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探究的内涵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06-02

一、中学政治课程的重要性

中学时代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迷茫时期,这是可塑造的最佳时期。政治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生学习的课程,更是塑造他们良好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途径。这一时段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学习政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政治文化水准,包括对世界的政治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国情,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培养青年一代爱国的政治意识。所以说,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学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

政治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涩、空洞、乏味,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有许多的专业术语,在与现实生活的物象联系当中,有种脱节的感觉,因此学生在上课期间由于听不懂没意思,对此的积极性就大大的降低,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也成为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的一道难题。

2.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政治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就觉得发挥的空间比较小,由于课本的容量大,因此很多教师就直接照本宣科。一方面这是由于课业的容量大而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此类课程的教学难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看见老师整天就是念课本,也就觉得学着没劲,这也是目前政治教学当中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3.对于政治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在很多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一门俗称的“豆芽课”,不会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就是很大一部分教师也对此不太重视。很多教师认为政治对于学生们而言认识太早太深,用处不大,所以在观念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误。其实在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但是如何能够一一将这些问题解决掉呢,一方面教师要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讲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端正态度,尽自己的努力去爱上这门课,学好这门课。

三、教好政治老师如何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1.努力学习新知识、吸收新信息。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全部内容,了解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了解人才流动、商品市场、资源配置、股票证券、国际贸易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不断更新观念,用教师的开放、更新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争取最佳效果。

2.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意识、开放与公关意识、法治意识等,以便更好地着眼于市场经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变化中对信息接收的灵敏度和承担风险责任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培养其健康心理,并逐步掌握对情绪自我调节的技巧。

3.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有机统一。在深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体系的基础上,要找出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使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亲身感知和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及其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具有生命力。

4.教会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科学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发现问题,引导示范,鼓励表达自己的见解。“说”,不应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自己生活中的相应事例,说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感受,谈困惑,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面对问题的体验、思考、设疑,这种主体参与过程会逐渐形成个人的见地。教师的鼓励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型思维大有裨益。

四、学好政治学生还应该多努力

1.制定计划。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目标,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要从实际出发,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2.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3.专心上课。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4.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2

例题 (2012年江苏卷,第37题)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参考答案略)

首先,明确探究试题的要求。

如本题解题要求是“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可见,探究型主观性试题大多需要综合探究。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综合背景材料知识和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教材知识是调动所学的政治学科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以关键词为中心的知识小专题,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在试题中找到一个切口,重新编辑教材,形成一个知识专题,造就一个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政治命题中多角度分析和理解的要求。

其次,关注探究设问的层次。

探究型试题一般都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设问,此类问题的解答有较大难度。有人认为所谓的探究题就是几个简答题简单的相加,这个想法割裂了探究设问之间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探究题的几个设问既能自成体系,又存在着可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在把握几个设问之间区别时,可以把综合探究的几个设问分别当作简答题来看待,注意把握各个设问的要求。

如上例的第一个设问要求从唯物史观角度探究原因,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第二问就是提升文化内涵的经济和政治建议,即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关键是“提升文化内涵”。第三问是设计提升文化内涵的活动方案,并分析其中的意义。显然,三个设问以“提升文化内涵”为主线,分别从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分析到针对性地解决文化内涵缺乏问题,再到设计活动方案,分析提升文化内涵的意义。几个设问的回答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材料共同解决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缺乏问题。如第二问的措施就是在第一问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第三问的设计活动方案可以说是第二问措施的细化。可见,如果不注意三个设问之间的区别,就无法科学有效审题,有可能导致三个答案均不知所云,或者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因此,探究题的正确解答需要同学们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再次,辨清探究问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3

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主要有: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③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现象包括三种情况: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既没有生成沉淀,又没有生成气体。在第三环节,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汇报了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了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第四环节中,笔者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补充演示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并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实验装置,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没有变化的原因。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利用水分子模型的拆分组合,理解水通电分解的反应实质,进而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与内涵,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思维对话,一步步引领学生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量与生成物总量之间的关系,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适时总结,自主解答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不懈探究的热情与自信,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从而达到了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协作互动,师生间平等对话,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实验技能。

