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师美术;艺术体验;教学实践
美术只是美术教育中的基本内容,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实现“以美育人”的根本。而面临当今改革后的美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甚至是陶冶情操。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最终能够应用这种非语言的——视觉表达方式。美术教师承担着美术学科的教学,曾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表明教师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教学质量。当然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量化标准,但在这个公式中却将教师的作用提高到了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高地位。如果教师起到了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那么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倍的增加推动作用,相反可能会给教学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将教师置于一个最大的能动因素[1]。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美术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第一,从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看,包括美术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第二,从培养美术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上看,包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从态度、言谈、行为上吸引和影响学生。第三,从培养美术教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包含思想、品德的修养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
1高师美术教育中,融合实践教学体验,强调美术课程设计理念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使学生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满足了作为美术教师最基本的学科知识,而更应该在对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融入体验过程,从而找到美术教学中对美术课程设计的合理方式。例如,学习美术的基本元素时(线、色、形、肌理、空间、明暗等),在实践教学的逐一体验后,学生就应该考虑如何融入适合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一知识的因素。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的培训中,就在高师美术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用胶水和蜡笔结合的方式表达形象的轮廓,以照片和颜料混合的方式描绘物体,运用软纸或吹塑纸绘制独立的线条并能制成浮雕画等[3]。
2高师美术教育中,结合实践教学体验过程,完成美术教学
2.1在进行理论和文化的学习方面结合实践教学体验
在学生进行美术理论和文化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从自身实践体验的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便于他们今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美术文化知识的心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的思考,注重教学的维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式的理解。
2.2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实践教学体验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应更重视实践性,从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在美术学习中的发展状况、如何能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如何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何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开发新颖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出发研究美术体验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2.3高师美术教育中,使学生充分认清美术知识和技能与“以美育人”的关系
既然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视觉图像的阅读和理解,乃至对艺术的综合体验,视觉表达等。那么,这样的培养目的就是通过美术的语言,也就是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美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4]。但是我们对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从艺术体验的视觉表达中获得新的感受、完善其人格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
2.3.1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美术教学中以美术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为主要的依据,美术教科书中的课程是围绕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和设置的,是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内容标准中都是围绕美术知识和技能设计的教学活动建议,在评价建议中也包含对美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检测。从“学”的角度思考“教”的方式。
2.3.2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认清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总目标)包含着三个层次,也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知识和技能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第一个目标,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中掌握过程与方法,而最终达到“学生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深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因此,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应该结合学生在将来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入手。从自身对美术的体验和感悟中,从自身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和实践中,从自身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传达中,发展美术教学。
作者:崔佳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著.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78-180.
[2]尹少淳,编著.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2-366.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育;新课程标准
先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倡导创新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儿童的艺术创造的产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既可以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自我存在的价值,也能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又可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美术最忌模式先行,科学的预测恰好反对模式。美术教学提倡打破常规模式,为突破模式的桎枯给学生从小打下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以至形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
