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7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是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独立进行口腔临床工作的能力较欧美国家毕业生有所欠缺。许多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及改革教育体系的必要性[1-3]。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患者对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据,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让学生治疗,甚至达到不让学生在旁边观看的地步,从而导致学生在临床见习及实习中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增加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制约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4]。在当今这种极为不利于口腔实践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技能,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腔医生的需求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院教务处研究与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该体系通过初步运行,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前伸化

1.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提前

欧美及日本等口腔医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教学中无不强调早接触临床,强调连续性实习。教学期间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呈阶梯式递增,有利于基础课和临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5]。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是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间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对口腔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认识,更不知道该做何种的准备。为此我院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增加了《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学》,让学生对卫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

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口腔专业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2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口腔科的实践中,通过当导诊、给带教老师当助手等,锻炼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在口腔科的社会实践对常见病、疑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将学习的专业课中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2.1 成立了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于未来的口腔医生,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而优秀口腔医生需要的实践技能又涵盖了很多的层面和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临床思维辨别能力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要求[6]。为了保障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我院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正畸与修复、口腔技工室等四个实验室;拥有口腔模拟教学系统、高级仿真头模、口腔综合治疗椅、铸造机、烤瓷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视频展示台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在模拟医疗环境中,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完成所有的口腔医学实验操作,并进行口腔临床技能训练。该中心是齐市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现代化口腔医学实验室,其设施与环境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中心还可承担本地区的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技能考试等任务,也可为本地区的口腔医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

2.2 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并与课间见习有机融合

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购进了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内科实验室),该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各种口腔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使其更适应在口腔这个狭小的环境内进行各种操作,也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医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触患者时无从下手的慌乱。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和提高综合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口腔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简单病例,从问诊,到临床检查、确诊、设计治疗方案,到最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实施治疗计划等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提高了综合性的临床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这样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在课间见习中,不仅强调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团队意识、交流合作、人际沟通艺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还可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培养爱伤意识,以此来弥补在纯粹实验室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项目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只是有实验课时对学生开放,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现象,我院增加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项目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选定并上报,实验室教师负责针对学生所报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根据实验室可开放时间将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名称及开放时间公布,根据报名的学生数进行实验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选择参加的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既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员性的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实验室资源。

我们体会到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根据实验项目配备实验指导教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给予评价,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实验的有序性。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目的,从而在面对患者时有足够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7]。

2.4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开辟了一批医疗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精湛、拥有优良师资队伍的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属医院外,我院还开辟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齐齐哈尔北钢口腔医院和哈尔滨市口腔医院等教学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的需要。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综合病例、疑难病例及医患纠纷病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就所提供病例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提前认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医疗的高风险性,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 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带教制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学年安排42周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实纲的安排,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每位学生的每一实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带教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导,由导师按照实纲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值班处理日常工作及急诊等。每一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以保证实习效果。

4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执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形势接轨,客观地评价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我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在毕业技能考试中采取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考核采取四站式,以实际操作、模拟操作、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检查、口腔特殊检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考核内容基本涵盖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实现了口腔临床技能的标准化考核。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与现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培养其医生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质量与发展。我院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对培养特色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云,王松灵.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张志原,曹霞,等. 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4]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等. 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70-71.

[5] 朱晓斌. 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45-746

[6] 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3):1-2.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2

1口腔医学中教育实用性的突出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用的教材《口腔科学》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口腔医学系学生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很多章节在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作为独立的专业课开设的。由于口腔医学的课时较短,教学内容较多,若所有章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但假若是粗略讲解,又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实用性需要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上,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以,面对不同的章节,需要确定好其教学突出点。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学习时,着重学习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淋巴结炎等,掌握局部与全身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应用。又如在学习口腔黏膜疾病时,重点学习口腔念珠菌病、创伤性溃疡、口腔黏膜病损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牙体牙髓病学,则着重讲解牙髓病与根尖周病,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诊断及知晓治疗原则。至于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讲解患者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应急处理、软组织损伤分类和处理等,同时让学生掌握颌面部肿瘤的分类,针对其他章节,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课后联系时间进行自学。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条件,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病例,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进行诊断,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辨别。总的来说,实用性的原则便是让学生在获得课堂记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措施

