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和心理诉求的基础之上[1],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其逐渐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控制自身的情绪,有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对人思想上的教育,是对学生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及法律法规等层面上的培养[2],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针对个体,学生情绪、个性、习惯等个人层面因素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展,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应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高校应大量吸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人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针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组,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大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德育重要群体,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为深刻,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疏导工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会在网络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再加上每个学生背景条件复杂多样,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水平对思想认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其实与其心理特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创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精准的找到学生实际问题出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解决,并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十分关注。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特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首要前提,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及疏导方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帮助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疾病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理念。与此同时,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聘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干预经验的相关人士。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调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情况跟踪档案,每年为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进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尤其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疏导及干预,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5],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理想和现实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最终树立高尚的人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心理学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发挥出1+1>2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2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俱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4

主题班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追踪——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研——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一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功转化

基于高校类型差异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

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投入对比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木桶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导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

大学生课外兼职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独立学院为例

大学生娱乐网络化调查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

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5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水平。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实现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辅导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水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力求帮助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全方位发展,顺利度过大学生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其便于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最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日常教育管理的就是一线辅导员,最经常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也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比较容易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的能量也是非常强大的。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发挥这一工作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如果想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要前提是得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这就要求辅导员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架。为了更好地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虽然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光掌握了知识如同纸上谈兵,不足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心理疏导的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个人素质,提高人格魅力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常接触到的人,是奋战在学生管理前线的人,也是直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甚至身教要比言传来得更为重要,因此,提升个人素质至关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以身作则的道理。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自身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欲正人先正己,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服力,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三、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大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方面,比如社会适应、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绪困扰、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困惑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和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正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勇敢面对,采取有效方式解决矛盾,得以健康快乐成长。2.开展各项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主题班会、手抄报、宣传布告板、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训练等活动,都能够成为传递心理能量的通道,帮助大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悦纳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也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3.借助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移动化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随身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就可以比拟以往的一台电脑,学习、工作、交友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网络阵地,例如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站等网络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更加便于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倾诉,可以更为便捷地与学生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四、建立心理档案

从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就要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可以利用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现在各高校通常使用SCL90、UPI、16PF等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并且要对测量结果做好统计、分析、汇总和筛查,给每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测量结果,以及可能在哪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后,要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登记,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解决。有针对性地约谈在测量中发现问题的学生,了解其实际情况,可以对测量结果做出进一步的辨析。存在心理困扰的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困扰;一旦发现涉及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时,要立刻进行转介,力求使问题尽早得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材料要尽量具体详实,而且后续要随着时间推移及时做到补充,这样才能确保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加以关注,在问题没有严重恶化前得以化解。

参考文献:

[1]班晓红,袁海宇,孙英琨.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辅导效能.科教文汇,2015(23).

[2]谢小红.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探寻.兰台世界,2012(5).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6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性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各界对其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显著,由于学习、生活、恋爱、交友、社会适应等方面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们的承受能力也普遍下降,这些问题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大高校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普遍增大。

一、认识上的误区――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障碍矫正或心理疾病诊断。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开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2011年3月后才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为公共必修课。[1] 导致部分人员对此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心理不健康等同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出现了少数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严重困扰时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与交流的情况,导致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向有利情况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性因素。

1.生活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导致生活困惑。

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与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部分同学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停留在高中需要督促的学习方式中,加之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考试挂科等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使之难以适应。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入校时没有明确的生活与学习目标,对今后也没有过多的规划,甚至不知道该专业有什么前景,也没有养成自我监督与管理的好习惯,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可能诱发严重心理问题。

2.情感问题导致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渴望爱情,在大学校园中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对恋爱存在不良的认知,使之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了各种误区,爱情至上、观念开放、攀比炫耀等不正确恋爱观念大量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很好的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其经济地位与心理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异性相处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情感问题突出。另外还有部分同学社会阅历较浅,恋爱呈现冲动型表现,往往通过短暂交往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从而导致情感波动影响较大,伤害事件明显增多。

3.人际关系问题导致心理孤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精力充沛,个性鲜明,具有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不足、集体观念弱化、实践参与度不够等特点。刚入学的大学生,因家庭、地域文化、个性等差异,导致在交往中发生冲突。另外部分同学性格内向,自我戒备与防御心较强,不敢主动与之进行交流,导致交往不顺利。久而久之,由于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角色困惑等问题造成学生成长出现偏颇。

4.就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

据数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2] 这一庞大的人群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可能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加上部分同学对自己并没有详细的规划,自律性也较差,当遇到学不懂的知识就自动屏蔽,随着考试不及格科目增多便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还有部分同学对自身有过高的期望,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容易产生极大的落差感。还有的同学为了逃避找工作,盲目的考证、考公务员、考研,并未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帮助实现角色转换,让大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帮助大学生实现由中学像大学的转变过程,认识到中学与大学学习特点、学习课程、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教育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安排学习活动。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快速转变角色,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做到快乐学习与生活。

2.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大学是人生中相对来说压力比较集中的阶段,大学生希李健康问题表现为人格的自我中心。[3]很多杀人、被杀等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要,就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压力疏导。学校层面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同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自杀防御机制,确保问题学生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

3.注意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的不同的情绪体验。[4]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运用其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呢?第一要端正交往的动机。不要带有目的性进行交往;第二要了解人际交往的特点,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往往良好的品质是大学生提高交往艺术的前提与基础;第三要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技巧,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其中要特别注意距离、交往频率、体势技巧,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的交往。

4.根据个人特点,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体部分,尤其是大一新生,应对学业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学习生涯顺利开展,在学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同学要积极与学长学姐及老师们们沟通交流,了解该专业的前景和前沿知识,并初步了解职业,熟悉该职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汤耀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09,6

[2]麦婉华,2015年大学生毕业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J)小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