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1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阐述
1.1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这个概念运用于建筑行业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以英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先进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在国际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上,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册和规范化的分析技术,因此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强[2]。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国,但是理论界更为重视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当前,在建筑领域,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结构、计算方式和效益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有时候甚至将全寿命周期成本与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视了建筑项目的动态成本。而全寿命周期成本应包含动态和静态成本两个部分,国内研究领域对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动态的计算方式由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实际运用和研究。
1.2绿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雏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的。他提出,建筑产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阳光、空气、地质环境等,同时还要降低各种不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作用,尽可能的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确保其健康的运行。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文件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化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结合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建筑产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建筑产品的成本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选址、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计划、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测算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对整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评估和测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垃圾的报废、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这也显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会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前期来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绿色建筑强调尽可能的做到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了“四个节约”的环保要求,即“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达到最大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高效的利用土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注重提高对水电煤等资源的利用也是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解决内容,加强对报废建筑材料的有效处理也是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环节。(3)绿色建筑以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绿色建筑不仅要转变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时,兼顾和谐友好的室外环境,将人与建筑以最温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1.3绿色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报废成本。(1)建筑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涵盖了项目策划、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进行建筑方案的优选、市场调查和资金筹措等工作,这些活动的花费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金额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绿色建筑的决策和设计上,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经过全面细致规划的方案,其后续开展能够顺畅的进行,能够有效的节约建造和使用成本。(2)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会受到材料、技术、手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方法都将被运用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这也是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推广带来的作用力。而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也极大的提升了绿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绿色建筑在建设阶段的质量好坏,对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必定会较低,而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将影响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3)使用维护阶段的成本,在绿色建设全寿命周期内所占比重最大,因为使用的时间在全寿命周期内是最长的。当前,一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100年以上,二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50~100年,可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寿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就会越高。(4)最后,当建筑达到其使用寿命之后,在考虑采用何种报废和回收方式时,怎样操作和处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尽管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者并不会参与到以后建筑物的报废工作中,但也需要考虑建筑物最终的报废成本,这也是建筑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需要做到报废所产生的成本最低时,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最小[5]。
2.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绿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为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其中我们所说的“四个节约”就是显性效益,而隐形效益又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这里,显性效益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数据和指标体系计算体现出来的;而隐形效益是难以全面评估和测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
2.1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和材料的节约四个方面。下文将列举深圳万科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与基准建筑的对比,对绿色建筑的节能量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节约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测算出绿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经济效益。(1)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对新能源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运用方面,其次,是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区中,以太阳能代替电能,其可行性较高,在深圳万科地产开发的绿色住宅小区中,就是采用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中,我们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进行增量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计算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的节能量(ΔQ3)与标准用煤量进行换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论述。可见,仅仅是一座绿色建筑,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技术方面,一年就能产生近3000元的经济效益。推而广之,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居民建筑面积将会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14个重点城市预计新增商品住宅供应约1.52亿㎡,按照上述节能数据,若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6]。仅仅在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这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可达到702.41万元。可见,其规模效应是十分巨大的。(2)绿色建筑节水体系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体现在将水资源由传统的简单的“供给—排放”模式,转变为“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处理技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起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生活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用作景观用水和清洁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用于小区的景观循环水等。这些节水系统直接减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压力,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里以居民住宅区的中水处理系统为例进行论述。深圳万科城根据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再将处理过的水进行循环使用。供水系统采用诸多的水处理技术并革新水处理设备,有效的预防二次污染,并在绿化灌溉中运用节水技术,可直接节水20%以上。