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1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 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 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高 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种类多、复杂 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 多种疾病并存 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 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 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 考 文 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 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 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 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 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 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 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 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 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 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护理;慢性病管理;老年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对社区1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其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55~85岁,平均(673±53)岁。所有慢性病患者中高血压108例,脑血管后遗症42例,糖尿病30例。脑血管病康复评估采用Barthel氏指数评分,糖尿病控制率采用1999年WHO标准,高血压控制率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评估。
12 护理管理方法
121 慢性病宣教 在社区内针对不同的慢性病进行专题讲座,宣讲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同时在社区内举办义诊活动,开设免费咨询,发送健康宣传册。通过不同形式的慢性病宣教,纠正患者不规律用药、不爱吃药、不出现症状不吃药的不良用药习惯。
122 心理疏导 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会对治疗产生厌烦,以及对疾病治疗产生悲观心理,长期的治疗经济开销,也增加了思想负担,从而抵制治疗,血压升高,加重病情。为此社区护理人员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增加对患者的关心,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还要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消除患者消极心理,避免情绪波动。
123 日常护理 日常生活中应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加强患者遵从医嘱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生活方式和节奏,保持充足睡眠,安排正常的生活起居,避免熬夜和劳累,并且适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同时,让社区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心态对治疗慢性病的积极作用,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坚持服药治疗和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尤其是对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2]。
124 饮食指导护理 针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评估,使患者了解到不良饮食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从而纠正不良的膳食结构,并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进行指导护理。控制每日摄盐量,每日盐量摄入不超过6 g,少食高脂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增加微量元素膳食,每日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进餐量和次数,戒烟戒酒。
125 适量锻炼身体 社区护理人员建议患者每天坚持适度锻炼,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有助于患者慢性疾病的康复。制定运动项目和运动量,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慢跑、打球、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天运动1次,每次30 min~1 h,每周运动5~7次,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宜,运动注意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
126 加强随访 在社区内,加强对随访患者每周进行血压血脂血糖检测。检测前,通知患者携带病历本、用药情况本以及医保卡;检测后,针对患者检测情况,对比上次检测随访情况,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并叮嘱患者及时复诊、用药、监测,随访检查患者健康情况。对不能到随访检测社区点的患者,社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上门服务。
13 统计学方法 采样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x±s表示,采样t检验对比,计数资料采样χ2检验。
2 结果
对本文观察的1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为期半年护理管理,患者对自身慢性病知识有所了解,健康康复情况效果较好,同时社区医院管理更好的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用药情况。本文研究中,护理管理半年的高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控制情况、脑血管病康复评估明显比护理管理前效果好,详见表1。
社区护理是一种长期连续的护理模式,本文通过对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进行管理,加强对社区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谐医患关系,通过各项社区护理措施,增加患者心理上的认可度和亲密度,通过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效果非常明显[3]。本文研究中,社区护理管理半年后,其高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控制情况、脑血管病康复,明显比管理前效果显著。
本文研究中,高血压患者占慢性病患者的60%,成为护理重点病症。通过社区慢性病管理后,让患者了解高血压,以及如何预防高血压所引起的并发症;积极引导患者采取乐观的心理接受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和节奏,加强坚持服药治疗和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合理调整饮食习惯,每日低盐低脂低糖;每日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每周定期到院随访,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检测。高血压控制率在社区护理控制前为4537%,社区护理控制后位7870%,说明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老年患者具有指导性意义。
综上所述,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老年患者行慢性病宣教、心理疏导、日常护理、饮食指导护理、适量锻炼身体、加强随访,能够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社区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巩玉秀,郑秀霞,姚岚社区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3.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3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 高龄 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63-01
