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结构 区域竞争力 经济增长 偏离-份额分析法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2003年作为计算的基期,分别选取2006年和2010年做为观察期,对广西14个地级市进行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广西在2002年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将原来的5个地区、9个地级市调整为现在的14个地级市,所以本文以2003年作为计算的基期。

研究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Shift-share Method(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 、Lampard 、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蒋昭侠,2005)。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P(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体模型参见由蒋昭侠编写、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一书)。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考察广西在2002年重新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以来的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特点 ,本文主要以《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0年)的相关经济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选取广西及14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产值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评价数据库。

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2003、2006及2010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数据,以广西为标准区域,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计算得出表1和表2,其中各项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数据分析

(一)按区域来分析

1.对产业结构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和2006年相比,广西14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份额的符号并没有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份额为正的城市仍然只有柳州、玉林和百色。这说明,从2006年到2010年,广西大多数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仍然有11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2.对竞争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与2006年相比,竞争份额由负变为正的地级市有广西梧州、防城港和钦州,由正变为负的城市只有河池,加上原来就为正的南宁、柳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一共有九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说明广西大多数地级市都比较注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也要注意到河池的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

3.对总偏离的变动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与2006年相比,广西梧州、防城港和来宾由负变为正,而河池由正变为负,加上原来就为正的南宁、柳州、贵港、百色和崇左,广西有8个城市的总偏离为正。总偏离的变动与城市竞争力的变动一致。

(二)按产业的分类来分析

1.对第一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有广西桂林、北海、防城港、百色和河池由正变为负,加上原来就为负的南宁、柳州和梧州,一共有11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结构份额为负。而从竞争份额来看,原来就只有崇左为正,到了2010年,就只增加了南宁,其余的12个城市的竞争份额仍然为负。

2.对第二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有南宁、北海和贵港3个城市由负变为正,加上原来就为正的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和来宾9个城市,一共有12个城市的结构份额为正。从竞争份额上看,2006年只有桂林、玉林和来宾为负值,到了2010年,来宾变为正值,但南宁、北海和贺州由正变为负。这样,就有9个城市为正值,5个城市为负值。

3.对第三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从结构份额的变动来看,2010年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动,都是只有南宁为正,其余城市都为负值。从竞争份额的变动来看,2006年为正的城市有南宁、柳州、贵港、玉林和来宾5个城市,到了2010年,增加了防城港、钦州、百色、河池和崇左,达到了10个城市。

结论

第一,广西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成效,除了柳州、玉林和百色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外,其余11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对经济增长保持阻碍作用。而大多数城市对城市竞争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视,有南宁、柳州、梧州、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共9个城市为正值,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广西一部分城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有恶化的趋势,原来只有南宁、柳州、梧州3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到了2010年,增加了桂林、北海、防城港、百色和河池5个城市,一共有8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而绝大多数城市第一产业的竞争力都不强,除了南宁和崇左,其余城市的第一产业的竞争力都不利于经济发展。与2006年相比,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说明广西绝大多数城市不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的结构和竞争力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第三,广西各城市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情况得到了保持。到了2010年,除了钦州和崇左2个城市外,其余的12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都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与2006年相比,基本没有什么改变。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变动则有些意外。虽然,到了2010年,仍然有柳州、梧州、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河池、来宾和崇左9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竞争力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南宁和北海的竞争力下降了,加上竞争力本来就不强的桂林,对广西经济影响比较大的5个老牌地级市中,居然有3个城市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说明广西大多数地级市都非常重视调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相对而言,对第二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则有所忽视。

第四,城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较落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2010年和2006年相比,仍然只有南宁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其余13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依然是阻碍经济增长的。而广西有些城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却得到了提升。防城港、钦州、百色、河池和崇左5个城市就是如此。再加上原来竞争力就比较强的南宁、柳州、贵港、玉林和来宾市,到2010年,一共有10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但是,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而梧州和北海的情况也一样。说明广西的大多数城市都非常重视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对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蓝英,李平,徐邓耀,罗吉.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1)

3.陈太宇.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石贤光.产业结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10)

