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1

【关键字】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重要性 经验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小学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正是培育学生美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特别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让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问大家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让大家讲述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说草原上有很多草,有人说草原一望无际,有人说草原上有很多牛羊,甚至有同学想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课文,然后根据大家的讲述,我给大家总结了草原的特色,并告诉大家,草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牛羊遍地,在同学们充分受到感染的时候,我就引入课文,“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歌词用简单的话语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先让学生感受一个环境,再引入歌词进行分析、学唱,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我们常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能使他们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春天来的时候有哪些体现?春天哪里最美?是花还是树,还是草?然后引入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春天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综合情感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各种情感表现的学习时期,音乐课由于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习机会,可以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要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是演唱,然后是根据歌词可以自己主动的做一些动作,看谁对歌词理解的好,看谁唱得好、跳得好,并让同学们作评委,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之后还要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快的《卖报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童年生活,这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我们常说的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让同学们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然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这样以来,一首歌就会有几种不同的味道,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审美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这样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为以后的运用服务的,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进行学习,比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是非美丑的一种综合理解与评判。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评判能力、是非对错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在每节课上都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们是表现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判,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充分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科学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1]叶玉侠.谈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解与尝试,《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第5期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2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3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首先學生要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才能够对音乐产生热爱之情。小学音乐教学的面对是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对音乐完全没有兴趣、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那么很明显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音乐之中蕴藏的美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音乐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感受和欣赏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现音乐的美,而这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并不会直接给学生将音乐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一些音乐的历史,同时也给学生将一些音乐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某些音乐家的趣闻。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对故事的兴趣还是很大的,因此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高,对音乐也会慢慢的产生一些兴趣,这个时候笔者再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放一首学生们最喜欢的歌。但是在放之前笔者会给学生们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一般都会很认真的听,而且因为学生之间的注意力就比较高,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学生听完之后笔者会让学生站起来和大家分享,分享的内容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之中的美的感受。在这些环节的帮助之下学生对音乐的立即和掌握会明显的提供,同时对美的感受也会更加的深刻。

2、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多交流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笔者会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兴趣列在第一位,对于学生比较反感的歌曲,虽然不至于绝对不可能进课堂但是笔者也会甚至的进行选择。此外,笔者会有意识的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相互碰撞。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比较自己和他人想法之间的异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审美标准。在这样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都会有比较高的提高,而教师这个时候要做的是继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艺术化

音乐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悦的,然而当前教师对每一个音调都严格控制,当老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鉴赏课时,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松愉悦的感觉。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艺术化,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音乐有感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对所教音乐产生感情。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比如,教师可以多问以下几个问题,你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么样的,能通过这些节奏看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你能带着作者表达的感情唱一下这首歌吗?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4

歌唱是具有一种特殊美的活动,在歌唱中要注重歌唱的美与审美。无论是歌唱的形式美,还是精神内涵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来自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歌唱美审美艺术歌唱是具有一种特殊美的活动,在歌唱中要注重歌唱的美与审美,歌唱中的美与审美能区别于社会其他类型活动的最为本质的东西,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而发挥它所特有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歌唱中美的创造规律,必然要涉及它的本质特征。美学中说“不理解美的本质,也就不能认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殊性”就是这个道理。歌唱中有人认为“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那么,为什么音乐会使数以万计的人为之动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因为歌唱是一种特殊的美。

歌唱中要想唱出美,首先歌曲要美。从歌曲来看,不是所有歌曲都很美,歌曲有好有坏、有粗有细、有高有低、那些粗糙不堪,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就不美,那些无奇之作就更没有美学的价值,那些低级趣味的作品就更谈不上美。因为它们不真、不善。只有能从歌曲本身中升腾出一种使人情绪感奋的、高雅具有品味的才是真正具有美的歌唱作品。从内容上来看,歌词的品味要具有典型性、诗歌性、口语性、情感性。从曲调上看,应该是以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为基础,要受到歌词的语言、内容、形式、结构的影响来创作。只有结合这三点,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有了美的音乐,我们再来说说怎样美的去唱。从歌唱技巧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品味的话题,从发声上看,那些嘶哑的叫喊就不美,故意矫揉做作的语调就不美,故意咬文嚼字的就不美。只有语言清晰、音质纯净、韵味浓郁、字正腔圆的歌声,才能展示美的作品来。歌唱技巧的美仅仅是外表形式的美,它必须与内在的情感美相一致。所以说在歌唱中,歌唱者是主观创造,他要具有独创性,如果没有歌唱者的主观能动的创造,就不会有歌唱艺术。作为歌唱者,他要能够把各类型的音乐作品内涵的各种美都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没有对显示生活美的细心观察,没有一定的音乐环境的感染,是根本不会实现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也曾经指出:“我们的意识是外部世界的映像”。因此,无论是歌唱的形式美,还是精神内涵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来自社会与自然的结合。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来源于生活。歌唱者只不过是在头脑中要明确一点“客观因素是基础,而主观因素是主导”。

