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1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等值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西药三磷酸腺苷二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药通窍活血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通过对比证明,使用中药通窍活血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西药三磷酸腺苷二钠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痊愈率达45%,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仅18%左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中药活血通络理念对治疗这类疾病很有效果,值得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过程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后遗症;通窍活血汤;三磷酸腺苷二钠;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53-02

[作者简介] 张玉红(1963.5-),女,云南昆明人,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1]。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对人体危害非常严重的血管类疾病,而且这种病症的死亡率非常的高,更加深了它的危害性[2]。虽然,随着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缺血性中风的死亡率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3]。但是,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后遗症仍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活苦恼,仍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所以,研究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价值,为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3.7岁,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5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3例,观察组患者33例。患者中出现偏瘫的38例,歪嘴28例,患者治疗前病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是西药三磷酸腺苷二钠片,主要成分为三磷酸腺苷二钠[4];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是中药通窍活血汤,主要成分是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等中药。该次治疗一共耗费3个疗程的治疗期,1个疗程为30 d,共计90 d。两组患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步骤如下所示:

①观察组:使用通窍活血汤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为口服[5]。通窍活血汤的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其煎熬方法是,用250 mL的黄酒作为煎药的汤水,将药物放入之后煎熬至150 mL,之后,将药汤去渣,再加入0.15 g左右药量的麝香继续煎煮,当药汤滚沸2次后,即可让患者服下。在第1个疗程的治疗过程中,患者1付/d,连着服用3付之后,停服2 d,再连服3 d;从第2个疗程开始,到第3个疗程结束这段治疗期内,患者服用通窍活血汤的剂量不变,仍为服用1付/d,连续服用3付,但3付之后,停服药物的时间,由2 d改为1 d,再1付/d,连服3 d,以此规律服药,连服0个疗程。②对照组:使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片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为口服[6]。患者治疗的第1个疗程期内,1片/次三磷酸腺苷二钠片进行治疗,3次/d;从第2个疗程始至第三个疗程止,患者每天服用三磷酸腺苷二钠片的剂量由之前1片/次,增加为2片/次,3次/d。

1.3 统计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3个疗程内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知,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例数为15例,明显多于使用三磷酸泉苷二钠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而且,通过实验还证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6.6%,也远高于对照组患者84.8%的总有效率。由此可以得出,通窍活血汤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推广使用。而相对而言,三磷酸泉苷二钠片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就较低,不仅治愈率较低,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不良反应较大,所以,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过程中,不建议给患者使用三磷酸苷二钠片。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都表明中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方面有显著的效果,许多医学专家也都倾向于中医治疗此疾病。如杨薛萍、祁晶等都有著述证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疗效[7]。同时,在另外一些研究当中,还重点研究了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8]。这些研究也表明,针灸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时,效果也较为显著,是值得在临床医疗中推广使用的[9]。

在该研究中,虽重点讨论了中药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但是对于针灸这一块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研究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法临床治疗效果,希望能够研究更为有效、高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以便为这类患者带来给多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杨薛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9(15):144.

[2] 祁晶.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疗效[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5):89.

[3] 王宏.灯银脑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30例[J].中医药导报,2013,19(6):109.

[4] 陈万立,陈万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5):73.

[5] 张蕊,李和平.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3,33(6):960.

[6] 王一珂.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9.

[7] 谢西梅,武平,陈婷,等.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1,6(10):421.

[8] 吴君怡,黄儒徳,葛林宝.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2(25):78.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神经性耳鸣;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6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71-03 

神经性耳鸣(Nervous Tinnitus)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美国听力学会对耳鸣的定义是“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声铃声”[1]。耳鸣发病率占人群总数的1.55%~1.86%[2],美国和欧洲发病率约为1.7%[3],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升高趋势[4],老年人患病率高达303%[5]。我国陕北地区耳鸣患病率高达78%[6]。由于现代医学对神经性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效果不佳,副作用大,且复发率高。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优势显著,现将有关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研究现状 

