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患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为2~17岁,平均9岁。保守治疗15例,手术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2例,髓内针固定2例)。保守治疗患儿随访13例,随访最短为1年零3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6年零7个月,有11例无明显畸形出现,2例反复出现骨折后下肢弯曲畸形。

1.2 治疗、预防和康复训练方法该病的康复治疗是以骨折复位、改善负重力线、改善功能、减少畸形和病废率为目的。该病患者的骨质强度不够,轻微外力或无外力的情况下即可出现骨折。本院收治的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5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下肢的骨折配合皮牵引。在行手法复位时,用力要轻柔均衡,避免医源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4例,2例以钢板螺钉内固定,且均在钢板未取出前于钢板两端出现再发骨折。2例采用髓内针固定,其中1例效果良好。另1例则在患者进行功能练习时髓内针远端穿出骨皮质,并再发骨折。我们的治疗体会是该病出现骨折后治疗应以保守为主。必须手术的患者,如已存在畸形,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矫正畸形,改善负重线,以髓内针固定较为合适但长度应足够。现在也有主张应用可延长式髓内针固定治疗,其远端膨大固定于干够端,可不必取出。而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反复骨折的病例,骨折部位的骨干呈扁平状,髓腔闭塞,行内固定时非常困难。该病骨折后愈合情况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有大量骨痂生成。康复治疗的作用在于加速骨与软组织愈合,缩短病程,并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因骨折后患肢被迫制动,使运动条件反射减弱甚或消失,患肢肌张力降低,肌容积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挛缩。常人卧床21 d后,体力和工作能力即可降低20%~25%,至少需要3周锻炼才能恢复原来水平。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制动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骨折整复固定3 d,损伤反应开始消退时,即开始训练。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等长运动训练)、足趾及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等张运动训练)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消肿和血液循环的建立。在康复期间治疗时,为获得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应行早期关节功能练习。在骨折的局部,以小夹板固定至关节附近,这样即不妨碍关节进行活动,又避免了尚未骨性愈合的骨折局部移位和畸形出现。在骨折康复训练时必须注意运动方向与原发骨折外力方向应相反,活动时骨折端不应受到旋转、成角或剪力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配合相关仪器如CPM进行康复训练,还可配用理疗,如骨折部位超短波或低频磁疗,促进骨折愈合等,以获得最佳疗效。健肢坚持每天训练,促进全身功能改善。本病系遗传所至,避免反复多次骨折和预防畸形出现则是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和外力,一旦发生骨折,应争取早期复位固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没有条件立即就诊,那么局部简单的固定非常重要。因该病患者骨强度差,且朔型能力不强,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局部小夹板的松紧情况,随时复查X光片,尽量纠正各方向成角畸形。如股骨干骨折,应避免骨折部位向前外侧弧度过大,防止日后弓形畸形出现。

2 结果

经过不断总结该病的康复治疗经验及教训,我们认为该病的康复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而预防骨折发生以及在治疗骨折时防止畸形出现则是减少病废率的关键。本文19例成骨不全的患儿,其中保守治疗15例,经治疗后优良率为86.6%,畸形发生率为13.4%。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关节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14-02胫骨髁间棘是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附着部,多因间接暴力而至撕脱性骨折,直接导致的病理变化之一就是前交叉韧带松弛,致使膝关节稳定性下降,继而损伤软骨及半月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11年1~12月共接诊28例,有25例均在关节镜下行关节腔清理、骨折处复位及内固定术,术后配合科学的肌肉力量训练,骨创治疗仪,蜡疗,中药熏洗,手法、CPM关节活动度训练器及冰敷等康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3~46岁,平均31岁;左膝14例,右膝11例;车祸伤11例,运动伤10例,摔伤4例;骨折后2 h~15 d,平均5 d。按照Meyers 及Mckeever分型:Ⅱ型14例,Ⅲ型1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侧副韧带损伤9例。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关节腔内积血肿胀体征,关节不稳及前抽屉实验阳性等,术前X线拍片及MRI也明确提示髁间棘撕脱骨折、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

1.2 方法

1.2.1 术前指导

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包括床上练习解大小便;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给患者示教并熟练掌握术后各阶段功能训练方法、目标,使其积极主动配合。

