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创伤性;浮肩损伤;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护理

创伤性浮肩损伤是指同侧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合并肩胛颈骨折而造成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结构双重破坏的肩部严重不稳定损伤[1]。由于创伤性浮肩损伤导致肩部上方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使整个肩胛带极不稳定,如诊断、治疗和护理不及时,后期会出现患肩外展力量和角度减退、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畸形愈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创伤性关节炎、慢性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因此,限期对肩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关键。我科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该类损伤患者10例,经手术治疗和系统的康复锻炼,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40±7.8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砸伤1例。肩胛颈骨折合并锁骨骨折8例,合并肩锁关节Ⅲ度脱位2例,均为单侧损伤。并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5例,创伤性湿肺1例。多为高能量直接暴力引起,常有其它部位的合并伤,以头胸部损伤为主。本组患者采用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的同时,行肩胛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损伤的肩袖和韧带。无1例发生感染和并发症。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肩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经肩关节Constant-Murley[3]评分法评价,康复后肩关节功能平均87.2分(75~100分)。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消除紧张情绪,提供人性化服务。

2.2第一阶段训练(术后1~2d) 术后患肢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被动活动手指、腕关节和小幅度屈伸肘关节,待麻醉消退后开始主动进行张手握拳练习,在最大力量下保持2s,并过伸掌指关节和屈伸腕关节,持续10s,8次/d,5min/次。术后48h后引流管拔出后开始行肩部肌肉被动收缩锻炼,健肢协助患肢最大限度屈伸肘关节5次/d,10min/次。

2.3第二阶段训练(术后3~7d) 做肌肉静力收缩运动、远端关节运动和邻近关节的阻抗运动。在术后第3d即开始主动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从10°的小范围摆动开始,增加2°/d,逐渐加大活动范围,。训练患肢主动活动肘关节5次/d,10min/次。7d左右行肩关节被动和辅助下主动地适量外旋和前屈活动,从20°开始增加5~8°/d,3~5次/d,10s/次。训练以疼痛能忍受为基础,逐渐增加训练时间。患者起床活动时,患侧上肢行上肢外展支具外固定,康复训练和睡觉时取下。

2.4第三阶段训练(术后8~14d) 延续第二阶段康复训练,做肩关节及邻近关节无负重活动,主动与被动锻炼相结合,锻炼次数与幅度逐步增加。从肩关节外展30°开始,每天增加5°~10°,逐步使肩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①耸肩练习[4]:在健侧手臂辅助下加大肩关节功能锻炼,用手托住肘关节和上臂,做向上耸肩动作,于最高位置保持5min再放松一次,3~4/d,避免引起异常疼痛和拉伤关节。②含胸练习[4]:健侧手臂托患侧肘关节,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双肩向前做含胸运动,于最大位置保持5min再放松1次,3~4次/d。

2.5第四阶段训练(术后15~21d) 延续第三阶段康复训练,以低负荷关节活动为主,拆线后做扩胸练习。健侧手臂托患侧手臂时做关节保护,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双肩后张做扩胸动作,于最大位置保持5min再放松一次,3~4/d。

2.6第五阶段训练(术后22~28d) 延续第四阶段康复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6w后去除三角巾。肩关节开始做主动外展、外旋、前屈、上举功能锻炼,锻炼次数和上举高度逐渐递增。首先身体前屈与地面平行,患肢做摆动练习,由前后方向开始,适应后再增加左右侧向,最后增加环绕划圈动作,每个方向20~30次/d。前屈练习时平卧,用健侧手握紧患侧肘部用力向体侧移动手臂,感到疼痛时停止2~3min,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3~4次/d。

2.6第五阶段训练(术后29d以后) 延续上一阶段康复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逐渐加大负荷的关节活动为主。①外展练习:平卧,经体侧沿垂直方向上举患侧手臂。②外旋练习[4]:平卧,屈肘90°,健侧手握紧患侧手腕,经体侧沿垂直方向向外推患侧前臂,感到疼痛时停止2~3min,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③后伸练习:弯腰至90°以健侧手握住患肢手腕从背后做上抬练习。④上举功能锻炼[4]:紧贴墙壁站立,用患侧手触摸墙壁并沿着墙壁向上爬,3~6次/d,10~15min/次,并记录上举高度[5]。