歌唱中的审美应该包括“审美意识的各个方面和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歌唱中的审美意识是歌唱者在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以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为基础,而形成歌唱中的爱好与趣味上的差别。我国从古至今是以歌声的圆润响亮为美,对优美的声音有着相同的审美观念。同样,在日本歌唱家的论著中说到“人们习惯把这种优美的声音称‘黄金小号’。”在国外,审美带有感情体验特征,不脱离具体形象。我国当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也指出“是不是声乐教学就特别神秘呢?也不是。从大的原则和规格来说,声音的嘹亮、银色的优美、共鸣充实、声音自然、松弛这些主要因素,是可以确定的。”19世纪杰出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弗兰契斯科在《歌唱的艺术》中谈到:“一个歌唱者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他仍然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又说“谁要是不会连贯地唱,那他根本不是在唱歌!人的嗓音之所以高于任何一种乐器,就是由于它具有把音连起来的能力,并且会运用乐器所做不到的各种音色变化。”《乐记》云:“凡音者,生于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也讲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成为一种“艺术”。所以说,歌唱者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美的鉴赏者。只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不断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使艺术创造有章可循创造出更加令人怡然自得的艺术作品。尽管古人与今人、中国人与外国人,他们在歌唱中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但是它们都是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东西,合乎科学理论的东西。在如何理解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上,美学家认为,人的审美意识“在本质上它具有社会的历史客观标准,在现象上它又具有丰富的个体经验的特征。强调审美趣味的历史的、社会的客观标准,并不否认审美趣味由于个人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在歌唱中,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个人条件差异不同,即使同一歌唱者由于个人对社会生活经验,声乐经验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而审美感受也是不相同的。由于个人不同的审美经验,也就形成了各人独特的歌唱审美趣味,这种彼此不尽相同的趣味的差异性和偶然性,受到另一种风格流派的共性和必然性所制约,它虽然是这种风格流派共性和必然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但是它却不能因为流派唱法的共性而互相等同,艺术上加入没有这种个性的差异,也就没有共性。正式在这种歌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中,无数歌唱者千差万别的趣味爱好中,存在这普遍的必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歌唱审美客观标准。

因而,通过歌唱表演于欣赏活动中,能够把更高的美与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人们的行动,需要进一步把现实中美的事物向更高层次推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音乐;双基;审美;教学

【分类号】G623.71

音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一门课程音乐最重要的价值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在音乐教学中设置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成为一线音乐教师的重要挑战。

一、分辨小学音乐教改中的“壳”与“魂”

在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中,音乐课重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落实在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动力。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抓住了兴趣的“壳”。例如,不少教师致力于把课堂氛围提高,而不去注重学生在课上获得的关于音乐知识的获取和体验。以人教版教材中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课题《小螺号》为例,在学生学习唱歌的同时,本节课还伴有反复记号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但是,为了课堂氛围和幼儿音乐课上的兴趣老师往往将音乐知识的要求一带而过。而事实上适当的音乐知识学习和掌握才是提升学生学习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摆正兴趣的位置,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抓住音乐教学的“魂”。

没有乐理和读谱知识的音乐课是有形无实的。在音乐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收获相应的音乐基本知识,才能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提升音乐的表达、审美甚至是创新能力,但是新课改的理念让不少老师有些迷茫,在针对如何处理好乐理知识、技能学习同审美体验的关系上存在误区和困难。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教学分成了“感受与欣赏”与“表现”两个领域,感受与欣赏可以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学生在没有接触丰富的音乐内容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相应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铺垫丰富的音乐体验显得至关重要。

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准备课前资料让幼儿在掌握相应知识从而在练习后能自信快乐的演唱。同时在演唱中把如何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结合对歌曲的理解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唱。最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彝族人的风土人情,体验和欣赏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各个环节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中,或者设计游戏为载体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得到良好的音乐体验。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东海渔歌为例,单元内容中设计了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创作者从歌曲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但是这仅仅是对歌曲从内容上的欣赏,要深入到歌曲中就不能遗漏对歌曲乐理知识的传授,例如歌曲是F大调,音域有九度,四三拍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时传授给学生,把乐理知识与歌曲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深入去理解和获得音乐方面的成长。

