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精细化;逐孔起爆;城市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33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的爆破器材层出不穷,为逐孔起爆技术带来可能,并使该技术深入推进。当今,在关注生产成本的同时,人们更关注低碳、可持续发展。逐孔起爆技术在爆破生产中因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对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值得推广。而如何改善爆破效果,让精细化落实到设计、技术、施工的实处是广大爆破作业人员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难题。通过理性分析、现场实践,我们认为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改善爆破效果上,应确立科学评判标准,树立精细爆破理念,在技术设计上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模拟手段,切实在完善设计、精细施工上下足功夫。
2爆破效果评价标准
爆破工作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序,爆破成本在城市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爆破质量的好坏对其后续工作,如采装、运输、破碎等工序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也有关键性的影响。目前对山体深孔爆破效果的评价,不外乎如下三种方法:用挖装设备的效率来评价;根据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评价;优化爆破成本来评价。[2]在此基础上应结合持续发展和现代对山体开采的生态化、绿色化要求,加重对各种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逐孔起爆技术因其炸药利用率高,爆炸应力波的特殊叠加、干涉、空间补偿等优势,在改善爆破效果和取得良好经济上有独特优势,也是精细化爆破的应有之义。如何有效结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意义深远。
3精细爆破在设计中的体现
“精细爆破”是根据精细化工的提法,在爆破领域的一种移植。谢先启教授是这样定义的:精细爆破,即通过定量化的爆破设计和精心的爆破施工,进行炸药爆炸能量释放与介质破碎、抛掷等过程的精密控制,既达到预定的爆破效果,又实现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及经济合理的爆破作业。该概念强调定量化的设计和精心施工,达到的目标是精密控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经济合理。
“精细爆破”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项技术呢?若是单纯的概念,则弱化了精细爆破的积极含义,边缘了精细爆破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减弱了其对未来爆破发展的意义。若是技术,则又减弱了对整体爆破设计和施工的宏观指导。因此,我认为,精细爆破首先是一个概念,也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体系(系统System)。这个体系在设计方面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1)支撑精细爆破的基础理论,过去的爆破理论经验的成分多,现在需要的是可推导的理论而不是经验的总结;(2)支撑精细爆破的爆破设计方法。这个设计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精细爆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分析或模拟软件的再次论证、完善;(3)支撑精细爆破的起爆技术和起爆器材,尤其是高精度雷管、电子雷管的推行。(4)支撑精细爆破的监测、反馈和评价方法。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当中确立精细化爆破的生产理论,并注重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
4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基本情况
城市建设中,有的山体为石灰石,但自然边坡极不规则,矿石质量好,矿岩普氏系数f=6-8。矿山生产爆破采用中深孔台阶爆破技术,台阶高度为17m,钻孔设备为KQ-200型潜孔钻机。其孔网参数为,底盘抵抗线D=6.5m,孔间距a=6m,排间距b=5m,超深2.5m,炮孔填塞为4-5m。
4.2实现的主要技术途径
4.2.1前沿临空面的处理
该矿自然边坡不规则,前沿风化卸荷严重,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如果前沿临空面不好,造成前沿抵抗线太厚并且不均匀。过大易留坎,达不到设计高程,当前段不能完全破碎,会造成爆破石碴向后挤压,爆破后冲作用加强,对永久边坡产生较大振动,造成损伤;过小的抵抗线易形成飞石,造成安全隐患。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清理干净前沿风化物和堆积体。对于不均匀的部位用小钻进行爆破,使之坡面平顺均匀;二是爆破区前沿孔的钻孔参数。在临空面自然坡度比设计角度小时,布置2-3排孔进行加密,倾角由缓至陡逐渐过渡至设计角度。
4.2.2起爆网路的选择
逐孔起爆技术技术起爆方式一般采用地表延期和孔内延期。为保证爆破网路的安全,孔内延期一般要求大于地表延期的最大时间。根据山体实际情况和现有国产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类型,该矿孔内延期400ms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地表延期分为孔间17ms延期和排间42ms延期非电雷管。为确保准保性,在排间实施延期搭桥。
4.2.3利用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
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是否具有最小抵线;二是对于将要爆破的炮孔所在块体是否具有最大的自由面;三是后继爆破的炮孔是否满足上述2个条件。[3]在确定延时顺序时,主要考虑岩石性质、孔网参数等因素。参照Orica公司提出的经验曲线[4],通过现场实验,得出孔间延时在3-8ms/m,排间延时在8-16ms/m范围内较为科学。
5结语
实践证明,使用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优化设计、精细施工,科学管理,使精细化爆破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了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成本,进一步推广和使用该技术,符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逐孔起爆技术可提高炸药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山体原有爆破参数进一步优化,提高单孔爆破量,达到提高炮孔利用率、获取更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2)如何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综合考虑孔网参数、岩体破碎和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爆破震动信号数值特征,总结规律,选取更为合理的孔间、排间微差延时时间,并提高延期雷管的精度,最终达到爆破时间段内爆破震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消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天光.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的研究和实践[J].工程爆破,2006(2):28-31.
