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矿生产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矿生产要素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1

关键词 煤矿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236-02

由于煤矿企业操作的特殊性,即生产环境比较恶劣,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个难题,有效保障了煤矿的高效率生产。某些企业陈旧的管理方式给员工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在井下实际作业时,如果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而不能提前通知作业人员及时撤离。采用计算机检测系统来检测井下的各种数据,那么这样的意外情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此外,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煤矿企业,给煤炭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方便。

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1 物资管理

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资的收发认领情况,物资管理系统通过已经记录到电脑中的物资情况,每种物资的库存情况、周转方式以及结存都会通过系统的自动进行分析出来。这些结果在电脑上可以一目了然呈现出来,可以让企业明白那些货物需要采购,然后能及时的在网上订货。如今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一般都采用网上订货的方式,选择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物资的价格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公司采购人员的透明交易,企业的审批部门也易于监督,而且这种模式的物资采购规避了采购过程中的现象的发生。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有效控制了物资成本,节省了人力。

1.2 财务管理

对于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讲,及时核对往来账目,控制结算成本过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耗煤量比较大的用户,诸如发电厂、炼钢厂等煤矿企业因为距离原因导致交流不便,比如检斤化验单的取送问题,因为它是煤炭销售财务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还要派派驻厂人员专门取送,这就导致了费用的增加。有的时候还因为买卖双方在化验结果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又没有及时沟通与解决,这一系列因素导致销售货款的不能及时回收。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就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煤矿企业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化验的结果检查、煤炭的实际销售额度以及公司的财务收支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发送和传递,方便买卖双方准确地掌握煤炭的销售情况,从而降低了销售费用,保障了财务结算效率性。

1.3 安全监测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煤矿企业在监督和信息安全上都有了很大的帮助。基于web的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检测预警系统,可以建立一个实时数据模型,其作用是专项治理全矿区的“一通三防”,它拥有预警信息网上报警和手机在线检测系统,保证煤矿企业能够全程、全时段的监督煤矿的生产情况。由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设备组建的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当前存在的安全检测系统,真正做到对煤矿生产进行分散监控,同时也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另外,对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跟踪,对操作机车开展检测和跟踪,再结合井下的无线通讯系统,对即时的数据进行监视,有利于井上人员和井下作业人员的信息交换,加强了安全化生产,保障人员安全,遇到突况也可以快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1.4 智能调度

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是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工程自动化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条件,结合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数据信息,再结合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挖掘机的信息等多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即下图所示:

这个系统实现了几个子系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连接微机网络系统,保障调度指挥能够快速准确的开展,促进了煤矿的高校生产。这种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分布式特点为基于Web的生产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可视化的调度指挥

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而有效监控了各个矿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企业向安全化、文明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 煤矿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效果分析

2.1 高效调配生产要素

采用信息化的网络应用能够有效、准确地掌握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保障企业更加合理地配置相关要素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一些大型的煤矿企业也可以凭借信息化的网络进行配置,节省了大批劳力,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也明显提升。简言之,高效地调配了生产要素。

2.2 规避安全隐患

煤矿企业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通过多种监控与检测系统的集成,对生产中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即使是遇到了安全问题,也能及时掌握并调配人力物力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2.3 加快企业发展

网络信息系统应用,促进矿井向集约化生产模式迈进,让煤炭企业与良好市场机遇相发展,加快煤矿企业 “又快又好”的发展趋势。

2.4 推动矿井安全生产长周期的科学管理手段

计算机网络应用推动矿井安全生产的周期化发展方向,同时促使企业对企业员工、生产器械等实施安全监控,此外,还能对矿井的有害气体实施准确的、全天候的检测,这样就避免了煤矿企业中的一些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矿井的综合管理水平也得以提高。

在煤矿企业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提升了企业的办公环境和经营效率。网络通道促进了公司的内部网站和外部门户网站的建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否让员工充分共享、员工是否能随时掌握公司的发展动态都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内部网站的建立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企业的外部网站则负责公司的形象树立,为公司宣传造势,同时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互通平台,为公司在与外部公司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省时且省力。总之,计算机网络应用促进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安全化、资源管理便捷化,从而节约了成本。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煤矿企业中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煤矿企业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体制一体化。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考虑了煤矿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和特点。煤矿企业信息化的网络是煤矿企业求得快速发展的需要,因为只有拥有大量的计算机可靠的后台畏惧为支撑和保证,煤矿才能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音.浅谈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2]高彦东,叶欣.浅析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2

