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的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科的康复训练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康复;温针灸;火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77-04

肱骨外上髁炎(LE)因腕关节、肘关节用力过久或长期劳损、主动收缩牵拉等,引起部分组织损伤或撕裂出血后出现无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病灶位于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附着点处,可伴有机化粘连、局部滑囊炎或滑膜增厚等病理改变。LE属于慢性损伤,发病缓慢,初期可出现关节酸痛、活动痛症状,在疼痛感向下放射或向上放射时,可造成酸胀感加重,并引起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对前臂的旋转功能、伸腕功能造成影响,严重损害LE患者的肘功能,致使手无法用力握物,执筷、伸腕或伸指动作可导致疼痛加重。治疗LE时可采用冰敷、内服止痛药物、牵拉疗法、热疗、康复训练等非手术疗法。肱骨外上髁炎(LE)为中医学的伤筋、肘痹、筋痹、肘劳,病因为感受外邪、慢性劳损、急性外伤、气血凝滞及脉络瘀阻,本文观察了火针与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恢复LE患者肘功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康复科及骨科门诊2012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门诊患者中选取115例观察肘功能恢复效果。115例有明确牵拉劳损或损伤史、起病缓慢,肘关节有疼痛感、远处牵掣疼痛,伸腕、握拳或前臂做推、拉、提、旋前、屈曲、背伸动作时疼痛加剧,静止时关节疼痛可缓解或减轻,疼痛可波及两侧或向远端放射,关节间隙、桡骨头、环状韧带有锐性压痛点,滑膜肥厚、前臂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落地,Cozen试验及Mills征呈阳性;x线证实肘关节无明显异常,部分可见骨膜反应、肱骨外上髁粗糙、钙化阴影、骨质增生。排除患肢合并其他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肌腱断裂,关节红肿、皮肤感染,肘关节脱位、骨质疏松、骨折、风湿关节炎及不能坚持治疗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火针组和温针灸组。火针组62例,温针灸组53例。火针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29~65岁,平均(44.2±6.1)岁;建筑工人14例,家庭主妇19例,钳工6例,厨师7例,工厂工人17例,打字员9例,牙医5例,其他3例;慢性病程43例,急性病程19例;双肘10例,右肘37例,左肘15例。温针灸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7―62岁,平均(44.5±6.8)岁;建筑工人12例,家庭主妇16例,钳工4例,厨师7例,工厂工人12例,打字员7例,牙医4例,其他3例;慢性病程43例,急性病程19例;双肘10例,右肘37例,左肘15例。火针组、温针灸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火针组时采用了火针疗法:取阿是穴、俞穴、天宗穴、膏肓穴、少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采用粗火针或中火针,消毒皮肤后,术者右手夹持火针,于95%酒精灯上将针烧至红透后,刺入穴位,速进疾出,每穴点刺1~2次。针刺肘部穴位时需深达骨膜,点刺后按压针孔。进出针宜垂直而快,点刺完毕后,常规消毒针孔及周围皮肤。每周针刺治疗3次,治疗2周。治疗温针灸组时采用了温针灸:取穴与火针组相同,气血亏虚加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湿热内蕴加内庭穴、中脘穴;风寒阻络加外关穴、合谷穴。进针后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留针后点燃艾柱,每穴3~5壮,艾柱燃尽后拔针,1次,d,治疗2周。治疗两组LE患者时均配合使用了康复训练法:(1)进行被动训练时,利用右手及左手分别握住患者的肘关节、腕关节,屈曲肘关节,角度为60。左右;内旋肘关节,角度为45。左右;外旋肘关节,角度约为30。,屈曲或内旋、外旋时间为6s/次,重复30次,每次间隔3-4min。10-15d后,将弹力带缠绕在患者脚下与手掌之间,在大腿上放置肘关节,屈曲肘关节,角度为30°,训练时间为15d。(2)利用哑铃进行前臂弯举与上举训练、抗阻伸腕训练、抗阻屈腕训练、抗阻桡偏及抗阻尺偏训练、抗阻旋前及旋后训练,根据训练进度加减哑铃重量,训练时指导患者配合呼吸。利用伸腕装置屈曲手腕,做离心运动,根据康复情况逐步增加自主肩部外旋及内旋、肩胛侧举、手臂上举及肩胛后缩等运动。

