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康复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锻炼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单侧35例,双侧3例,年龄56~91岁,平均年龄68岁。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9例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运用专科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1.3 结果 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并定期来我院复查,取得满意效果。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康复有一个初步认识。

2.1.2指导 抬高患肢,两腿之间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体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讲解的重要性,不正确的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使用便盆时,应从健侧放入,臀部应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便稳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1.3并发症的预防 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进行抬臀练习,预防发生压疮;用吸管往水杯吹气进行吹气泡练习,锻炼肺功能等。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被动康复 肌力的训练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参与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须得到锻炼,以保证负重时下肢的稳定。术后当天生命体征平稳后,麻药过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运动。指导家属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为下地行走打基础。2~3次/d, 10~30次/分钟,视病人情况而定。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动抬起,护士应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

2.2.2中期主动康复 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髋运动,屈髋应小于90°。术后第3天大多数病者往往需要协助做屈膝屈髋运动。方法:护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嘱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围,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复进行。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休息片刻,等疼痛缓解后继续。一天3-5次,每次时间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协助病人做时多用鼓励语言,使他增加信心。膝关节的锻炼:在腘窝处置楔形枕,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曲运动。用CPM辅助锻炼时,应从小角度开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为适宜。开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视病人情况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术后第3天可以协助病人下地行走。术后4-5天,患者开始练习床边站立,离床前应进行训练,先把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首先协助患者坐起,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双手后撑,下床时双手扶床沿,逐渐下床。在下床过程中必须有人保护或扶用步行器以减轻患肢的负重。站立时嘱病人患肢不负重,护士应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现象,防止跌倒。当患者站立时间持续超过30分而没有不适时可以练习行走。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时,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用助行器练习1-2周后,病人行走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复

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恢复时间长,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捡物,坐沙发、凳椅,蹲便等应该遵循90°原则,生活中不宜翘二郎腿,不盘腿坐,睡向健侧时必须夹一厚枕,防止患肢髋关节脱位。还应避免提重物、过早弃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髋部创伤、病变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在逐年增加,人工全髋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病人平均年龄偏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等,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手术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37-02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在心理学和护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五种需要一般在人身上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1]他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2]

随着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发展,心理护理已经贯穿康复护理的全过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主要为股骨颈骨折、脱位、损伤性关节炎,或者是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坏死等关节结构破坏,以及65岁以上的股骨头下骨折的老年病人也可考虑作髋关节置换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本身就对病人造成很大创伤,病人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对今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在此期间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以心理康复促进肢体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重视。

1 康复期护理工作中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在病人进入功能恢复期后,护士应对病人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治疗护理做准备。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背景、文化程度、受伤及治疗过程等,对病人的身心状况、需要阶段及其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求程度进行评估,为今后的治疗、护理及康复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怀着渴求型的心理来就医的。他们大都希望恢复自己受伤前的肢体功能,渴望实现较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概括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生存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要,发展需求包括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护士可以通过信息护理法来收集资料,运用IIFAR方案,其步骤包括初始核对(Initial check),信息交流 (Information exchange),最终准确性核对(Final Accuracy check),反应(Reactions)。护士在与病人接触之前参阅病历等资料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将自己要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编排成4~5个“信息包”,然后选定恰当的时间对病人进行提问。护士在与患者谈话结束时,护士应问患者为护士提供信息时的想法和感觉。然后,护士与患者进行探讨,帮助患者发现第一反应,倾听、帮助患者表达情感并给予支持。[4]大多数患者做完手术进入康复期后会面对很多问题。护士在此期间就是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患者当前的需要。心理护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表现、理解力、适应性和忍耐力。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在遭遇同一问题时,所激起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的行为方式各不相同。[5]护士可以通过爱森克人格问卷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度四个方面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指导。

