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分析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1

首先介绍了互联网中可利用的直升机信息资源,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各种数据库,以及数据库对科研工作和型号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直升机;资源利用

1可利用的直升机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中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根据网络资源现有形式及直升机图书馆馆藏特色,网络中可利用的直升机信息资源大致可分为五种。

1.1新闻信息

网络信息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及时性,这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上。互联网新闻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比较杂乱,大都为非一次文献,须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整理。

1.2竞争情报信息

信息传递迅速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加快了各企业之间的互相了解,包括企业规模、研发能力、产品谱系、成本价格和发展动向等。而这些信息将作为研究竞争对手的重要资料。

1.3专业数据库资料

通常就某类学科或出版类型提供全面的内容信息。一般由http格式加上数据库构成,具备站内资料全文检索功能,并提供资料全文内容,但大多以收费形式提供,如万方数据、CNKI等。

1.4电子全文资源

外文杂志作为直升机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是直升机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的主要来源。某些杂志的官网会提供整期杂志电子版下载,相对纸本杂志的滞后到馆,在信息及时性方面具有优势,且电子版大部分为原版原式,对今后外文杂志的数字化有所裨益。

1.5各种多媒体资源

图片与视频信息资源具有直观的表现形式,相比于传统文字为主的文献资源,将极大地丰富馆藏。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中可获得大量图片和视频,但由于数量庞大,需要制定规则进行筛选和整理。

2各种常用网站内容及其优势分析

互联网数据浩瀚无穷,只有熟悉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并充实馆藏。下面是在工作中搜集的常用直升机相关网站,并对各网站的优势进行分析。

2.1国内国防领域国家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

作为国防各领域的信息中心,一般由最权威的国家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主办,国防新闻、图片、视频更新迅速,并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国防各领域文献数据库。

2.1.1中国航空工业信息网

依托于航空工业信息中心,其是国内最大的航空科技文献收藏与服务中心。网站内容包括行业内各类专业咨询、评述及深度解读等,也可定制推送需求。

2.1.2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

中国最权威的国防科技信息专业门户,由国防科技领域六大行业的七家国家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联合主办。内容通过新闻、访谈、专题、数据库、文献资料和电子期刊等多种信息渠道有关航空、航天、船舶、核、兵器和军事电子等方面的信息。

2.2国外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是最具指导性的部门,其官网发表的相关信息都预示着政府部门在相关领域的管理重点和方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成立目的在于改进航空飞行器性能,保持美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领先地位。网站中NASA最新新闻、项目任务时间表放在显要位置,内容按照航空航天技术、空间站技术、宇宙科学和地球科学等进行分类。

2.3国外直升机企业

门户网站是企业对外宣传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展现企业研发实力的最好平台。通过企业门户网站,能够从规模、产品、文化等方面了解该企业,掌握该企业的基本信息。网站主要架设企业概况、动态信息、产品展示、企业文化、组织机构等版块。以下为部分常用直升机企业网站:1)波音公司;2)洛克希德•马丁公司;3)贝尔直升机公司;4)空中客车直升机公司;5)俄罗斯直升机公司。

2.4国外协会组织

协会组织与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与企业不同,它们更专注于技术本身的发展,注重全世界各国专家的技术交流。该类网站提供大量会议信息和文献资源。

2.4.1美国直升机协会

美国直升机协会(AHS)的网站,主要AHS组织的年会、专家会议以及其各国有关垂直飞行的会议信息,另外也会提供一些AHS有关直升机方面的出版物的相关信息。

2.4.2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专业学术团体,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和防卫系统的专业学会组织。其网站上信息内容较为丰富,不仅提供AIAA的各种会议信息,还提供连续性出版物和图书出版物的在线阅览或文摘信息。

2.5航空报刊杂志社

航空报刊杂志网站与官方网站不同,不仅大量提供各种直升机信息,有些网站还提供当前各型直升机及其设备的价格、市场导向以及各种数据统计。信息量大,更新迅速,并有大量图片和视频信息。

2.5.1航空在线

航空在线隶属于中航传媒集团。集团包括《国际航空》杂志社和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国际航空》、《航空世界》、《无人机》等多种刊物。网站内容涉及航空运输、航空工业及防务动态等内容。另外,还提供杂志的全文信息和多种航空数据库。