3 出院指导

术后6w内应限量活动,伸展练习在6w开始,不宜用力提或拖拉重物,禁止剧烈活动。患侧上肢应行上肢外展支具外固定3个月,3个月后开始集中进行患肢力量锻炼,6个月以内,每月复查1次,患肢或切口出现胀痛应及时就诊。

4 讨论

创伤性浮肩损伤由于外伤时能量较大,除骨骼损伤外,软组织的损伤也较严重,加上术后关节制动,很容易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超过3d者甚至形成关节粘连[1]。因此,应及早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对促进血液循环、消退肿胀、防止关节周围粘连和肩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从而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实施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尤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系统规范,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恢复全范围关节活动度和肩膀力度,甚至达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从而尽早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小晓,黄维运,叶建平,等.创伤性浮肩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62.

[2]潘佳东,尹峰.浮肩损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5):476-478.

[3]Constant CR,Murley AH.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14:160-164.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对26例偏瘫肩痛患者行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对其肩痛程度和频度以及上肢Brunnstrom分级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疗后肩痛程度和频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结论: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偏瘫肩痛的较好方法。

[主题词]背痛/针灸疗法;偏瘫/针灸方法;拔罐;刺血疗法

Treatment of Shoulder Pain of Hemiplegia with Pricking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Ouyang Qi1,Huang Jianliang2(1.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Region,Beijing 100100;2.Hunan Provincial Sports General Team Hospital)

[Abstract]PurposeTo Probe into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cking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cercises on shoulder pain of hemiplegia.

MethodsPricking bloodletting and cupping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cercises were used to treat 26 cases of shoulder pain of hemiplegia and comparision of the extents and frequencies of shoulder pain and Brunnstrom grading of the upper limb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made.ResultsThe scores of the ext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shoulder pain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Back Pain/acup ther;Hemiplegia/acup ther;Cupping Therapy;Pricking Blood Therapy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继发症,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84%[1~3]。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也影响极大,但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继而为上肢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

笔者自1998年3月~1999年8月采用刺络拔罐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了26例偏瘫肩痛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偏瘫肩痛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8.2岁;入院时病程10天~8个月,平均病程2.78±1.21个月,肩痛平均2.15±0.98个月;脑梗塞20例(其中2例2次以上脑梗塞),脑出血6例。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右肩痛12例,左肩痛14例。其中伴有肩关节脱位10例,肩手综合征3例,肩胛骨粘连5例。

1.2方法

(1)?刺络拔罐

医者立于患者的患侧,双手循按患者肩部找出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如外展、屈曲、外旋、内旋等)时的最痛点,作好标记,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再用闪火法闪罐数次后,留罐10分钟,至瘀血流尽起罐,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后开始下一疗程。

(2)?康复训练

①?保持良好,避免不正确放置,使肩胛骨充分前伸。

②?按摩局部组织,手法活动肩胛骨:治疗者一手托住患者患肢肘后上臂,另一手放在肩胛骨脊柱缘近下角处,向上、向外和向前充分活动肩胛骨。

③?肩关节可动范围内的被动活动:在充分活动肩胛骨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度,如前屈、外展、后伸、内外旋以及肩胛骨的上提和外旋。活动中应注意避免肩关节及其周围结构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

④?患侧上肢负重:患者取坐位,重心稍向患侧移,患侧上肢作为支撑,患肩外旋、稍外展,伸肘屈腕,手指伸直并拇指外展。

⑤?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促进技术,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1.3评定

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4]评定疼痛程度,肩痛频度评分标准为:无痛:0分;偶发或活动时疼痛:1分;活动时疼痛,休息时亦可有自发痛:2分;活动与休息时均有持续的自发痛:3分。同时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评定。所有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进行,数据接受统计学检验。

