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配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资源配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资源配置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1

关键词:无形人才市场;人才资源配置;有形人才市场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34-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已成为有形人才市场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人才交流工作的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无形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几点浅见。

1人才市场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分,人才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以现场招聘会为代表的,进行面对面洽谈的人才交流方式称为有形市场;以网络招聘为代表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才交流方式称为无形市场。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人才市场都已形成了有固定场地、有规律时间间隔的现场招聘会品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现场招聘会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供需双方的要求,促进了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站技术得以大力推广,人才网站也应运而生,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正式登记注册的人才网站达500多家,有37%的招聘职位通过互联网,其中各级政府人才网站285个,年访问人数近1926万人次,网上求职人数是有形市场求职人数的5倍。现在,、南方人才网、中国人才热线、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等大型人才网站已经成为人才跨区域流动的主要渠道。

2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比较

2.1有形人才市场

有形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用人单位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求职者,可对应聘者的形象、气质等方面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应聘者也可通过与招聘人员的细致交流感受更多的单位文化,加深对用人单位的深层次感知。但是,有形市场也有诸多劣势:

2.1.1受时间空间限制现场招聘会需有固定的地点,且大多位于中心城区,由于场地容量有限,遇上择业高峰期,招聘会现场人员拥挤,不要说找到合适的工作,连正常行动都成问题,造成众多求职者盲目投递简历,降低了应聘成功率。用人单位也感到应接不暇,无法同求职者细致交流,降低了招聘效果。

2.1.2应聘、招聘成本高对应聘者来说,制作简历费用、参加招聘会的交通费、面试着装费,都是不可避免且不菲的费用。对用人单位来说,至少一天的招聘会,要派专人全程负责,异地招聘的还需负担差旅费等。

2.1.3求职者层次不均衡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员,以毕业生和普通人才居多,中高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少。中高层人才参会主要有以下顾虑。一是对于同行业而言,行内的中高层人才彼此都比较熟悉,出于保密性的考虑,如果自身的跳槽意图被就职单位发现,将为自己的发展带来障碍。二是平时工作时间较忙,无法参加现场招聘会,即使能参加现场招聘,也接触不到招聘单位的高管,一些关于待遇、发展环境的敏感问题得不到解答,所以不愿浪费宝贵时间参加现场招聘。中高层人才对有形市场的顾虑,造成了有形市场求职者的层次不均衡。

2.2无形人才市场

相比而言,无形市场的优势可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2.2.1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求职者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可上网的地区,登陆人才网站,查询招聘信息,向心仪的单位投递简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也将24小时不间断的在网上,等待四面八方求职者的查询。

2.2.2成本低无论是应聘本地的单位还是应聘外地的单位,求职者只需负担低廉的上网费用,即可实现网上应聘。用人单位缴纳了相对较少的费用之后,就能面向人才网站覆盖的区域招聘信息,搜索大容量的人才求职信息库。

2.2.3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快捷人才网站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更新速度快,求职者注册为人才网站会员后,可立刻浏览全部招聘信息,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用人单位也只需坐在办公室里,就可完成招聘信息,搜寻求职者简历。尔后,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等方式与求职者直接联系,达成意向后通过面试,即可成功招聘到所需人才。

2.2.4个性化服务强由于网上招聘的以上优点,使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求职者越来越多,一些中高层人才对于网络求职尤其偏爱。所以,相对于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上的个人信息,特别是中高层人才储备资源相对较丰富些。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欢网络招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上网条件;二是难以对应聘岗位进行全面了解;三是网上求职回复率太低;四是私密性较差,个人信息容易泄露;五是网上虚假信息太多。

3发展无形市场要注意的三项工作

3.1资本运作创新

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资本运作创新相对容易。传统的资本运作以人才市场原始积累为轴心,注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资金积累的速度较缓,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不能较好的抓住历史机遇。从经济学角度讲,人才市场要依次经历市场的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四个阶段,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的无形市场在行政区划内,尚处于完全垄断地位。随着民营资本的介入,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并进入到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阶段。因此,中小城市的无形市场在体制创新的同时,可以借助向银行贷款、职工入股和吸收民营资本等多种形式完成资本积累,在牢牢把握市场的同时,取得成本最低、利润最大,既注重数量,又保证质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资金的原始积累。鉴于中小城市无形市场目前多属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因此进行资本运作首先要明确运作的主体,即国有产权的法人地位。其次要明确运作的客体,即弄清哪些是可以运作的价值资本,哪些是不可以经营的非价值资本。既要搞好经营,又要保证人才市场的社会公共服务性质。