运用化学实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地位,发挥功能。遵照《标准》的基本要求,确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它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加以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不能忽视或淡化其作用,把它看做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凸显现象,易于观察。要保证化学实验现象的明显出现,让学生易于观察和判断。因为化学实验的本质是通过实验现象来表现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现象才能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

3.优化实验,提升内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将以往验证化学知识或事实的实验,转变为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化学知识或事实的探究性实验,以提升化学实验的内涵和品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实验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4.贴近生活,增强趣味。化学实验的内容应尽量做到“两个贴近”:一是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贴近社会生活或生产实际。反映的事物或现象最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

5.淡化界限,全员参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教师要尽可能地淡化这个界限,努力创造条件与机会,增加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次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活动”。

6.注重环保,减少污染。本着“爱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原则,尽量选择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污染或污染小的实验,对实验产生的污染物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回收和处理。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教学理念、科学内涵、主要特点、适用内容、方法步骤、教学效果、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由英文“inquiry teaching”翻译而来的,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探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

探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体现在如下4方面:1、在培养目标上,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3、在教学方式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4、在教师承担的角色上,教师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1、开放性

探究性教学在内容上是开放的。探究性教学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教学,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探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

2、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是难以形成的。

3、过程性

探究性教学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教学的最主要目的。

4、实践性

探究性教学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

四、“探究性教学”的适用内容

1 、课题

在选择课题任务时,最重要的是课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注意:(1)、学术性不能太强。有的课题学术性很强,如果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就很难完成,教育的目标也无法达到。(2)、涉及的社会因素不能太多。涉及的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于了解,提出的对策可能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题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选择的课题应符合如下几个要求(1)范围适中,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2)可操作性要强;(3)要能达到一定的教育价值。

2、实验

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探究“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必修2中“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3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

五、“探究性教学”的方法步骤

1、课题的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 从书籍、互联网或实地考察中收集资料;

(3)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实验步骤

(4)得出结论

(5)表达与交流

案例1、课题:调查我市"明珠文化广场的垃圾污染"。

第一步:提出问题――明珠文化广场有哪些垃圾?

我先带领学生去明珠文化广场收拾垃圾。收拾到的垃圾有:面巾纸、塑料瓶、废电池、塑料袋、零食、废弃的塑料玩具、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筷子、报纸、等等。

第二步:搜集资料

我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有的同学从互联网上搜查资料,有的同学从书籍中查找资料。然后学生间之进行讨论。

1、垃圾的分类

(1)可回收垃圾

概念:适宜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

种类:a废纸:报纸、纸盒等 b塑料:塑料袋、矿泉水瓶等 c玻璃:玻璃瓶、玻璃碎片等 d金属:易拉罐、铁皮等 e布料:衣服、桌布等

(2)不可回收垃圾

概念: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

种类:a厨余垃圾: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 b有毒有害垃圾:废电池、日光灯管等 c其他垃圾:水溶性强的卫生纸、餐巾纸等

2、垃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这些垃圾埋不胜埋,烧不胜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垃圾山也可以变成金山,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但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

3、垃圾的处理

(1)、途径――分类

将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及时进行分类,然后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2)、现状――艰难

国营垃圾回收日见萎缩。我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就拿北京为例:1965年,二环路以内,国营废品收购站有2000多个。80年代后,其规模严重萎缩;1997年,三环路以内的国营废品收购站仅剩16个。我国现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较少,通过机械化分类成本较高,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

第三步:得出结论

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

1、要用实际行动进行垃圾分类。

在教室里放置了两个袋子,并标上了标签:一个标上废纸、一个标上塑料。大家都自觉地把废纸、塑料装入相应的袋子里。生活委员定期将这些垃圾卖到废品店,并将所得的钱作为班费使用。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2、在家里要向家人灌输垃圾分类的观念

3、政府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需跟上。如对有毒有害垃圾,政府需设立专门地点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如市民分类好垃圾以后,政府要分类处理等等。(同学们还将建议以书面的形式送交市环保局并得到环保局领导的好评)