2.1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认识

当前,临床医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口腔医学作为其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会从事口腔科临床工作,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便萌生出听不听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往往只是在临考试前进行突击学习,对口腔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向学生讲解口腔医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习口腔医学之前,在绪论教学中应用典型病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与每一位临床医生的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口腔医学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书本、互联网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点,若课堂时间较为充裕时,可让每一个同学均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总结和点评,完善学生们的答案。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视频等,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2.2激发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

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还需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穿插安排讲述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口腔卫生宣教与保健常识、牙齿美容修复方法、种植义齿、口腔颅颌面多发联合外伤的治疗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结束语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3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成熟的审美心理,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充实和完善口腔医学教学体系,将美学原理运用到口腔学教学研究中。通过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1牙齿健美的特征

牙齿的健美是人的容貌美和整体美的重要标志之一。牙齿除了行使咀嚼、发音等功能外,对于面部的正常形态和容貌美的维护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功能健全:能发挥咀嚼、发音等功能,咀嚼给人带来丰富的味觉美感享受,发音给人带来节奏和谐的音韵美感享受。

1.2牙体缺损修复的审美评价

牙齿龋病虽然是牙齿本身或局部组织的病损,但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会影响人的容貌美,甚至给人一种美中不足之感,使人不愿露出病齿而无笑容,少说话,增添心理烦恼和负担。所以我们学习龋病的治疗就是要重建牙齿的完整美。

1.3牙列缺损的审美修复

上下颌牙列正常的排列关系和解剖外形的维持,是保证牙合关系和咀嚼功能的基础,更是维护颌面外形,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牙列缺损属多发病,所以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要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既可恢复牙齿功能,同时还可以重建容貌美。

2.加强口腔医学学生审美教育的措施

口腔医学审美教育必将成为口腔医学院校与口腔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将开设医用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雕塑、工艺美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对口腔医学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美学理论与审美能力,增加美的魅力。

2.1充实教学内容

对口腔医学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规划。教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认真选取优秀的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

2.2教师课堂中的审美教学

口腔医学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自身审美素质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育者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是审美教育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系统地学习美学基本知识,培养广泛的审美爱好,积累审美经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将美学原理与口腔医学相结合,吸收融化到本专业的教学中去。

2.3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对口腔医学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利用感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用美学观点思考问题,认识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美学知识融汇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在知识层面上向学生传授美学和医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美的基本概念和审美方法;其次,在技能上向学生传授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医学审美实践。

总之,口腔医学学生是技能型人才,更是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审美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口腔医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审美教育,渗透美学知识,以填补口腔医学审美的不足。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专业人才掌握医学、美容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口腔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实践性,高等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加大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对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实验室面积小,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生实验机会不多,且实验过程存在流于形式问题,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是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除了建设基础实验室以外,还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治疗实验室、修复工艺实验室、口腔门诊等,同时还要引进治疗椅、技工桌等,为实验操作提供基本支持。还可以引进仿真模拟系统,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操作环境,仿真人的头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随意转动,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实验,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扎实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将实验室分开设置有两个优点:一是保证学生实验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同步性,学习完理论知识马上进入实验操作,保证实验操作的连续性;二是可以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避免设备闲置。近几年口腔医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类先进设备逐渐投入使用,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学校要积极引进这些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1]。

(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要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维修与养护,避免设备损坏;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口腔医学专业人数、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进一步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出现没有满足学生实践需要或者是设备资源闲置问题。要对建设实验室以及采购实验设备过程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复购置问题。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都要遵循制度规定,要求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以后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2]。

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综合能力会对实验教学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师最好具备临床经验,可以到医院聘请一些口腔医学专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缺乏临床经验的博士生、硕士生任教之前需要集中培训,最好在口腔医院实习半年左右再回校任教。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要改变以往演示———模仿的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主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操作出现困难时进行指导和演示。学生真正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目标,避免实验流于形式。

(二)灵活使用实验手段

以往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集中演示方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演示速度不好控制,导致学生理解和记忆之间存在矛盾,有可能当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是过后又忘了;其次,集中演示时一个班级的学生挤在一起,秩序混乱,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没有认真观察演示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多媒体演示与分小组演示结合起来使用,多媒体演示虽然不是对设备进行直接操作,但是可以控制演示速度,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操作环节可以放缓演示速度,让学生一般理解一边记忆。分小组演示则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纪律,保证演示效率。另外,可以组织一些类似“口腔组织病理学小报设计”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自己动手绘图,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强化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3]。