2.5.2《国际飞行》杂志

《FlightInternational》杂志的官方网站,该杂志是世界一流的宇航周刊,深入广泛报道世界各地航空航天领域的各个方面,著名的目录出版物和飞机结构图是它的特色。网站具有丰富的新闻信息、图片与视频资源,同时提供飞机结构图的查看与下载。

2.5.3谢泼德集团

谢泼德集团是直升机和无人机的权威杂志出版商,其杂志主要包括《DefenceHelicopter》、《Rotorhub》、《UnmannedVehicles》等,涉及的航空领域不是很广,但很专业、有深度。网站除提供大量有关直升机的信息外,还免费提供每期杂志的全文电子版下载。

2.5.4简氏直升机市场和系统

简氏直升机市场和系统是简氏公司报道当年直升机市场和系统信息的连续出版物,在业界享有权威。网站内容涉及世界直升机市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各型直升机交付数量,各型在售、在研直升机的基本概况、研制进程、研制经费及当前市场价格等。

2.5.5飞机价格蓝皮书

飞机价格蓝皮书是详细报道各型飞机价格、价格发展趋势等的刊物,数据丰富,参考性较强。网站内容涉及当前及历史各型飞机和直升机价格数据,并详细说明各种价格计算的条件,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飞行器的价格波动情况。

3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各种数据库

除专业数据库外,网络资源都是各种未经筛选的信息,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挖掘深层价值,以形成具有利用价值的各种专业数据库,下面将通过来源、内容结构及应用效果等方面提出建设各种数据库的设想[1]。

3.1直升机新闻资源数据库

互联网提供大量又及时的新闻素材,远比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快速且信息量大,为利用这些新闻素材,挖掘隐含价值,可建立新闻数据库。

3.2直升机多媒体资源数据库

多媒体资源是互联网资源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包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相比于文字描述能够更具体、更形象、更直观地描述问题,获取方式相比于传统杂志、电视媒体要方便[2]。

3.3直升机竞争情报数据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随着企业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中国低空空域也逐步开放,国内外各直升机企业之间势必会进行激烈竞争,竞争情报将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

4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尽管具有一些传统信息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搜集利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网络信息资源可信度不高,在搜集利用时应根据渠道并结合自身专业辨识信息真实性;第二,其搜集过程是纷繁复杂的,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定制策略,实现快速有效地获取,避免在搜集过程上花费过多精力;第三,其来源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必须对所搜集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利用,并加工整理形成本地数据库或产品,让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型号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勇.浅谈我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9):128-129.

[2]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世界航空网站指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2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公共气象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的特征,尤其对气象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因此,通过加强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成为降低灾害、保护生产生活的关键所在。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

从实践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将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气象信息,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其类型、方式以及深度进行整序与加工,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增值,满足用户需要。气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并非孤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相辅相成。系统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利用:用户的利用渴求,促进了气象资源信息开发的进展。实践中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信息资源、系统、机构以及相关人员与设施手段等要素。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条件来看,全球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信息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信息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基础条件。

2、气象信息的特点

就当前的气象信息资源来看,气象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非消耗性。从实践来看,气象信息不会因为长期的使用而出现消耗、磨损等现象,这与普通的物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与磨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信息资源具有非消耗性特点,相同的信息可同时被诸多人共同使用,这是信息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同时也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实践中,由于相关信息自身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求,因此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或范围内进行使用,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气象信息资源自身的非消耗性特点。

第二,可感知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气象信息资源既是事物的运动方式,又是关于该方式的一种知识。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通常具有知识秉性,它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以及识别来实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主要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其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眼、耳等感器官直接感知;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信息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即可知道,比如风、雨、雷电等,因此具有可感知性。

第三,时效性。信息通常是事物的状态反映,但由于客观事物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其信息一定会随之发生着变化。基于此,气象信息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寿命和时效,比如今天的气象形象到明天就失去最直接的功效,只能作为研究参考。气象信息资源是动态的信息,它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实效性。

第四,依附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和载体之间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离性特点,气象信息总是依附于某种介质而存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感官去感知它的存在,才能识别与利用该信息。实践中主要利用文字、语言、图表以及声像和实物,对相关信息进行记载,并通过声波、电波等介质进行信息传递,用纸张或光盘将信息存储下来,这也是气象信息依附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增值性。所谓增值性,主要是指气象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只需经过一次开发即可使其价值增加。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并非自身信息量在不断的减少,相反是在不断的增加。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它不会随着不断的利用而有所减少,相反信息量在增加,而且其获取手段越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与合理化,信息的增值成为可能。

