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1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产后保健指导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分娩产后42d的产妇200例,均接受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按照依从性评估结果分为对照组83例(依从性好)和观察组117例(依从性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遵医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产妇康复认知率、医务人员督促率、家属监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产妇康复认知、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文化程度是产妇遵医行为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依从性与产妇康复认知、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及家属做好监督工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产妇;盆底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以盆腔器管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为主,尤其产妇,产后常易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引发该病[1]。有研究表明,产妇产后通过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有利于预防该病的发生,但多数产妇虽进行盆底肌肉测评,且结果显示需接受治疗,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拒绝治疗,因此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指导康复治疗工作执行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产后保健指导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分娩产后42d的产妇200例,均接受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按照依从性评估结果分为对照组83例(依从性好)和观察组117例(依从性差)。本研究经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年龄20~40岁的产妇,且产后时间≥42d;产后盆底肌肉测评需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且可接受;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存在盆腔急性感染、阴道异常出血者;有精神病病史者;④拒绝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调查方法

所有产妇产后42d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肉测评,并对其进行相关盆底康复治疗指导(如适当运动、自我训练等指导),同时通过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自制的《产后产妇资料调查表》采用咨询、问诊、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居住地等基本资料,附表包括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自制《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认知问卷》(评估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认知情况)等,记录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等,在调查前开展预调查、调整部分问卷的内容等使其通俗、易懂且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和需求,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向产妇讲解调查须知,取得同意后指导其进行填写,完毕后复查,确认是否填写完成、有无缺失项、所填写内容是否与问题相对应等,对缺漏或填写不明确等及时更改或补全。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产妇在治疗后采用电话、复诊等方式随访3个月,采用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自制《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遵医行为调查表》评估遵医行为依从性,统计分析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遵医行为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分界值为30岁,分娩方式包括阴道分娩、剖宫产,居住地包括城市、农村,文化程度包括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遵医行为调查表》采用5级评分法(1~5分),包括正确康复训练动作、适当活动、定期复查等,共12个问题,总得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48分为完全依从,36~48分为依从,<36分为不依从,完全依从、依从者归为依从组;《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认知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1~5分),包括盆底康复基本知识、康复训练动作、盆底肌肉危害等,共12个问题,总得分6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36分为合格,<36分为不合格[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产妇遵医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对照组产妇康复认知率、医务人员督促率、家属监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年龄、分娩方式、居住地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多元素分析

产妇康复认知、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文化程度是产妇遵医行为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3讨论

妊娠分娩是一种正常的人类生命活动,由于孕妇随着妊娠其子宫不断增大,会对盆底组织的结构及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孕妇在分娩后可导致的盆底功能降低或受损,易增加尿瘘、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通过有效锻炼盆底肌肉以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有利于预防该病的发生[4]。刘海静等[5]研究表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虽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多产妇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未能有效接受或依从康复工作,导致该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产妇产后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产妇康复认知率、医务人员督促率、家属监督率、文化程度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康复认知、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文化程度是产妇遵医行为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P<005)。该结果表明多数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遵医行为依从性较差,且与上述因素有关。考虑其原因可能为,康复认知、文化程度低的产妇对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其不良影响认知不足,不重视康复治疗,且可能由于对康复治疗相关知识不了解,未能正确有效地执行,从而导致依从性差。因此,应积极加强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知识宣教,增加产妇对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积极指导产妇掌握相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措施,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缺乏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者可能是由于产妇刚经历分娩,仍处于恢复期,且由于对盆底疾病紧张、焦虑或因康复治疗涉及隐私部位而羞涩等,导致未能有效遵从康复治疗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医院应努力给产妇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健康舒适的康复环境,并积极引导产妇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和加强对产妇的督促,同时应积极与产妇家属沟通并取得其同意,指导家属监督或陪同产妇进行相关康复治疗,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使产妇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依从性与产妇康复认知、医务人员督促、家属监督、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及家属做好监督工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晓阳,杨丽霞,覃爱开,等.66例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调查研究,2013,20(9):35-37.

[2]张雪梅,谭清元.107例产妇对产后盆底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6):2267-2268.

