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急救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1
关键词:氧化铝;离心;喷雾造粒;圆球状
1 前言
氧化铝陶瓷作为特种陶瓷的一种,因其具有高机械强度、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耐高温等优异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喷雾造粒是将溶液或悬浮液等原料喷雾固化后,制成一定形状、一定强度,以及一定颗粒级配的细小颗粒。氧化铝陶瓷造粒粉颗粒形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流动性和松装密度。流动性和松装密度的变化则会引起坯体压制密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陶瓷烧成密度、收缩率的变化。因此,怎样保证造粒粉有良好的颗粒形状,是生产工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结合实际生产,本文着重介绍氧化铝陶瓷喷雾造粒粉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2 实验内容
2.1 氧化铝陶瓷喷雾造粒制备工艺流程
氧化铝陶瓷喷雾造粒制备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2 实验原料
(1) 无机原料
本实验的无机原料主要以进口氧化铝粉为主,然后添加少量的苏州土、硅微粉、碳酸钙、滑石等辅料。氧化铝粉的理化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2) 有机添加剂
本实验添加的有机添加剂主要有添加粘结剂、消泡剂、剂、分散剂等,根据配方不同使用量也不同,其详情如下:
1) 粘结剂采用的是10%聚乙烯醇水溶液,一般添加量为10%~15%;
2) 消泡剂采用的是聚醚类抑泡剂,一般添加量为0.1%~0.3%;
3) 剂采用的是以硬脂酸为主要成份的乳液,一般添加量为0.5%~2.5%;
4) 分散剂采用的是聚羧酸盐型的乳液,一般添加量为0.2%~1.0%。
2.3 喷雾造粒主要设备
喷雾干燥塔是喷雾造粒的主要设备,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还需配备浆料搅拌罐、粉料匀化机等辅助设备。
3 喷雾造粒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3.1 氧化铝浆料性能
氧化铝浆料性能控制如下:
(1) 浆料黏度:6800~7200 MPa・s;
(2) 浆料颗粒细度D50:1.5~2.0μm;
(3) 浆料固含量:60±1%;
(4) 浆料比重:1.85±0.1 g/cm3。
3.2 造粒塔工艺条件
造粒塔工艺条件控制如下:
(1) 进口温度:310 ℃;
(2) 出口温度:110 ℃;
(3) 塔内负压:20 Pa;
(4) 送料泵转速:840 r/min;
(5) 雾化器转速:6200 r/min。
4 造粒粉主要性能检测
造粒好的粉料通过80~180目的振动筛进行处理,然后将大于80目的大颗粒和小于180目的小颗粒除去,并对造粒好的粉料进行性能检测。
4.1 粉料检测仪器
氧化铝粉料的主要检测仪器如表2所示。
4.2 粉料检测结果
氧化铝粉料通过检测后得到的数据如下:
(1) 颗粒含水率:≤2.71‰;
(2) 粉料流动性:≥2.52 g/s;
(3) 粉料松装密度:≥1.10 g/cm3;
(4) 粉末颗粒度级配:60~180目>97%。
颗粒级配积累分布图如图3所示。
4.3 氧化铝粉料的外观形貌
氧化铝造粒粉颗粒外观形貌如图4所示。
从图4可知,造粒粉颗粒非常接近圆球状,球上有个浅浅的小坑似苹果状,虽不及圆球状理想,但是在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中已属形状良好,其流动性也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氧化铝粉料喷雾造粒的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控制工艺参数,能够制备出具有形状和性能良好;呈近似圆球状的实心颗粒;造粒粉含水率低、流动性好、松装密度大;颗粒级配合理的氧化铝粉料。而且,氧化铝粉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在生产环节中能耗降低。
参考文献
[1] 傅宪辉,沈志刚.喷雾造粒中形成的各种颗粒形貌和结构[J].中
国粉体技术,2005.