(三)合理设置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设置也会对实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了使学生更早接触口腔医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要改变以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教育结构,从大三开始接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专业课程,一边学习临床医学一边学习口腔医学,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连续性,相关实验课程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一一对应,使学生更早的认识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为学生留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参加专题讲座或者是学习一些选修课,为工作或者是考验做出更加充足的准备[4]。

三、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

开展口腔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口腔医院是最好的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将实际观察和参与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

(一)日常观察

实验口腔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将这些设备全部引进实验室是不现实的,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与就近的口腔医院合作进行日常观察实验,每个星期选择一节课到医院进行参观,一是可以请医生为学生面对面讲解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二是医生在进行临床操作时学生可以在一旁观察。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实验可以全面了解当前口腔医学领域使用的设备类型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工作以后可以迅速进入状态,不需要医院再花时间进行设备操作培训。

(二)假期实习

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短期实习,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将以往学习的知识、做过的实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且可以面向真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洗牙、拔智齿等。同时观察医生是怎样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牙齿矫正、种植方案,实际操作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可以说实习是最高级的“教学实验”,学生可以看到实验操作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学会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工作以后就不会出现不敢下手、无从下手问题,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状态,满足医院的需要[5]。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社会对这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高校应该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满足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尤婷婷,陈博.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3)09:55-56+117.

[2]朱银玲.适应“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24:138-139.

[3]王庆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3,15(13)06:139-142.

[4]王晓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赤峰学院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14)08:260-261.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5

[摘要]目的 总结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探讨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策略。方法 对我校目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克服这些不足,结合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从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 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医学基础知识差、缺乏人文知识及创新精神等问题,对此应提高指导教师的认识与水平,加强对研究生的基础教育及通识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通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期望培养出勇于开拓创新、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结论 在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提高其整体素质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教育,研究生;素质;对策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 and inadequacy in training stomatology postgraduates, and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Methods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were analyzed. To overcome the inadequacy, an analysis and study were made aiming directly at advisors and students by combination with regularity and characte- ristics in people-of-ability training, and to provide the tactics to handle them. ResultsThe problems such as poor basic medical knowledge, lack of humanism and innovative spirit existed in the students, the cognition level, therefore, of the advisor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bas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aise the students’ standard and develop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 High-quality specialists with enterpris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s in stomatology would be expected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ConclusionIn nurturing postgraduates in stomatology, to rais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graduate; quality; strategies

青岛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1997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0余人,毕业研究生51人(其中统招研究生30人,在职研究生21人)。毕业研究生中考取博士10人,去美国、日本等国留学深造5人,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生论文20余篇,6人参编《口腔疾病防治与保健》等书,1人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生论文,2人毕业论文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硕士生论文,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毕业后90%在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工作,多数做出了一定成绩,有的已成为科主任、科副主任或科室骨干,总体上来讲研究生培养是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回顾8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与总结,以便改进工作,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基础知识较差 口腔医学是国务院批准的4个一级医学学科之一,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与独立性。但是,它毕竟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的一部分,研究生医学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可是许多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尤其是口腔修复、口腔正畸专业学生。口腔内科研究生中多数不会静脉穿刺,不会量血压,有的甚至不会肌肉注射。近2年我们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医学基础知识考题,如正常人生命体征、血常规正常值等,有的考生竟然漫无边际乱答,如呼吸每分钟50次,心搏动每分钟100~200次,血压13.3/26.7 kPa,体温50~ 70 ℃ 。由此可见这些考生不具备做医生的基本条件,这对其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将带来很多麻烦。

1.2 不会诊治所学专业以外常见口腔病 根据临床工作、科研及教学需要,口腔医学专业越分越细,研究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掌握口腔基础知识,诊治常见口腔病也非常重要。对此,有些导师也认识不清,只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不强调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知识,这样以来,许多研究生不会处理所学专业以外口腔常见病。曾有一位正畸科研究生值夜班时,来了一位肝病肝功能异常致牙龈出血病人,这位值班医生束手无策,用棉球塞满整个口腔,但出血仍未止住,直到上级医生到来才得以正确处置。有些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不认为口腔基础知识多么重要,他们认识不到口腔专科医生是在口腔科医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腔科医生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专科医生。

1.3 缺乏人文知识 硕士研究生应当是受过多年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但是有些研究生知识面很窄,人文知识与社会常识非常缺乏。我们曾用很简单的问题测试过一届研究生,其中有中小学课本上的几首朗朗上口的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国歌歌词,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作者等,有些研究生仅答对一半或1/3。个别研究生文学修养及写作水平较差,论文中出现词不达义、错字、别字现象很多,论文质量无法保证[1]。