[关键词] 基建成本;管理与控制

[DOI] 10.13939/ki.zgsc.2015.24.126

基本建设租程投资的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是项目建设管理的首要环节。建设项目管理是体系化的管理,是市场化的运作,同时又受益于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众多的工程项目是生产要素的集结地,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和来源,直接维系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强化项目成本控制,方能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最终提升煤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从而为煤矿企业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 现阶段我国煤矿基建成本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严重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我国的煤矿企业众多,在成本管理意识方面的确严重缺乏,一些基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成本控制没有考虑周全,成本的责、权、利无法落实到位,兑现不及时无成本管理责任感,工程施工后造价控制就十分被动;再有在做工程预算时,原材料品质繁多,采购、确认、检测、验收等环节太多,对一些实际情况估计不足,价格无法准确控制。工程成本控制是需要设计一套细致的指标来作为参考的,这套指标是实际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然而我们设计单位,往往忽略成本指标的设计。再有我们工程监理工作的不到位,只是注重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从不介入成本控制,这些管理的缺陷,就是我们企业领导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最终导致基建施工成本无限的增加。

1.2 管理控制不科学

基建施工是煤矿企业建设的基础,煤矿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十分迅速,那时他们根本没有成本管理的概念,就是抢进度,施工过程中设计随意的更改,材料肆意的挥霍,进度无限的延期,更没有现场的相互协调,施工队伍素质低、技术差等经常会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致使成本不断地增加。

(1) 基建施工队伍――建设施工第一线就是施工队伍,施工队伍对成本影响十分巨大,目前施工队伍中大多还是农民工,他们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成了拼凑的施工队,这样的施工队伍在管理上基本是靠哥们义气,技术水平十分低,团队配合就更不用提了,违章操作、野蛮施工现象时常发生。现场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近些年拖欠农民工工钱的现象虽有好转,但还是依然存在,钱不到位何谈技术、质量、安全等问题,成本的无形增加也就很自然而然了。

(2) 基建施工现场――施工现场是体现施工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动态窗口,成本控制的好坏是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的,因此目前施T现场存在的问题真的是相当严重,工程的施工现场“脏、乱、差”,施T顺序不合理,调度安排混乱,材料乱堆堆放,野蛮施工、安全设施严重损坏,人员无管理状态等问题,成本失控非常严重,更何谈控制控制。

(3) 各部门协调性差――基建施工时期,牵扯许多的方面,工程施工计划与方案的编制、成本的预算、设计图纸的确认、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材料的采购、验收、应用,各项建设资金的投入时期等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综合的协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在一些中小煤矿企业,由于人员少,管理就是一两个领导来确定,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协调,基本都是领导说了算,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的技术能力,现场协调能力又差,严重地影响到建设施工的效率,导致成本失控。

2 强化煤矿企业基建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

基本建设工程投资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去实现项目目标的,并对目标所要求的质量、时限、批准的费用预算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2.1 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2.1.1 施工前的成本管理

首先,施工前成本管理是整体成本控制的关键,在确认施工后,先建立明确的施工目标管理体系,现场施工负责制,按位分工管理,按级落实各项成本管理责任制,每一项管理制度要齐整,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通过设计人员的施工技术交底,了解掌握实际的施工情况,做好市场调研,对施工方案进行再次优化,要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1.2 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