1.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在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形式下,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对课程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研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走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心去聆听他们的诉说,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美术教师应该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做到四个转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教师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实践,利于导航。在美术课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在同一年级上,也应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 提高绘画质量,成功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学中,我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提高绘画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步上新的台阶。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小学生。学生需要成功来引起兴趣,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促进他们成功。例如:《我驾神舟游太空》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启发想象思维,激发创作热情。构图的完整性和画面的个性特色。利用多媒体播放宇宙飞船、宇航员、飞碟等图案,让学生看图想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太空知识,和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教学内容————太空旅行。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鼓励他们:“在纸上大胆地画出你想象中的太空世界”、“你乘上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等等,这种提示,意在向学生暗示作画时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决定画题后,再想象作画,画出的作品构图完整,内容丰富。
三、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意识的教学作用
1.营造拓展空间,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可以自行选择,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就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的领受能力来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所学习的知识和身边的环境息息相关,使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好的调动。
2.深入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的课程标准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例如:《树叶拼贴》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拼贴作画的方法。用自己掌握的色彩、造型、构图等绘画知识和技能,表达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学生深入生活事先采集各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洗净、晾干、压平。上课准备好剪刀、白卡纸、双面胶。教师:除准备和学生一样的东西外同时准备几幅树叶拼贴作品。大自然中美丽的事物有许许多多,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树叶像什么?欣赏树叶组成的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让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树叶,想想能拼贴出怎样的景物,并动手拼贴出复杂、有趣的画。把学生的作业挂到教室四周,组织同学观看、评赏。这样的课程设计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学生不用过于思考就能参加美术的创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弹性化教与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现在许多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态来进行学习,“寓教于乐”这个词语得到真正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创新性的绘画。学生学习有了真正的兴趣,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相应会有提高,从而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双方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旧的课程标准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差之处。
综上所述,标准之下,使学生通过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新课标整个的表述中,“教学活动建议”改为“学习活动建议”从文字的表述上就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云南教育》,2001:43—44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3]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4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师,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特点,更直观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达到美术育人的目的,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教育影响残疾孩子时的角色可以是多样性的。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好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上好美术课,真正让美术教学成为残疾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美术教师是美术教材的规划者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特殊学校的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美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来教学,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规划。教材是我们工作的蓝本,我们应该思考:为了让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该如何运用教材做什么样的改进和挖掘,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更能吸引残疾孩子的注意,更容易唤醒残疾孩子内心的感受,增加残疾孩子实际的体验。
二、美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是孩子和教师互动的过程,好的课程设计只有通过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美术课堂上,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师生的互动,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的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们课堂上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学习效果就是什么样的。残疾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不善于言表,不太愿意跟人合作交往,在课堂上,教师要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恰到好处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上,他们的心灵是向外打开的,他们的情绪是稳定平和的,他们的参与是积极有效的。让孩子们借助美术更好地体验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美术教师作为美术课堂的组织者,要在课堂调控组织上下功夫,让美术课堂安全温暖,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阳光一样暖暖的关爱,让他们的思绪都能像水一样自由流淌。