[2]陈星明.逐孔起爆技术在黄山石灰石矿山上的应用[J].工程爆破,2010(4):15-17.
[3]余晓东.逐孔台阶爆破设计与优化软件开发[J].爆破,2010(27):37-40.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2
【关键字】土地建设;环境规划;城市开发
1 引言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口布局的关系,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的建设存在尖锐的矛盾,我们应正视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领悟合理的土地规划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政策更好的服务城市的环境发展。
2 城市环境土地规划
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应正确处理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但评判的各项指标标准存在差异,从根本上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判:一是环境生态物质的利用率;二是环境生态系统物质使用应坚持节约的原则: 三是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2.2 良好的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发展观与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每一座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建设文明的、和谐的社会,而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中心的绿地规划。
3 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建设的矛盾
3.1 郊区面积不断蔓延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郊区面积不断蔓延的问题。郊区侵害了社会公民和住房者的利益,也造成了城市建设成本的大大增加。郊区面积的快速蔓延增加了对城市中心的压力,造成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了农业用地的面子增加了交通的拥挤程度,使城市居民的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3.2 城市中心环境的恶化
城市中心区面积扩大,农业用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严重破坏城市的环境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后期改造的城市建设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向高空发展。
4 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以促进城市发展
4.1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提高人口在中心区的聚集程度
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有效的遏制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人员沟通成本,增强城市居民的交流,形成完整健康的城市文化。强化金融业,服务业,地产业,建筑业,多元素文化的发展,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和谐发展。构建经济文化中心结构层,加强中心集聚效应。
4.2 增快经济发展速度
灵活的土地框架有助于应对多变的经济发展模式,随时调整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与交通用地的合理布局,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活需求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的城市中心加强了经济、商业、人才和智慧的集聚,促进了信息化的高速运转与资源的高效整合。
4.3 增大对环境的保护的力度
要做到交通用地的流畅与自然资源土地的良好,需要灵活的处理土地用地的类型。合理的城市规划目的在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度的规划开发城市中心周边的绿色空间,使经济发展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
5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规划用地与发展环境的关系
5.1 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任何不同的城市中心都应正视稀缺资源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区应快速开发取代稀缺资源的能源,维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5.2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地位的资源应充足供给,合理规划,以需求为主导,合理配置资源,正确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农业用地,环境建设用地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5.3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市场的利润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效率,城市建设应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市场自发调节互补,国家应出台有力的政策,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方面使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
5.4 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正确处理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后代人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6 结语
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尤为关键,只有合理的灵活多变的土地规划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确规划商业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的关系,使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底蕴与环境发展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德瑞.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2]刘涛.新桥镇“三集中”六年攻成[J].中国土地,2007,(6),31-51.