1.2.2 术后病情观察与处理

术后接患者回病房,注意交接输液通道,遵医嘱连续硬膜外麻醉后6 h去枕平卧位,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术区渗血、引流管道及伤肢末梢血运情况。为减少或避免切口出血、关节腔积血积液,术后患肢常采取内衬棉花腿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膝关节伸直位(膝关节下禁垫物品)并抬高30°。术后3 d伤口处每次冰敷20 min,以减轻关节肿胀及疼痛。术后随着麻醉的消失,切口处的疼痛接之出现。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之痛苦不堪,必须加以重视,除保持安静的环境、心理疏导、改变、术区冰敷等外,使用自控镇痛泵(PCA)在缓解疼痛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少量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及嗜睡、尿潴留、血压下降、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及时处理[1]。

1.2.3 功能练习

1.2.3.1 踝泵练习 下肢肌肉有效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减轻肢体肿胀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当天麻醉消失后就可进行踝泵练习,最大限度趾屈和背伸,速度不宜过快,缓慢用力,全范围屈伸踝关节,于极限位保持5~7 s,每次屈与伸为1组,每组15次,每天3~5组,并贯穿始终。

1.2.3.2 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练习 在闭链运动中,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同时收缩,膝关节受到垂直压力,很少受到前后作用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2]。因不引起关节活动,故术后24 h即可进行,每次收缩并保持10~20 s,放松10 s,尽可能多做,不少于500~1 000次/d(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以分别增强肌力及肌肉耐力。并贯穿始终。

1.2.3.3 直腿抬高、侧抬腿、后抬腿、髌骨松动等适度练习 术后第1天即可从被动到主动行直腿抬高练习。第2 天可行侧抬腿、后抬腿、髌骨松动练习,以练腿内侧及外展肌力和防止膝关节粘连。术后10 d左右即可坐位伸屈膝及抗阻练习,以利于增强肌力。

1.2.3.4 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10 d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下肢CPM 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从30°开始每天增加6°~ 9°,30 min/次,2次/d。每次活动后膝关节处均可冰敷30 min,以减少关节肿胀。

1.2.3.5 手法、理疗及中药熏洗 为减少术后引起关节粘连,在活动关节前使用蜡疗、中药(本院自制的下肢洗药)熏蒸,熏洗患肢1天2次,以软化瘢痕组织。也可采取手法推拿按摩来达到关节松动的目的。

1.2.3.6 注意整体练习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可能多的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2]。

1.2.3.7 本体感觉和神经的康复 应在第3周开始。当膝关节损伤或关节手术时,膝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3]。而一部分本体感觉要靠特殊的训练,除加强肌力外,一部分本体感觉要靠特殊的训练,如引导负重练习,站在平衡板上进行静止及活动练习、利用平衡训练仪进行训练曲线跨越、单腿站立、直线跑、往后跑等。电针治疗仪的应用,20 min/次,2次/d,以刺激神经恢复[4]。

1.2.3.8 渐进性的康复训练 争取2周膝关节屈曲达90°,6周后达120°,8周可基本达到正常。出院后继续加强以上训练,纠正异常步态,及上下楼梯练习,术后2个月内,一直带着支具,休息时将支具锁定在伸直位。渐进性训练,定期复查。

2 结果

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关节稳定程度和关节功能情况分4级。优:膝关节无疼痛或不稳定症状,能工作或参加一般体育项目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良:轻微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偶而会有膝关节不稳,但上、下楼无困难。可:中度疼痛并伴有关节不稳定,影响工作,上、下楼有一定困难,膝关节屈伸受限。差: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上、下楼困难,膝关节屈伸受限严重。对本组25例患者进行了5~18个月的术后随访,优18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6%。

3 讨论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直接引起前交叉韧带的松弛,膝关节不稳,最终造成膝关节的退变与骨性关节病的发生。术后康复训练日趋早期,快速、激进,期望在获得良好稳定性的基础上尽早恢复正常的膝关节运动功能[3]。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早期进行功能训练[5]。完美的手术,配合科学的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措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功能训练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各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等),才能使膝关节达到理想的功能恢复[6-7]。

[参考文献]

[1] 崔快. 创伤性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61-4862.