1.1中药治疗冯荣昌等[7]采用通窍止鸣汤加减治疗47例神经性耳鸣患者,结果示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45%。结论表明此法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耳鸣鸣声。宣伟军等[8]采用疏肝通窍安神法为主组方(柴胡、郁金、五味子、酸枣仁、石菖蒲、丹参),分虚实2型治疗5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56%,总有效率为8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王俊霞等[9]自拟清肝通窍汤治疗耳鸣患者86例,结果:治愈62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6%。魏妍慧等[10]采用益气补肾活血开窍类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43例,组内治疗前后最大和最小耳鸣响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法能有效缓解患者耳鸣症状。阴建军[11]采用养阴滋肾方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70例,与肌注甲钴胺对照。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梁方琪[12]运用知柏地黄汤合丹桅逍遥散加味治疗作为治疗组,与服用耳聋左慈丸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肾虚肝郁型耳鸣的近期疗效优于耳聋左慈丸。董丽婷[13]采用葛丹地黄汤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36例,结论表明该方能有效的缩短耳鸣的持续时间,减轻患者对于耳鸣的总体感受,改善耳鸣对睡眠、生活和工作及情绪的影响。曹祖威等[14]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治疗耳鸣患者 333 例,通过初诊、末诊及2次间隔随访对TEQ 评分的比较,表明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治疗耳鸣的疗效确切,经远期随访,时间越长,疗效越好。杜锐玲[15]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滞型)神经性耳鸣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予复方丹参片、ATP片、甲钴胺口服。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李小廷[16]采用益气升阳法(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石菖蒲、葛根、升麻、荷叶)治疗神经性耳鸣46例,结论表明益气升阳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 

1.2中西药结合治疗裴建兰[17]采用益肾活血通窍汤合西药(西比灵、谷维素)治疗肾精亏损型神经性耳鸣患者29例,与口服西药组对照。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7%,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亚红[18]、肖少军[19]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感音性耳鸣,结果示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与听力,疗效确切。张敬尊[20]用中西医结合(滋肾聪耳方及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肾阴虚型耳鸣43例,总有效率为7906%,治疗优势显著。李丽琴等[21]、李艳华等[22]、钟婉婷等[23]不同研究小组用中西医结合(耳鸣康复仪、地巴唑、VitB1.2等西药结合辨证口服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结论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优异,安全性高,可有效减轻耳鸣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1.3针灸治疗李根钰[24]运用升清降浊开窍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30例,与口服西药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2组治疗后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青[25]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1.60例,取患侧听会、完骨、头窍阴、晕听区、天窗及百会为主穴,总有效率为888%。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熠路[26]运用温针治疗32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和常规针刺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688%。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秦桂英[27]采用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50例,与舒血宁静滴、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的50例患者对照。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4针药结合治疗杨皖菁[28]运用骨参舒耳汤结合电针治疗4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同口服西比灵、谷维素患者作对照。结果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5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秦彩红[29]采用针药结合及形神同治的方法治疗46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其总有效率为956%。结论表明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对治疗该病有其独特疗效。张科源[30]对6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作为观察组予自拟通宁散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口服。结果:观察组显效 21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42.37%,针药结合治疗优势显著。达来等[31]对28例神经性耳鸣患者运用蒙药结合针刺治疗,治愈8例,明显好转1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2%。 

2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研究现状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运用中药治疗、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治疗、针药结合治疗4大方面。 

2.1中药治疗现状分析中药治疗神经性耳鸣主要分为通窍法、补肾法、以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也有从其它方面治疗的方法。通窍法是指根据患者具体病症治以祛风、清热、化痰开窍等为主的一类治疗方法。临床上大多医家用于治疗风、火、痰、湿上犯清窍所引起的相关诸证,如肝胆火盛证、痰湿中阻证等。《三因极·病症方论·耳病证治》曰:“耳为听会,主纳五音……内关五脏,外合六。故风寒暑湿,使人聋聩耳鸣。”《类证治裁》卷6曰:“有肝胆火盛,常闻蝉鸣者……”。 

补肾法是指运用温阳补气、滋阴、填精等治则,治疗不同肾虚证型的方法。如肾气亏损证、肾阴不足证、肾精耗伤证等,此法常用于老年患者,由于年老肾精渐亏,肾气不足,耳窍失于肾精、津液的濡养引发耳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是依据《内经》“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基本病机,采用升清降浊治则为主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脾胃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皆以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为前提,如果脾胃失调,气机升降失枢,使清阳不能上升,池阴不能下降,造成清窍空虚,皆会引起耳鸣。 

朱祥成[32]治疗耳鸣时从肝、脾、肾三脏辨证论治,注重补肾、健脾、疏肝疗法。熊大经[33]则以阴阳为纲将耳鸣辨证分为风邪外袭、痰火上扰、痰阻清窍、脾胃虚弱、肾精亏虚5型进行论治。中药治疗耳鸣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而达到改善耳鸣的目的,因此中医药治疗耳鸣具有一定的优势。 

