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1

【关键词】科学研究方法论;管理

1、引 言

在近现代科学发展进程中,各个学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管理研究也不例外。但是事实却是科学研究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因课题不同,在很多问题上,主观思辨研究方法论有其一定的优势。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由国内的众多研究论文可以看出,“问题导向”与“方法导向”两者运用混乱。导致很多研究方法不适合研究课题,这不利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广科学研究方法论,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对解决管理问题极其重要。

2、管理研究简介

为解决众多管理问题,管理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以前没有提出的管理新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可用于时间的。与其他的研究一样,管理研究肯定也遵循研究特有的方法步骤。管理研究是在以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成果,解决现在产生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真理性,其过程计划有序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研究的具体过程如下:

2.1管理过程中出现新的管理问题。整个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某一个组织要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大环境,自身就要不断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有可能使得整个组织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在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适应过程中出现问题。这是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就成为必要。或者当支撑组织的其他学科发展时,同样需要发展管理研究来与其相适应。

2.2为管理研究预设目标或目的。为了给我们所研究的管理问题限定一个合适的范围,从而为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打好铺垫,做好引导,预设目标是很有必要的。管理研究目标依赖于管理过程产生的问题,因此,也就会受到其他支撑学科知识的干扰。

2.3初步了解问题,形成自己预期的成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我们就应该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初步的形成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预期的答案进行主观构思,思路清楚明白。

2.4为管理研究制作计划和进行设计。经过上述步骤的主观问题分析,我们初步得出了自己的主观回答。虽然结果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能否用其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管理过程,还是一个未知,所以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设计,探索研究结果的可行性,这一步直接影响管理研究的最终结果。研究设计的效力决定着我们的结果是否是可靠的,是否能解决最初的管理问题。

2.5形成管理研究结果。执行上一步设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管理研究的总结,形成可靠的证据,证明我们曾提出的论点。此步需要进行调查调研,获得准确的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后期加工处理分析,来论证之前的预设答案。注意细节,认真分析,反复分析,因为这一步的错误有可能使之前做的工作变为零,前功尽弃。

2.6阐明结果,引出结论。根据之前的结果,可得出合理结论,此结论服务于特定目标,解决特定问题,也即第一步当中所提出的管理问题。以上管理研究中各步骤执行到位,所得结论应能解决所提管理问题,应能实现我们的研究目的或目标。再与现有理论成果进行比较,看如何进一步地服务于科学或某一团体的管理[1]。从而引起下一个讨论或管理问题。

第六步连接第一步,使得管理过程不断进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回答问题,又提出下一个问题,促进管理问题的解决,扩充管理科学知识。

3、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管理研究方法

在上述管理研究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导研究途径,完善管理研究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3.1管理问题的辨识。在一个比较广的管理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会是那么容易。可以在管理过程中,改变思维方法,换位思考,换一个思维角度去理解问题,通过认真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我们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二者分别对科学研究方法论和主观思辨研究方法论起作用。我们需要形象思维形成的创新想象力来发现新问题。因此,主观思辨方法在发现问题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3.2确立管理研究目标。在我们辨识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下一步就要确定对应的目标。弄清楚要获得什么,找到其中创新点,预期可能的管理新知识,新信息。课题与特定的问题目标相对应。因此,确定管理研究目标有助于缩小研究范围,指明研究具体方向。也可为以后研究设立参考物。从科学方法论出发,限定目标也靠,也靠形象思维,主观思辨,及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与能力。

3.3大胆作出假设。这一步应该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对提出的管理问题,确定的目标做出合适的大胆假设。对问题进行辩解分析,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给出自己的主观假设。以第二步参考物为依据,形成初期成果。二三步体现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决定研究成败。从科学研究方法论出发,做出假设需要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需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二者结合。

3.4科学规划管理研究设计。虽然以上提出了合理假设,但是为了论证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论证假设提出的概念关系。将假设概念用现实可行的方法,简单易懂,便于观察分析的数据,论证出来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案。此步骤需要对数据的设计,抽样,采集提出具体直观的方法,关系到管理研究的成败。因此,要从科学方法论出发,大量运用逻辑思维。