1.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当它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此时由于骨折、疾病以及手术等原因造成的疼痛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忧虑恐惧、烦躁不安、失眠头痛等,严重影响其休息和情绪。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对其主诉表示认同,可以运用情感护理方法。情感护理就是旨在帮助患者感觉到更舒适,体验基本照护关系的行为,促进情感的过程。[6]护士应选择合适的环境,让患者感到安全,不受打扰,通过明确、自然地接受个人情感而促进交流,允许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倾听并易化分享情感,尽量产生情感共鸣,使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正确引导心理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心情平和促进睡眠。同时适当采取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遵医嘱摆好适当的,减少疼痛刺激,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保证好患者休息。

1.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物质经济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当患者因疾病或创伤等各种原因造成伤害需要进行手术时,他的安全也受到了冲击。首先在经济上,由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费用昂贵,对于许多家庭来讲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在心理上,患者希望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有能力和信心应付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和自由的欲望。当人受伤之后,这种欲望会更加强烈。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由于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及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受到术后感染的威胁,同时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的发生。在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术后早期,由于病人经历了手术、麻醉等刺激,护士应当注重病人的生存需要,帮助病人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由于受伤部位特殊,患者很容易想到术后会留下后遗症,精神压力较大,护理上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及时、耐心的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7]

1.3爱与归属需要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不仅仅要满足病人的生存需要,更应该注重病人的发展需要。发展需要可以激励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更高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爱与归属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包括归属感和社交欲。高昂的手术费用给病人家庭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病人和家属之间造成摩擦和矛盾。病人承受身体、精神和经济的多重负担,对长期的康复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产生抑郁和悲观的心理,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护士应当在这个时候有效协调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充分发挥家庭的情感、经济和健康照护功能,使家庭承担起责任进行适应性改变。[8]护士应主动接近病人,了解病人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病人产生的负性情绪,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为病人营造一个更人性化的环境,缓解病人的压力,让病人心情愉快的进行康复训练。

1.4自尊需要满足患者的自尊需要可以使他自信及适应性增强克服自卑心理。通过朋友式的交流可以使病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语言上给予鼓励,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深化其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具备自己或他人期待角色的能力是自尊的4个前提之一。由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创伤,所以在康复治疗期间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容易产生依赖性,日常生活活动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使家属产生反感,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克服畏难心理找回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保护患者相对脆弱的自尊心,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能满足时要给予解释,避免损害患者自尊,在自尊心得到维护的条件下,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疗及护理工作,最终通过训练帮助病人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1.5 自我实现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大都希望通过手术恢复自己的肢体功能,回归社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对手术及康复治疗效果要求很高,往往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很快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康复治疗期间,护士应该注重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过程及意义,强调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基础,是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他们对治疗效果的要求程度,应按照尽早、规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患者的术后拍片效果、伤口愈合情况及身心状态等因素制定动态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实现自己的治疗目标。

2 针对老年患者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进行髋关节置换的病人主要以老年为主。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及特定的发展任务,在这里我们结合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针对老年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运用需要层次论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护理。运用艾瑞克森学说,护士可根据危机的正性或负性解决指标评估病人的表现,分析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社会危机解决情况,然后给予正确的指导。[9]

2.1 老年病人康复期心理护理 艾瑞克森分析在老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危机是完善对失望,他们的正性解决指标是感到一生值得,能乐观对待死亡,而负性解决指标是失落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身体情况差等临床症状,同时他们大多数人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时间长,卧床时间长,他们在心理情绪上更容易产生波动。由于在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子女往往将事业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心,因此有的老人从内心中感到孤独。曾经有学者调查显示患有躯体性疾病的老人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明显高于非患者。[10] 还有学者通过对1240例老年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00例患者发生了POP(术后精神功能障碍),占手术人数的16.1%。[11]护士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更应该注重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工作,使家属应尽可能的理解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换位思考,罗杰斯教授将其称为“移情性理解”。医务人员应在生活和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帮助其尽快度过康复治疗期恢复健康。术后我们在做好日常治疗生活护理的同时及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的关心。

3 体会

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康复期的治疗护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训练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重点。康复训练效果受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护理指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运用好需要层次论,帮助病人满足各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康复治疗的良好效果,为病人追求高层次需要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汪明,孟勇等.中外心理学简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284.

