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58 ― 02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追根溯源,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会就已经出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举一反三即是孔老夫子根据当时学生状况对启发式教学的最早阐释。而在《学记》当中,古人别出心裁把启发式教学思想高度归纳为“善喻”,“君子之教,喻也”。这意思就更加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索。而在《四书集注》里把它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2。意思就是说在学生渴望求通但就是不能得其意,在学生心里明白了但就是嘴上说不出来的情况下,运用启发,使他们通达其意,口述之思。而在西方,提倡启发式思想的教育家首推苏格拉底。他主张产婆术即问答法,在教学中通过讽刺―助产―归纳―定义这四个步骤,在学生与老师交流辩论中,使学生明白自己想法的错误,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问题。此后,许多教育家也都重视教师的引导和诱发。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而获得知识,开拓智力,发展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想水平与年龄特点,情感特征等。“启”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启”,而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地、多样地的“发”。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使学生具有探索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的冲动与热情,积极在在学习过程中找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兼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
与“注入式教学”不同,过多地关注学生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等非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正确、全面地看待每个学生,依据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启发诱导。在启发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意引导,启而不露,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达到启之后发,启之多发的效果。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学要趋向于生活化,启发要趋向于实际化。教学趋向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启发趋向实际化,使学生在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中受到感触、受到启示,从而重新认识生活,看待生活,享受生活。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启发方式单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常见的有提问启发、材料启发、直观启发、语言启发等。这些启发方式各有优势,应当加以选择运用。但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单单这几种启发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大,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也不容易理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陶冶与感化,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启发方法。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征、思想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面对全班学生,要因人而异,寻求最佳的启发效果,这也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启发方法。
(二)启发效果不佳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经常会抱怨在课前明明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想尽办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但总不理想,具体体现在:首先,启而不发,启发效果不明显;教师竭尽全力地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启发,但学生似乎总是表现为思维的迟钝,导致课堂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其次,纯粹贪图课堂的热闹,形式主义严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启发学生,常常搞一些活动,比如进行相互讨论,自主活动,小组探讨等学习形式,课堂氛围很活跃,然而一节课,学生似乎学到的很少,时间浪费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最后,忽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都要一味地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一些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启发内容片面
作为中学德育核心的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感化,对生活的启发与指导。而现实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能够恰当地进行启发,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很是扎实,但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实际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这才导致了这么一些现象的发生:好学生插队、闯红灯、随地吐痰、不讲卫生,更有甚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探讨多种启发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进行启发可以利用恰当的提问,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可以通过巧妙的对比,还可以直接了当地进行启发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在教学中要加以选择运用,但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单单这几种启发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多的切合实际的启发方法。1.活动启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的一门兼具知识性与教育性的课程,它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指导,道德感化。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进行道德熏陶。而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积极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教育。2.生活启发;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认清社会现实,了解自己的状况,热爱自己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3.案例情景启发;案例情景启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典型的案例为途径,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案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启发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积极自觉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掌握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掌握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才能达到启发的最佳效果。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性格特征等。在具体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关注的问题上下功夫。在材料的选用上要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发扬教学民主,实现和谐课堂;试想一下,在一个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师说生听,教师主导着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讲多讲少,怎么讲都是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完全处于顺从的状态。这样,怎么可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因此,发扬教学民主,实现和谐课堂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基础。最后,正确看待各种教学方法,学会优化组合;我们倡导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并不否认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功能。比如,讲授法它对于一些基本原理、观点的讲授有自己独优势;演示法对于一些实际操作的学习也有自身独到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基于所教的内容,正确恰当地运用各种行之微妙、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一堂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多,单独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发挥每种方法的特长,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坚持全面启发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关于知识传授与生活引导,教师更注重前者。这对于兼具知识传授与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好好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启发的原则,不仅要在知识方面进行启发,还要重视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第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是思想的先行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生活的指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要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第二,用生活辅助知识教学,用知识教学指导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事例是最好的教材。教师要敢于、善于把生活中的事例搬入课堂,用生活教育学生。当然,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发挥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为学生生活服务。第三,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性强、活动性强,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极大的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热爱生活,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生活。
