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旅游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1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可持续;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5-0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多的人开始有闲暇时间来参与旅游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精神及文化等方面的满足。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烟经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类新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从中国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5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旅游产业的低成本与高效益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繁荣了地区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成本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关系,地区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域位置等都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改变。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强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做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极大的就业率,因此对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大无疑造成第二产业的相对缩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偏移,导致城市产业的局部性调整。
其次,旅游产业本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发展,另外一旦出现外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本身也很难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自身产业萎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游客的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以及供需不均衡等,在影响第二产业产品生产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完善,带动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外在环境的稳定性,建立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框架,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脉络,进而有方向的扩大旅游经济份额,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产业结构。
(二)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
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高,相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讲,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缺乏。旅游经济对此类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交通、产品制造、酒店旅游、都市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深圳、上海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复杂,受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及部门,经济增长来源渠道广泛,经济结构日益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城市在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土地与资金,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内交通、经济、贸易等的发展,推动城市本身产业及布局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多种人造景观,以弥补城市的不足,进而完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突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与城市内涵。
(三)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旅游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推动人造景观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比如餐饮、交通、住宿、产品生产与消费等,另外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其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很大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针对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城市应该有计划的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使其更好的适应城市经济特点,保证自身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经济体系,同时鼓励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娱乐业、餐饮住宿业等的科学发展,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汝林,杜远生.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4-46.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2
早在高铁开通之前,各省市旅游相关部门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积极应对高铁旅游的机遇与挑战,提前预热高铁旅游市场。4月15日,京沪高铁沿线部分省,市旅游部门在西安召开了“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预备会议。决定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局,天津市旅游局、南京市旅游园林局、济南市旅游局、沧州市旅游局和蚌埠市旅游局共同发起成立“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2011年6月20日,目光再次聚焦在济南,“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成立大会的召开,将7省市间的“资源共享
互利共赢”推向一个。7省市在大会上共同签署《泉城宣言》,达成多项共识,将努力开展一体化市场营销,搭建互联信息平台,建成旅游质监协作体,打造集群化旅游产品体系。更推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目的将整合高铁沿线旅游资源,面向商务,自由行游客推荐和销售超值的高铁自由行产品。
