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宫 教育 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0-02
1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1.1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1.1.1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不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能够真诚的赞美别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别人,在遇到矛盾和争吵时应客观的分析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格。
1.1.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能够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迷失自己,尽可能地通过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
1.2 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2.1 依赖心理
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的今天,他们生活的环节都是温室,从小就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独立的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这些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赖有人帮助,做错事情依赖别人的迁就等等,这些都成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1.2.2 自私狭隘心理
当代学生是个性的一代,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感强烈的时代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慢慢演变成狭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斤斤计较。
1.2.3 自卑心理
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处于各种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无论是对自己的智力、长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与别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产生一种心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发展到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形成自我否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2.4 孤僻心理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形单影只的他们从小没有及时地良好地适应在集体里的生活就会造成一种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5 焦虑心理
近年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学生幼小心里焦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压力时若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就会发生心理的偏离,严重的会胡思乱想危及生命。
1.2.6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中学时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对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现出相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而不当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1.2.7 嫉妒心理
这种心理是一种担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嫉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设立赶超目标,努力学习。若不经调整一味的放大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1.3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关注和解决。与身体的问题比起来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未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许多地方:第一,成年人多为独生子女,受家长过分溺爱,没有吃过苦,经不起任何挫折,因而心理承受力差;第二,不愿接受教师、家长的教育与帮助,经常表现出不满与偏激的情绪;第三,由于社交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的交流障碍导致的自闭或自卑心理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是阻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就可能使未成年人陷入心理问题的漩涡,走向极端严重的会造成终身遗憾。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多是来源于他们并不健全的心理状态,在心理状态发生偏斜时需要成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要让未成年人明白无论成绩优异与否,自己都可以做一个品德优秀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在适当时机给予表扬和鼓励,既能够满足未成年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能使他们解除压抑,清除心理挫折感,唤起他们沉睡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在良性的教育和发展中未成年自然会朝着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方向前进。
2 青少年宫教育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青少年宫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身体健康、营养丰富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与身体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专家分析指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家长和社会教育者共同需要解读的课题。青少年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提供了场所。一方面,青少年宫将各自具有不同兴趣的未成年人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兴趣圈子,无论是书法、武术、象棋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兴趣点,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龄人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谈话的兴趣,在交往中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促进自己喜爱的特长有所进步,这在心理上极大地符合了未成年人的交友原则;另一方面,青少年宫教育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又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机构,班级形式的交往利于未成年人进行熟悉、练习如何与朋友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似的教育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熟悉的且较学校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有益于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2 青少年宫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自信心
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会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并取得理想成绩。一个缺乏自信,自惭形秽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常表现出消极退缩、畏首畏尾等特点,难以发挥其能力。未成年人处在健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心理意识的初期就培养强大的自信心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攀登高峰克服困难,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丰碑。青少年宫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自信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成年学生在选择青少年宫活动时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所要学习或进一步深造的项目,如:书法、武术、象棋等等。丰富的活动总能让未成年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在的初期就为未成年人树立了进行学习的信心,由于兴趣使然自然在轻松愉快的青少年宫活动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小小的成绩则会成为心理上极大地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对自己在这个小领域中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未成年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义。
2.3 青少年宫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的引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因此,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种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供人们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年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祖国的下一代,他们除了学校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能够集体活动的场所,而学校的生活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集体生活的渴望,这样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出一个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宫教育形式逐渐成形,它的特点是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未成年人利用课余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宫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青少年宫要积极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并发挥青少年宫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促使青少年宫能够真正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131.
[2] 万明钢,李艳红.“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与实践―― “德洛尔报告”的重新解读[J].教育研究,2006(12):19-23.
