。

1.2 完善急救中心网络设施

急救中心网络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网络覆盖中心城区内距任一急救站8公里内的地域,覆盖率为100%。中心网络设备先进,设施完善,拥有目前国内领先的120急救网络系统程序,所有呼救电话均全程录音,有13辆“120”急救车,实行GSP卫星系统定位,按照“就近就急、病人自愿、专科优先”的工作原则,使最近的医疗急救站能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实施救治,形成了专业化、网络化的院前急救体系,确保了荆州市市区(含郊区)院前急救工作的及时有效。

1.3 明确工作使命,强化服务意识

急救中心肩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急救需求者服务”的宗旨,荆州市急救中心按照“就近就急、病人自愿、专科优先”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而不断努力工作。

2.规范运行,提升院前急救水平

2.1 规范医疗急救服务管理

医疗急救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是“120”提速的前提。所有的急救站要达到“四化”(设置标准化、布局合理化、人员专业化、诊疗规范化)要求,对急救站实行设置审批制度、急救执业考评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为了落实制度,推进分站工作,荆州市急救中心实行每月书面通报,反映中心及各急救分站的工作量及运行情况,便于加强管理。出台新的《救护车辆管理规定》,加强对院前急救车辆的适时监控,并实行转运汇报制度,确保了调度合理,及时出车、及时到达现场,保障医疗急救的及时有效。

2.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医疗急救质量是群众关注的焦点,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对医护人员的理论与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荆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先后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急救医务人员400余名,有效提升了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救治能力,从根本上保证了医疗急救质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2.3 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突发事件急救演习

荆州市急救中心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突发事件急救演习,各急救站参加。各急救站不定期组织突发事件演练,考察自己急救能力和应急水平。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应急储备和应急演练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四个主要环节,其中科学的编制预案和组织演习是提高应急能力及实战技能的最有效手段,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救治保障。

3.构建生命的绿色通道

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主要分为管理、技术、设备三个层面。所有急救站在实施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设的过程中统筹兼顾,三者并重。做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的抢救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时全面正确有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从容不迫;对群体性意外伤害的批量病员能够快速合理的分流,“急救”这两个字分开来讲,急是时间,救是措施。而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设是意识、技术、实力、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优化组合和综合体现。

3.1 加强宣传与监控,增加社会影响

长期以来,各家医院都各自宣传各医院的急救电话。在很多市民的心中,并不知道“120”急救电话,或者认为120是医院电话。为了增加社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全方位立体宣传“120”的公益形象。电台每天3次120公益广告,《荆州120简报》每季一期多角度介绍中心的工作动态,《120快报》对发生的突发事件随时向市卫生局和市应急办报告事件最新情况;适时监控管理,提高急救效率。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促进工作量的大幅上升,确保了日常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工作平稳开展。

3.2 提高调度员综合素质,加强培训与考核

调度员不同于普通的接线员,应该说更像一名指战员。不论是在日常调度中的敏捷与准确,还是在处理重大事故时的控制与协调,都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与累积。一方面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团体的整体素质。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每周对在职人员进行地理、计算机、网络、急救、法律、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鼓励每个人都参与讲课,激发大家学习理论、钻研业务的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业务考核,建立奖罚机制。通过集体交接班制度,分析调度是否合理;定期进行单项考核如打字速度、普通话等,强化培训内容;制定了岗位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月底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并且每半年对调度最快、最多的调度员进行嘉奖,通过奖罚机制,激发员工的热情,促使平均调度时间下降,保证院前急救的及时有效。

3.3 加强正面引导与打击骚扰电话

在日常的调度工作中,骚扰电话严重干扰了中心的正常运行,平均每天200余个,最高峰达到了每天500多个,占用了急救通讯通道,影响了真正需要求助的病人。一方面正面引导,加强媒体公益广告的宣传,强调珍惜生命、尊重责任;联系派出所召集骚扰电话比较集中的学校开专题座谈会,讲意义、讲道理、讲责任。二是强势打击,联合110针对恶意报假警电话的人进行抓捕。通过引导与打击,骚扰电话大幅下降,确保了绿色急救通道的畅通。

