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1

摘 要 研究目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篮球项目对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的健康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设计的体育锻炼问卷对天水师范学院的133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与分析:篮球项目对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对女生只是在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因子T值为负数,所以有心理抑郁或精神病性倾向的女生不建议参加篮球项目练习。

关键词 篮球项目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练身,而且练心,陶冶情操;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学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教育工具,对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里困扰、有针对性的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探寻不同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可以更有效的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研究对象是选取天水师范学院的2013级本科大学生133人发放问卷。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全面了解本方向的研究现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统计分析法:将有效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变量处理,得出统计学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篮球班学生参加体育教育课程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的差异性检验与分析,从结果(见表一)可以看出,参加篮球班的男生在教学前后对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在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上也有较低的显著性差异(P0.05)。这就说明篮球项目教学对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

篮球实验班女生参加篮球教育教学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的差异性检验与分析,从结果(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差异性不是很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分析显示出抑郁和精神病性因子的t值为负数,这就说明,有抑郁和精神病性倾向的女生,不但不能通过篮球项目来改善抑郁和精神病性问题,反而还会加重不良情绪的产生,所以有此方面问题的女生不建议通过篮球作为健身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篮球课对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主要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因子上;在焦虑、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中也体现出较显著的差异性。由于女生在抑郁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T值为负数,所以有抑郁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女生不适合选择篮球项目进行身体锻炼;男、女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篮球项目教学在影响敌对性因子上对男生的效果优于女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在美、欧、中等国家发展起来。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笔者对目前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将项目化教学引用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比较少。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朱营周(2001)提出,应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及方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龙晓东(2003)提出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总体来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某一方面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深入、具体,操作指导性强,值得借鉴。

二、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94-2012)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题名,只检索到115篇文献,其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献只有不足7篇。通过分析已查阅的有关文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研究层面:潘柳燕等(2007)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构建。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认为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实践研究层面:段鑫星等(2004)总结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实践1+5教学法,即“课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调适+网上辅导+学年论文”;潘柳燕等(2007)认为,应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特性、四个延伸、五个结合”教学模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韩丹(2007)探讨了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从已查阅的国内有关文献看,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内容研究和课程实施模式探索与总结两个方面,这反映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

三、关于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

将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项目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两个方面。

(一)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倪海珍(2010)认为,将项目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朱佳雯(2012)认为,项目教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

(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认为应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类型,分别探讨项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应针对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的不同,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关于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主要表现在:一、现有研究虽全面但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比较多,但是关于具体方略运用的探讨比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虽丰富但不够新。文献检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关研究成果重复严重,有些文章内容相近甚至大体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现有成果理论阐述多,而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探索研究,较少有具体的实证研究。当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还是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借鉴,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青春岁月,2012(1).

[2]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85-01

引言

高校体育是提高大学生生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其能使大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是促进我国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互利共存的关系。一方面,高校体育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项课程,因其具有放松身心、促进健康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会带动高校体育的发展。据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感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鼓动积极参加体育项目,通过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一)对大学生智力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运动神经,增强自身运动系统的功能,并在竞赛与达标中提高了大脑的应激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反应速度,从而使大学生的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对大学生情绪的促进作用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竞争与达标等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促使大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合理处理心理矛盾。比如说在短跑中,大学生需要在短时期内做出反应,并将良好的运动知觉与速度知觉相互配合,保持积极的心理,才能最好的发挥运动的效果。

(三)对大学生人格和行为的促进作用

健全的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1]比如在高校体育课中,自我认知为勇敢的大学生一般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从而表现其勇敢的心理特质。而自我感知为灵敏协调的大学生则会更倾向于体操、单双杠等项目的选择,从而体现出其灵敏、体态优美的特质。

(四)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指标。在高等院校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其人际交流技巧,尤其是在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中,大学生们可以根据在该团队项目中的角色扮演而从中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五)对大学生意志力的促进作用

由于在高校中,某些体育项目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看见其成效,因此,高校体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如网球、长跑、乒乓球等体育科目,需要大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挫折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标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意志力的正面影响。

三、相关改善建议

(一)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可以从完善高校体育基本设施的建设以及改善高校体育老师授课方式两方面来进行。首先,认清体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建设。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或个人竞争、任务倒计时以及目标完成等方式来进行授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

(二)建立完整、科学的体育师资教育团队

对高校体育老师的选拔要从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来衡量。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健全体育教师的队伍,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关键。[2]另外,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体育课中大学生心理的变化,把思想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

(三)提高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不仅能掌握相关体育技能,还能锻炼心智和意志,从而在生活自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具优势,最终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体育对发挥大学生个人性格特点有着密切关联,通过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协作以及个人紧急决策等,对塑造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

四、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阐述,分析了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改善建议,旨在为未来我国高校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初步依据。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注重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民族对于大学生的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干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建设和发展的约束还广泛存在.