〔参 考 文 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天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3〕胡天庚.新理论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4〕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新探〔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2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也更为复杂,并且增加了很多拓展性内容。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语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思维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有目的性的提问,让学生从浅到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是一种过程化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由问题切入,逐渐引导学生剖析问题,一步一步寻找答案,从一推及二,从二推及三,完成知识的创新。初中语文知识系统更加完整,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意义,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而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活跃课堂氛围。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更强,通过合理引导,能够让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知识和文化,适应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律。另外,启发式教学也更适合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满足了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此外,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和反思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运用网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的教学技能。
二、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初中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时存在明显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时,不能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因此存在运用不当,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兴趣渗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控不足,导致教学缺乏生机,课堂缺乏趣味性,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成效。另外,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授课时,设计的问题形式化严重,层次性不高,学生不能通过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顺藤摸瓜,追寻答案,而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这不利于学生思考,因此启发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缺乏个性,问题设计过于单一。由于班级学生在个性和学习情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问题设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发展,着重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样的问题,从而提升启发式教学课堂的成效。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伴随素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高中生物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
一、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其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各类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传统教学课堂气氛趋向死板,所以启发式教学模式要转变这一教学思路,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前提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考,不断的思考和学习。2.独立思考原则。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高中生物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内容,需要理解内容,最终运用学习内容,否则学习的知识将会变得僵化,学生不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高中阶段,生物学习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要求学生更具有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教学,让学生趋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举一反三。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点,是要学会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就要求学生牢牢把握举一反三的学习原则,不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是要把课本知识应用到课外练习中,并且融入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
1.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高中的生物教学学习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现象以及生命规律,因而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让启发式教学更具成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物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让实验的严谨性推助学生养成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师讲解“内环境稳态”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让学生先取两支干净的试管,一支试管内加入蒸馏水,另外一支试管内加入血浆。然后用PH试纸分别测验两支试管内的液体,记录下检测数值。之后分别向两个试管内加入同量的盐酸,再一次进行PH测试,详细记录数据。当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探讨实验结果,引入学生探究“内环境稳态”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学中借助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质量。2.通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高中生物偏理科,所以书本语言理性化程度较强,那么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也运用同样呆板或者沉闷的语言,将会降低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启发式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通俗易懂的的语言,保障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清晰透彻地讲解知识,就要自己先灵活地掌握知识点,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理解状况,运用学生比较喜欢,浅显易懂的语言开展生物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人体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知识点,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并且语言尽量做到通俗,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学提出的问题一:人体的体温升高后,人为什么会出现不适或者生病?学生的回答是,人体体酶促反应受阻,所以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引发混乱;问题二:当人的血钙含量较少或者过高的时候,会引发哪些现象?学生回答如果血钙比较低,那么将会制约人体的骨骼发育情况,血钙超过人体的标准含量,那么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的情况。教师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运用通俗的语言组织答案,教师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自己理解和组织,了解人体为什么需要维持内循环稳定这一重要知识点。3.运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是启发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高中生物知识,如果依靠教师的讲解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所以这时候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形象的图片、声音等方式启发学生学习,推助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比如讲解生物生殖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如果借助多媒体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细胞形成过程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且根据相关知识引发学生逐步学习,在启发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完成高中生物启发教学的目标推移。