3.5资料收集、分析与评价。遵从第四步管理研究设计,搜集资料,采集数据,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分析归纳数据,科学研究,逻辑思维在此步中占据主导地位。

3.6分析数据成果,得出合理结论。科学管理研究进行收官阶段。此阶段应得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成果,以便来很好的解决开始阶段提出的管理问题,同时又为管理学注入新的知识。这需要研究者自身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主要是思辨研究,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为课题下结论[2]。

4、结语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管理研究的根本。具体来说,管理研究也就是包括上述的六个步骤。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提出主要是指在以上的六个步骤中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客观科学研究与主观思辨研究科学搭配,互相补充。前者是解决管理问题的客观一般方法途径,后者是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具体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在不同的问题上合理分析,不同步骤运用不同方法,或者由不同的研究者完成。也即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论,多运用“问题导向”进行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2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34-02

一、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里,建筑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在总结人类20世纪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的同时,对面临的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矛盾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之上的。

1.矛盾论。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到相反的方向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选集》卷一,P330)。

2.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世界新学科总览》P18)。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世界新学科总览》P21)。

三、人居环境积极化的基本原则

1.调动转化。科学地分析人居环境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充分调动起积极因素。并设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系统整合。将所研究的人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虑,研究整体(大系统)与各构成要素(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各种资源的积极因素加以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达到最优的人居环境质量。

3.持续发展。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4.学科交叉。这里有三层意思:(1)人居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解决问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建筑学科的拓展,更新和改造;(3)建筑创造需要与其他学科碰撞,在学科交叉中获得建筑创造的原创性。

四、方法论之运用

人居环境营造一个多城市多学科多阶段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论在构成要素本身即要素间的关系上,还是在整体的把握上,要全方位推进积极化进程。实际上,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师都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思考,归纳出一些积极化的策略方法,我们认为对未来人居环境的营造是有参考和启发作用的。在这里我们例举了部分随便就可找到的策略方法,作为引玉之砖。大家可以根据积极化的理念和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策略方法来,以补充和完善这个初步框架,这也可算作一种持续发展吧。

1.资源整合。将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人居环境资源加以分析,挖掘其积极因素并加以整合,形成综合的整体优势,营造出良性的人居环境。例如,在迁西,建筑师用整合的概念和手段。对空间资源实施整合,将城市道路两侧四块消极的“边角料”地块转化为两个深受市民欢迎的市民休闲广场。

2.有机更新。在旧街区改造中,常常遇到“全拆”可惜,“全保”不值得的情况。这时,设计人员就要做到细致的调研和科学地分析,保留那些历史文化信息含量高、质量尚好的积极部分并适度改造,达到“适应性再利用”;拆除那些没有保留价值的消极部分;引入现代信息含量高的因素,加以碰撞融合。最后生成品位高持续性和时代感强的人居环境,达到“喜新恋旧”的效果。上海的旧城改建项目“新天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3.注重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是城市各级党政领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人居环境被污染且日益恶化,不仅危及当代人的健康,而且也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制约经济的发展,成为威胁人们生存的重大社会问题。它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城市政府转变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也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和建设思想在人居环境中的贯彻和落实。

国际上,至1972年石油危机以后,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评价工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纷纷致力于利用高科技手段评价完善设计方案,建筑和城市设计在方案阶段普遍运用模拟仿真技术预测物理环境质量与能耗的水平,以低能耗和优质人居环境指标作为工程设计质量评价的绝对标准,设计活动始终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追求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技术目标,从而使作品集成了广泛的科技含量。这方面正是我国设计行业缺乏而亟待完善的内容,我们正是没有进行这样的科学评价,才纵容了国内市场处于低水平的仿效和跟踪,丧失了国际竞争能力。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频频遭到发达国家残酷的渗透,而更为不幸的是,在这种中西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没有认识并努力缩短这种差距,反而人云亦云地空炒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忧虑。