[3]郑惠容,成金焕,王丽,等.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况及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5):2306-2307.

[4]吴涛,王忠民,李海英.产后尿潴留高危因素及盆底康复技术对其疗效的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0):807-811.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2

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残疾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

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

(二)总体要求。全区要按照市政府关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

,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原则,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社会保障和公共

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救助补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生活保障

(一)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提高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对低保家庭中一、二、三四级残疾人专项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50元、100元、6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150元、100元。城市

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50%以内的残疾人参照我区城市低保家庭补助标准执行,今后贫困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同比例调整。自2012年起,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一户

多残、无自理能力的重度肢体残疾人、重度精神一级残疾人、孤寡老年残疾人,在享受现有残疾人补贴基础上,每人每月再给予50元的特殊生活补贴。

(二)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二级残疾人,在其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之后,对其个人所负担的医疗救助规定范围内住院和大病

门诊费用,再给予30%的救助,年救助金额累计不超过5000元。

(三)提高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标准,扩大受益面。从2012年起,将低保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并覆盖低保边缘精神残疾人。

(四)加强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逐步落实贫困残疾人廉租住房保障政策,今后规划筹建的廉租住房要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城中村改造对残疾人应予以照顾,要优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

难。

(五)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待遇。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给予补贴。

贯彻落实重度残疾人提前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相关规定,加大落实城镇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力度。

(六)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福利水平。贯彻落实好残疾人在享受税收减免、生活用电、水、煤气费用、就医就诊费用、盲人读物邮件寄递费用、聋人手机短信费用、聋人和视力残疾人家庭数字电视初装

费和收视费以及视力一、二级和下肢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七)做好困难残疾人家庭的走访慰问和救助工作。逐步加大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困难残疾家庭的经费投入,自2012年起,将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经费增加到30万元,基本实现重大节日困难残疾人家庭的走

访慰问全覆盖。

三、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一)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区级医院及80%以上的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康复科(室),充分发挥好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和街道康复中心对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

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功能训练、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普及和残疾预防宣传等工作。依托各级医院和社会服务组织,确定一批残疾人康复定点机构,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

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平的康复站,完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2012年实现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全覆盖。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各级康复机构服务人员纳入政府教育和技术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纳入全区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推动康复服务工作项目化,进一步完善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精神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水平,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开展

(四)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孕期、产后保健服务;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察,加强对出生缺陷与残疾的监测和对7周岁以下残疾

儿童的监测,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对0-7岁残疾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逐步提高康复救助标准。在定点机构康复的残疾儿童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

四、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身心关爱

(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托养照料。建立以机构托养为主、社区日间托管和居家照料服务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多元化的托养服务支持,适时提高托

养补贴标准。逐步拓宽托养覆盖面,将托养服务政策由低保家庭残疾人向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延伸。

(二)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开展托养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和“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活动,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机构给予表彰奖励。残疾人托养机构中的医疗卫生室取得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

医疗定点资格的,在该托养机构中入托的参保残疾人纳入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享受社区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就业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

(一)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使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

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以及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水平。保

障各类特教学校和康复教育机构的教师待遇不低于普通学校教师,并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晋级评优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贯彻落实残疾人培训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免费

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高一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每人最高1000元标准据实给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扶残助学工程”。贯彻落实市级困难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的教育救助政策,提高教育救助标准。在外地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区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每

人每年给予2000元生活补助。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助学补助的学生,高于补助标准的不再补

助,低于补助标准的补足补助标准)。对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按照大专生每人3000元、本科生每人4000元、研究生每人6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残疾学生,按照大专2000元、本科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同等学历只奖励一次。

(三)加大促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以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新签订1年或3年以上劳动合同,

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我市最低工资额20%或30%的标准分别给予岗位补助。鼓励用人单位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在实习期内,每安排一名残疾人实习生,按照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额50

%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对安排残疾大学生就业一年以上的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按照每名残疾人大学生应缴社会保险费的50%予以补贴。鼓励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现有优惠政策基

础上,每超比例安排一名残疾人再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助。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四)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所需经费给予保障,保证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场所

要设立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专门窗口和服务项目,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施资源共享。