当前,分质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绿色建筑中采用的节水方式。一般处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杂用水,建筑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若是达不到灰水等级,则可通过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环中。经过分散处理的雨水,水质较好,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之后,进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对雨水进行大面积的收集,成为中水补充,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中。根据一般居民住宅小区的水资源使用状况,分析回水用量:总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这些主要包括了蒸发用水量、下渗用水量、洗车用水量、绿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观用水量。这里水资源的节水效益与总回水量成正比,总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显。随着水污染的越发严重,居民用水的单价也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将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3)绿色建筑的其他经济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间、旧有建筑和废气场地,也是节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现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体现。采用高性能、高强度和生态化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对节地和节材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指标,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进一步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估,在我国继续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进行进一步研究[6]。
2.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这里我们对学术界和理论界已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1)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财务评价主要根据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和市场行情进行,譬如:项目投资的总费用、建筑总成本、销售收入和应缴税金等。根据这些数据测算,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绿色建筑投资的盈利能力,作为绿色建筑经济可行性的参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万科城中5000㎡单位的住宅,其太阳能光热系统的成本约为30万,建筑的使用年限为60年,这一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达数千万,相较于投入,效益明显。而且我们还应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转的,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绿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现为生态效益,在计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内插法计算,在深圳万科城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假设项目计算期为20年,其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约为7.7%,处于较低的水平。(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选取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评价对象所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评价要求来确定,还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项目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所需测算数据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统计,也是需要预先考虑的。另外,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具有唯一性,评价深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效益评价,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资的回收期、增量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评价,都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可以按照绿色建筑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绿色建筑节水系统运用技术的增量投资回收期,可用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来补偿增量投资。(3)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在对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项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够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万科城的采暖耗热节能指标大大超过了广东省50%的强制节能标准,达到了65%的节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对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获得其投资回收期为13.09年,其中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为7.69%,可见,绿色建筑具有较为乐观的经济效益。在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中,其节水体系中的灰水处理技术成本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即随着规模的增加,投资成本是降低的。可见,其在人口规模更巨大的居民区,还具有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将具体表现为投资回收期的缩短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增加。在测算增量投资回收期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时,这两个指标对建设投资金额和水价的敏感性较强,即在反映其相关性的曲线上可见到其斜率较大,而煤价的涨幅却对相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敏感性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来水价格将成为影响绿色建筑直接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关性较强。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可知,绿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随着目前居民自来水价格的逐步上涨,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3.结论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2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碳排放量
1绿色建筑刍议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需求的加大,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近些年是众所周知的,甚至一跃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反观这高速增长下的建筑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适应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不是环保的建筑发展思路,应当进行逐步的改善。
从我国建设部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接近社会总能耗的3成。现有城乡建筑总面积近470多亿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2010年,我国大气中SO2浓度在采暖期间是日常的六倍多,而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了2020年时,我国的建筑面积将超过1000亿平方米,而此刻我们国家每年的建筑耗能将很有可能超过1.2万亿度电、4亿吨煤、水、油等,而这个数据是现在的3倍之多。”由此看来,我国亟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而绿色建筑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应运而生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
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得知,二者之间是相互呼应的,绿色建筑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体现了低碳的标准。其目的也是减少消耗,保护环境。而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已经做出郑重的承诺,我国在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要降低4到5成,因此,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
2绿色建筑的实现原理和CO2的减排价值
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性强,且与环境相适宜,无污染,能耗低。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是高能耗国家,大力提倡低能耗绿色建筑完全符合国情,这对于优化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减排放,控污染,建设和谐社会,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而具体落实到房地产行业上,在建筑项目中大力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关系到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控制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把减排从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无论CO2减排是否能够实现商品化,进行市场化交易管理,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推广价值,但CO2的减排价值如能实现利益分割,均等承担,公平交易,那么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才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企业将环保效应放在经济效益考核中,其中包括减排带来的效益、新能源效益、低能耗等等。其主要计算方式是将以后的现金收益以某一个收益率折现,以此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依照现在的建筑效益分析情况来看,这样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是无法涵盖绿色建筑的实际有效收益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影响到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左右了企业决策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不应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因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的高能耗建筑要高一些,而绿色建筑长期的收益却无法在经济效益分析中客观地反映出来,而成本又相对较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多企业忽视了长远的效益,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由此我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