2.2中西药结合治疗现状分析目前尚未发现可彻底治愈耳鸣的西药,大多药物通过改善耳蜗的供血、内耳组织的能量代谢等对耳鸣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药、抗惊厥剂等。临床上常用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治疗神经性耳鸣,短期疗效显著。中西药结合可作为治疗本病的优选方案。然而,现今对神经性耳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对比,今后研究可从中西药结合治疗是否能够降低单独长期服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或二者之间的远期疗效观察方面考虑。 

2.3针灸治疗现状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是通过调节人体经气盛衰,舒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针[HJ1.9mm]刺治疗疾病的原则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均与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何建北[34]认为针刺治疗耳鸣作用是改变了耳鸣病理变化过程中GABA、5-HT或是它们的受体的状态,从而抑制或兴奋了听觉系统的某些组成部分,达到了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提高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患耳对听觉的感受力,提高相应的大脑皮层对声音的感受与分析力。 

2.4针药结合治疗现状分析针药结合是指针刺外治法和中药内服法同时运用,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邹春花[35]在临床中证实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效果肯定,尤其在听力恢复、幻觉消失等方面效果更为明显。相对于其它疗法而言,此方法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起步较晚,关于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甚少,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便于临床推广使用。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佳,大多学者及临床医生对此种治疗方法是给予肯定的。 

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神经性耳鸣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工作,治疗方法多样,从中不难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疗效显著。但对于神经性耳鸣的认识,这仅仅是研究的起步,此病的发病机制、不同方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作用机理、大样本多数据病例的临床远期疗效观察等诸多问题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及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神经性耳鸣的治疗邻域中地位日益显现,相信未来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的耳鸣疾病有望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David Jiang耳鸣及其美国的诊治指导方案[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01:58-61 

[2]李学佩神经耳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46 

[3]NoellCA,Meyerhoff WLDiagnosia and treatment of this elusive symptom[J]Geriatrics,2003,58(2):28-34 

[4]王洪田,翟所强,韩东一,等对我国耳鸣治疗文献的循证医学评价[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7,5(3):249-252 

[5]徐霞,卜行宽耳鸣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5,3(2):1.36-1.39 

[6]朱勇陕北地区耳鸣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06:1.49-1.50 

[7]冯荣昌,严道南通窍活血法治疗神经性耳鸣47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321-1.322 

[8]宣伟军,黄煜猷疏肝通窍安神法为主辨证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02):25-27 

[9]王俊霞,粱俊薇清肝通窍法治疗耳鸣耳聋8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6):26 

[10]魏妍慧,邹广华,龚建齐益气补肾活血开窍汤治疗神经性耳鸣43例[J]陕西中医,201.4,(07):862-863 

[11]阴建军养阴滋肾方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77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3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药物。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不甚理想且费用高、副作用大,中西医结合治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文章评价了中医药能否提高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检索策略:1.电子检索: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结合、中医药、中成药和慢性乙型肝炎等为主题词或自由词,检索中国期刊网, 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Cochrane肝胆病组临床试验资料库等电子数据库。2.手工检索30种中医杂志及有关学术论文汇编,鉴定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标准:所有研究中西药结合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中药必须是国家正式批准文号的或有省级制剂批准文号的药品,并且干预组与对照组西药相同。评价方法: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对选择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数据的提取和Meta分析。

【关键词】 中西药结合; 慢性乙型肝炎; 安全性; 有效性

Abstract:Background Chronic hepatitis B is a kin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hich is severly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but there is not efficacious medicines for healing yet at present. Curative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for it is not satisfied with more adverse reactions and cost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for it is attracting more solicitude and research now. Objectives To assess whe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an enhance western medicine'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decrease its adverse reactions. Search strategy 1. Electronic Searches: We searched the electronic databases such as The Cochrane Hepato-Biliary Group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Medline、CMB(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s)、CNKI(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us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as mesh or free-word. 2. 30 kinds of journals and assemble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be handsearched. the reference lists of papers will also be scanned and indentified for further trials.Inclusion criteriaAll the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which studi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lo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will be included.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ust be approved and registered by FDA(including the state or each the province) . The western medicine used in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must be identical.Method of the review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selection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assessment of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data extraction will be conducted and meta analysis will also be applied if the trials included have sufficient quality and similarity.