[3]吴晓.哈默庇护城的建设[J].世界建筑,2007,(7),60-66.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3
1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遇到的瓶颈
1.1 信息化技术被束缚
虽说信息化时代在经济效益上对我国的技术发展影响深远,但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使得大量新型的多媒体设备不能被很好利用,搁置之后再被浪费,这是其一。其二,不论设备质量如何,机器上装载得信息技术软件大多时候差强人意,做不到公众对其抱有的原先期望。最关键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形成,很大部分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如果政府抱有侥幸心理,压低投资,其他部门也无能为力。由此看来,这些情况都会直接间接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在环保措施上的落实。
1.2 环保制度存在漏洞
针对于每项政策都会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环保措施的实行过程中也需要制度对其完善,由于新措施起初落实,具体面临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都是始料未及的,无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民众不愿意看到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开始落实环保措施时,虽说全体齐心协力,共同为达到预期目标奋斗。可难免有佼佼者的存在阻碍了整个计划的步伐,当所有人都在努力恪守环保守则,却总有一两个意识不到这样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对自身行为不加以控制,这样大大降低了环保的最终效果。而制度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虽在形式上有相应的改善措施,而管理人员的消极怠工不足以引起他们的重视,使该陋习得不到改善。信息化技术更是一项需要人力监管的项目,监管力度不善只会事倍功半,信息技术扩展力度不够是不能使环境问题起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要想在环境建设中结合信息技术,这对制度和监管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
2 解决瓶颈的具体措施
对于城市而言,环境保护永远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城市经济发展的越快,环境问题普遍越严重,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改善的必要性。而且越发达的城市采取的措施将越先进,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频繁,而要能彻底使环境保护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还是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
2.1规范运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 ,就是安装于污染源附近的设备,譬如:流量计、污染物检测仪、数据传输器等基础设施,用于监控污染物排放等污染检测用途。其可以进行在线检测、操作、管理,也有视频检测的功能。
工厂与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检测系统前,需要向国家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进行报批,之后环保部门将对设备进行严格检测,以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同时环保部门与质检单位也必须加强对城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定期检查。国家要统一规范各种污染数据,以便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的监控平台。
2.2 从更本上提高民众对信息技术在环保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即便是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公民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跟上平均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量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最终目的,并及时科普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让民众充分了解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使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助关系为目标,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贡献微薄之力。除此,该项目最好能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在了解具体行动内容的同时体会到政府对这项活动的高度重视,从而在精神上影响基层人民群众,并且督促民众相互监督相互协助,从自我做起,约束自我行为改善周围环境,为让这个城市更加美好,让生活水平有质量有保证的提供给人民群众。因此,从意识上影响公众是所有任务的前提。
2.3 信息化技术的完善和应用
多媒体走进千家万户已经是再常见不过的,伴随其普及的还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信息时代对技术的不断更新,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有着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对于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仅限于对基础软件的使用,相关人员必须时时掌握软件更新的最新消息,将最合适的软件应用到基础建设,让广大民众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巩固信息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相应的措施下发时,我们需要在该市官网及新闻中及时报导,使公众对透明公正的改善措施了然于掌,更能增强官、民之间的信任度,同时大力宣扬该项措施实施范围和影响效力,并明确表示公民之间应相互监督影响,除此之外也要特别说明,政府将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此次行动的大力监管,并对一切违反制度的行为大力打压予以纠正。可见,信息技术在宣传公示方面的方便和权威性。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实行措施中,对信息设备的引用也是一条途径。这需要政府结合实际,对部分方面的设备加以改进让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为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方便。
2.4 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
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使得这项行动更有意义,但是,政府部门的努力还是不可或缺。每场战役都需要一个英明武断的将军,同样每个组织都需要权威的领导。在信息化技术深入环境保护建设之后,怎样能最大程度结合二者力量发挥其内在潜力取决于领导者对二者的如何引导和贯通。当各项措施出台之后,领导者不仅要紧跟其落实好,还要时刻关注该项措施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城市建设中我们对信息化的融入也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指导。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时刻配合相关单位做好改善工作,并及时检验工作的进展,以及信息化在建设中的渗透程度,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展开。而且,作为政府部门,有权利时刻监督其他部门对该项工作的进展,还要关注基层群众在具体行动上是否言行一致,当发现问题时及时寻找原因并解决。这些琐碎工作的进行更需要信息技术加快政府工作效益,得到经济与环保的双丰收。
3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不断促进全民经济水平的同时,对被严重污染的城市环境补救也有所重视,环境问题也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当环境问题被提上首位之后,环境改善的具体措施便是当前需要着重考虑的,而在这项措施中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将是非常必要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净化我国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经济管理 作用
我国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要求管理现代化。因此,研究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市场化,满足城市资源合理配置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提或“软件”