“当然,高铁开通为我们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可能让一些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说,按照国外标准,能写进课本的旅游景点都是一流景点。山东有泰山,大明湖,微山湖等很多一流景区,但是很多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高铁游客的需求,产品同质化接待水平也有待提高。“‘京沪高铁旅游城市联盟’的成立,也将对各城市的旅游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于冲说,高铁从交通要素方面连接了联盟的三市四省,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把吃、住、游、购、娱等其他旅游要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的就是为了抓住京沪高铁开通的时机推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其中涉及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合作机制等多个方面。而位于中间地带的济南不仅是首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的参与者,更是主导者。
“交通方式决定旅游方式。毫无疑问,高铁将会给济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无外乎两点,一是练好内功,另一个是抓好外联。”济南市旅游局局长王铁志说,济南将借发展高铁旅游之势,优化济南旅游产品结构,达到优化客源结构,延长停留时间,实现从过境地变身目的地的转变。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3
一、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的吸引力
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方面都能成为现阶段旅游的吸引力。其中殷墟的文化底蕴更为丰厚,殷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经3300多年历史。其重要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目前也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从1928年开始,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著名的有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安阳殷墟作为甲骨文的故乡,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二、现阶段城市旅游经济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人们收入的问题,要想促进人们旅游,人民必须富裕才可以。只有更多的人旅游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扩大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魅力。其次是城市的发展状况,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等等其他方面的完善才能方便更多的人旅游。为旅游又促进了可能性。最后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旅游胜地的环境被破坏,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重视,还需要个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才能使旅游业稳定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媒体对旅游胜地的负面影响等等。
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
旅游城市和其他一般城市相比,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并且具备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其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在不断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城市服务业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的主要功能变成了以消费功能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但是对经济状况的提高有加速作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中小型旅游企业的数量,为不断新增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总的来说,城市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改善,成为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先产业以及城市转变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城市不断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要素着重放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上,逐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加速城市产业发展。
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
1、发挥政府的力量
有政府的干预和管理,城市旅游经济才能更快更顺畅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增加对城市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在旅游城市的住宿条件上可以分档次建设旅馆,更大可能的满足一般消费者;在旅行社的建设上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避免旅行社费用过高;在旅游景点的新增建设上,可以投入一部分的资金资助,使景点建设得更具吸引力;在旅游景点的消费水平上,政府可以进行部分的干预,不要让旅游景点的各种消费都过高,反而减少了部分消费群体。
2、寻找城市旅游经济的催化剂
城市旅游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媒介,也可以说催化剂。近阶段一些电视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这类明星互动节目对旅游景点的传播速度是相当迅速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对明星的喜爱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景点,如果利用好这类媒介,旅游行业的发展会突飞猛进。在这种电视节目的活动中,可以加大对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从历史文化入手加大旅游经济的推动。
还有另外一方面,如何让大家旅游更便捷?以前我们旅游更多的是通过打电话报旅游团,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软件的出现比如携程网等,方便人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旅游信息,为旅游提供了更加直接便利的方式。而且现代网络的发展,这种趋势将被更多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一些的人接受。在这种类型的软件中可以加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介绍,让很多人在软件中搜查就能了解到历史文化。这样,历史文化通过很好的催化剂就可以转变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推动力。
3、相关行业的相互渗透
我们都知道,要旅游吃、穿、住、行是基本要求,我们还要好玩,还要购物等等。那么这些行业间的关联性是至关重要的,旅游不是一个单一行业,而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旅馆业、旅行社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商贸业、零售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种植业等等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互的贡献。国家可以鼓励大家开一些更能体现历史特色的餐饮店,或者能体现历史文化的旅馆等等。抓住旅游业同其他行业间有联系这一点,通过各行业之间的良好配合,在无形中传播历史文化特色。
4、提高更多人的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率都在增加,社会现有的机会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从旅游业着手,吸纳人才,也是很好的选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服务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跨行业、跨地域的,涉及到社会很多行业,这样就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流动。旅游业无疑就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和各行各业之间的连接无疑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相互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