3、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

公共气象服务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与应用。当前国内自然灾害七成以上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八成以上在发生在农村。近年来,气候变暖及气候变化仍在加剧,各类自然灾害事件频发,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我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从而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应当极端天气问题时的应用。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繁多,受暴雨、台风以及冰雹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等影响,导致山体滑坡、火灾以及山洪灾害等出现,其中衍生灾害已经造成4亿人次受灾。因此,应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其科学化、信息化,这是有效控制气象灾害的必由之路。

4、气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平台建设

气象信息资源与普通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化特色。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级气象局围绕三农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气象之优势,加强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增雨以及消雹作业,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目前来看,气象信息已经覆盖了全国广大农村经济领域,多渠道采集气象信息已初具规模,尤其是信息整理与分析已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与制度化。

气象信息资源是气象信息分析与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市场需求是气象信息资源及相关产品开发的基点,因此实践中一定要树立市场需求意识,并根据具体的气象信息特点和用户需求,开发气象信息产品。以广播、报纸、电视、短信以及网站和乡镇电子系统为载体,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快速、高效、规范化的各级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其主要是基于现代网络与Internet网、局域网等,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制作服务产品以及信息资源的与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可以有效覆盖城、乡、村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从而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所需的气象信息。

结语:总而言之,信息资源开发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当将后者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制作,从而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参考文献:

[1]常文庆.浅谈气象资源信息共享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现代农业,2012(07).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3

关键词 信息资源 信息孤岛 政府网络 资源共享

政府信息资源影响着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从目前网络和信息资源利用程度来看,尚存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网络布局现状

(1)政务内网。政务内网是指政府内部的办公网络,服务于政务机构的日常电子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政务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2)政务专网。政务专网专指政府部门间的网络,实现政府内部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垂直互联,因为要求保证绝对的安全性,所以需要在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的专用网络上传输。

(3)政务外网。政务外网是政府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和服务的综合类门户网站。对于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实现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网络运行系统

(1)政务内网系统。政府内网系统将政府文件、公文管理、督查督办及上级政府的有关文件批示和下级政府的请示报告都通过网络运行处理,全面实现各机关内部与上下级机关之间办公网络互联互通。

(2)政务专网系统。在政府专网中,按照政府业务可划分为各种办公业务资源网。它是上级政府机构或政府工作部门获取下级政府或下级相应政府部门信息和文件的子节点,也是本级政府部门向下级政府部门或相应政府工作部门传递信息和文件的根节点。

(3)政务外网系统。政务外网络是电子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向社会提供大量可公开的社会、经济信息。

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规划不足。在各地争先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信息化推行模式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统筹。例如,南通是江苏省第一个开发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城市,随后各地纷纷开发相关系统,而后省级开发系统。由于缺少统筹规划,整个系统覆盖网络错综复杂,不成体系。一方面重复投入。一方面又存在覆盖盲区。

(2)技术业务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系统、开放的标准体系,大量的电子公文、档案信息等被分别禁锢在近万种格式中,同时由于技术上编码不统一,信息交换不畅,信息流发生断裂,最终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泛滥。

(3)部门本位主义造成效率低下。有些部门仍存在利益和本位思想,缺乏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习惯独立作战。以目前工作实际来看,各部、委、办、局有独立的信息系统,独立的数据库,独立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严重阻碍了彼此间的信息流通、更新和共享。例如,南通市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和江苏司法行政相关权力系统涉及业务方面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但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流程,互相不提供数据接口,但各部门运行情况均纳入年终考核,导致了人力精力的极大浪费。

(4)内外网物理隔离数据交换不畅。各级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权力透明,但权力在内网平台运行,而内外网完全隔离的模式决定了政务、权力无法实现向广大群众的及时公开,决定了信息共享的缺乏。理想化的模式应当是群众可以实时看到某一事项流转的节点信息,目前大多信息公开采取的是内网采集数据,再刻盘到外网上录入,无法实现全方位全实时,在数据量大的时候,信息公开更难实现。

(5)公众参与度不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公众参与度不足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政府信息共享系统的展示信息有限,且公众的参与度较低。如南通市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涵盖了政府文件、政府会议、政府采购、人事信息、公务员招考、人大报告、环境保护、财政预决算、应急管理、价格和收费、统计信息、住房保障、房屋拆建及土地征用、社会公益、捐赠救助、供水供电信息、城乡规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行政职权目录及流程图等方面的信息,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信息主要是文字记录类的公告类信息,公众的参与度较低,较少有在线实时咨询的方式,没有将政府决策的过程在信息共享系统中完全展示。