3.2基于碳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现,“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建设、使用、保养过程中的,从一开始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绿色”的观念覆盖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再者,“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自然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目的在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
4案例分析
温州某住宅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占地约2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6 万平方米,为别墅、花园小房、小高层的复合型小区,其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占地面积约为70050 平方米。
4.1经济效益分析
按小区室外公共照明负荷规划,小区庭院灯需150 盏、草坪灯需500 盏,按规定计算得出年能耗估算比较表(表一):
表一: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年耗能估算
科目
建筑面积( m2)
日平均照明设计标准( kWh)
耗能(kWh/年)
光伏发电
城市供电
庭院灯
150 盏
200 0 73000
草坪灯
500 盏
55 0 20075
合计
650 盏
250 0 93075
温州市公共用电价格为0.8 元/kW h;而小区庭灯、草坪灯按温州市当地市场价格需要投资约三十万元;而小区室外公共照明系统设备建设和维护费用按6元/平计算(占地面积约为70050平方米)。计算分析时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单晶硅电池方阵的使用寿命约15年至25年,因此该分析以20 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比较。经过计算可得出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见表二):
表二: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
项目 方式1
光伏发电系统
方式2
城市市政供电
装置寿命(年) 20 20
设备总投资(万元) 30 45
年运行费用(万元) 0 7.5
20 年总成本(万元) 31 195
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方式1比方式2在20年内可节省成160余万元。可见,住宅小区中的草坪灯、庭院灯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公共照明技术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低碳理念的可行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碳排放量的控制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将低碳的理念有效地融合到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去,在案例中,结果分析表明绿色建筑带来的可观收益,而这样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下是无法体现的,而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因此对该效益分析法的倡导和引入,可以为正确评价绿色建筑的收益提供保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绿色建筑的价值,为绿色建筑的有效推广,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建煌,(1972.02), 男,浙江温州,建筑经济师,本科, 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建设管理;(2)公路管理业务用房规划;
参考文献
[1]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6-7.
[2]张建国,刘海燕.节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J].中国能源,2009,31(1):23-26.
[3]贾明,朱海潮.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陕西建筑,2009(171):5-6.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内涵
1.低碳理念。随着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与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含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开发新能源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顾名思义,要求在自然、环境、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节约各种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物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避免人们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的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上的费用。从要素上可以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高含能材料导致更少维护费用以及更高循环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优的选材会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实现成本的极大降低。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为通过整体和细部节约措施的有机组合,如制冷和照明节约方案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后期处理是指技术过时、建筑功能废弃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换等。在最开始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的长寿和多适用性、节约建筑后期处理的成本。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具体表现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国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质排放量更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数倍。为响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低碳理念,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虽然绿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国内广为流传,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开发建筑单位为博取消费者关注,往往只是打着“绿色”的旗号,将园区简单绿化植被环境夸大宣传,歪曲绿色建筑的实质,故意误导消费者,达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去甚远。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建筑者无法真正掌握绿色建筑的内涵,无法潜心钻研相关建筑技术,更因担心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及未来收益,因为害怕风险过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还在于使开发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认知,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运营费用;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等。
间接费用为项目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的采用投资回报;绿化面积;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等等。
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
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间接效益可以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来衡量:机会成本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如果预测开发工程在产生正效益的现值,超过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那么应当选择开发。
替代市场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借助周边房地产或其他商品服务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带来的损益。
四、总结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筑,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物排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实现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architecture becomes the focus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 and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we hope to help and inspir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所谓绿色建筑,其“绿色”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而是代表着一种概念,是一种象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和资源;②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标准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在最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利用现代绿色科技成就,根据当地的环境和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造出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并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整体生活需求,还要具备和谐、高效、环保、节能等特征,体现出绿色建筑的生产方式,这也是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控制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把握好平衡。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尽量避免使用合成材料,既节省了能源,又为居住者创造了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核心就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不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无害,并拥有优良的室内环境质量。