5.李兴江.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甘肃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1(3)

6.张晓宁,霍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研究—以陕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汪浩,沈文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24)

8.李丽萍,左相国.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及湖北产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10(9)

9.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

10.陈兴鹏,吴士锋,周宾,徐保金,闫晓瑞.兰州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

11.刘超,夏晓华.产业结构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10(6)

12.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13.胡玉霞.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分析[J].甘肃农业,2008(8)

14.徐徐.苏中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J].当代经济,2009(9)

15.高亚男,崔树强.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1)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2

【关键词】石场整治工程;弃土场;水土保持;设计

1.前言

深圳市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中,由边陲小镇发展至人口千万级的大城市,在城市大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土石方,这种需求在当时条件下造成了无序的开山采石、取土区,也无可避免的对山体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和界面植被的毁灭性破坏,给现代都市遗留下了生态性破坏伤疤,水径石场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2. 上水径水库弃渣场概况

2.1上水径水库基本情况

上水径水库位于深圳市清平高速公路东侧,布龙公路西南侧,水径石场群西北侧,紧邻石场整治区;随着周边环境改变,尤其是水径石场群影响,集水面积大大减小,现在水库功能也已失去其原有功能,仅作为周边山体经济林提供水源使用;周边山体植被属亚热带阔叶林类型,植被覆盖率较高,山坡植被类型主要为人工林,分布的植物有荔枝、勒仔树、木荷、潺槁树、胡枝子、盐肤木、马占相思、台湾相思、桉树、银合欢、野牡丹、五色梅、芒、桃金娘、五节芒等。在水库南侧库尾有天然气次高压管线从场地中间穿过;项目区南侧(水径石场群东北片区位置)已堆有大量渣土,水土流失严重。

上水径水库参数表

类 型

建成时间

集雨面积 km2

设计标准 %

校核标准%

总库容 万m3

小(2)

1993.1

0.72

5

0.5

50.83

主 坝

坝 型

最大坝高m

坝顶高程 m

坝顶长 m

坝顶宽 m

溢洪道宽 m

均质土坝

27.5

104.5

90

4.4

5.0

2.2上水径水库弃渣场选址分析

上水径水库由于其面积较小,储水量较低,水质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水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调蓄、供水等功能,为了水径石场群片区总体规划需要及解决水径石场群整治弃土问题,且根据相关规划及水务部门充分沟通,并综合考虑水径石场群整治弃土问题,对水径石场群片区内上水径水库进行了评估衡量,认为上水径水库失去原有功能后,报废改作为水径石场群专用弃土场具有以下几方面好处:①运距较短、降低投资,且舒缓交通压力;②地形适合弃土堆放;③环境影响;④渣场容量分析。

3.弃渣场填埋及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1设计容量

上水径水库报废改作弃土场后,根据现状地形、弃土堆放形式、堆放高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计算场地容纳弃土方量约370万m3左右。根据项目区设计场地标高,通过等高线法计算土方和剖面法计算土方,两种土方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计算结果。两种土方计算方法对比综合分析后,本工程计算土方量等高线法较剖面法更为准确些,所以本次上水径水库弃土场设计容纳计算采用等高线法,最终计算弃土方量为370万方。

3.2 填埋设计

上水径水库弃土场可容纳弃土方量为370万方,设计弃土填埋边坡坡比为1:2、1:2.5、1:3.0三种,坡顶为大平台,根据现有地形边坡按坡比放坡填埋至标高157米处,以上均为平台。平台按1%纵坡设计,利于排水,平台内修建排水沟排走坡面雨水,以免造成坡面冲刷破坏。场地填埋具体设计:

1)填土至高程100m:将弃土从场地南侧进场道路口向北侧大坝方向逐层堆填,至高程100m处,形成填土平台。

2)填土至高程130m:在高程100m填土平台基础上,在场地西侧预留临时排水通道,弃土从场地南侧进场道路口向北侧大坝方向逐层堆填,至高程105m处,形成与大坝平齐的填土平台,在105m高程平台上布设第一层排水盲沟。从高程105m逐层堆填弃土至高程115m处,其中在大坝区域,弃土从大坝向场地南侧按一定纵坡放至高程110m,形成有一定坡降的填土平台,再在110m平台内侧按1:2坡比放至高程115m,形成一级填土边坡,此时场地中央形成高程115m的填土平台。大坝区域在高程115m填土边坡基础上,留4m宽小平台,在小平台内侧按1:2坡比,高5m分一级4m宽平台,放至高程130m处大平台,其中在填土至125m平台时,布设排水盲沟二;施工道路纵坡为10%,两侧按1:2坡比放坡堆填至高程130m处,此时场地中央形成高程130m的填土平台。

3)填土至高程158m:在高程130m填土平台基础上,弃土从北侧大坝位置向从场地南侧进场道路口逐层堆填,至高程158m处,场地四周按1:2放坡,每高5m分一级4m宽平台,直至弃土顶部高程157m处;其中在场地西侧山凹处高程115m处,修建高5m的拦渣坝一处,干砌石挡墙一处,在墙体内侧按1:2坡比,高3m分一级4m宽平台,放坡堆填弃土至高程158m处大平台;回填施工道路,并在施工进场道路口修建一处干砌石挡墙,封闭场地。此时在场地中央形成以1%纵坡的大平台,最终弃土填埋完成。

4)弃土填埋时分层碾压密实,每层厚度不超过1m,碾压密实度不小于85%。靠近边坡的地方尽量填埋性质较好的弃土,以利于后期边坡的稳定。弃土应分类堆放,石块及不适合种植的渣土,填入场地底部,土质较好的土填入场地上部。

5)填埋场地上部表层1米厚度,全部填埋适合种植的粘性土壤,并在其上覆盖一定厚度的绿化肥料。

6)弃土填埋过程中遇雨天时,场地会发生水土流失,会对场区外的排水系统造成影响,必须修建沉沙池沉降雨水中的砂土,沉沙池应定期清理。

3.3 截排水、沉沙设计

1)截排水措施布局

①场地施工填土期在场地西侧预留排水通道,直至弃土填埋至高程130m,废弃场地临时排水通道;②弃土场启用弃土填埋过程中,相应做好场地排水盲沟,盲沟根据不同填土标高进行布设,即分别在105m高程和125m高程布设,主盲沟沿设计标高底部设置,沿途向外支出支盲沟,形成树根形状。105m标高的水通过水库溢洪道排出,125m高程的水由盲沟排入坡面跌水,再通过溢洪道排出;③弃土场沿最终设计弃土高程以上(在原有山体上)布设截洪沟,大致沿等高线布置,将上游地表径流截排至弃土场下游;④弃土场表面排水沟沿各级平台设置,坡顶大平台每50m-100m设一条横向排水沟。

2)截、排水措施设计

预留排水通道宽10-15m,填土时尽量多抛填石块、碎石进行护面,直至填土至高程130m填埋废弃;主盲沟采用多孔钢筋混凝土管,管径φ800,管外设砾石-碎石-粗沙反滤体,支盲沟采用碎石砂反滤体,最外层设土工布,支盲沟与主盲沟相联,形成排水系统。为更好排除土体内雨水,盲管周围及上方弃土采取有选择弃土,选择较大粒径或沙性土壤弃土,以增加土体渗透性。

3)沉沙设计

沉沙池用于沉淀坡面径流泥沙,减少排洪沟道内泥沙淤积,保护现有排洪沟渠的正常运行。本项目沉沙池主要布设在坡脚排水沟与坡面跌水相交接的位置,尺寸大小根据坡面来水大小设计,采用5年一遇的设计标准,沉沙池设计断面尺寸为15×8×1.5m,材料选用M7.5浆砌石砌筑,1:2水泥沙浆抹面,坡面来水径过沉沙池沉沙后,再排出项目区。应注意要对沉沙池定期进行沉沙池清淤工作。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会展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规模由小到大,类型从单一到多样,从传统逐渐转变为现代,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会展业越来越大型与专业,在引导生产、扩大市场以及推动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区域经济则是基于特定空间对经济活动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包含诸多发展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区域经济属于重要内容,要对某国国民经济予以了解,就必须得分成区域经济而后再综合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后探讨强化其作用的措施,详述如下。

