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能源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1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大范围、全方位、多层次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与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干旱与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病菌病毒滋生活跃等,从而加重威胁人居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4]。人类从未面对如此巨大的环境危机,如果我们再不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再也无法弥补。减少全球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全球减少碳排放呼声的日益高涨,各种新兴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选择方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证实,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技术进步对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IEA在2006年的能源技术展望中通过情景分析指出“到2050年,在关键能源技术的作用下,届时全球碳排放量可以回到目前的水平,石油需求的增长将会减半。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核能技术(在可以接受的国家中),来减少电厂的碳排放,将是基本的要求”(IEA,2006)[5]。IPCC在《排放情景特别报告》和《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强调: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IPCC,2000;2001)[6-7]。众多气候政策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长期减排措施的成本和预期效益与模型中关于技术变动的假设密切相关。在Weyant(2000)所总结的造成气候政策评估模型结果差异的五个关键因素中,对技术变动的不同描述和假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8]。不难发现,能源技术的进步,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能源、经济、环境和气候系统的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促进能源技术进步,尤其是碳减排技术的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碳捕捉等碳处理技术、新能源开发使用技术,将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代中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减排承诺压力。全球气候问题和经济危机促使着新一轮的经济变革,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遭受着质疑和转型的双重压力。2005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末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的控制目标。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中国政府于2007年6月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0年末,中国又进一步提出减低碳排放强度的量化目标,即2020年末实现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50%的控制目标。要有效地消减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经济、能源结构。但是能源技术进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或者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采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性政策等等都将涉及到经济资源的动员与消耗。如何以成本有效的方式消减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适应性政策,这是一个重点的经济问题。因此,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积极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综合分析和评价中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定量估计其成本和利益,深刻理解它给相关各方面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无论对于我们将来可能面临的减排或限排谈判,还是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能源环境经济学理论日趋成熟,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众多,如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计量模型等等。这些方法和模型理论基础不同,应用环境也不同,各有优势和缺陷。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CGE模型)专用软件的不断完善,脱胎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CGE模型,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广泛而速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经济学领域一种比较规范的进行经济基准预测和政策影响模拟分析的工具,能够很好地模拟政策与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各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在CGE模型中加入能源或环境政策变量(即构建能源环境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简称“能源环境CGE模型”),通过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复杂关系的定量化描述,能够实现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分析。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CGE建模理论和技术,构建能反映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能反映能源环境政策对能源节约、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作用程度的动态CGE模型;运用构建的动态CGE模型,研究能源技术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影响程度,对能源、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从而为决策部门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是学术界在能源环境问题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科技到能源环境政策,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关注。在我国,根据黄泰岩,张培丽(2012,2011)统计,近年来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和自主创新的研究持续位列热点排名前10位,这是因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引领[9-10]。对技术变化促进政策的效果评价是基于对技术变化水平的认知,而技术变化本身却很难被直接观察,因此很多研究对技术变化水平的判断是通过构建一个与能源价格相关的能源效率系数变动方程来模拟实现。这一思想最早来源于Hicks(1932)的诱导性创新假设,即随着能源价格升高,价格要素会诱导技术创新,从而促进能源效率提高[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主任周宏春(2010)指出要满足在消耗同样能源条件下,享受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在排放同样温室气体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要降低这两个不降低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有技术进步来推动[12]。杨芳(2010)认为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王守春等(2009)基于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的视角,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14]。王迪等(2010)则基于完全分解模型从能源消费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的角度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的变化不仅受能源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对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方面因素共同解释了江苏省的经济增长的90%以上的原因[15]。樊茂清等(2009)对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16]。樊茂清等(2011)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能源价格、技术变化以及ICT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自治的技术进步带来了能源节省[17]。樊茂清等(2012)研究了能源价格变化、“体现型”的技术进步、“非体现型”的技术进步、ICT投资和非ICT投资对中国33个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18]。李子豪,刘辉煌(2011)实证检验了FDI通过技术渠道对中国CO2排放的影响[19]。赵昕,郭晶(2011)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分解,利用修正的索洛增长方程,测算出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以及体现式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并估算出技术进步及其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最后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碳排放对技术进步的响应趋势,从而揭示了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20]。