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人们把城市供水、排水、煤气、热力、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洪等基础设施一概视为非生产性设施,将它们划入非生产性部门。在“左”的重生产、轻生活指导思想影响下,城建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排到了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排不上队,投资无法保障,遇到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时,它们是首先压缩、削减的对象。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过多的城市欠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又把城市基础设施规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为创文明城市而上的“硬件”,使城市基础设施脱离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成为城市建设填不满的无底洞。还有一种观念也比较普遍,认为城建工作纯属政府行为,发发文件,定定办法,立立项目,拨拨款就能干好。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认识和观念,将城建工作大部分内容排挤到经济工作的门外,造成了城建落后的局面。城建工作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它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城建工作的成果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它是现代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发挥区域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经济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重视经济工作就要重视城建工作,要搞好经济工作就必须搞好城建工作,这是必须树立的观念。
二、城市建设的经济管理是激活当前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国家治理通胀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压缩基本建设。做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明显的扩大需求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购买力下降,产品销路不畅,企业经营困难。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不是总供给不足,而是总需求不足,换言之,只要有需求(消费和投资),就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产品,增加国民收入。总的看生产决定消费,但在消费严重不足时,消费又决定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缩小是社会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储蓄和货币供应。
城市建设的功效有二: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拉动生产生活消费。它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经验分析,城建投资60%用于原材料,40%用于工资和管理,用于原材料的资金活化了钢铁、建材、能源、交通等工业,用于工资和管理的资金活化了商业、轻工业、生活服务业和劳务市场,这就是城建对城市经济的激活作用。而投资结果却是城市功能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又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体现了城建对城市经济的保障作用。城建对经济的这种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并且要做到投资到位,不能拖欠。二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城市建设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吸纳众多的就业者。目前城市就业门路较窄,下岗人员多半选择投资少或不投资的客运交通、摊点贸易、修理服务、家务劳动和餐饮等行业,造成了劳务流动盲目性和部分行业的混乱性。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可以吸纳大批城市失业群体。城建系统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像绿化、地面的软(花、草)硬(砖、混)覆盖、住宅工程和小区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大量劳务。
三、用经济的手段去管城建,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以最佳的效益和速度建设城市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5
论文关键词:居住环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环境问题
一、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县市城市、乡镇城市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同时,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城市规划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城市、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市、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二)城市中的大气质量日益恶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从而将粉尘、臭氧、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排入到大气层中,严重恶化大气质量。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即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水平较高,达到了309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也严重超标,有些城市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相对而言,北方城市比较严重,达到了83 微克/ 立方米的平均值。大气污染所导致的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是严重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城市道路下面所布置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挖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施工造成扬尘污染;(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水在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中,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我国城镇平均每天至少要将一亿吨的污水不通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了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四)垃圾包围城市。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且增长势头不减。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 公斤,2010年估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量达到了3.52亿吨,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8% 至10% 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 多亿吨,全国有200 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另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71%(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足20%),有130 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目前,人们慢慢的明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它是在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制定规划体系,借此来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标。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即“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针对城市规划中受到的污染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工作:(一)做好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包括:1、用好相关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包括城市具体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环境等;2、调查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现状,如人口、GNP等;3、做好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监测大气、水体、噪声的实时情况,并做好记录等;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环境规划应该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现状,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用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二)大气排放规划,就是在城市大气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并分析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根据即定的环境规划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排放限度,制定科学的排放规划。