1相关概述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当前对于心理健康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的概述和定义,但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向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于健康进行诠释和定义的时候,提到了十六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平衡”.其中保持平衡就是针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的诠释.当前的健康定义以及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状况下,越来越多地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的环节,成为制约健康的关键的因素.此外,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生存压力的逐渐的扩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演进,人们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专业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的内容与关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托当前的教学理论课堂的模式、专业教育的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一般特性,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心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的特殊性群体的属性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教育,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信念,增强心理的素质,把握大学生的一般的心理的规律,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2.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国家的宏观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的,在具体的实施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方式上也是统一和一致的.目前根据大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和专项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也避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误区.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现状和要求是适应的,能够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能够查找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并且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做出一系列的适当安排.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和内生环境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存在着重大的调整,这些都在进一步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的导师严重不足,而且导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2000-3000名大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学校心理专家,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能高达万分之一,而且有的还兼职着思想品德和伦理学等.长期以来更习惯用德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失去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式.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缺少层次性,在教育对象上过于狭窄性,在教育方式上缺少与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群体的差异性,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重点的教育对象上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治疗,在教育的方法上更加偏向于学校的常规手段,难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2.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铜墙铁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良好有序,利于各方面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打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断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的问题,并面向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利于摆脱传统的教育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的误区,有利于从全面发展的环节具体实施.有利于丰富与完善大学生教学内容,为全面素质教育增添新活力,构建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先决和前提,在教育结构上处于把关和枢纽位置,全面制定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学的内容的充实和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教育的总体的归宿和落脚点,是进行落实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两者在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具有高的统一性,都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身心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开展.当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基本上是一致的,能够保证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活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的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实施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的规划和依据,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的发展,就要不断摆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环节的设定,不断总结和要求当前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以及对大学生的发展的一般设定,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目标导向以及环境的优化等环节进行考量.

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

3.1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是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各有关部门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借鉴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转化.社会要按照统一要求和部署,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适时向大学生开放,进行重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补给.家庭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指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暗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询和心理误区排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并实现心理状况的动态跟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宏观上的掌控、中观上的支撑以及微观上的把握的综合体,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指标性和建设性的综合,是进行相应的发展的重要的考量,是对于当前的发展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不断进行相应的实践锻炼.

3.2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制

高等院校要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运行机制和以惩防并举为核心的应急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事无巨细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动态排查和监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开展健康有益的心理活动.可以根据实际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基地,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借助社会有效力量,高标准建立起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起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对于重点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不断实现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对于个例要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不断排查误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大学环节的制度覆盖和无缝对接.

3.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归宿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认知,强化概念摒除误区,对自我心理状况和他人心理状况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认知.通过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增强与人交流和有环境适应的情感维系.通过开展的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磨练自身的心里意志,增强自身的抵御风险和抗挫能力,健全人格砥砺品行,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教育目标实现,关乎大学生成才体系实现的重要课题.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实现体系探索与构建的科学化和实战化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姚本先,刘世清.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了解不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和发展的情况,笔者采用SCL-90量表评定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长沙市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某高校男大学生150名。封闭式管理的特点为军事化、封闭式、要求严格、训练艰苦。

1.2 方法

1.2.1 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含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2)自编“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随机抽取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150名,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列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同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成含有54个条目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每个条目含有5个等级,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条目上判断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由没有到严重为5级评分。

1.2.2 实施步骤 被试生填写SCL-90量表,统计该量表的各项指标,1周后再让被试填写“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生活事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150名男生中,有128名男大学生因子分≥2分,有43名因子分≥3分。提示有85.3%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有28.7%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水平[2]。

2.2 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由表2可见,学校管理教育等3个因素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95.69%。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教育,统计方差达61.64%,提示学校管理教育是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封闭式管理学校,有28.67%的男大学生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妄想、精神病性等7个方面,这一结果高于全国男大学生平均水平。提示在实行具有军事化、封闭性、艰苦性、严格性等特点的管理时,要特别注意这样的管理模式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