张永军(2011)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21]。李凯杰,曲如晓(2012)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和中国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而短期内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没有明显作用[22]。姚西龙,于渤(2012)认为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23]。李怀政,林杰(2012)考察了碳排放强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技术进步不足以推动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升级,贸易转型所引致的技术投资抑制了出口扩张[24]。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本原则,刻画了宏观经济和各个独立决策经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一般均衡理论和模型经过不断演化、发展和完善,可以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评估研究中。Duf-ournaudetal(1988)最先将污染排放和治理行为引入CGE模型构建了环境CGE模型,他们在处理部门的排放行为时,以一定的污染排放系数来刻画;污染治理部门的行为主要通过政府对该部门的支付来实现;模型假设政府购买污染治理的支出来源于征收的所得税或施加于污染排放部门的生产税[25]。BaumolandOates(1988)发展了一类基于CGE模型的污染控制最优化途径,开创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研究的新局面[26]。最初的环境CGE模型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启发和参考(ForsundandStrom,1988;HazillaandKopp,1990;Robinson,1990,JorgensonandWilcoxen,1990)[27-30]。到目前为止,环境CGE模型已经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环境CGE模型通常将环境污染的影响以不同的方式内生到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中。Wianwiwat,S.,J.Asafu-Adjaye(2012)利用CGE模型研究了泰国近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对部门产出、土地分配和食品价格的影响[31];Beckman,J.,T.Hertel,etal.(2011)对CGE模型在能源领域应用的有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32];Bretschger,L.,R.Ramer,etal.(2011)利用动态CGE模型研究了瑞士碳税政策对消费、福利和部门产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知识密集型和非能源部分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为正,气候并未受碳税政策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轻微下降[33];Bri-tz,W.,T.W.Hertel(2011)研究了欧盟生物能源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效用[34];Mahmood,A.,C.O.P.Marpaung(2014)采用CGE模型以巴基斯坦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碳税政策和能源效率改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冲击,但能够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而能源效率改进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费[35];Orlov,A.,H.Grethe(2012)分别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和古诺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碳税政策对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影响[36];Maisonnave,H.,J.Pycroft,etal.(2012)采用CGE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上涨、气候政策实行以及两者同时发生三个模拟场景对欧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政策和能源价格上涨均会对欧盟经济产生轻微的负向冲击作用[37];Németh,G.,L.Szabó,etal.(2011)对GEM-E3CGE模型的阿明顿弹性进行了估计,他们发现弹性系数与大多数文献相一致,但高于GEM-E3模型当前所采用的数值[38];Bao,Q.,L.Tang,etal.(2013)采用动态CGE模型研究了美国和欧盟边界碳税征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边界税征收会降低出口价格,并且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部门的产出和需求[39]。此外,Thepkhun,P.,B.Limmeechokchai,etal.(2013)[40];Zhang,D.,S.Rausch,etal.(2013)[41];Ochuodho,T.O.,V.A.Lantz,etal.(2012)[42];Asafu-Adjaye,J.andS.Wianwiwat(2012)[43];Dai,H.,T.Masui,etal.(2011)[44];Liu,W.andH.Li(2011)[45]均采用CGE模型在经济-能源-环境领域进行了很好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环境CGE模型上已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但尚不多见。这些模型多集中于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气候变暖、酸雨污染和环境税征收政策。Zhang(1998)通过建立一个时间序列的动态CGE模型对在中国征收碳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直到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线,并设计了2010年CO2排放削减20%和30%的情景[46]。谢剑和傅斯凯(1997)利用静态环境CGE模型对中国的浓度超标排污收费和污染治理补贴政策进行了研究[47]。李善同等(2000)利用环境CGE模型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及相关政策的影响[48]。郑玉歆和樊明太(1999)[49],贺菊煌等(2002)[50]、魏涛远(2002)[51]分别利用环境CGE模型分析了在中国征收碳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武亚军和宣晓伟(2002)则利用一个静态CGE模型评估了中国SO2排放及征收硫税的影响[52]。姜林(2006)以环境CGE模型分析了能源政策对北京市空气质量、人体健康、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53]。赖明勇等(2008)应用MCHUGE模型考虑了不同环节征收燃油税的经济效应和福利效果[54]。何建武和李善同(2009)运用环境CGE模型评估了实施能源税和环境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55]。魏巍贤(2009)构建了中国的能源环境C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反馈机制,研究了征收化石能源从价资源税的节能减排效果和宏观经济影响[56]。鲍勤等(2011)将动态递归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应用于碳关税征收影响的研究,建立了测算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经济与环境影响的动态递归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57]。牛玉静等(2012)等建立了一个综合描述全球经济-能源-环境的多区域CGE模型定量分析了多区域减排政策的碳泄漏情况以及碳关税对碳泄漏的影响[58]。袁永娜、石敏俊等(2013)设计了单一碳税、单一碳排放交易以及碳税与碳交易相结合的复合政策等不同情景,并基于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的减排效果经济影响与减排成本[59]。高洪成,徐晓亮(2012)在资源税改革中引入资源价值补偿机制,并构建资源环境CGE模型,研究了引入资源价值补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情况[60]。徐晓亮,许学芬(2013)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并以石油资源为对象,研究了资源计税方式变化对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61]。汤铃、鲍勤等(2014)基于CGE模型对核电项目暂停审批下不同的清洁能源发展情景进行了模拟研究[62]。此外,樊星等(2013)[63],赵涛、秘翠翠(2011)[64],温丹辉(2012)[65],牛玉静等(2013)[66],金艳鸣,雷明(2012)[67],陈宇峰、陈准准(2012)[68],钱斌华(2011)[69],李猛(2011)[70]也做了类似研究。尽管在能源环境政策分析中应用了各种CGE模型,能源-经济-环境CGE模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有几个原因:(1)在界定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不完全或者过度简化;(2)缺乏完善的环境数据为能源环境CGE模型的数字界定提供坚实的基础;(3)多数能源环境CGE模型属于比较静态研究,对具有动态特点的政策分析存在局限性。此外已有的能源环境CGE模型仍然是标准化和先验的,在构建时包含很多假设条件。尽管一些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的能源环境问题,仍然是为发达国家建造的,很少是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能源环境CGE模型。Andreas(2002)指出在大量的经济模型证实研究中,技术进步不仅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长期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技术进步的发展[71]。为了能够比较精确的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本文尝试借助一个中国动态CGE模型———MCHUGE模型来模拟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而且从微观层面各个产业部门受到的冲击进行分析,得到一段时期内各经济变量变化的大致路径,准确把脉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并试图以此为依据对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有益的对策分析。