1.3肘功能判定

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肘功能,评估时采用Mayo评分标准,Mayo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将Mayo评分录入统计软件SPSS2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Mavo评分比较

治疗前温针灸组、火针组的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火针组的Mayo评分显著高于温针灸组(P

2.2两组患者肘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火针组的优良率为96.78%,温针灸组为81.13%,火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温针灸组(P

3讨论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术后;骨科护理;康复训练

康复医学护理是一门针对功能障碍的学科,而骨科则是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学科,骨科与康复医学护理有着密切的联系[1]。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骨科医师对康复护理的认可和支持,是骨科康复以及护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骨折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上肢骨折患者20例,下肢骨折14例,60岁以下13例,60岁以上21例,患者术后1~8周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征求患者意愿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给予干预,完成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骨折康复情况,具体体现如下:

1.2.1主动锻炼:

对于有能力进行活动的患者,则应指导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锻炼,并且叮嘱患者切勿急功近利地过度锻炼,而是要谨小慎微地进行身体锻炼,才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

1.2.2被动运动: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被动锻炼。由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只能依靠别人或者是部分肢体的协调而运动。被动运动的方法主要包含针灸、理疗、按摩、推拿以及借助工具等。对患者进行被动锻炼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力来拿捏力度,以免造成二次损伤,以不痛或者是稍微疼痛作为锻炼的界限,力度不宜过大,否则达不到锻炼效果。

1.2.3助力运动:

由于此类患者的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得到外力协助,尤其是在起床时应该给予患者帮助。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指导和鼓励,给予适当的协助。在使用运动器之前要先检查其安全性。

1.2.4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

此类器具是专门给予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量身定做的,其使用方法比较简单明了。实用性康复锻炼固定带可以对患者起到肿胀消退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帮助恢复患者的肌肉弹性,并且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感觉的恢复,将康复护理的“代替”转化为“自主”,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

1.3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实施3~8周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①痊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在治疗后均消失,采用X线片对患者进行检查,骨折患者愈合良好。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在治疗后有所缓解,通过X线片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检查,愈合效果一般。③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1~8周或者是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观察组痊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痊愈7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0.58%,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1~3年的回访发现,患者的康复状况比较良好,并且患处没有出现严重恶化的情况。

3讨论

3.1骨科手术康复锻炼期的护理原则:

患者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而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要尽量表现得可爱可亲,平易近人,便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耐心向患者及时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正确有效地进行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伤肢功能的恢复进程[3]。

3.2提高康复训练护理的策略:

医院和科室要正确定位顾客就康复护理,培养良好的医德和医风,增强医护人员对患者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并且多举例正反面的典型医疗案例,以引起护理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建立学习响应机制,采用奖优罚劣的方式来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改善骨科康复锻炼的质量。时刻提醒护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引导其想医师学习,多看书本,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多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医院定期开展关于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者是学术交流活动等培训活动,以扭转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以促进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综上所述,在骨科医疗护理工作中,不仅仅要重视康复锻炼,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护理服务。因此,应该在开展康复训练中,医护人员要注意综合多方面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巧,有效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金永红,李美锋.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2,10(18):47-48.

[2]郭秋,张爱莲,欧阳丽霞.骨科护理人员避免护患冲突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9(6):52-53.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3

骨科病患入院大多是因为意外事故,因此病患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因意外发生入院的病患大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且对自身病况与预后缺少了解,加之治疗方法大多需要进行手术,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忧虑"的悲观情绪。手术手的病患则大多需要长期窝床休息且生活无法自理,当出现任何不适时都会担心自身是否会出现并发症、身体是否能康复等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的焦虑情绪。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应从病患“入院--手术--康复训练--出院”[1]进行全程护理与康复指导,通过与病患沟通和密切观察病患的具体病情提供符合病患需求的护理来建立良好融洽的病患关系,运用适宜的职业与耐心为病患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尊重与鼓励的态度引导病患配合治疗与进行康复锻炼,即在解决病患心理与生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升病患配合治疗的程度,确保病患在最佳身心状态下完成治疗。