Key words: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Hepatitis B chronic; Safety; Efficacy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世界约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约3.5亿人,我国HBV携带者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约3 0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率为0.1%~1%,约10%~20%的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20%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代偿期肝硬化病人5年存活率为55%,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5年存活率为14%。75%~85%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与HBV感染有关[1] 。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约为30万~50万人[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费用达到300亿~500亿元[3]。慢性乙型肝炎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我国及全球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了,西医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直接原因,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产生的抗-HBV抗体不足,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BV,抑制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形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持续不断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并进一步形成肝硬化,甚至转化为肝癌。中医没有“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名的记载,与本病相关的症状表述,可见于“胁痛” “腹胀”“积聚”“黄疸”等病症中,认为湿热之邪内侵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其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脾胃虚弱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内在因素。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公认的治疗方案为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或拉米夫定等)和提高机体免疫活力(胸腺肽等),但也只有约30%~50%的病人获得病毒学、肝功能及肝组织学上的缓解[4]。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有限,复发率高,需注射用药,使用不便,病人耐受性差,价格昂贵且存在严重的副作用[5]。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作用强,可以口服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从而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但拉米呋定只能阻断细胞内的HBV-DNA的逆转录过程,而对细胞内游离的HBV基因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无影响,且长期使用能产生病毒变异株[6],再加上疗程长,费用高,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广泛使用仍有难度。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据“证”分“型”而治,目前中医比较公认的分型有“肝胆湿热证”“湿邪困脾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血淤证”和“肝肾阴虚证”等6型。对应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清肝利湿促进黄疸消退;(2)活血化淤改善肝脏微循环; (3)调理气血调动全身免疫机能; (4)健脾益肾改善肝炎的临床症状; (5)滋阴补气治疗各种并发症。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的系统评价也表明,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其潜在的疗效和明显的经济学的优势[7]。但刘建平等[8]作了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的系统评价,结论是由于小样本集的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效的证据不够充分。同年他又作了“草药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结论是某些叶下珠属可能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由于文献的质量文献方法学和草药使用变异性大,支持其治疗作用的证据不充分[9]。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克服西药治疗的种种缺点,能提高疗效、降低医疗成本,但都是个案报道,样本量小,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可信度低。本系统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中西药结合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疗效、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和经济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1 纳入标准

1.1 纳入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随机数字表、严格的抛硬币法、抽签法等产生随机序列),无论是否采用盲法、出版状态(发表与未发表)和语种一律纳入。排除半随机试验(按病人就诊顺序、生日的奇偶等)。

1.2 研究对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8~60岁,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国家级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或西医诊断标准)。不受性别、民族的限制。慢性乙型肝炎定义[10]为:血浆中HBsAg持续阳性6个月或以上;伴有血清ALT和/或AST的升高;有/或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肝穿活检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表现。排除急性感染和其它类型的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肝腹水、肝硬化、肝癌患者。

1.3 干预措施类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干扰素类、拉米夫定类、胸腺肽等),排除安慰剂、不治疗的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有正式批准文号的中药(国家批准文号或省制剂批准文号),两组西药疗程、用药剂量相同。两组同时给予相同保肝、护肝等一般性治疗的文献也纳入。

1.4 结局评价指标在治疗结束或随访时,主要的观测指标有:①慢性HB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② 肝纤维化、肝腹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③ 总有效率;④ ALT复常率;⑤血清HBsAg、HBeAg、HBD-DNA转阴率,包括HBV-DNA(用分子杂交测量或用PCR);HBsAg、HBeAg(用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法测量)。次要指标:①生活质量;②不良反应,包括住院日延长、致残、死亡和轻度不良反应[11];③经济学指标如直接成本升高、成本-效果分析等。

2 检索策略

2.1 电子检索计算机检索策略由课题组与学校图书馆信息部专家商榷后制定。检索MEDLINE、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CENTRAL)。并在因特网上用多种搜索引擎检索正在进行和未发表的文献,包括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数据库。英文和中文检索都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检索:英文检索(1)检索符合RCT的研究,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3)符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中文检索式与英文相似,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中西药结合、中西药、中医药、中药、中医、干扰素、拉米夫定、胸腺肽等所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药物化学名和商品名为自由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0512,语种不限。

2.2 手工检索对包括石锐[12]所列的中医药相关文献共30种进行手工检索,包括在因特网上检索到的会议论文集和学位论文汇编等,对实验报告中资料不全的与研究者联系索要,并查阅各研究所附参考文献以补充资料。

3 系统评价的方法

3.1 纳入研究的筛选由两名经过培训的评价者分别独立完成,根据纳入标准严格筛选合格文献,当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课题组讨论协商解决。