三、用于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动态CGE模型的构建
本文运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湖南大学共同开发的中国经济的大型CGE模型———CHINGE模型和MCHUGE模型,它们是以ORANI模型和MONASH模型为蓝本的,其中CHINGE模型属于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包含了4万多个方程,是在ORANI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开发的。CH-INGE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方程组体系、数据库以及闭合条件,其运行环境为GEMPACK软件。关于CGE模型中核心方程的推导可以参见应用一般均衡模型的教材,如Dixonetal(1982)[72]和DixonandRimmer(2002)[73]。MCHUGE模型是从MONASH动态CGE模型①发展而来,结合了中国经济的有关特征和数据,计算机求解也是通过GEMPACK软件②实现。MCHUGE模型方程体系具体可分为生产模块、需求模块、流通消耗模块、进出口贸易模块、价格模块、地区模块等六大模块。同CHINGE模型一样,MCHUGE模型的建立是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以及投入产出理论,故其基本的方程体系以及基本方程与静态相类似,主要包括生产模块、需求模块、流通模块、贸易模块、价格模块等。相比之下,MCHUGE模型的优势在于它的动态部分,动态部分将前后两个时期相应的静态CGE模型进行了跨时链接,从而实现对未来进行较好的预测模拟和政策模拟。MCHUGE模型跨期链接主要体现在资本的累积,金融资本(债务)的累积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三个方面。这三种跨期链接体现了模型的动态化。模型构建及相关应用可参见赖明勇、祝树金(2008)[74],胡宗义、刘亦文(2009)[75],限于篇幅在此不作累述,仅列出本文研究所需的拓展模型。(一)模型拓展本文主要参照肖皓(2009)[76]的模型拓展方法,对MCHUGE模型进行适当的拓展,用以评估能源技术变动所带来社会福利的变动。1.能耗模块的嵌入本文设计了两种能耗评估指标:EEU1i()j=VEUi()j/VTOTi(1)EEU2=∑j2XEUj()2*CETj[()]2/X0GDP(2)式(1)代表j类能源产品投入到用途i的能耗使用率,用以反映含价格因素的能源使用情况,用能源使用金额与总投入金融的比例来表示;式(2)代表单位GDP能耗系数,用以反映单位GDP能耗水平,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例来表示。其中,i代表产品的六类的使用用途(中间投入、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出口、库存),j代表6类能源产品,j2代表一次能源产品。VEUi()j代表j类能源产品投入到用途i的价值量,VTOT代表用途i的总需求投入价值量。XEU(j2)代表一次能源产品实际投入总量,CET(j2)代表一次能源产品折合成标准煤的转换系数(见表1),X0GDP代表是价格平减后的实际GDP。2.环境模块的嵌入本文对环境模块做了以下处理:Polk()h=inpk()h×activityk(3)Tpol(h)=∑kPolk()h(4)式(3)用以反映排污总量情况,式(4)用以反映第h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其中,k代表不同行业,h代表四种污染物(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二氧化),inp代表污染系数,activity代表工业总产出水平。3.CO2排放的处理CO2的排放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对CO2排放的监控与核算较为困难而且需要额外成本,本文将CO2转化为相应的能源产品,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含碳量进行换算,如下所示:V(e)*Tp(e)=V(e)P(e)*C(e)*EcCO2(e)*Tq(5)其中,e代表含碳的能源产品,V代表某种含碳能源产品的消费值,Tp表示某种能源的从价税,P代表能源价格,C表示含碳能源产品转化为标准煤系数(见表1),Tq代表从量税。含碳能源品使用过程中产生CO2的系数见表2。(二)闭合条件在具体应用CGE模型进行政策模拟时,模型“闭合”是关键步骤,即在求解模型时区分哪些变量为外生变量,哪些变量为内生变量。内生变量必须与方程个数相同,这样就可以确定外生变量并对其赋值。外生变量的不同选择也就是模型闭合的不同选择方案,反映了对要素市场和宏观行为的不同假设。静态CGE模型中设计了短期和长期两种闭合条件,而MCHUGE的一个改进的地方就是能通过灵活选择外生变量实现动态化的模拟过程。在本文中,短期内资本存量和实际工资率是外生给定的,相应的资本投资收益率和就业则是内生给定。这是因为在短期内,资本投资收益率和就业水平是动态变化的;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变动幅度可以使投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实际工资率的变动幅度可以使就业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就业水平保持不变。而在长期,资本收益率和就业是外生变量,资本存量和实际工资率则变成内生变量。在长期内,资本可以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以及各部门间流动,资本投资收益率最终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以及各部门间趋于平衡,而实际工资率的变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调节就业水平。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将共同决定GDP的增长率。MCHUGE模型分别引入了4种闭合方式:历史模拟、分解模拟、预测模拟及政策模拟。4种闭合方式根据实现目标的不同灵活选择内外生变量以及设置冲击的变化。(三)模拟情景的设置在MCHUGE模型中,每个生产部门的投入包括使用进口品和国产品的合成品投入、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和其他成本,各种投入之间按照两层嵌套的列昂节夫/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结合而成,各部门的总产出是出口品和内销品之间的固定转换弹性(CET)函数。因此,对于每个产品和要素的使用,MCHUGE模型都会给定一个技术参数来刻画这个产品或者要素的技术水平。在本文政策模拟中,模型假定所有的技术参数外生,通过设置相应的参数值来实现技术进步。由于在MCHUGE模型中,有关技术进步的变量有很多,其中,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科学技术变化和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分别表示为:a1prim、a2tot、ac。为了分析能源技术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产业发展及节能减排的影响程度,在实际模拟过程中,依次设定了能源技术变动(ac)为0.5%、1%、2%,以此作为政策模拟,分别分析这三个场景下的模拟结果,并进行比较,以得到政策模拟相对于基线值的偏差,即政策效应。
四、仿真研究
本文利用MCHUGE模型对能源技术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产业发展及节能减排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仿真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一)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能源技术变动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都有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民生产总值、居民福利、消费、投资、政府支持及进出口相对于预测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偏离,而且技术变动的幅度越大,所产生的正向偏离也就越大。其中,能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居民福利改善及投资增加作用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技术进步对要素市场同样存在正向作用。能源技术进步对工资水平的提升逐年在增强。能源使用技术的提升有助于行业的总体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控制、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运用以及生产成本的节约,同时这些企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面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的相对工资都会上升,但由于工资在短期具有黏性,工资水平的提高在长期是可期的。从表3可以发现,能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逐年减弱,这是因为能源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与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补偿性和破坏性不谋而合。能源技术进步对资本、土地等要素的租赁价格呈逐步回落态势,这与能源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投资效益有关。随着投资的增加,企业在投资初期资本、土地等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多,但投资趋于成熟后,企业对资本、土地等要素的需求也就更为理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应用,资本回报率也在逐年增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从表3中可以发现,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总投资不断扩大带来了资本存量的逐年增加。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引致了价格指数的波动。新产品开发导致的成本下降以及与原有产品竞争会使投资品价格指数下降。但本文中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却引致了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升。其实也不难理解,引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的影响因素是方方面面,通常情况下技术进步会导致物价下跌,但结合表3中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情况来看,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投资、促使资源性商品价格及工资水平上涨,这些因素的正向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正向波动。