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经济与政策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1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7-03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庞名立,崔傲蕾.能源百科简明辞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魏一鸣,焦建玲.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2

【关键词】能源经济 形势 机遇 挑战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能源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只有对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形势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并据此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形势

新时期以来,基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增,这使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能源消耗量增长速度快,基数大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20%,且仍在持续增长。笔者调查发现,201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为2852.4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加4.7%,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22.4%,年均消费增加量甚至比一些国家的年消费总量还多。

(二)以传统能源为主,对环境破坏大

目前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主要以传统能源为主,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一方面,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酸雨、雾霾等恶劣环境的出现便是传统能源大量不合理使用的后果。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能源利用率低,对外依赖程度高

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普遍低下。能源利用率低下势必造成大量资源的消耗。而目前我国经济赖以发展的传统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国内的储藏量有限。伴随着国内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势必需要引进国外能源,转向对外贸易。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正呈现出迅速攀升的趋势。

二、当前我国能源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稳定的发展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能源经济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系列因素都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源需求量大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能促进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调查发现,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耗量差距很大,同一时期,农村居民的年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城市居民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50%。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居民的能源消耗量也会不断增加。需求量的激增,势必会促进我国能源开采、技术提高等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三)能源经济发展潜力大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稳定,能源消耗量巨大的前提下,能源经济的发展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只要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将会突破发展的瓶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与普及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开始在我国拉开帷幕。截止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使用天然气的概率已超过90%,加之近年来汽车油改气的推行,都为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利大于弊,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当前我国已把开发、利用天然气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三、当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勘测技术有限,能源开采量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导致我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能源经济方面,即是能源勘测技术水平低,导致能源开采量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能源经济的发展。如何提升能源勘测技术,提高能源开采量,适应当前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的社会发展形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能源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能源管理体制落后。管理的问题事关能源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管理体制的落后直接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对管理体系、能源价格等各方面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有效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但是,截止到目前,对于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定性评价方面,并未上升到对能源管理体制对能源使用效率的影响的高度。理论上的分析不彻底,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便得不到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容易造成管理体制落后,能源经济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

(三)能源结构单一

新时期依赖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但就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形势来看,能源结构单一仍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其中,煤炭占据了重要比例,上世纪末期“煤老板”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煤炭的大量使用,使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环境严重污染,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此外,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也给环境带了巨大压力。能源结构单一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迫在眉睫。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束语

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能源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未得到有效提高或转型时,能源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虽然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是,毕竟发展是第一位的,只要逐一解决能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我国的能源经济定会实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3

【关键词】 能源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能源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能源的过度开采,破坏地表结构,影响自然的自愈能力;其次是能源的任意消费,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低碳经济作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方式被提出。对于大部分的开放经济来说,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的剧烈变动就会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走势,而能源经济的平稳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巩固和扩大,对国际金融的影响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能源经济进入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最早在西方的工业革命期间,一些西方学者就注意到能源消耗在经济增长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有关方面的探索与研究。1973年和1979年出现的“石油危机”,使得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得到更多学者的注意以及认同,证明能源作为一种生产元素,与劳动以及资本一样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从相关数据中得出,中国能源的消耗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如调查表明,1991―2011年中,我国的能源消耗一直处速增长状态,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加入WTO后,工业水平的迅猛发展,所导致能源需求量扩大,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经济还是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与能源的消耗脱不开关系。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能源消耗中以煤炭消耗为主结构的情况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应该引起各方面专家的注意。

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能源效率低,资源消耗大

建国60多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资源密集开发和快速消耗的进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脚步的加快,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矛盾日益尖锐。

第一,快速增长的电力供给与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力供给增长非常快速的同时还会存在缺口,最近两年,除了生产扩大或生活水平的合理改善等成分影响,还有诸多的不合理因素的作用,像某些地方不顾客观资源条件的约束,盲目开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都在15%左右。按照去年中国GDP的情况来看,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但是电力的消耗却为美国的二分之一。

第二,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10%,能源系统总效率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50%,大量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浪费流失。

第三,虽然说或许存在结构或者汇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能源浪费,利用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2、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稀缺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石化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2006年,中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为10345亿吨,而剩余的已探测明确的粗存量约为国际总量的13%;水力资源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12%,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首先是相对于储量和人口而言的,虽说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基数过大,所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就算是我国储存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水资源来说,也远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能源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几亿规模的人口一旦开始能源需求增长,人均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就越发强烈。

3、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比如说,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区;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于能源的分布问题,为开采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煤炭资源的开发需要井工开采,极少的一部分才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为了应对东西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需求量大的情况,有了“西气东输”这一措施的实施,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东部地区则相对贫乏,也说明东部地区对石油或天然气的使用需求量较大。而资源开发困难主要体现在规模大,距离长等方面,运输能力紧张,成本扩大,对能源的工业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石油资源供给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石油杂志》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我国探明的石油储存量仅排在世界第十三位,1994年,我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1.3%,预计到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达57.37%。石油价格升高,能源消费开支比例上升,反过来又会抑制其他领域的消费。曾经在上海,南京等地一度出现的“油荒”现象不由得让石油问题得到重视。

5、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环境影响极大

能源经济在给人类做出经济贡献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这个也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特殊的能源消费模式和消费特征等因素,使得我国成为典型的能源污染。能源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经济学与工程技术学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关注能源的消费过程与能源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应该在经济和能源再生产方面找到平衡点,在能源消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

