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类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言文学类专业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1

关键词:学科融合;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汉语言文学学科角度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域”,艺术设计是“域”殊的语言,我们可以把每一个艺术作品看做一个文体,这个文体可以是绘画、舞蹈、音乐、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当中承载了符号、精神、情感、价值等。我国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对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在当前学科融合育人大格局下,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其专业氛围影响校园文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孕育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回归教育本质,这是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今后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

一.艺术设计类高校人文素质问题

(一)欠缺人文底蕴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涵盖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等。而“人文教育”,则是选取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对人们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规范指导,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涵养人文精神。在当前构建学科融合、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分数”掌握大局、技术左右职业的束缚,在盲目追求“育才”忽视“育人”的时代,重拾教育的“人文性”成为目前教育界亟需普及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类高校致力于培养从事艺术创作、文化创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多数艺术设计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没有文史哲等人文课程的引导熏陶;二是专业技能教育优先,人文教育简化、敷衍;三是负责人文教育的师资薄弱,缺少完善的教学系统。如此一来,艺术设计类高校最突出的实际问题就是人文底蕴的缺失。

(二)生源素质不高高校艺术生自身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大多数老师对艺术生的普遍印象为:文化基础薄弱、组织纪律不强、特立独行。受“艺术自由”理念的影响,艺术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容易忽视客观实际。总而言之,艺术生思维虽然发散,但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热爱专业,却不关心时事政治;重视技能训练,却轻视文化素质、理论学习。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敏感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思辨能力较差,集体观念薄弱,缺乏人文精神,对专业狭隘的热情极易导致为了“艺术”而艺术。所以,这个群体较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轨的现象。面对生源素质问题,艺术类高校必须教育、管理“双管齐下”。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都离不开人文思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艺术类高校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必然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汉语言文学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一)学科融合是必要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方方面面,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展现的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对设计者思想道德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艺术设计类高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领域,必然成为培养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不仅要盯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实操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最能体现人文教育的专业学科,是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做人、做事”教起,可以帮助学生牢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熟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本精神,是培养艺术界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知识到智识目前,教育界多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人文常识。这些人文常识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育。对语言文字的理论学习,可以增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文学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理智判断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一个倾重于人文熏陶,一个倾重于实践操作,学科间恰当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智识能力。依智不依识,惟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要掌握的知识。这也说明了,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脱离“死记硬背”的育人模式。

(三)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国人素质、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刚刚开始。现如今,你会发现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样必需品时,已不仅仅只注重它的卓越技艺,更多注重的是它们被赋予的生命、内涵,及在设计中融入的巧思、灵魂。想象力和审美品位也成为了一种创造力。这都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和对生命更高层次的认知。于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才理应具有更高的工艺审美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恰好打破专业壁垒,将人文和设计恰当融为一体,正符合当今中国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这种育人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秉承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三.学科融合指导下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与特色发展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学科融合视域下,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从事艺术设计、文化创作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行之路,艺术设计类高校应当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学校发展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主要融合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在学科融合理念指导下,艺术设计类高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经典的传统专业,向来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注重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但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向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必须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为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辩的能力入手,针对学生就业方向,如:教师、编辑、记者、文秘、政府职员等,乃至近几年出现的新兴职业,如:文案设计、新媒体策划、会展策划等,分模块、分方向明确培养方案。

(二)凸显文化育人功能何谓“人才”,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德”与“才”被摆在首位。众所周知,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解读,这包括对所设计对象背景文化、人文知识、地理、历史的了解。在学科融合视域下,艺术设计类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有较高人文理论基础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设计类高校培养出的人,不但要是一位艺术工作者,还要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更要是一位将人文知识融于艺术设计的行动者。立德树人,德艺双馨。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多元融合课程设置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多元化”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我国“术业有专攻”观念影响下,教师可以在入校时就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分方向、分模块设置课程,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专业领域的课程培养。其次,在“学科融合”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类高校的专业优势,除了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之外,还可以将艺术类、设计类理论性、实操性课程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开设专业能力课和能力拓展课,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整理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做到“多元融合”,凸显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特色。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2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3]

参考文献:

[2]郭元祥,杨钦芬,余娟,姚林,群张琼.教师即课程:意蕴与条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6):1-7.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3

【关键词】:石油 专业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43-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已经打破了专业、区域等的限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已成为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另外,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对象日愈复杂化,以及老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综合性的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因此,想要掌握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及地面集输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石油类专业英语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内体会英文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掌握本专业知识,这使得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全面提高石油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石油储运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目前我校的石油储运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像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大三的第二学期。当对大三的学生进行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授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句子进行解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教师按照课本内容一句一句向学生进行讲授,简单介绍专业词汇的意思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在教学中听、说的训练较少,整个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原因。任课老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活动也大受限制。另外,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课堂上很少用到录音、影视或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认识普遍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都把专业英语定为考查课,造成学生对专业英语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四六级,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特别是考过四六级之后,就变得对英语学习没兴趣了。另外,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普遍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能大致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即可,对专业英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视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师资队伍的缺乏