从表3可以看出,能源使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起到不错的节能减排效果。能源使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单位GDP能耗在不同情境下都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然而,CO2排放量力度逐年却呈现出温和的回落,这可能与能源使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成熟,能源技术对CO2排放的作用趋于稳定。(二)能源技术变化对各产业资本收益率的效应分析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微观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进而探寻其投资者的投资意愿的激励作用。从表4可以发现,三种模拟场景下,短期内能源技术的正向变动对各产业资本收益率均呈现出正向偏离,其中对农业有关产业激励更加明显,奶产品生产业、渔业、其它矿业开采业及猪、家禽业等产业的资本收益率短期内呈现出可期的正向偏离,其他大部分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偏离。因此,短期内,资本收益率的提高有助于拉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但长期来看,能源技术变化对部分产业资本收益率呈现不同程度的温和的负向的偏离,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前期的大量投资致使产品过剩、引进的设备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及各产业对技术创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三)产业效应分析能源使用技术变动对我国不同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相关部门和非农业相关部门的差异。从表5可以发现,能源使用技术的正向变动对非农业相关部门的产出水平均产生了正向的偏离。而对农业相关部门并没有完全产生积极的影响,以负向的偏离为主。模拟结果表明,与基准情景比较,长期内从技术升级中受损的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小麦、其他谷类)、作物业(油料、糖类、麻类、其他作物业)、皮革羊毛业及糖类制品加工业等农业相关部门,石油开采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能源技术升级中受益的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林产品、其他采矿业、邮电业、住宿和餐饮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机动车辆设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制品、商业、鲜奶、陆地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业等,由于这些产业的能源投入的减少,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出增加。因此,从长期来看,能源使用技术变动会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特别表现在刺激受益产业的进一步低碳化,同时引致受冲击产业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农业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形势同样十分严峻。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节能意识淡薄,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等低效燃烧为主,室内外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仅为25%左右。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基础薄弱,对农业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仍需时日。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且能源技术所带来的成本问题也是多数农民难以负担。受能源使用技术变动影响,能源生产和供用业(包括石油开采业、煤炭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等)的产出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偏离。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呈正向偏离,煤炭开采业呈呈反向偏离,这是与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密切关联。从表5可以看出,即使石油开采业呈正向偏离,但偏离的幅度在逐年减少,天然气的开采与利用呈现“U”型。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能源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我们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当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低技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现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对于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
时代。
4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4.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5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
5.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是运用风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动能。全世界的风能储量非常巨大,我国的风能储量也非常丰富。风能资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我国的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一带。风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我国一些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山区,北方的草原牧区和边疆以及风能储备丰富的地区,有的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不仅能够节约家庭开支,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风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风速、风向不够稳定,变化比较频繁,容易产生电能幅值和相位不稳定的现象,如果接入到电网中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因为风力发电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上还缺少一些技术支持,现有的一些风力发电设备风能转化效率过低,容易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使风能发电发展更加的稳定,就需要通过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将不稳定的风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电网中所需要的电能,加快对风能新能源发电技术设备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提高风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发电技术
水力发电技术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成电能来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常说的水能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现阶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发电技术。由于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水能资源对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地热发电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是从地壳中抽取天然的热能,主要用来进行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地热能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地热发电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根据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以分为直接发电、综合利用、制冷、工业干燥和供暖等多种用途。
6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了能源使用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新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加强与国外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自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总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全方位创[J].河南化工,2012,(11).
[3] 丛少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促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
[4]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3
【关键词】面板数据检验 环境污染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一、背景