一、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

该作用主要经由乘数效应来体现。乘数效应即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变量的增减而对总收入产生影响的反映程度,故而对社会总投资额予以增加就能够促使总收入获得成倍增长。原因在于投资增加部分会变成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而其中部分工资、租金以及利息则会成为劳动者的收入,进而成为生活消费,一小部分又转化为劳动者收入,如此循环。只要存在消费,就可以产生更多收入。区域投资会展活动,不仅会增加会展业自身的收入,还会促使其他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邮政、交通、餐饮、广告、旅店、购物、旅游以及电信等行业。

(二)改善区域经济结构

1.外贸推动效应。会展本身属于国际贸易手段,可提供市场信息给贸易双方,进而使其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强化文化沟通交流,更好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国内企业可通过会展推广自身优势产品,亦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而促使外贸进出口额获得直接提升,促进外贸的发展。

2.市场表征效应。基于市场本质可将会展认定为市场形式,只是具有特殊性,同时还存在直观性、互动性、集中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会展在一个特定区域中集中供需厂商,产生聚集效应。参展人员可调动全身感观对展出商品予以了解和感受,而后开展沟通交流,增进友谊的同时可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还可直接开展交易活动。这样一来会展就具有市场表征效应,可对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竞争等要素予以充分体现。

3.技术引导效应。由于会展可在固定时间段内集中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使其对新发明、新技术予以了解,不仅可有效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还可对新技术开发予以引导,对其发展动向予以跟踪,激励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4.竞争促进效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方面,可有效培养参展企业的竞争意识。会展在固定时间段内集中供求厂商,有利于行业内开展竞争。会展可对企业市场范围予以有效扩大,若企业绩效较好则荣誉更多,若企业绩效较差则会产生压力,强化其竞争意识与危机感。另一方面,会展活动可将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间存在的垄断与封锁现象予以打破,加快技术与资金在不同区域中的流动,促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对市场机会予以及时发现和把握,并对先进技术予以充分利用,优化管理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可对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予以改善

1.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功能予以完善。会展属于群众活动,规模较大,故而区域要举办会展一定要建设与会展要求相符的展览场所,同时还需配备各种档次、接待能力较优良的旅行社、酒店或者宾馆等,周边交通需便捷,通讯设施需先进,安全保证体系需完善,同时周边还需有旅游景点。因此,区域为了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并争取承办会展的权利,政府会对城市建设予以全方位、综合考量,并强化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2.可有效提升区域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区域举办会展活动可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市政服务与管理功能。这样可从根源对区域环境予以治理,稳步提升其综合实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会展举办效果的最优化,主办方一定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积极打广告,这种宣传方式通常密切关联于区域的建设、科技人文环境、交通以及经济等,可有效宣传会展举办地,进而提升区域知名度。

3.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城市若注重对会展经济的发展,则一方面可因会展自身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可由于会展业的发展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就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入与消费均获得提升,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甚至是城市经济都会得到增长,迎来繁荣局面。

4.可发展外向型经济。若会展具有国际性,则会吸引各国、各地区的供需商前来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此时亦可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予以宣传,对项目开展招商引资,促使资金跨国界的流通速度加快与规模扩大,增强对外开放水平。

5.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未来发展主流趋势为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会展业的发展可对国际惯例、市场规则予以统一,形成稳定的经济秩序,促使各个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间加深了解并开展分工合作,强化政府与组织间的沟通协作,可将经济一体化中的非制度与制度因素予以打破,有利于保证市场体系形成的完整性,进而促进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措施

(一)加强现代会展与城市管理间的互动

现代会展与城市管理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管理若具有优良性可有效发展会展经济。在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时其重要依托资源为城市产业、文化等城市管理内容。其软硬环境密切关联于会展经济效益与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对会展经济予以发展可促使政府注重于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因为会展活动可对人心予以凝聚并对意志予以统一,故而需强化城市管理水平。