[2] 张本清,戴端木.氧化铝陶瓷造粒粉颗粒不良形状的成因及防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2
关键词:冠心病 前临床心力衰竭 气虚血瘀型 芪参益气滴丸 治疗结果 心功能
Clinical Effect of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Due to Qi Deficiency with Blood Stasis and Its Impact on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XU Yan WANG Yinghui LIU Jiangbo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eijing Royal Integrative Medicine Hospital;
Abstract:Background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heart failure stage B) belongs to early heart failure, western medicine is main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as so far, but the expected curative effect cannot be achieved. Therefore, choosing a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scheme is the focus of clinical research at presen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due to Qi deficiency with blood stasis and its impact on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due to Qi deficiency with blood stasis admitted to Beijing Royal Integrativ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54 cases in each group because of one case fell off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give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guideline, and pati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given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based on western medicine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4 weeks. Clinical efficacy,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 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 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 MWD) ], TCM symptom score and score of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deterior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after 6 months' follow-up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 0.05).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erum NT-proBNP level and TCM symptom sco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LVEF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LVEDD and LVESD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6 MWD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 0.05).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erum NT-proBNP level and TCM sympto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LVEF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LVEDD and LVESD were less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6 MWD was long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P < 0.05).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cores of physical limitation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energ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hysical pain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 0.05).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cores of physical limitation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energ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hysical pai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P < 0.05). Deterior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after 6 months' follow-up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 0.05).Conclusion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has a exactly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due to Qi deficiency with blood stasis, and ca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promot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deterior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Keyword:Coronary disease; Pre-clinical heart failure; Qi deficiency with blood stasis;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Treatment outcome; Cardiac function;
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中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仅能通过预防来延缓病情恶化[1]。前临床心力衰竭(心力衰竭B期)属于早期心力衰竭,指仅出现心脏结构改变但无明显临床表现及症状,若未得到及时诊疗则可逐渐进展为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C、D期),严重者甚至死亡[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前临床心力衰竭,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疗效,故选择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多为气虚血瘀证,故临床多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3]。芪参益气滴丸是一种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中成药,在治疗心力衰竭上具有较好疗效[4-5],但其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的疗效罕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结合组和西医组,各55例。因各组均出现1例脱落病例,故每组54例。中西结合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36~74岁,平均(54.7±5.3)岁;合并症:高血压19例(35.2%),糖尿病17例(31.5%),高脂血症15例(27.8%);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34例,双支20例。西医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35~75岁,平均(55.4±5.4)岁;合并症:高血压18例(33.3%),糖尿病16例(29.6%),高脂血症16例(29.6%);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33例,双支21例。两组患者性别(χ2=0.039,P=0.843)、年龄(t=0.680,P=0.498)、高血压发生率(χ2=0.041,P=0.839)、糖尿病发生率(χ2=0.044,P=0.835)、高脂血症发生率(χ2=0.045,P=0.832)、冠状动脉病变支数(χ2=0.039,P=0.8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审:2018003),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1)冠心病诊断符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6]中的相关标准,其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根据Gensini积分进行定量评定:狭窄直径≤25%记1分,26%~50%记2分,51%~75%记4分,76%~90%记8分,91%~99%记16分,100%记32分;(2)前临床心力衰竭诊断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7]中的相关标准;(3)中医证型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的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2)合并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者;(3)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4)合并严重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者;(5)伴有精神障碍者;(6)数据资料不全者。剔除标准:(1)死亡者;(2)不遵循研究方案者,如纳入研究后未按要求服药,或合并使用本研究禁止使用的中/西药物,或中途自行换药;(3)随访中自然脱落、失访者;(4)自动退出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西医组患者基于《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9]采用西药治疗,即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美托洛尔25 mg,2次/d;雷米普利5 mg,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中西结合组患者在西医组的基础上采用芪参益气滴丸(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30139,规格:0.5 g/袋)治疗,1袋/次,餐后30 min口服,3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患者需忌食辛、辣食物,禁烟酒,并密切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若有不适应则及时入院复查。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根据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以治疗后患者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且治疗后疗效指数减少>70%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疗效指数减少>30%~70%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疗效指数减少≤30%为无效[10]。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00%。