六、建立完善的文化体育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健康快乐生活

(一)鼓励支持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将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强区建设内容;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艺术人才、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给予与健全人同等的表彰和奖励。建立残疾人文化

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选拔、输送、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其就学就业问题。

(二)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文娱活动室、阅览室、书画室等功能作用,加大向残疾人免费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力度。区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

公共设施和场所要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

(三)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城市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四)为经常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提供经费保障。设立经常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趣味运动会、健身活动、各类文化艺术比赛等经常性残疾人文化

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七、建立完善的维权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合法权益

(一)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加强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残疾人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

益的意识,确保残疾人平等享有合法权益。

(二)积极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和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站作用,对符合条件并有救助需求的残疾人实施法律救助。健全残疾人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侵害

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三)加快城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居民社区等应当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执行。严格把好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

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政务信息要实现无障碍公开,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无障碍服务。组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

八、强化“三项配套”措施,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保障配套

1、加强组织领导。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成立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小组,研究决策残疾人“两个

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

2、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区残联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保证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街道残联由在编人员主持日常工作,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其工作补贴

、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区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残疾人干部比例不少于1.5%。区残联理事长可按程序推选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残疾人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

,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得到落实。

3、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残疾入托养、康复、法律救助、心理疏导、就业服务等领域开发设置100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岗位,建

立一支专业化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

(二)资金投入配套

1、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投入残疾人事业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残疾人事业投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购买服务的

资金投入,拓展购买社会化服务领域,增加残疾人特需服务项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就业指导、文体娱乐等活动。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能够满足残疾人需求“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

供服务。

3、收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执行好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代收制度,做到应收尽收;机关事业等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应缴未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由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催交。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力度,实行统筹管理,充分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发展环境配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不断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残助残慈善事业。加强信息统计管理,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3

关键词:多元文化;重症护理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务人员不仅会听到“多种语言”,医疗领域也将面对“多种文化”,即多种生活方式、多种为人处世方式和多种思维方式的冲击,面对多元文化的环境,护理对象、护理内涵等均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面对具有不同文化底蕴的护理对象,提供具有不同内涵的多元文化护理是当前的发展趋势[2]。多元文化模式对人的健康、疾病、治疗、护理、保健、照顾的认识和需求有所不同。当患者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因受到陌生文化冲击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衡。临床护理涉及的文化冲击常见于语言、、饮食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等问题[3]。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之前应先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站在多元文化角度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1 语言的多元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是重要的护理内容。随着文化交流的无国界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并不罕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够减少心理上的惊慌和失措,可见,护士掌握2门以上外语是很有必要的。

1.2 生活习惯的多元化 了解患者的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如患者信奉伊斯兰教,每周都要做礼拜等。

1.3 伦理、价值观的多元化 不同国籍患者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不同[4]。如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对于心理素质较脆弱者,应对其保密;对于性格开朗者,特别是欧美患者则认为有必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对所患疾病有知情权。

2 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

2.1 护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多元化 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5]。在各国、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社会,护理学引进人类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更加强调“整体人”的概念;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整体护理学科的研究。理论体系涉及面广,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而且呈动态变化,随社会需求和医学体系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

2.2 护理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无国界化和人口流动的日趋广泛,护理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不同个体差异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在护理实践中溶入艺术,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

2.3 护理职能的多元化 护理工作摆脱机械唯物论的束缚,克服只注意人的生物学特性而忽视人的社会性的弊病。护理职能的转变要求护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未来护士将成为健康的保健士、疾病的护理士、生活的助理士[3]。

3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举措

3.1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的前提之一是就医环境的人文化,应该以“舒适、方便、安全”的就医环境为宗旨。首先在建筑设计上以方便患者就诊流程为原则,在环境布局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恰当地使用装饰物、背景音乐等,使患者有“家”的感觉。如产科可根据孕产妇不同阶段制定产前、临床分娩及产后的标准护理计划,产前饮食文化、用于胎教及松弛情绪的音乐文化、产后修养区环境文化、形体康复训练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宣教。

