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1
儿童时期心理的发展在一个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他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儿童有他们独特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在这些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机会在心理健康的环境中长大,从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在我们实地的调查研究中,留守儿童确实存在制约以上需要充分实现的因素,但他们缺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有些条件是可以通过其他条件或方式来弥补。以下依据这些条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做相关的探讨:
(一)亲情缺失问题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但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留守儿童虽然与其父母分离,但他们多数与兄弟姐妹在一起,他们年龄相近,境遇相仿,共同的语言较多,在情感上也容易形成相互依恋和获得归属感。
(二)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其父母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对他们的特殊抚养方式,如单亲抚养、隔代抚养、由亲切朋友代为抚养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暇顾及或者采取方式不佳。不利于实现指导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以及满足好奇心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对他们的抚养不完全是由其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中的一方进行,二十二者共同承担,交叉进行。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社会环境影响
现在农村迷信赌博风盛行,很多的农村的休闲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有的还在搞地下的赌博活动有很多的大人参与其中,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留守儿家庭监护上的不足,很多的孩子也时常到桌面去转转,耳濡目染,一些学生也学会了赌博,而且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对于金钱的盲目崇拜,无心学习,给学生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可能使得老师、同学及其他社会人对他们产生某种歧视或偏见。留守儿童自身也并不为此苦恼、担忧。可能是留守现象普遍存在和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日程行为中并无异常造成的。因此,对实现自尊心需要及活动需要时没有多大的阻碍。
二、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互动,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作为父母,能够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有合适的生意可做的话就尽量不要外出,以更好的照顾孩子,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亲情、温暖和关爱。如果父母双方一定要外出,最好想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安排在工作所在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看,父母要经常孩子打电话和留守孩子的进行情感沟通与引导。如果父母一方外出的话,那么外出的一方也要经常打电话和孩子沟通,时常鼓励和赞美孩子,寄些小礼物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感觉到被爱而增强信心,使孩子对父母和亲人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如果孩子已经在上幼儿园或者在学校读书,父母更要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引导孩子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孩子宽容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从小树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经常主动和老师与同学沟通与交流。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2
【关键词】幼儿体育 幼儿心理 发展
幼儿体育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等。幼儿身体比较脆弱,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并且我们知道幼儿的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大于抑制过程,进行体育活动更顺应幼儿的发展。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2个城市24000名4~16岁儿童进行调查显示,现今中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通过幼儿体育活动能不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现状
1.幼儿园体育活动量不足,教师对幼儿体育重视程度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体育活动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却不容乐观。观察某幼儿园冬季时一天的活动,早上入园后上午幼儿教师教幼儿读英语,然后幼儿基本上就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中午吃午餐、午睡,下午教幼儿写字,然后就是晚餐,幼儿在园中一天基本上没有什么体育活动,幼儿教师一般不允许幼儿乱走,只许在座位上活动。在这样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幼儿每天的体育活动不可能达到《刚要》中的要求。
2.幼儿教师不明确体育活动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幼儿教师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和幼儿园环境条件的现实问题等原因,大多幼儿教师不重视体育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缺乏理论基础知识这一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或县级城市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幼儿园中大多缺少幼儿体育活动的设施,如玩具不足、幼儿活动空间不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幼儿教师通过体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二、幼儿体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和心理具有密切的关系,不会爬的婴儿不可能知晓小床外面的世界,所以说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与幼儿身体的发展为基础的,进行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体育活动一般需要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布置任务的初期,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目的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在完成任务之后又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这些都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体育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合作等良好品德。体育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细胞新陈代谢,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正确的体育教育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多进行体育游戏活动,并且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促进幼儿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幼儿体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方法初探
1.利用体育活动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3-6岁的幼儿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意识不成熟。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环节,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2.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体育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必定有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我们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环境。幼儿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获得体能的锻炼,还能够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良好品德。这样,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了。
3.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幼儿自制力。体育活动中都有一定的规则,提醒幼儿要遵守这些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要有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可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进而促进幼儿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4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5
关键词:家庭经济;父母素质;儿童心理发展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心理状况都有一定的差异,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尤其重要,它对一个人的品行和人格都有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的环境,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也是他们认识社会准则和建立行为规范的第一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应当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父母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儿童能处于最佳状态,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界定
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观点。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具有正常的智商。
2.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3.拥有良好的稳定的情绪。
4.能和他人保持正常关系。
5.与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是一致的。
6.能正视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
7.无品行和性格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分析
当前,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也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我们只对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素质进行着重分析。
(一)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儿童可获得的资源也不同,低收入家庭没有能力购买基本的与健康有关的商品,儿童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更难得到保障。有资料证明,长期营养不良会使儿童没有活力,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对儿童的反应也不敏感,缺少对儿童的支持与关爱,这不仅威胁到儿童的成长,而且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消极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研究者认为,来自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发展,也减少了他们从学校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所以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一定关联的。
据相关调查显示,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近各种学习材料,更别说娱乐项目了。他们很少旅游,很少去图书馆和博物馆,也很少参加学习提高技巧的课程,这可能间接影响了儿童智力和学业成绩。消极的生活事件(如家庭解体,失业)和危险条件(如家庭拥挤,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增加时,这样的影响会更大。
(二)父母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儿童会潜意识的模仿父母。所以不管是父母的遗传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深深的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遗传素质
个体从亲代那里接受来的各种性状,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如躯体结构、血型、肤色、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等,其中脑的结构对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遗传素质影响儿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后天的原因,也跟父母的遗传素质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小孩天资聪明,也有些小孩天生智障。所以学者认为,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否定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心理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心理品质的好坏及对遗传因素的改造程度。
2.父母的文化素质
大量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儿童的学业成绩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关联更加紧密。所以父母的文化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周围的一切都会感到好奇,他们对父母会提出许许多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包含着求知欲,孕育着智慧。父母不能觉得这些是无知,应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以启发,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当然,要给予正确的口答,也取决于孩子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资本,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长期接受父母的熏陶,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这种熏陶对子女学习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儿童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任务。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好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了解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
[2]周序.父母文化程度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EBPOL].中国家庭育专业网.