1.4.2 心功能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及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6MWD)。操作如下:(1)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中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应用美国惠普HP2500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LVEF、LVEDD、LVESD。(3)在安静、通风的走廊内标测一段长30 m的水平直线距离,嘱患者来回步行,而后测量其6 min内的步行总距离,即6MWD[11],若患者在此期间出现严重胸闷、气促、胸痛、心律失常等可减慢步行或停止试验。
1.4.3 中医症候积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中医症候积分,针对心悸、气促、胸闷(痛)、面肢水肿及舌质紫黯5种中医症状进行评分,各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赋予0、2、4、6分,各症状积分之和即为中医症候积分。
1.4.4生活质量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1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内容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5 恶化率、死亡率
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疾病恶化(疾病进展为心力衰竭C期或D期)及死亡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562,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 心功能指标、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LVEF、LVEDD、LVESD、6MWD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中西结合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低于西医组,LVEF高于西医组,LVEDD、LVESD小于西医组,6MWD长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血清NT-pro BNP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LVEDD、LVESD分别小于本组治疗前,6MWD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SF-36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中西结合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高于西医组,躯体疼痛评分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躯体疼痛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疾病恶化率、死亡率
随访6个月,中西结合组患者疾病恶化率为9.3%(5/54),死亡率为1.9%(1/54);西医组患者疾病恶化率为27.8%(15/54),死亡率为14.8%(8/54)。中西结合组患者随访6个月疾病恶化率(χ2=6.136,P=0.013)、死亡率(P=0.013)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13],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则可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自发性的进展性疾病,分为前心力衰竭(A期)、前临床心力衰竭(B期)、临床心力衰竭(C期)和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D期)4个阶段[14]。既往研究表明,心力衰竭A、B期患者存活率>90%,C、D期患者存活率则较低[15]。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B期)是心力衰竭的始动环节,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无新发心肌损伤,但已出现心肌重构[16]。因此,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的积极治疗极其重要。目前关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改善心力衰竭早期(A、B期)患者心脏的生物学特性,延缓心肌细胞死亡,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进而抑制疾病恶化[17]。因此,诊断前临床心力衰竭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延缓患者疾病恶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SF-36评分比较
根据中医学上的“治未病”理念,前临床心力衰竭重在预防[18]。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多因气虚、血瘀、寒凝所致,心主血脉,心气虚则心血运行不畅,血涩不通而导致真心痛,因而临床多以益气、通脉、活血为主要治疗原则。芪参益气滴丸是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利水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其中黄芪具有正性肌力及调节血压、血脂等作用;丹参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消除血瘀;三七可改善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内皮细胞;降香具有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化瘀止血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脉、活血止痛之功效[19-20]。近年临床已广泛应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取得了一定疗效[21],但关于其用于前临床心力衰竭的疗效罕有报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随访6个月恶化率、死亡率低于西医组,与徐邦杰等[22]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可更有效地提高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恶化率及死亡率。NT-pro BNP在临床鉴别诊断疾病以及预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LVEF是临床评估心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中西结合组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低于西医组,LVEF高于西医组,LVEDD、LVESD小于西医组,6MWD长于西医组,与王薇[23]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可更有效地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轻中医症状。此外,治疗后6个月中西结合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高于西医组,躯体疼痛评分低于西医组,与张凯旋等[24]研究结果相似,表明芪参益气滴丸可更有效地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并前临床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恶化率及死亡率。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此外未详细分析药物作用机制,今后还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作者贡献:徐燕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结果分析与解释,撰写、修订论文,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徐燕、王颖辉、刘江波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SORRENTINO M J.The evolution from hypertension to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 Clin,2019,15(4):447-453.DOI:10.1016/j.hfc.2019.06.005.
[2]BAYES-GENIS A,BISBAL F,NÚÑEZ J,et al.Transitioning from preclinical to clinical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a mechanistic approach[J].J Clin Med,2020,9(4):1110.DOI:10.3390/jcm9041110.
[3]张辛欣,焦华琛,李运伦.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3):252-260.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20.03.007.ZHANG X X,JIAO H C,LI Y L.Evaluation of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heart fail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Journal Shandong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44(3):252-260.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20.03.007.
[4]孙丽霞,姬延平,苏军,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8,18(1):65-66,68.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8.01.021.
[5]张杰,赖润民,鞠建庆,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21-24.ZHANG J,LAI R M,JU J Q,et al.Network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Qishen Yiqi dropping pill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China Medical Herald,2020,17(1):21-24.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7.03.002.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7,35(3):195-206.DOI:10.3760/j.issn:0253-3758.2007.03.002.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6-12.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5.02.003.
[8].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9]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6):1-130.
[10]刘玉霞.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前临床心衰阶段神经内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1]高墨涵,钱星星,王若冰,等.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出院前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4):428-432.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8.04.010.GAO M H,QIAN X X,WANG R B,et al.Six-minute walk dista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before discharge[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18,53(4):428-432.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8.04.010.
[12]NILSSON E,FESTIN K,LOWÉN M,et al.SF-36 predicts 13-year CHD incidence in a middle-aged Swedish general population[J].Qual Life Res,2020,29(4):971-975.DOI:10.1007/s11136-019-02362-y.