[3] 文武.青少年宫育人功能及途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5):157-158.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测评的基本情况
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季度测评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办2012年版《测评体系》的标准、要求进行。实地踏查了道里、南岗、道外、香坊、平房和松北六个城区,下发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调查问卷(学生卷和家长卷)共计61余万份,其中,全市集中发放20 904份,抽样调查2 980份。结果显示:在9大测评项目38个测评指标中,有33项工作全部达到测评标准,占87%;有5项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占13%。哈尔滨市未测估算97分(详见下表)。
工作中,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巩固提高、深化拓展。
一是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2012年初,及时调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在市文明办内部增设了未成年人工作处,设立并划拨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项经费,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制定了《哈尔滨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其作为机构职能、绩效考核和督办检查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建设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的战略基础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有效运行。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为重点,在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在全市建立了2个国家级、21个省级和104个市级活动联系点,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的通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小学生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8.3%。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创编童谣、传唱童谣、感受童谣”、“向英模人物学习,弘扬哈尔滨风尚”活动,依托哈市丰厚的音乐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组织了“经典音乐”进校园、“优秀儿童剧”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党史知识”进校园、“文明礼仪”进校园等“五进”活动,让未成人在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培育高尚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开展美德阳光少年星级评选,引导未成年人争当美德阳光少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重点开展“学习雷锋,做小小志愿者”、“五小员进社区”等活动,在哈尔滨新闻网开设“冰城文明小博客”,正确引导学生开博、写博,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学校的龙头作用,社区的平台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在全市80%以上的社区开辟了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室,70%以上城市社区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8个城区全部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全年共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03所和试点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10所,为实现哈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三年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五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逐步净化。在市属主要新闻媒体、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开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专题、专栏(或网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以严厉打击黑网吧、重点查处接纳未成年人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校园周边环境定期报告制度,随时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使治理常态化、效果好。
全市涌现出了荣登中国美德少年榜张家赫、王之雨,三次入水抢救溺水男子的常伟豪市级美德少年,优秀志愿者孙慧熙等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打造了以“原创、传唱优秀童谣”、“未成年人音乐文化大讲堂”等具有哈市特色的品牌活动;香坊区“以原创、传唱优秀童谣为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做法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对香坊区传唱优秀童谣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在中央文明办组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班上做典型发言,依托城市学校少年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的好评。《光明日报》以“呵护流动的‘花朵儿’——哈尔滨市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题予以报道。
二、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工作
对照2012年《测评体系》的标准和要求,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发现个别工作存在着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各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是在2012年开始建设的,时间短,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各区、县(市)财政扶持匹配建立、自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经费保障的材料不够充分;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活动的设施、器材少,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三、对下一步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按照《测评体系》要求,针对自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集中精力,马上进行整改,提高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以党的十精神宣传教育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重点,不断丰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美德少年星级评选、“日行一善”、“节日小报”、“心向党、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哈市“冰城文明小博客”注册登记工作,发动全市中小学生登记“冰城文明小博客”,开展文明上网。加强对未成年人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引导、活动牵动、典型引路等方式,使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未成年人心中。
2.围绕中华经典诵读,继续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开展送经典音乐、送儿童剧、送党史知识、送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为内容的活动,加强和改进全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二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哈尔滨讲坛的教育资源,与哈尔滨讲坛联合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宣讲团,深入到首批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宣讲。三是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优秀童谣的传唱活动。做好优秀童谣的征集、推荐工作,挑选朗朗上口的优秀童谣在青少年中传唱,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
3.扎实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进一步做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做好首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总结工作的通知》及省文明办《关于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四站八室建设的通知》,会同省文明办对第一批中央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资金使用、器材配备、项目进展、活动开展、档案资料建立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进一步落实哈市《乡村少年宫三年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的进度,到2013年底实现哈尔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181个乡镇全部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
4.规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进一步加强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建设,逐步开展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心理专家的作用,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举办全市心理教师培训班。不断壮大心理健康辅导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运用报刊、网络、电话等媒介开设亲子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网络学堂栏目和专题开展教育引导,传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
5.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主导作用,围绕阵地、队伍、活动、制度四个关键环节,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切实落实到社区和农村,发挥整体效应,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格局。突出抓好社区、农村未成年人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社区和农村社区实践平台的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实践。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220-02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成长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存在错误的认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刺激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秩序带来了破坏性的作用。鉴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等特性,在侦查程序中引入并适用心理矫治显得尤为必要,对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心健康和预防其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矫治的概念和内涵
心理矫治是指矫治主体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矫治对象调节不良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及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从而改变其认知方式的一种矫治措施;旨在促使矫治对象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目前心理矫治主要被用于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是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其他诉讼程序中尚未得到运用。随着心理矫治不断被推行适用,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作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国矫正机构中对违法犯罪人员的矫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运用心理矫治措施的根据
(一)理论基础
1.国家亲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有责任保护其国民,特别是缺乏照管和监护的未成年人,强调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最高监护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国家应当负一定的责任。由于身心发育不成熟,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缺乏有效的监护和照顾,国家应积极地行使权力保护未成年人。因此,心理矫治是国家行使监护权的一种方式,通过心理矫治来行使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权,是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积极保护责任所在。