慢性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并且疗效并不显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均下降,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例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患者经过了长期的治疗,被病情纠缠,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情况。我院为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现对5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的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0例患者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患者年龄在63~92岁之间,平均(76.72±4.22)岁,其中63~70岁之间89例,71~80岁之间238例,80~90岁之间140例,90岁以上33例。患者的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1例,糖尿病73例,哮喘41例,脑血栓68例,高血压106例,肺心病58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生采用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心理表现,从患者的表情、言谈、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态度等,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详细地进行记录。
同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分析患者的各种需求,注意分析患者的性格、家庭条件、爱好等,做好记录。
2 结果
500例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悲观。以患者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心理问题,计算得出各心理问题的比例,得出:焦虑心理154例,占30.8%;抑郁113例,占22.6%;恐惧107例,占21.4%;躁狂86例,占17.2%;悲观40例,占8.00%
3 心理分析
由于患者长期被疾病困扰,多数患者已经接受了长期治疗,患者疾病反复发作,浪费了较多的金钱,却没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因此,一旦疾病复发入院治疗,则会产生较严重的焦虑心理。导致患者不能安心进行治疗。这些心理往往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的家庭环境、生活兴趣等有关[1]。尤其是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由于对周围的医院环境不够了解,无法对角色进行转换,对病房感到陌生,出现食欲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加重了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此外,还有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会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过度依赖,对周围的其他患者则过于排斥。部分患者对疾病不够信任,会出现多疑等情况。
4 临床心理干预
4.1 尊重患者
医生在工作中,不论对何种患者,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由于老年人反应较慢,很多患者文化程度低,对各种治疗均不了解,且由于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均下降,患者会有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情况。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能歧视患者,要对患者有足够的尊重,需要检查时,提前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要向患者充分地讲解,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使老年人能够足够地了解检查的必要性。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
由于老年患者往往会伴有脾气暴躁、固执等情况,且由于长期的疾病困扰,因此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的怀疑猜忌,甚至脾气暴躁[2],此时,医生应该运用耐心细心的态度,尊重患者的想法,并结合科学的实例,消除患者的疑惑和不满。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言,一味地反驳患者[3]。
4.2 促进患者早日完成角色转换
老年患者由于多有较强的恋家情绪,对死亡十分畏惧,因此不愿意在医院中治疗。还有患者由于以往住院治疗效果差,因此对住院有抵触情绪。此外,经济消耗也让很多老年人认为住院是一种“浪费”[4]。综上,医生在工作中,要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地接待患者,向其讲解科室的环境,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环境。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其的重视,进而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4.3 为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慢性病是临床难治的疾病,甚至有些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因此,医生要树立患者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使其自强不息,逐渐从疾病的不良影响中走出,使自己的注意力和生活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医护人员可将一些有相同兴趣的老年患者组织到一起,使其能够彼此交流沟通【5】。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活动和乐趣,使其从悲悯的生活中逐渐走出,重新树立其生活的乐趣,建立乐观向上的自信心。也可在病房中提供老年患者书籍、报刊、象棋等娱乐的工具,为其选择有益健康的节目。
4.4 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方法
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体质较弱,情绪浮动较大,其悲观焦虑的心情,往往会加重疾病的危害。医生可教会患者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在生活中多与医护人员沟通,从多角度了解疾病的知识,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保持开朗和乐观的心态。心情烦闷的时候,可外出旅游,到环境幽静的地方散心。或者进行一次家庭聚会,让子女多陪伴在老年人的身边。此外,医护人员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形式,增加其机体的体抗力,例如太极拳等。有组织的活动,不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在活动中结交到其他老年人,使生活更有乐趣[6]。
4.5 治疗期间的心理干预
对慢性病的患者,由于需要长期的服药,其用药时间较长,老年人往往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治疗期的心理干预措施。避免老年人的悲观抵触情绪、防止其急于治愈疾病而大量用药。医生要详细地向患者讲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为其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同时,还要向患者家属讲解药物服用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为患者建立病情档案,随身携带,以防止意外。
5 小结
老年慢性病患者,占据我国疾病患者的很大一部分,其年龄的特殊,疾病的长期折磨,会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措施,以树立患者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登秀,王秀兰.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J]. 山东医药, 2009, 49 (5):1139-1140.