三、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规划方面
绿色建筑不仅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建筑外部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安全、健康、稳定的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成功的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的设计。从生态规划方面开始,就应立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配置、绿色建材、新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为绿色建筑提供高效的、集约化的生态居住环境,包括最佳的通风环境、日照条件、空气质量、绿地景观等,保障绿色建筑的健全与完善。进行生态规划时,必须结合绿色建筑的内涵,满足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自然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生态规划是促使绿色建筑成为现实并保障其规范的根本。
(二)建筑能源方面
建筑能源的供应方式有很多,绿色建筑应选择最合适的能源供应方式、对建筑能源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最优的能源组合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等这些是可以重复利用、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建筑用能的首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率,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能源。我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鼓励、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掌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做好建筑能源的规划工作,保证能源的安全、充足、绿色化供给,为绿色建筑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施工过程方面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将环保的概念纳入其中,实现“绿色规划”。传统的建筑中,人们对建筑材料尤其是装饰性材料不够重视,只考虑到外观性能和价格因素,而忽略了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和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绿色建筑应尽量选用安全的、低污染的“绿色建材”,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建筑垃圾,对于已经形成的建筑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对其进行再加工利用,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施工”。此外,对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
四、结语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俊实,王军. 浅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3);
[2] 蔡利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 江西科学,2010,(03);
[3] 杰克・埃弗里. 美国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建筑开发新潮[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05);
[4] 王,王随林,王清勤,宋晓新,张旭,罗雪莹.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筑节能. 2010(02);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效益分析;发展途径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日益引起了各国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再一次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温室气体的调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上。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更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为了赚取短期利润,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加剧了企业恶化环境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不仅肯定了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的积极导向作用,而且也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
(一)风险分析
成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阻碍,这种成本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短期。首先发展绿色金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贷款成本。银行甄别企业客户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迹,需要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监测。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一般期限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测。其次影响环境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再给予融资支持,也会缩小其信贷规模,从而降低盈利性。另外,由于大多数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前还比较缺乏经济性,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收益分析
发展绿色金融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强制治污改造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慎入此类项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有效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质量,提高银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履行环保职责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的传导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并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中,很多银行在体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大革新力度,以不断地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银行的形象、品牌、信誉也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这些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成本和利润并存的情况下,需要找到既符合环保需要,又能够带来收益的模式,这就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有途径
(一)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要求。招商银行也于2007年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两高”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强化准入要求,严格授信条件来确保贷款企业的较高的产业效率以及较小的环境污染。2008年11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2009年12月,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三明的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商业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22503.2亿元,增幅比2007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兴业银行CHUEE项目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签署了能效效率融资项目(简称CHUEE)合作协议。IFC通过给兴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为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能够使得客户和能源最终用户得到所需贷款、节能的项目服务以及技术援助。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IFC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一旦产生不良贷款,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IFC对第一损失(总费用以内10%的损失)承担7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其他的90%的损失)承担40%的损失。相应的,兴业银行对第一损失承担2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承担60%的损失。从而实现以2亿元的风险担保额,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的能效项目融资贷款组合。IFC提供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以较小的成本,研发新的贷款产品(如设备按揭贷款、设备供应商贷款和能源合同管理贷款等),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并改变了以往局限于抵押品,而今基于客户现金流的信贷方式,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单纯的风险规避等,从而使能效融资模式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
(三)民生银行“碳金融”模式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得到了CDM项目就可以得到该项目下的融资收益和融资财务顾问收益、谈交易衍生收益,吸引众多银行纷纷投身于这一业务领域。民生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的银行提供了新的选择。2008年民生银行新发放(含续授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推广信贷支持23 笔,贷款额24.46 亿元。兴业银行依托能效融资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创新金融工具,成功运作碳减排贷款业务,开发针对碳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两大产品系列。另外,北京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诸多小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碳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均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ECX上市、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EUA期货合约。中国农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与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也开始触及碳金融市场,由于获取的是间接效益,信贷风险较大,其实银行的支持力度很低。不可否认,通过发展碳金融交易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和机会,而且也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进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的有关部门应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来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鼓励。例如可以采取在绿色金融发展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