三、美术教师是孩子问题的发现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工作是在儿童世界中进行的。而儿童世界则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特殊世界。”在与残疾孩子的相处中,我们更能体会这样的感受。在美术教育中,每一幅作品就是一个孩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心里的天空,都将通过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来。作为有幸接触这些作品的教师,我们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有通过作品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孩子们“不可见”的心理通过“看得见”的作品反映出来。美术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有效地跟孩子进行互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四、美术教师是孩子情绪的调节者
借助美术教学,我们可以接近情感的深处,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美术教师直接跟孩子们在课堂上互动,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地孩子的情绪,也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过去孩子情绪上的阻塞。孩子们透过美术作品,表达了最真实的情绪情感。美术教师作为孩子情绪的调节者,应该珍惜美术课堂和美术作品传递出来的信息,抓住有效的时机跟孩子们沟通交流。美术教师要引导孩子用色彩和画笔,通过构思和创作,适度宣泄不良情绪,平衡内心矛盾,促进孩子和谐发展。
五、美术教师是孩子能力的援助者
美术课堂是孩子们创作的自由时间,美术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助手。助手对孩子的帮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技巧上的帮助,二是能力发展上的帮助。残疾孩子在知识接受上有些落后,需要我们耐心引领、用心呵护,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指导。在能力培养上,美术教师应该做到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要注意发挥孩子们的潜能,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条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进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越来越棒的。
六、美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
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心愿。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美术教师由于所教的学科课时量比较少,所以被大家误解为美术教育不是很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在残疾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被很多人忽视。残疾孩子的引导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也离不开美术教师。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课堂上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处理好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残疾孩子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情感培育上有所提升,真正促进他们身心和谐,愉快乐观地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激发兴趣 儿童天性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兴趣是孩子学习美术最好的老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认为画画是一种“游戏”。所以,充满游戏性的美术课才显得生动有趣。“玩”出来的画,即是生活的反映,亦是情感的表达,是学习,也是游戏。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就美术课课堂教学的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程导入。导入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引导方式上要下功夫。
小学美术教学中,新课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谜语式导入
谜语带有趣味性,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
如《船》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出谜语:
(1)有一东西能说话,大家伙都把它夸。一发火就呜呜声,迎完风来又迎浪。
(2)不着地, 不腾空, 高高一座楼, 造在水当中。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使学生一直处于思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情境式导入
创设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一般以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谁画的鱼最大》一课,课程开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幻灯片上展示出各种鱼类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了解鱼的身体结构,身上的花纹以及图案。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
3、游戏式导入
游戏式导入可以令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
如《滚动乐园》一课,教师先准备多种水果,然后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比一比谁的水果滚动的最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了想画的欲望。
除以上三种导入方式外,还有故事式导入、谈话式导入、想象式导入的方式等。
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掌握好每一种导入方式是我们进入新课学习的基础。
第二,授课内容。授课内容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可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按步骤进行设计。
如《水墨游戏》一课:
学习目标:了解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
重、难点:多种水墨语言的掌握,感受水墨的墨韵之美,墨色浓淡与水分的掌握。、
授课内容:
1)认识水墨
课件展示水粉画和水墨画作品,比较水粉、水墨画的不同之处。对于刚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水墨画的一切都充满了神秘,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水墨,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欣赏水墨
课件展示出近现代水墨名家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水墨的各种变化,讲述自己的感受。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欲望。
3)探究水墨
学生进行点、线练习,画出不同墨色变化的墨点,浓、淡、枯、湿等。这种探究体验过程是一种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的水墨游戏过程。
4)畅想水墨
在宣纸上做多种点、线,浓淡干湿的水墨游戏,畅想水墨自然渗化后表现出来的韵味和美感。水与墨的交融,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水墨的丰富性,品味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和美感。
第三,展示和评价。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绘画游戏中,运用水墨来表达、倾诉,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的“精神家园”。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因此,孩子们能在展示、交流作品的过程进行情感的撞击,加深对绘画形式的理解,拓展自己的表现形式,提高绘画创作技能。
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6
一、 美术课堂之“味”是一种教学美学的意境韵味
