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纺织品行业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饰纺织品行业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饰纺织品行业调研

服饰纺织品行业调研范文1

关键词:环保服装;天然纤维;回收;品质

1.服装环保与品质的始源与发展

1.1 提倡服装环保与品质的必要性

之前,国家大力倡导建设“两型社会”的时期。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将可持续发展路线作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将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统筹作为发展的基本步调,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健康型的发展。我国是纺织品行业的大国,每年都有不少的纺织品被废弃。我们以提倡服装环保与品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到循环再设计中去。这对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保护全球服装类资源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1.2 环保类服装的定义

众所周知,环保服装是指原料采用天然纤维而制成的衣服,选择环保服饰,已成为消费者的理性需求,服装品质优质的服装不仅耐看而且更有便于经久耐穿,同时好的服装品质,不仅质感很好,时尚度又不过时,总能在品质与流行中保持平衡,同时服装的品质对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的,比如:传统的棉毛料服装设计出来的衣服也不缺乏时尚审美观,同时,这种服装被丢弃两三年后,会自动分解腐烂,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环保类服装的作用

环保服装的作用也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其面料的生产过程可以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在纺丝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科学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且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这些都关乎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废旧环保服装的回收意义

对纺织服装废旧物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率,延长废旧纺织服装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使其变成一项公益事业去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行动来,我们需要把这样的慈善事业让它广泛传播,让它遍地开花,这不仅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同时,也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提供就业岗位等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帮助。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环境保护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普通类服装的对比性

基于环保类课题研究调研时候,搜寻到很多小店里,没有自己的品牌,但这些衣服即朴素也时尚,给人有品质的感觉,当准备选择合适的服装时,老板解释这件衣服质量很好且是出口的产品,首先,第一印象不错,老板继续解释他们店的服装因为某些原因而稍微有点瑕疵所以不能对外出口,所以就变为可以很便宜就能买到的所谓大牌质量,很多时候,当我们去选择衣服的时候,未必需要说是品牌就一定是最好的,衣服有瑕疵适当遮掩也是可以穿的很到位的,很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间接环保形式,因为,这样的一种选购方式比那些花几千甚至几万在商场里所谓正品,然后回来穿一两回就不穿的衣服要更有价值,从而避免过度浪费。这是在江苏市场调研时发现值得关注最深的地方,江苏省内的衣服普遍比武汉服装市场质量都好,武汉服装市场给人的感觉是时尚的衣服很多,但是质量却大多数不合格,这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是在间接浪费资源了,不难想象,当消费者把衣服选购回去,穿过一回,等洗了一次之后发现,颜色怎么变淡了或者衣服怎么没型了,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质量太差的衣服,可以用一次性来概括它们了,这无疑是很大的浪费,这也是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所在,来到广州白马市场调研,这里都是成品批发,质量从好到差,但整体却超过了江苏部分服装市场,选择购买普通纤维制成的服装产品,无论从款式、品质还是可穿性,我们都需要考虑清楚,因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把握好环保与品质之间的平衡。

服饰纺织品行业调研范文2

机电一体化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详尽统计过,但在机械工业7.3万家企业中,共有从业人员1200~j,按我们对技能、技术人才的调查(~J7000多家有代表性企业的调查),机电一体化员工约占20.85%,即在机械工业中,机电一体化员工约有270万人左右。按此比例推算,全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的职工人数应该超过1000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主要两个方面:

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同企业对技能要求的类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规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人才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是指操纵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生产线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运输、包装和仓储等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有两种:生产线操作工和设备操作员。生产线操作工是指在生产线上完成产品某工序的制造工作,对知识、技能要求比较单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了解层面就能胜任工作,这一类岗位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岗位,如产品包装、服装加工、产品组装等。设备操作员是指直接利用设备完成生产任务,这类岗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岗位,要求操作者能按照操作规程熟练操作设备,对生产工艺必须清楚,对所操作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也应该熟悉,能对设备出现的故障有判断和排除能力。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整个工业企业中占的比例很高。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指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投入要素(主要区别干资本与技术要素)的企业类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当前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产值约为工业总产值的40%,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收了我国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3/4。在这3/4人员中,操作岗位人员占其中的65%。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低端劳动力市场。现在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农民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包括高职毕业生,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部分本科生也进入该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职工的知识技能,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要求也不同。除了生产产品的专项技术以外,懂一些电子、电工、机械装配等通用知识,对这类工作有帮助。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般要求操作员能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全面了解,对装置的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气缸、各类电机、PLC等能够识别,对器件的工作状态能区别,能根据报警信息处理报警,能对装置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人才分析。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是指在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的企业中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故障处理维修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之一,是保障生产设备能安全、有效生产的关键。该岗位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称谓,如设备维修工、保全工、设备工程师等。