3.2 研究质量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Jadad质量记分法[13,14],RCT分为1~5分(1~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随机分配隐藏方案采用Cochrane手册[15]和Schulz报道的记分方法[16]。

3.3 资料的提取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EBM中心的《中医药治疗性文献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和信息采集表》,编制《中西药结合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文献质量评价和信息采集表》,由两位信息摘录评价员按原先设计各自独立采集评价。正式评价前先对5篇研究进行采集、初评价,通过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后,再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进行信息采集评价。信息表的主要内容分为7部分36个条目,包括研究的特征、纳入标准、受试者特点、干预措施、结果指标、随访指标和方法学评价包括(随机化方法的运用、分配方案隐藏、盲法的运用、随访情况、意向性分析、统计学分析、样本含量的估计、不良反应报告、经济学统计、和结论推导)。

3.4 资料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连续变量用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统计效应量,并尽可能进行意向性分析。当试验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P

【参考文献】

[1]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51st annual meeting and postgraduate course. October 27-31,2000,Dallas,Texas, USA[J]. Hepatology2000t;32(4Pt2):163A.

[2]斯崇文.重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J].2005,25(9),769.

[3]WHO.HepatitisB.fact Sheet[J].WHO/204.November 1998.

[4]Liaw YF,Current trend in therapy for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7;12:S346.

[5]魏荣堂,魏永利.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实用医技杂志[J].2005,8(12):2310.

[6]Lor AS.Chroui hrpatitis B[J].hep atology,2001,34(6):1225.

[7]Liu J,McIntosh H,Lin H.Chinese medicinal herb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a systematic review[J].Liver 2001;21:280.

[8]刘建平,秦献魁.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01;3(1),147.

[9]刘建平,林 辉. 草药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2001,2(1),78.

[10]SD Ryder,IJ Beckingham.ABC of disease of liver,pancreas,and biliary sysytematic systematic system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BMJ 2001,322(27):219.

[11]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and ICH Guideline[S].1400 North Providence Road,Media,PA19063-2043 usa:Barnett International/PAREXEL,Clinical Training Group,1997.

[12]石 锐,李 洁,刘建平,等.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J].中国循证医学,2002;1(2),39.

[13]Jadad AR,Moore A,Carroll D,Jenkinson C.Reynolds JM.Gavaghan DJ,et al.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ned clinical trail:Is binding necessary[J]. Control Clin Trial,1996,17:1.

[14]Kjaergard LL,Villumsen J,Gluud C.Quality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ffects estimates of intervention efficacy (abstract)[A].VII Cochrane colloquium[C],Rome1999,p:57.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院前急救 主观性告知不力 客观性告知不力 知情同意权

Researches on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ficiencies of Medical Informing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Medical Emergency Care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deficiencies of medical informing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Medical Emergency Care,so as to put forwards some effective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Methods: Review the medical complaints comparatively,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se cases which were caused by deficiencies of medical informing in Shanghai Medical Emergency Center between 2010 and 2011. Results: The obligation of medical informing in pre-hospital medical emergency care is usually ignored, and it has been becoming the main reason for medical complains and medical disputes, accompany with the enhancing of city residents’ awareness of defending their reasonable rights. Conclusion: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obligation of inform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duce medical complain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pre-hospital medical emergency care.

【Key words】pre-hospital medical emergency care, subjective deficiencies of medical informing, objective deficiencies of medical informing, informed consent right

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我中心发现患者对于院前急救医疗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自我决定权、隐私权等民事权益日益关注。由于长期以来院前急救中告知义务未得到足够重视,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运用该条款,将院前医护人员告知不力作为医疗投诉甚至是医疗纠纷司法诉讼的依据,而急救中心由此被判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如何减少医务人员因告知不力而导致医疗纠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10、2011年中医疗投诉案例的分析,

以期找出院前急救中告知不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2010年至2011年总计受理各类投诉451例,其中告知不力导致的医疗投诉81例。

1.2 告知不力分类

1.2.1 主观性告知不力

1.2.1.1 病危告知不力: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患者病情危重,未及时告知转运途中存在的风险,包括病情加重、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等,不利于患者本人或其近亲属做出是否对患者送院抢救、医院转医院或从医院送回家的转运决定。

1.2.1.2 送院告知不力: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患者病情危重,病家要求送院抢救,而医务人员未及时向病家告知就近送院原则,对专科患者未告知专科病情及周围专科医院情况,对病家指定医院未告知是否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救治。