自工业化以来,大多数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增长,都大规模开发能源,从而导致能源逐渐缺乏。而如今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所以,研究我国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综合研究,力图更全面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我国各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方法来量化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单位根检验主要有IPS检验、PP检验、LLC检验方法以及ADF等。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包括Kao检验以及Pedroni检验,这两种方法检验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经济增长:使用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能源消费:由于我国煤炭和石油的供需存在低估的情况,但电力消费数据比较准确。所以此次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指标,使用各地区电力消费量,单位:亿千瓦小时。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万吨。
选取2005年至2014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GDP、工业废水排放量F以及电力消费量E的数据来创建面板数据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甘肃、上海、湖北、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安徽、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福建、海南、广西、宁夏、新疆,因为数据包括极端数据所以不考虑。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首先对变量GDP、F以及E进行了对数变换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记LNGDPit=Ln(GDPit),LNEit=Ln(Eit),LNFit =Ln(Fit)。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采用 IPS检验、LLC检验、Fisher-PP检验以及Fisher-ADF检验来进行单位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得,LnGDPit,LnEit,LnFit在5%的水平下不平稳,经一阶差分后,LnGDPit,LnEit,LnFit的四种检验方法都在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我们得出LnGDPit,LnEit,LnFit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对LnGDPit,LnEit,LnFit的协整关系进行Pedroni协整检验和Kao协整检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PP、ADF统计量以及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LnEit、LnFit以及LnGDPit之间有着显著的协整关系。
(四)模型检验
(1)固定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原理是检验固定效应系数ai 是否有差别,检验结果表明,p值小于5%,所以拒绝固定效应系数相同的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为随机效应模型的系数与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没有差别,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则接受原假设,否则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p值在5%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选固定效应模型。
(五)模型的估计
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模型,结果显示被估计参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R2值高达0.98,拟合的效果很好,但是DW值低,为0.33,存在自相关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采用加入AR(1)后的模型估计结果:
LNGDPit=6.469+ai+0.396LNEit+0.113LNFit+0.929AR(1)
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98,各个系数均通过t检验,AR(1)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DW值为2.41,已消除自相关,模型拟合的较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GDP与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从我国的平均水平来看,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396,即能源供给每增加1%,GDP增长0.396%;环境污染的弹性系数为0.113,表明环境污染每增加1%,GDP增长0.113%,以上说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向关系,符合我们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SBM模型;能源约束;环境约束;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4.1;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38-04
目前,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主要是因为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和“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1]。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成为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跨越。但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经济发展带来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步增长的局面,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耗占总消耗量的6.59%,原煤消耗占总消耗量的8%,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拉闸限电”、“油荒”等现象频繁出现,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希望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同时,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通过探讨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全面评估其经济增长质量,认清目前的形势,对最终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被用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因为全要素生产率更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整体状况。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如易纲等[2]、颜鹏飞等[3]、何枫等[4],这些研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2-5],但其存在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能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特别是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有的对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采取两类方法:一是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证明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关系[6,7]。二是采用DEA方法,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中。王兵等[8]采用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APEC中17个国家和地区包含二氧化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李静[9]采用SBM模型,以“三废”作为坏产出,测算了1990-2006年间各省的效率水平;朱承亮等[10]采用SFA模型对1998-2008年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涂正革等[11]通过SBM模型,在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对中国工业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没有将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同时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之内。有的学者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测算,但忽略了环境问题;有些学者虽然考虑了环境问题,却未能考虑能源消耗的制约。二是在研究层面上集中于宏观角度,主要分析了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效率,而从微观层面分析省级区域内各市经济增长效率的很少,无法根据各省内部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试图针对以上缺陷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拓展:一是将能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同一框架下,克服传统DEA方法,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克服了径向的缺点,测量的效率值包含了决策单元的松弛量的大小,这使得效率值在方法论上更加科学。二是将研究的层面具体到河南省,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实际,这对于河南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本文的研究主要将能源和环境纳入测量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的框架中,既考虑好产出,又考虑坏产出,这就需要使用多投入和多产出模型,而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测量的结果并不十分科学,该方法是由Farrell[12]最早提出,后来由Charnes等[13]加以扩展,得到基本的CCR模型,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传统的DEA模型在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时,都是希望投入越小越好,产出越大越好。