随着素质教学改革的深化,高中的生物学习要放弃原有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不但能够带领学生领会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和动手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学好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
作者:岳海玲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斯然.启发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11):35-36.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设疑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
对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其次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第三能够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电路基本分析》是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自动化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特点是内容比较抽象、包含面广、公式多、概念多、符号多、计算多。这样的课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那么对教师来讲,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求新突破。应该通过自己所产生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电路基本分析》的教学,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产生些许体会,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教学要恰当结合
启发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传统讲授法则重在知识的传承。所以,对于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比如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应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而对于研究型的教学内容,比如电路的应用及性能完善等问题,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设疑分析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兴趣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刻苦钻研的强大动力。若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价值的创新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着重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他们对电工学产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电路基本分析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基尔霍夫定律”是在学习完电路串、并联知识后要讲解的内容,它是解决复杂电路的方法之一。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引入复杂电路的计算知识,很难立即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所以我在讲解此定律时,先在黑板上画出这节课要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的复杂电路,找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分析计算该电路中的电流。因为学生只是掌握了简单的串并联知识,所以他们不管用串联还是并联知识都无法解出,这样就对学生造成一种悬念“怎么回事呢?怎么样才能解出该题呢?”这时教师再提出基尔霍夫定律,说明此定律就是用来解决这一类无法用串并联知识求解的电路的一种方法。这样,学生会产生迫切想了解的感觉,就为他们对基尔霍夫定律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利用所造成的悬念,抓住时机,切入主题,告诉他们这个电路既非串联电路又非并联电路,它属于复杂电路,基尔霍夫定律就是我们解决这类电路的一种方法,此时再在黑板上写出基尔霍夫定律的标题、引入讲课内容、逐步讲解此定律。
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使他们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把探索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
三、采用科学授课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要采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参与探索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指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掌握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非常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时进行;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入,也可从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分级提出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对优、中、差三类不同教学对象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及能力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分组时注意要优中差搭配,所提问题也要难易兼顾,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解决主要问题、有所收获,只有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喜悦,才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解决更多的问题。 例如在讲到电容器串联时,可以这样讲解:已知两电容器C1:2μF,160V ,C2:10μF,250V串联在300V的直流电压下,试讨论电容器能否安全工作。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1、优、中等学生要求能求出各电容器实际分得的电压并判断其安全性。2、差生只要求能根据已知C1、C2分得的实际电压判断其安全性。3、共同思考:如果C1被击穿,C2能否安全工作?如果C2安全工作,那还有一部分电压加到哪了?教师不急着回答,先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对学生立即产生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从而产生积极的思考。
四、要把舞台交给学生,适时点拨把握方向
教师是引导者,作用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启发式教学要做到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那么就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思维的转折处经过自身努力还无法解决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帮学生拨开迷雾,看到光明和希望。点拨时机很重要,要在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之前点拨。例如,在讲交流电时,可以画出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波形图,先让学生自己动脑讨论找出两者的区别,教师再看准时机加以点拨。而对于交流电的产生,学生会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该过程,变“抽象”为“形象”,点拨后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并通过思考总结出交流电变化规律。又比如,学习“串联谐振电路”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总结阻抗最小时,根据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不但会知道利用电容容抗等于电感感抗来判断电路是否谐振,还会知道可以用电容电感上的电压和总电压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电路的状态。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通过老师的启发就可能有新的发现。
总之,每一堂课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怎么分析、理解、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尽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只要把握住教学大纲适时地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5
1 启发式教学
中医应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所谓有黑匣子理论,就是说中医的理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很,所以在课堂上讲课,想让学生接受就要相对困难一些。我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苦恼,今年生了女儿,在给她教育和喂养的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她的好奇心决定了她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爱玩什么,这使我联想到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疑问,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内容上,但是又不要把谜底很快揭开,要让他们有一个思索的过程。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对某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有强烈要求知道的时候,给予开导(即“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即“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去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现代汉语启发共有3个意思:(1)开导其心,使之领悟;(2)阐明;(3)发挥掀开覆盖物;暴露。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第一种意思。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中医学习对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在入学之初,让学生们从感性开始认识中医,一味的让他们在头脑中强化记忆什么是五行,什么是六,是很难的,而在课堂上举一些古人或今人成功的案例,会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连讲都不讲的,将教材上的东西直接读一遍,学生将黑板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夜自修时自我消化掉,学生只管“记”(包括记笔记和记忆),老师只管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启发式教学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正如《论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医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其次要从中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在幻灯片中充实进去一些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病理现象,把学生不断引入“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发展能力的目的;三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启发”的条件不局限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够推陈出新。