[13]JOHNSON B,BUELOW M,EARING M,et al.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reening in adul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rior to cardiac surgery[J].Congenit Heart Dis,2019,14(6):895-900.DOI:10.1111/chd.12839.
[14]SEVERINO P,MATHER P J,PUCCI M,et al.Advanced heart failure and end-stage heart failure:does a difference exist[J].Diagnostics(Basel),2019,9(4):170.DOI:10.3390/diagnostics9040170.
[15]KOSMALA W,MARWICK T H.Asymptomatic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predicting progression to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20,13(1 pt 2):215-227.DOI:10.1016/j.jcmg.2018.10.039.
[16]VELAGALETI R S,SHORT M I,LARSON M G,et al.Prognosis of"pre-heart failure"clinical phenotypes[J].PLoS One,2020,15(4):e0231254.DOI:10.1371/journal.pone.0231254.
[17]王培伟,何艳萍.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与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比较——单中心资料[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24(4):437-441.DOI:10.3969/j.issn.1007-9688.2018.04.18.WANG P W,HE Y P.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a single center data[J].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8,24(4):437-441.DOI:10.3969/j.issn.1007-9688.2018.04.18.
[18]王浩,高地纪,齐向华.系统论视域下中医预防理念的整体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4):385-388,424.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20.04.009.WANG H,GAO D J,QI X H.Exploring wholism of prevention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J].Journal Shandong Univers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44(4):385-388,424.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20.04.009.
[19]姜辉,顾胜龙,张玉婷,等.黄芪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5):93-96.
[20]王梦梦,吉兰芳,崔树娜.丹参功效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9,34(5):944-949.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9.05.225.WANG M M,JI L F,CUI S N.Advances in basic research on the efficacy of salvia miltiorrhiza[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9,34(5):944-949.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9.05.225.
[21]田国祥,姚璐,张薇,等.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脏后负荷增加大鼠不同阶段心脏全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2):160-166.DOI:10.3969/j.issn.1674-4055.2020.02.09.TIAN G X,YAO L,ZHANG W,et al.Effect of Qishenyiqi dropping pill on the expression of cardiac whole gene in rats with increased cardiac afterload at different stages[J].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0,12(2):160-166.DOI:10.3969/j.issn.1674-4055.2020.02.09.
[22]徐邦杰,符德玉,姚磊,等.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高血压前临床心衰阶段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3(4):28-33.DOI:10.16306/j.1008-861x.2019.04.004.XU B J,FU D Y,YAO L,et al.Clinical research on Huoxue Qianyang Qutan Formula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t preclinical stage of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9,33(4):28-33.DOI:10.16306/j.1008-861x.2019.04.004.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3
“我们盼望已久的事,今天得到了政府的兑。”近日,在吉林省乡村120急救车发车仪式上,乡镇卫生院代表如此感慨。
2013年,吉林省计划向全省790家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备急诊急救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首批100辆已于6月中旬正式交付使用。后期690辆车也将在7~8月陆续到位。吉林省卫生厅厅长隋殿军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表示,此次乡村急救车的配备,将结束省内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救护车的历史。同时,吉林省也将成为全国首个建立覆盖全省乡村急救体系的省份。
建网至村
近年来,中国城市急救体系不断完善,但乡村急救体系建设一直严重滞后。作为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由于长期缺乏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吉林省乡村急救技术水平较低,设备相对落后。
为提高乡村卫生院中转急救能力,2010年,吉林省将农村急救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六大体系建设中。从2012年起,吉林省加大对乡村急救体系建设资金,开始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并由省政府统一招标采购急救车辆。
与城市急救系统相比,农村地区急救服务主要涉及急诊救治与医疗转运,并本着“就近、救急、尊重患者意愿、综合考虑乡镇卫生院、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的原则,展开转运工作。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刘中正表示,吉林省将以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为龙头,连接乡镇卫生院,建立“指挥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应急机制,和覆盖农村的县乡急救网络。县级急救中心设置覆盖所辖乡村地区的120急救电话,并对其进行统一调度指挥。
而就具体模式而言,在吉林省卫生厅农卫处副处长沈文生表示,目前吉林省县级急救网络平台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的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此种模式下,县级120医疗急救中心设在县级医疗机构内,通过借助医疗机构有医疗资源和急诊急救专业能力,提升整个专业技术能力;另一种是个别县市独立建立急救中心,通过指挥和调度不同医疗机构力量,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救治等工作任务。