该岗位从业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不太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设备维护人员比例在3~8%左右;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由于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所需的员工数量很少,人员主要集中在上、下料环节,而设备维护、维修人员超过一线员工数量的30%。

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对知识、技能、工作经验都有要求。首先这些员工必须对生产很熟悉,对工艺流程清楚,因此,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操作员开始培养。对学历也相对有较高要求,通常要经过职业院校培养。随着社会整体学历的提升,很多企业开始使用本科毕业生从事这类岗位工作。机电一体化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要求较高,应该是传统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两个职业的复合和提升。

从业人员能熟知维修装置的信息流程,熟知整个装置中器件的作用;应能分析机械机构的原理,会安装和调试机构,能完成定期检查和任务;能分析检测装置原理,会根据状况调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灵敏度等,会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能更换故障传感器;能看懂装置的控制程序,并能根据控制器显示的输入输出状态判别检测、执行器件的故障:熟知电动执行和气液动执行装置的原理,会调整运行速度等。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人才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是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中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分工有所不同。在大型企业中分为机械装配、电气装配、整机联调和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岗位,在一些中小自动化装置生产企业,只有生产和销售两个分工,要求员工完成整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

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相对较低,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汽车、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行业。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机电一体化技能类工作的员工比例很高,企业需要的一线生产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6O%左右,从调查的结果看,企业希望这些员工都具备机电一体化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分工明细企业的技能型员工学历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和技校生。这些岗位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各40%左右,高职毕业生占20%左右。但随着职业教育的格局变化,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加大,与中职毕业生逐步持平。

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偏重。有偏重于机械装配,能够依照图纸按照安装工艺的要求,达到装配精度完成装配;有偏重于电气安装,能熟练使用机械装配和电工工具,实现电气设备安装,会用专业仪器检查安装效果;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应能完成整机的联调和项目管理,并能完成用户使用培训。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类型。对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的数量没有具体统计,但机械行业的数据表明,其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和使用的企业几乎占到企业总数的45%以上,但应用的比例差距较大,多数还是在关键工序使用。制造型企业30%左右的产值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我国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内,其中主要包括机床、重型机器、通用机械、仪器仪表、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筑机械、电子插片机、贴片机、波峰焊等电子设备。据抽样调查,规模以上企业共16万多家,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来源各异,应用领域也很广泛,目前能制造生产线和成套设备的还较少,据2005年抽样统计不到10%,其中机床类较多,可达到13.2%,轻工纺织等也高于平均水平。

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自动生产线的企业数量更少,能够形成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包括: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床类企业,北人集团(印刷机械)、陕西鼓风机厂、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股份公司等。

2.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企业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正在逐年增加,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主要是在汽车、电工、纺织、轻工、家电及制造业本领域。如机床行业既做数控机床,也使用数控机床。应用机电一体制造设备最多的是汽车行业,汽车主机厂的四大工艺基本都用到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变速箱、车桥、模具等十四个主要部件和关键工艺中大都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用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从电子器件的插装,到线路板焊接,再到整机的安装都离不了机电一体化生产线。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分类,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等大约有规模以上企业12.7万家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另外军工企业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最广泛、应用技术水平最高的产业。

(二)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能保持高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制造业必然有更大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突飞猛进。

企业对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000年以前,机电一体化人员技能人才以技校、中专为主,这几年逐步过渡到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不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资格要求也逐渐加强,行业和职业培训也对人才结构的优化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不断扩展和开拓,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有较大提高,主要是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需要综合性人才和应用创新性人才。