2.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进行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求为可持续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团队。
3.进行各种金融产品创新
(1)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进行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消费。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产品的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3)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货款、开展碳权质钾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人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商业银行以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不仅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4)积极创新其他碳金融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刘传江.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J].今日财富.2009(7):51~54
[2]申益美,谢恒.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3
[3]赵静.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132~133
[4]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6):70~73
绿色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深层含义
1.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人们要把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人们要爱护和保护周围的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建筑就能将建筑物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使人们节约环保。
1.2改善生存环境
人们建造和使用建筑物的目的就是是自己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而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是人们的基本要求。对于最近几年周围环境日益恶劣,频繁爆发传染性疾病如非典SARS、甲型H1N1流感等,凸显出健康舒适环境的重要性。而绿色建筑既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又能给人么提高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1.3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人们要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关心、爱护,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1.4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其模糊程度可分为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一般来说,显性效益可直接体现出来,且受益主体清晰;而隐性效益一般不直接体现出来,受益主体多而杂。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显性效益即是其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评价,而其隐性效益主要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绿色建筑的效益根据效益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为显性效益,通过对绿色建筑的能耗分析,计算出与基准建筑的能耗差,即绿色建筑的节能量,并根据各地能源的实际价格,计算出所节约的能源的经济效益,并依据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和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
3、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一)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指在计算期内对拟建项目方案的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评价,通过多方案比较,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做出全面的经济评价,为拟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经济评价的角度、范围、作用等,可将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其中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第一步,同时还是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一个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项目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只有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评价的结果才能和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才具有实际意义。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不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可获得资料的多少及项目本身所处的条件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指标,这些指标有主次之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项目的经济效果,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其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即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分类、按绿色建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性质分类,此文不再详述。
4、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绿色建筑节能用经济价值来量化
绿色建筑无可厚非的会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那么如(何)量化这种建筑的经济价值呢。我们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更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把环保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我们不只是意味着地减少所有费用,其实在在建设费用上是有所增加的,如对于打桩基础设施的利用,我们花了一定的精力研发相应人工系统,在此处建设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此处所增加的成本会在后期工作中得到应有的补偿,提升了铺设地基工作的成效,减少重复性建设。
(二)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标准
对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的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适用、可靠、耐用等各项要求,并且要符合目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定的各项建筑标准,尽可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要求。所以要不断更新建筑行业的各类标准,才能不断完善建筑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只有严格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对这些标准和体系及时的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2)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制定质量检查、验收评比制度对建筑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以及各种建筑配件等进行严格的检查;根据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的审查、监督机构对建筑物和建筑配件以及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只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了监督机制,有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管。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材料成本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工程成本的七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建筑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已经实行了实物量清单招标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所有企业努力的目标。而选用最多的方式是在使用材料时进行合理的节约,控制材料使用费,这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优化建筑节能
因为选用了节能材料,例如对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节能建筑的初期投资往往会相对高一些,使得建设费用有所增加,但是从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使用节能材料不仅不会浪费物资,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能量效率方面来看,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收回用于购买节能材料所花费的费用。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持平之后,就可以进入节能建筑的纯收益阶段。
结束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面临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升建筑经济效益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尤其对我们中国来说,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的建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邓世维.绿色建筑的经济理性与对策[J].中外建筑,2011,(08).
邓汉斌.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估研究[J].现代商业,2009,(12).
贾明,朱海潮,魏晨辉,潘盛德. 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 陕西建筑,2009,(09).
王娟,张玉明.对住宅建筑经济性分析[J].知识经济,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