“在城市某一区域内患者发病,可以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分散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救护车急救;而在农村地区,我们规划设计以县为龙头的应急救治指挥中心,同一个调度中心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急救人才专业队伍网络,提升整个区域内应急救治的快速反应能力。”沈文生表示,如此可从根本上提高吉林省农村地区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医疗救援能力。
而在沈文生看来,乡村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将加快农村危急重症患者的转运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医疗机构的急救作用。
基层试水
“虽然卫生院领取了急救车,但目前为止,并未使用。”记者赴吉林省兰家镇采访时,兰家镇卫生院院长鲁晓峰透露。
兰家镇是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唯一的乡镇,常住人口5.5万人。该镇共有卫生院一家,即兰家镇卫生院。该卫生院设有全科急救、中医科、外科、内科、妇科及手术室。一个月前,刚配备了一台救护车。
鲁晓峰介绍:“我院患者转诊的目标医院一般是宽城区医院,比较急的患者则会转到武警医院。”在急救车的帮助下,可在35分钟内完成转诊。
该卫生院每月将会对该镇村医轮流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卫生院将救护车的配备情况告知村民。
目前,卫生院尚未得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于急救车使用的具体说明,也尚未配备专业随车医生和岗前培训。急救车司机也由原卫生院班车司机兼任。鲁晓峰猜测,目前急救车的使用开销,在未得到上级单位明确说明的情况下,很可能由卫生院承担。
对于基层医院的担心与疑虑,刘中正表示,吉林省乡村急救体系将逐步完善。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性支出,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将承担急救车的保养及运维等费用,以确保乡镇卫生院急救车的正常运行。而救护车从事普通医疗救治得到的收入,也将上交财政。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4
【摘要】 通过对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从社会、医方、患者和政府的不同角度,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对如何构建和谐的院前急救医患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医患关系 和谐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on on 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It can be realized by comb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ety,physicians,patients and government.
【Key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医患关系是医者及其相关人群与患者及其相关人群在医疗实践中,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1]。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的热点,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2]。分析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医患关系管理的方法,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上海市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1.1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上海市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
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
运相结合”独立型模式。但是很多市民对上海的院前急救模式缺乏认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把现在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当做是单纯运输的工具,持有此观点的甚至包括一些院前急救的从业人员和个别急救医师;二是把独立型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院前急救模式混淆;三是不确定院前急救人员中谁是急救医生,甚至不确定是否有急救医生。
1.2现有急救网络难以满足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的期望和需求
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突发疾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认识,在正常的应激反应作用下,总是期望120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一叫就能到,一救就能活。但是现有的急救网络和医疗技术水平离人们的期望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叫车难,车到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院前急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1.3医患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信任缺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在当今的医患关系中,信任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3]。而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和家属经常否决急救医师建议转送的医院;二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急救医生在现场和途中所采取的医疗急救措施。
1.4院前院内急救链脱节引发患者和家属不满
急救链脱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病人转送到院内急诊后,院内急诊没有做好接诊准备,导致一些患者送达医院后无人接诊和救治;二是由于患者转送前院前与院内未进行有效沟通,送达的医院不具备该疾病的诊疗能力,或院内急诊就诊患者集结太多,超过了急诊的接诊能力,迫使患者不得不多次转院,引发患者和家属对医疗工作的不满。
2原因分析
2.1急救模式的多样性和院前急救的自身特点混淆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认识
人们对院前急救运行模式的认知不足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多样性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性,使人们对院前急救缺乏统一的认识。二是在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员中,急救医师跟急救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工作服没有明显的区别标志,而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只有穿白大褂的才是医生。
2.2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城市道路拥堵限制了急救车的快速反应
一方面伴随着上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也急速增长,而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院前急救叫车难状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日益加剧拥堵状况,救护车也经常被堵在路上,导致了患者和家属经常会遇到车到慢的情况。
2.3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误导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信任
在社会舆论对卫生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片面和错误的宣传下,以及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医生就是千方百计为了拿回扣一个群体,把医疗过程中少数的医德败坏形象看做是整体的医德败坏。同时,在当今的医患关系影响下,医务人员也对患者和家属产生了防备心理。