1、典型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企业情况,在北京对几家典型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对企业现有员工情况和未来需求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企业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企业,企业性质包括国有、外资、民营企业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更详细的交流。北京现代汽车现有职工6196人,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除管理岗位以外,多为技能型人才岗位,占总人数的82.3%,和前面的调查的企业平均基本一致。具有职称人员约551人,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为2970人。企业对职工培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式、企业集中培训和委托院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对职工的要求更多是在基本素质方面,如要求职工具有学习能力、业务技能强、有责任心、有团队意识、职业精神、基本行为规范的人。

2、区域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能应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浙江省地处江南,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居各省市之冠。自1995年开始,浙江人均经济指标首次超过广东,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直辖市,成为中国最富裕省份。l991年全省GDP总量突破1千亿元,2004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突破2万亿元。

根据资料显示,浙江省近年对人才需求呈现以下趋势: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稳步上升;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剧增。与机电一体化技能相关行业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部分高新产业。

(1)高科技产业人才需求

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软件技术人才,系统集成类人才,信息安全人才;二是通信产品制造产业、光电子产业、数字家电与网络终端产品制造业、新型元器件等方面人才;三是电子商务、ICP、ISP、网络技术等技术人才:四是制造类人才,新产品研发人才,市场开发与技术服务支撑等微电子人才。

到20l0年需要人才20.1万,其中软件业需要10.2万人,信息产业制造业需要5.9万人,信息服务业需要1.4万人,微电子产业需要2.6万人。根据典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信息产业制造和微电子产业的人力需求中,机电一体设备操作和设备维护的比例至少达到60%左右,即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需求约5.1万人。

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复合式技术管理人员(总工);二是新产品研发人;三是专业药师队伍;四是高级技工。到2010年,各类专业人才需增加到6.5万人左右,增长率达到10.95%,高于平均增长率。该产业主要需要对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需求比例占需求总量的10%左右,即需要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6万人。新材料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新材复合各重点领域中的产业发展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复合型经营人才。到201O年,需要学科带头人约500人,各类中高级辅助人才3000人以上。估计约需要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2万人。

(2)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网络视频技术、光学特种工艺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如仪表装配、光学仪表制造、设备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其中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2.1万人。

特色轻加工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皮革产品开发、工艺管理、皮革制品设计等人才:二是五金制品行业的产品设计,金属表面处理、热处理及模具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三是废纸制浆技术、纸产品加工开发、机电一体化造纸设备控制和管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包装印刷行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制版技术、机电一体化印刷设备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到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48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78万人,管理人员1.2yy人,高级技工3.5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7万人。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专业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装配、嵌入式控制设备等安装维修技工等。预计到2010年,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维护、装配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7万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电气工程、感应电机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钳工仪表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等设备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将达到14.3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2.9万人。

专用设备制造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高中级管理人才;二是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专业等;三是各种技术工人,金工、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设备等安装维修技工等。到201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将增加到5.1万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2万人。

纺织、服装业人才需求重点:一是差别化纤维开发、化纤聚合工艺技术、机电一体化织机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真丝产品设计、开发,丝绸染整工艺,真丝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人才;三是高速经编机控制及管理、织物染整工艺等方面的人才;四是产品设计、织物表面涂层工艺、织物染整工艺方面的家用和产业纺织品行业人才;五是急需服装设计、服饰产业设计和开发方面的人才。到2010年,需要各类人才8.875人,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1.7万人。

钢铁工业人才需求重点:钢铁冶金、金属加工压力、冶金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财务会计、管理等人才,特别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型及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到20l0年各类人才需求量达到1.7万人左右,其中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约0.4万人。

据此可以得出,201O年浙江省在高新产业和制造业中,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为17.3万人。再考虑到其他行业(如服务业中的楼宇控制、娱乐设备的维护等)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不会少于制造业的20%,因此,全省2O10年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20万人。

3、典型行业状况分析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有各类生产企业5800多家,总资产已超过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220万人,相关从业人员已达3500多万。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507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2700多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已从“九五”末期不到百分之~,上升到接近百分之二。

自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销量水平比2003年翻了一番,中国汽车工业已连续九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4.5万辆和938.1万辆,增幅低于2007年。而2009年以来,汽车市场回暖,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保持高位增长,连续4个月超百万辆,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中国汽车工业总体发展趋好。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而在这一产业迅速拉升的时期,人才的需水也激增。《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澡题报告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2010年将达到356.87万人,2015年将突破5O0万人人关,到2020年将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