四、整合信息资源的对策思考

(1)强化顶层设计。应当降低目前分散的、部门独享的系统布局,采取由上而下,逐级理顺的方式,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明确电子政务的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较高层的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信息应用平台,逐层推进扩展,最大限度实现系统资源共享重用和相互操作,畅通数据交换和程序连接。

(2)统一业务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和开发利用以及整合能力,国家应先行制定强制性的电子政务技术和业务标准,研制电子政府数据与安全标准、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各条线或各市在此基础上,在子业务系统开发上,统一平台、统一标准、明确大集中概念,规范数据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快形成覆盖全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规范统一、功能完备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3)注重流程再造。跳出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在部门系统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推动更大范围的流程整合再造,从逐步消除小孤岛到逐步消除大孤岛,从而推动政府服务的全方位无缝对接,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在目前的工作实务中,需要更加注重的是一方面是同级各部门之间、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要从逻辑上打破政府机关条块分割的行政划分,采取多部门协作流程,提供“一站式”政府服务;另一方面是政府内部信息共享和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之间的问题,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公开的意识统一和思想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4)科学分类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各级政府及部门和依法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在依法履行职责中掌握的,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对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的政府信息资源则按照权限管理和需求导向的原则,统一纳入公共数据库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共享;对不能纳入共享的政府信息资源按照法律法规来加以确定;政府信息资源分类主要有社会公开类政府信息资源、部门共享的政府信息资源和依法专用类政府信息资源。

(5)构建可视化共享系统。通过云存储创建云平台,采集海量的政府信息资源数据源,通过大数据概念对数据源进行数据源分解,从时间、空间和行业等多维度对元数据进行抽取,再通过联机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规整,最后将数据源进一步进行精炼。对静态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运营系统”支持政府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查询,并对特定专题进行数据可视化定期报告,以便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更深入的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路径。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王昌俊(1986―),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樊博.电子政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许灿.网络环境下Y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4.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的规模日益扩大,数据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就我所的中医药数据库建设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从建库规模、方式、内容、数据量及计算机软硬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库方式从单机建库、小型机-终端建库,发展到通过互联网异地远程建库;数据库内容从只有文献型,发展到事实型、图片型、多媒体型;数据存储量从刚开始的几百兆,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千兆;计算机从微机、小型机,发展到集群服务器;数据库软件从dbase、trip,发展到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面对这一发展历程中一次次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以及信息量的激增,引起了我们对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已经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在我国,数字信息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科技文献和信息长期保存的重要意义,开始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进行建立数字化资源长期保存网络的尝试,并组织国内主要科技信息机构协商建立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联合开发和试验长期保存系统。因此,分析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对于推动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因素

影响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涉及管理、标准、载体、技术、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只对数字信息载体的选择、读取技术的变化和存储安全管理因素进行分析。

1.1  数字信息载体的选择

    由于数字信息量的巨增,存储数字信息的载体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如存储介质的容量、寿命、成本等。因此,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就必须对影响存储载体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将要使用的载体进行优化选择。

    目前,关于数字信息存储载体的使用,我国仅颁布了一部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标准对存储载体的采用提出了推荐意见,“本标准推荐采用的媒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式光盘、一次写入光盘、硬磁盘、可擦式光盘等。禁止使用软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媒体”。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相关数字信息存储载体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仅仅只对存储载体的介质类型做了规范,对存储载体的容量、使用寿命以及抗干扰能力等,并未给出参考意见加以规范。这就使得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对上述影响存储载体的因素无标准可依,使得存储载体的质量难以保证,这势必将影响到数字信息的保存与有效读取。当然,选择数字信息存储载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或推荐意见、数字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储载体的自身因素、数据保存的目的、部门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笔者认为,信息存储载体的选择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在选择存储载体时,既要考虑到符合标准的要求,也要权衡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就存储数据备份的介质选择来说,对于海量的数据备份,磁带存储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易使用和相对投资小的备份方式,其容量大,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备份大量的数据,并可简单地对原有系统进行恢复,因而磁带是数据中心备份大容量数据的理想介质。对于数据量较小、访问频率较高的文件备份,可用自动光盘机、自动光盘库以及硬盘等存储设备进行备份。与硬盘备份相比较,光盘能提供比较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并且容量相对较小。但备份大容量数据时,所需的光盘数量多,将增加存储费用与管理难度。活动硬盘作为备份介质使用的也较多,它比光盘更有利于活跃数据的读写,如读取数据更快等。我国军队、金融等几个较大的需要保密的行业,对于重要的核心数据均使用可移动硬盘备份。但可移动硬盘具有易丢失数据的弱点,不能用作长期存储数据的介质,只适合备份当前重要数据,并短期保存。而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介质的选择,应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便于携带的特点,cd-rom、活动硬盘以及u盘等更适合。