二、骨科病患术后临床护理

1.病房环境设置:骨科病患在手术后需要被安置在空调房内,病房的室温应控制在20~26℃、湿度应控制在50%~60%,防止出现病患体温温差浮动较大引发不良反应。病房内定期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天)防止因“不合理的温度、不合理的湿度、作者单位:350007福州市第二医院非健康因素”导致病患“术后感染、血循环障碍、微血管痉孪”等问题的发生[2]。

2.日常生活护理:骨科病患在术后1~2周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且大多在床上进行大小便,是非常容易出现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褥疮"等问题的时间段,对此,医护人员应定期为病患更换清洁床单并保持病患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医护人员需要告戒病患与其家属病患在这个期间内应避免过大幅度的翻身、坐起、下床活动,在病患的患肢下放置小枕头等柔软物品使患肢略高于心脏[3]。对于受压部位出现血肿的病患则应采用按摩等消肿措施来促进其血液循环,定期为病患患肢以外的部位进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问题的发生。

骨科病患的饮食需要依据术后时间与病患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主体原则为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油腻与辛辣食品。在术后1~2周内不应食用滋补食品,应以清淡为主。在术后2~3周内饮食应以动物肝脏、骨头汤为主,并适当服用钙、维生素AD以起到和气补血的作用。在术后6~8周应食用猪牛羊骨汤、鸡汤、鹿筋汤(适量饮用补酒)等以起到强筋壮骨的目的[4]。

三、骨科病患术后康复指导

科学合理的康复指导是病患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病患大多缺乏康复训练理念与知识,认为手术成功就等同于肢体的康复,不了解不进行康复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内粘连"甚至再次手术等问题的出现。对此,医护人员应实施责任制护理,为病患与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树立其良好的康复意识与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进行1对1的针对性讲解与示范帮助病患学习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医护人员在病患手术后24小时后就指导病患自行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等长收缩与腘绳肌联合收缩训练,对于感觉疼痛难忍拒绝进行训练的病患可给予止痛药。在病患手术后72小时后安排其使用CPM机进行患肢远端指(趾)关节屈伸运动训练、腕踝关节屈伸运动训练(由30°/30分钟递增),实现病患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配合以达到最优效果[5]。

骨科病患术后6~8周是肢体功能恢复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病患基本达到临床愈合状态,患肢部位的外固定已经被拆除,这一阶段医护人员应指导病患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康复训练来帮助病患实现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这一阶段的康复锻炼应通过辅助器械来增加病患的锻炼运动量,包括使用握力器辅助病患“肩部、肘关节、腕关节”上肢锻炼与CPM辅助“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下肢锻炼。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4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2009年2月一2014年12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54例,股骨转了问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跌落伤41例,车祸伤13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70^-97岁,平均年龄79. 6岁。施行手术时问为1 -12天,平均3. 5天。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及功能康复程序,根据对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状况进行的评估,结合康复锻炼重点,促进患者恢复。

1.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骨科手术床上,患侧下肢牵引,患侧下肢取内收内旋位,身体向健侧倾斜1500 C臂X线透视下闭合牵引复位,股骨大转了上向近侧做长约5 cm的切口,于大转了尖偏内侧进导针,透视定位,见导针至股骨干髓腔。大转了尖部开口扩髓,注意保护股骨近端外侧壁,置入合适长度的髓内钊一主钊一。根据股骨颈前倾角置入合适方向的长度导针,C臂X线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测量深度后,于解锁状态下锤击打入螺旋刀片,锁定螺旋刀片,再远端置入锁钊一,闭合切口,股骨近端切口放置细管负压引流。1.3疗效评价术后进行随访。疗效评价标准:患者的肢体活动度>7分,白觉症状消失;良:患者的肢体活动度>5分,白觉症状基本消失;可: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恢复>3分,白觉症状有所改善;差:患者的肢体活动度恢复《3分。

54例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钊一固定。随访时问平均15.6(12^-36)个月。骨折均愈合,优:32例;良:1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0  1例89岁患者,因低蛋白血症,伤口延迟愈合后并发伤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术后2个月愈合。