[2] 张秀美,孙士英,刘茹,等.康复指导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B):337-338.

[3] 敖英芳. 膝关节交叉韧带外科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07-109.

[4] 张宁,李英丽.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05例康复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89-90.

[5] 朱兴建,杨兵,冯劲松.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J]. 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51.

[6] 严巍,刘长亮. 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8):2173-2175.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 康复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for abductor dysfunction patients to prevent posteroperative dislocation after hip arthroplasty.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is a total of 32 patients with hip-abductor dysfunction who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rom Jan 2005 to December 2006.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a total of 35 patients with the same kind of case received targeted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perioperatively from Jan 2007 to December 2009.The rate of dislo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uscle force were examined after operation.Results: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lower dislocation rate and stronger muscle forc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muscular imbalance of hip joint due to the weakless of abduct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islocation after hip replacement.Perioperative abduc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for enhancing abductor force and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

Key Words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 of hip joint;Rehabilitation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可致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不能行走,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明显降低,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质量。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脱位将导致手术失败,增加患者痛苦。有报道神经系统疾患等合并有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又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通过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合并外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科学、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能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预防术后脱位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存在髋外展肌功能障碍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2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同类病例35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纳入标准: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

排除标准:老年痴呆不合作者;拒绝康复护理者;小儿麻痹症患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常规手术方法、由同一组医生操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所患疾病、患侧肌力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术前常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等,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出现术后脱位再行外展肌肌力训练。

实验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对肌力的评估给予有计划的术前术后康复护理。

入院后肌力的评估:①肌力评估标准: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对患侧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级:0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②评估方法:让患者位于侧卧位,患侧在上,嘱患者行患侧下肢伸膝位直腿主动外展活动,评估其外展肌力。对于4级及以下肌力,除常规的股四头肌、小腿肌肌力训练外,必须进行外展肌力训练。

术前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良好的心理康复效果将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因此减轻或消除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显得急迫而重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关心病人,打消恐惧心理,通过举例的方法、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大量成功的病例、手术优点方法、术者的技术、疼痛护理以及向他们反复讲解术前康复的必要性以及对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让他们理解术前训练是进行手术的必要条件,对预防术后脱位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患者和家属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康复效果。②外展肌训练方法:平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为主),每日训练6次,每次30组,每组30~50次(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适当减量或加量)。目标:使患者外展肌力在术前提高一个级别,且至少达到3/6级以上。

术后康复训练:⑴心理护理:术后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其痛阈下降,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减低,即使康复训练中轻微的致痛因素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疼痛反应,患者可出现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强调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意义,术后3天内可采用自控式镇痛泵,对某些身体素质好又耐受力好的病人可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疼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担忧,取得他们的合作,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⑵冷疗:冷疗可以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使局部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的出血水肿的发生,预防或减少黏连发生。并且局部低温可降低末梢神经和感受器的功能及肌肉的兴奋性,故有镇痛和解痉挛的作用,为进行早期活动关节、恢复髋关节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密切注意伤口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根据肿胀程度及循环情况给予伤口周围冰敷治疗。一般在术后麻醉消失后开始,给予1~2天。具体方法:加压冰敷20分钟,间隔30分钟,保持局部温度10°~15°。⑶外展肌力训练:分4个阶段:①术后第1天:术后待麻醉消失后即行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屈曲应小于60°。暂不做髋关节外展肌肌力训练。双膝间夹梯形枕,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过度内收或内旋。②术后2~14天:术后第2天开始可每日摇高床头45°~60°,患者处于半坐位,行呼吸功能训练(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等),4~6次/日,每次20~30分钟。继续采用特殊训练方法改进外展肌肌力。方法:由医护人员轻轻扶住患足,平卧位或侧卧位时主动外展训练,较术前减少每组训练次数及每日组数,防止因过度疼痛造成患者抵触情绪,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从小到大。术后4~5天,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坐位时间,可扶床边坐位。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现象。应作下床前准备,继续外展肌肌力训练、其他肌力训练和床上辅助运动。术后6天开始,患者情况允许可扶助行器站立,适应后再行走。继续行外展肌肌力训练(站立位、侧卧位训练相结合)。可增加每日组数和每组训练次数达术前强度。③术后15天~1个月:继续肌力训练和辅助运动训练,加强外展肌肌力训练。逐项增加上下楼梯、穿鞋袜等日常生活训练。④术后1个月~0.5年:每月复查X光片了解术后假体情况,如果外展肌力低于4/6级,则继续以上康复训练。