2. 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理论。该理论认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卷入司法的少年应当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包括社会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的特殊保护,基于对司法中的少年进行特殊保护的理念,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保护,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应当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使其在司法中得到公正的对待。心理矫治是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司法中得到公正对待的特别措施之一,是对其特别保护的体现。
3.近代刑法教育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不是天生的犯罪实施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教育感化成可以使其成为守法的亲年。在司法过程中贯彻教育刑理论,对处于特殊地位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重新找到正确的社会活动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矫治是贯彻教育刑的体现;因此,心理矫治应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生活环境、身心发育状况、人格形成过程等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到其未来和前途,有利于复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法律依据
1.《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宽松的刑事政策的要求,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侦查人员承办,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查清犯罪事实的同时,要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矫正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促使其改变行为方式,防止其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办案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只有在侦查阶段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适当的心理矫治措施,才能全面的了解其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等情况;通过社会调查,有助于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作出正确的处理和更为适当的矫治。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要求,公安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案件时,应当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等特点,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办理,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特殊保护,所以对其适用心理矫治措施应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的原则。第五十九条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的不良行为规定了矫治与预防犯罪行为的内容,这些规定为心理矫治措施的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教育和矫治等相关内容,为侦查阶段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适用心理矫治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条规定要求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负责案件的机关应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这就要求对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更应当及时进行矫治。第五条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措施,应当结合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采取心理矫治措施,加强对犯罪原因及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因此,在侦查程序中应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加强教育,进行心理矫治。第四十四条指明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矫治的指导性原则,也对心理矫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矫治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三、心理矫治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的运用
目前心理矫治在少年司法中尚未得到广泛运用,但有少数省份如江苏、吉林等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将心理咨询措施引入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中,并收到了较好的疏导和矫治效果。所以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程序中适用心理矫治措施有一定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一)矫治主体及对象
1.矫治主体。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应当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机关中熟悉和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的人员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负责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必要时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辅助或参与。
2.矫治对象。由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认知出现了错误,才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矫治的对象为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二) 矫治内容
矫治内容应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和身心特质出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评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心理测试等活动对与其实施涉嫌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行为方式进行重点矫治。
1.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认知错误、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矫正教育,从而改变其认知方式,为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矫治的基础工作,应向其宣传心理学、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等,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自我认识、接纳和剖析自己,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地接受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其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
2.心理评估。评估者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及与被评估者相关的信息资料对矫治对象的心理特性作出的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开展心理评估能获得较为真实、准确的结果,能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心理评估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价值评判,判断人生价值观念的好坏,评估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判断其人身危险性,为研究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原因奠定基础。
3. 心理咨询。通过倾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叙述,细致深入地与其沟通交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心理适当的疏导和矫正,帮助其发现心理问题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对其进行引导和心理治疗,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而发现其实施违法犯罪的深层次的原因,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治对策。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及时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危机,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困惑均是心理咨询的内容,如学习困惑、社会交往问题、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4.心理测试。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出涉嫌犯罪的有关问题,让其真实的回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技术及测试措施,发现和预测其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心理测试,能够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发展方向,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预测其重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从而能有效的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 矫治方法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矫治可以采取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矫正、矫正不良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等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鼓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向矫治人员讲述自己的心理冲突,表达自身遇到的各种情感困扰,从而帮助其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矫正其消极的行为模式。通过精神分析疗法,可以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早期生活中经历的困难和创伤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以便发现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真正起因。
2.认知行为矫正。错误的思想观念会导致实施违法犯罪等行为,由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大多都存在观念错误,对其进行心理矫治时可以采取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来矫正思想观念,使其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及其有关情绪产生理性的认识,消除其不良的行为习惯,积极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因此,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矫治时,一方面要使其转变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发展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3.矫正不良道德。绝大多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违法犯罪与低下的道德水平密切相关,道德水平越低,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他人利益,因此就越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矫治工作可以通过矫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不良道德,建立道德行为所必需的道德性认知和观念,克服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了重要战略地位是全社会每个单位和个人,尤其是每所学校、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和职能,应发挥主导作用。今年4月份我到省团校参加贵州省“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学习和思考,现将学校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商讨:
环境熏陶 “让学校充满文化气息”营造思想道德教育良好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要让“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 去营造一种读书、学习、求真、向善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文化根本在化,内化、升华、融合、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其中,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都是校园文化的真实再现,学生在校学习最需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氛围。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如果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其在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着力建设校园网、校园广播台、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青少年维权岗等民主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图书馆、少儿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阵地,通过阵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作用,学校工作德育为首的方针真正完全落实尚需时间,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仍需进一步增强,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和德育形式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需求和社会现实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致使一些学生不愿参与德育活动,缺乏对善恶、真假、美丑、荣辱等的鉴别能力,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影响缺乏免疫力,容易误入歧途。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德育为首,深化素质教育,切实发挥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好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把思想道德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大量道德教育的好素材,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的品性。
在活动中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们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育载体,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好专项教育活动。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在这些教育中,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切实发挥其职能优势,把握青少年思想规律,关注青少年成长烦恼,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开展“做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诚信言行大比拼” “交通文明‘遵守三让’”主题教育活动革除交通陋习”加强了青少年文明交通意识。读书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帮助学生树立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最直接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字迹。可以说,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班主任人格的放大。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少数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心理异常学生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不易于被学生接受。按照这个逻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就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师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去抓,使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逐步提高,真正做到象“园丁”般关爱“祖国的花朵”,去启迪智慧、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花儿”茁壮成长。
学生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过去,我们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能说不重视,但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陈旧形式,严重脱离了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因而收效不好。无数事实证明,未成年人得到成人社会关心、爱护和引导教育,只是健康成长的前提,而其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只有让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未成年人自身才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主体。
在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特别重要。
要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未成年人的基础上,使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未成年人积极主动参与思想道德实践。
其次,要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心理实际。未成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需要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打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性
1、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都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中。
2、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家教理念指导,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采用压制、溺爱或放任的做法,致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的家长自身综合素质较低,有不良嗜好,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家长功利思想严重、教育孩子的方法粗暴简单,普遍存在着“只看成绩而忽视品行”、“只重视智力投资而不注意方式方法”等现象,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难于沟通”等问题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部分特殊家庭结构残缺,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家长素质高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载体,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深化家庭成员法制意识和文明素养,以此促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
作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家访制度,学校、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等多种形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传播科学有效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交流成功家教经验,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化学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0
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可见,健康不仅是躯体情况的反映,它还必须同时包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社会适应性的完满,它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据2014年1月16日新华日报报道的由团省委会同相关部门完成的《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状况研究》白皮书显示: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9%,按全省目前有1450万未成年人计算,约有130多万未成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全国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渗透,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对于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实验以“神奇而好玩”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他们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规范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细致的心理品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形成化学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演示操作要规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学会常见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操作。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准确、规范,在使用基本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规范,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带学生进实验室做一些学生实验外,课堂上一些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演示实验也可以交给学生轮流来体验,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当一位或几位同学上台来操作时,可让其余同学一起找出他(们)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改正,这样所有同学对实验操作的注意点都得到了巩固,规范了实验操作,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严谨踏实、细致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聪明开朗,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却依赖性较强,不懂得合作分享,团队意识较差。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如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两男两女),先让小组内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再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评价,最终提出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这三个猜想,然后我又给出了食盐、熟石灰、硝酸钾、水、食用油、汽油等药品和一些仪器,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小组间相互交流补充,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最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实验时要求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动手承担一部分实验,完成实验后,我还要求每组将实验成果与大家分享。在整个的探究实验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加强,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分享的快乐。
三、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课堂教学有许多的不确定之处,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实验成功与否受到药品、仪器、反应条件的控制、操作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预期的正常现象不相符合的异常实验现象,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可能大于五分之一也可能小于五分之一;点燃玻璃导管口的氢气,火焰颜色是黄色的;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出现了气泡等等。针对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教师不应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应把它看作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变异常为正常,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面对失败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如:有一次学生实验制取二氧化碳,有位学生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始终没有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预期现象,他正在纳闷时,我在巡视时发现了,我就请这位同学带着他的装置到讲台上去,让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异常现象,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帮他讨论分析,最终提出了两个猜想: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变质了,也可能是所用稀盐酸浓度过大,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我又适时引导: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分组进行了实验。虽然让学生讨论并实验耗费了一点时间,但我觉得; 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在知识、技能、意志、能力、性格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不轻言放弃、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和心理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培养出智能和心理同样健康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