6、能源运输面临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能源运输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就不容忽视。第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围绕石油展开的,其所谋求控制世界一大部分的石油供给和运输链给中国能源的运输带来威胁;第二,中国海上运输能力相对薄弱,进口原油的运输过程中,中国船舶只能承担运输原油总量的10%,尤其在运输途中遇到诸多不可知的因素影响时,石油将面对严重的危机;第三,海上恐怖势力肆意横行,也为海上运输带来诸多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输线,而这条运输航线上为海盗多发带,过往的船只经过该海域都会频频受到威胁,使得能源运输的安全系数下降。

三、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成就

1、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要优化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首先要确立我国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做到既要减少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又要做到能源消费中对煤炭的直接消费。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使煤炭成为清洁能源。其次还要大力发展油气方面的产业。减少我国油气方面对国外的依赖程度。最后更要高度重视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创造良好环境。

2、提倡低碳生活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整体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发展空间较大,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愿意把低碳的元素带入生活中,植树,爬楼梯,绿色出行等方式,从各个方面为能源的节约尽微薄之力;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低碳生活”也为新能源的开发与普及提供了时间保障。

四、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思路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首先,我国经济整体效率低下,提高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一部分原因都是在开采、加工转换、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因为技术水平的低下而存在多多少少的浪费现象,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次,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实施了大量的关于节约能源的规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落实情况并不容乐观,比如说,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关于节能建筑的强制性设计,但是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新建筑中,真正按照此规定进行设计的建筑还不到总数的10%,而在既有的老建筑中,99%都属于高耗能建筑,大大降低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说,应该立即加大对节能规定的宣传与落实,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新能源来源丰富,多数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所以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目前,我国正在开发研究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风能以及氢能等。

例如,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从技术角度来看,每年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于约五亿吨标准煤。到2008年,我国沼气池利用已达到3000万用户,年产沼气约120亿立方米。我国在生物燃料开发利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关于乙醇汽油的研究与推广。实践表明,乙醇汽油的环保型非常好,在各试点城市乙醇汽油的使用期间,城市空气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排放量均得到明显的下降。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所带来的经济以及环境效益都是非常乐观的,但由于技术有限,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

3、注重协调发展

能源的大量开发与利用,给环境与气候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正确处理好能源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节能任务,注重协调发展,有效控制能源使用过程中废物的排放。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潜力。例如,目前在全国不少地方所实施的余热重复利用,也就是说,大型化工厂或钢铁厂等企业附近的区域,就可以利用其产生的余热来进行电力供给,或者生活污水的再次处理之后,可以在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进行运用。这种重复利用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资源的利用率上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说,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注重资源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

4、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对经济的作用也随之带来了瓶颈期,当前,对于我国西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的原则是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旨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兼顾能源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五、结语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针对现有的能源资源问题,各政府,企业,亦或是个人都要保持高度重视,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的发展方向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坚持节能减排,科技先行,清洁环保,努力建设一个能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小,科技水平先进,能源运输安全的能源生产消费体制。同时,我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时刻保持能源平衡,生态平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来桂.我国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2] 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KC检验――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一项比较[J].产经评论,2011(06).

[3]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5).

[4]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04).

[5]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著].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邢红萍,卫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3(07).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4

关键词:中国 发达国家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并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环保产业与低碳经济具有关联性,即环保产业越发达,对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及其内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二者关联性高,并呈正相关关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谓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较高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

6、碳汇林业。“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进而抵消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7、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根据本文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从表1上述国家2009年GDP总量看,美国和日本超过中国,但2010年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据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比较,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

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达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和配套现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它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简短结语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5

鉴于目前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煤炭市场需求逐年下降,加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势必加强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去产能力度,实现净产能下降,促进煤炭生产良陛发展;通过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督查及问责,严控新增产能;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

钢铁行业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另外,需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损耗并逐步实现零损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实施公平用电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利润。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等措施遏制新增产能;运用政策量化去产能指标和市场运行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有效引导错峰生产;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好水泥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

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要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合理引导新能源发展、扩大有效供给能力、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能源经济与政策范文6

关键词: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低碳化;中国能源立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能源需求增长、油价攀升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等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的重要举措。例如,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2009);英国相继出台了《2010年英国能源法》(UK Energy Act 2010)和《2011年英国能源法》(UK Energy Act 2011);澳大利亚推出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法》(Renewable Energy(Electricity)Act 2000);日本众参两院在2011年8月通过了《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欧洲议会也在2009年通过了《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特点

1 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1)美国。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该法旨在创造数百万新的就业机会来推动美国的经济复苏,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来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最后过渡到清洁的能源经济。《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的内容包括清洁能源、能源效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等四部分。该法规定,从2012年开始,年发电量在100万MWH以上的电力供应商每年6%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之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20%;2020年,各州电力供应中15%以上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效率方面,该法提出了美国的能源效率目标,即到2012年美国整个能源产品的能效至少每年要提高2.5%,并且每年能源效率提高的势头一直要保持到2030年。此外,美国将建立有效、透明和公平的排放限额和交易体系,并将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同时,美国政府将确保在工业部门实现真正的减排、推动绿色就业和工人转岗,以真正实现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等①。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5月美国众议员罗斯(Mike Ross)还向众议院提出了《2011年美国能源法》(American Energy Act of 2011)。该法案分13部分,主要涉及国内能源的勘探和开发、项目融资、领导机构以及司法审查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