1.2  数字信息读取技术的变化

    与载体因素相比,技术淘汰对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影响更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及存储技术变化非常快,存储信息的技术设备、软硬件每隔3~5年就要更新换代。而数字信息和纸质信息不同,它必须借助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才能读取。即使数字媒体保存再好,与数字信息读取有关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媒体技术、数据格式,任何一样不匹配都无法正确读取。这些技术对数字信息的读取能力就是指对其特定格式的可识别性和可处理性。因此,影响数字信息长期读取的关键就是格式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初wordsatar格式的文件,在现在的计算机上就无法读出,甚至当前版的word软件连早期版同类word软件产生的文件都不能正确读出。即使恢复了部分文件内容信息,但编辑格式信息也会改变或丢失。

    随着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系统软件的不兼容,读取一份过去的数字文件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会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数字资源必须采取积极的维护和保存措施,否则等到媒体开始老化或技术已被淘汰再去恢复将为时已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读取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的,如政策、标准、资金、人员、管理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2.1  更新法 

是针对信息载体理化性能老化而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复制技术将信息从一个旧存储介质转移到新存储介质上,保护数据本身不受存储介质质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方法是对原始数据的拷贝,只有当原数据格式没有被淘汰时才能被读出。而当软硬件环境更新或存储数据的格式过时的时候,仍不能保证数字信息的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

1.2.2  迁移法 

是根据软件、硬件的发展,将数字信息从旧的软硬件环境转换到新的计算机环境下,从而保证数字信息可以在发展的环境中被识别、使用和检索,是一种随着技术变化定期改变信息格式的处理过程,是目前实际运行中使用比较成熟和频繁的方法。现采用的迁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数字信息从稳定性低的媒体迁移到稳定性更高的媒体上,从对软硬件环境依赖强的格式迁移到对软硬件环境依赖程度低的格式下;二是把数字信息从各种不同格式迁移到当前广泛使用的、易于管理的几个标准格式中,但在迁移中会对文件的原貌、格式、结构等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丢失,持续迁移时累积损失会更大。这种方法适于不要求绝对保持数据的原貌,而主要是保存数据内容和内容关系的数字信息。另外,当数据量很大时,数据迁移的工作量也会很大、费用较高,还会涉及迁移时机的选择等更多的非技术性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型数据库系统来说,每一次技术换代带来迁移压力就更大。

1.2.3  仿真法 

与迁移不同,它不是着眼于信息的格式,而是关注读取信息的应用软件环境。所谓仿真,就是在新的系统环境下建立一个兼容数字信息产生时的软硬件运行环境,使数字信息能够以原始状态重现,是延迟技术淘汰的一种方法。如windows 平台集成一个dos 环境,从而保证原来在dos 环境下开发的软件可以正常运行在windows 平台上,而再后来的win32 系统又封装了win16 仿真环境,实现对win16 应用系统的兼容。仿真法不仅能使在过时系统上形成的数字信息以原始面貌(初始格式、版面与内容等)显示出来,其功能性也随之得到保护。因而仿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有助于保护、辨认那些极大依赖特殊硬件与软件而又无法在新、旧技术平台间进行迁移的数字信息等(如超文本、多媒体等复杂文件)。仿真被视为理想的保存策略,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费用较高,只能仿真原信息的部分功能,对过时软硬件当时记录的兼容性差。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则会给仿真技术大范围应用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形成阻力。