但是坏产出都是希望越小越好。因此,传统的CCR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该模型是径向的,所以在处理效率过程中会造成投入要素的拥挤或松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one[14]提出了基于松弛测量的SBM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将松弛变量纳入目标函数中,避免了径向和角度选择差异所造成的偏误。本文拟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更准确地测算出能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假设有n个决策单位,m种投入,s种产出,其中有s1种好产出和s2种坏产出,其模型可以表示为式(1)。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性,本文剔除了济源市,将其余17个地市作为生产单位,选取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统一框架,确定的投入产出指标如下。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能源投入。资本投入,选取年均资本存量作为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15]。各地市历年的资本存量全部按照2000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折算,单位为亿元。劳动投入,以各地市年末就业人数进行度量,单位为万人。能源投入,以各地市的能源消耗量为基础数据,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产出指标包括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合意产出,以2000年不变价表示各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单位为亿元。非合意产出,是指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国内外现有研究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由于各地市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用各地市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消耗量与相应排放系数的乘积和来估算[16],单位为万吨。本文采用的所有基础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采用MAXDEA5.2软件,测算了河南省2001-2010年的经济增长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均值为0.509,整体效率水平偏低,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协调方面来看,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并不理想,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效率损失,未能达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南省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要素的依赖程度,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从各地市来看,能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漯河市一直处于生产最前沿,排在其后的分别是开封、周口、驻马店和许昌市。通过观察数据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地市的支柱产业都不是资源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而是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因素可能是这些地市实现高能效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效率较低的分别是南阳、焦作、安阳、三门峡市。这些地市重工业比重偏高,如焦作的煤炭工业、安阳的钢铁工业,导致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严重,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效率。总的来讲,效率较高的地市基本上是正面产出较大而负面产出较小。其余地市都是处于非有效前沿,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这些地市的产出不够有效,而是负面产出过多导致的。
2.2 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效率的协调性,本文按照涂正革[17]的方法来判断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对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各地市经济增长效率加以分类,设定以下标准:SBM效率值在(0.8,1.0]之间,则认为该地市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在(0.6,0.8]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较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在(0.5,0.6]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地区;SBM效率值低于0.5为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极不协调发展地区。根据上述标准,将河南省17个地市进行分类,结果如表2。
表2数据表明,2001-2010年间,漯河、开封、周口、驻马店、许昌等5个市相对而言,用最少的投入得到了最大的产出,并带来了最少的环境污染,属于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地区。在其余地市中,除洛阳、平顶山以外,有超过一半的地市SBM效率值较低,属于不协调或极不协调地区,说明了这些地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表现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更加清楚和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的动态变化,将考察期分为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间段。表3给出了不同阶段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协调程度的比较结果。除了漯河市始终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以外,排名上升的地市还包括周口和濮阳市,其中周口市成功地从前一时期的较协调地区变为协调地区,濮阳市则从极不协调地区上升为较协调地区。与此相对应,另一方面,开封、许昌和驻马店3个地市动态变化相似,均从协调地区转变为较协调地区。而郑州、信阳和洛阳3个地市的协调程度也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郑州市,2001-2005年处于协调地区,但是自2005年后协调状况持续恶化,即由协调地区恶化为极不协调地区。从上述分析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角度,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占GDP较高的地市一般都处于经济发展和环境关系的失衡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可能忽略了各地市的最新动态状况。因此,尽管考察期内各地市的经济增长效率相互间有所变动,但随着各地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环境保护等措施的实施,整体上能源环境约束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呈现出收敛的特征。
3 结论与启示
针对现有研究经济增长效率的文献中没有将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同时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之内的缺陷,本文将能源和环境纳入同一框架下,采用SBM模型科学地评价了河南省17个地市2001-2010年间经济增长效率,并对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协调性的差异和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效率均值为0.509,效率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存在区域差异。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仅有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生产的充分有效性,负面产出的降低也对效率值有重要的影响,这导致漯河市有效,而郑州市、洛阳市和新乡市却不是有效率的。
2)区域间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协调性差别显著。2001-2010年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不协调发展地区均属于GDP中工业比重过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因此,这些地市不能盲目地追求规模大、见效快的工业项目,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利用有利机遇达到产业升级,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河南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之路,必须协调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权结构改革,引导各地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经济政策,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代价,改变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强度。总之,要实现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才能有利于实现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陆 琦.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挑战[N].科技日报,2009-05-27(3).
[2] 易 纲,樊 纲,李 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3-20.
[3] 颜鹏飞,王 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3.