[2] 姜乾金,护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4.

[3]胡佩诚,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2000,47.

[4] 尼科尔斯著,刘晓虹,吴箐译.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7.

[5] 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1.

[6]尼科尔斯著,刘晓虹,吴箐译.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63.

[7]王晓敏.雷军莉.徐海燕.老年骨科病人26例康复护理体会[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1(6):2.

[8] 徐燕.庹炎.康复护理高级教程[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20.

[9]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1.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59-01

膝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nuciate ligament)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近年来,随着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选择对于恢复关节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院自2010年1月~2010年3月进行15例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术后运用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良好,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32岁。右膝10例,左膝5例;运动性损伤4例,交通意外损伤9例,日常生活中摔伤3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

1.2 手术方法简介均在关节镜下行单束等长重建,其中使用B-PT-B结合挤压钉固定重建9例,使用绳肌结合钢板悬带固定重建6例,对半月板损伤行半月板修整,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切开修补。

1.3 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平均住院11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病人关节伸曲正常,无关节不稳定和异常活动。术后3个月均能完成日常活动,6个月以后可以参加工作。按照Lysholm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术后6个月,

2 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后1~2周)康复目标:①维持膝关节于完全伸直位。②减少并控制膝关节肿胀。③达到并维持股四头肌和绳肌平衡能力。

手术当日用弹力绷带从足背由外向内绑至大腿中上段,并用卡式盘式关节支具将膝关节锁定于完全伸直位,以起到稳定和保护膝关节作用。术后6h后即可开始指导患者行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减轻肢体肿胀。术后当日即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1~2天开始行绳肌等长收缩。病情允许下还可作髌骨被动内推,防止髌骨关节粘连。术后第3天,肢体肿胀消退后,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或步行器辅助行走,并督促提醒患者锻炼应循序渐进,扶双拐行走时防止摔伤。

2.1.1踝关节屈伸运动 患者踝背伸和跖屈动作,练习时要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屈伸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

2.1.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s左右后再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3绳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伸膝位,主动收缩大腿后侧肌肉做后跟下压动作,每次15 min,每日2次。

2.1.4髌骨内退活动完全伸直膝关节,用同侧大拇指压在髌骨外侧缘,向内推髌骨,至最大限度后松开,反复进行,每次15 min ,每日2次。

2.2第二阶段(术后3~4周)康复目标:①提高患肢肌力②增加患膝活动范围。

术后3周开始病人休息时支具锁定于完全伸直位,康复训练时可指导病人做直腿抬高动作: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20~30°,维持5~10s再放下,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绳肌阻抗训练时俯卧位,主动屈膝并可在踝关节施加阻力。膝关节被动伸曲活动可利用CPM机进行,CPM被动活动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粘连,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恢复正常肌力和关节灵活度。要求全范围被动活动每日增加屈膝15°,达到120°。在行负重训练时需在完全伸直位的保护下进行,以防重建韧带过度牵拉断裂。撑双拐嘱病人依据耐受情况由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终末伸膝锻炼:在患膝下垫一枕,保持屈膝30°,足跟抬高床面到患膝伸直,反复进行,每次15 min,每日2次。待股四头肌肌力达3~4级后,行主动伸膝活动时在患肢脚踝挂重物练习,从1kg开始直到能放在踝部5kg重物。

2.3 第三阶段(术后5~8周) 康复目标:①逐渐恢复关节活动范围②增加膝关节屈曲度。

术后第5周开始休息时支具必须锁定于屈膝10°,行负重训练时,支具也需屈膝10°位保持下行完全负重。此外利用CPM机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活动范围限制在10~90°,术后6周主要行下蹲训练。方法:两足分开与两肩同宽,膝关节完全伸直,两手抓床栏,上身挺直,缓慢屈膝关节,下蹲到45°,在该位坚持5~10s后站起,反复进行,每次30 min,每日5次。同时还可进行固踏自行车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此阶段重建物韧带处于最脆弱时期,一定要叮嘱患者行屈膝活动不能超过90°。