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但皆避免服用止痛药及活血药。

2结果

2.1肩痛程度和频度的评定(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治疗后无论是疼痛程度还是频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26例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经卡方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鳘?2=18.22,P

3讨论

偏瘫肩痛的确切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如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松弛或痉挛状态、肩关节半脱位、软组织损伤以及肩手综合征等等[5],且

常是以上几种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叠加的结果。中医认为偏瘫肩痛的病机要点在于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而在肩部常见痛点,如肩胛骨的脊柱缘内上角、中点、内下角、大圆肌肌腹、肩峰下痛点及喙突处痛点等处,采用刺络拔罐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始终注意患肢正确肢位的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避免肩关节囊和韧带的继发性损伤,防止肩痛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弛缓期,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可以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防止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性病变,但应注意不适当的活动或牵拉极易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和肩痛加剧。在痉挛期,患侧上肢负重、肩部按摩和肩胛骨松动术可以改善患侧上肢的异常肌张力,如屈肌痉挛,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和粘连,减轻肩痛,使患者在上肢活动中,肩胛骨能充分地前伸,协调完成肩关节的各向活动[6]。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无论是肩痛程度还是频度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

4参考文献

1Van Ouwenaller,Laplace PM,Chantraine A.Painful Shoulder in Hemiplegia [J].Arch Phys Med Rehabil,1986;67:23

2Roy CW.Shoulder Pain in Hemiplegia:A Literature Review.Clin Rehabil,1988;2:3

3Joynt RI.The Source of Shoulder Pain in Hemiplegia.Arch Phys Med Rehabil,1992;73:4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

5何广新,曲延华,夏晓菊.中风康复与针灸.北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83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3

十余年来,笔者应用针灸与推拿结合,配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相关体会总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针灸

基本处方:肩髃、肩髎、肩贞、臑会、曲池、外关。局部压痛明显者,加阿是穴。随症选穴:项疼痛者加肩井、风池;肩内臁痛,加尺泽、太渊;肩外臁痛,加后溪、小海;肩前臁痛,加合谷、列缺;肩关节局部压痛明显者,取1~3个阿是穴,施以温针灸;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明显者,在痛处施以拔罐。

1.2 推拿

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法或一指禅推法,施于患者颈项两侧及患侧肩关节周围,并顺势自患者肩部至上臂,配合点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贞、臑会、臂臑、曲池等穴位,往返数遍,同时配合上肢的外展、外旋、内收、上举等被动活动,视患者的上肢活动受限程度,施以上肢被动后扳法、肩部的牵拉法和提端摇晃法等被动扳法,注意避免动作粗暴而引起剧烈疼痛;然后,用拿法、揉法,自颈项拿、揉至肩臂部,反复数次,搓患者肩部约半分钟,以稍有酸胀为宜;最后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至腕反复搓抖数遍,双手握腕抖上肢数次,结束治疗。

1.3 操作方法

每日治疗1次,先针灸,后推拿。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气血虚实及兼症,辨症加减穴位,配合温针灸、拔罐。推拿手法以轻揉为主,被动活动、被动扳法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20 min。

被动活动、被动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一手按压肩峰部,一手托其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做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医者稳住患者身体,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内收,另一手叩击患肩,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若肩关节内旋障碍明显者,医者站于患者健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健侧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倾,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患肢内收后屈),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一放一紧,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到患者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时,施以寸劲拉伸,重复2~3次。

若肩关节上举、外展障碍明显者,医者站在患者侧前方,用双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患肢,并同时作提拉抖动,提抖频率要高,幅度逐渐增大,到患者能忍受的最大限度时,施以寸劲提拉,重复2~3次。

若肩关节内收障碍明显者,患者坐位,医者站立患者后面,将患肢移到胸前,内收贴胸,掌心搭于对侧肩上,使肘尖拉过中线,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施以寸劲扳拉,重复2~3次。