1.4 缺乏创新精神 临床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研究生后两年在临床实习及从事课题研究工作,但学业上完全依靠导师,很少动脑筋思考,课题设计简单、无新意,重复他人劳动较多,引用参考文献不看原文原著,致使论文质量低。

2 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设想

研究生教育作为较高层次教育,其质量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学科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探索建立以宽口径学科教育为基础、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真正培养一批具有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2]。

2.1 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必须使导师明白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一名掌握基本医疗知识的合格医生,其次是一名能诊治常见口腔病的口腔医生,最后才是一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口腔专科医生。各专科的导师要主动告诫、安排、引导 学生去学习医学基础和非本专业口腔各科知识。同时,导师应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宽医学教学内涵,改变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打破人才培养单一化格局,实现在导师指导下的课题设计与创新[3]。导师要想做好以上工作,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接受新知识、加强科研、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申请高质量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等,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修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

2.2 加强基础教学,淡化专业教学,因材施教 加强基础教学,除包括医学基础、口腔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教学外,也包括广泛的文化基础教学;不仅指基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素质教学。淡化专业教学,就是调整过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改变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的状况,扩大研究生知识面。在第二学年,安排3个月到其他3个口腔临床科室学习,参加节假日通科值班及值夜班。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要求阅读原版外文书籍,撰写高水平文献综述,鼓励考博及;对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的研究生以培养临床技能为主,争取达到主治医生水平。

2.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研究生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扎实且精通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贯通和提炼上下工夫。人文素质是指知识的、情感的、意志品质的素质;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向他们推荐一些人文教材,如古典、现代及外国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4]。

2.4 医学科学素质与敬业或专业思想教育 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数要当医生,在读研期间,在学习临床医学技能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21世纪的医生,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科学素质,包括:①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②要有对人群预防保健的知识和能力;③要有科研能力,尤其是能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搞出有临床价值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④具有创新、合作与开拓精神;⑤要有能利用各种信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当他毕业后就能成为一位具有丰富想像力、敏锐思维、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好医生。我院口腔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仅8年历程,相对比较年轻,遇到问题也较多,许多问题解决的不理想。我们不仅要向其他兄弟学科学习,更要 向其他口腔医学院校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加强研究生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争取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个个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及受欢迎的好医生。

[参考文献]

[1] 颜家珍,冯泽永,罗丽娟. 根据医学特色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5:35-36.

[2] 王长青,季晓辉. 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注重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3/4):51-52.

对口腔医学专业的认识范文6

调研其他院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发展趋势,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优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优化,对一些指定选修课程进行改革,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进行改革,他们对该专业公共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基础医学课程和口腔临床医学课程的配置门数,学时及教习比等进行了大幅调整,收效较明显。

二、教学体系改革———课程体系

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兼顾操作能力培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将部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作为校级平台选修课程;缩减部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学时;新增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精简整合,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医学基础课程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时间。

三、教学体系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口腔医学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综合训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进口腔医疗单位或义齿加工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力求专业与单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单位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为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习过程中,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计划中增加实习前强化训练,并在实习前、中、后进行技能考核,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新修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实践指导(尤其在实验大纲中删减重复性实验内容,设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四、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口腔基础专业课程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例如石膏牙的雕刻训练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牙齿的基本形态和相关的雕刻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系列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口腔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前,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压缩口腔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学时,精简课程内容,例如将《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比变为1∶2。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具体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基本检查操作,临床病例分析,仿真人头模操作训练等。参加强化训练的学生都要进行技能考核,使其对口腔专业实践有一个感性认识,缩短实习的适应期。推行不同对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例如将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部分(必须掌握内容)和提高部分(科研延伸内容)。

五、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启发互动式、自主学习式,采用分组讨论、病例分析并课堂小讲座等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多层次教学及分段教学。学习国外教学先进经验,开设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陈述表达自己的理解”。在专业课程(例如《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教学过程中,将操作分解步骤连贯起来,从准备实验开始至实验的每个环节都通过学生亲自反复练习,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网络课堂讲解、网络答疑、网络作业等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可以将临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向专业教师进行咨询。

六、教学体系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将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考核重点的“过程性考核”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有利于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情况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我们应降低理论考试在整体评价体系的比例,由原来的70%降为30%;将实践操作考核增加比例为50%(考核时间以学期计);学生出勤及学习态度等素质考核的比例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