[4] 何 枫, 陈 荣.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18-24.
[5] 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2):55-66.
[6] 彭水军,包 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2005(5):15-23.
[7] 付 淼.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拐点和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40-56.
[8] 王 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9] 李 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1):13-17.
[10] 朱承亮,岳宏志,师 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5):3-20,93.
[11] 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 [J].经济评论,2011(2):55-65.
[12] 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120,253-282.
[13] CHARNES A, 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4]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30:498-509.
[15] 陈 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1985—2003[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57-68.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协整分析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动力及内在要素分析;二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障碍及困境分析;三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四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路径及对策研究。综观上述四方面研究,虽在理论上对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等方面取得不少进展,但研究大多是定性而非定量的理论研究,较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本文拟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南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三者之关系,进行南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考察南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首先择取自1990年到2011年间的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发电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年《南通统计年鉴》)。其中将发电量作为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三个指标;其次将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调整;最后,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一般地,在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时,只有在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后,才可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发电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对数值分别记为lngdp、lnny、lnfs、ln
fq、lngt。然后分别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降阶搜索法作为ADF检验滞后期选取原则,在确保残差不相关的条件下,同时采用AIC与SC准则,选择两者最小时的滞后长度作为最佳滞后期。对于回归中是否包括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的处理方法,一般地,在回归中首先包含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如果参数检验显著,应在回归模型中包含,否则应排除之。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通过检验可知,lngdp、lnny、lnfs、lnfq、lngt均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上为平稳序列。满足变量协整的条件,即lngdp、lnny、lnfs、lnfq、lngt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分析及检验
(一)协整检验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关系进行中长期均衡参数估计常使用协整分析技术。Engle-Granger(EG)两步法和Johnsen和Juselius(JJ)的极大似然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协整分析方法。通常对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应采用Johnsen检验法(即JJ检验法)。
为减少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的敏感性,通常可使用AIC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阶数,通过使用降阶搜索法依次验证,发现当滞后期为1时AIC和SC值最小,故可确定滞后期为1。在滞后期确定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gdp、lnny、lnfs、lnfq、lngt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在研究的5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新息变化带来的冲击,系统迟早能将之加以吸收并将系统维持于一个均衡的状态,协整方程为: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7个百分点;废水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3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减少0.7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7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与南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其对南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废水排放与南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
(二)VAR模型估计
根据前面的分析,此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在此条件下,对VAR模型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VAR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5个回归函数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57844,0.935006,0.757744,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格兰杰(1987)定理证明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必然联系。若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肯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也就是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M)。建立在协整理论上的误差修正模型不仅能反映不同经济序列间长期信息、又能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
查看表4可发现,此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满足自相关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要求。当以lngdp为因变量时,误差修正系数为-0.151881,其为负值,表明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其反映出每年实际的南通地区生产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5%被修正。以lngdp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还反映出,lnfs的短期变动对lngdp存在正向影响,即废水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4%;而lnfq和lngt的短期变动对lngdp存在反向影响,工业废气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4%;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5%;lnny的的短期变动对lngdp影响不大。
(四)方差分解
通过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此为方差分解的核心所在。表5显示的是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的方差分解情况,可以看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lngt)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的影响偏弱。而能源消费(lnny)、工业废气排放(lnfq)和废水排放(lnfs)则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能源消费(lnny)和工业废气排放(lnfq)构成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
(五)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用于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其反映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为充分描述短期内的动态效应,通常可采用累积脉冲响应形式。