(二)对市场机制充分引入

要想发展会展经济,一方面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则需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具体而言,将市场机制引入,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予以构建,使其在会展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此时就应该将重点放于宏观调控层面。由于会展活动并非每个城市都可举办,故而为避免跟风现象需对市场机制予以引入。

(三)注重产业依托

对会展予以举办时首先应认识到本地哪些会展拥有产业基础。发展会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明确自身特点并将特色充分凸显。而特色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吻合于会展与主办城市的功能定位,其二则源自会展结合于本地资源优势。

(四)实现内部经济

需构建展览集团,促使会展企业间开展协同合作,对其资源予以优化配置,不仅可将会展企业与会展规模扩大,而且重组前还会遵循“重复的合并与互补的加强”的原则,实现内部规模与范围经济。

(五)构建外部经济

会展业若要构建外部经济可使用产业集群方式,以此对企业网络予以构建,进而实现外部经济。此外还会促使会展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强化会展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六)对协调机制予以构建

其一,需构建全国性展览行业管理协会,统一行业管理体制,使协会协调与自律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使会展业得到发展与完善。其二,为了防止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例如重复办展与多头展览等,对正常行业秩序予以维持,会展业应该对其协调机制予以有效构建,并对有限的会展资源予以积极整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保持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关键点在于辅助区域实现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即“生态-社会-经济”。基于生态角度,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升资源利用率,对生态平衡予以有效维护,对动植物多样性予以有效维护,促使环境系统具备的更新与生产功能得以保持与强化;基于社会角度即消除贫困,促使贫富差距得以缩小,对城市服务功能予以优化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基于经济角度,即将生态学作为主要指导,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使工业化在信息化的带动下获得更好发展,并对高新技术予以充分使用,以对传统产业予以改造。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4

【关键词】 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管理辅成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始建于1965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会合处,东经108°08′~102°15′,北纬26°05′~27°21′。它以资源开发的累累硕果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中国西部工业明珠。通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攀枝花,快捷的交通,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烈的开放,已经初具区域性经济城市的基本要素。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分析

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指在区域中居于领导和带动作用的、具有集聚各种经济要素的、对区域的发展有引导和辐射能力的城市。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各种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于一体,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对周边一大片地区的发展起一个辐射作用。随着世界城市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不断凸现,已成为衡量城市是否发达的重要标杆。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其一,中心城市通过较强的要素吸附力而发展多元经济,可以克服对资源禀赋的过重依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其二,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发育,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其三,可以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环保模范城市”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撑,克服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其四,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加快城市化、城乡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坚持工业强市、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双跃升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区域经济中心,需要强大的核心产业支撑,就我市而言肯定是第二产业。因此,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势必要对我市工业强市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强化,而不是将其弱化和边缘化;另一方面,中心型城市所具有的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要素配置能力,又能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与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相辅相成

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城市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完善城市管理工作,全面改善城市形象,高度提升城市品位,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更深层次地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一)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保障

“工预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造好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因此,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必要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从而为吸引投资、引进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增加城市经营性资源,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仅以我市为例。98年旧城改造前,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均不理想。攀枝花市民购买食品、衣服等消费物品,一般都只能去传统的国营商场,物种单一,价格昂贵,整个消费链与外界几乎脱节。98年旧城改造后,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软环境显著改善,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登陆钢城,沃尔玛、苏宁电器、国美连锁、屈臣氏、百盛……大量商业企业以其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新兴业态,提升了城区零售商业的档次,推动了商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攀枝花城市管理工作,起步晚、成长快,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艰难地而又卓有成效地开拓了一条结合攀枝花实际的路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国优”、“创国卫”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开展,为攀枝花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平台和成长机会。因此,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心目标,必将为攀枝花城市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提供有效途径。

2005年以前,我市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理部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管理职能模糊,城市基础设施破损、陈旧的现象严重困扰了市民的生活。2005年,乘着“迎冬旅、创国优”的东风,我市正式成立城市管理专职部门——攀枝花市城市管理局,开创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城市管理新篇章,使攀枝花市市民的出行条件更加便捷,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经过艰难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使之更好地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结合,需要认清不足,理清思路,端正态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一)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畅。法规缺失、法制不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城市管理网络虽然延伸到基层,但实际运作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如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仍是令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