3.2 从患者根本利益出发,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患关系是一种专业性的互动关系,通常是多元化,不仅限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护患双方都有属于自身的知识、感觉、情感、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相互的感觉和期望,并进一步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即护理效果。只有成功的交往、掌握沟通艺术,才能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实现其工作目标。美国一项调查表明,文化护理是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从而加快患者身心康复,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如我院眼科一位傣族患者,对医疗护理效果非常满意,疗效也很显著,病情很快好转,通过观察和沟通,护士得知因地区差异导致患者在饮食上难以习惯,进而产生焦虑、烦躁。其责任护士尽可能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从而满足了患者基本的需要。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程满意的服务和护理。管理人员接受新观念,用新的思路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在院内实行“星级护士”评选,把“品牌意识”、“温馨工程”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张洪君,王雯,苏春燕.临床护士多元文化护理培训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88-89.

[2] 王怡君,陈静,马丽莉,等.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2013, 19(11):112-113.

[3] 袁圆.浅谈提高护理职能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1, 02(12): 225-226.

[4] Barbaranne JB.Multieultural issues in home health care[J].Journal of Multieultural Nursing and Health,2011,17(3):21-25.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4

1.1对象选取

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我科轮转护生56人,将2011年7月-2012年6月轮转护生28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大专学历;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轮转护生28人作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大专学历。两组均在妇产科轮转4周,选择在妇产科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专科知识、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带教。两组在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带教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即老师依据自身工作经验指导一对一讲解、示范等灌输式教学。观察组应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带教,具体内容为:(1)老师培训。由护士长和科室总带教对老师进行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知识培训,将护生培训目标分解细化,拟定每周带教计划。老师实行结对带教,根据计划和临床病例适时进行任务设计。出科时护生能熟悉我科工作职责和不同妊娠合并症的观察要点,掌握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患者对护生执行的护理满意度>90%。(2)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带教实施方法。由老师对护生进行评估,因人施教。根据我科制定的护生学习目标,由护生和带教共同讨论实习计划。①任务确定:结合我科临床病种和所上班次确定每周和每一天的带教重点。②任务驱动引入:老师设定真实教学情景,如剖宫产术后如何护理,让生动直观的形象刺激护生联想,唤起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及表象,反思自己学到的剖宫产术后的相关知识。在上述情景下提出总任务和分任务,总任务为剖宫产术围手术期护理,分任务包括术前准备如备皮、饮食指导、心理放松技巧等,术后相关知识(饮食、活动、、疼痛、恶露、母乳喂养、母婴阻断等)的指导、术后每天的康复训练方法、出院指导。③主动学习:老师在任务实施前对先前带教经历和过程进行反思,如何将每一项分任务、每一次锻炼的目的、方法让护生理解学会并施教于患者。提出任务后,老师先引导护生提出解决任务的方法,如剖宫产术后易出现产后出血、感染、便秘等并发症的可能,让护生思考分析,得出需要怎么观察、处理、指导等。④任务驱动演示:因妇产科专科操作技术高,对新内容或技巧性任务老师事先演示,如:如何听胎心、按摩子宫底、判断宫缩程度、四步触诊、新生儿护理等。对一些简单的任务可以让护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演示,如深呼吸来缓解疼痛、有效咳嗽、产后操、新生儿喂养等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⑤巩固与总结:每天下班前护生反思当天工作任务学习情况,老师根据护生完成分任务的效果,对自己的带教过程进行反思,并及时与护生沟通,听取护生对自己带教方式的评价,取长补短,以便总结出更好的带教方式完成任务。每天护生要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未能熟练的任务提出问题作为第2天的学习重点,持续掌握。老师对未能很好掌握的任务与护生一起分析,加强带教、解决问题,每天循环,每周循环,不断总结,最后进行考核。

1.2.2评价方法

于轮转结束时对两组护生进行评价。(1)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核由护士长和总带教出题,闭卷形式、现场提问形式组成,满分100分。操作考核在妇产科常见操作4项中抽取1项,满分100分,由总带教负责考核。(2)临床实践能力。由总带教指定案例现场进行考核,通过病史评估、身体评估、病情监测、急救处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由护生进行演示,护士长和老师进行评价,满分100分。(3)。满意度调查表由我科自行制定,每周对护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满分100%。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资料均行S-K检验,均为正态分布数据,用(x±s)进行描述。