[3]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2005(6).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民工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我国留守儿童已达6100多万,并且在逐年增加[1]。本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普遍。有关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自卑感比较普遍[2]。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与关爱,对外在世界缺乏安全感。此外,大部分儿童具有攀比心理。当看到同龄儿童与自己父母在一起,其乐融融时,他们会产生失落感。认为自身生活状况相对困难,父母抛弃自己外出打工只为了挣钱。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流,产生自卑心理。
2.性格孤僻。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虽然祖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这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无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就逐渐不想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情感世界,变得内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一般年纪偏大,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代沟”,易产生沟通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3.逆反心理严重。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儿童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据有关学者研究,偶尔与孩子交流的父母占56.5%,从来不与孩子交流的父母却占15.4%[3]。由于缺乏与父母沟通的机会,不能及时关注子女的成长,当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淡漠,留守儿童不再采纳父母的建议,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厌学心理。据调查,近1/3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看[4]。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全国妇联2012年调查显示,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有的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对其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父母也没有时间监管孩子的学业,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放羊”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没有可以交流学习的对象,会感觉孤独无助。有的留守儿童自律性比较差,学习疑难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压力增大,导致成绩下降,学习热情受到打击,从而使学习兴趣下降。长此以往,留守儿童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功能。(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政府应该开展专题立法研究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应尽的义务,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其父母或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对于娱乐性的场所,比如歌厅、网吧等,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经营管理制度,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同时,执法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管理,以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2)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政府要合理调配公共财政资源,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学校方面,政府应该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发展寄宿制学校。生活方面,对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单亲家庭或辍学等有特殊情况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社会福利方面,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3)保证平等受教育权利。对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儿童,政府应该放宽限度,降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给农村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以促进留守儿童到城市学校学习。同时,政府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方面,在资源合理分配的情况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加强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管理,强化制度。此外,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与改善教学环境相结合,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2.发挥学校教育功能。(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学校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招聘教师时,学校可以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此外,图书馆应增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书籍,并建立心理教育网站,以便于教师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师掌握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2)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开设课程对于普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学校中,虽然不具备进行学科教学的条件,但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等。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学校努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平等、尊重、互助的理念,摘掉有色眼镜,平等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建立家访教育机制,鼓励教师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关注情感需求,因人施教,及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的家的温暖。体育课时,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锻炼儿童意志的活动,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
3.重视家庭核心功能。(1)更新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当赚取经济收入与照顾孩子不能兼顾时,应适当放弃经济利益,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金钱没有了,以后还可以赚,但对于孩子的培养是不可逆的。如果没有抓住教育孩子的关键期,以后花更多的金钱、精力也不能挽回。此外要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当学习成绩好时,不能认为孩子各个方面都好,以防产生骄傲心理;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自信健康成长。(2)强化家庭教育责任。父母要认识自身的教育责任,与孩子沟通时,不仅要了解学习情况,更要掌握孩子生活、成长等方面的情况,关注心理变化,重视并满足孩子精神和心理需求,给予家庭温暖。与学校沟通时,通过老师的观察,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发现问题时,对症下药、及时补救,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此外,提高公益活动参与度。在公益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父母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又为父母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解决生活教育问题。因此,父母要多参加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自己先做到,这样可以提高父母的信服力。比如,不让孩子上网、玩游戏,父母自己也应该做到。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要严宽适度,既不能过分溺爱,又不能施暴管理孩子。引导孩子认识自身的错误,并主动改正,以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父母要言而有信,并教育孩子信守诺言,答应的事情一定完成。当然,也不能随意许诺。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其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全面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凝聚社会集体功能。(1)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区教育比较缺乏。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应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提高农村教育条件,吸引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如大学生村官,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教育理念先进,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退休的干部、教师等人员,可为社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重视社会组织力量。在发达国家中,有很多社会组织解决儿童存在的问题。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却较少。社会组织不仅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可以帮助其父母,让他们掌握相关教育知识,以更好地管理儿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使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力发挥。同时,媒体应加大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引起更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关注并加入社会组织,加大帮扶力度。(3)鼓励志愿者帮扶。志愿者身体力行,应鼓励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鼓励在校大学生。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在偏远山区或原籍所在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组织交流能力,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穆玉芳 何英姿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N].光明日报,2015-06-19(5).
[2]胡林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7):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