1.3  数字信息存储的安全管理

    由于数字信息在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滥用、遗漏和丢失,甚至被窃取、篡改和破坏。因此,安全管理也是影响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一大因素。具体实施数字信息安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社会法律、法规手段,建立安全管理标准和规则。二是加强用户认证和授权,按其层次不同对数据的访问进行控制,为特许用户提供合适的访问权限,并监控用户的活动,使其不越权使用。三是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在存取与传送的过程中不被非法查看、篡改、窃取等。四是做好数据备份与监控,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重要的是制定一个备份机制与规范,对备份的时间、格式与份数要求予以规范,并给予财力的支持。同时,备份规范也要考虑不同的工作环境,例如信息中心就应当要求进行时时备份,以防当前数据的丢失。对于数字信息保存部门,应当规定定期备份,并对备份妥善保管,以防各种意外的发生。五是在技术引进、系统升级时,应优先考虑系统的兼容性、技术的连续性、格式的标准化、信息迁移的可靠性等相关问题,从而为数字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5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倍受重视。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一个国家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积累、开放和利用水平是国家科学技术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和信息占用能力的重要标志。各国各地区都以战略眼光大力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任何一个图书馆机构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对宏观文献资源进行协调与共享。为此,如何提高文献保障率,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图书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已成为图书馆越来越重要的职能。信息资源的用户也迫切的希望通过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提醒获得所需的综合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知识信息,这就要求文献保障体系能够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的知识信息保障,开展综合性强、能够满足需要的系统化、集成化信息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

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状

针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文献情报工作始终把文献资源的分析、利用和保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长期以来,本着需求引导、服务一线的理念,制定资源保障工作计划,重点保障核心资源需求,积极做好文献信息支撑服务,取得了科研人员的广泛认可。但随着战略发展方向的拓展,学科布局的规划调整,对文献信息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科交叉带来的新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涉及多种跨学科信息需求;同时,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资源回溯年代不够,也存在有资源需求薄弱点;特殊保密的信息需求也是长期困扰科研一线信息需求的困难点。因此,在科技规划的引领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工作,仍需要继续与时俱进,设计合理的资源保障方案,形成动态调整、及时响应、持续支持的资源保障工作机制。

像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时,基本参照本单位学科分布,通过各个部门的配合,大致确定每年所需购置的文献资源类型和数量。但在跟进机构发展规模建设的硬性标准时,看似理应构建面向学科的馆藏资源体系的初衷往往被无意忽视,资源购置在大方向上能

满足读者共性需求,却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细化需求,如想在质量上提升资源服务的空间,需确定这一空间的广阔程度,改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现状。

新时代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有如下特点:1、文献保障体系开展知识信息服务有明显优势;2、文献保障体系知识信息服务内容广泛、形式多样;3、文献保障体系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4、体系模式向电子档文献转化;5、加速对电子文献的收藏;6、加强综合性数据库的建设;7、有针对性的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三、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优化建设方案

1、调整馆藏结构,建设网络资源

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由于知识的爆炸,近年来图书、期刊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政府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按照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图书馆所能拥有的资源规模和飞速增长的信息总量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树立多种媒体互补的理念,形成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合理馆藏布局。

2、平衡资源购置,提高广度深度

期刊保障状况分析是为了让有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目的,无聊资源采购经费是否充裕,都有必要进行合理配置,即在经费一定的前提下,取得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最佳平衡点。资源广度是学科的覆盖面,深度是专业契合度。数字资源采购首先保证其能够尽量覆盖每个学科,满足读者查阅资料的基本要求,在图书馆业务增大等级提高时,图书馆外文资源也随数字资源投入比例的提高而相应增加,随着每个学科的专业细化和深化,开始考虑资源的专业性。事实也证明,那些专业性强规模小的数据库不仅经济,而且对于学科科研发展相当有利引文资源贡献度大的数据库予以保留,贡献度较小重复收录比较多的数据库在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学科建设需求状况进行取舍。

3、优先保障被引数字资源,满足学科需求

馆藏数字资源在绝对数量和质量上满足所有的引文资源需求的理想资源保障状况是基本不存在的,尤其是在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情况。如果引用频次排名靠前,一些高被引期刊,在本地资源中都能够满足的话,对于资源建设来讲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如果条件限制,不能满足所有的引文期刊,可以考虑重点保障这些高被引期刊。数量多种类全固然很好,但如果期刊使用率太低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中小规模的图书馆,资源保障还是以学校学科多数需求为主。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障能力

搞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没有合格的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现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增强,从而加大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难度。为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其一,针对文献信息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方式可分为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职攻读相关的学位和课程,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等。其二,应实行严格的信息人员考核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5、填补学科空白,促进馆员参与度