2.4 第四阶段(8周以后) 康复目标:①增加关节周围肌肉肌力②恢复本体感受器。

术后8周可弃拐行走,继续行0~45°的半蹲训练,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0~150°)。还可练习固踏自行车、平衡板恢复本体感受器。12周后去支具行走,但行走时避免膝关节过伸。13周开始进行耐力训练,如向前匀速慢跑。7个月开始练习侧向跑,后退跑,向前变速跑。整个训练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恢复竟技性体育运动。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4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906-02 中图分类号:R 681.7047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65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等其他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症。发生肱骨头粉碎性骨折时,若采取保守治疗,疗效较差。为恢复肩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我院于2006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8例,并进行随访观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例,男3例,女5例。70~75岁6例,75岁以上2例,均为单侧粉碎性骨折,其中左侧6例,右侧2例。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5例。均为不慎跌倒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及肩关节活动障碍,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伴有1或2种以上内科疾病。伴发糖尿病3例,高血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伴发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2种以上内科疾病2例。

2.方法 完善术前准备,积极控制内科疾病后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毕予悬吊巾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的功能位,早期康复训练;术后建立联谊卡,随访追踪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和肩关节活动范围情况并进行统计。

结 果

全部病例内科疾病均有效控制,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8例随访时间3~25(12±4.5)个月。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穿衣、梳头等动作,关节活动范围:患肩关节前屈分别为60°~80°,前屈上举130°~160°,后伸25°~30°,内收8°~15°,外展70°~80°。根据Neer评分标准和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肩关节评估[1]:优4例,良3例,可1例。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意外创伤使病人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但又存在怀疑、焦虑和恐惧等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有严重而无法耐受的疼痛及对人工肱骨头置换不了解,担心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术前向患者耐心介绍有关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原理及治疗效果。同时针对不同个体应用行为控制技术和心理社会支持,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之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2.详细了解病史,正确评估病情及手术耐受力 患者为高龄老年人,合并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肺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应积极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内科疾病,控制血压、血糖,改善心肺功能,加强营养,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质、易消化的饮食,使之能承受手术创伤带来的损害,并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指导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3.术前准备 ①完善术前的各种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绝对禁忌证。②术前摄双侧肩关节X线,供术者预测手术的难度及用于术中对照。③手术时间一般在伤后3~7天。术前指导患者正确应用颈腕吊带制动,起到扶托作用,减少移位引起的疼痛。④术前适应性训练,指导病人行床上大小便及手、腕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轻疼痛。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按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护理。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征变化,1次/小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及手指的感觉、皮温、色泽、活动和患肢有无肿胀、疼痛及程度的变化。保持负压引流管有效引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敷料的渗出及包扎情况,若短期引流量大,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关闭引流管,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天,引流液≤30 ml可考虑拔管。本组1例术后2小时引流量280 ml,夹管1小时后开放引流管,其余术后第一天引流量100~150 ml,第二天引流量10~30 ml,均为术后48 h拔管。

2.与疼痛护理 置换早期人工肱骨头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尚未修复,所以关节不稳定,如果术后患者不正确或护理不当,均可导致术侧肩关节脱位。故术后予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患肢用悬吊巾固定置肘关节屈曲90°的功能位悬吊于胸前,肩关节外展、前屈各45°,旋转中立位,患肢下垫薄枕抬高患肢,6小时后可予垫枕或半坐卧位,绝对禁止患侧卧位。由于术后伤口疼痛可直接影响病人生命体征的稳定及睡眠和休息,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及功能的恢复,应重视术后疼痛的控制,积极采取口服、肌肉注射或自控镇痛泵技术等多模式镇痛措施。