——城市管理综合效能不高。城市各系统之间缺少协调配合,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城管执法难度大,对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实施有效处罚,执法力度不足;城市管理中运动式、突击式执法比较普遍,常态式、长效式管理机制不健全。

——城市管理执法不够文明。尽管规范执法的工作近三年得到了很大改善,连续几年的民主测评反映较好,市民对城管执法队员的认同度有所提高,城管执法形象得到了较大改观,但是与弱势群体的矛盾还是很突出,个别执法不文明现象还时有发生,给整个城市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市民城市意识有待提高。市民缺乏城市主人翁意识,爱护城市意识不强,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不够积极;同时,市民许多不良习惯难以一时改变,乱穿马路、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随处可见。外来人员的社会化、本土化管理也是难题,无法将外来人员纳入正常的城市管理渠道,反而以弱势群体的角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中尖锐的对立面。

(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现代城市管理是一种开放式、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综合性的管理,是城市意识大众化的最终体现。城市管理的高效能就是通过建立一整套法规制度,实施系统综合管理,整合城市系统整体功能,从而实现城市的高效有序协调运行,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只有高效能的管理,才能让广大市民满意。

抓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监执法等内容,有些内容是交叉的。只有理顺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对城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从管理体制、管理层面上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各项管理措施,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克服城市管理多头分散现象。自1997年以来,许多城市纷纷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对城市规划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绿化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到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机关行使,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重特大灾害、社会稳定、公共卫生事件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系统性、综合性、连锁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规模大、影响深、危害程度高。必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监测、预报、预防、抗御、救助、灾后重建等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的严密制度,做到环环紧扣、有条不紊、有效处置,切实增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改善公众的安全状况,使得城市和公众在突发公共安全面前能够临危不俱、处变不惊。三是强化城市基层管理。要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参与城市管理,夯实城市管理基层基础。

抓长效机制,促进依法管理水平的提高。面对纷繁复杂、面广量大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强化城管的执法力度,严格贯彻执行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市、依法治市,就是用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强制的手段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城市意识。必须树立从严管理、从重处罚的法制意识,对违反城市管理的现象决不能心慈手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城市管理市动态性的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狠抓城市的长效管理。针对城市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整治相结合,以经常性整治为主,常抓不懈,形成制度。按照存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哲学观点,抓长效管理,形成优美的城市环境,能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启迪人的文明意识,而市民文明意识的增强,又能促进使其自觉地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

抓文明执法,促进城市文明形象的提高。塑造文明的城市形象,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塑造文明的执法形象。首先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教育城管人员向济南交警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培训一支训练有素、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的城管队伍,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三是完善监督机制,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促进城管工作向着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方向发展。另外,对城管队伍实行收支两条线,经费由政府全额拨足,罚款悉数上缴财政,这样以“统”制“乱”,既严肃维护了法律法规的尊严,也保持了执法队伍的廉洁。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5

完善区域管理,要求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使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之一。从国内看,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的长期落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老化、东部部分地区的拥挤、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下滑等区域问题并存,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出现的全局性问题。如果不能统筹区域发展,就难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在区域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以及地区(行政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原料争夺和市场封锁等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开放程度会继续提高,面对的外来竞争压力和冲击肯定会增大。如果各个区域不加强协调,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就会打折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有关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

从中央政府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倡导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打破地区封锁,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提升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需进一步规范区域管理,尽快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并尽可能通过立法制止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保护主义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制定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别人搞地区封锁的情况下,不封锁的地方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实际上,封锁市场根本不可能使区域经济,特别是落后区域的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在政府的保护下,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企业不经过市场竞争的磨砺就永远长不大,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了。因此,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主动放弃重复建设、封锁市场等地方保护主义做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多赢。我国已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国内竞争国际化日益明显。地方政府应清醒认识到这一态势,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强区域合作上。