三、“双基”素养在教学中的探索

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重视情感体验和音乐实践让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回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或者把应该学生掌握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严重的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看待“双基”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培养持续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探索的新方向。

以三年级上册中《法国号》的音乐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体验歌曲旋律掌握三拍子的歌曲特点,感受歌曲内容对内容进行识记,学习唱歌,最后还需要做二声部的练习。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提前准备好法国号,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的感受中接触音乐乐器,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并为练习唱歌曲做准备。在掌握旋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去理解其中的特点,例如,在讲述旋律线时告诉学生断开的地方要有轻轻跳跃的感觉就像弹跳的小球一样,而连着的地方则需要连贯起来就像小溪流过一样。最后是二声部的练习,教师首先通过将音乐与动作联系起恚重音时就用拍手代表,轻音时就用握拳去击打另一只手掌。其次将学生分成两个组,通过分组练习成熟以后再进行和声联系。

“双基”在教学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还很多,在教学中只有双基为载体学生才能在音乐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感受,如果教师仅仅把音乐课当做活动来进行,学生就很难在其中的到深入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双基”素养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实践反思

音乐不同于其他文化课,音乐产生的律动感不是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能体会的,同时练习唱歌时也需要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机能把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有情感的表达出来,因此,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下,教师更应该在处理好“双基”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体验,把音乐融入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莹.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2)

[2] 贾辉. 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运用[J]. 通俗歌曲. 2015(11)

[3] 童琳.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读书文摘. 2016(06)

[4] 崔蕾. 音乐软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 2016(05)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课堂;重要性;唱歌教学方法

展望整个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几乎只是小学生的机械化的唱歌课,使得整个的音乐教学的效果极其低下。在音乐教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审美”,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赋予他们寻找美好事物的眼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学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虽然,唱歌是学习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要说现在小学生音乐课上的唱歌早已失去它应有的灵魂。为了追寻我们已经失去的教学灵魂,我们的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的唱歌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端正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我们要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作出一一论述。

一、唱歌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歌唱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儿童唱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得儿童轻松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等。通过唱歌还可以使儿童感受曲调旋律的音乐美感,有益于日后对其他乐器的学习,这种方法产生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真正的音乐。唱歌就像是一把打开音乐这个巨大宝藏的钥匙,拥有良好的唱歌技巧和能力,对其在音乐领域进行深造和掌握相关的乐器是一个巨大的助力。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从小学阶段就能够得到身心和智力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歌唱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加强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我们音乐学习中的一个很好的助手,为以后进一步提升音乐方面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结合苏少版教材探索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方法

针对唱歌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对唱歌教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模式进行了较有针对性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审美感受能力、课堂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的活学活用以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本文针对唱歌教学方法的整体论述。

1.以审美感受能力为教学核心

教师在唱歌教学上应力求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特征出发,达到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歌的教授,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歌词感悟歌曲中所蕴含的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歌曲。如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黄昏》是 一首欧美歌曲,歌曲描绘了夕阳西下和远处教堂传来钟声的美丽景象。只有理解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唱歌能力,增加唱歌时的心理震撼力,使歌曲更有深度。

2.梳理唱歌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步骤

我把唱歌教学的步骤具体划分为:熟悉歌曲、分析歌曲、思考歌曲和表现歌曲四个主要步骤。我们只要按照这四个步骤,逐步充实,按部就班,就能提升唱歌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有利于整个唱歌教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学生唱歌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唱歌方面的活学活用能力

这一层次的唱是教师指点学生把文本的精华内化、积累、沉淀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创新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多组织唱歌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提升整个唱歌教学活动中的效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是可持续的。

4.朗读教学法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在朗诵状态下唱歌,可以使得声音更加自然,也容易使唱歌中的高中低三个音衔接得更加紧密。朗诵中加入感情,更容易增加歌曲的情感厚度和自身的立体感,更有震撼力。

音乐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迎着素质教育的春风,作为音乐教学的前沿的实践者必须做好新时期的唱歌教学方法的探索。以上就是本人针对此问题的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望对成熟有效的唱歌教学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h.谈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黄河之声,2010(4).

[2]金丽丽.校园飞出嘹亮的歌:音乐课堂唱歌教学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下),2010(12).