3.2管理机制创新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大多数采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守业型居多。因此,发展无形市场可以创新管理机制,采用聘用制,打破原有用人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环境。市场的绩效考核可采用目标管理,从实际出发,针对部门管理、技术研发、业务接待、业务实施和市场开拓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建立具体、清楚、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岗位工资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并对关键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采用年薪制,基薪与风险收入分开。

3.3业务创新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校  高层次人才  开发配置

论文摘要: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战略性的稀缺资源‘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体现,积极探索和科学开发好这个人才资源高地,是当今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阐述了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并针对客观开发环境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高层次人才指在人才队伍各个领域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或处于专业前沿并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人才。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主要指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和较高威望.在重要岗位上工作.承担重要任务,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挥较大作用的人才。

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包括已有的人才资源和新增的人才资源.从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的角度.高校如何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人才最大的潜能,如何建设、开发、保障好这支队伍,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下教师队伍整体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高校顺应知识经济大潮.谋求自身快速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实现了核心管理定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高层次人才始终是各高校竞争的焦点。按照优劳优酬的原则,一流的人才,创造了一流的业绩,理应获得一流的待遇.根据近年来部属高校工资增长曲线显示.高层次人才的工资和收入的增长率普遍高于一般教师.充分体现了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价值和核心地位。

1.2建立了分层管理模式

目前国家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初步形成了目前的四个层次框架:一是建立了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最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激励模式;二是实施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三是建立以863计划、973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为标志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四是采取了如设立博士后基金海外留学人员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资助措施。与此对应,各个高校也先后出台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了培养选拔的步伐。

1.3优化了学科团队配置

在处理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团队的关系上.部分高校采取通过重点扶持拔尖人才的措施,使其迅速瞄准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动向.抓住机遇建设新的学科生长点,并为高层次人才依据学科发展规律配备精干队伍,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学科方向重点突破,再通过优势学科群来吸引人.引进人才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从个人引进到团队引进的办法.形成人才引进、稳定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带动学校教师资源的重新整合,同时建立起相对优化配置的学科团队。

2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才资源内在的问题

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杰出人才数量不多。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师级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凤毛麟角;②年龄老化。近年来,高层次人才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在某些重要层次,如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则很高,大师级领军人物健在的很少;③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专技人才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较多.知识型人才比例严重多于技术人才.特别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人才更是少;④个别职业道德修养不过硬。人才资源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品德、知识和能力。在有些地方,高层次人才职业道德建设相对薄弱.学术腐败、剽窃他人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只愿意自己牵头.不愿意配合他人协作。

2.2开发管理环境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客观环境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政策体制的问题。在有些地方.人才工作缺乏统筹规划.选拔和培养对象重叠交叉.工作上力量分散、缺少协调,难以形成合力;②高校管理的问题。由于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过分强调如数量或质量等某一方面的因素.致使有些高校人才急功近利,没有长远打算;③措施上的问题。对人才的投入不够.尽管有些高校建立了向高层次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物质手段不断提高.但真正能调动优秀人才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措施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激励措施较薄弱。

3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

从上述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看,关键问题仍然是外部开发的客观环境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高校要做好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优化配置.应尝试在加大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力度上做出努力。

3.1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是选用人才的基础,是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和评价.可以实现优胜劣汰,创造奋勇争先、人才辈出的局面,但由于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准确衡量.使得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变得复杂而不稳定。目前,在评价方式上.高校一般都采取定性的方式.如使用“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同行公认”等原则和概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随机性和片面性.应尽量做到原则条件具体化、模糊指标定量化:在评价内容上.对人才自身素质和潜能方面如何评价.对人才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如何考量.还没有科学的办法,而是以“学历”论高低。以“留洋”论短长,以“引进”论人才,应更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技术地位和实际作用与贡献。重视发展潜力。由此,高校必须抓紧研究建立一套体现高层次人才特点的“科学、准确、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和的绩效考核体系。这无论是对人才资源的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专家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3.2完善物质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