1.2.1.3 死亡告知不力: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未及时对患者近亲属告知。抢救结束后,在开具死亡证明前未对患者近亲属做好尸检告知。导致事后病家拒绝承认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的事实,并将死因归于急救医生的抢救不力。

1.2.2 客观性告知不力

1.2.2.1 拒绝告知:患者及家属对院前医护人员的病危、送院及死亡告知行为不接受,拒绝在告知书上签字,客观上造成告知义务无法完成,发生客观性告知不力。导致病家事后以无告知证据而指责医务人员告知不力。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10年各类投诉中,医疗投诉共86例,其中因告知不力导致医疗投诉的52例,占医疗投诉的60%;2011年医疗投诉是77例,其中因告知不力导致医疗投诉的29例,占医疗投诉的38%。见表1。

2010年和2011年导致医疗投诉的各类告知不力情况见表2。

表1 2010、2011年因告知不力导致医疗投诉的例数及其占总医疗投诉比例

年份 医疗投诉(例) 告知不力导致的医疗投诉(例) 占医疗投诉的比例

2010 86 52 60%

2011 77 29 38%

表2 2010、2011年导致医疗投诉的各类告知不力情况及占总医疗投诉的比例

年份 病危告知不力 送院告知不力 死亡告知不力 拒绝告知

2010 22例(42%) 20例(38%) 7例(14%) 3例(6%)

2011 6例(21%) 7例(24%) 0例 16例(55%)

3 讨论

3.1 主观性告知不力的原因

我中心2010年医疗投诉中告知不力占60%,其中主观性告知不力占94%,2011年告知不力占38%,其中主观性告知不力占45%,可见主观性告知不力一直是主要原因。在医疗工作中,部分医护人员不重视告知工作, 误认为只要医疗行为及目的是善良的便可, 忽视了患者知情同意权【1】。各急救中心都重视院前急救服务的出车反应时间、到达现场的诊疗常规、送院过程等,往往忽略院前告知义务。部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尤其是新进医护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对法律赋予的告知义务采取漠视态度,常常发生主观性告知不力,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并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3.2 客观性告知不力的原因

我中心2011年医疗投诉中告知不力下降23%,其中主观性告知不力下降49%。然而因病家拒绝签告知书引发医疗纠纷的客观性告知不力由上一年的6%上升至55%,已经成为告知不力中新的主要原因。院前急救的疾病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患病缺乏足够的心里准备,此时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水平、期望值和承受力与医疗救治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2,3】,怕承担签字后果;个体的差异、特殊的时间和环境、疾病的紧急状态等都会让医患之间来不及沟通或沟通不充分【4】,这些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病家现场拒绝签字,造成事实上告知义务无法完成。同时随着市民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有相当部分市民出现维权过度,对急救医生的告知行为无理由的故意拒绝签字接受,发生客观性告知不力。

4 对策

4.1 主观性告知不力的对策

我中心除了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外,也非常注重其法律意识培养。在为群众提供有效、安全的院前急救服务的同时,尽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2011年,中心专门聘请专职律师对原有告知书内容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增加死亡病人尸检告知等内容。并大力加强急救医务人员,尤其是新进医务人员告知义务培训及宣教,提高其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将告知书纳入日常病例质检内容,成为日常不定期抽查项目,督促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对院前告知义务的重视,减少主观性告知不力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2011年,中心因告知不力导致的医疗投诉相比2010年减少了44%,告知不力导致的医疗投诉占总医疗投诉的比例降低了22个百分点。主观性告知不力占总医疗投诉比例减少了49个百分点,其中死亡告知不力下降为零。说明,上述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知识培训,在挽救病人生命的基础上,减少可避免的医疗纠纷。

4.2 客观性告知不力的对策

院前告知义务一般采取书面形式,由患者本人或近亲属在急救中心出具的告知书上签字确认。目前急救过程中因病家拒绝签告知书造成客观性告知不力的情况呈上升趋势,而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及病家又会以无告知证据来要求急救中心承担侵权责任。2011年前我中心遇此类情况,随车医生一般束手无策甚至现场与病家发生医疗纠纷。后我中心提出急救医生现场边实施急救边报110,由警方到现场保留告知证据的方式。虽采取此方式能暂时解决告知问题,但常会引起病家的强烈反感及抵触情绪,对后续抢救工作造成不利。目前我中心在逐步探索现场用录音笔口头告知并录音,或通过调度指挥中心电话告知并录音等方式完成告知义务,以确保证据完整性。同时加强对市民院前告知的宣教,让市民明白配合完成院前告知的必要性;此外加强医务人员告知态度培训,增加医患之间信任度也是针对病家拒绝告知的重要对策。

