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团建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1
关键词:心理委员 班级 大学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西南石油大学
自从2004年心理委员作为新生事物的提出,到两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心理委员机制在全国高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建立心理委员机制的各高校都对本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更好开展进行了有意的探索。笔者于2010年担任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同时兼职对本科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发现,大一新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新生适应不良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同学及时寻求心理委员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大学班集体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班内其他同学的熟悉过程相对缓慢,致使他们缺乏及时和充分的人际交流和支持,包括心理委员在内。因此新生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时,因对心理委员不熟悉和不放心,不愿到心理委员那里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这使得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遇到了阻碍。有些高等院校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由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对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心理援助的效果。但是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如果由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对心理委员进行团体训练的培训,然后对所在班级内的同学定期进行团体训练,不仅有利于班级内每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班级体凝聚力的提升,还可以将团体培训这种有效的方法更大的发挥它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大陆,内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它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关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方面,许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河北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对34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天津中医学院对1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研究;清华大学心理研究所官锐园、樊富珉对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等等。
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为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提供了理念支持。我国最初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辅方面;然而,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理念,它必须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为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提供了现实性引导。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单位。所以,从现代学校的基本组织方式来看,班级首先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研究
在班级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
(1)学生班级是非常可靠稳定的辅导群体,大学学生班级建制虽然因各学校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是基本上在30~60人之间,因此一个班级分多个小组进行团体辅导是可行的,并易于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2)班级中每一个学生,既对班级有着某些共同的要求,但又是互有差异的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着不同的对团体的需要与期望,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以及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这些差异为团体主题的交流、人际间的吸引提供了基础。
(3)班级中的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着共同的发展课题,有着类似的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适宜进行团体辅导加以解决。
(4)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既渴望了解自己,也渴望与同龄人交流,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们可以更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表露。
三、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调适的效果研究
对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使大学新生能更快的融入新的班集体,并对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新生适应不良现象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调试成为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策略,笔者自担任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辅导员以来,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新生进行了必要的心理调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新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新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提高了新生适应能力;同时有效改变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缩短入学适应时间;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四、心理委员对班级内新生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论证
心理委员通过对本班级的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更快的熟悉班级内的每位同学,并通过活动来观察每位学生的反应方式和性格特点,从而能更好的为本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本班级内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快的熟悉新同学,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让每位同学加深对心理委员的信任了了解,从而为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的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奠定了很好的人际信任的基础。由心理委员对本班级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不仅使得每位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定期接受必要的团体心理辅导,从而可以使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因此,心理委员对班级内新生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予以长期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2
我们首先确立了“学校课程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活动过程课堂化”的工作思路,即:把学校课程开发同学生社团建设结合起来,开发一种学校课程,就相应组建一个学生社团,依托学生社团建设认真实施学校课程;同时借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确保社团活动的效果与质量。截至目前召口中学已确立开发40余种学校课程,相应组建40余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规范开展社团活动。
在学校课程开发与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师生的个人意愿,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社团的辅导者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者,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组织,为每一位师生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
为了确保社团活动开展的高效性,我们还组建了班级、级部、学校三级社团组织:
班级内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形成班级内部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自主开展活动,班主任可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级部内社团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及类社团,级部统一安排课时,辅导教师利用正常上课时间进行级部内全员普及,比如我校的“民间艺术剪纸社团”、“口风琴社团”;另一类是非普及类社团,师生可依据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双向选择组合确定出级部内部的特色社团组织,比如“手工编织”“情系中国结”“民间游戏”“英语电影欣赏”“世界遗产在中国”。
校级(特色)社团主要是音、体、美、科技,以及学校特色社团,面向全校同学选拔出精英力量,进行集中培养,以充分开发有潜力的学生,比如我校的“韩冰激情英语”“机器人虚拟搜救”“乒乓球俱乐部”。