2 鼓励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兴趣;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72-02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加上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照本宣科”的现象,缺少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结合,形成理论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很枯燥、乏味,甚至“太假、说大话、说空话”。这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或多或少存在“冷场”的局面。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为了改变“冷场”局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实施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述及其起源和基本要求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简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启发”一词,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了还是想不通,就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著作是《学记》。他也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在《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明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是不要硬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是不要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二、故事启发,抓准好奇心,激发兴趣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笔者长期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思考和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初中生大多十几岁,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欠缺,社会经验也比较不足。但是,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极其强烈。而且中国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就喜欢听长辈们讲故事。小小的故事,往往都蕴含着大道理,并且能够启迪智慧,引导人生。另外,初中生也有自己的想象力。有时候,他们的想象力超乎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想象力。基于这些,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前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故事结尾要有意去设置悬念氛围,借用悬念氛围去启发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动脑筋、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要你的故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想象的空间,再实施启发式教育,就决不会出现“冷场”局面。相反,学生的讨论,总是会给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和惊喜。比如笔者在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中“知识助我成长”时,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到我国西部地区考察时,与一位放羊娃有以下对话。学者:你放羊是为了什么?放羊娃:挣钱!学者:挣钱后做什么?放羊娃:盖房子!学者:盖房子后做什么?放羊娃:娶媳妇!学者:娶媳妇后做什么?放羊娃:生娃!学者:生娃后做什么?放羊娃:买一群羊,让他接着放羊!(学生听完,大笑)师:同学们,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生活状态。学生有说枯燥的,也有说单纯的,也有说没意思的,还有说无忧无虑的……总之五花八门,但是热情很高。教师点评,放羊娃作为一位牧民,作为一位劳动者,他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放羊的这种劳动,也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这种生活是一种简单的、生命的轮回。这种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的悲哀与不幸。此时,当学生正沉浸在教师的中肯、客观点评之中时,笔者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问道:“同学们,如果放羊娃接受教育,考上大学,走出大草原,那他以后的人生,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答案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相当多的答案都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落实到教材知识点上: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八年级下册教材P60)
三、新闻事件启发,激活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传媒发达的年代。但是,由于学习上的压力,初中生每天忙于作业、小测、背诵听写、考试等,让他们没多少剩余时间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讲或者播放相关视频,他们又显现出对新闻事件特别感兴趣。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就不能只停留在教授课本的知识点上,更要教学生做人,其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是要担起这份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社会新闻热点,甚至引导他们主动去关心社会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中学生的现状却是: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尤其一些女生根本不关心时事,认为关心时事是浪费时间,那些事与自己无关,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逛街购物、吃零食、听流行音乐等娱乐休闲上。既然他们做不到“主动地”去关心社会新闻,那么我们教师就让他们“被动地”知道社会新闻。他们也就慢慢地知道社会上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再用课本知识去解释或者讲解,更体现出一种知识性、科学性与时代感,更具有说服力。否则,光说课本知识显得枯燥,甚至知识点在说服力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几点,把新闻事件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用新闻事件启发教育学生,让新闻事件为教材知识点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课中“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时,讲了一起新闻事件:2013年3月4日,长春婴儿随车被盗案。(播完视频)笔者启发学生问道:犯罪嫌疑人周喜军的行为给谁造成了什么伤害(不良后果)?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角度,笔者给学生一个提示:这题有两个挖掘点,一是给谁;二是什么伤害(不良后果)。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各种角度的答案。如:①给婴儿造成生命被剥夺的伤害;②给婴儿的家人造成失去孩子的伤害;③给周喜军自己造成要负法律责任的后果;④给周喜军的家人造成在左邻右舍面前丢脸的后果,因为家里出了这样一个凶残的人;⑤给长春市民,尤其是有婴儿的家庭,造成心理阴影或恐慌等。学生的答案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答案出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落实到教材知识点上:①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②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八年级下册教材P3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培养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就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就必须启发、教育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特别需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借用情境氛围去启发、教育学生。这个情境氛围可以来自有思考空间的故事,也可以来自人们热议的社会新闻事件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与进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11.
[2]刘守旗.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3.
[3]张燕,朱卫姝.感受真情?摇激发兴趣?摇体味乐趣?摇享受快乐[J].教育现代化,2006,(1).
[4]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梁杏.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