5 结论

医学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的【5】。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即使采取相同诊疗措施也很难确保产生相同治疗效果,所以医疗服务合同与一般社会服务合同存在很大区别。医疗服务合同不是结果合约而是过程合约,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大都为现场对症处理以维持生命体征,很难在现场立即产生诊疗效果,所以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在急救过程大于急救结果。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将举证责任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保留告知证据成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重要举证来源。患者因对医疗技术专业知识缺乏,无法指证医生在医疗技术方面的欠缺,因此对法律予以的知情同意权相当敏感。我中心近几年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中均可发现,患者及家属或多或少都会对院前告知不力提出质疑并以此为上诉理由。通过不断提高院前医护人员对告知义务的认识及告知态度,让医护人员明白严格执行院前诊疗过程中的每一项规范的重要性,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依法履行向患者及家属的告知义务,加强医患交流,增加医患互信才是真正规避医疗风险、降低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肖思洁.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积极防范医疗纠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 ,卷(期): 470-471。

2. 胡辉莹. 心理学在急诊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4, 24(12): 898-899・

3. 胡辉莹. 基层急诊工作中心理学规律的运用[J].中国乡村医药,2005,12(3): 5-6・

4. 将兴华. 院前急救申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 832-833.

5. 史卫东,李艳丽。规范医疗告知义务,杜绝医疗纠纷发生[J]中国医疗前沿,2011,6(8):94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急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地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二者的完善与发展是对传统社会医疗卫生系统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提高全科医师的社区急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科医师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新型专科医生,他们必须树立整体医学观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1现状

目前阶段,在我国各地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培养了大批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师,而医疗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全科医师有不同的职责,基本概括为:(1)医疗服务职责 包括社会各种人群提供基础的医疗保健 (2)对临终病人,慢性病人及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保健 (3)社区家庭出诊 (4)社区卫生工作的职责及其他来自政府的职责。虽然如此,但目前社区医疗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对社区内日益增多急危病的救治手段相对欠缺,在面对社区内的危重疾病时,大多数社区医疗组织显得束手无策,只有呼叫120进行院前急救,所以人们在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期救治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也对社区医疗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但现阶段医疗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急救体制,设施行为标准不尽规范,以全科医师为主的社区医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社区急救医疗教育,整体上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对危重疾病的认知水平有限,特别是对专业的急诊急救医学知识掌握更少,亟待培训[3]。大型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多由于城市居民区分散,急救半径长,道路拥挤等因素,使急救反应时间长。现有的急救网络与社区缺乏联系,对社区情况了解不够,院前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缺乏沟通,导致院前急救医师常独自在现场面对各种复杂情况,难以有效组织社区医疗资源进行综合救援。

2重要性

2.1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据统计83.27%的急救突发事件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局限,将承担更多的院内医疗服务和社区急救工作。其中危重症病人的先期救治是否到位成了衡量一个社区医疗水平的标准,社区急救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了社区医疗服务[4]。

2.2社区急救是急救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社区内急危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病人死于原发病的

2.3社区急救是全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社区急救逐步转变了以往坐等急救的传统观念,在送医疗救护到病人身边的创新思路中前进了一大步,但社区急救技术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各医学专业技术之外,在全面掌握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为各种危重病症的平稳过渡,专业治疗的延续和深入创造有利时机,对于社区的全科医师来讲,亦只有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社区环境中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服务。

3设想

3.1由当地卫生部门统一指导,在现有的120急救网络模式上与社区联网,建立一套统一可行的社区急救医疗运作机制,加强各医院急诊急救医师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工作心得,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法规并逐步完善。故有专家推荐:在加强城市急救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将急救医学与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5]。

3.2加大社区全科医师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我们提倡以地方的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导,依托其附属临床医院急诊科或急救中心,加强对广大社区医护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培养一大批能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师,为基层人民群众生命保驾护航。

3.3结合当地情况,使各个大型综合医院所辐射的社区能与其结成帮扶对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定期培训所辖社区全科医师,做好传帮带,提高他们的现场急救技能,使之能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培养成为院外急救的得力助手。

