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1

一、本书概况

从本书的前言中了解到,本书的编写思路是:第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预防;第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促进;第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系统性。根据编写思路,刘文博士将该书分十章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三章:幼儿教师与幼儿心理健康;第四章:幼儿游戏发展与指导;第五章:幼儿认知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六章:幼儿情绪发展与培养;第七章:幼儿良好适应能力发展与指导;第八章:幼儿人际关系发展与指导;第九章:幼儿人格发展与促进;第十章: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对策。刘文博士曾经担任过幼儿园园长,她非常了解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在书中她循序渐进,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意义、原则、途径等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又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以让一线幼教工作者在理论的支撑下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二、收获和体会

1.明确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概念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幼儿懂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懂得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的,而是在采取教育的同时还要遵循必要的心理教育原则。即:一是整体性原则,在这个原则中应该把握:树立幼儿全面发展的观点,采用保教并重的方式,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一致;二是个性化原则。工作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孩子的气质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三是活动性原则,其中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活动,自发活动与教师和家长的设计活动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四是全体性原则;五是发展性原则;六是保密性原则。

3.思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了思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修炼,调节自我,保持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蕴含于中、形之于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

(2)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评价能力。

第一,应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讲座、指导,使教师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技巧,为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第二,为了使孩子在身心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具有正确评价幼儿心理健康的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方式对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平时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学习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学会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是养成合群性、培养独立性的极好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游戏本身的教育价值,而且要忘记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位幼儿都应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而不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尝到进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儿童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会自然显露。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照顾自己和周围环境,以及文明礼貌训练等,这种日常的练习可以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心理需求。其次,在一日生活的各种环境里都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2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纵观以往本学科本领域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而过渡到幼儿心理教育的问题上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利用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关键期进行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促进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二)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儿心理的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从家庭方面看,现在家庭的家庭结构单一,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生活空间狭小。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随着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时间陪着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住的是楼房,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空间玩耍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从环境方面看,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角度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过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说、电视剧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没有判别力的孩子们眼里成为了最爱,这点让人们很担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幼儿心理教育主要可从这几点来培养健康的心理:1、培养幼儿的谦让精神。谦让精神无论是幼儿或是成人都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谦让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环境、与人和睦相处。2、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恐惧是幼儿期较突出的负面情绪。幼儿的恐惧心理是与成人思想交流、对外部世界认识思考过程中出现的。而引起幼儿恐惧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事件、压力等等。3、养幼儿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儿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如:幼儿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东起来,留给自己不让别人分享。父母和教师应首先让幼儿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时,他们能体会到同伴亲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奖。

(三)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措施。(1)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应以幼儿园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为主。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幼儿提供与教育内容相应, 集科学性、适应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宽松环境。幼儿园应以人为本,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尊重幼儿的心理权益,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细微环节入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心理健康落实到教育行为上。(2)要以家庭教育为辅。家庭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但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家长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自身的综合素质。(3)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幼儿营造合作、乐群和创新的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4

关健词:幼儿 心理 健康

新《纲要》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确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与教育目标: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幼儿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组织她们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发挥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作用,为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幼儿发展性原则、非价值性评价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做法与行为。例如:在环保教育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讨论沙尘暴的相关问题时,教师主动参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象,从幼儿兴奋的脸上,感受到教师的一颗童心。教师能亲身体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和幼儿达到心灵上的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教师不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就严重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必备条件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如幼儿在犯错误及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教师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幼儿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增强了自尊、自信。日常活动中,教师以朋友、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都能使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为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铺设了路基。

(2)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和谐的物资环境。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改善幼儿园室外楼体墙面的色彩,绿化、美化幼儿园的室外大环境,创设富有童趣的玩沙、踢球、种植、饲养的小世界,定期更新室内的墙饰教育环境。在公共走廊创设了以《我为妈妈做些啥》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和幼儿健康画展等教育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3)为幼儿创造客观教育活动的环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注重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带幼儿去户外大自然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幼儿在参与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3.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重视日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校正不良心理行为,让幼儿感受一种群体感,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2)强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纠正幼儿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自控能力差等。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采用融合模式,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与合群性;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等。这样,将会给以后的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有针对性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作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我们依据游戏原则,灵活采用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例如,在照相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的选择与互换,具体的活动分工,如何接待客人及照相过程情节的发展等,幼儿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作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意义。

4.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幼儿园;卫生保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8-02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健康安全的重点,传统医学中的卫生保健只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卫生保健,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的范围扩大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生存状态等等方面,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接近本质。幼儿的卫生保健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态的全方面的保健内容[1]。当下的幼儿主要存在着体弱、身体营养过剩以及家庭溺爱和不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负面影响,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压力较大,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在进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时要把重心放在预防和矫正上,通过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智育、德育来实现。

