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特殊儿童的生理与病理、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行为矫正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文、数学、英语、特殊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史、外国特殊教育史等。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特殊教育是对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特殊人群开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患各种残疾的特殊前提,其招生比较冷门,但就业市场上却异常热门。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师资和工作人员极度匮乏。从目前看,当特殊教育生四年后毕业时,基本上都会被用人单位争先抢用。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专业所需能力 1.掌握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就业期望;对策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阻力,既有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外在因素,也有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就业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期望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就业观念中的思想问题,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最后实现顺利就业。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人。

(二)研究方法

设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三)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就业期望的调查,第三部分为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达到83.75%,远远高于男生的比例,而且有61.25%的学生来自农村,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或是其他资助形式完成学业。被调查的学生中81.25%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二)就业期望

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000元~3000元,还有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3000元~4000元,18.75%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4000元以上,1.25%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1000元~2000元。但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1500元~2500元。这与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

被调查者中,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

调查对象中95%以上是河南籍。在“所期望单位所在地”一题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家乡、省会等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

4.对声望地位及工作稳定感的期望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等各项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5.对就业形式的选择

在直接就业、灵活就业、待业、创业、升学深造5项选择中,56.2%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选择创业的学生仅为2.5%。

(三)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2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在这项调查中,81.2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比较难。

3.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学生认为生物科学专业发展比较正常,不会出现动荡;35%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发展比较迅速。

(四)影响就业期望的原因分析

1.家庭的影响

在调查中,4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择业决策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同时,调查对象中61.25%的学生来自农村,而且近50%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的资助政策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很多学生将自己的薪酬期望定位在2000元~4000元,渴望能够快速改变自己家庭相对贫困的现状。

2.专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学校、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有关的教学、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除到中小学从事生物教学外,其中相关每一个职位,都基本上有对应的专业存在,会受到生物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也会受到园艺园林、植保、畜牧兽医、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冲击。所以,当毕业生去应聘同一岗位时,竞争优势不是很明显。

3.学校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是影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范技能不扎实。二是动手能力不够强。这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关系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而学校对学生的实验课重视也不够。三是实验设计思维狭隘和实验分析能力比较差。

4.个人的影响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等。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重心转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物类人才甚至其他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改善就业期望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就业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摒弃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稳定安逸的就业观念。通过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全面地认知自我,引导毕业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提高学生能力,增大就业砝码

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没有工作经验、眼高手低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期间就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实现自己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懂得如何把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

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深化高等教育与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课程和服务基础教育平台,在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按照“师德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德刚.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9.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 就业 生物专业毕业生 就业压力 调查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研究型大学的构建,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复杂社会形势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现在全国已经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是有需求的,都很重视,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具体到个人的就业情况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了解和探究生物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内容包含学生基本就业信息、就业压力的问题、毕业后从事的行业问题、初次就业所要求的薪资待遇问题,以及学生的就业选择区域和对于就业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反映出生物专业类的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前景的心态和期望。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按校部分抽样法,分别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生物专业毕业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收回问卷490份,有效回复率达到98%。并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进行分析。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现阶段,就业压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都非常注重外环境的变化,让自己的就业前瞻跟随社会和家庭的改变而去适应它,这样虽然扩大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面,但是也会让自控性变得薄弱,从而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造成了心理压力。其中有32.07%的学生觉得社会因素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占的比例最大,其次则是家庭因素,占调查人群的25.95%,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各占18.08%、13.12%、10.79%,对学生的就业影响要小一些。

2.薪酬对于毕业生就业影响

就业中,薪酬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大,由于现实生存问题,在就业时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薪资问题,学生在初次就业薪资的要求上,超过半数的人选择3000~5000这个节点,对于薪资的要求有较为切实的考虑,也有7.58%的学生觉得,首次就业就应该有一个较为丰厚的报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想通过第一次就业,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区域差异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

本研究的对象是分别从北京和河北两个区域挑选的大学生,一个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国家的重要工业省份,两个区域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各高校毕业生前往北京就业的占很大一部分,这说明发展越快,就业机会越多,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更受大学生的偏爱,现在社会出现大学生过剩的问题,一线城市虽然比较成熟,但同时充斥着很多就业机会,依然是大部分学生追捧的对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二三线城市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企业要求也不会那么高,不会有太大工作压力,所以会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