社团建设与学校课程开发,使师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获得极大的发展,师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会不断被激活,潜在能量会不断被激发,视野获得很大开拓,大批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品尝快乐,在不同的比赛中获得成功,个人成就感获得极大满足,良好的情趣、爱好不断形成,厌学情绪大大降低,在校幸福指数和整体素质获得很大提升。同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带有鲜明师生个性特征的学校课程和师生社团组织,这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3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三化一上墙”、“五个一”、“社团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系列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期间,我市中小学校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受到了一致好评。当前,全市教育发展正在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是当前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年,市教育局把校园文化提质上档和总结凝练作为工作重点。各中小学校要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行动计划,细化工作目标,每一所学校都要凝练形成本校的核心文化。现就强力推进学校“核心文化”建设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高“三化一上墙”工作质量与水准
自我市年开展“三化一上墙”工作以来,各中小学校校园环境脏、乱、差情况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但仍有部分学校存在绿化不统一、净化不彻底、美化不上档的现象。年,要求各中小学校全面提高“三化一上墙”工作水准,100%达到净化、绿化、美化。师生的作业、美术作品、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要进一步提高品味、档次,要在学校适当位置以主题分类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每学期至少更换一次。同时,要注重学校精美雕塑、草坪和花木栽植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布局审美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拓展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
所有学校要按照每个学生参加一个社团的要求,扎实开展“社团建设”,切实消除各种社团活动存在于汇报中、停留在展览中的现象。社团类型上应涵盖学术类、实践类、文化类、艺术类、服务类、专业类、技能类等,层次上应包括学校社团、年级社团、班级社团、学科社团等。学校要保证社团活动的场地、师资、活动时间,要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以课表形式呈现),充分利用各个功能教室,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弘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学校要不断总结,大力表彰支持优秀社团组织。
三、做好班级文化的构建与评价
以构建班级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文化为着力点,推进班级文化常态化建设。避免同质化、走过场、应付检查等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班级文化要从内容、形式上进行指导,建立班级文化管理考核机制,确保每个班级形成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班风,挖掘学生内在的特色潜质,形成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营造新时期的特色班级环境和民主班级氛围。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4
关键词:党团组织建设;实践分析;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大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两级管理、院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格局,这种格局的核心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管理重心下移。适应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尽快探索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规律,成为摆在辅导员和年级党团组织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校改革,办学扩招下学生党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基层党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影响极为广泛。随着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与之相应的基层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建立一个形象良好、积极向上、实事求是、务实创新、有号召影响力的党团组织;如何树立自身在学校教育学生成才环境中的主导地位,真正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应付了事,走形式、走过场的表面功夫;如何在扩招的情况下,仍然保证高质量地发展建设党团组织,而非仅仅是量的提升。综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一点,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学生党团组织网络,力求把党团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二、新形势下基层党团建设要点及分析
1.党建带团建,才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是集聚和培养优秀青年的场所,而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力量。之前的经验往往是党团分开,各自管理,各自活动。经过两年的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改革,我们决定在加强年级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党建带团建的问题,把团的工作摆上党支部的议事日程,把团建纳入党建中,帮助、支持团组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建带团建不仅能够从大批的共青团员中培养发展优秀人才,高质量地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还能使党团工作开展得更具活力,让青年学生和党贴得更近,让更多的青年积极地加入到党团的旗帜下。而且也能使年级里优秀的团干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培养一支朝气蓬勃的学生骨干队伍,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帮助共青团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
2.如何落实好党建带团建是关键。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使基层团组织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健全我们的组织,加强党团的领导,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学生群众服务。通过长期阅读多篇指导性的党建带团建的学术文章,我们普遍认可《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中所提到的“做好党建带动团建,要在‘三带’上下功夫”。所谓的“三带”即带思想,带工作,带作风。政治思想问题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上“两课”,“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干”推优培训的方式夯实青年学生的理论功底,然后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我们普遍采用的以党员“创先争优”示范岗和园区党团活动室的形式向全年级同学推广和宣传,例如示范个人、示范寝室、示范活动等一系列的形式的示范岗位。让党员的表率作用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带动周围的青年团员学生。
3.党团建设的工作方针以及思路创新。当下的党团建设,不能再墨守陈规地仅限于党员和团干之间一两份学习文献、学生与师长之间一两次谈话。我们应当寻求更宽更广的途径,寻求创新的思路,让党团组织建设更加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首先要做的,是让工作贴近师生群体,贴近校园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群体对其感兴趣,愿意参与。其次,提倡年级全体学生发现周边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学生干部,然后积极地向辅导员老师反映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地提升每个人的自身工作能力。辅导员老师要经常了解、关心年级里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建立完善的谈话制度,不仅仅是在问题发生后再去找个别同学谈话。而是在事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体师生的辅导员谈话,尤其是在学习、生活、学生经济、安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警示和帮助。给于一定的重视,可以有效地预防安全问题,并且端正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党团组织建设需要不断地革新,除了每月日常的团活动日、理论学习等,我们还要衍生出更多的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工作,让党团组织扎根于学生生活当中。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网络进公寓的发展进程,学生在寝室便能轻松上网,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能更迅速、更深刻地传递信息。我们通过开通年级QQ群、年级网络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党团建设的成果,同时交流党团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建设。我们还在公寓园区,建有党团活动室、文献阅读室,以供学生学习和积极活动使用,并定期由不同班级自主承办的年级团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在辅导员的管理下,提倡全年级的学生“学会自理,相互管理”,每个人都是党团组织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为党团组织建设出谋划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党团组织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各方面工作的配合,精心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裴保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2).