1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幼儿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也配备了一系列的卫生保健设施,在城乡地区形成了较集中的幼儿保健网络,在幼儿的防疫、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基础幼儿卫生保健设施的相对完善,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却更加的突出。笔者调查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逐年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幼儿的行为问题出现率高达20.47%[2]。这些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了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两个方面,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幼儿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包含了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的卫生保健状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的内在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压力的加剧,幼儿父母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育时间减少,但又对幼儿的期待较高,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满足幼儿,对幼儿心理、精神的满足却相对的减少,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现状。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方面,部分的幼儿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其中城乡地区相对严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专业辅导。

2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幼儿园自身的规范管理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一套完整的领导班,从园长到幼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任务和责任范围,保证卫生保健工作依法实施。建立相互的监督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积极有效性。

2.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部分幼儿园在建立时因为资金的因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督促,要求完善,构建完整的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后勤工作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物质采购的时候要仔细的选购正规企业的达标产品。在食物方面更要注意,选择绿色、优质、新鲜的蔬菜水果。在进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做好操作人员的自身的卫生防护[3]。合理的搭配幼儿膳食,根据幼儿营养需求进行食物的调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膳食的搭配。

2.3 建立幼儿健康档案 我国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民办幼儿园在建立时候基础设施相对的薄弱,并且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经验,甚至只是简单的将幼儿园看作幼儿的托管所。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和教育水平也相对的参差不齐,在进行幼儿的健康控制方面更是难以保证。因此,各地幼儿园需建立自身的幼儿健康调查程序,构建幼儿健康档案。幼儿健康档案要包含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心理状态,并且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积极保障幼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治疗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幼儿健康检查程序,保证每季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方面,将这些信息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去,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幼儿家长[4]。针对体弱幼儿和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幼儿进行私下的照顾,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并且要求家长及时对幼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矫正。

2.4 加强幼儿疾病预防工作,做好集体儿童的疾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幼儿园疾病预防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搞好预防接种,每个幼儿入园时做好“查验接种”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按年龄、季节、适时、规范地为幼儿实施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须通过晨检和全日制健康检查,了解全园幼儿发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健康幼儿。

2.5 建立良好的幼儿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需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和活动的时间顺序,在保证幼儿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的情况下,积极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幼儿的休息时间,有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午间的休息。幼儿园的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是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身体发育成长,健康的作息对幼儿的心理稳定也有较大的帮助。

2.6 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家长、学园一体化 幼儿的成长的关键环境就是家庭,很大程度上的幼儿身体心理问题都是根源在家庭中的。幼儿园要积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进行卫生保健措施和方法的教育,例如:开展家长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幼儿护理医学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在幼儿膳食搭配方面,如何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膳食的搭配,保证幼儿的营养的均衡;在心理健康方面,幼儿的心理孤僻和相关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正确进行引导的方法等等。让家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形成家长、学园一体的卫生保健,保障儿童的随时随地的心理生理安全。

3 总结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幼儿卫生保健工作要从幼儿园抓起,从管理方法、基础设施、生活习惯、健康调查和家长帮助等方面入手,随时随地的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保证祖国未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祝建平.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2008,(15).

[2] 何妙浈,赵英.让后勤工作成为促进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6).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幼儿;心理;辅导

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正如麦灵所认为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小班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3-4岁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尤其大部分幼儿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的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焦虑、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正处在心理的冲击中,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开展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一)发展性辅导。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就是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健康心理总目标”,我制订了一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主自理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失败挫折辅导等,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实施。如第一学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对教师的不信任等种种因素,使幼儿情绪产生了障碍。因此,就把这一阶段的辅导内容定为情绪情感辅导,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当时幼儿所面临的情绪障碍问题。

如:讲故事《上幼儿园》、《我们的新老师》、《我不哭》等来抚平幼儿心中的焦虑,使幼儿对幼儿园及教师产生安全感;集体表演“噜啦啦”,通过表演不仅让幼儿在自己的表演中体验了上幼儿园的乐趣,也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竞赛游戏“开心娃娃”,通过创设“开心娃娃角”,让幼儿自己记录每天来园时的情绪情感,如“开心娃娃”、“生气娃娃”、“流泪娃娃”等,并通过每周“开心娃娃”的评比,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

(二)矫正性辅导。

矫正性辅导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每一个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幼儿出现一种或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性辅导,如对胆怯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行为塑造法,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通过日常接触了解,我对本班心理问题相对较重,行为偏异较明显的几名幼儿进行了个案追踪及辅导,如XX小朋友,他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不管父母还是教师的劝导都一概不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我追踪记录了他的这一不健康心理所引发的一系列偏异行为,并实施了各种教育方法:①转移注意力。在一次户外游戏结束后,其他孩子在我敲小铃后都能迅速来排队,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玩,喊他也没有反应,于是我说:“XX,我们要把你送到别个班去。”这时他马上跑了过来。②暂时回避。XX每次当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纠缠不休,这时我就故意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③在情绪上表示理解,在行为上坚持对他约束。午睡时XX坐在床上玩耍……,这时我就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这样才长的高、长得帅。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培养,现在XX不仅不任性了,而且还会对别人任性的表现进行批评。

二、注重问题幼儿,实施个别辅导

幼儿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细心观察每个孩子,分析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孩子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于有一些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我们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矫正性辅导,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心理。

三、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