石油类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石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于石油类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院的石油类专业英语多是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年轻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专业课老师毫无疑问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毕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难免存在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课文句子读起来也不是很流利,造成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善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各个院系进行课程安排的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就像在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地面油气处理一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油气集输》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因此,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必须要保证在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后再进行。

(二)改变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可以放映一些和授课内容相关的油田现场的施工录像,最好是中外合作的油田施工,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的生产实际和中外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英语知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对话场景,比如中方人员在国外的油田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中方人员怎么样把这一情况传达给外方管理人员,并给出处理方案,让两个学生来模拟这一段情景,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交流技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因此,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选用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石油企业工作过的老师来担任。另外,学校也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应该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探索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规律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杨艳华.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2010年第四期:51~53。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4

2022年适合女生的职业 女孩子学哪些专业最吃香

1.经济学类

包括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会计学、经济学等。由于这类专业在大学里开设的课程名目繁多且基本上以理论为主,相比男生,女生的沉稳、细致的性格更容易帮助她们学好这些知识,所以身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变化莫测的时代,财经女豪杰们大多能独挡多面,沉稳应对。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多面型人才的需求。

2.外国语言文学类

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商务英语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强大,各种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安家立业,加上女生天生的伶牙俐齿好,使得语言类尤其是英语及小语种方向专业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馍馍。

3.中国语言文学类

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女生凭借其语言天赋在汉语言文学、文秘等。对外汉语等领域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几乎形成“性别垄断”!

4.艺术类

包括音乐学、绘画、表演、摄影、影视广告、形象设计等。一般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女生自身形象气质素养较高,因此很容易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自己的简历和自己一样迅速的被用人单位记住,艺术专业女生的所展现的独特气质相对容易让用人单位一记如故,很容易应聘成功。

5.医药护理类

包括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品营销等。女生细心、耐心的特质,使其在医护行业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医护工作通常比较稳定,薪资待遇与福利良好,从“白衣天使”的称号可以看出社会对从事医护工作人员的尊重。

6.管理类

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海关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管理的学问主要由管制和梳理两个功能组成,顺畅的沟通是管理的核心。女生是天生的沟通高手,性格温柔体贴,加上较强的领悟能力和普遍勤奋好学的品质,使得她们在这个领域竞争中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生力军。

7.新闻传播学类

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出版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如今可以叫做传媒时代,任何风潮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传媒红人无不红的发紫,从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一飞冲天的倪萍,到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台柱之一的李湘,从由电影下来有操刀电视的刘晓庆,到原来效力于传媒后来驾权传媒的杨澜,女生在传媒媒介中始终是一道亮丽养眼的风景线,她们的收入自然是一般人几辈子也挣不来的。

8.教育学类

包括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学前教育等。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女生细腻、活泼,有爱心,有耐心的性格,是得天独厚的教育他人的条件。大学里,教育类专业的女生在集中学习各科课程的同时,还要系统学习诸如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加上女生天生的母性情怀,因此她们在教育学生方面拥有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而这两份心将帮助她们在以后的求职中能够顺利的脱颖而出。

9.法学类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5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语言文学类专业范文6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背景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2009年组织的一次重庆市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从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方面来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较多,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较少。即便是有,也仅是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了一些尝试,如广告学、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强调学生以作品、实作代替毕业论文写作,但缺乏深入的、整体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学校《重庆文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根据方案结合本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学部审定后执行。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精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创新,忽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2009年9月份开始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调查,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发出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单从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占89.4%)支持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同时学生也对采用何种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校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初步的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已经得到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到底该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总体而言,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探索

    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突出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各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组装”和提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确定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本文将就如何进一步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式改革阐述初步的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过分强调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非学术科研能力,而是动手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变,也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的转变。因此,我们应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往回找”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着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丁晓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笔者认为,从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从这四种能力出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为培养这四种能力提供多种方式任学生选择,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检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不是学生从此不用写学术论文了,对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学术研究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将学术论文写作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大一入学开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都可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找资料、如何确定框架等的训练[2]。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大学入学起就可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当代文坛,注意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参与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现实作直接发言”[3];同时要关注新的语言现象,对生动活泼的语言世界作出解释。这样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毕业创作检验文学创作能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对部分有意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创作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专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过程中,应给予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将4000字以上的文学原创作品,已经发表的可以直接参加答辩,没有发表的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通过后参加答辩。学院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同时讨论确定文学原创作品发表的级别以及学院鉴定的标准。学生入学时即向学生公布,引导部分文学爱好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自己的文学创作,四年磨一剑,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毕业时真能出几篇佳作。

    3.毕业展演检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诸如讲故事、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口语辩论等。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组成毕业展演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如表演一个话剧或话剧片段,表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朗诵诗文或讲故事,也可以组成攻辩双方开展辩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毕业前夕,学院集中组织全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展演,指导教师或者专家根据学院建立的毕业展演评价标准现场组织答辩。以毕业展演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检验该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能力,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院也可以此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4.毕业设计检验实践教学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生,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此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文案策划参加开题,通过后开始实做。在答辩环节,要求现场展示,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观摩提问。此模式目前已经在我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试行,有36名同学选择语文教学实践为毕业设计选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占10%,绝对多数人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很明显地显示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多数同学表示,选择毕业设计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