学科资源满足出现空白,除了经费有限,图书馆员对学科的熟悉程度也影响了其资源购置的判断近两年发展中的学科馆员制度降低了资源购置的盲目性,但对于还不具备发展学科馆员资质的图书馆来说,与院系科研人员的交流和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资源的满足状况。如果未进行引文数据的统计,图书馆对特殊的专业需求几乎一无所知,这也导致其资源零满足的状态,对其学科发展造成了无形的障碍;而一些成熟学科,其科研人员与图书馆保持长期的来往,资源需求较其他学科更易满足,一些行业本身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学科设置年限较短,相关资源有限,如果让科研人员一起参与资源建设,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贯彻少而精的资源购置原则,其资源需求同样也能满足。

6、优化文献机制,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资源分析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 信息资源 资源库共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甚至是现代化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教学信息是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并且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重视。我国各省市的大学几乎都在建立各自的教学信息资源库,这位今后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的开启有奠定作用。但是纵观各类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情况,都处于独立封闭状态,利用率极低,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存在极大的资源浪费情况。本文提出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各类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是具有发展意义的。

1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的设计理念

1.1整体构架的设计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具体来说是综合性的信息共建系统:

(1)应该有适合不同类型和领域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平台的建立,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科研单位应用需求的满足,并且也满足特殊要求,具有扩展功能。通过其平台集中分散的信息资源,注重维护教学信息资源版权,最终形成综合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共建平台。(2)通过建立我国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描述标准的通用化,体现其共性,和特性,实现对各类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描述和资源共享。(3)建立符合我国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的合理管理体系,满足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各级教学资源库利益的兼顾,为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顺利开展作保障,并提高其建设质量,进而奠定教学服务的整体质量基础。

1.2共建数据模型分析

各类分散的教学资源的上传并不是信息资源本身,而是信息资源相关的条目,主要原因其一是考虑到上传信息资源本身,存在的多媒体资源数据过大,对设备以及安全性要求太高,不便于上传;其二是考虑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涉及很复杂,容易侵犯各级资源库的权益。而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消除了上述两点顾虑,汇集和上传各级的教学信息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源,保留源文件并仍留在原单位,但用户可以通过链接进行资源访问。解决了资源上传的技术和法律的限制。

1.3通用体系的设计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算是系统工程,其流程分工很细致:信息资源的录入、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资源的管理储存、信息资源的应用。其通用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存储层:教学视频、研究成果等大量教学资源信息的储存,形式繁多。(2)描述层:描述各种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并将其进行整合、利用、共享和检索。(3)服务层:服务功能是指对系统和普通用户浏览以及检索信息资源提供服务支持,是支持资源共建信息浏览和检索通过网络平台服务。(4)应用层:系统和普通用户、其他系统的应用权限是不同的,具体操作也是有区别的。

2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的构思实现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体系:国家、省、市及高校。其中,国家级的资源库主要是审核、管理以及维护最终教学信息资源;省级教学信息资源库则是负责汇集、上传和管理各类教学信息资源;市级及高校教学资源库负责整编和上传自身的教学资源。

这样的三层式结构优点:(1)层次性和连接倾向性是我国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联系特点,国家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处于整体核心位置,省级和各省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以形成各小团体并联系紧密,保证了资源共享的完整性。(2)从行政角度来说,中间省级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可以管理各市级和高校教学信息资源,避免太过依赖国家级教学信息资源共建中心。(3)各级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种类和数量太过庞大,通过逐级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管理模式可以统一监督和管理,提高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的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担当的事国家级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门户,当然对安全性能要求极高。首先在系统门户登录进行控制,绿色管理用户登录,一般用户只能进行普通信息浏览,系统用户要严格按照国家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中心分配的账户登录。在系统主页面的浏览选择项目也进行了权限规定,将门户系统人员登录窗口与用户登录窗口进行区别,“系统维护”便是其他用户不能够进入的选项,在普通用户页面不会显示。并设立专门模块管理,加强对门户系统工作人员和系统用户登录密码严格保护,保留其登录和浏览历史记录,方便用户对日志的查询等。

3结语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进手段,必须经过长期检核和维护的。本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的构建与实现分析,希望对参考者有所帮助。在此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推动下,必定能够更加完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共建,增强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其对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职业学院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数据资源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李达.基于IEBOOK平台的教学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张红卓.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深化研讨:基础教育公共信息资源群建众享模式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