3讨论    

股骨近端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需长时问卧床制动,易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稳定骨折以缩短卧床时问,早期负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老年患者多合并内科基础性疾病,机体创伤耐受力及代偿能力下降,手术风险相应增加,因此,对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好围术期准备,常规行相关内科会诊,注意心肺功能及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为手术做好积极准备。术后早期积极护理,早期康复功能指导,早期进入康复锻炼阶段。

3. 1康复锻炼方法

3.1.1早期功能锻炼时间指骨折早期及术后1 -2周内。骨折早期临床特征是患肢疼痛、肿胀、血液回流差、肌肉痉挛,骨折容易再移位。老年患者由于处于年龄的特殊阶段,机体各器官功能处于退变期。机体的功能减退,再加上合并有其他器官的慢性病,大大增加了术后的风险。因此,给予尽早及全面的康复训练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关键的作用。其可以改善患者远期功能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3. 1. 2术前康复锻炼内容包括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抬臀运动(三点或五点支撑)、训练床上大小便及预防肺部并发症的训练,如扩胸运动、深呼吸、有效咳嗽等。术前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熟悉康复锻炼的内容及保证术后康复的顺利开展。抬高患肢有利于血肿的吸收与骨折的消肿,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的建立。

3.1.3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内容维持患肢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肌肉收缩运动,促进肢体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指导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骸骨的被动活动、足趾关节等活动,2^-3次/日,每次10^-20 min。将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结合,每天检查锻炼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运动量应以锻炼后不感到疲劳为度。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 腰椎 爆裂骨折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27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尽早手术治疗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恢复椎管内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融合术,不仅起到了早期支撑固定的作用,同时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期的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收治腰椎爆裂骨折51例,均采用经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分期进行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1例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5.7岁。 致伤因素:交通事故27例,高处坠落21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部位: L119例,L221例,L39例,L42例。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2例,C级18例,D级16例,E级3例。

2术后康复训练

2.1术后早期(0-4周)

2.1.1预防早期并发症的康复指导术后平卧24小时预防刀口血肿,同时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每次按摩5、6回,间隔5到十分钟。待麻醉消失后即进行双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十组/日,5-10 回/组,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直腿抬高运动3次/日,3次/组,抬高角度30°逐渐增加角度和抬高时间直至抬高70°以上,以预防神经纤维粘连。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平衡翻身预防褥疮发生。截瘫患者被动完成上述训练。

2.1.2增加肌肉力量和四肢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指导进行四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各关节屈伸运动,如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术后一周加强四肢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如肩、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术后二周进行腹背肌静力收缩运动,如双手拉吊环做引体向上运动。上述功能锻炼均在腰椎不负重,椎体各关节不活动下进行。

2.2术后中期(5周-12周)在巩固和加强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治疗性的站立,步行训练,维持脊柱、骨盆、下肢的应力负荷防止骨脱钙。方法:患者先戴腰围俯卧于床上,然后上肢支撑跪于床边慢慢退下床,起身站起。逐步进行站立平衡练习,步行练习。上床方法则采取“爬上床”的方法。

2.3术后后期(13周-1年)X线复查显示骨块达到骨融性后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1)腰背肌的锻炼方法:

①挺胸法:患者仰卧,用双肘支撑胸部,使腰背部悬空。

②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和双足支撑全身,使背部尽量悬空后伸;

③三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及双足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

④四点支撑法:以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

⑤背伸法:患者仰卧,抬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上述方法应逐步进行,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

(2)功能性步行训练 方法:可做起下床进行家中活动,术后16周取下腰围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久坐,腰部剧烈运动。截瘫患者此期逐步离床坐轮椅继续康复训练。

二、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10-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螺钉松动,主要因过早负重有关。51例患者均达良好骨性愈合,其中2例截瘫患者借助轮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49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

1-2级(见表Ⅰ)。

三、讨论

腰椎骨折分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和爆裂骨折。单纯压缩性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求手术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而爆裂性骨折由于手术相对复杂,骨性愈合时期长,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造成植骨块移位,内固定物松动,腰背肌萎缩的主要原因。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病情的观察者,更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健康行为的促进者。为患者制定并指导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成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履行护士职责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费俊梁,王黎明,蒋纯志,王大林.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可注射型人工治疗严重腰椎爆

裂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8,3:10•3.