效果观察: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0.5~3年,实验组随访7个月~3年。对照组脱位3例,术前术后肌力无变化;实验组无脱位,术后肌力较术前肌力有明显提高,均达到3/6级或以上。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脱位率和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均采用X2>/sup>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脱位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脱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脱位率比较(%)

注:X2>/sup>3.435,P<0.05。

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外展肌功能障碍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病例中,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有一定的发生率[3]。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常见原因有:①髋关节外展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患、外展肌力下降);②患者术后未严格遵医嘱康复训练,患肢过度屈髋、内收、内旋;③假置安放欠佳等[4,5]。合并有脑梗死、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髋外展肌力下降,如不在术前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往往难以发现,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是否存在外展肌力障碍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因疼痛导致活动量小、卧床时间长,则可能长期缺乏锻炼导致废用性外展肌萎缩。有报道外展肌力下降导致髋关节肌力不平衡是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6],由于股骨头需要适当的肌张力(外展与内收)来维持在臼窝内,如果高龄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或新鲜骨折合并有脑萎缩脑梗塞,则可导致患者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特别是外展肌肌力下降,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从而打破了外展肌与内收肌之间的平衡,极易导致术后早期脱位[7]。

外展肌力障碍患者行科学积极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脱位: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后再进行外展肌力训练,患者因疼痛剧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治疗效果丧失信心等原因,遵医行为差,训练难度大,纠正脱位所需时间长,康复效果差。实验组病例从入院开始就对外展肌肌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计划的实施外展肌肌力训练,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中,遵医行为好,训练效果明显,术前外展肌力均能提高并且达到3/6级以上,有效地预防了术后早期脱位[8]。术后通过科学的程序化的康复训练,实施个性化的特殊的外展肌肌力训练,循序渐进,活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能巩固外展肌力,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维持外展肌与内收肌张力的平衡,进一步防止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进行外展肌力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脱位[9]。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而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导致髋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原因。本研究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应重在预防,通过对患者术前正确的评估肌力,有针对性的对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术后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的保障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外展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黄炎,孔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3(5):333-335.

2 柴轶劬.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周传友,尚希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5(3):169-170.

4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刘建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103-105.

5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6(17):3238-3239.

6 游辉,钱锐,陈荣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疗效分析[J].南医学院学报,2005,10(5):687.

7 王慧玲,张晓萍,付艳.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6(9):685-687.

8 宁宁,裴福兴,向方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J].医药杂志,1999,1:99.

9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注:以上数据经X2>/sup>检验,(P>0.05)。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太极步;膝关节稳定;四柱学说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14-02

膝关节损伤是关节外科学常见的损伤,术后需要较长的周期固定。从而导致了膝关节僵硬,软组织粘连,伸膝肌群及屈肌肌群萎缩,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退,进一步使膝关节稳定性下降。采用太极步训练方法后,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取得了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

从我科自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62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对照组各31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59岁;髌骨骨折1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4例,内侧韧带重建术后6例,外侧韧带重建术后3例,单纯半月板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2例。患者膝关节制动2-12周,其中髌骨骨折在2-3个月行康复治疗,韧带损伤在2-8周行康复治疗。

2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及中医按摩等治疗方案。用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进行治疗,改善因制动引起的关节粘连,每日1次,10-15min/次。运动疗法包括伸膝肌群及屈膝肌群的肌力训练,每日1次,3-4组/次,肌力训练以等张结合无痛点不定角度等长训练为主。运动疗法结束后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中医按摩, 10-15min/次。上述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