2结果

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实施后护生在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患者满意度测评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

3讨论

3.1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整合能力,减少了对实习的盲目性

我院妇产科是传染病产科,工作繁、加床多、任务重,护生每天忙于琐事,工作效率不高,有时甚至没有学到计划内容,使带教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制定的带教计划不明确,可操作思考性不强,学生对实习重点理解不够,而传染病妇产科护理又是一门专业操作、临床技能、消毒隔离要求很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通过要求护生完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应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后,护生和老师根据目标分配每月、每周、每天的重点,并按计划进行,通过护生反思,结合临床病种,联想自己已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还要获取哪些资料,在老师的参与下结合临床-提问-自学-解疑-评估-掌握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在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实践的循环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习效果。

3.2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该方法带教老师通过评估护生的情况,结合护生自身特点和学习目标,因人施教,提高了护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护生能独立的思考、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的习惯,能不断的询问老师来弥补不足。同时,在结合临床的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服务意识,患者满意度也得以提高,实习也更加条理化。

3.3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激励老师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6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00-02

儿童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儿童出生缺陷疾病之一,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残疾, 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工作[1],,国外研究资料统计,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1‰-3‰,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1‰-2‰[2],国内不完全统计资料统计先天性听力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目前可筛查的出生缺陷疾病中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儿童从出生到3 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 出生时就有听力损伤的儿童由于无法接收语言刺激, 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甚至导致聋哑[3],为减少听力障碍给儿童带来的终身危害,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目前认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较好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措施之一[4],为了解我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现状和探索适宜模式,我们对2009年全市出生的71797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 进一步探讨本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本地区听力筛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12月在本市9个所辖区、县及乡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出生的71797例新生儿。所有筛查均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进行,检测人员均为我市统一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

1.2 方法

1.2.1听力筛查仪器 采用Madsen公司生产的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分析仪,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进行初筛和复筛,确诊应用脑干诱发电位仪(ABR)的筛查程序。

1.2.2筛查时间 初筛时间选择在新生儿出生48h后。初筛未通过42内天进行复筛,复筛时仍应用初筛的 TEOAE测试方法;复筛未通过者在3个月内进行第2次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用ABR检查进行确诊,预约在3个月内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并跟踪随访。

1.2.3结果判断 听力损失程度判断主要以 ABR反应阈值为主。以波Ⅴ反应阈> 30 dB 作为听力损失指标,分级如下:31~50dB为轻度, 51~70dB为中度,71~90d为重度,≥91dB 为极重度。同一人两耳存在不同等程度的听力损失时,以听力损失较轻一侧耳为准计算。听力损失性质主要是结合鼓膜色泽的变化、ABRⅠ波及Ⅴ波潜伏期以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筛查总体情况  初筛59376例,初筛率为82.70%(59376/717 97),其中NICU患儿2432例,普通病房56944 例;初筛通过53952例,未通过5424例,复筛1971例,复筛率为36.33%(1971/ 5424);复筛通过1379例,建议转诊490 例,实际转诊318例,失访172例,转诊率为64.90 %(318/490),最终确诊先天性听力障碍102例,单耳43 例(其中11例轻度,8例中度,16例重度,8例极重度),双耳59例(其中7例中度,15例中度,13例重度,24例极重度)。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检出率1.72‰(102/59376)。确诊的102例患儿中,9例有耳聋家族史,28为早产儿,11例曾有母孕期感染或服药史,21例曾有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脑病13例,8例先天性单耳外耳道闭锁,其余11例患儿(均为足月儿)原因不明;62例为NICU 患儿,NICU 患儿先天损失检出率为2.55 %(62/2432),普通病房40例,普通病房先天性听力障碍检出率0.07%(40/56944)。

2.2 确诊听力障碍后的干预情况  43例单耳听力障碍患儿中,34例已配戴助听器,9例轻度患儿的家长诉听力反应尚可,未进行特别干预;59例双耳听力损失患儿已有41例配戴助听器,并在聋哑儿康复中心进行言语训练,6例患儿转上级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12例患儿未进行特别干预。