另外,视患者的上肢活动受限情况,选1~2种被动活动、被动扳法施之。在上述手法整复中,寸劲的使用是关键,常可听到粘连撕开的声音,但不要刻意追求。

1.4 功能康复训练

1.4.1 爬墙法

患者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上肢尽量高举。举到最高处时身体前倾,使部分体重压在上肢上,坚持片刻,上肢缓缓放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

1.4.2 体后拉手

双手向后反背,由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1.4.3 外旋锻炼

背部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动作,尽量使拳背接近墙壁,反复进行,同时做甩手画圈。

1.4.4 摇膀子

弓箭步,一手叉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

1.4.5 滑轮牵引法

将绳索安装在2~3 m高处的滑轮,患者两手各握一端,用健手牵拉,带动患肢进行肩关节上举、外展及后伸运动。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干部,2006年10月28日就诊。2005年3月因受风寒而发右肩疼痛,至11月右肩疼痛加重,肩关节活动不利,曾在某医院就诊,予“芬必得”及局部封闭治疗,症状有所缓解,2个月后症状又复发至今。刻诊:右肩疼痛,右上肢上举、外展、后伸等动作受限明显,肩髃、肩贞、天宗、肩井等穴压痛明显,肩部肌肉紧张,眠差,纳可,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脉弦。诊断:肩痹证,证属风寒痹阻筋脉,气血阻滞不通。治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以上述方法治疗10次后,患者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遂又巩固治疗10次后痊愈。2007年6月8日随访未再复发。

3 体会

3.1 关于推拿手法

“筋喜柔而不喜刚”。运用轻柔、持久、渗透力较强的推拿手法,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的吸收,促进变性、挛缩组织修复,并在外力作用下使粘连逐渐解除,恢复关节功能,缩短病程,加速痊愈。

被动活动和被动扳法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重要手法,其目的在于分解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但在治疗中,也会使粘连的肌腱在进行分离时造成新的损伤。这就要求医者在施行手法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解剖、生理的特点及粘连的病理特征,被动活动的幅度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被动扳法要使用寸劲,一点一点地剥离粘连,使新的损伤降到最小,这也利于新损伤的修复。应避免粗暴、蛮力、大幅度剥离粘连。

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推拿治疗过程中,手法不可粗暴,应循序渐进地逐渐加大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2 关于针灸与推拿综合治疗

针灸疗法在缓解急性期炎症疼痛方面较推拿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而推拿疗法在后期粘连时解除粘连、扩大肩关节运动范围方面则较针灸更为有效。

在肩周炎急性期,软组织炎症渗出较严重,常伴有剧烈疼痛,为减少患者痛苦,不宜作肩关节大幅度被动运动,而应以活血止痛、促进炎症吸收为主,本期以针灸为主,辅以推拿,且手法宜轻柔。肩周炎后期,肩关节软组织炎症吸收明显,以关节活动障碍为主,此时治疗应以推拿为主,在此基础上作肩关节被动活动,施行被动活动手法时应循序渐进,施力得当,在机体生理范围内活动,一般不会引起新的损伤。

笔者临证将针灸和推拿相结合,实际操作时略有侧重点,即初期疼痛较重者以针刺治疗为主,配以温针灸法和拔罐疗法;后期粘连期以推拿治疗为主,施以轻柔推拿手法的同时,以较重的被动扳法并配合肩关节的被动运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达到消除疼痛,解除粘连,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度的目的。

3.3 关于功能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是整个肩周炎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其原则是:①活动的幅度由小到大,并且是全方位的,包括上举、后伸、旋内及旋外各种动作,但需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②活动的速度由慢到快,有一定节律;③不超过障碍关节的活动角度。训练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人而异,若活动度过小,则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影响疗效;活动度过大,则会造成局部疼痛加重,使患者产生畏惧心理,难以坚持。应指导患者掌握好适合自已的度,即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幅度越大越好,尽可能活动到最大幅度。此外,功能锻炼要定时定量,持之以恒,一般以每日每次20 min左右为宜。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4