采取特殊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有效激励.既可以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持续创造潜能.又可以激活各类人才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有效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近年来.高校逐步实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基本坚持了有利于建立适应高校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稳定骨干队伍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正确指导方向,调整后的分配政策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

但有效的物质激励除工资机制的激励作用外.还要配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些额外奖励和奖金制度,如科技成果奖励、教学成果奖励、先进个人奖励、优秀学术团队奖等.在正确评价的基础上,依据人才的实际贡献论功行赏。鼓励先进、激励人才的进取精神。

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继续以物质激励为主其作用将越来越弱.因此必须加强精神上的激励:对符合相应专家称号申报条件的,要积极推荐和选拔:对于教学、科研、创作、发明等成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嘉奖;对做出重大贡献者.授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并对他们的事迹和成果进行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奉献的风尚。

3.3强化竞争意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只有强化竞争意识,人才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人才的职能才能充分发展,人才价值才能充分发现。为了体现竞争,高校打破过去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的传统.将同一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为不同等级并采取竞聘上岗的方法,这就是高校正在施行的岗位设置与管理,岗位设置.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具体职位设置.是在一定的人员配置单元和数量范围内做出的人才资源配置计划。岗位设置必须以组建素质互补、效益为先的合理群体结构为目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确立合理的职位等级比例.设岗的同时还要对岗位进行分析。确认不同岗位应该履行的职责和由职责派生出来的工作任务。高层次人才往往处于学校的重要岗位上。结合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级别的重要岗位待遇不同,通过竞争.在自由选择和被选择之间。在人才效益的相互比较中.实现岗位的动态管理。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良好的“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上得快”的人才政策体系。

3.4优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服务环境

环境对人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创造力和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为了促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和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和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是最基本的环境.高层次人才个人的生活待遇满意度普遍较高.应主要在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在住房、配偶工作和子女人学上创造条件:改善工作环境要为高层次人才配备科研设备、科研助手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整合资源,使高层次人才有一个较高的起跳平台;人文环境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工作氛围和融洽的同事相处氛围。有些情况下,人文环境比硬件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从管理层的角度,实行接轨现代国际的管理手段.既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环境的需要,要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主要是实现管理信息化:应以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核心.实现高校与各地区、各部门所掌握人才信息的链接.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为政府制定各种不同的人才计划提供依据:通过网络联系,实现与专家的“零距离”管理和服务等。

3.5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高层次人才良性成长

整合是指调整、优化、重组原来不适应创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学科、课程、项目、人员等结构,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发挥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形成群体优势和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校要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特色整合优势学科,赢得相对优势;要审时度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不断扩充和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调整和优化学科分布与结构;要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利用较多的资源建设学科特区.形成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使之承担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与课题,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发展的学术平台。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1993年,电子商务首次进入我国,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超过6亿。随着网络市场规模的日渐壮大,社会各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长,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为旺盛,为此,电子商务专业正是为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而设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然而,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要么就业难,要么就是已经就业的从事的却是其他专业。这说明在电子商务专业方面,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有巨大的差距;同时也说明,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网络企业的要求,要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扭转目前窘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调整。

1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专业方向不够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还不长,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并不像其他成熟专业那样有着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定位。很多学生在接触电子商务专业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都处于探索期。

从目前来看,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方向通常有网络营销和信息化管理这两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现在问题是: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从现有学生实际情况看,专业方向划分较为清晰,一部分学生选择信息化管理,故对网站开发与设计等较为感兴趣,而市场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另一部分学生选择网络营销方向,对网络市场策划感兴趣,但遇到电子商务技术问题却束手无策,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清楚在人才素质方面,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需求,才能有目的地去培养具有该素质的人才。