3 讨论

3.1 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听力言语残疾位居5类残疾之首,我国现有聋哑残疾人口约770万,占总人口的16.79%,7岁以下聋哑儿童80万,且每年新增聋哑人口3万余。听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而严重影响患儿的言语、认知和情感发育,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听力障碍儿童,早期给予干预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语言发展[5]。如果不进行听力筛查,50%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不能早期发现。因此认为,普遍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自2004年起,听力筛查已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一起作为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管理与实施。

3.2 聊城市新生儿筛查现状 本研究通过对聊城9市区县内所有新生儿筛查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接受率为82.70%,复筛率为36.33%(1971/ 5424),覆盖率、复筛率均低于国内推荐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标准,即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1年内筛查率最低限度应达到95%,复诊率>95%[6]。本组59376例接受筛查的新生儿中102例确诊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新生儿听力障碍检出率为1.72 ‰,但尚有14421例未进行筛查,以及复筛率和转诊率较低,先天性听力障碍实际发病率应高于1.72 ‰。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为1‰~3 ‰结果相符。确诊的102 例患儿中,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占60.78%(62/102)。本次筛查统计的59376 例患儿中,有62例患儿曾诊疗于NICU,属于高危因素患儿,NICU 患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55 %(62/2432)。与以往资料报道的经NICU 治疗的新生儿听损伤发生率高达2%~4%基本相符[7]。

3.3 聊城市新生儿筛查的影响因素

3.3.1 检测系统不完善 筛查过程中,测试结果易受婴儿外耳道、中耳、探头位置以及婴儿测试时的状态和环境噪声等外界因素影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4%和83%, 筛查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8]。对于初筛未通过者, 要耐心解释并强调复查工作, 以免引起家长不必要的担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保健机构特点, 复筛时间规定在产后满月或 42天, 小儿体检的同时进行听力复查, 增加家长的依从性, 提高复筛率。复筛不通过者行ABR检查。由于耳声发射检测只能检查外耳、中耳及耳蜗功能, 不能检查出蜗后性听力损伤, 对两次通过耳声发射测试但存在听力障碍高危因素者, 仍要求家长前往耳鼻喉科为孩子行 ABR检查,并且在孩子3岁前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听力障碍。

3.3.2 经济及文化水平影响 由于聊城市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口以农村人口较多,流动人口居所流动不定,联系方式频繁更改,家长认知不足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复筛率和转诊率较低,增加了部分失访儿童听力障碍漏诊的可能性,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知识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的管理,汇集筛查、诊断及干预康复机构的信息资料,明确农村和基层地区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配合我省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工作的推广,建立有效的听力筛查模式和完善的筛查管理系统,为防聋治聋工作在农村和基层的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3.3.3 治疗方式应系统化 通过使用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等方式可以帮助患儿建立起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 进行听力-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能力正常的聋儿大多能在学龄前获得语言能力。但在聊城市,患儿多为农民子女,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家长缺乏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具体认识的影响,很多患儿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和语言恢复能力。由于聊城市医疗水平有限,暂时无法独立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客观上也加大了患儿治疗的难度,同时缺少专业的语言训练机构,残联缺少专门的机构及工作人员从事专项活动,暂未形成诊断-治疗-语训的体系化机制。这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致谢 衷心感谢课题组负责人山东大学徐凌忠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卫生局领导和各医疗机构在本课题现场调查中的鼎力协调与热心帮助。

参考文献:

[1] 陶宣华,冉隆蓉,蒋涛等. 成都市城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47.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 loss: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J].J Pediatrics, 1999, 103: 527.

[3] 刁文丽, 王全刚, 姜永成等. 辽宁省农村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12(27):950.

[4] 刘一心,邬沃乔,刘世新等. 深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26):26

[5] 沈晓明.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04 ,84:441.