5、加大宣传,增加投资
我们选择一个旅游点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通过上网查旅游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向去过某旅游景点的游客了解实际感受,这种宣传效应的比率是相当高的。旅游业不像生产型企业需要输出产品,这有可能是长距离、多环节的运输,旅游业中好的传播效果才是关键。这就更加可能的让旅游行业发展国际化,创造更多的收益。旅游业自身就是个大投资,如果发展国际旅游业,它所创造的资金流肯定是相当可观的,旅游带来的国际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从而催进与国际之间接轨的步伐。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宣传?宣传什么?当然是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就好比我们手中的法宝,促进着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
6、国际化发展
很多国家利用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及发展,这样所带来的是彼此之间双赢的趋势。彼此之间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起了很好的政治作用。比如国际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都是政治、经济、文化间很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历史文化交流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摩擦,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旅游经济。如今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彼此之间通过直接的方式往往不能有很好的促进发展,但是,如果通过旅游这一行业就能改变这一状况。旅游就如同一个特殊的环境,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从增进人民之间了解和友谊的小角度出发,发挥出国与国之间的大效益。
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上述内容讲到过,旅游要做好,行业之间的协调是关键,其中环境保护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面。我们最熟悉的关于雾霾的新闻足以引起全国甚至国际的关注,保护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只有我们所生活的是绿色城市,我们的生态环境是优良的,才能实现旅游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我们要限制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生活习惯对环境的影响等等。在宣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当今同古代的对比。曾经的天是什么颜色,历史文物保留是什么样,而现在呢?以此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旅游经济无阻碍发展下去。
8、不断完善旅游设施
旅游中的人群复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首先必须保证硬件软件设备的建设,在设计这些设备的时候,设计人员可以结合设备所要投放的景点特色,设计能应景的公共设施,带给人心情上的愉悦。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出特殊的设备,年龄稍长的旅游者可以增加一些安全性能高、贴近其爱好的或者还原传统文化的设备;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增加一些娱乐刺激的游戏设备或者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设备。在设计好了吸引人的公共设施和特殊设备之后,政府及旅游景点相关负责部门都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管理与保养,从而让其能循环利用,吸引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9、增添活动,增加亮点
旅游景点除了用自身的自然风景特色来吸引人,还可以用其他的活动来吸引人。比如说如果旅游景点是以“水”著名的,城市就可以举办一些划船比赛,鼓励游客参加,宣传的时候就可以以此为口号。总之,要结合当地景区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旅游节假日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发展更多元化的旅游经济。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4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转型 旅游业
据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目前,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诸多工矿城市面临资源衰竭。近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因此,国家把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江西萍乡地处湘赣边界,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我国老工矿城市之一,迄今有百余年煤炭开采历史。全市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52亿吨,可开采量为4.01亿吨。但是百余年的不断开采使萍乡市煤炭资源不断衰减,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2亿吨,且近四成为劣质煤,开采成本成倍增长。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江西萍乡在10年之内将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其煤矿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1994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995万吨。资源日趋衰竭带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萍乡经济、财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较为脆弱,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萍乡煤矿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由此带来的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地面塌陷、酸雨、水流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成为困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江西省萍乡市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通常集中讨论的是有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国内主要讨论的则是解决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通常是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由工矿业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转变。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传统工矿业所发挥的经济效能日渐衰减,经济转型势在必然。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合理引导还能起到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功效。因此,旅游业能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绿色通道。萍乡市拥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系列红色遗址、工矿遗址、武功山、杨岐山、孽龙洞等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拥有独特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把旅游业作为萍乡市新兴重点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使之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部门应积极主动融入地区经济转型进程,一方面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完成原有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有重点、分梯次地开发绿色、红色、古色等各类旅游资源,同时注重对工矿业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转型的无缝对接。