施工过程成本管理是基建成本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大的不可预见性。材料管理方面,材料正常的成本约占预算成本的60%,因此其价格管理尤为重要,首先是预算人员要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市场实际价格及短期的波动率为基础,做出准确的材料成本预算,并且做好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工作。施工概预算管理是现场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再好的成本预算编制,也会发生现场变更,这是目前施工设计及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弊病,无法完全避免,任何设计都会有现场变更,使得概预算的准确率一直就不高。其实就现场施工来讲,施工方的现场施工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若遇有重大设计变更,总造价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投资单位董事会批准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此外,施工中进度付款管理也是影响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因素,我们要建立目的明确的施工进度款支付管理制度,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对施工进度款支付条件、支付方式及财务核算程序要规定准确、明了,每次需要支付进度款时要进行严格的各项审查,包括合同、凭证、审批人及相关领导意见等。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煤炭企业;问题;原则;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煤炭企业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随着经营形势的复杂,煤炭企业要迅速转变观念,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变化,通过各种管理方法优化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煤炭企业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对经营管理这一概念很陌生,即使有也是传统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的注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中国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改进经营管理,才能使国有煤炭企业跟上市场变化的节拍,才能做大做强。

1、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煤矿生产任务为主要工作,重生产轻效益,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成本观念,领导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安全生产上,很少进行成本核算。多数员工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要多生产就能多赚钱,不考虑投入产出比;以为煤矿家大业大,资源丰富,浪费点不要紧,降低能耗,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是集团的事,甚至是国家的事,与自身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而现代经营管理需要职工人人精打细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现代经营管理就无法落到实处。

2、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煤炭企业有时只注重出现问题,才去解决,并不注重全过程管理,没有建立从资源收购到产品产出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他们只注意销售产品能赚多少,忽视员工能力、煤区的选择和运输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时的经营管理、事后的反馈,而忽视事前安排管理、事中细节管理;只注重盲目的销售,而不管顾客的反应的问题,这样没有全面性、全程性是不能把事情干好的。

3、装备水平落后

由于煤炭产业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大部分煤矿开采技术落后,装备差,采用非正规的采煤方法,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设施设备简陋,安全保护装置不完善,安全没有保障,事故隐患多。

4、传统的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限制了煤炭企业发展。

通过分析和调查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其经营管理模式过于传统也过于粗放,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无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部分企业忽视了对煤炭产品的创新,这就对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

三、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煤炭企业是基本的经济组织。因此,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煤炭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在某一特定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所投入生产要素的平均利用效率作为标准和准则,在保证一定经济利润的前提下,在生产经营中厉行节约。

2、适度经济规模原则。煤炭企业规模的变动会引起企业生产量的变动,而生产规模的变动就意味着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要增加或是减少。当企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或实现更大规模的企业生产的时候,因为企业可以使用先进的大型设备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时企业就能实行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并综合利用副产品,这就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生产规模过大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机构过于庞大和复杂,使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保持企业规模适度发展。

3、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原则。煤炭企业拥有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自然资源等丰富的生产要素,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最终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煤炭企业要对开采系统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

四、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1、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发展观影响较深,因此煤炭行业实行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也不合理,这些都导致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生产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人才短缺问题是煤炭企业亟待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新型的煤炭工业体系,为煤炭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煤炭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规律,抓住机遇,促进企业的科学规划和全面改革,并最终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煤炭企业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不但要进行技术创新,还要加强对劳动者生命安全的保护。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管理粗放,企业的技术含量过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过大。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培养技术人员的力度,全面推进煤炭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煤炭企业要确保煤炭企业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平时加强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3、煤炭企业要发展特色煤炭品牌。企业经营管理要找准自己定位,比如煤炭企业可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绿色环保的能源基地,这也符合当今世界所倡导的绿色和环保的理念。也就是说,煤炭产业的经营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发展自己的特色煤炭品牌。

4、转变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企业管理在实现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将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方式。

(1)重视对经营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企业发展规则。煤炭企业要通过对国内外大环境的研究和企业现状的分析,确定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领域和方向、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等。选择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围绕产品的市场竞争,制定市场营销、科技开发、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等发展战略。

(2)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是国际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煤炭企业应抓住这种趋势,以人为本,塑造企业文化,提高煤炭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工作积极性。

(3)开展CI战略研究,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和提高形象效益。CI战略是企业对内改变精神面貌,对外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是第一阶段,市场营销战略的竞争是第二阶段,CI战略的竞争是第三阶段。CI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煤炭企业出于自身集团化发展,全方位开拓市场的需要,开展CI战略研究,无疑对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专业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煤炭企业要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加强资源配置,管理创新,做好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朝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华.试论煤矿企业成本控制与职工收入的关系.[J]煤矿开采.2010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4