方法:选择95例肩袖损伤老年患者分成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进行治疗,同时对对研究组的患者实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肩关节功能差别不明显,治疗后都有改善,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的促进老年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综合康复老年肩袖损伤肩关节运动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4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73-02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的肌腱包绕肱骨头前、后形成的袖套样结构,具有控制肩关节运动功能和维持肩关节稳定性的作用[1]。老年肩袖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目前对老年患者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方式为主,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较为重要。我们对4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综合康复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的95例肩袖损伤老年患者分成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0-87岁,平均(69.25±8.31)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58±1.65)年;左侧21例,右侧2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61-85岁,平均(69.48±8.75)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3.42±1.27)年;左侧20例,右侧22例。所有患者都以肩袖部位肿胀、疼痛及肩关节运动受限为表现,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别不明显,且自愿加入本次分析。

1.2方法。所有患者都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常规锻炼等,同时对研究组患者实行综合康复治疗:①超声波:强度为0.5-2.0w/cm2,15min/次,1次/d。②超短波:15min/次,1次/d。③蜡疗:30min/次,2次/d。④功能锻炼:首先肩关节取外展位固定制动1周左右,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肩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手腕握力及钟摆、划圈训练等,治疗后冰敷5-10min。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助力活动练习,可采用滑轮、滑车等器械辅助,但活动水平应控制在肩平面以下;同时进行不同角度肩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及周围肌肉闭链练习、抗阻练习、姿势训练等。待病情有一定的恢复后增大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在关节无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完成肩关节所有平面最大范围的运动练习,必要时可借助肩滑轮、肩梯等器械进行辅助,同时进行盂肱关节、肩胛骨及肩袖的稳定性训练,并逐步开始进行肩外展运动,加强冈上肌、肩袖肌和肱二头肌的抗阻练习,还需进行姿势矫正、肌肉耐力训练,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加强三角肌和肩袖肌的肌力训练,以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注意维持肩关节的灵活性及协调性,同时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及负重上举、投掷、技巧训练。两组的治疗时间都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肩关节的运动功能。

1.3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判定[2]。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对肩关节功能进行判定,分值越高,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差别不明显,治疗后都有改善,但研究组比对照组好,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运动功能得分见表1。

3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三维运动关节,由肱骨头、关节盂以及相邻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组成[3]。肩袖在肩关节中起着支撑、稳定等作用,其作为肩关节中最易受伤的部位,一旦遭受损伤便可出现肩部疼痛,给肩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老年人群由于肌腱的退化,更易发生肩袖损伤。对于损伤不严重及明显水肿不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保守治疗是较为合适的治疗方式。综合康复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其初始阶段主要为制动,可有效的防止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后根据病情的恢复逐步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如手腕握力、抗阻、姿势矫正等,同时配合一定的物理疗法如超声波、超短波、蜡疗等,并坚持按常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行对症治疗。本次我们选择43例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一组患者与另42例行常规治疗及功能锻炼的一组进行比较,两组在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8.39±9.26)分,(18.72±8.54)分,无明显差别,P>0.05;经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得分都有提高,P

参考文献

[1]钟珊,刘晓华,覃鼎文,等.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7(1):40-43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 肩关节半脱位 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18

AbstractObjective:In poststroke shoulder subluxation and shoulder pain clinical applications,observe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gnetic therapy treatment with effective time window,the role of location,frequency,stimulus intensity and course of treatment.Methods:94cases of poststroke shoulder subluxa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gnetic therapy+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s theexperimental group,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s the control group,after 12weeks of treatment to respectively assess the efficacy.Results:Low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gnetic 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 joint muscles surrounding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subluxation and shoulder pain reduction rate of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gnetic therapy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houlder subluxation treatment of tendon pain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is good.