旅游业主导下的城市经济转型思路
(一)城市功能定位调整
作为资源型城市,江西萍乡长期以来对煤炭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煤炭资源日益衰竭,萍乡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矿业、矿产、矿城、矿工”四大问题,其中矿业、矿产是经济问题,矿城、矿工是社会问题。萍乡市经济转型应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为基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治理污染;既要发扬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关注发展速度,又要关注发展质量;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属于限制发展序列,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应大力加以发展,其中旅游业便是重中之重。
(二)区域发展方向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再认识过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样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从单一依赖矿产资源到将目光投向前景更为广阔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原先具备单一生产功能的矿山、矿井、工矿企业可以进一步赋予其完善的旅游功能;进一步重视地区绿色、红色、古色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其由资源向产品转化。旅游产业替代煤炭产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仅在于正确认识到资源的旅游价值,更在于旅游产品、经营手段以及服务理念的创新。
(三)旅游产业素质提升
江西萍乡旅游产业长期处于经济发展序列中的从属地位,制约了其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品老套、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滞后等问题使旅游产业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应以国家大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契机,调整萍乡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加大各类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力度,以“武功山高山草原观光、安源红色工矿旅游、羊狮幕温泉休闲度假、杨岐山禅宗文化体悟、石洞口民俗风情体验”等项目为重点,推动观光型旅游产品向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依托长株潭城市集群、大武汉都市圈、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大力开拓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以及海外旅游市场。
转型中的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产品开发:红绿并举战略
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应顺应市场需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基础。江西萍乡旅游资源较为多样,其中以安源、武功山为代表的“红”、“绿”资源最具特色。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实施红绿并举战略,以武功山、安源为两大核心辐射带动地区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主打产品特色鲜明,辅助产品品种齐全。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体验功能设计,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二)区域合作:湘赣互动战略
区域旅游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可以通过联合营销、线路组合等手段建立双赢互惠机制。江西萍乡是湘赣边界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与湖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近,具有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两地应在旅游交通、产品开发、线路编排、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无障碍旅游通道。萍乡市又是引领赣西与湘东、江西与湖南旅游产业互动的节点城市,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施湘赣互动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三)市场开拓:纵横四方战略
目前,萍乡市旅游市场组成相对单一,主要客源来自湖南和江西两地,市场总量有限,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应进一步拓展核心市场、做强基础市场、争取机会市场和开拓特色市场。为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萍乡应积极向外围拓展,实施纵横四方战略,即向东大力经营“长三角”,向西逐步挖掘“云贵川”;向南深度开发“珠三角”,向北适度发展“京津塘”。对各细分市场都应制定相应的具体市场开发策略,对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根据各地市场特征抓住不同侧重点开展市场营销。
实现萍乡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鲜明的旅游形象具有强大的客源招徕力,在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中效果显著。《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其旅游主题形象为“百年中国见证,云中绿色家园”。这一形象很好地体现了江西萍乡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符合旅游形象设计的要求。但萍乡市旅游形象目前尚未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营销经费投入少、宣传形式单一、配套建设未跟上等问题所造成的。因此,要加大旅游形象营销力度,一方面加大营销经费投入,实施立体化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另一方面统一协调内部建设,景区、饭店、交通,乃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应服务于树立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形成类型丰富、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特征的旅游产品。江西萍乡旅游产品结构目前相对较为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表现形式也以静态为主,较为单一。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正朝多元化、体验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萍乡市应依托武功山、杨岐山、安源路矿和特色农业等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度假、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并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三)推进休闲产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旅游者的日益成熟,我国也正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因此,江西萍乡旅游业要顺应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加紧发展休闲经济,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休闲、商务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和美食品赏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制定主城区娱乐休闲业发展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娱乐休闲特色街区,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娱乐生活,将萍乡打造成为湘赣边界的休闲度假中心。