三、对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为了提高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解决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角度,就要思考怎样根据学科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完善培养计划;建立教学、科研、企业一体化的基地,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路子,培养出更多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2.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学生,应重视深造机会,积极学习实验技能,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应该端正就业心态。从宏观看,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稀有资源,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生物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在职业规划上融入多元性,考虑先就业,然后根据自己的发展,合理调整、完善职业规划。在选择公司时,应该看重公司的前景和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3.社会各用人单位,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需要。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对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应立足本专业的优势,掌握生物专业知识,再依据自身的特点及发展的方向,完善各种能力,积极应对竞争。要在主动了解市场,争取成为生物技术企业真正需要人才的同时,实现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类专业人才真正“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乘.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12-13.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5

1.1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①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需要。②护理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③护理教育设施与社会及医院发展要求不平衡。④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及质量亟待优化。

1.2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①强调护理治疗、忽视健康恢复。②了解健康促进理论,但实践应用少。③临终护理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④工作压力大,造成环境适应性差。⑤计算机技术水平低。⑥知识结构中,人文知识、心理学缺乏。⑦科研创新意识薄弱。

2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

2.1现代护理概念、内涵现代护理学的概念发展经历了以"护理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发展到现在以"健康为中心"。最终将护理原始概念"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过程",发展到"护理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这一富含人文精神的概念彻底改变着护理附属于医疗的技术职业这一传统概念。在具体操作中,如医院家庭病房,医院内演出歌剧(英国),这一现代医院内新内容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内涵,也赋予了护理的现代概念。护理内涵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健康促进,即帮助人们利用周围的资源维持或者提高健康水平,如教育人们合理摄取营养和适度运动。②帮助人们维持其健康状态,如对一个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帮助其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③健康恢复。通过临床治疗、心理支持等疗法,促进健康。④对临床患者的身心照顾。现代护理已经把治疗性工作与照顾性工作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根据现代护理概念内涵,我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3]: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独立地攻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科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6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对策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在严峻就业下,医学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向,树立准确择业观,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医学院也应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一、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医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1.医学生就业状况

近些年,医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医学生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供需间逐渐失衡,不同层次毕业的医学生,已由原来供不应求向专科供过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应求转变,与普通医学院相比,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学、预防及检验等专业的医学生因毕业生少,需求依旧旺盛,但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就供应高于需求,就业率相对低一些,但整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大城市就更是趋于饱和,医学生大都愿进入大城市当中的医院工作,但随着多年补充完善,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疗人员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超编状况,同时,这些医院对应聘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非常优秀人才及个别岗位外,医院大部分人员均要在硕士及博士学历以上。

2.就业体制不健全,择业观陈旧

医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反映,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劳动力间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不是很合理,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医学生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医疗人才充实,但很多医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些单位,择业观较为陈旧,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可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就业方面,竞争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还有些医学生认同的就业面窄,非专业岗位不接受。

3.医学院扩招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目前医学院与市场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较大,特别是医学生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教学质与量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医学院专业设置也不是很合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相对过剩,像麻醉、影响及护理等专业的毕业较少,社会需求量较大,不合理设置使得学校与社会需求相偏离,影响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

二、影响医学生就业前景的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考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大量医学生毕业,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专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本科生也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学历的社会需求空间还相对较大,在社会需求导向下,考研成为医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鼓励学生考研,这样不仅输出优秀人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实习医院的实习时间是5月份,医学生来到实习点之后不久,就面临考研冲刺,这段时间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考研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医学院可调整一下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学期,在最后学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程,对于考研学生能在考前两月请假,并专心备考,到考试结束之后,再到实习医院补上实习,学校应该针对考研学生给予有关辅导,并针对考研学生心理、英语及政治等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可请有经验教师实施考前辅导,提高学生考研成绩。

2.完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意向

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健全的服务、竞争、监督管理及调控等机制,应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的就业市场,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方法,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并改革就业、人事及户籍等制度,对毕业生管理及用人单位进行规范,保护毕业及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就业渠道,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提倡医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医学院应该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与信息化地就业服务制度,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技巧锻炼,减少就业障碍,在医学院低年级,还应设置职业规划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方面的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端正思想,认识到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疗市场必将向基层单位市场转变,医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个人价值、目标观及社会价值结合的统一标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主动的就业态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习环节

医学院应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增加招收人数,需求量少的专业,减少招收人数,并强化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把实习生分成大轮转及后期分流两部分实习,大轮转实习主要是依照正常轮转顺序来实习,而后期分流实习又可按实习时间分成正常大轮转与后期分流时间,前半部分为8个月,后半部分为4个月,依照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要求进行培养,像影响、急诊及麻醉等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有意从事此方面的学生,就可实施后期分流培训,这样就业面就要比大轮转学生的就业面要高一些,通过实习环节,为自身就业前景增添砝码。

结束语:

随着医学院规模扩招,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对医学生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医学院应调整学生就业意向,让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工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