2.4院前与院内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是导致急救脱节的主要原因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由于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因此也容易产生急救链的脱节。现在上海各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的预报模式,大多数都采用间接预报模式,即急救医师通过调度员向要转送的医院进行预报。也有很多情况,院前急救医师不向院内预报,直接送入医院,使该医院并未做好接诊的准备。交接的形式也主要是口头交接,甚至存在着院前与院内根本不进行任何信息沟通的情况。由于急救链的脱节,经常引起家属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的不满,有时还引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3讨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等六种类型[4]。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采用独立型模式,主要承担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服务,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在沪举行的各类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同时还承担危重病人的转院或出院及一些特殊病人出院的非急救转送工作。主要功能定位于现场和转送途中的医疗急救,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并快速送达医院。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上海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从以下五大方面考虑:
3.1加强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建立科学的考核和管理机制
在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加强院前急救团队的自身建设和科学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沟通技巧,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夯实基础。一是加强对急救调度员的培训和管理,要着重培养调度员的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耐心接听患者和家属的呼救电话、快速记录信息的能力、对病情初步判断的能力、调度指挥能力,同时还包括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稳定调节家属和患者心理的能力[5]。二是加强驾驶员和担架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病情观念、以及服从和协同急救医师抢救病人的能力和素养。三是加强急救医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急救医师诊治能力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另外对急救医师应该设有明显的标示,让患者和家属一眼就能识别急救团队中谁是急救医师,这种视觉信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取得他们的配合。
3.2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的认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市民了解、支持和配合医疗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的医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生命观;二是是可以通过社会媒体,让他们多宣传一些院前急救积极的一面,比如说我们参与的重大事件的医疗救援和保障工作,以及院前急救取得的新进展;三是走进社区,宣传急救知识和院前急救制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社会知名度,同时还可以通过与红十字会合作的方式提高市民对于院前急救的知晓率;四是建立患者回访制度,增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同时弥补在院前急救中沟通不足引发的矛盾;五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医患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寻找医疗信息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信息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利用网络的效应改善医患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和报道[6]。
3.3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构建法律和制度规范下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制的建设: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急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规范患者和家属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规范投诉管理体系,使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迅速、妥善解决,减少医患关系恶化的机率[7];三是建立医患第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8]。
3.4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院前与院内的各自独立性,也容易引起院前与院内急救链的脱节[9]。因此完善院前与院内的信息交流机制,增强院前与院内的信息沟通,对于缓解和避免因急救链脱节引发的医患矛盾,以及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急诊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院前和院内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划各区域内院内急诊网络建设,规范转送目标医院,明确院前急救医师具有确定转送医院的权利;二是建立联接调度指挥中心与各定点接诊医院的信息系统,定点接诊医院实时向调度指挥中心可以接诊各种病人的信息;三是建立院前急救人员、调度指挥人员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的实时沟通机制,以及患者院前院内的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和院内急诊医师的交流和互换机制,促进急救医师和急诊医师对于急救全过程的了解,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0]。
3.5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投入。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促进全民急救知识和医疗法规的普及,同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文明素养;二增加院前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院前诊疗技术水平;三是统一院前急救模式,制定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11];四是实验和开展空中立体救护,培养空中立体救护队伍,缓解地面救护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压力;五是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解决叫车难,车到慢的问题。
医患关系是医疗技术、卫生体制、卫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医患关系各主要相关因素,仅从医方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13]。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患者、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各方都应尽好各自的责任,承担好各自的义务,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相互沟通,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客观认识,多一些建设意见,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龙,周绿林;CRM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2009(04):77-78
[2]梁建业,李永泽,韩彦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关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2):23-27
[3]陈懋:《医患关系困境及其改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4]郑惠娟;我国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0)