3.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肩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包括肩盂假体松动、肩关节不稳定、肱骨假体脱位、感染、神经损伤等。肩关节置换术的感染率小于0.5%,这与肩关节周围丰富的血运有关[2]。但术后感染是一个灾难性并发症,常引起关节疼痛,手术失败。因此,术前积极处理可能感染因素,如皮肤有无擦伤或皮肤病等,术前晚、术中及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5~7天,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管有效引流,尽量缩短置管时间能有效预防感染。对于假体脱位,预防措施是术者对假体的适宜选择和安装技术,病人遵循医护人员康复指导,不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活动肩关节。防止外伤,积极治疗骨质疏松能有效预防假体下沉、脱位。

4.康复训练 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是重建关节活动度、有效减少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应积极配合。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

①第一阶段:手术后肩关节疼痛是影响患者早期锻炼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术后康复计划的进行,我们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减轻疼痛,以争取早期功能锻炼,此阶段主要是主动活动患侧肘、腕、手诸关节,被动及辅助活动肩关节。首先是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动行握、松拳练习。术后第1天,在护士的协助下被动屈伸肘关节逐步主动伸、屈肘关节,术后2~3天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可做“钟摆样”运动。方法:病人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弯腰90°,上臂自然下垂,患肢在悬吊带内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摆动[3],每天3次,每次20下。术后2~3周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内收、内旋锻炼,每日2~3次,每次20~30下,持续4~6周。

②第二阶段:康复主要涉及肩关节早期主动活动、肩带肌肉等张力训练及肩关节牵伸练习,鼓励患者应用患肢进行免负重的日常生活练习[4]。从等张收缩到抗阻力锻炼,循序渐进,指导、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如端碗、夹菜、刷牙、系裤带等,发挥患肢功能。

③第三阶段: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康复训练需持续12~18个月[5]。此阶段内容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加强练习,加强肌力和耐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护理体会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患者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手段,对于解除患者痛苦,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其远期效果与手术操作熟练水平、围手术期的护理及个体化、系统化、分阶段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密切相关。护理注重以下环节:①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做好充分准备;②处理内科疾病,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③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④术后重视和疼痛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⑤制定并实施系统、个性化康复训练。由于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康复锻炼,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工作,尽量使病人及家属认识到术后康复的重要性,自觉循序渐进参与康复锻炼,从而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功能。既要避免由于害怕疼痛,拒绝或练习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达不到预期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又要避免患者急于求成,过早主动活动或过度活动而引起肌肉修复不当,导致活动无力,肩关节失稳,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2284.

[2]田 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4

[3]钱立群,包英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康复训练[J].中医正骨,2007,19(11):42.

[4]刘晓华,陶 莉,彭 瑛.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的肩关节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0):607609.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颅骨缺损;心理状况;心理护理

颅骨损伤大都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部分病人是因去骨瓣减压术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颅骨缺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导致患者精神负担严重,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1],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易疲劳,易激惹,记忆力下降,失眠,抑郁,对震动及声响耐受力下降等,称之为颅骨缺损综合征[1,2] 。为了探讨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致颅骨缺损患者愈后的影响,本研究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将获得数据统计学分析,为减少该类患者的心理不良状况,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我科( 101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行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62例,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41岁。观察组给予专职心理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两组颅骨缺损综合征情况基本一致,

见表1

3 心理护理

3.1 消除自卑、悲观情绪

颅脑外伤术后致颅骨缺损患者颅骨的缺损及骨窗的塌陷或膨隆,影响病人的形象,且病人对骨窗部分的塌陷心存恐慌,造成患者缺乏自信,羞于见人,出现悲观、抑郁、恐惧等心理状态,所以自卑、悲观心理问题特别突出。我们在实施专职心理护理中通过主动与患者接近,陪伴患者,与其谈心,同情、疏导其心理,启发患者面对现实,接受客观事实,战胜自己,战胜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在心理护理中,我们还注意患者家属的态度和反应,因为来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是心理护理过程中的可贵助力。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理解和关心,减轻精神压力,保护患者自尊心,维持原有的尊严,使他们感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保持性格开朗乐观,使自卑、悲观心理得到控制。