五、生态设计的方法

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的地方就在于它努力要在居住区内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它通过生态系统整合和生态工程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关系设计和功能改造,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链网、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使整体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其生态位势。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应着重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系统、能源系统、建筑与居住环境设计及区内道路系统设计方面进行认真的生态设计,不仅使住区人居环境成为舒适、方便、安全、健康和景观优美的生活空间,同时这种环境的维持是可持续的,这种环境的建设和维持方式是对区域及全球环境负责的。

六、结论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3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由于教学目的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再加之师生自身的差异性,必须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在专业教学中,同一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使用各种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研究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生情感丰富,而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质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科学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环节。针对过去的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我们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便实现从“读”、“听”,到“做”、“探究”的转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究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设计问题,要依“纲”扣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设疑。一是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二是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常说,要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答案,找出最佳或次佳方法,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三是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教学反思的落实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然而,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不及时地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教师不断反思,才能在反思中前进。

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或讲授为主,或实验探究为主,或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着知识内容目标,也应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总的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三)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空间条件(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和教学时间条件等,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具有创新性

(一)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教学评价和考试方法,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不嗵岣呓萄е柿俊

通过我们实践,初步总结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四步式创新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第一步,学生先预习自主学习.第二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第三步:教师精讲点拨,师生合作探索,构建教学模式;第四步: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总结。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上,把注意着眼点从单纯的“教”转移到“学”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中,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自主合作意识和互相交流能力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合作、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一般先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方面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5

关键词:案例导向 计算机导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66-01

《计算机导论》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首门必修专业课,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先导课。该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1]。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所学内容有了全局的、概貌性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同时,该课程也是对新生的一次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3]。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非常必要。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前景与职业要求,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虽然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描绘体系框架,奠定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过程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缺乏创新。当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教学中没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今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对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模版制作,内容设计流于形式,交互性不佳,无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沟通,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某些地方将《计算机导论》实验课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归为一类,只练习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操作,这和《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存在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

3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提出概念,然后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无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计算机知识的介绍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导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指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计算机导论》的课程中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例如通过组装学生个人电脑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讨论分析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恰恰相反,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培养学生对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体认识度。通过将计算机领域的多种知识融合入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相关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整个教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3)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交互的有趣活动。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强烈兴趣能够使学生比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的问题,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兆豪,黄文艳.“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5):11-13.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文6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实践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学会合理运用知识,为能有效贯彻这一教学要求,许多教师尝试通过提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式教学。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提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1.组织讨论形式不完整,教学效果不突出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回答,但教师未对讨论形式进行详细说明,提出的问题不够明晰,也没有做好引导工作,简短的课堂时间会因此失去效率。教师过分注重问题设计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学生往往会缺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经讨论后获得的答案也不够深刻和准确。

2.讨论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实行讨论式教学就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缺乏理性思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讨论形式过于传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教师也难以有效应对,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无心开展讨论活动。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问答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问题的设计偏离水平化,整体的教学效果就无法体现出来。因此,为了有效实行问答讨论式教学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课文思路,清楚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目的和意义,进而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爆发》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为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疲倦,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1931年“”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开展,什么标志全面爆发,学生很快从课本上知道是“”;接着加大一点难度,请学生进行讨论: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面抗战的开端,学生开始小声讨论,也陆续有学生从日本侵华方针以及我国各政治党派对侵华的态度来回答,教师均表示赞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示:一是从事件发展顺序方面思考;二是从历史横切面来思考,重点放在“全面”二字,中华民族如何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实行抗战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讨论的方向,有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2.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讨论形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章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能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转变成历史中的人物,从历史背景出发,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制度下的人物感受,并在相互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为能在课堂上体现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优势,教师适可以当为讨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增强探究的能力,提高思考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活跃的教学情境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氛围,充满画面感的教学情境能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力,因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认识。

如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路线的基础上,重点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历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世界历史-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请学生观影后思考新航路开辟路线;评价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行为;分析早期欧洲殖民侵略这三个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讨论,结合视频和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入历史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枯燥的历史知识,发散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理性的历史唯物史观。

三、结语

讨论式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保证讨论式教学的实施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实际,选择适宜的讨论形式,如问答、角色扮演和创设情境等讨论式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贤权.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5,(10):56.

[2]刘广德.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J].赤子,2015,(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