(四)打造一批重点项目
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作支撑,以项目为抓手,进而带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安排一方面要考虑资源基础和区位条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充分发挥其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目前,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羊狮幕、石洞口等地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可使之成为未来萍乡市旅游业发展的支撑景区。在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上实施“三大工程”,即重点转型提升工程、创意建设工程和资源主体工程,分别规划设计系列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江西萍乡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凸显旅游业在地区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大力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契机,科学规划,争取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为提升地区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也应同步配套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5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城市;发展条件;评价
引言:“十一五”规划出台以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业在低碳经济热潮的推动下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涉及的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承德、保定、沧州、秦皇岛和唐山。
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加上这一地区交通便利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一地区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前景还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存在于缺少细致的分析调查,缺少必要的旅游合作,没有合理的规划。最终导致无法实现旅游城市之间的互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明确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各旅游城市的联系,实现产业互补,减少无序竞争,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主要的城市发展条件评价方法是在构建特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因子分析法。本文结合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采用数据定量化能够较大程度减少由于人为选取评价因子引起的不全面性,同时,这种方法既考虑到了对各个旅游城市发展都起作用的公共因子,也考虑到对个别城市作用的特殊因子。最终得出对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条件的评价结果。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市发展的评价因素提出了不同看法。在国外,c rouch (克劳其)的评价体系包括核心旅游资源、支持性因素、目的地管理等因子。在国内,郭舒、曹宁从核心因素、基础因素、支持因素和创新因素等对旅游城市发展进行评价;万绪才从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苏伟忠则从旅游城市竞争业绩、竞争潜力、环境支持力和综合实力建立评价体系。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依据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构建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发展条件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从,政策支持和国际环境5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每个一级指标下包括不同的因子形成二级指标共15个。
二、因子分析的内容
首先对原始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其中优指标公式ymn=xmn/(xn(max)+xn(min)),劣指标公式ymn=1-xmn/(xn(max)+xn(min))。m,n分别表示第m个城市的第n个因子。然后根据前面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形成9*15的资料矩阵。
然后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前面形成的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结果显示资源环境现状,经济水平,交通通信这3个一级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95.246%,很好的反映了原统计数据的信息。
同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得出了3个公共因子,因子1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信状况,因子2反映城市绿化水平和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因子3反映人口密度。最后根据前面的公共因子和系数构建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城市发展条件模型。
三、分析结果和建议
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均。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和天津城市发展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并且其中北京的城市发展优势地位突出。北京在3个公共因子得分上基本都排第一。天津排在第二名, 经济社会环境相对其他7个城市好, 但其在城市绿化水平、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
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省的7个主要旅游城市按发展条件排序为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保定、承德、沧州,并且7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得分相差不大。石家庄最为省会城市因子1和因子2得分较高,因子3的得分相对与其他6个城市低。秦皇岛和唐山综合得分超过石家庄分别排在第3和第4,两市在因子1和因子2上得分高,特别是秦皇岛在因子2上得分最高。沧州的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得分排名最后,在因子1资源环境方面的竞争力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但在因子3交通通信方面也存在优势。