[6] 赵鹏军. 新生儿听力筛查[J].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1,12 (3): 131.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范文6

一、扎实细致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一)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在全年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卫生系统反应迅速、措施有力,与全区各部门配合协调,有效控制了局面。以“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在20*年年初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中,全区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紧密配合,公共卫生专网和群网相互协作,在区政府的领导指挥下,迅速控制了我区的疫情,保证了居民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在“2.5”密云重大踩踏伤亡事故和北医幼儿园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中,卫生局启动*区医疗救治网络,紧急调动驻区医疗机构专家参加伤员抢救,转运危重病人,启动血源保障系统,动用全区各方力量有力支援了抢救行动。及时处理了区内突发急性肠道感染事件,在患病人数多、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卫生局带领专业机构,进行现场采样、环境消毒、开展流调,由于措施得力,使全区无续发感染病例,很快使有关单位恢复了正常秩序。

(二)全年卫生防病指标得到落实,预防保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继续保持计划免疫工作高质量高接种率水平,多次开展外来人口中儿童未进行免疫接种的查漏、补种工作。学龄前儿童“脊灰”、三联、麻疹疫苗接种率99.98%,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99.9%,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未发生饮水污染事故及急性中毒事故。为预防和控制夏季传染病爆发流行,提早培训人员,检查设备,保证了肠道门诊按时开诊。对全区性病、艾滋病重点高危人群开展监测。继续督察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对全区大中小学新入校学生中呈阳性反应的人员采取自愿原则下的预防化疗,最大限度的控制结核病传染源。加强传染病防控和疫情报告,落实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全区传染病漏报率低于1%。1-10月全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病率380.*/十万。全年*区卫生防病工作指标控制在指定范围内。

继续完善预防保健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我区的精神卫生工作在市区领导的关怀下有了新进展。健全工作网络,区卫生、财政、公安、民政、残联、教委及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就进一步加强精神病患者管理统一了认识。制定了20*至20*年精神卫生的工作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为预防精神病患者肇事事件发生,对全区精神病患者进行摸底排查,强化管理。落实*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之一的精神康复工程,派出专科医师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免费服务,截至10月,为无职业、无报销渠道、无收入的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1353人次,共投入47872元。加强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的防病管理。依托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辖区大医院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新妇幼保健工作模式,加强对辖区妇幼工作机构的指导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开展儿童出生缺陷监测。规范围产保健管理,提高了产后访视质量。维护女职工健康权益,为全区三万余女职工开展妇科体检。与区残联共同完成了对月坛地区1333名0-6岁儿童健康筛查工作。全区的妇幼保健工作指标完成继续保持在全市领先水平。

(三)充实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公共卫生网底力量进一步加强。

我局以“创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挖掘辖区中医药卫生资源,规范了22家有中医特色的社区站标识,添置了中医治疗设备。加强全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开展师承工作试点,为社区培养中医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所有中心和站点配置了电脑,安装了社区健康档案软件,卫生局、中心、站点之间三级网络管理平台基本形成。建成了*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站,为居民提供就医指南和健康指导,公示医护人员情况,增加服务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在区政府的支持和街道的配合下,长期困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用房和房屋租金问题得到了解决。

9月和11月,我区分别接受了市、国家两级关于对“创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评估验收,并得到了高度评价。通过创建活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内涵上不断丰富,公共卫生网底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社区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二、落实城市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全力确保医疗市场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系统安全生产。

(一)卫生监督执法加强,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在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与消毒等方面加大日常监督执法力度,对全区各类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覆盖面扩大,监督频率增加。自2003年11月至20*年10月,监督食品卫生单位达28564户次,合格率达89.3%。卫生行政处罚307起,查封食品50公斤,没收药品器械77件,取缔非法行医12人,并及时处理群众举报。在全区餐饮机构开展量化分级管理指导与验收,截止11月底有135家达到A级标准。针对阜阳不合格奶粉事件、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的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五一”“十一”节日期间,对动物园、北海、景山等旅游景区食品卫生进行监督,确保*市民度过安全、祥和的节日。严格的执法工作,维护了*区食品市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顺利完成了“两会”、“*国际金融论坛”、*届四中全会等重要活动的保障工作。