2.2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治疗方法上,加入了以四柱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传统太极拳中的太极步桩功的训练方法为康复手段的训练模式。运用四柱学说,把膝关节分为四个柱,即前柱:股四头肌、髌韧带、髌骨及前关节囊;后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肠肌及后关节囊;内侧柱:内侧韧带、缝匠肌、股薄肌及内侧关节囊;外侧柱:外侧韧带、髂胫束及外关节囊。太极步即双脚开立,比肩略宽,双脚脚尖外撇到自己感到舒适位置,双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双膝缓慢屈曲,到不引起患者膝关节疼痛为度;脚掌虚拢,五趾抓地;然后缓慢移动重心,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在移动过程中上身务必保持与地面垂直,双眼目视前方,呼吸均匀,重心一侧为脚掌外缘着地,另一侧脚掌内侧缘着地。治疗时间为每日2次,10min/次,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

3评定方法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5个疗程后采用全膝关节评定系统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双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和患者步行与上下楼梯能力的评定量表两部分,满分100分。

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X±s)表示,数据分析应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ANOVA方法进行,P

5结果

治疗结束后,训练组及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步行、上下楼评分均有所提高。训练组合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膝关节损伤术后,一定周期的绝对固定和相对固定,引起膝关节的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腹等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挛缩及萎缩,阻碍膝关节正常的生理运动、膝关节动态肌力及静态肌力明显下降,本体感觉功能减退。

针对上述因素,对照组首先采用关节松动术,对髌股关节、膝关节、胫腓关节进行松动,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生理运动。然后对膝关节周围肌力不足时采用等张结合无痛点不定角度等长训练模式为主;患者仰卧位,负重直腿抬高及膝关节屈伸开链运动模式,增加肌力及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患者俯卧位,采用伸髋屈膝运动模式,增加伸髋及屈膝肌群的力量;以训练结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关节无痛为训练标准。训练结束后对其参与的肌肉进行中医按摩,视膝关节运动结束后的肿胀程度决定是否使用冷敷。

训练组在接受上述治疗基础上,加入了加入了以四柱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传统太极拳中的太极步桩功的训练方法为康复手段的训练模式。依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及膝关节损伤恢复速度等因素制定了重心高低即关节屈曲角度的大小训练强度以训练结束后患者伸膝肌群酸痛,膝关节无痛为训练标准。

太极步的训练模式以静力训练为主导思想,避免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对膝关节滑膜的刺激,增加了静力练习的趣味性;在运动过程中使股四头肌及分厂腓肠肌得到充分锻炼,也避免因长时间静态马步练习对关节腔的压力,在放松和紧张中对膝关节内的软组织进行无损性恢复性训练。另外,五趾虚拢时,使踝关节得到康复训练,在重心左右转换中对患者一定周期的制动引起的本体感觉功能减退得到恢复。

因此,把太极步的训练模式融入到膝关节损伤术后康复中,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此外,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关于膝关节术后应用太极步训练模式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机制研究和太极步训练模式长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 骨折 护理

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会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楚,让患者产生不愉快的感受。患者多痛感明显,难以忍受。如何减轻骨折患者的痛感在术后护理中至关重要,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帮助患者掌握基本康复训练方法、稳定患者情绪,提高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调查研究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80例,对其中90例患者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单,观察护理效果[1]。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80例,男性85例,女性95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6.3±13.9)岁,均经CT或X线片确诊为四肢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性3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2.1±11.2)岁;给予常规教育方案。观察组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38.1±13.2)岁;应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疼痛严重程度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住院环境保持安静、清洁,保证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休息,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详尽的询问患者病史,耐心的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特点及规律,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可以预防疼痛的措施及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本科室的制度章程,及日常活动时的注意事项。骨折患者多有行动不便的现象发生,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对抗疼痛。并叮嘱患者家属按时为患者进行疼痛区域的按摩,动作轻柔,利于痛感的减轻[1]。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单。具体方案如下:

护理人员通过沟通、观察,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基本锻炼要求、护理重点工作,将需要实施的健康教育的详尽内容按顺序填写在管理单上,护理组长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康复训练,对复健效果进行评价, 将结果记录在管理单上,责任护士根据健康管理单上反馈的评价结果对康复训练结果较差的患者进行补偿教育。健康教育管理单内容如下:①患者基本信息:床号、住院号、姓名、联系电话、入院时间。②实验室阳性指标、既往病史、诊断情况、皮肤情况。③护理重点、功能锻炼要求、注意事项、入院须知、饮食指导、出院指导。④护士长评价记录。⑤出院时间、随访时间、复查时间。