[2]陈玲.新时期高校党团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分析[J].决策探索,2007,(1B).
[3]朱颖.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4]黄辉,王晓初.当代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5
关键词:学生社团 高校 社团建设 社团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社团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推崇,成为高校里面极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组织。作为因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以实现成员共同愿望为目标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对高校学生和校风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其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群体间的共同爱好,还可以通过参与各项公开活动,扩大成员的求知欲望和求知领域,并且在更广泛的群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一直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意愿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讲,建设和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不但能够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一个崭新的渠道,还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除此之外,学生社团组织不受年级和年龄限制,不同学生都可以发现并加入适合的社团,这又会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借此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因此,对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来说,认识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发挥其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社区和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就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然后相继给出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构想和管理模式。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断培养志向远大、爱国爱民、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德才兼备、协调发展、胸怀宽广、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人。高校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尽管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传统的第一课堂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其钻研与创新精神,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钻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使得大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智能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充分重视与安排好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2.传播优秀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校广大师生在既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和社会时代紧密相关的,独具高校校园特色的人文气息、校园精神以及生存环境。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不断发展。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会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通过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工作,有助于大学生远离不正确思想与行为,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有力地推动健康与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3.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学生的分布状况和聚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育、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传统的班团建制受到冲击,因此由于班级概念的淡化使得许多活动难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从班级中退出。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发展学生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社团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达到凝聚青年、教育青年的目的,为高校学生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4.高校社团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趋势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多种多样,而且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单纯在精神层面上,多是现实的多层次、类别各异的需求。为了使高校学生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高校社团组织要以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为突破点,不断推进大学生社团建设,提升其自身的服务功能,让高校学生社团成为服务于广大高校学生成长的新方式。各类不同的社团组织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动态的组织形式,建设多样化的社团组织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提高团组织的服务功能,是今后高校社团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构想
1.提高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建设中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创新意识的缺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革新观念,使社团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时代意识和时代气息,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要进行方法创新,将社团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加强社长和社员之间的沟通,使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学生社团能够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体现其价值。
2.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营造高校的办学特色