(二)医疗机构监管工作更加深入,保障了全区医疗服务的安全。

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以医疗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对一级及一级以下医疗机构进行评审,全区参评医疗机构391家,通过评审294家,需整改的97家。将年度医疗机构校验与评审工作结合,强化依法行医观念,督促不合格医疗机构及时整改,清理了一批不符合法规标准的医疗机构,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通过评审和校验,大大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以及医疗服务安全。根据卫生部、市卫生局的部署,对全区医疗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和工商、药监部门清理打击违法医疗广告,整顿秩序、净化医疗市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医疗质量监管工作不断深入,医疗事故的预防措施更加完善,事故处理更加严谨规范高效。

(三)狠抓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卫生系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系列活动,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演习。对疏散、救灾、医疗抢险等进行实战演练。落实岗位责任制,与辖区内中央、市属、区属、部队、民社办共40余家医疗机构的法人代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检查各单位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和各类安全设施,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万无一失。

三、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为进一步深入工作打好基础。

(一)系统单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卫生局就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管理和经费等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为改革做好铺垫。召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讨会,与改制经验丰富的医疗管理公司接触,就系统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组织系统单位学习考察体制改革先行医院的经验,营造改革氛围。为加快发展,配合新的区划调整,卫生局积极研究在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效果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卫生资源调整,通过整合,盘活资源,理顺机制,加快区属医疗机构发展。

(二)实行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能力不断提高。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调整工作程序。实行公共卫生审批全程及网上审批,医政审批服务厅正式对外办公,完善、规范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以及母婴保健等行政许可项目的办理。制定了*区卫生局落实行政许可法的有关工作制度十一项,在经济服务大厅公示所有行政许可材料标准样本,设立公民法规文件自由索取专栏。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四、纠建并举,系统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深入开展。

全年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市、区廉政纠风工作部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开展了纠正医疗服务领域中收受红包、药品回扣、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在辖区内召开纠风工作会议,向社会公开承诺规范医疗行为,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大对医疗队伍及卫生执法队伍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全系统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长期有效地开展。

五、主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10月共组织无偿献血19572人次。街头无偿献血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在动物园门前增设了我区的第六个街头采血点。科教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复兴医院“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于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系*市第一个区县级单位获此殊荣。自觉接受了区人大对卫生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工作的评议和指导。

20*年全年,卫生局的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区人大政协的关注和各委办局、街道系统的配合,在全社会关注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建设和改革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很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下一步还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属医院离退休人员负担重,需解决其人员管理经费问题,以便在卫生资源调整中为医院减负,推动改革;区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未得到解决,成为阻碍医疗体制改革的瓶颈;城市建设和改造涉及到区属基层医院的搬迁,重新选址问题亟待解决。

2005年工作思路

2005年我们将继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抓建设、促发展,聚焦于加快卫生系统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提升*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区卫生事业的新的发展。

一、工作思路: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贯彻“三个整合、二个提高、一个转变”的卫生资源调整改革设想,对区属医疗机构资源进行整合,争取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效果最优的改革方案,使“一个机制、四个体系”的建设不断得到完善。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卫生资源,组建区预防保健中心。完成新机构组建的编制、功能、运行机制等筹备工作。建立*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全区信息收集分析、应急状态指挥的常设机构。

(二)完成公共卫生大厦的装修、改造,上半年争取进入新的地址办公。

(三)积极推进区属医疗机构的整合调整。

将区属医疗机构定位于发展专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上,结合*区城市改造,合理调整区域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进行第二医院的基建工作,开展二龙路医院、丰盛医院、德外医院的改造改建。2005年卫生系统改造改建的任务相当繁重,但也是医疗机构进行优势互补的良好契机。我们将做好前期调研和论证,使资源调整科学合理,配合新的区划调整,满足不同街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四)完成适应新区划的卫生监督机构设置调整,并投入运行。

在我区新的行政区域划分基础上,实现卫生监督执法区域化管理,拟在辖区7个街道各派驻一个卫生监督执法站,借鉴工商、公安部门派出模式,新的体制将形成一个分类分级管理及综合执法的管理模式,形成覆盖全区的卫生监督执法网络体系,节约卫生监督资源,强化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五)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逐渐分离,根据新的街区重新划分,将现有中心调整为7个。加强中医特色社区建设,扩大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覆盖面。

(六)深化区属医疗机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