1.2专业课程设计缺少系统性

现阶段,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导论、电子商务概论、局域网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金融与保险、ERP原理及应用、网页制作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设置看似全面,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中职院校往往是将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与联系性,而且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性;二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对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虽然中职院校为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实验室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但实验室环境毕竟不同于现实网络环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大提升,另外课程设计时间较短,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还没掌握其精髓就要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导致实践技能不够扎实。

1.3专业实践教学明显不足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目前,中职院校为学生安排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里上机操作相关模拟软件,校外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实验室上机操作,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很难真正进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校外实习多是在较短时间内对实习单位走马观花,很难深入,导致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课程设计是对为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是根据所开的某一门课程安排的课程结束后两周时间的专业学习,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周内完成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课程设计结束后开始新的课程学习,比如《市场调查》课程设计安排在本学期的第9/10周,现在问题是:一是时间太短,一些可行性的应用方案得不到进一步研究;二是研究经费不够;三是对学会创新性研究缺乏激励措施。要想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2加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如今,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影响力比较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目的是挣钱。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老板都看好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他们所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基本标准是:一来就能干,一干就能赚,能独当一面。为此,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要培养就业型电子商务人才。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明确专业方向,完善课程设置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多,中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将计算机类课程、商务类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而是要满足于现实需要,使课程设置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体现出系统性和联系性。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方向时,最好对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再来实施具体设置,继而安排与专业方向一致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践环节。

毋庸置疑,电子商务人才是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因此,在确定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时,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同时还要兼顾学校自身学科情况、师资力量等多方因素,并在对电子商务人才未来就业情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最终目的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就业人才。在安排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对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知识的重复性,强调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史瞬息万变,故专业方向的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定期或不定期了解企业需求,当企业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专业方向要随之改变,也就是说,我们要设置的专业方向是动态的专业方向。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应用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主动去学习关于电子商务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合适的人生发展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教师要多学生按照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竭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所以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比赛、考试等活动层出不穷,例如我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的全国职业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比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电子商务创新挑战赛、淘宝网与教育部联合推出的“网店运营专才”培训项目等,都值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进步。一方面学生要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此类活动,并安排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参加活动。另外,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向不同行业渗透也不断加强,这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无限的机遇,例如某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正是利用专业优势,再加上其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成功创办了“校园风”网站,凝结了网上超市、假日旅游、家教兼职等多项业务,这不仅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古以来,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今,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甚少有教师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要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懂商务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商务的问题。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么片面地介绍技术,要么片面地介绍商务,至于二者的融合很少涉及,这与电子商务就业型人才所需具备的技能相违背。故要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自身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必须要完善。一是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定期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与项目开发工作,把握物流、营销和策划等环节的具体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将更多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另外还能加强校企合作,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奠定基础。二是鼓励教师按照专业方向构成团队,团队之间信息共享,不同团队要解决企业某一方面实际问题,并据此确定团队研究主线,在授课过程中,团队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按照该主线展开授课工作。

总之,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职院校要优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S.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1):128+135.

[2]单小珂.浅析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网上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07):12-13.

[3]黄源通.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探究[J].职业,2015,(30):39-40.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项目驱动;迭代模式

1 社会背景及人才需求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再次印证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兴起了大批极具特性的电子商务网站,例如:阿里巴巴、当当网、京东商城、淘宝网、易趣网等。电子商务的应用已使许多企业获益,许多大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成为电子商务的应用主体。从发展趋势看,今后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扩大,我省的中小企业将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活动的主要增长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强及从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才也将进入国际人才市场。电子商务人才是国外企业、各类经济组织的首选类型。以下职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人才有着迫切需求:⑴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⑵网络广告、网站的市场推广工作;⑶网上贸易业务的工作;⑷网站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⑸网页制作与初步的图像处理工作;⑹计算机管理的相关操作与网络维护工作;⑺企业经营与管理、产品的市场营销等工作。

以上这些都给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 人才培养方法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了“项目驱动、迭代实施,模块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项目驱动

项目包括两个部分: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设置的项目和学生在定岗实习时遇到的实际项目。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大的知识点都作为一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会把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子项目再分成若干子任务。学生边学边做,当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后,可以掌握知识点,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并产生成就感,唤起对知识的兴趣。

在定岗实习时遇到实际的项目,可以按照学校中的学习方法,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并清楚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就可分布解决问题,达到完成项目的目的。