课堂教学是高校推行特色办学的主要方式,然而高校学生社团将成为推行特色办学的主要辅助方式。同时开展特色办学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建设更多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课本以外的内容。学生社团活动的趣味性非常强,能够拓宽高校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社团的专业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许多高校学生的评优、入党、深造以及毕业等都直接与第一课堂的学分和各科考试成绩紧密相关,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学分”特别敏感。在该种思维下,传统的大众性活动通常不会有太多的学生参与。这就需要高校给予政策支持,让高校社团活动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尤其是部分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学生参与某项社团活动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这就会使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中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还可以使专业性很强的社团发挥更大的
作用。
4.通过共同学习增强社团实力
高校学生社团可以通过经常性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不断拓宽其社团成员的视野,推动大学社团规划与社团建设。高校社团要强调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高校社团活动的优势就在于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开展相互合作,培养合作精神。高校社团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尤其要注意社团的纵向学习,特别要注重新老社团成员的衔接和老成员优良传统的承袭,通过老成员对新成员的培训与档案资料的建立等方式,让社团的优秀传统得到很好的承袭。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本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进行分别陈述。
1.计划
大量的事实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并非只在学习成绩方面,也就是说,即使学生的成绩优秀,但是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也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发挥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为此,高校学生社团应该针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制订相应的计划或规划,为其长远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有计划地聘请相关教师在社团建设中发挥作用,制订针对社团成员的长期培训和引导计划,使其成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有益补充。
2.组织
限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社会阅历,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应借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这种引导机制的最佳模式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在成员之间、成员和教育管理者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这不但能够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社团成员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3.领导
根据系统科学的一般理论,个体要素的组合能够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社团中也有着同等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领导和协调作用,提升社团的执行力,并通过统一领导,使社团工作得到良好的协调。唯有如此,才能使具体的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4.控制
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要有良好的控制机制,只有加强控制才能使学生社团组织在持续的改进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除了内部因素起作用以外,还需要外部因素――控制机制起作用。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控制模式,既能够提高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又能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使社团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前行。
四、小结
按照管理学的原理,高校学生社团是位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除了具有自由化的特征外,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注册,还要受到必要的监督和引导。但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高校社团组织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越来越重要,虽然社团早已有之,但在时下这一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势必要扮演更加多元、更加重要,也更加艰巨的角色。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高校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锋,万立勇.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柏景岚.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4(2).
[3]姚金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J].高教探索,2009(5).
班级团建形式范文6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自主开展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着短期、无序、零散现象,因此,规范管理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前提条件,科学引导是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内学生社团越来越多。学生社团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学生社团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独特风景。但是,热闹纷繁的社团活动中也时有不谐之音传出,应当引起学生工作者的注意。
1.学生社团的无序现象
学生社团多是学生自发建立的,有时一夜之间,会出现几个社团,一张海报的张贴之时,就是某个社团成立之日。有的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严格,制订社团管理办法,社团的成立、变更、注销都需要登记。有的高校由于扩招,已无力顾及学生社团的管理,究竟有多少学生社团,社团属何种性质,社团内部管理如何,既无统计,也无指导,完全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无序状态。
2.学生社团的短期现象
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应时性社团,因一时流行或一时兴起建立了社团,结果时过境迁,社团也就不存在了;二是社团负责人的时限性,负责人毕业了,社团也“毕业”了;三是社团建立的随机性,本来建团就无基础,一旦话不投机,互不欣赏,大家便会各奔东西,社团也随之消失。
3.学生社团的功利现象
由于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的组建也会带有功利色彩。有的学生没有当上班级、学生会干部,就通过其他途径为自己寻求一个表现的机会,认为组建社团一样可以表现自己。有的学生认为,组建社团可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做好了可以入党、受到表彰等。给自己找一条表现途径,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为地加入功利色彩,则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是一种过分的表现欲。
4.学生社团的小团体现象
三人五人一个社团,几十人一个社团,文化、艺术、科研、体育分类不明,无章程可循。尽管多数社团的组织是规范的,但也的确出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小团体社团,有些社团成员全是同乡,是实质上的“同乡会”。有的社团成员间重私人感情、讲朋友义气,这些小团体会直接影响班级和系科的正常工作,在评先、评优活动中产生负面影响。
二
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对学生社团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社团特征有清醒的认识。