一、立法成本效益观念

成本效益分析,是对一个立法项目将导致的所有成本及其收益做出评估和盈利性分析,以此评价立法项目投资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按照《纲要》的要求,立法的成本构成包括立法过程成本、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立法过程成本是政府在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过程中所耗费的调研、征询意见、专家咨询、论证,以及其他技术问题而花费的成本,其成本的大小与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正比。执法成本是政府为保障法律得到贯彻落实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为法律实施进行宣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体制改革、审批许可以及执法监督等方面的投入,其成本的大小与上述相关资源的配置成正比。社会成本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社会为遵守法律而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耗费,是社会为遵守法律规定而付出的成本,其中包括有形可统计的耗费,如经济指标的变化,也有无形的耗费,如伦理道德、生活习惯改变而引起的耗费。

立法的效益是法律实施后所取得的成效与立法成本间的比值,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是立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由于社会效益的效果度量十分复杂,本文主要讨论立法的经济效益问题。

按照经济学成本分析理论,在投资和产出关系中,企业最关心的是生产成本和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其关注和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按照成本分析理论,由于法律是立法机关为公众提供的特殊公共产品。因此,可以将政府立法视为企业生产的过程,立法对社会资源配置假设为企业生产,立法成本视为企业的投资,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视为产值,立法的经济效益视为生产利润。因此,一个立法项目的经济效益可表述为:

Z=V-C

(Z代表立法经济效益,V代表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C代表立法成本)

显然∶

当V≤C时Z≤0,该立法项目没有经济效益;

当V>C时Z>0该立法项目有经济效益。

这就是说,政府确定立法项目同企业进行项目投资一样,在正式立项前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保证政府集中资源于最重要的领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佳分配,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和公众的期望。

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行性

立法是针对特定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由此产生社会财富的变化,这个变化的量与过去的差额就是立法所追求的增加的社会财富,是立法产生的效益。由于社会资源是恒定的,不是无穷大的,因此可以预测立法增加社会财富的最大值,有的还可以直接进行测算。如某一地区有煤矿资源10000吨,大型采煤企业每100吨煤矿资源可出煤80吨,而小煤窑每100吨煤矿资源只出煤40吨。假设立法前小煤窑耗用煤矿资源为5000吨,如果通过立法取缔该地区的小煤窑,其预计增加的效益是可测算的。即(10000×80/100)-(5000×80/100+5000×40/100)=8000-6000=2000,可以看出,如果立法取缔了该地区的小煤窑,其增加的经济效益就是2000吨煤。因此,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以及谁受益是可以得到预测的。

在立法成本的三个构成成本中,立法过程成本是法律酝酿、起草、审议、通过、公布等需要的费用,是政府直接支出的,在立法之前,就可以计算和划拨出具体明确的数额。执法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立法的可操作性,法律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则执法成本较低;如果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大众的理解和接受,不利于行政机关执法,不利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则执法成本就会变高,因此,立法前虽然不能测算出执法成本的具体数额,但立法造成增加或减少政府成本、开支是可以预见的。社会成本因其所涉及的群体数量以及这些群体为守法而付出的代价可以通过社会统计预测得出,因此,立法成本是可以概算的。

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与立法成本的差值就是立法的经济效益,但分析立法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具体的数额,而是在于研究如何实现最大的立法经济效益。按照经济学中的企业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利润也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增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利润绝对减少。对具体立法项目而言,法律体系中的立法体系、执法体系等可视为企业中的加工车间等不变的生产要素,国家的立法技术、执法水平、立法成本、法律调整的范围、资源配置状况以及社会守法情况可视为生产技术,立法的经济效益就是利润,在国家的立法体系不变的条件下,对立法成本等可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言,它与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这个产量增量的关系符合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按照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规律,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只有适度增加立法成本等可变生产要素,并且使立法成本、法律调整的范围、资源配置状况等实现均衡时,立法增加的社会财富量才会达到最高,该立法的效益也最好,即C=V时立法效益最好,如上图中的A(C0,V0)点,此点斜率最大,效率最高。