[2] Marino RJ.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ds for neuroagiral classfic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5th.ed.chicago.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2000

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功能锻炼;骨科卧床患者;干预

随着以车代步的时代到来,车祸致患者下肢骨折的发生率越来越多。骨折恢复的时间长、早期肿胀、疼痛,后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较常见,由于骨折后疼痛、对功能锻炼知识缺乏、依从性差等原因,致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功能锻炼又称练功疗法,古称导引。它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预防和治疗某些损伤性疾病,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1]。因此,对骨科卧床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早期的功炼的指导,有效干预,临床意义重大。我科自2015年8月开始,建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卧床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骨折卧床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13~75岁;胫腓骨骨折26例、腰椎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12例、跟骨骨折及踝关节骨折14例。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我科于2015年8月成立“骨力圈”,共10位成员,设立辅导员1名、圈长1名、圈员8名,在活动汇总根据分工完成任务。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制定计划表,计划用12 w的时间完成进程。

1.2.2分析发现,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护士功能锻炼形式不佳、科室宣传手册不全、康复器具缺乏、病房环境等原因成为功能锻炼的困难点。

1.2.3护理干预

1.2.3.1护士干预 ①加强功能锻炼相关知识的学习,组织功能锻炼相关知识学习6余次。 ②落实功能锻炼责任到人,由单一的康复指导,过渡到科内护士人人具备康复指导的能力,能独立胜任卧床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工作。③医护查房一体化,责任护士每周二次跟随主管医生查房,既能了解分管患者的治疗、护理、功能锻炼等情况,对提升护士的专业知识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④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⑤对每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知识宣教和功能锻炼方法指导,之后请患者或陪护复述主要内容,演示锻炼方法,督促完成锻炼内容,检查记录每天完成的情况.督促患者按要求完成锻炼内容。

1.2.3.2患者干预 ①加强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普及,了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及重要性。②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腰背肌锻炼(桥式运动、飞燕式运动),下肢锻炼(髋部外展、直腿抬高、屈髋屈膝、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泵运动) ,功能锻炼前,患者在充分自我评估,再有医护人员评估后,共同选择相应的功能锻炼的方法作为日常练习,每日的锻炼频次为早、中、晚各一组,每组每个动作20~30次,每天的锻炼强度以不产生疼痛,不过度疲劳为宜。③固定陪护家属,共同完成每日的锻炼。

1.2.3.3科室干预 ①科室录制《患者功能锻炼视频》,功能锻炼手册发放。②制定腰椎骨折、胫腓骨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表挂于患者床尾。③责任护士借助康复器具,辅助功能锻炼,如CPM机。

2 结果

通过2个月的运行,进行效果确认,再次进行问卷调查60例卧床患者,其中46例对功能锻炼掌握到位,目标达成率为;患者和医生对疾病的恢复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见表1。

3 讨论

对于骨科患者而言,躺在床上静养不如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唤醒身体各部分机体组织,使身体逐渐适应当前的环境[4]。所以需要不断的强化对骨科患者的知识和教育工作,需要让每例患者都认识到康复训练对其自身恢复的重要价值,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手段[5]。骨科患者在其术后进行功能训练的依从性非常低,这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最近这些年,品管圈逐渐被应用到了临床医学当中,成为一种辅助患者治疗后护理的有效干预手段。所以笔者将品管圈干预原则应用到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当中,观察其对于提升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骨科患者大部分伤势都很严重,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样就较容易发生褥疮和压疮。而一旦出现这种疾病,那么患者就会非常痛苦,对患者的病情不利,延长了恢复期。而品管圈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圈内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员可采取多种方法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恰当的针对性工作,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措施。在提升患者锻炼依从性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其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可以更好的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合理的品管圈管理功能能够有效促进骨科患者术后的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甘玉云,王永荣,江尚燕,等.品管工具在提高骨科患者功能锻炼方法掌握率中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4,12(05):264-265.

[2]高晓红.浅谈品管圈在降低骨科患者模具使用不良反应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11(09):235-236.

[3]昌子艳,贾思锋,刘君,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缺失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32(0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