[2] 姜静.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状态探讨及护理对策 [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0):531-532.
[3] 王传霞,常仁翠,刘维等. 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 [J]. 中国康复, 2010, 25 (5):491-492.
[4] 胡艳芝. 老年慢性病人心理分析与护理方法的探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8 (22).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等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1],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这4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全国总卫生费用的12.5%[2]。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60.0%,由其造成的死亡比例已达到传染病的两倍[3],经济损失几乎占了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半[4]。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慢性病的干预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干预模式[5],自我管理模式[6-7]、家庭干预模式[8]、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等[9]。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慢性病主要由高危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例如吸烟[10]、过度饮酒[11]、超重[12]等。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各个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干预技术等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的干预模式还不成熟。本文就常见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及各自的特点作简要综述,为我国慢性病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病干预是以慢性病患者作为干预对象,对其采取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及控制措施。干预对象单位的选择对干预措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干预单位主要包括以社区、家庭以及自我个体。
1.1 社区干预
社区卫生工作是慢性病防治的前沿,以社区为干预单位实施慢性病防治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方法。社区干预模式,对社区内慢性病病人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水平,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社区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1.2 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最小干预单位,对患者家属开展疾病知识的教育,或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定期家访、实施训练,以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8]。家庭是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14]。同时由于慢性病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情况[15],将
干预对象扩大到家庭成员层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及管理。家庭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慢性病单纯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高血压病,它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家庭干预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嘉兴市某院66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家庭干预的研究显示,实施家庭干预后,患者家属了解了健康饮食、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患者的血压控制及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改善[8]。
1.3 自我管理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是指个人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强调患者以个体为干预单位,主动参与管理自身健康状况。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具体实施在不同个体、社区之间存在差异。英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状况,制定个人的自我管理行为,开展自我管理技巧的培训教育等,从而加强患者在认知、营养、心理及沟通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16]。黄丽勃[17]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中强调社区医师与个人的合作,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自身症状、个人行为危险因素、心理情绪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而在判断和分析问题后进行自我评估,与社区医师共同商讨治疗方案,随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国外社区较早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且慢性病病种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国外一项关于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关节炎患者的活动,促进放松行为[18];英国1项为期5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显示,成功的自我管理可促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减少就医时间,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增进与专家的沟通,有助于强化个人知识及技巧以期达到有效的管理长期带病状态[16]。近年来,我国部分社区也尝试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傅东波等[19]对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自我管理项目的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部分健康状况方面得到改善,并减少了就医次数。于普林等[20]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膳食及健康状况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 干预方式
近年来,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危险因素促使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它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地区已尝试推行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疾病防治和心理、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干预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旨在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控制吸烟、饮酒,同时注重参加适宜的体力活动。家庭干预模式中的行为干预是以改变整个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向家属讲解合理的膳食模式、烟酒对疾病的危害等改善家庭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在众多行为干预理论中,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1]。此外,国际上也开始探索行为阶段改变模型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22-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旨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干预常用的方法有心理支持和放松疗法,通过启发、鼓励、关怀、倾听音乐、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干预模式中常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向红[24]对社区60例慢性病病人的干预显示,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应激,改善健康状况。家庭心理干预的重点则是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干预人员需给予家属心理指导,改善家属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要求家属在患者情绪不良时给予安慰、理解,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指导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社区作为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一个共同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方式是社区干预模式中较为常见并很受重视的一种干预方式。