通过公因子得分进行综合分析,将京津冀都市圈的9个旅游城市划分为3级:北京和天津为第一级,秦皇岛、石家庄、唐山和保定为第二级,承德、张家口和沧州为第三级。同时根据聚类分析,天津和北京归为一类,石家庄、保定和沧州为一类,承德、张家口为一类,秦皇岛和唐山为一类。
根据以上的分析提供以下建议:做好各个城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明确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加强城市之间的民间交流合作和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定统一合理的规划,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实施;各个城市在发展战略中搞好旅游资源对接和分工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05,1:9-12.
[2]魏然,李国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26-30.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6
[ 关键词 ] 慢城市 旅游资源 城市空间形态 休闲娱乐
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宝贵财富,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对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城市的经济,迎合都市人们追求新型生活方式,都发挥积极地作用。
旅游业作为昆明市最具活力的第三产业,其山水、地貌、人文、服饰、建筑等等都极具特色。在城市空间形态下,对其进行分析和资源整合,建设适合春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是当下社会快节奏发展,城市资源环境日趋匮乏,人们身心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选择慢向发展,让心灵、环境、传统得到和谐共存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慢城市与旅游资源
1.慢城市的发展及中国“慢城市”现状
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提出50多条倡议,其目的是提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慢城市是综合现代和传统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特别是对城市原有的本土化和具有地区象征性的产品,进行产业化规范。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永求教授在《亚洲最初的慢城市及该品牌的世界化》的讲座中阐述:慢城运动的精髓在于将绿色环保、健康和谐、人文人性同步推进,最终目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截止到2009年9月,全世界已有42个城市宣称为“慢城”。全欧境内已有波兰、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加入,亚洲国家日本、韩国也有“慢城市” 。如今,慢城市运动已经引入中国学术界,广州已于2009年当选国际慢城市,同时还有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汉都在向慢城市发展。
2.旅游资源在春城向慢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在昆明向慢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昆明作为西南边疆省会,坐落在云贵高原中部,城市的山水景观、自然风貌秀美,人文荟萃、建筑形式等特色突出,少数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城市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保持这些城市本土特色和特有的城市肌理,是慢城市发展模式的精髓;(2)由于城市地域特点,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昆明城市经济较为落后。昆明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旅游资源优势的特点,确立了“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立大产业”的指导思想。旅游观光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新世代的产业金矿”,以观光休闲创新为辅,打造城市区域特色产业群,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3)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城市居民喜欢舒缓的生活节奏――烤太阳、吃茶、冲壳子(聊天),是昆明城市居民市井人生的三件大事。慢城市是慢生活的延伸,慢生活就是要让工作和生活适当地放慢速度,以欣赏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人和事,讲求慢开车、慢食、慢爱和慢运动等等,这些都较为贴近昆明市居民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
二、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中现存旅游资源的整体分析
1.城市空间形态现状及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研究
受自然地形限制,昆明城市空间拓展东西向蔓延被山体阻隔,形成南北径向长、东西径向短的“环形+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空间形态结构。
城市中的旅游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模式。根据《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在《昆明人手册》对昆明著名旅游景点推荐的基础上,把昆明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的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进行分析,罗列出5大景类,27种景型,约200个旅游资源单体。
2.昆明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慢生活旅游形式
昆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辐射强度的快速发展,城市呈现动态的发展模式。为研究需要,按照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把昆明城市由环城路与一二一大街围绕的城市区域称为主城区,视为城市旅游资源分布的中心圈层;把二环路围绕的城市边缘区,称为城市资源分布的内圈层;而昆明城市二环线以外三环路以内的城市影响区,称为城市旅游资源的外圈层;除此之外的农村腹地,周末或季节性的生活空间,称为远郊圈层,其旅游资源呈现南北、东南、西南三大放射指向。
(1)中心圈层
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共同组成了昆明城市的人文景系,在城市“单核心”空间形态下,呈点状分布。中心圈层以青年路为中心,到三市街,到金马碧鸡坊,到武成路,到翠湖,还有祥云街,形成了昆明城市休闲购物旅游圈。拥有文化巷、南屏街、景星花鸟市场、尚义街、钱局街、正义路、青年路、祥云街等民族文化特色购物街;还是城市广场、公园聚集地,适合昆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短时间的徒步出行。有研究表明,徒步运动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日常压力,减少神经症状等疾病,可以使体力增加,焦虑、抑郁、愤怒以及敌对情绪减少,是改善情绪的最佳方法。
(2)内圈层
昆明市内圈居民的主要活动地,城市高等学校大多集中在此圈层,形成了昆明城市主要的文化艺术交流和美食街区。如新迎路、丰宁小区是体验美食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好处,有来自迪庆的藏族餐厅、马吉阿米藏族餐厅、中甸酥油茶馆、大理的白族餐厅龙美园、腾冲地区的酒九庄和腾冲风味酒楼、曲靖的羊肉火锅、彝家鲫壳鱼农家饭庄等,身在其中的人,无论文化、地位、阶层差异,都可以让感官沉浸在民族特色中,尽情地享受。
(3)外圈层
以西山区的兴苑路、盘龙区北面的北京路、世博大道区域、官渡区的关上中路、关南路、双桥路等街区为例,是昆明外圈层城市居民集中地,拥有许多广场和会展中心,形成昆明城市的会展旅游区,适合居民畅谈交流,近距离的周末户外出游,是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集中地。如滇池路及其周围,海埂公园和民族村,是节假日自驾车携家人、朋友或同学乘车郊游休闲的好去处,还有那里的汽车电影,是昆明城市的观光旅游圈。