从企业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水平。低水平重复、依靠地方政府的保护来争夺原材料和市场,是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进而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具有广阔的战略眼光,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适应规模经济要求和拓展市场空间等手段不断提高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区域管理

科学化、规范化

完善区域管理,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具体包括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功能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四大板块是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框架;四大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分别从市场、地方、中央等角度明确了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四大功能区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的区域发展政策导向。可见,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议》,必将使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中央政府完善区域管理的重点是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具体来说是要明确两个问题,即“谁管”和“管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确定职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区域管理机构,明确区域管理的作用对象,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工具,并确定合理的政府区域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6

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度实验区”,1994年撤地建市。但是2000年郴州市城镇化水平只有26.6%,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1%,全省的平均水平为29.7%。可见郴州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的时期,研究郴州市小城镇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十五”期间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条件好的建制镇,着重扩大其规模,完善其功能。而要扩大规模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经济积聚功能;另一方面就要完善起居住功能,实现人口的集聚。鉴于郴州的区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城镇是非农人口的聚居区,主要从事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二三一”结构 ,大部分城镇第三产业仍没有超过第二产业。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7%,而发达国家往往达到70%以上。郴州是一个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1999年,农业总产值48.09亿元,工业总产值3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85.98亿元,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17%,可见郴州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研究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可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而第三产业总产值每增加1%可新增加就业岗位130万个,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此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对于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城镇的硬件设施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而软件设施是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个城镇即便其硬件设施好,但如果软件设施不行,其竞争力往往不强。

2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型”生活方式的到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居住环境的好坏成为制约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居住区的建设是居住环境的优劣的基础。近年来郴州市新建了一大批住宅区 ,但是多为平房和散建的住宅区。这些散建的住宅区,电力,通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物业管理也难以跟上,而且很不经济,难以达到资源共享,这是其一;其二,这些散建的住宅区往往呈单体现代化,整体一团糟,难以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对城镇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三,散建的住宅对土地浪费严重,土地资源是很珍贵的资源,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进住宅小区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有学者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每投入100元的建设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住宅便可带动130--150元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可见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起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吸引力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化生活。总之,推进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扩大其人口规模,从而使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 积极开展社区建设,促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1 社区建设的内涵

在“总体性社会”,国家掌握所有的资源,利用其行政手段,通过一个个的“单位”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而在“后总体性社会”即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解体,“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换,人口流动加快,下岗人员增多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等,社区异质性增强,居民的需求不再依靠单位而是通过市场和社区来得到满足,社区成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也就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民政部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而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学术界和民政部一道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可见社区建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在国外往往指社区发展,但两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可见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发挥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尽管有许多的说法,但比较认可的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其中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所谓社区服务就是“社区中的社会服务”的简称,指在政府倡导下,发动和组织基层社区成员在自愿、自助、互助的基础上,为提高社区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项目。社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里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下岗人员等;社区里的居民以及社区里的单位、企业等。具有福利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近两年郴州也开始社区的建设,但还是在初始阶段。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推进社区服务的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牛鼻子”,社区服务具有许多优势如收益快,污染少,最重要的是可培育社区精神。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7个城市的家庭对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家庭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据统计预测,我国社区服务至少有2000万个就业容量,而目前社区就业人口仅为900万个。可见发展社区服务业可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因此就郴州来说关键要抓住社区服务这个龙头,毕竟社区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协调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 培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含义。从社区建设定义来看,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特征。它表明社区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是某个组织的事情,更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区里所有的组织、个人等共同建设的过程,诚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铎所说,“参与、分享”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社区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对全局起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居民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居民的需求应该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间组织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弥补政府功能的“空白”,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总之社区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参与,然后共同分享所取得的成果即“参与、分享”。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的实现仰赖政府职能的转换和社会组织的发育。而政府职能的转换与社会发育是相互的,没有大社会的发育就不可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换;政府职能不转换,大社会难以发育良好。因此在城镇管理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转换期间,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为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中,城市政府依然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则是配合政府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和物品的组织,它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社会公众则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

三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