由图1可知,能源消费(lnny)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有正向影响,即会导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逐渐增加,到第7期最大达0.30,然后趋于下降,最后在第10期稳定在0.015左右。这说明能源消费(lnny)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长期的正效应,这与前面协整方程中反映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一致。
工业废气排放(lnfq)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有负向影响,其导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在第2期后一直在—0.005和—0.019之间波动,至第10期后稳定于—0.015附近。这亦反映出工业废气排放(lnfq)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长期的负效应,这也同前面协整方程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一致。
当废水排放(lnfs)出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有弱负向影响,其导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在第3期后一直稳定于-0.01左右,至第10期后上升于-0.005附近。这与长期协整关系的结果不同。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lngt)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lngdp)有微弱正向影响,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在第9期最高达0.008,然后至第10期下降到-0.002。
总之,可以看出上述四因素中,能源消费(lnny)和工业废气排放(lnfq)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废水排放(lnfs)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lngt)的影响很小,这与前面方差分析中的结论一致。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序列lngdp、lnny、lnfs、lnfq、lng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进行进一步验证。因只有平稳序列才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故此处对序列lngdp、lnny、lnfs、lnfq、lngt的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选取滞后1至6阶。使用Eviews6.0软件将存在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的回归结果整理如表6所示。
根据表6可知:当滞后期为4、5、6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fs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长期内废水排放量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促进作用。
当滞后期为1、4、5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fq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短、中期内工业废气排放量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促进作用。
当滞后期为4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gdp是ln
fs和lngt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中期内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可能对南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促进作用。
当滞后期为1至6阶时,lnny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lngdp也不是lnn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对南通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同时南通能源消费增长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南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协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南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耗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7个百分点;废水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3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减少0.7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7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与南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其对南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废水排放与南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
第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反映出,废水排放量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正向影响,废水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4%;而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存在反向影响,工业废气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4%;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5%;能源消耗的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影响不大。此外,误差修正系数为-0.151881,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的南通地区生产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5%被修正。
第三,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一直较弱。而能源消费、工业废气排放和废水排放则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且构成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最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影响最大。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长期的正效应,这与协整方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一致;工业废气排放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长期的负效应,这也与协整方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一致;当废水排放出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弱负向影响,其导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在第3期后一直稳定于—0.01左右,至第10期后上升于-0.005附近。这与长期协整关系的结果稍有不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有微弱正向影响,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在第9期最高达0.008,然后至第10期下降到-0.002。
总之,可以看出上述四因素中,能源消费和工业废气排放对南通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而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影响很小。
参 考 文 献
[1]苏辉.南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J].企业导报.2012(2)
[2]苏辉.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协整分析[J].企业导报.2011(3)
[3]苏辉.南通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消费导刊.2009(12)
[4]苏辉.对提高南通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探析[J].现代商业.2009(12)
[5]周福田.基于VAR模型的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3)
[6]谭元发.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与ECM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4)
[7]李红艳.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探析[J].企业导报.2009(8):52
经济能源环境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有企业; 能源环境审计; 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而搞好低碳经济时代国有煤碳企业能源环境审计,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已经成为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煤炭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资源普遍匮乏这一大前提下,相应的煤炭资源也呈现出其稀缺的一面,因此节约型社会要求节约型企业文化,节约型企业文化同时也呼唤着节约型企业。建设节约型企业,促进煤炭国有企业和谐发展是煤炭国有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审计,构建节约型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是构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