3.2减轻焦虑情绪

患者在目睹身体形象改变时,易产生易怒、焦躁情绪,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抱怨态度,我们在实施专职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尊重他们,并认定其存在的价值。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权威性劝导和解释可以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感人肺腑的温暖和热情可以改变病人的情绪状态,热情的鼓舞和支持可以使病人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肯定性的保证可以使病人感到安全,巧妙积极的暗示可以使病人按照医护人员的意志行事。还可以组织病人看电视、欣赏音乐、消遣活动,讲解不良情绪给康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不良情绪得到调整,减轻了心理压力,保持了最佳状态。在患者有语言障碍表达不清楚时,我们为其准备好纸和笔,使患者能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缓解焦躁心理。

3.3解除被动依赖心理

颅脑外伤术后致颅骨缺损患者自理能力缺陷,病程恢复时间较长,有强烈的被动依赖心理,在护理过程中,我们给予患者鼓励性和积极暗示性的语言,使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对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我们温和亲切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改变患者思维,提高患者情绪,使他们对康复治疗感兴趣。在指导康复训练过程中做到不操之过急,注意安排最先和最容易取得疗效的程序,以利于建立和巩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康复耐受力。功能重组理论认为,脑外伤患者具有重新学习的潜能,他们可以通过发展这种能力办法来实现,采取功能补偿的办法来实现丧失了的功能[2-3] ,因此,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在同情患者的同时不迁就他们的依赖心理,调动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潜力。并向他们说明只有积极配合好康复训练,才能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4缓解睡眠障碍

了解患者睡眠状况,消除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安排单人间病房,减少打扰。尽量避免、减少夜间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可借助音乐催眠,睡前勿剧烈活动,勿饮浓茶、咖啡等。必要时可给予药物辅助睡眠。

3.5 骨窗护理的正确对待

骨窗张力的大小直接反映颅内压力的高低,与术后恢复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应定人定时观察,感受其张力变化。培养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观察缺损区情况,加强骨窗局部的观察与护理,防止头皮或颅内感染。缺损区洗头时动作轻柔,勿抓伤,伤口发痒时一定不要去抓;避免碰撞缺损区域,防止受压;改变时勿过于剧烈,活动时强度不宜过大,活动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脑组织移位;外出带帽,加强头部保护,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防止意外受伤。3.6 增强融入社会的信心

颅脑外伤术后致颅骨缺损患者病情稳定后,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大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及外在形象的改变,担心自己无法恢复至以前水平,对以后的恋爱和工作都会有影响,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此时要特别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家属对患者要真诚鼓励,耐心讲解,禁止嘲笑患者,更不能随意表现失望情绪。尽可能多让患者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使患者从压抑、焦虑、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移情移志,起到积极的心理调控作用,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尽早的融入社会,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4 讨论

在神经外科领域,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去骨瓣减压术[1]。去骨瓣减压术虽可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但在患者恢复期,颅骨的缺损及骨窗的塌陷或膨隆,影响病人的形象,且病人对骨窗部分的塌陷心存恐慌,造成病人缺乏自信,羞于见人,出现悲观、抑郁、恐惧等心理状态,并且有头痛、头晕,易疲劳,易激惹,记忆力下降,失眠,抑郁,对震动及声响耐受力下降等表现,故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通过对观察组实施专职性心理护理,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调整,主动配合康复训练,对康复的耐力及信心均增强,促进了肢体器官功能早日康复。患者在以往康复训练中只注重了生理功能上的训练,而忽视了心理上的针对护理,导致康复延缓,影响了患者的愈后。因此,通过在康复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专职心理护理,不断鼓励患者,培养了积极、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同时我们体会到:在帮助患者获得康复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阻碍康复的心理障碍,才能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机体的耐受力和器官肢体的代偿功能,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建立生理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尽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光辉,高如生,蔡智芸等.颅骨缺损修补术78例临床分析[J].解剖与临床, 2010, 6(15): 206-207.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6