Keyword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agnetic therapy;Shoulder subluxation;Rehabilitation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09年9月收治脑卒中早期患者94例,男52例,女42例,年龄43~69岁,平均57.8岁。发病时间2周~1个月;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时间9~21天。其中脑梗死58例、脑出血36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8例采用低频电刺激并磁疗+常规康复;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和病情程度等构成因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①试验组:为防止上肢屈肌挛缩,治疗时应选择以刺激相应伸侧肌群为主,电极置放在患肩的肩贞、肩、俞三穴(位于三角肌),天宗穴(位于冈下肌),秉风穴(浅部为斜方肌,深部为冈上肌),肩井穴(浅部为斜方肌,深部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并选用不同低频电刺激并磁疗的强度、时间、频率、疗程等。一般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最佳频率为30Hz,刺激强度以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治疗时间20~30分钟/日,1次/日,25天为1疗程。②对照组:恢复肩关节固定机制,刺激肩关节周围肌,被动活动肩关节。尽量让患侧卧位,坐位时支托前臂,立位时应用三角巾吊带;患肢出现痉挛等应撤除。

疗效评定标准:无出现肩关节脱位并肩痛,为达到治疗效果。诊断标准:肩胛带下降,肩胛骨下角位置低,翼状肩,肩峰与肱骨间凹陷>1横指。复位标准:肩关节外部特征正常,肩峰与肱骨间凹陷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结果:在试验组48例中,复位32例,未复位16例,复位率66.67%;对照组46例中,复位14例,未复位32例,复位率30.43%。两组间复位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讨 论

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治疗作用原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因此治疗侧重于恢复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肌张力。脑卒中早期肌张力低下和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无病理损害。研究表明,通过上肢本体的强化运动,增加感觉信息的不断输入,唤醒被使用的神经通路和突出并诱导神经肌肉的活动[1]。低频电刺激并磁疗引发的肌肉收缩是一种半主动运动[2],能促进肌张力的恢复,并通过传导肌肉收缩关节运动产生本体觉、位置觉等深感觉;刺激皮肤而产生浅感觉,降低了病人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能够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恢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低频电流刺激并磁场治疗就是以此为依据,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目的,且治疗收费低,从康复训练的长期性考虑,较易使患者接受。

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治疗意义:①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治疗时间窗:肩关节半脱位多数发生在病后3周内,发生率在60%~70%,特别是在上肢松弛情况下发生,故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以预防为主。②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治疗作用部位:在治疗中,为防止上肢屈肌挛缩,应选择以刺激相应伸侧肌群为主。③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刺激强度、频率及时间: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最佳频率为30Hz,刺激强度以可引起明显的肌肉运动,且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当累计治疗时间达到或超过每日20分钟时,才具有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④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的疗程选择:治疗时间20~30分钟/日,1次/日,共治疗25天。对于治疗时间和治疗肌群及治疗参数的选择,个体差异极大,低频电参数的选择与血液动力学反应及脑神经活动功能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目前尚未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此项选择。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的发生机制:肩关节是人体中最灵活而稳定性最差的关节,其稳定性有赖于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的共同维持。肩关节主要由上部的冈上肌、喙肱韧带、后部的冈下肌、三角肌后部以及前部的肩胛下肌和盂肱韧带加强关节囊所组成。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关节盂朝向上、向前及向外,肱骨头向下运动时需移向外侧,因此关节盂面向上方倾斜,在预防向下脱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上臂内收时,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带紧张,被动地阻止了肱骨头侧向移动,也就防止了向下脱位,即肩关节的锁定机制[3]。防止盂肱关节脱位最重要的肌肉是那些肌纤维呈水平走向的肌肉,特别是冈上肌、三角肌和冈下肌的后部肌纤维。脑卒中病人在软瘫期,肩关节的锁定机制被破坏,主要原因:一是三角肌和冈上肌张力低下,难以维持肱盂关节正常位置;二是坐位或站位时受患侧上肢的重力影响,上肢向下脱垂,使得肩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而被牵拉,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出现肩关节半脱位;三是肩胛骨后撤致肱骨内收内旋,影响了肩关节的协调运动,在上举和外展运动时造成肩部软组织受压和疼痛。因此临床上功能性电刺激并磁疗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脱位及肩痛,应尽可能早期开展。低频和适当的强度刺激是治疗的关键,结合传统针灸穴位和常规康复治疗局部刺激相应伸肌群可提高其疗效。

参考文献

1 钱开林,王彤.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37-38.