六“探究性教学”的科学评价

探究性教学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参与探究性实践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1、探究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

(1)、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参加探究性教学的时间、次数、内容。内容包括观察日记、讨论过程、谈话记录、探究计划、探究结论、及收集到的资料、文章或作品。

(2)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即要求学生在观众面前进行演示或表演。形式上可采用绘画、制作、论文等形式。

2、评价时需注意的问题

(1)着重探究的过程: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拟定的探究方案、实施的调查活动等。

(2)着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3)着重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学生新的想法和创意,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性教学的热情,使广大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标的重要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5

1、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物理教学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科学课程之一,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设置这些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物理等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科学探究,实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包括过程、方法和能力。二是科学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中包含多种因素的关系,比如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科学态度的关系,以及价值观、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白和领会的。三是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科学教育目标的设置或者是定位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所以需要目标定位与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物理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科学课程,是有其特点的教育目标,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将二者联系起来,教育目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在每一次具体的物理教学中体现出来。

2、探究性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累积形成的,所以学生需要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那么,有一个重点是需要时刻把握的,那就是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教育中开展研究活动,是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科学课程应该体现出的是教育目标和探究活动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方式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为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研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要手脑并用的去从事探究活动,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以及研究的魅力了,那么,学生才愿意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设疑的能力等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学生也能逐步增进对所学学科的理解,也能增进对科学探究内涵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实际的学习中,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态度,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学生也会形成自身对于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二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科的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中学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众多科学课程一样,担负着使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任。当然,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完成这样的科学教育任务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研究性教育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学物理涉及到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认识科学的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探究和创新。

对于物理学发展的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充满探究与创新的过程,物理学发展至今,能有今天的成果,全都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而今天坐在教师里学习的中学生,其实就是未来科学的研究者,很有可能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为了未来推动物理学发展的物理学家。所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目光短浅,只注重目前所谓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物理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科学事业中,这无疑是对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科学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当然,科学素养的培养中还应该包括人文素养的培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物理教学并不是一些物理知识点的教学,而是应该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去认识,物理学生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更是一种文化,只有将这种文化内化,才能是真正的形成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内涵范文6

1课堂探究教学的具体内涵及特点

本文所指的课堂探究教学,泛指在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其具体内涵是教师在充满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围绕某个知识主题而安排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以问题为主线,不断地从提供的情景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控制设计解决问题方案,付诸实施并收集数据等各类信息,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评价,共享成果的师生共同设计与参与的教与学的探究活动。

2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存在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探究只重过程,结果无关紧要”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一些名家名言的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二是探究重点没设计好,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并不是说:“探究教学重点是学习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或者更极端:“探究过程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规律无关紧要,探究过程就是它追求的结果。”实际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探究教学应该是既重过程又重结论,两者不可分割。

首先,知识是探究的前提,方法融于知识之中。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概念原理指导下,观察现象,形成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使科学理论(探究结果)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真理。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科兴趣。这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追求的课堂教学总目标。至于后者则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每堂课的探究内容适当取舍,保证时间用于重点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序,有始有终,保证围绕某一核心点探究的完整性,这应该成为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努力目标。因此,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是对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

误区之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

目前在有些老教师的心目中,接受学习满堂灌仍然是最好的模式,其他的都是“别出心裁,玩花样。”而在一些年轻教师的心目中,探究教学是唯一的最好的模式,舍此其余一概不能用,也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只能在高一、高二进行,高三绝不行”,也有的认为“探究教学只能在创新班(尖子生)进行,普通班(成绩较差)绝不行”等论断。实际上是将探究教学与接受教学,探究教学与其它现代教学模式对立起来,这样危害是很大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的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实际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它的开展有一种从“扶”到“放”的过程,因此,只强调两者的对立面而忽视二者的联系,是一种违反教育实际的静止的探究学习观,承认在理论上有区别,在实践中相联系,尽量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才是辨证的探究教学观。

误区之三:“探究结论是唯一的,只能对,不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