4.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院前急救医疗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将全民急救保健意识与实践提高到了新的里程碑,使公民意识到生命的救治除了专业医护人员以外,公民自身的急救常识与措施对生命的存在与挽救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于生命救治认识的革命,使愈来愈多的人来关注生命及其关注如何挽救生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质量。

4.1 对社区局面进行急救知识辅导

荆州市急救中心每月与急救站一起进社区,发放急救知识手册,现场指导演练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技能,一方面提高广大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医院与家庭健康保健的互动平台,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以电话咨询,得到了社区及居民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

4.2 对机关人员及学校教职员进行培训

举办“院前急救技能师资培训班”,对组织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及学校部分教职员工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师资力量均是武汉急救中心的专业培训导师,他们带来的急救新理念和生动的授课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通过参训人员再对本机关或本校人员培训,以点带面,从而普及急救知识。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院外急救;普及知识;突发疾病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9―02

在老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每天都存在着万一的事情,人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忽略周围的细节,以及周边事物会给自身带来的可能性伤害,但是,人们往往却不会去了解和学习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其实学会基本的急救是我们每个人民所需要的常识[2]。在基层急诊科医生,经常鼓励患者及患者家属学习了解急诊急救的普通知识,这样可以在身边人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起到基本的补救措施:

1 急救在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1.1 急救的基本含义:急救便是处理一些紧急救护,从字面意思上讲,便是在时间上有要求,其次需要急救人员掌握基本的技能。美国急救医学顾问委员会要求急救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身边缺少医疗抢救设备甚至是完全没有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可以给与患者实施抢救,并且使患者的伤害降低,这一系列活动,对急救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对比较高的。在另一方面,急救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包括(1)院外急救对象:是事发突然受伤的患者。(2)地点:院外急救地点通常是意外受伤现场或者是送往救治途中。(3)急救人员:急救人员往往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或者医务人员等[3]。(4)急救技术:基本急救包括心肺复苏,压迫止血,包扎固定,穿刺等等基本技术。

1.2 急救的重要性:院外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最重要最首要的基础项目,它存在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床救治及统计上得出,大多数患者是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医疗救治而丧失了最佳急救时间从而导致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我国国内每年有200万人口发生猝死,平均没3min就会有人因各种原因不适而猝死,抢救患者的第一时间则是在患者突发时间后3min内,严重创伤者则是30min内,这也表明了,及时的抢救以及有效的急救技术,这对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保证其可以入院后的都救治起着十分重要的目的,也可降低后期患者的不可逆伤残率[4]。但是,在目前,很多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发生死亡,从此可见,急救已经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技能,社会发展迅速,要求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会以及掌握相当一部分急救以及自救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2 急救过程的三个需求

通讯通畅、救护、运输为院外急救基本需求

2.1早期急救:当突发灾难事件、紧急危重事件发生后,要求急救人员首先确定病患有呼吸,开始呼救结束后,拨打120等,120电话在我国八十年到被称为医疗急救中心,患者可以拨打此电话来获得帮助,后来九七年中国红十字会将999定位急救电话。呼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急救的重要步骤,呼救人员应该使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对方自己所在位置以及所需的帮助,使得时间上可以争取最大限度,这里可以简便的统计一下,呼救者应该明确的提供呼救本人的电话姓名、以及患者目前所在位置,最好是比较标志性的建筑等,另外应该告知目前患者的基本情况,所需救治部位,有无出血以及出血量多少,附近有多少患者以及患者受伤害程度,若是现场已经有人开始采取救治措施,要始终保持与急救电话的通畅,如果现场受害患者较多,应该做到呼救与急救的同时进行,并且确定保持镇静,不能因为现场环境的混乱而导致急救出错。在结束呼救后,利用自己所会的急救知识,立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气道开放等。

2.2 院外救护:院外救护的含义就是在医院急救车到达现场并且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维持,缓解患者目前所出现的症状,止血、减轻患者的疼痛,稳定患者目前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力以及后期生存率,并且要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尽可能的做好预防并发症的处理。