2.2 迭代实施

迭代实施是指在学习当前知识的同时,要不停的温习之前学到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积累过程。电子商务专业中每一门课程都在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能力。课程中多个知识点,分为多个项目,在多个部分或模块中迭代进行。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在学会当前知识点的同时,长时间不练习的知识容易淡忘,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需要及时巩固之前学的知识,并与当前知识点相结合,迭代式实施项目驱动。

2.3 模块教学

电子商务教学应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通用能力。第二模块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校内综合实训,形成专业核心技能。第三模块是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循序渐进,掌握基础课。新生入学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述自己对专业的认识,要求表达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感兴趣的方向。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突出应用性,掌握专业技能。在某些大专院校同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中职院校,需要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如何具有核心竞争力,深入思考后,以突出学生技术应用性为主,在应用中渗透理论知识,避免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厌烦情绪。

教法多样性,拓展知识。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习惯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为了体现当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提倡模块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专业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及时为学生讲授前沿技术及当前市场趋势,拓展学生知识范围。

3 人才培养愿景

电子商务发展与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有了一些成绩,但在经营及服务理念上也应有新的举措和突破。一方面,需要形成系统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提高人们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我省需要培养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供迅速发展的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职业院校,希望培养出有技术能力,可以迅速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是拓展学校办学功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制定专业教师联系企业的制度,有明确的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的项目;积极参与企业的新技术开发;主动为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积极承担各种社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功能,实现资源的校外共享,发挥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5

[关键词] 错位 电子商务人才 实践教学 遇网而教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电子商务随着GDP的增长从传统商务分得了更多的“蛋糕”。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和跟踪研究,2008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2.96万亿元,年同比增长39.4%;而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新增网民主要在网络购物、博客和网络求职方面。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规模逐渐扩大,受众增多且正在高速增长的市场。

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必然增加人才的需求量,理论的逻辑应是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会相应提高。但出人意料的是,不论是整个高等教育还是新兴的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都出现了下降。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电子商务类人才,而各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又很难就业,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错位”现象。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其“错位”现象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更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实用性”的发展要求。本文结合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考察情况,提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错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依据市场需求而非既定计划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改变“错位”现象的根本原则就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只是市场需求,不是招生计划或教学计划。跟踪近几年的市场发展需求,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电子商务企业,如网站、网上书店、网上商城、网上资讯等;二是各类农工商物流金融企业的电子商务等;三电子政务、电子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培训等。可以说,电子商务人才既有技术型人才,又有管理型人才,还有营销类、服务类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依据招生规模,教学计划相对固定,大部分学院借鉴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不深入,专业设置有“从众”心理,而一旦完成招生,无特色和个性化的流水线式培养必然使所培养的学生难于就业。应该看到,我国市场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是变化的,规律性地看就是技术型人才曾经红极一时,商务类和管理类也曾是主导需求,现在营销类的电子商务人才比较紧缺。这就要求高校不断进行市场人才调研,在培养规模不变、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本校的特色变化培养方案以增强其就业适应性。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自身以外的各类组织的合作

1.加强与IT业的合作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单靠高职院校自身是不够的,由于IT企业的实践往往是走在学校的前面,所以学校要力争相关企业的支持。学校可以与IT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做好自己的定位。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搞好电子商务培训,如阿里巴巴的阿里学院模式、北大青鸟模式和国信蓝点模式等。

2.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球化性质的贸易活动,各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教育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也不同程度地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在新经济时代背景,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国际院校联手,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科研和学术交流,从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的联合培养模式,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质量,解决因人才质量差而造成的培养错位现象。

3.校际联合解决师资建设等问题

高职院校因其较薄的积累使师资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瓶颈中的“瓶颈”。由于在多数经济区域,高职类院校校区距离较近,使校际联合解决师资建设问题成为可能。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及高职院校内部的协调,注重以人才资源为基地的各类资源共享,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操作时可以“外聘”和“内求”相结合。