肩关节损伤康复训练范文6

患者老王,56岁,3个月前患脑梗死、右侧肢体瘫痪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希望能找到一种康复良方,帮助他改善生活质量。经检查,我发现老王的右侧肢体张力明显增加,上肢处于屈曲、痉挛状态,关节挛缩,穿衣时很难将手臂伸直,下肢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处于废用状态。再经仔细询问病史,我找到了原因:在中风后的2周内,老王一直躺在病床上“吊盐水”,觉得中风以后就是要多休息、少活动,一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康复锻炼,最终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

李先生正值壮年,经营着一家不小的外贸公司,平素忙于应酬,虽然身患高血压,但一直没有积极治疗。终于,不幸的事发生了。一月多前,他在工作时突发脑出血,造成言语障碍和右侧肢体偏瘫。突如其来的疾病对李先生打击很大,他整日郁郁寡欢,认为“中风偏瘫康复无望”,不愿意面对现实、也不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幸好,家属及时将李先生转至中风康复经验丰富的医院,在专业康复师的鼓励下,李先生的康复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张老太太2周前发生了脑梗死,左侧上肢无力。她的孙女是一名护士,知道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便不断提醒和鼓励老人多锻炼。不料,老太太急于求成,肢体活动过度,把肩关节拉伤了。

医生的话:据统计,70%~80%的中风病人遗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过去,人们总认为康复是“后疗法”,是针对各种后遗留的治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康复应当从疾病发生之时即开始,康复必须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对中风病人而言,康复治疗一定要早,还要科学,既不能不锻炼,也不能盲目锻炼。一般地说,中风康复应当遵循以下6大“纪律”。

纪律一:越早越好

中风后的康复治疗应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小时内即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病人应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以便获得最佳康复效果。资料显示:中风病人在起病后的头3个月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最大。因此,中风起病后的3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期”。当然,康复医疗应持续更长时间,以防功能减退。

纪律二:贵在坚持

中风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想要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康复治疗应与药物治疗齐头并进。在中风急性期,康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在中风康复期,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主动运动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康复治疗应全面。除运动康复外,病人的言语、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医生应密切观察中风病人有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纪律三:循序渐进

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强调循序渐进。在中风急性期,家人应特别注意中风病人瘫痪肢体的摆放位置,如上肢应呈“敬礼位”(肩关节外展50°、内旋15°度,使肘关节和胸部持平,拇指指向鼻子),下肢宜呈“三屈位”(髋关节、膝关节伸直略屈曲,足背屈与小腿成90°),以免人为造成肢体畸形。同时,病人还可在家人的帮助下做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向前平举,身体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若每个位置能坚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在床边坐起)、床―轮椅转移训练,以及坐-站立训练等。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病人在起病以后,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才能自己行走。很多病人急于求成,结果造成了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如划圈步态、拖拉步态、挎篮手、膝部过伸等。

纪律四:拒绝废用综合征

中风后常见的“废用综合征”症状包括: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废用性骨萎缩、心肺功能减退等。在中风后的不同时期,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办法各有不同。急性期的主要任务是交换、关节被动活动和早期坐位训练。恢复期的主要任务是限制每日卧床时间,早期起立、步行。慢性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如站立、行走、上下楼、参加社区活动等。

纪律五:避免过用/误用综合征

“过用综合征”是指病人急于求成,运动量、次数及强度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结果造成全身性疲劳,甚至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如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等。“误用综合征”是指由于康复方法错误而引起的继发损害,如过早进行步行训练导致膝反张及划圈步态。一般地说,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康复方法,就能避免过用和误用问题。

纪律六:重视其他功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