2.2.1事故现场的评估:急救者在遇到急救时间时,应该保持镇静,分析现场事故的环境以及患者目前的安全指数,冷静的划分出安全系数,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的因素,急救者此时不可进行急救,而应该是在仔细的分析和排除危险因素后再实施急救,这样是对患者的负责。

2.2.2采取正确的施救:施救过程中,急救者应该确定患者是因为何种事故而受伤的,若是脊椎受损,此时则不宜搬动患者。排除患者脊椎问题后,改善患者的时,应该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宜,此时也要注意给患者保暖,若此时患者已经丧失意识,那么应该开放患者气道,然后确定患者呼吸道内无异物,将患者头部侧卧;若患者是因为高血压而至的突发性的脑溢血,那么则要保持患者的头高脚低的,注意患者有无腹部损伤等。

2.2.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在给患者施救的过程中,首先确定患者有无意识,有无颈动脉搏动,若发现患者无意识后,确定患者气道内有无异物,保持空腔以及鼻腔内的清洁,接着开放气道,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过程参照国际急救知识指南,标准如下:判断意识,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如无意识,则立即使患者至于平面,然后进行胸外按压,按压同时给予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比例30:2,即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口对鼻或者口对口呼吸,时间持续2min,大约5个循环,密切观察患者胸外部隆起情况[5]。

2.2.4对症处理:出血情况下应该及时止血,防止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开放性伤口时,则要立即包扎止血,包扎位置为先近心端,并且在处理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部感染,防止入院后出现并发症。在有骨折的情况下,应该防止骨折部位的移动,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病痛以及神经的损伤。若出现突况的烧伤应该给予局部的降温,保护创面再次受损。

2.3转运患者:在转运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患者病情,是否可以立即作出转运,途中应该与医院联系好,并且详细叙病情以及施救情况,以便达到医院后立即进行院内急救。

3 院外急救知识的普及的必要性

目前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多,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学习急救知识,了解急救知识的必要性,了解急救患者后期生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急救应该变责无旁贷,建立起急救并不是医务人员所会的意识,不能发现事故后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而是应该选择自救。当然,院外急救知识普及,也需要社会大力的支持,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大力宣传急救普及的必要性,以及派出专业人员在社区进行急救培训,这样既可以使得群众学会急救技能,又大力宣传了急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洪梅.谈院外急救知识的社会普及[J].职业技术,2012,14(07):131-132.

[2] 孙文婧,胡丽丹.吉林地区农村居民院外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18(09):59-60.

[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5(03):64-66.

[4] 张文强,丁一.非医学大学生干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9,14(07):645-646.

[5] 李玉娟,刘兰秋,关丽征,彭迎春,尹娜,王亚东.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急救义务责任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4(5):1312-1314.

医疗急救常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 乡村医生;全科医生;农村卫生事业;培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c)-174-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卫生工作是整个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比较低,整个农村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倒置,农村卫生事业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1]。据统计,农村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大专17.9%、中专59.5%、无专业学历占21.8%[2]。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是限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对乡医的培训各地已开展几年,但存在着形式主义,课题组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了适合乡村医生的模块式教学方法,真正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其预防保健意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农村卫生资源,改变了乡医本人的认识误区,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1 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肩负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任务。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妇幼保健、疾病的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我国现有乡村医生100多万,他们直接担负着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部分的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客观上要求乡村医生有知识、有技能,是全科医生,但由于乡村医生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所限,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3],笔者对菏泽市某县乡医做了一项基本调查,全县乡医1 873名,其中无学历和初中有1 194人,占乡医总人数的63.75%,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1 072人,占57.23%,有助理执业医师证的只有6人,有护士资格证的只有1人,其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提高乡医卫生服务能力,适应农村卫生服务需求,是建立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学院肩负着菏泽八县两区的乡医培训义务,为了不走形势,达到真正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目的,学院领导指定了专门的负责人,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从教师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做了具体布置。