1.学生社团具有自育性
学校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大学教育是灵魂教育,“是一个让你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的地方。”大学生的培育方式分为他育和自育。学生社团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自育性。一是社团有集体主义培养功能。由于现在高校上课普遍使用流动教室,班集体已失去了某种固定基础,按时入教室,准时离课堂,互相之间缺少交流的机会。同学几年,叫不出名字的现象每每存在。而学生社团联系紧密,团结较好,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大家为这个集体的建立和发展付出努力,集体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也因社团而生。二是培养了协作精神。一个社团是一个“团队”,无私的协作、帮助是社团精神的表现,“一切为了我们的社团”,是社团成员的共同心声,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以求得本社团以最佳形象立于校园。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社团成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在社团的基础活动中也有所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班级、学生会组织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益联系,既锻炼了社团成员能力,又完善了他们的人格。
2.学生社团的自主性
学生社团的初建,完全源于学生的自发行为。部分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对某一学科的共同偏爱,都会直接促成一个社团的建立,他们之间的约定也都是出于自发、自愿。从学生社团建立的实质来看,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信、自立的直接产物,是独立于班级、学生会之外的自发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诸如社团章程的建立、社团的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的确定、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以及社团成员的吸收原则等,几乎都是自主完成的。此外,学生社团成员大多来源于学生,活动又是在学生之中,所以,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志趣、愿望和“喜怒哀乐”的最直接“展板”,社团成员也因其学生身份可以和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迅速、生动地反映学生自己的心声。院系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仅仅体现在引导上,而不是在领导方面。
3.学生社团的专业性
学生社团多建在院系、年级或班级中。一方面,各成员之间专业相通,彼此熟悉,联系便利,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有些社团依据现实条件成立,有的仅限于本班级、本系科中组建,这就决定了学生社团的专业性特点。另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使学生社团带有“从师”的印迹。在成立社团之初,他们会征求许多老师的意见,社团建立后,他们又会聘请德高望重或学有专长的老师做社团的顾问和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的发展与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密不可分。
4.学生社团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培养,应“具有思想上的创造性”。学生社团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已包含了对文化发展方向的展望,对艺术活动形式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对科研活动形式的最新尝试,这些较以前的社团活动都有一定的提高。一些老社团,也时时注意以崭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使老社团长存常新。这些,靠的就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又往往会直接推动院系校园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5.学生社团的科研性
学生社团的科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氛围浓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科研色彩随之而浓厚。各种类型的科研讲座、课题立项、学生协助教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的科普宣传等,都是学生社团体现出的科研性特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社团都具有科研性质。
6.学生社团的服务性
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是众多社团的组建原则和办团宗旨。义务宣传、义务咨询、义务传递信息、义务搬运服务等是完全意义上的服务,而文艺社团、表演社团、科研社团所进行的各类活动,更多地表现出服务的间接性,是一种以表演或传播为形式的精神文化辐射,是更高意义上的服务。
三
针对以上学生社团的客观特性,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已不容忽视。如何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如何使众多社团渐入佳境,需要学生工作者共同探讨。
1.建立章程、定期检查,注意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
任何社团,都需要用一定的章程进行约束和管理,避免随意性,增强规范性。所有社团必需在以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要建立社团管理的章程,要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做到有章可依。二是要注意对学生社团的科学引导。社团虽为学生组建,但不能听之任之,要注意及时加以引导,使组织措施具体落实。思想工作一定要跟上,尤其是一些表演性很强的社团,更要注意纪律要求。三是要注意对社团工作的检查、总结和评比。按照一定的时限要求,定期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估、检查,使社团各项活动上“道”上“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社团”、“明星社团”。四是注意社团的更新与淘汰。学生办团的积极性要予以保护,但也不能任其发展,对于一些时限性很强、管理不规范、活动不正常的散乱社团,要及时清理。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注意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化
规范化与制度化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里的制度化主要指两点:一是社团的组织制度,包括对社团章程的认定、组建原则、活动形式的认可、时间场地的安排、经费来源的确定等,都必须按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讲求实效,实事求是,切实把好组建关。二是社团内部的管理制度,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有序的、民主的内部管理制度,从社团负责人的选拔、确定到各社团成员的发展以及活动经费的管理等都要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3.活动公开、群众参评,注意学生社团的公开化
社团面对的是广大同学,社团的对外形象也是社团全体成员集体行为的直接结果。因此,社团的活动要公开,要做到广而告之。社团的自治和发展要通过活动公开实现,让大家参评,切实达到约束和提高的目的。
4.纵向发展、横向联系,注意学生社团的联通化
由于社团的建立多在院系或班级基础上,所以社团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学生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支持一些优秀社团走出院系,走出校门,加强对外联系,在自身纵向发展的同时实现横向联系。这种横向联系也将打破专业和学校界限,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各社团在加强联系的过程中,也要切实从本社团的实际出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努力。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别人,促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