在社区举办慢性病学习班,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参加,利用图片、影像、广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宣传,让广大居民更直观的了解慢性病防治知识。根据患者的病种、文化层次不同,实施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健康知识的普及。一项关于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研究显示,经过健康教育,社区离退休人群吸烟、饮食偏好、少运动、心理不平衡等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5]。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家属的健康意识为目标也很有实际意义。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危险因素、护理知识、识别疾病恶化的先兆等,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4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指尽最大可能让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其宗旨是使人们了解健康知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并且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26]。健康促进理论作为一套实用策略需要广泛的社会联盟作为支持,不仅要开展教育、组织管理等干预工作,还需有相应法规政策配合。因此健康促进干预方式主要应用于社区干预模式。社区健康促进的内容包括制订指导和管理健康策略的政策,加强政策与环境的支持,开展社会动员,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对基层医护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对社区人群展开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促进是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胡运红等[27]对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一项研究显示,实施健康促进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依从性、身体健康状况方面都有所改善,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芬兰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北家里里地区运用健康促进模式使20年里35~64岁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48.0%[28]。
3 干预技术
随着慢性病干预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与推进,人们已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干预技术以更好的实现慢性病的管理。
3.1 知己健康管理技术
慢性病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的核心技术即为知己健康管理技术,与其他干预模式相比,该技术的运用是知己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也是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己健康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一种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理念发展出来的量化管理技术。知己健康管理的特点是针对个体,通过个性化的信息收集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旨在预防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在评估的基础上促进对象参与制订个体管理方案,在管理者指导下改变不良行为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知己能量监测仪是量化行为的有效工具,它采用运动加速度传感器原理来监测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并直观地以能量千卡值形式显示出来[9]。此外,知己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作为一项新技术也被应用于知己健康管理中。该软件通常与知己能量监测仪结合使用,将运动数据与饮食内容输入软件中进行自动化分析,便可准确得到各项指标,从而清晰的掌握患者的运动行为及饮食习惯,做出合理的干预[9]。这一技术有效地避免了服从的盲目性,有利于促使干预对象自觉按运动与饮食的指导方案去实施。王慧敏等[29]在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知己健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对自我健康行为的重视,改善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吸烟量,并形成了规范服药等良好习惯。
3.2 契约管理技术
契约管理是指患者按自愿的原则签订保健合同,以契约的形式将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加以固定[30]。研究表明,契约制度有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稳定而又相互信任的关系,加强患者合理用药等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同[31]。由于契约管理技术可建立更加牢固的医护关系,因此,当干预对象人数多、依从性差时可重点采用该技术进行管理。
3.3 载体干预技术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有研究人员提出载体干预技术,即以实物为载体,携带健康信息进行反复刺激,长期连续地对某一种或几种危险行为实施良性诱导,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干预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效果评价[32]。载体干预技术的实施需在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进行,以便能够承担载体干预所必需的费用。另外,优越的政策环境、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也是载体干预技术实施的有利因素。
对慢性病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帮助慢性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慢性病在我国普遍流行,研究有效的干预模式对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常见干预模式在干预单位、干预方式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管理成本以及众多干预手段的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为选择最优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6):651-653.
[2]孙爱国,邹跃威,钟志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06(25):137-138.
[3]Zhi-Yin Y, Zhen Y, Li-Fang Z, et al. Human behaviors determine health: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J].Int.J.Behav.Med.,2011,18(4):295-301.
[4]Kelishadi R M S N. Short-Term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am on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 isfahan healthy heart progra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1,23(4):518-533.
[5]王秀花,王景俊,马庆云.社区慢性病干预的实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6):52.
[6]王媛媛,刘薇薇.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50-51.
[7]Mendelson Ad M C C A. Integrating self-management and exercise for peopl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11,26(1).
[8]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家庭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6(1):6-7.
[9]孟春英,郭颖,曹爽,等.“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9-61.
[10]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9,360(2):150-159.
[11]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J].Ann Neurol,2007,62(6):569-578.
[12]Bazzano LA, Gu D, Whelton MR,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d women[J].Ann Neurol,2010,67(1):11-20.
[13]严迪英.社区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1):46-47.