2 乡村医生培训的独特性

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与普通中专的教育不同,他们有临床经验,但缺乏基础理论,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学校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为了让乡村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学校在全市的每个县都设置了教学点,在教学指导理念上,根据政策要求,不仅培训乡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能够达到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参加助理执业医师的全国通考,而且,还根据乡医工作的环境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做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学院至今已培训了三届学生,2008级是第一批中专文凭培训,虽然开课前学校对相关骨干老师提出了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改变教学方法,但课程设置除普通课没有外,其他课程基本和在校生一样,基础课主要有解剖、生理、生化、微寄、病理、药理;临床主要内外科,妇科、五官、心理等,虽然每学期只有1个月的集中培训,但最终请假的越来越多,反馈信息是听不懂,浪费时间,2009级和2010级改变了教学模式,兼顾农村社会特点,农民健康的需求,乡村卫生工作人员的现状等调整学科结构,增加针对农村特点的重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全科医学、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农村护理及中医等专业,并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新设计,打破传统的在校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结合实际分类,比如从心脏解剖到心电图识别(包括了过去解剖和生理的内容);体液电解质分布交换到水肿的产生,肾炎、心脏病等疾病水肿的机制(包括了生物化学和病理);肝组织学特点,肝代谢功能的多样性到肝炎的诊断治理(包括了解剖、生化、免疫、内科),作这样的系统分类,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但接受基本理论不会觉得枯燥,系统化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便于理解接受,对实际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3 文凭教育与实际能力相辅相成

乡村医生的培训不仅仅是让他们获得中专文凭,具有考试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乡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全科医生又是护士,具有多重身份,所以输液技术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护理教研室老师为乡医们专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讲解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践教学,规范他们的无菌操作规程,培训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过去的工作中,他们主要是靠经验,通过培训,从原理上理解掌握,增加了风险意识,提高了应激能力。原来在工作中相当多的乡医总感觉没底,现在扎实的理论知识让他们觉得工作有了底气,特别是对意外现象的应对和处理有了信心,从根本上掌握了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要领,其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深乡医们终身教育的理念,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4开放式课堂模式更具有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大家提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牵涉到其他学科,不管哪一科老师,接到问题会及时解答,有些其他学科的问题老师们会相互反馈交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活教活用,由于各科教师均是到各县教学点授课,所以晚上会在当地居住,很多老师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对业务水平较差的乡医进行重点补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

5 德育教育不可放松

在培训过程中,对乡村医生开设了非常必要的德育课程,因为在与乡医的深入交流中,个别诊所有违规行为,虽然为数不多,但从医疗资源的浪费、抗生素的滥用、疾病负担的加重等方面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应改变乡医的用药习惯,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指导他们对农民进行医学基本常识培训。农民医疗卫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因为广大乡医和乡亲们接触最多,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甚至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他们的求医治疗过程中向患者灌输疾病预防和用药常识,不仅提高乡医自己的卫生素质,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切实提高乡医的道德素质、医疗诊断水平、护理技术、急救能力、预防保健意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享受卫生资源的力度,改善目前的医疗卫生状况,减少有限卫生资源的浪费。

课程结束后,在毕业考试前发了一份调查试卷,认为这次学习很有必要的占100%;对学科安排很满意的占92%;认为本次乡村医生培训的内容对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占100%;对现行的卫生法规有所了解的超过了一半;对突发病的处置能力提高的达67%;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占90%以上;各项业务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从输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药物过敏知识、注射技术、急救护理的应用技术、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儿童营养、急救急诊、药品知识、慢性病的治疗与防治等都有了大幅提高。针对乡村医生设计的模块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有推广的必要,全国乡医素质水平培训需求方面有相似处,王轶楠等[4]调查显示提高学历层次、常见病诊治与急救、合理用药等都是乡村医生认为要纳入培训课程的。

[参考文献]

[1]先德强,徐正东,刘博.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86-88.

[2]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资源,2006,8(1):3-4.

[3]王燕,韩东.做好乡村医生培训与执业考核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J].社会医学杂志,200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