美术课之“味”首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意境效果。它需要美术教师领悟教学内容的本真,设计并驾驭教学,使之形成浓浓的教学意境。如某老师根据美术新课程设计的《品壶》就是一堂颇有意境的好课。上课从识壶到品壶、画壶。执教者设计了看、听、吟、画(设计)茶壶的教学过程,似乎并无惊人之举,但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很好地把握了中国茶与壶的人文气息和与之相生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高雅境界。虽然教学中无论是看茶、听茶(听《采茶舞曲》),还是吟茶诗、画茶壶,听不到老师高亢的讲课声,也看不见师生激越的互动场面。但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每一个阶段都恰如其分地融入在一股幽幽闲雅的意境之中。这不就是中国人品茶时特有的那种茶境界么!课堂教学目标就在这股清纯,古朴的雅味中得以实现。
课堂教学的意境效果是一种教学的整体效果,需要创设审美的教学环境来实现。美术教师应当努力提高把握教学环境的审美创意能力。首先是注重造型在环境创意中的运用。教学实践证明,各种造型,特别是具有生命力或运动感的形与物,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美术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种形象来创设教学的意境,通过丰富的形象吸引学生较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生活中光线的强弱、冷暖、聚散也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的作用。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需要巧妙地设计出不同强度、不同的光线来强化教学空间氛围,改善学生对空间和气氛的感受;美妙的声音也具有悦耳移情之魅力,我们不妨在课前播放一首轻松明快的乐曲,让学生踏进教室就有着愉悦的好心情。学生构思作画,音乐声也随之抑扬顿挫地展开,甚至于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声音,也需要教师“用心”去把握,以免失去意境的和谐;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运用色彩语言营造教学环境的情调意境,使学生置身在色彩的美丽怀抱里聆听美术知识,学习美术表现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美术教学的环境创意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设施和手段。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可以有效地优化美术的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逼真的视频画面,环绕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一堂有“味”的美术课不仅有着浓浓的课堂意境,还有着师生美术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韵味:有的清韵透彻;有的余音袅袅;有的呈现于热情奔放之时;有的流露在干脆利落之中……课堂的韵味来自于课堂内涵产生的美感,来自于艺术教学手段创新的魅力,来自于美术教师不同教学主题把握的深度与广度。课堂艺术教学的韵味,促使课堂中的学生觉得上课时间过得快,听起来、画(创作或制作)起来特带劲。甚至这堂美术课刚结束,同学们就会马上期盼着下次美术课的早点到来。正像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相声:虽然道具简洁,衣着朴素。但依靠着大师对主题内容的有序穿插、语言艺术的经典搭配、恰到好处的手势和含蓄的表情,传达了相声艺术特有的幽默和韵味,吸引着观众进入视听的境界。大师演绎的相声艺术之“味”使得观众趋之若鹜,百听不厌。
二、 美术课堂之“味”来源于教学的“随意”与“求醉”
要营造美术教学之“味”,我们还可以从中国画家创作时追求“随意”的状态一说中得到启示。一个成熟的中国画家铺纸作画时往往是由“意”而随。是诗意、画意、笔意的综合。画家由“意”引领笔走墨舞。“意”是画家此时对作品主题的理想追求,是画家创作时酝酿成就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美术教学也离不开“随意”。随意不是随便,美术教学就是要随美术(艺术)教学规律和科学性之“意”,艺术教学美学的“本真”和“法度”。备课时教师要随着视觉造型规律的“本来面目”,在研究自己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思考如何经营本课主题,如何创设课堂的审美意境,使每个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得到美的启迪、美的愉悦。课堂上做到了这样的随意,师生交流有了这样的率真,课堂也就味在其中了。
教学中随其意而造其“味”,其实是要求美术老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甚至不一定要按备课中所谓的“深思熟虑”去按部就班。有经验的教授者完全可以视课堂主体与教学环境现状,在交流中随意而动,施展执教者的智慧,把课上得有滋有味。如有一教学实例:当铃声响过,老师看到不少学生并未按要求带来作画的笔和颜料时,老师不是斥责叹气,而是灵机一动,带领全班学生走出教室,人人以手,以水墨代色彩,示意小朋友在操场水泥地上按出不同的水墨指印,然后再任意想象,发挥,用指蘸墨,添加成多种有趣的造型形象。使教学既有儿童天趣又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造型创造目的。一次课堂的“意外”,老师运用教学智慧变被动为主动,上成了别有意味的一堂造型新课。这一课例提示我们:一个美术教学的智者区别于常人的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能保持自己与学生那种最真实、最纯朴的心性和感觉,保持自己审美造型教学的创意和个性。这样的美术课,其诱人之“味”也许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有滋有味的美术课,醉人心脾,能使教室里的学生个个春风拂面,满室和谐生辉。笔者以为要上出一堂有“味”的课,执教者还应该具有“寻醉”“求醉”的美术课堂组织本领。朱良志先生说:“艺术就是充满醉意的舞”。这话说得多好!艺术创作需要醉意,而艺术教育的课堂,老师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在引导学生“寻醉”、“求醉”,在“醉”中追求艺术创作的“自我”么?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学,何尝不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醉”最后达到“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引自《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学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活动,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经过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运用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教学的运作和学生美术作品的创新,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特殊的特点和技能。需要师生具备更饱满的激情,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显现出美术创造的特色。因此美术课堂营造的“味”使得学生经常处在不能言辞的“醉”情之中,从而升华成为不可遏止的审美创造冲动,使学习主体自觉而快速地由日常状态转向审美状态,为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和艺术创新铺垫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美术课堂“味”的营造离不开教师教学与人文素养的积淀
要把美术课上得有“味”,对于执教者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既不能靠东拼西凑教学要素,也不能光凭同事点拨或书本传授所谓的经验。某位青年美术教师,执教一节主题为“画画江南古建筑”的美术课。课堂上系统介绍了我国古建筑的历史变迁,以及江南各地的古建筑结构特点、造型特色等等,还要求学生画出一幅古建筑创作画。课后,笔者及几位听课同行一致指出,内容不加选择面面俱到,只会导致课堂索然无味。建议重新把握教材的主题,以点带面,选择以欣赏描绘杭州郊外的古民居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的公开课,该青年教师按大家认可的方案上课,虽然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作业也全部完成。但一堂课下来,听者反映平平,都觉得课堂上还是缺少一种“味”,即那股浓浓的反映民族古建筑传统之美的淳厚之味。由此笔者想到,要成功营造教学之“味”,其实离不开教师本身长期教学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归纳一堂课的主题容易,教学方法旁人可以点拨,但一旦离开了教师本身的学识、修养、智慧,离开执教者对本课气定神全的感悟与把握,再佳的主题,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先进的教学设备都无助于美术课堂中那股磁性般“味”的产生。课堂就会变得干瘪枯燥,味同嚼蜡。
美术课要注重营造教学之“味”,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但作为艺术学科,教学之“味”对于提升艺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审美学习和艺术创新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作用。应该成为当今美术教师研究艺术课堂教学美学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