(4)远郊圈层
城市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离开居住地走进远郊大自然,并短暂停留的休闲度假方式,有助于亲近阳光和空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满足城市民居,尤其是年轻人好动与探索的本性,是调节城市快节奏生活,放松身心的慢运动类型。昆明城市自然景观资源根据城市居民出行和意愿的不同,主要三大指向。
①沿北京路延长线、银河大道、龙泉路向北轴发展,顺市中心的五华区和盘龙区,向近郊嵩明县,远郊富民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禄劝、寻甸两县发展。这些县区大多群山环绕,河川纵横。山水、气候优美,适合发展绿色户外运动、景观生态郊游、观光游览等。这条线路上,拥有的许多特质景点,如:轿子雪山、寻甸北大营高山草原牧场、龙凤湾景区、钟灵农业生态观光园、东川红土地、小江泥石流、禄劝秘乐谷旅游风景区、皎平渡红色旅游区等,都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通过视觉感官达到舒缓心情的作用,是城市年轻人群喜欢的户外旅游地,能够满足他们对登山、探险、地理现象、郊野自然风景的兴趣和需求。
②沿十里长街、广福路、官南大道向南圈层发展,顺官渡区,将呈贡县、石林县、宜良县连接的东南片区。此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是未来昆明承担产业职能最重要的综合新城,在农业生态、观光游览、地质勘探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合学生参观学习,补充知识,是结伴骑自行车或徒步运动的户外运休闲方式,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呼吸充分的氧气,是昆明城市东南线旅游景点的资源优势。南线旅游,能够增强呼吸器官、心脏活动的能力,改善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提高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使城市居民更具有生命活力。
③沿昆玉高速公路、中干道向西南轴向发展,顺西山区向西南行驶41km即到安宁市,通往晋宁县。沿途滇池、西山、龙门石窟都独具特色。西南片区依山傍水,空间开阔,是天然的景观通道、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温泉产业集中,是休养闲疗养的好去处,适合假日携家人自驾车短程郊游。此线路旅游景点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的刺激来提人们对体温调节的能力,达到增进体格的健康的目的。城市居民长期处于工作状态之下,会出现诸多职业病,通过天然养生,心情放松的办法,达到治疗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适应能力,让身心健康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昆明城市居民形成的两大具体的旅游形式,即:以人文景系为主的三大户外旅游圈层和以自然景系为主的三大远郊游憩,是现代都市生活快节奏下,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对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
3.昆明城市旅游景观的空间结构优化
昆明城市各圈层现存的自然、人文景系组合良好,五大类别景类在各圈层均有分布,且各有侧重,特色鲜明,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在缓解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压力,放松精神和增长见闻见识、增进情感交流等基础上,让工作和生活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而昆明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并孤立存在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中,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强调各圈层单体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的同时,其空间结构优化应遵循以下几点:
(1)符合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的特色吸引
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品味、规模对城市旅游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明确区域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形式,如生态旅游、乡村景观旅游、纪念性景观、观光采摘园、风景园林景观等,主要吸引的是城市居民中那些群体,在此基础上,根据群体特征和需求,来合理构建旅游形式。
(2)符合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的空间扩散
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者主要向城市环城地带扩散,这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使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频发地带的现象。昆明市近郊圈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符合空间扩散的要求。
(3)统筹兼顾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结合
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存在共生关系。城市在旅游开发及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注意城市内各产业的和谐关系。在挖掘区域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顺应其的空间形态和分布特征,并结合当地其他产业,统一规划,适度开发。
三、结合慢城市标准谈昆明城市旅游资源
目前,昆明市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主要以推动地区经济为主要目的,对营造城市和谐居住环境、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方面的统一规划涉及较少。城市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建设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慢城市运动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尽量避免和克服城市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让城市居民生活在充满温情和多样性的宜居城市。倡导昆明向慢城市发展,还需要参照慢城市标准,在城市环境保护、城市设计、城市的质量、当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对慢城市的公共宣传、公众有关慢速城市教育等方面统一规划,建立适合居民休闲的城市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国际学术讲座之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永求讲述慢城主义[EB/OL]. , 2008-4-22[2010-03-15]
[2] soso百科.慢城市[EB/OL]. baike.省略/v5951105.htm,[2010-03-15]
[3] 张文超.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78-2006年)[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 2008. 25-62
[4] 周昕.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7-134
[5] 巫宁.慢城市:都市白领趋之若鹜[N] .中国旅游报,2007
[6] 成应翠.采风昆明[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36
[8]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魏来,梁永宁.昆明市旅游资源对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影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 25( 2) :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