[14]章玉玲.家庭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8(28):2624-2625.
[15]翁根龙,沈宇.三级医院-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慢性病综合干预模式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
[16]Davies NJ. Improving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Nurs Stand,2010,24(25):49-56.
[17]黄丽勃.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3):287-288.
[18]Nour K ,Laforest S,Gauvin L,et al.Behavior change following a self-manegement intervention for housebound older adults with arthtiti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06,30(3):12.
[19]傅东波,傅华,Mcgowan P,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23-225.
[20]杨依,蒋晓莲.慢性病自我管理概述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1(20):8-11.
[21]熊建菁,卢伟.糖尿病患者非药物干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5):382-385.
[22]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counseling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23]Steptoe A,D Sc,D Phil,et al.The impact of behavioral counseling on stage of change in fat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adults at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2):265-269.
[24]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2(1).
[25]靳祥堂,高爱丽.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厂矿医学,2008(5):636.
[26]朱荣,李士雪,滕芬.以社区为平台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J].实用全科医学,2007(12):1035-1036.
[27]胡运红,李奎生,谢艳华.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6):102-103.
[28]林中,林惠玲,曾念彬,等.社区健康促进在预防慢性病中的作用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4):743-745.
[29]王慧敏,卢运红,文宏. 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58-1160.
[30]张学军.高血压患者社区契约式管理后知、信、行的改变[J].现代预防医学,2007(4):803-806.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病;宣传;评价
一、常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根据富拉尔基区各医疗单位上报卡片和监督、监测、调查结果,1990~1998年间,共查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病例31526例。其中脑卒中1218例,9年共死亡26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83.60/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06.47/10万;高血压新发病例8343例,9年共死亡3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30.84/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1.89/10万;冠心病新发病例5730例,9年共死亡12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7.2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1.03/10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为3912例,9年共死亡21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5.13/10万,年平均死亡率83.63/10万;糖尿病新发病例1523例,9年共死亡489例,年平均发病率61.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15.74/10万。在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率51.25%,女性25.63%。日食盐量平均每人为9.82克。从我区调查的结果表明,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变化,死亡顺位:脑卒中占第一位,恶性肿瘤占第二位,冠心病占第三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日趋上升。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
1.“慢性病防治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只有综合干预才能实现和持久。其中组织机构建设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促进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为此,富拉尔基区在以齐齐哈尔市健康教育所为一级教育网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区卫生局、爱卫办、防疫站为主的二级健康教育网,组建了以各医疗单位和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的网络系统。网络中有领导主管,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中,区卫生防疫站设立健康教育科,有一名站长负责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与各系统及各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制度。健康教育网络中工作人员分级负责、层层包干,在全区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网络系统。
2.抓好三个培训
1990~1998年我站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各医疗单位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各街道办事处主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及“社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内容以黑龙江省健康教育所、黑龙江省爱卫会出版的《健康知识问答》,《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为主,同时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让人们明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卫生宣传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它是搞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战略措施。培训结束,对所参加人员进行考试,检查与会人员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3.健全三个宣传阵地
充分发挥卫生防疫站区域性社会卫生宣传的主导作用。定期向社会宣传各种卫生防病及保健知识,以增强全区人民的健康意识;要求各医疗单位在内部公共场所定期向就医患者及家属出宣传板、设健康咨询,主管单位随机检查指导;另外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定期出宣传板,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卫生防病及健康知识教育。
4.加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慢性病控制是一个涉及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复杂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手段”[2]。9年来,我单位在抓好“三个培训”、“三个阵地”的基础上,开展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利用电视、区《红岸周报》、专栏、宣传画、宣传单、卫生知识手册、健康咨询、重点人群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进行慢性病防病及保健知识教育,以降低其发病率,强化人们的防病意识。
三、应用的结果
1.培训情况统计
本区1990~1998年共举办“各医疗单位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180人次;举办“各街道办事处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9期,培训204人次,举办辖区“重点人群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培训班”18期,培训1800人次。截至1998年底为止,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00%、100%和99.5%。
2.宣传阵地情况统计
富拉尔基区站9年来共向全区出宣传板108期,全区医疗单位共有宣传板507块,共出18252期,全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宣传板62块,共出2132期。
3.多种方式的宣传情况统计
9年来,新闻报纸、电视共发稿56篇,播放慢性病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录像24场,开展健康咨询56次,开展讲座20场,发放宣传画1582张,宣传单35000份,宣传手册12816本。