三、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对地方立法的指导意义

(一)拟定立法项目应当有成本效益观念

目前,立法成本之说并非为社会所共识,这是因为我国是以行政机关立法模式为主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完成政府交给的立法工作是其职责所在,不需给予特别的补贴,因此有认为不必专门考虑立法过程成本的观点。其实不然,法律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致使立法工作是一项很慎重、很艰辛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研、考察、起草、咨询等,特别是目前提倡通过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这就需要充分运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市民意见会、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多渠道实行民主立法,倾听群众呼声,采纳群众的合理建议,使法律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而开展这些民主立法工作都涉及划拨立法专项费用的问题,即民主也要付出成本,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近两年来,我省在立法过程中多渠道开展了民主立法,《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贵州省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特许经营权管理条例》、《贵州省禁毒条例》等专门召开了立法听证会,并为此支付了专项经费。因此,准备立法时,应当有支付立法过程成本观念,并直接拨付到立法机关,否则,如果简单地主张节约立法过程成本,就会缺少应有的民主程序和社会监督,致使法律民主性、操作性不强,给法律的实施、监督、救济等带来麻烦,从这一意义上看,立法应当要有成本观念,适度的立法成本是立法产生效益的保证,也是立法真正实现法为民富、法为民安、法为民立的前提条件。

(二)立法成本必须服从立法产生的效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立法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但现在却有一碰到问题就靠立法解决的趋势,这实际歪曲了“需要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因此,很有必要计算立法项目投入的成本,保证其实施成本,评估立法产生的效益,并确定立法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越立法成本时方科学安排立法过程成本,否则会导致立法徒具形式或造成立法浪费。研究立法的成本效益,可以防止不对实施法律成本作出估量,不关心法律实施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进行立法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甚至不好的法律出台,或者因法律没有解决好成本问题而使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立法投入少,法的实施经济效益好,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立法;而立法投入多,法的实施经济效益差,则是高成本低效益的立法,如重复立法和立法打架等。鉴于地方立法中,重复立法比较常见,立法打架也不时发生,因此在地方立法过程中进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尤为重要。在我省,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旅游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从立法理论上看,规范我省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立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了解到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开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调研工作,随时有可能出台《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为了避免我省先出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立法与国家立法不一致,避免因立法打架而增加立法的执法成本,我省只对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进行了立法规范,2005年8月5日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83号)。同时,通过向国务院法制办了解到2006年上半年将出台《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省人大和省政府在确定2006年立法计划时,将《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调研计划,通过加强立法调研,待国家立法出台后,在法制统一的原则下完成我省的风景名胜区管理立法。这实际是通过对立法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放弃成本大或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立法,等待立法时机适时立法,使立法真正为地方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5

一、主体发散法

运用该法应注意两点:一是明确“如何做”“怎样办”的主体是谁,主体明确了的要围绕主体寻找知识点,主体不明的则要向与之相关的其他主体进行发散;二是根据题目设置的情境,站在不同主体的立场上回答问题,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

例如,针对价格变动,国家这一主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建立经济制度,如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确定发展战略,如科学发展观;选择运行机制,如市场经济;制定基本国策,如对外开放。对企业这一主体,可采取的措施有: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

例1 (2010全国新课标卷第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近些年来,国内接连发生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批相关政府官员因此被行政问责。

据某省煤监局统计,该省中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大型煤矿的3.8倍,小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大型煤矿的11.3倍。中小型煤矿资源回采率一般只有20%左右。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采煤点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

该省2008年开始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改革。原有的2598家煤矿企业被整合为1000家,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规模不低于年产300万吨。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兼并重组企业的基础上,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强进弱退,优进劣退。在整合过程中,一些企业资产以作价或参股的方式被合并,但有的资产作价偏低。此外,个别兼并企业涉足煤炭开采业务时间不长,要消化掉新兼并来的大量产能,短期内需要抽调和培养大批各层级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将构成新的安全隐患。

问: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

【思维分析】

第一步:审题知该题考查的对象是“安全生产”与“建设责任政府”,设问的类型是“建议(措施类)”。

第二步:再进行主体定位,可根据“安全生产”与“责任政府”这两个关键信息判断。然后找出与主体相关的知识点答题。从依法行政角度分析,列表如下:

信息点 主体定位 与主体相关的知识点

安全生产 立法机关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责

任政府 政府机关 明确政府性质、职责,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行政问责 监督机关 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考评,严格执行行政问责

第三步:主体定位是对政府提出的建议,根据分析,答题方向应为: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负有维护煤矿安全生产的职责;实施行政问责,有利于纠正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提高责任意识。

二、材料联想法

联想法具体的解题程序为:

第一步:根据主体定位,判断该题考查课本上对应哪个知识点,教材中有哪些现有的解决方法。

第二步: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第三步:联系时政,结合党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最新的方针政策来编写答案,体现出时代性。

例2 (2011・广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减速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思维分析】本题选材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学科性,彰显学科价值,主要考查公司经营与发展、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等知识,同时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整合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还能引导考生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认清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1.审题,明确定位。

(1)分析对象――由材料得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企业有关也与政府有关;(2)问题的类型――要求提建议,属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措施类”主观题。

2.作答。

第一步:发现要用到的知识点。

通过阅读材料理解造成广东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即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优势减少。找到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第二步:联系教材、联系材料、联系时政。具体思路为:

联系 组织答案

联系教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

联系材料 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高企业竞争力;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

联系时政 政府的宏观调控: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答: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以上仅为解答方向)

“措施”对策知识整合(以经济学为例)

(1)描述国内经济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度;推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

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个人收入,以兼顾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遵循市场交易原则,遵守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⑤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注重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开展正当竞争,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

⑥农业方面: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关键是要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⑦工业方面:必须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补农、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描述对外经济措施

①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②充分发挥世界经济组织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的作用;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不等价交换,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④(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⑤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原则。

煤矿生产要素范文6

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必须把市场机制引人企业管理。这种管理创新的实质,就在于突破了传统型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综合体现,是经济活动运行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将效益最大化原则贯穿于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企业管理活动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和合理配置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断集约化的过程。价值规律要求企业必须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同时,运用市场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产需平衡,搞好总量调控。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不能关起门来,局限于自身“练内功”、“挖内潜”。必须眼睛盯住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市场供大于求,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挖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但绝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煤炭企业严重亏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煤炭总量过剩,而导致价格的下跌。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成本。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基本依据,但按照价值规律,不能说有多高成本就卖多高价钱,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出售。企业只有根据市场价格来控制成本,将成本降到市场价格以卞,才能有钱可赚。邯钢的所谓“成本否决”经验,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倒推算出目标成本,以盈亏平衡点作为否决的依据。煤炭企业管理也必须在控制成本上做文章。应该看到,多年来煤矿所形成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很多方面的浪费现象,所以围绕降低单位成本,一方面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增加收人;另一方面,要通过节省开支,降低各种消耗,包括活劳动的消耗。同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获取优价。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而且推动着企业管理的升华。这种升华,表现在软件上,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更新;表现在硬件上,是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之中,使企业管理的许多工作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促使管理的手段更加科学。长期以来,煤矿粗放型管理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以为煤矿的管理就是“粗粗拉拉”。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更谈不上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方法,甚至认为,有关管理的情况,记个大概数、了解一下基本情况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惰性和“经验主义”,至今仍制约着一些煤矿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煤炭企业管理就不会提升档次。企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现代化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三要素”的内在规律。管理的对象,一个是人,一个是物,而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应该说最难的是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不仅体现在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理顺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觉悟上,而且还要体现在通过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和人事‘‘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对人的一种激励和制约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价值,从而产生精神变物质的神奇效果。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边缘科学,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从而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对情况管理的扬弃,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包括战略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念、经济效益管理理念、适应市场观念、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法制与道德观念等。所谓“世界时移”,它要求我们根据时代变化,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整个管理过程,兼顾企业与社会两方面利益实施管理。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管理组织高效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民主化。它要求从最大限度的整体出发,按职责分明、领导和指挥统一等原则合理组织机构,使用人才,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形成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推动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国有企业这几年发展状态较好,应该说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诸多新的挑战,对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创新,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就企业管理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制定正确发展方向;二是进一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努力;五是围绕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对标工作。

二、如何打造企业现代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