3.4创建由120统一指挥调配的社区急救网点,本着就地抢救就近转诊的原则,加强各社区的现场救治能力。合理配置现有急救医疗资源,依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增大社区等基层急救设施和装备的投入,将急救理念延伸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全科医师社区急救能力的提高在院外急救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急救医学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它的普及和发展是我们广大急诊和社区同仁所共同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中国急救医学,2001,10:619-620

[2]余玲,熊光华,万体华,等. 院前急救4740例病种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 (12):1824

[3]刘林成,鄢春梅,任义. 浅论院前急救与全科医生在社区急救的协作. 中国全科医学,1999,2(6):501-502

医疗急救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医院;院前急救;医院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6-01

1 牢固树立急诊急救、安全责任、医疗风险意识 目前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固定与轮转相结合,固定的医务人员多半是年龄较大、技术水平较差的人,而轮转的人员又多半是年资较低的医师,他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急诊医学培训,更没有专科急诊医师,驾驶员也没接受过急诊培训。因此,急诊意识较淡漠,脑子里没有“黄金10分钟,白金1小时,超过6小时白布单”的概念,导致通信不畅、出诊不迅速、救护车辆另着它用。尤其是二线、三线、四线出诊时,急救人员都没有在医院,加之患者家属又有“度日如度年”的感觉,经常导致医疗纠纷。笔者认为,只有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急诊人员的培训,实行急诊专业化,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印发《急救工作手册》,人手一份,让每一位急救人员牢固树立急诊急救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医疗风险意识,全天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接到出诊电话必须迅速赶赴现场,这样才能提高“急”与“救”的水平,对于玩世不恭的人员要坚决给予重处。

2 加强急诊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由于基层医院负责院前急救的人员主要是内外科医生,且又有轮转医生,外科医生对心电图机、心电监护、呼吸机、内儿科疾病不熟悉,内科医生对外科疾病不熟悉。因此,急诊科平时要经常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急诊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熟练掌握急救知识与抢救器械的使用,定期开展急诊演练,选送急救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全面提高应急能力与救治水平,建立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急救队伍。

3 保证急救设备齐全与完好 急救设备的完好与齐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每天要指派人员对出诊箱、救护车上的抢救器材与药品进行清点,检查药品与器材是否齐全,设备能否正常运行,药品有无过期,每次出诊回来对所用药品与器材要及时清补,对呼吸机、除颤器、心电监护等设备要及时充电、并备有干电池。目前基层医院的救护车上只有一付担架,每次出诊,医护人员都要搬运大量的抢救设备,这样既延误了出诊时间,又容易损坏抢救设备,建议各级医院应加大对急诊急救设备的投入,今后救护车应由现在单一的运转发展为监护抢救型,配有除颤监护仪、辅助呼吸装置等设备。

4 认真书写院前出诊抢救与死亡记录 个别医护人员与驾驶人员对院前出诊抢救记录不重视,医护、驾驶员书写的出车时间、到达时间、回院时间不吻合,医生书写的出诊抢救记录字迹潦草、涂改、,遗漏生命体征与重要的阴性与阳性体征,甚至有写回忆录的,死亡证明填写也很简单,这都将导致医疗纠纷。因此,我们每一位急救人员必须认真记录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回院时间、病历书写时间、现场救治、途中变化、死亡抢救、拒绝治疗等时间,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5 保存证据,应对医闹与官司 由于“医疗举证倒置”的出台,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如果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说明我们在医疗抢救过程中没有失误,那我们就要吃官司与赔款。所以在院前急救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接送住在区乡医院有生命危险,不适宜转院的病人原则上应就地抢救,如当地医院或病人家属坚决要求转院,应交待病情与预后,并签字后现转院。(2)对于到达现场或转院途中死亡的病人,必须做心电图或用心电监护仪做记录,并给予保存。笔者曾遇到几例到现场就死亡的病人,几个小时后家属非要说病人还有脉搏呼吸,借此寻呼几十个人到医院吵闹。

6 重视环节质量,避免患方找茬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重视每一个细小问题,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引发纠纷。因此,医者在回答病人及家属提问时,要先思考,后回答,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说得太死,因病人的病情随时都会有变化。在抢救病人时,动作应迅速,不能慢条斯理,不然患者可能认为你对他的病情不重视。出诊到达现场后应先检查、问诊,然后进行现场抢救,最后转送病人。在转送病人回院时,必须要有医护人员守护在病人身旁,以便抢救。对于“三无病人”不能拒诊、拒收,对于精神病人应请专科医师会诊或转送精神病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或“三无病人”应先抢救收入住院,待病情平稳后再做相关检查,不然病人有可能死在检查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