四、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评价。
富拉尔基区卫生防疫站在东北重型集团10万人口内进行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利用考试方式将培训前后内容按百分数固定下来,然后进行教育前后比较,发现教育后自检技术提高了60.72%。区健康教育科负责同志经常走访各健康教育网点,随机抽样不断了解群众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意识的改变程度。
五、体会
慢性病的护理重点范文6
县医院被调查医务人员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被调查的269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与妇科;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均低于10%。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对培训关注度较低的专业为精神病预防与管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保健和社区康复。在被调查的189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培训关注度低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和临终关怀(表2)
2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被调查医务人员从事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
在填写完整问卷的67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和妇科;最不熟悉的论文撰写、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性病、社区康复和卫生统计学。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外科、内科和儿科;临床检验、妇科、传染病、老年保健、医学心理学慢性病预防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需求较低。在填写完整问卷的的73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中医护理、临终关怀和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与常见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的培训关注度低,均未超过10%(表3)。
3讨论
3.1农村医务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学历偏低,获得学历的途径主要以中专卫校为主,高级职称较少。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系统的龙头—县医院不仅在医疗器械等硬件上处于优势,在医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素养、医务职称、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偏低的学历、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仅制约着医院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从事全科的医务人员比例偏低,影响着乡镇卫生院承上启下的功能的发挥。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制度化、正规化的在职教育[1],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和低职称造成基层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同时会影响继续教育的开展。不同学历层次的医务人员对培训的愿望存在明显差别,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要求培训的愿望也在逐渐增强。低素质-低提供能力-低卫生服务质量-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医疗机构的发展[2]。学历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并为他们以后更好的服务基层、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岗位人员短缺而不能脱离岗位参加培训,从而无法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因此相关领导应与当地卫生学校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继续教育规划,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地参加教育培训。
3.2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加强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本调查显示:医生对内科、妇科、外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度较高,对其他辅助科室如检验科、耳鼻喉科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妇幼保健、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掌握度偏低。护士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的专业熟悉度较高,对病人的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基本医疗是所有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所有医生及护士对其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同时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也亟待提高,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也应具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其他科目知识有所了解,以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服务患者。现代社会尤其主张人文关怀,若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技能,不仅能促进病人积极地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也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公共卫生是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的重点方向,若医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无法保证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既影响了农村广大居民的健康,又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当地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有度地参与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培训项目的组织方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现有医学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难,制定相适宜的培训模式,遴选适宜的医学师资与专业教材,选择最佳培训地点,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不断与培训人员进行沟通寻找问题,从而实时对培训内容或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最终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工学矛盾,还需要及时与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充分沟通,了解单位实际需求,从而得到单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培训人员、时间和内容,继而高效地为当地培养适宜人才[4]。
3.3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培训需求较高,培养检验及影像专业人员,全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新疆贫困县,由于资金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分科条件有限,从而医务人员对自身专业的培训期待很高。同时,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接受全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医生对基本医疗的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的培训需求度很高,护士对急诊与急救、儿科。传染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较高的培训期望。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同时还不断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因而对检验人员、医技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有的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诊断设备,但是由于医技人员操作技术有限,只能使用部分基本功能,仪器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按需求培养检验及影像人员,从而全面提升医院诊断能力与工作效率[4]。
3.4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熟悉度低,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在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