1.3疗效评价: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两种健康教育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使用t检验法对比组间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患者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度为66.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6.7%。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方式更受患者认可。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健康教育方案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90

42

18

25

5

66.7

观察组

90

55

23

12

86.7

2.2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健康教育方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

感染

压疮

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

4(4.4)

3(3.3)

1(1.1)

8.8

观察组

1(1.1)

1(1.1)

2.2 结论

通过健康管理单的制定与实施,患者得到了科学规范、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对骨折护理知识、康复注意事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降低了以往康复训练中较易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3]。同时使患者深刻的感受到自己是被服务、被关心的对象,所以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通过有计划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健康教育管理单应用于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亚芬.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广西医学,2012,34(8):1094-1095.

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范文6

自1938年Wiles首次将不锈钢应用于全髋关节以来,经过70年的发展,金属、高分子生物材料以及假体设计的改进,全髋关节置换发展日趋完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除可到解除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目的外,还可保持关节稳定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优点[1]。2006年至2008年我们对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6.5岁,60岁以上占71%。股骨颈新鲜骨折27例,髋关节结核1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股骨大转子肿瘤2例。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1.2.1 术前心理康复教育 由于本例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担心术后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或性情急躁,不能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果把术后的具体康复治疗计划告知患者,不仅能让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能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正确、愉快的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2 术后早期训练 早期活动是THA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2],大多数患者在7天内获得最佳的住院康复效果[3]。此期主要创伤病理改变为软组织肿胀及软组织愈合,因创伤疼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致使患者不愿行康复训练。为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防止僵硬及肌肉萎缩。方法:(1)平卧位,两腿之间安放较大枕头,保持两腿分开,外展30°。(2)患肢穿“丁”字鞋以避免屈曲内旋动作。(3)术后6小时可行股四头肌、月国绳肌等长收缩,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4)踝关节主动背曲背伸运动。(5)术后第二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双足不负重平放于床边的小凳子上[4]。(6)患者在床上能坐起后鼓励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换上衣、进食等,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康复。

1.2.3 术后后期训练 术后14天以后,此期患者大都已出院,在出院医嘱中详细说明训练方法:(1)负重练习:开始用患肢足跟着地负重约30%,逐渐前脚掌着地负重约50%,大约两个月后全脚掌着地。(2)术后三个月内做到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坐立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5]。进行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的功能锻炼,使髋关节各组织肌肉力量尽早恢复。(3)上下楼梯练习:每次只能上下一级楼梯,上楼时健肢先上,随后拐杖及患肢跟上;下楼时拐杖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跟上;既“上先健肢,下先患肢”。(4)随诊至终生。

2 结果

本组46例,平均住院10~15天。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无1例出现人工髋关节脱位、折断及股骨骨折。通常在术后6周可改用单拐,3月后能弃拐行走。根据Harris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本组46例,经过3~4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其优良率为81.2%,总体疗效满意。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已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6]。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部分[7]。早期康复训练不仅能适应术后人工关节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而且能学会正确的行、坐、卧等等姿式。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肉群和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病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湛的手术技术与系统的术后康复治疗完美结合,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由于手术入路、人工假体的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均不同,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康复治疗一定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康复治疗。通过本组46例的效果观察,充分肯定了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

总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应遵循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科学的进行康复指导可提高手术疗效,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立即进行康复治疗,将直接降低预期的治疗总费用并提高出院率[8]。由于工人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心肺肝肾耐受均差。故加强术前、术后康复指导,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而且可减轻家属的人力、物力负担,最重要使老年患者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康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92.

[2] Roos EM.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e var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joint replacement [J].Curr Opin Rheumatol (S1040-8711), 2003,15(2):160~162.

[3] Oldmeadow LB,McBurney H,Robertson VJ.Hospital stay and discharge outcomes after knee artroplasty: implications for physiotherapy practice[J].AUST J Physiother(S0004-9514),2002.48:117~121.

[4]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5] 吕厚山.人工关节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35.

[6] Harris WH,sledg cB.Total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first of two parts).N eng [J] Med,1990,323:7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