1 术前心理护理

乳癌根治术后人体体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妇女思想包袱重,术前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术后形体修饰的方法,使患者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接受自我形象改变,心情愉快地接受手术。

2 术后常规护理

2.1伤口护理: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用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应注意患侧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若皮肤发绀,伴皮温低、脉搏扪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以患侧血运恢复正常为宜;若绷带或胸带松脱滑动应重新加压包扎,减少创腔积液,使皮瓣或植皮瓣与胸壁紧贴以利愈合。

2.2伤口引流护理:伤口放置引流物的目的是排出局部或体腔内的积液、积脓、积血等,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保证缝合部位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

2.2.1一般观察在伤口引流过程中,可发生感染、出血,损伤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组织,以及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掉入体腔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2放置引流物的位置需正确引流物应按放在引流部的最低位,以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不扭折、不受压。如管腔被血块、黏液或坏死组织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抽吸和冲洗引流管。

2.2.3防止引流物掉入伤口内深部引流物必须用缝线固定于皮肤上,或用安全别针固定。拔除时,先轻轻予以松动或扭转,使其与周围粘连部分分离,然后拔出,以免折断在伤口内。放置引流物的类型、数量、位置必须详细记录,取出时应进行核对。

2.2.4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准确记录为预防目的而放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为治疗目的放置的引流物,应在引流液减少后,逐步外拔,让窦道从底部向外逐渐愈合,防止遗留残腔。

2.2.5其他连接负压源的引流管如遇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以免加重出血。

3 术后心理护理

3.1首先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目前很安全。

3.2告知患者可能出现手术区域疼痛、引流管刺激不适、加压包扎的紧束不适感,以及一般术后的低热、精神、食欲不佳等情况,可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原因,必要时可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保持充足休息。 转贴于

3.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改善食欲,有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4 对形体改变的心理护理

4.1患者拆除加压包扎,将面对自己冷酷、丑陋的伤口,畸形的乳房甚至乳房缺失。尽管术前患者都已知晓术后形体可能改变,但第一时间里患者基本都难以接受现实。在安慰患者的同时,需要强调手术的彻底性,指出术后面临的部分问题是为了彻底切除乳腺癌而必须付出的代价,顺利地渡过手术关是成功治愈疾病的第一步。

4.2要求配偶的情感支持,引导患者尽早正视现实。

4.3让患者知道手术不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一个人的形象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的。

4.4在患者情绪舒缓后对于乳房畸形或乳房缺失等情况,可以和患者讨论术后佩戴美容胸罩或在情况允许时选择乳房整形、乳房再造等方式以改变患者形体毁损的问题,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5 康复护理

患侧上肢康复、训练:手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左腕部、肘部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但避免外展上臂。48小时后可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需他人扶持时不要扶患侧,以免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术后1周开始作肩部活动。10-12天后鼓励病人用术侧的手进行自我照顾,如刷牙、梳头、洗脸等,并进行上臂的全关节活动。

6 出院前后的护理

6.1出院前宣教由于术后患者多存在抑郁、自卑的倾向,对治疗前途感到悲观,不愿遵从医嘱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和术后辅助治疗,所以在出院前的心理辅导显得相当重要。我们一般介绍治疗比较成功的患者,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前景,正规、系统、个体化的治疗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患者常常可以在榜样的带动下重燃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后续的辅助治疗。

6.2康复训练期的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期其实在术后就开始了。术后尽早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对今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帮助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在完成化放疗之后动员家庭与社会支持,尤其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立即投入工作和积极融入日常家庭、社会生活中,让患者从患者角色转换到正常健康人的角色上来,重返社会。

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生活质量[2]。我们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注意疾病本身治疗外,医护人员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预防性心理诱导和积极的心理干预,用启发、说服、解释、安慰、劝解、调整环境等方法让乳腺癌患者及时得到心理支持,使病人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坚持完成术后治疗和生理-心理康复。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人才资源配置

下一篇考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