外聘是指聘任校外的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的领头人物。可以聘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也可以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尽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行业专家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对行业的发展非常敏感,有应对新经济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对策,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他们的接触,能使高职院校更快更准确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及时做出反应。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多聘请行业专家,这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始终把握行业脉搏,使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内求是指重视内部教师业务进修,以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来带动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竞争力,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老师的业务进修和科研。业务进修和科研强化对促进教学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校企融合产学合作解决实践教学基地问题

学校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要遵循以下条件:专业对口,有较强的技术含量,能满足实训任务的要求;原则上就近就地、相对稳定和有利于节约实训经费;全面考虑实训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方面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应兼顾规模,即原则上接受十名以上学生实习;注意基地层次和综合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同时,可以考虑以开发企业实用的中小型项目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来建教学基地。这种联合可以让师生在项目开发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尤其是学生在其中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增强他们切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如在开发企业的营销网站或商务网站过程中,不仅要制作出“好看”的网站来,还要把网站推向信息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中,获得较高的点击率,更进一步要以网站为营销的大本营,收集客户资料,企业信息,实现营销目标,达成网上交易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是问题的提出方,还是实际场所、设备及各类设施的提供方,学校是智力资源的提供方,双方是互利互惠的。通过项目驱动的校企联合方式,教师有创造和创新的主动性,学生有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企业有解决问题获取利益的参与性,学校节约了办学成本,此类合作基地具有持久性和长效性。此外,还可以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校企联合开发设置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技术层面的实习实训。

三、改革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及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理念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以提升就业率为突破口,稳定专业发展走势。高职教育者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及就业零适应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理念,构建一种相对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突出、职业特征鲜明的受市场欢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2.遇网而教的普适性原则

相对于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带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低成本的网络存在使遇网而教成为一项普适性原则。实际上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进入时门槛低,因为有互联网,师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上网的角落进行实践。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完全不必拘于专业教学形式,可以自主地去学习、自在地去实践。比如:自学网页设计、ASH、ASP或PHP编程,承接部分网站的建设;参与易趣、淘宝的买卖,从实际的商业操作中感知电子商务的真谛。

3.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以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技能训练、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其具体模式包括:第一,观察实训教学。即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第二,课外拓展训练。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技能训练,如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第三,模拟操作实践。通过学生上机操作,掌握网上贸易的业务流程,能进行网上购物的前、后台管理及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及物流配送的全部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网上贸易的能力。第四,综合素质实训。指通过模拟实习、社会调研、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素质。

4.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电子商务专业的多层次实践体系包括:基础性实验,专业特色实验和创新与创业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为电子商务专业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应用制作性实验。认知性或演示性实验,用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验证性或模拟性实验,是在虚拟教学环境中对理论教学的重要结论进行验证,利用虚拟教学环境重现并观察电子商务过程、模拟性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应用或制作性实验,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要求,完成实验操作和制作与设计。专业特色实验则是反映不同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不同理解与要求,以模拟实验室为主。创新与创业实验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自从实验组织方式上,以商业计划为教学目标进行的训练和活动,其包括课程内实验和综合实验。

5.推行实践教学“三步走”战略,深化电子商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

首先,以综合性课业为先导,推行“综合性课业――假日工制――现代准学徒制”模式。综合性课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深人电子商务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以此为先导,学院推行把学生推向企业实习的“假日工”制度,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最重要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轮岗过程。同时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学习中试行建立相对稳定师徒关系的现代准学徒制,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师傅对学生评定实习成绩。其次,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电子商务企业的用人需求,灵活变更学制,多种方式进行订单培养。如可以是大订单,也可以是小订单;可以是在校生的订单,也可以是预招生的订单;可以是大一的订单,也可以是大二甚至是大三的订单。订单式培养使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完全纳入企业人才需求轨道,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校企合力打造教育产品,深化产学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浅层次的“订单”培养会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产生脱节,必须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参与制定人才规格,才能使人才培养为市场所需,为企业所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光 陈 鸿: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时空,2006,(10):16~17

[2]马国光 赵剑平 肖 绢: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偏差分析[J].经济论坛,2005,(7):104~105

[3]程佳聪:对电子商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2)

[4]李 琪 张 利 彭丽芳:多样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经济管理,2007,(14):58~60