[5]舒敏,骆水发;院前急救调度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1)
[6]Pearl Jacobson; Empowering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effect of Internet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 2, no. 1 (2007)
[7]应维华,朱丽娜,任建萍,邹铃;杭州市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4)
[8]《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2010年2月23日
[9]周华,黄丕强,徐相瑞,赵珊;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
[10]王亚东,刘兰秋,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吴优,陶丽丽,梁万年;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
[11]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5
【关键词】创伤 急诊 体系 探析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87-01
1 我国目前创伤急救医学发展现状分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急诊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依赖型:急诊科只有专职主任,个别的固定医师,其日常工作主要依赖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能完成大部分工作任务,但还需要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有会诊和协作关系。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 “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不仅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急诊医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设备配置不足,其原因可能与地域环境、服务对象、经济条件、医学科技水平有关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
2 急救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急救人才队伍缺乏,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急诊科医生专科性太强,对急诊科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统的掌握,不能独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抢救。很多优秀人才因为职称晋升困难或急诊科工作辛苦而放弃急诊工作。这对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困难,很多医院急诊科面临无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医院急救应急能力不强,急救网络覆盖存在许多盲区。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目前大部分急救网络已能初步覆盖主成及周边区县,但只是粗略的覆盖,城乡仍有较多死角不能触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区仍然面临急救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因通讯和运输工具落后,也严重影响创伤救治反应时间,尤其在山区,往往缺乏公路交通,需要靠人力运送,常常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县级医疗中心,大部分严重创伤病员因此很难活着到达医院,即使到达,也可能使各种并发症大大增加而影响创伤救治的质量。
2.3 急救系统科技含量低,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对急救中心的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急救系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也引用到急救领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少数医院的急救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大多数特别是区县的急救车上仍没有装备,重危患者人群没有建立信息跟踪系统,不能对重危患者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和随访。
2.4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面临严重困境 创伤急诊外科模式(Trauma/Emergency surgeon model):包括创伤外科和急诊外科。住院医师接受各种急诊情况训练;包括急腹症等急诊科经常遇到的情况。优点是反映了目前许多创伤医师工作的现实。同时能够使创伤医师进行非手术治疗,且使手术技术得以保持。 不管何种培训模式都离不开广泛的普外科基础训练。目前为止,尚没有适合所有地区、城市中心和郊区医院的创伤外科医师的培训模式。我们推荐以普外科为主,逐步到多发伤急诊治疗,到广泛系统创伤治疗需要的训练方法。我国急诊外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与其比较,差之更甚。多数急诊外科是由外科各专业轮转住院医师组成,专业队伍混杂,多数采用专科会诊制度,专业基础薄弱。多数住院医师不愿留在急诊外科工作,认为没有专业方向,无专业认同感,工作时间长,疲劳,且医疗差错的风险高。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急诊外科医师培训项目和制度,缺乏急诊外科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甚至连急诊外科医师的概念都十分模糊。
3严重外科创伤急诊与急救体系思考与对策
3.1 努力打造创新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和急救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和专业学习进修等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大量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留住现有急救医学人才,保持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急救医疗质量:①反应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务改变单一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综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在服务过程上改变以接送患者为主的服务为救护、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等全程。
3.2加大急救系统高科技成果投入
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公用数字无线讯技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移动车载调度终端等引入到急救网络中,以达到适时准确定位、及时跟踪监控、快速协调调度、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将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综合型创伤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发展,建立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创伤急救医疗护理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强化急救意识,重视急救医护人才培训,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使急诊急救整体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
3.3 构建基于“三环理论”创伤急救模式,突破创伤急救发展的瓶颈。院前创伤急救院内创伤救治和进一步创伤救治治疗。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院内院外和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急诊科急救创伤快速临床反应机制,集中力量进行严重创伤全程复苏,建立创伤救治的院内衔接和柔性反应机制以确保创伤急救模式顺利进行。建立合理人才结构,规范创伤病房管理,促进医院创伤急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燕. 迎接21 世纪,直面新挑战――急诊科建设探讨. 急诊医学,2000 (5) :353~354.
[2]李春盛,樊寻梅,急诊医学进展.急诊医学,1999.