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大气污染中,落后的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罪魁祸首,这带来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由此可见,规划的长远有效方式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使燃烧效率提高,尽量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例如: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改变千家万户的小烟囱的状况,通过遏制污染源和进行创新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加强遏制污染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型能源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原则,各部门在敷设管线时要一次到位,否则不允许破路施工,以避免“天天挖沟”现象发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三)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在调查分析水污染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受污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限制排放量并计算出排放标准。从国内水污染的情况来看,限制排污量应该从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上着手,实现少废、无废工艺的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水排放量,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最终做到有效保护水资源;(四)垃圾本身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处理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尽可能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其次是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是尽可能对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最后是对不能进行其他处理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属厌恶性项目,选址在建成区经常遭到居民强烈反对甚至上访,且与其他市政设施相比,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大、防护距离要求远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与环境卫生规划同步进行,环卫设施规划中对垃圾产生后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用地布置必须结合实际,纵观全局,统筹安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五)提高居民自身素质修养,培养人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普及、宣传生态意识,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城市精细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产城融合,济南,新型城镇化,路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要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城融合就体现了这些重要思想。
1引言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城镇)融合发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首先“产城一体”,城市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产业也能支撑城市的初步发展,其次“产城互促”,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最后“产城融合”,城市和产业的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产业区和生活区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融合在一起。城市无论大小皆适合人类就业和居住生活,产业无论规模大小能产生满足地区需要的经济价值和具备长久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产业和城市共赢发展。
1.1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与基础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产业、要素、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高度集聚,其中,产业的集聚是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引导到第二产和第三产就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也逐渐向这一区域集中,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开始了城镇化建设。另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投资予以保障,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作后盾,这就需要加快产业集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1.2城镇化建设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平台和集聚空间。非农产业有着强烈的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城镇既提供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一般生产要素,同时又汇集人才、信息、科技等高级生产要素为企业所用,促进产业创新技术、优化结构和集约发展。而城镇在空间的集聚和扩张,除了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外,还扩大市场需求,创造发展环境上的外部经济效应。
2济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乡差别较大
新型城镇化不但是城镇人口的增加,还是城市对农村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查阅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济南市有150多万农民工和大量城镇外来常住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发展方式粗放、土地资源浪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离宜居、环保和生态友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偏弱
县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实现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由于济南各区县在经济转型、产业培育、载体构建、优势发挥、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有力产业支撑,对人口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不强。根据统计,商河县与济阳县的城镇化率在仅在30%,有些地方比这还要低。
3产城融合视角下济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3.1政府引导,建立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
产城融合,属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范畴,由于工程量大,资源消耗多,并且其成果在较长时期内具有不可挽回性,因此要在政府引导下,对城市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真实做到利用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2要以资源集聚带动产城互动
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集聚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由人口和资源向城镇集中,形成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最后实现要素和资源的集约利用、科学发展。另外一方面,要以业兴城,城与业融。产业发展方向与城镇要素结构相符合,城镇化建设需求与产业财力支撑相匹配;城镇设施供给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区域分工提升城市功能效益。
3.3以人为本,人城相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就要保障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城镇人居环境系统设计科学,生态良性循环,产业支撑有力,人民安居乐业;农民市民化后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生存和发展权益要充分保障;城镇化中农民的利益分配要均等、风险承担适量,人城能共容、共融和共荣。
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实施产城融合,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实现“人”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赢的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何玉芹,文丽红.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为例[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