[5]陈天宝: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1):69~71

[6]赵冬梅: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J].电子商务,2007,(7):81~83

人才资源配置范文6

所谓的电气自动化,实际上就是指通过利用电工电子技术以及相应的装置,使得生产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电气化操作要领,不断的提升生产效率,应用到现代化产业当中。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教学技术落后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全新的技术要领,经常性的进行实践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是目前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状况来看,教学的技术和手段都相对落后。尤其在一些发展较慢的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故而,在很多时候本是应该进行操作的课程,教师却选择了传统的板书教学,这就使得学生本应该进行的技术化训练得不到机会,进而造成电气自动化掌握的技术相对有限,并不能够掌握较强的操作技术要领,不能有效的实现对于这门技术的掌握,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教学设备陈旧

首先,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成本较高,因此,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并不能够完好的配备相应的设备,这就导致了教学设备相对陈旧,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例如,电气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对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以及相应的故障排除,可是很多时候,却由于设备的相对陈旧和落后,不能够满足学生训练和操作的要求。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只有一些简单的电钻、电线、电路控制机器等,缺乏相应的高科技现代化机器设备,进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够更好的应对就业。最后,在现代的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当中,因为缺乏相应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设备,而造成教学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相对有限。

3.师资队伍不够壮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队伍还不够壮大,即便每个学校都有那么一些从事这一专业教学的教师,但一方面教师数量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通常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主要是这一专业毕业的学生。同时,电气自动化也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专业,因而许多从事这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时间较短,对于电气自动化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重新学习,加之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术要领掌握也不够完全,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一些教师主要是来源于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所以往往理论知识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可是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却显得有些困难。这些都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队伍不够壮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4.教学的内容与生产的结合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这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教学的内容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更需要与实际的生产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可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往往与现实的生产活动隔离开来,这主要就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不符合生产的实际要求,或者教学的内容理论化过强,却忽略了实际生产中需要掌握的操作要领和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这一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讲述的是电气自动化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而实际操作和就业当中,需要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的主要工作特点、工作要领以及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危险,抓住重难点开展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才是开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根本要求和方法。

5.实验实训条件落后,缺乏资金投入

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都相对的缺乏,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高职类院校除了应该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教学之外,更应该明确自身承担着学生和社会交接的重要责任,学生只有真正的在学校内得到了相应的实训机会,才能够更好的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有效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场所,学生在课堂中即便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可是却没有相应的场所供学生练习和施展,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实践性较差,即便到了社会,也会造成自身操作性的降低,很难尽早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相关的部门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国家应该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训练平台。

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教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转变,才能够保障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不应该只利用课堂内的教学,更应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抓住电气自动化这一专业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操作性。除了要利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有效的锻炼学生课堂实验操作的本领。除了应该讲授电气自动化相关概念知识,还应该对具体操作的要领进行讲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综合性实践人才以及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直接利用的实用人才作出巨大的贡献和努力。

2.充分的利用丰富教学设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专业,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电路的自动化控制,实现电气自动化的高水平发展,所以实际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课本内容都相对较少,只有充分的利用起网络教学资源,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教学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升。网络资源可以有效的整合各地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水平,也可以总结出电气自动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基本的应对策略,对于学生掌握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都有重要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全新的教学手段,播放一些相关的电气自动化研究成果和工作视频,有效的实现对于电气自动化的实际操作要领掌握,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开展和落实。

3.不断壮大师资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当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干,只有不断完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作为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意识,不仅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本领,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将会更加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相对具有开放意识的教师团队,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另外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中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4.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将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当今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主要就是将教学与实际的生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很多时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与实际生产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隔离开来的,这也就会造成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产生沉重的就业压力,同时这些年学到的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教学的内容应该紧密的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例如,为学生带来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试着利用知识解除电路故障,实现电路维护等等,更好的与实际发展和生产接轨。

5.加大相关设施投入,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基地

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设施投入。高职院校在我国不断的发展,这也就需要更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带来机会和帮助。校方也应该不断的重视设施建设,建设相关的训练基地,让即将毕业和面对就业的学生尽快的投入到实训基地中,有效的进行模拟社会的训练,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和实践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