医疗急救能力范文6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例;诊疗行为;医疗、护理缺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1-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急救反应快慢、医护人员对病人救治能力高低、能否有针对性的对病情重点处置,观察判断病情能力是否敏锐等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愈后与转归。同时院前急救又是医患纠纷最易发生的高发地带,在急救用时、病人处置、转运、告知等诸多环节中,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纠纷。因此,通过对急救病历分析,为充分了解急救全过程,评估医、护人员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高低及沟通能力强弱等方面,提供了有益途径。
1资料和方法
逐日检查我科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院前急救病历4609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院前急救学》等为参照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病历,并辅以询问出诊医护人员现场情况、病人反馈等方法,发现有医疗、护理缺陷病例547例,占所检查病历总数的11.86%。
2结果
547份病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病历及医疗文件书写:病人详细通讯地址未填写或填写不清楚;对过去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哮喘病等重要病史未作询问;病史的描述中缺乏对重要的阴性症状与体征描述;体征中漏记心率;意识障碍程度判定不准确,如昏迷程度判定过轻、过重;体格检查中遗漏对脊柱、头后枕部、耳后、会等处检查;危重患者、转诊患者病情告知书未填写、或填写后未及时归档;书写者未签名等。这类病历共272份,占缺陷病例的49.7%。2、疾病诊断质量:(1)诊断疾病病名不规范,如:晕厥待诊?血管性?,腹痛待诊?妇科问题?;(2)诊断错误:如心源性晕厥误诊为心源性休克;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应激性高血压状态,诊断为高血压病;(3)诊断遗漏:全身多处软组织伤,CT进一步检查发现头颅骨折、头皮血肿;双下肢皮裂伤,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骨折;重度酒精中毒,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腹部软组织伤,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积液,剖腹探查发现肠系膜破裂。这类病例共124例占缺陷病例的22.6%。3、急救处置不当: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首选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而不是选用 受体激动剂氧雾或气雾剂吸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高血压急症病人紧急降压使用短效硝苯地平舌下含化,因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排痰不畅、呼吸衰竭未及时有效吸出痰液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多发性骨折病人疼痛明显者,进行骨折固定术后未及时使用有效镇痛剂,防止疼痛性休克和脂肪栓塞;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出现鼾声呼吸,未打开气道、保护性气管插管或给予喉罩、口咽管,以减少窒息缺氧所致颅内水肿,为后续开颅手术提供条件;骨盆股骨等处骨折及腹腔内出血病人,未及时使用三角巾加压包扎,间接控制出血;胸腹联合伤伤病人使用诊断性穿刺技术不足,依赖回院后的辅助检查;已经有休克或血压低的病人未建立双通道扩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时呼吸兴奋剂使用过多,肾上腺素推注后,未加推生理盐水促进药物快速进入心脏,这类急救不当病例共93例,占缺陷病例17%。4、护理行为缺陷:(1)已执行的各项医嘱未及时签字;(2)抢救病人静脉通道建立选择手背小静脉、已建静脉通道输液针滑脱未及时发现;(3)休克病人、烦躁者 、救护车在行进中不能熟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吸痰技术,休克患者静脉通道建立困难;(4)已用医疗针头在忙乱中未放入收纳盒,刺伤他人;(5)对于出现与症状、体征不相符情况或危急值未再次确认,如血压过高、过低,呼吸过快、过慢等。这类病人共59例占缺陷病例10.7%。6其它 :接电话缺乏沟通技巧及必要专业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处置不足;发病地点询问不清楚,不能极时到达发病地点;与上级医院电话沟通不当,致病人转进困难;现场施救时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在道路上逆行,未及时寻找安全环境施救等,这类病例共26例次,占缺陷病例4.7%。
3讨论
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诊疗条件受限,病人病情急重、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环境恶劣、病人、家属心理不稳定等等不利因素,为急诊急救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发病黄金时段稳住生命征、有效施救,减少医疗纠纷,是急诊医疗质量管理重点课题。通过对4069份急诊病例分析发现:病历书写缺陷所占比例最大,占49.7%,病历书写既是病情客观表现也是医疗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物证,同时也反映医师把握病情深度与广度,对病情进行内在分析和判断能力综合表现。应作好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尤其要求对时间、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描述,病人的知情同意书、病情告知书等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医疗责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常见多发急重病进行业务学习,注重“三基培训”。充分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做到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院前急救因受时间和诊断条件所限,病情确认诊断困难较大,诊断多以待诊为主,但要求诊断名称合理、规范,不能想当然乱写,应依据病情表现得出最可能性诊断,同时要强调医护人员对病人分层次多次复检,以发现隐匿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院前救治是整个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需要医护人员能及时抓住危及病人生命的重点环节、给予有效处理以稳定生命体征、打断恶性循环。分析病历中处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未使用对病情最有效控制方法,分析原因在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认识不到位,处置上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环节科室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危重病的处置流程与规范,吸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优化急救方案。要让急救医护人员熟记各项疾病救治流程,做到挽救及时、有效、不遗漏。
院前急救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护士在狭窄、昏暗、车体运行环境中快速有效操作,如:建立静脉通道、吸痰、吸氧、对病人进行监护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有限时间内对发现的“危急值”进行复检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平时基本操作培训及快速可靠的检诊技术掌握就非常重要,应制定相应的的护理操作流程,按规定步骤完成任务,才能做到忙而不乱,避免职业暴露。
院前急救从接警开始,无论是120指挥中心还是科室急救单元内的电话接听人员都应俱备冷静心理素质、清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急救人员除了解到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自救指导如压迫止血、摆放、烫伤病人的快速冷敷,中毒催吐,抽搐患者的舌保护等。以争取时间,将病人的损伤降到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